模电数电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章分析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对电路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情况的调查问卷”结果,包括学生的课程重视程度和对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效果和学习资源、考核方式等的满意度。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继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模电数电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模电数电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基础课程改革新探索

摘要:首先介绍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电子基础课程模块化,有机地精编整改为“电路与电子技术”一门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措施,进而阐明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文章不但对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这三门课程在内容上如何进行精编与浓缩、在知识结构上如何进行衔接、在实验教学上如何进行方式和方法的改革等都分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课程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块化;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邓保青(1969-),女,山东聊城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讲师;李忠金(1943-),男,湖南常德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1363)

随着现代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院校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教学计划中不断涌现很多有关计算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新课程。但是,这也带来了某些专业基础课篇幅庞大、内容分散、主次不明和知识陈旧等弊端,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吃力、负担过重,而且也影响了新课程的教学效果。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信息管理、软件和网络工程等专业方向中的“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由于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既抽象又难懂,上课的课时又很有限,而且目前这三门课程各种版本的教材篇幅都过于庞大,内容也过于繁多,因此学生负担过重,学习非常吃力。要想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实现高等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级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解决这些课程教与学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适应高等院校计算机不同专业对电路基础和电子技术课的需求,在保证基础内容和教学成效的前提下,减少学生的压力,使学生能轻松、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技能训练,我们在“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的教学上进行了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就课程改革而言,改革措施可概述为: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有机地整合,整改成“电路与电子技术”一门课程的三大模块,在宽广的知识结构框架内,实行模块教学,达到既内容详尽,又通俗易懂的目的。同时确保学生进入高年级后,能够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三大模块的知识同计算机其他专业课程(如“微机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等)的联系,为顺利地学好这些专业课程做好必要的准备。

一、课程改革的原则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根据某些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对该课程从内容的选取和衔接、重点和难点的体现、例题和习题的选定等都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做了较大幅度的改革。为了有效地实现三门课程的有机整合,整改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合后的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共分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电路分析基础,第二模块为模拟电子技术,第三模块为数字电子技术。这三个模块的内容应基本涵盖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电子基础课所需要的知识。

(2)加强基础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定性分析。通过分析通俗易懂的实例引导出理论的相关内容,使理论分析尽量做到保证基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容选择与整合。课程在以“足用、适用”为原则的基础上,侧重于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同时适当充实一些相关内容,满足计算机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尽量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4)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实践化”。根据理论知识的重点,通过Multisim 电路仿真软件,将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电路仿真和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度,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5)精选例题与习题。除精选例题、思考题与练习题外,模块后设置难度适当的思考题和习题,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和自学的能力。

(6)适当加强新技术和应用方面的知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的相关内容中,尽量引用集成电路新的应用技术,重点突出集成电路芯片外特性和应用电路的分析及技能的训练。

(7)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安排在一个教学计划当中,灵活、自主地选取实验内容,学时数大约占该课程总学时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课程体系中可针对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实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可通过仿真(如Multisim 电路仿真软件)、教师课堂演示等手段,达到促进和强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专业性较强,可另设实验课,灵活地增减实验内容。另外,可设置有关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方面的综合课程设计与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设计与创新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的交叉课程,是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抽象,概念众多,而且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本着“基础要牢、知识面要宽、加强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将这三门课程在内容整合和衔接上进行精编与浓缩,形成“电路与电子技术”一门课程的三大模块。下面浅谈在这三门课程改革中的几点看法,并和同行们共同探讨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电路分析模块

根据电路形成的类型和应用,我们把电路分析内容整合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和“正弦交流电路”两大部分,将电路基本定律、定理及分析方法结合交直流电路进行分析,以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内容及应用技能。线性电路的动态分析因理论性较强且应用较少,只对RLC电路基础在交直流电路中的应用做简单介绍。

2.模拟电子技术模块

“模拟电子技术”历来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但概念繁多、内容抽象,而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数字化,数字产品正迅速地取代模拟产品,使得权衡“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有了观念性的转变。因此,模拟电子技术模块在内容上应做较大幅度的整改,可整合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应用和直流电源”三大部分。

(1)常用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及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等基本知识只做一般介绍,而重点介绍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特性和应用技术,对场效应管只做简要介绍。

(2)放大电路基础部分重点分析单管共射放大电路和射极输出器。分析电路时,也只采用图解分析法定性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而对“微变等效电路法”和已被集成电路所取代了的多管放大电路分析部分只做简要说明。这样既减少了学生的负担,又加强了实践课的教学,更培养了学生学习应用理论知识的兴趣。

(3)将直流差分放大电路和反馈放大电路并入“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合并为“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应用和直流电源”。因为学习直流差动放大器的主要目是为分析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结构和应用技术参数奠定基础的。因此,这样整改有利于“集成运放”和“差动放大器”的有机结合,容易理解和记忆。反馈放大电路和集成运放的应用电路结合十分紧密,将其并入该部分也有利于“集成运放”和“反馈放大器”组合电路工作原理及应用的学习。

3.数字电子技术模块

“数字电子技术”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部分,内容的整合基本上可保持通用教材的大多数章节。为了加强基础概念和基本工作原理的学习,在内容整合上也应做一些适当修改,具体措施分述如下。

(1)将“逻辑门电路”并入“逻辑代数基础”。逻辑门电路是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与逻辑代数基础联系紧密,两者合并有利于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在这一部分中,重点介绍逻辑代数中常用的“卡诺图化简法”和TTL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而对繁琐的“公式化简法”和分立元件门电路可只做一般介绍。

(2)“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是“数字电子技术”模块的重点内容,主要讲述常用集成电路芯片的基本工作原理、应用及实践技能应用的相关理论基础。

(3)建议删减“脉冲产生与整形”、“数/模(D/A)、模/数(A/D)转换”和“半导体存储器”部分。其中,“脉冲产生和整形”中的555定时器和多谐振荡器合并到时序逻辑电路部分的“定时脉冲发生器”中。

(4)建议增加“可编程逻辑器件及VHDL应用”部分内容,初步介绍PLD和硬件描述语言的基本知识。目前,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电子设计工程师必备的专业技术,而VHDL的设计方式使数字电路的设计变得更加快捷和容易。因此,为了让学生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部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增加“可编程逻辑器件及VHDL应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将这部分知识学以致用,还需要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作为阅读材料。

4.实验教学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实践化”。课程体系中可针对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实验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围绕各部分内容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增设一些应用电路仿真软件(如Multisim、Protues、protel等)进行分析和设计的精选实例,通过电路仿真、教师课堂演示等手段,将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度,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促进和强化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专业性较强,可另设实验课,灵活地增减实验内容。另外,可设置有关电路分析、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方面的综合课程设计与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设计与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

早在2007年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多年的教师们,根据科学发展和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安排进行了大胆改革,重新规划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制定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讲义和实验指导书,随后在学生中作为试讲教材讲授了两年。实践证明,对于计算机某些专业来说,这种课程改革不论在内容模块化的整合上,还是在授课的效果上,整改的成效都非常显著,得到了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2010年11月,“电路与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被确立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项目,围绕该课程教学改革,从教材、课件、视频及实验等方面探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路子。建立了精品课程数据库,将教学大纲、课件等资料进行资源共享。通过共享资源和网络、视频、课件等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方便、图文并茂的智能化技术用于现代化教育的培养模式,达到以项目驱动教学的最佳效果。2010年3月,体现课程改革成果的配套教材——《电路基础与电子技术简明教程》,已作为“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计算机、数字电子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互渗透,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亟待进行电子基础课的课程改革。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有机地精编整改成“电路与电子技术”一门电子基础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不但可以满足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对电子基础课程的需求,而且能够减少学生压力,节省授课学时,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轻松、系统地掌握电子基本应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为实现高等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高级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潘明,潘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李平.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杨素行.模拟电子技术简明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白中英.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杨志忠.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刘志民.电路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8]潘松,黄继业.EDA技术实用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郑家龙,王小海,章安元.集成电子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王金明,杨吉斌.数字系统设计与Verilog HDL[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1]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卢杰,赖毅.VHDL与数字电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海静)

作者:邓保青 李忠金

模电数电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2:

计算机专业电路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调查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对电路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情况的调查问卷”结果,包括学生的课程重视程度和对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效果和学习资源、考核方式等的满意度。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继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电路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我校计算机专业从1980年开始创办,是广西高校中最早开办的计算机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个相关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数字媒体四个专业开设了电路系列课程。由于我校一直秉承以电子信息产业为背景,注重宽口径教学,培养工程应用性人才的办学理念,对电路系列课程一直非常重视,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仅专业能力突出,也具有较好的软硬件综合能力,在用人单位中具有良好口碑,就业率稳步上升。2007年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电路系列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学生对我们的一系列教改措施如何评价,他们有何反馈性的意见,他们是否认为受益?为了从学生的角度收集各方面材料,以便为电路系列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我们于2009年12月对大二、大三、大四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我们随机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了387份,其中未答完问卷2份,有效份数为385份[1-2]。

1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对电路系列课程的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后的意见反馈、学习电路系列课程的收获等,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生的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了解学生用于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参与辅导答疑的次数等,从而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2) 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实验项目开设,教师教学方法态度等的满意程度。

3) 学生对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课程教材、实验指导书、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

4) 学生对考核机制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理论教学教考分离、实验独立考核、增加创新实践学分等考核机制的认同度。

5) 学习电路系列课程的收获。了解电路系列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自身素质、就业的影响程度。

2调查结果分析

2.1学生的课程重视程度分析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调查结果如表 1所示。

上表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程不作课前预习,说明大家还是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这也是课堂互动性不能完全发挥的原因之一。对于实验课程,大部分学生能课前预习,说明实验课程改革有一定效果。电路系列课程的所有实验是在我校的教学实践部开设,我校教学实践部的电路电子实验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着严格的实验制度,发生任何理由的迟到现象都被拒之门外。实验改革措施之一是实验独立考核,独立学分,即实验不及格必须重修。这样就杜绝了因实验不及格,通过理论课程考高分将总评成绩拉及格的现象。措施之二是增加实验课时,改革实验内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电路+模电)和数字电路与EDA的实验都是24学时,分别是理论课时的一半。实验内容中删减简单、验证性与陈旧性的小实验,增加系统性强的各种综合性实验,同时加强开放设计性实验。措施之三是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团队,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获得创新实践学分。改革后,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明显增强,70%以上的学生会在实验课前预习。

60%以上的学生能在课后进行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并查阅课外参考书。说明学生比较重视电路系列课程的学习,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其原因也有因实验课程的重视从而提高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参加辅导老师答疑的学生超过30%,辅导老师会每周一次在固定时间和办公地点给学生答疑,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也会积极询问老师以获得帮助。

2.2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分析

课程教学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在电路系列课程改革中,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调整,实验教学体系和手段改革,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努力提升多媒体教案质量。在理论课程改革中,首先是将电路与模电的内容合为一门课,即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电子电路EDA合为一门课,即数字电路与EDA,两门课程课时分别压缩为48学时。其次是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在内容讲授上突出宏观全局,突出定性分析,由于电子设备逐渐集成化,授课时不在分立元件电路上深抠细节耗费时间,分析器件与模块少讲内部原理,主要突出外部特性,并强调模块的应用、连接和匹配。此外在教学中从工程需要的角度去进行理论讲解,再回到工程应用中,变理论的抽象性为理论的应用性[3]。

实验教学改革在前2.1节已述。

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措施是授课效果好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为教学对子,或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至少进行教学指导一年以上。学院鼓励教师参加一年一度的全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学新人竞赛以及优秀任课教师评比。学生评教低于70分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培训班。

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好坏极大地影响授课效果,授课教师积极利用专业优势,与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分别制作了单机版与网络版的电路系列课程教学软件。其中网络版课件参加2009年度全区教学软件比赛获一等奖。

从调查结果看,80%左右学生认为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安排是合理的,对教师的上课进度和效果也比较满意。

2.3学生对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认同度分析

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电路系列课程中,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为自编讲义,正在试用中,数子电路与EDA是自编教材,实验指导书是自编教材。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还是非常满意我们编写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

电路系列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大致包括有:1)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考试大纲;2)教材、参考教材的电子图书、Word电子教案;3)多媒体教学课件;4)学科论坛与在线答疑;5)习题库与试题库。从统计结果看,课程网站的利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同时,在调查表的“有何建议”一项中,同学提出授课录像没有完善和部分习题、试题没有详细的答案,这都是需要我们完善的地方。

2.4学生对考核机制的认同度分析

考核机制的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理论教学“教考分离”是指理论课程的考试试卷是由教务处指定非任课教师出题,考试题按课程网站上的考试大纲并从网站中的习题与试题库中选题。目前学校的大部分课程是任课教师自己出题,并在考前进行针对性复习,“教考分离”与之相比显然难度要高,估计这是近一半的学生不支持“教考分离”的原因。然而“教考分离”更能体现出考试的公平公正与改革的效果,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

实验独立考核是指实验课程的考核与理论课程的考核不挂钩。学校也只有部分专业基础课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近90%学生支持实验独立考核。

创新实践学分是指参加校级和校级以上的计算机类、电子设计类等大赛并获奖,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调查发现,能获得创新实践学分的学生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我们考虑将数字电路与EDA课程提前开设,将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微机原理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系列相关课程开设时间提前,将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电子类科技活动。

2.5学习电路系列课程的收获

学习收获的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学习电路系列课程的收获这项调查主要是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40%学生认为电路系列课程对计算机专业后续专业课程有一定作用,当然计算机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与软件编程相关的专业课更多,但是就业市场更需要的是有较好的软硬件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从调查结果看有不少同学已经意识到加强电路系列课程学习,参与创新科技团队,将有助于提高综合素质,扩大就业范围。

3结语

我校的计算机专业电路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从2007年开始,迄今为止,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我院依据专业特点,明确培养目标,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这次调查表明,改革增强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电路系列课程的兴趣和学习重视程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调查也对进一步改革工作提供了启示,我们将坚定信心,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1] 叶惠文,杜炫杰,李丽萍.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9(12): 154-158.

[2] 李朝海,吴援明. “模拟电路”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 理工高教研究,2009(1):126-128.

[3] 周萍,陈乐庚,孟瑞敏. “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10-11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on the Electrocircuit

Curriculum of Computer Science

YANG Qing, ZHOU Ping

(Computer & Control Institut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Specialty; the electrocircuit curriculum; teaching innovation

(编辑:彭远红)

作者:杨 青 周 萍

模电数电教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3:

浅谈“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摘要: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培养目标的转变,独立学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正从原来的应用型扩展形成多元化培养方案,即应用型研究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应用型复合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提出迫切要求。在多年教学基础上,依托高等院校“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地位,从社会需求着手,分析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并根据多元化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大纲,寻找适合研究型和应用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基础课

作者简介:于海霞(1975-),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付才魁(1973-),男,山东青岛人,大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辽宁 大连 116000)

“电路与电子技术”是工科非电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对于拥有较多学时,有足够时间将知识点讲透、讲深,而且还有专门实践教学的院校,仍存在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兴趣现象,而对于只有40学时而且没有实践的课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急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重视理论讲解没有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课程抽象、难学,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轻视现代技术的教学思想影响了教与学的效果。此外,有人认为该课程既然是基础课程,就没有必要涉及新技术,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针对上述原因,笔者尝试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改革,尤其针对计算机专业特点增加计算机仿真部分内容,使学生在课后能有针对性地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实验仿真分析,增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重新整合大纲,理论讲解模块化

根据计算机专业用工需要,专业课本身对课程要求,“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此,笔者对课程做了很大程度的调整,从专业计划的制定到学时安排到具体实施都进行了改革。首先,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按章节讲解进行改革,把“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划分为交直流电路模块、模拟电路模块、直流稳压电源模块、常用仪器仪表工具模块等几大模块。根据开设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上述各模块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制定可行的实施性计划,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灵活的教育思想。如对于嵌入式专业学生重点讲常用仪器仪表工具模块、模拟电路模块中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开关特性,使其与后续的单片机课程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内容相关联,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专业学生重点讲交直流电路模块、模拟电路模块和直流稳压电源模块,为后续数字电路与系统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针对学时较少的问题,开展多轮课程内容的整合改革,根据学科发展,增删部分内容,将四大模块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由于学时缩减,将一些内容设计为自学内容,将基本仪器仪表工具模块知识点作为备用知识穿插于整体内容当中,同时还辅以教学录像,课堂实物教学等模式。其中交直流电路模块的教学以知识型讲解为主,教学地点以教室为主,由于此次教学没有实验课学时,故采用实例仿真由学生自己研究分析进行;模拟电路模块的教学以器件为线索讲解,以基本放大电路为主,演示实验PPT,重点线路分析可在教室进行。其次,加强各知识点连贯性。在很多经典教材中,对电路与电子技术所涉及的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等内容大多集中在一章讲解,等学生学到一阶动态电路时,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特性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使知识出现了断点。因而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采取将元件内容分解成两部分,归入到相应模块中进行介绍。第三,关于仿真部分的讲解,只讲解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而具体实验则留给学生到课余时间学习时加以体会。课内加强仿真实例演示与PPT相结合,辅以实验操作录像演示,形象直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实现考核形式实战化

根据学生特点改革考核方式,把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工作作为课程改革重点工作来抓,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基本模式。基本理念和思路是: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教与学的完美平衡,就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当前的情况看矛盾的重点已转移到如何促进学生学的方面,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又是能否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可信、合理的考核机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平时成绩的检查和有关硬性规定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挥这种作用,但是一定要使其具有很好的可信性和激励性,为此形成的初步形式是:积极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取消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以作业+考勤+期中考试这种平时成绩考核方式,探索全面、合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程成绩考核方法,将平时考核由分类考核改成小测验量化考核。实现大约每四周进行一次随堂小测验,时间约20~25分钟,考题套数在六套以上,并采取以学号尾数加减分组,随机分配考题。对于小测验成绩(含小测验累计成绩)未过半者,采取“加大牵引,鞭打慢牛”的策略,即在布置完作业后的后续课程中,对前期作业进行讲解时,先请这些同学上黑板解题,根据答题对错,采取加2减1的计分方法,激励他们努力研究好作业。在促进后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中,使整体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同时还可以较好的促进教学互动。

三、改进课程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我们编写了电子教材,PPT,制作了试题库,准备建设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校级精品课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保证课程教学新颖、和谐。课程内容增加仿真分析,强化理论知识,引入新技术、产品新动态到课堂中来,同时把握和运用“四字教学法”,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采用模块化教学内容,象拼图一样,讲课内容模块清晰,相对独立,互为补充,符合认识规律,有一定的灵活性、选择性和互补性。基本内容置前,可选内容置后,不拘泥学科系统,可满足大类培养中不同专业方向、不同教学环境和习惯的选择需要。提高讲义和课件可读性。多方思考选择优秀教材,力求内容文字简明扼要,论点鲜明准确,论证通俗易懂,章前有重点难点提示,章后有思考题、习题,面向学生编写,可满足自学需求。应用多媒体、模拟动画等现代教育手段,注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电子技术中抽象难学的问题。准备建立课程网站,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该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等,同时网站提供了每章的课件、习题以及历年的试卷和参考答案,建立论坛开展网上答疑,做到即时反馈,即时总结提高;应用实验操作录像,将部分实验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介绍国内精品课教学网站,结合学校半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实现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化

随着独立学院“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上,实现教师“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工程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多元化培养,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提高教师能力,稳定教师队伍。

首次应用“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概念,理顺原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目标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方向。如何发挥团队优势建精品课程,使双师型教师发展多元化是开展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实现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采取内外兼修,挖掘潜力。独立院校教师培训多流于形式,多数害怕投入多而收获少,而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独立院校联合培训,采取相应专业交流教师,换岗工作的方式,即可以减少投入成本,也可以提高教师能力。实现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狠抓教研与教学大赛活动,促进教师素质不断完善。鼓励教师申请课题立项,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即教研课题进行研究,这种教研与实践结合,“研训”结合是提升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2011年校内立项“少学时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现在研;内部竞争合理的考核机制。加强师资队伍更新重组,不断吐故纳新,保证整体师资综合素质。人文关怀,重视教师队伍稳定性。多数教师队伍建设,没有提及稳定性,其实中国的和谐社会追求的就是全民的稳定,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重中之重在于教师能热爱本职,专心工作。对教师幸福感、职业归属感等进行广泛调查,明确教师合法权益和存在问题,从而为教师队伍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多方面综合课程改革后的“电路与电子技术”课程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受到,该课程不仅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用技术课程,该课程多元灵便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学、喜欢学。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高级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师生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让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基础课程的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让全新的高职教育展现自己的优势,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只有始终注意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始终抓住时代发展的要求,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使基础课程上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于海霞.应用型本科生模电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5).

[2]于庚蒲.关于高等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2001,(3):29~32.

[3]于爱红.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于海霞 付才魁 许少娟

上一篇:变电站施工组织设计分析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