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责任论法律论文

2022-04-17

[摘要]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补充,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以违反先合同义务为前提,其赔偿范围以受害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为限。缔约过错一方应当对相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使无过错一方的信赖利益损失得以救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失责任论法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过失责任论法律论文 篇1:

对缔约过失责任问题的分析探讨

【摘要】 缔约过失责任,也称之缔约上过失责任。它的提出其目的是解决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于缔约当事人一方的不谨慎或恶意而使将要或缔结的合同归于无效,或被撤销,从而给信赖其合同有效成立的对方当事人带来损失,也可能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而导致对方当事人的损失。简言之,就是合同缔结当事人一方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使另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这正是合同法上缔约过失责任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缔约过失责任存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缔约过失;过失责任;问题;分析探讨

【中图号】 D923.6【文献标示码】 B

缔约过失责任有的学者们称之为先契约责任,先合同义务或直接称之缔约过失。何谓缔约过失责任,学者们归纳的定义不尽统一,一般认为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并致使另一方的信赖利益遭受损失时,而承担的民事责任。一般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理论是德国法学家耶林(Rudolf von Jhering)首先提出的。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学说年报》上发表的《缔约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的损害赔偿》一文中指出从事契约缔结的人,是从契约交易外的消极义务范畴,进入契约上的积极义务范畴。其因此而承担的首要义务系于缔约时善尽必要的注意。法律所保护的并非仅是一个业已存在的契约关系,正在发生的契约关系亦包括在内,否则,契约交易将暴露于外不受保护,契约一方当事人不免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契约的缔结产生了一种履行义务,若此种效力因法律上的障碍而被排除时,则会产生一种损害赔偿义务。因此,所谓契约无效,仅指不发生履行效力,非谓不发生任何效力。简言之,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信赖而产生的损害。

1 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及构成要件

1.1 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 ①缔约过失责任是产生于缔结合同过程的一种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何时,何时终结,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以要约生效作为起点。主要理由是因为要约以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此时要约分别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产生拘束力,双方才能进入一个特定信赖领域。在这种特定的信赖领域内,合同当事人双方才可能基于信赖对方而作出缔约合同的必要的准备。另种观点认为,由于缔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想要确立一个时间点非常困难,而且是僵化的。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先合同义务,灵活确立一个可变的时间点较为理想。②缔约过失责任是以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是在诚实信用原则下的产生先契约义务,或称之为先合同义务。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负有相互协助、通知、说明、照顾、保密、保护等附随义务。正是由于缔约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先合同义务,才导致了不同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缔约过失责任。③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补偿性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在现行法中尽管已经得到明确,但附随的先合同义务法律无明确的规定,只是适用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不是履行利益或期待利益。他只存在于缔结合同过程中,一方因信其合同有效成立而产生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即损害的是对方的信赖利益。故缔约过失责任救济方式仅为补偿性,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与契约磋商未发生时相同的状态。

1.2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须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以下五个。①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过程中,或者在合同已经成立但因为不符合法定的合同生效要件而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下。如果合同已经有效成立后,合同的缔结过程就已经结束,因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致使另一方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只能构成合同的违约责任,而不能适用缔约过失责任。②必须有缔约过失行为的存在。有违反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的行为。缔约一方当事人在缔约的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才可能承担因此行为产生的缔约过失责任。③必须有损失的存在。违反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的行为给缔约合同的对方造成了信赖利益的损失。如果没有损失,就不存在赔偿。赔偿的损失也是基于信赖利益的范畴,不包括履行利益。④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违反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的一方在主观上必须存在故意或过失。过错具体表现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基本形态。故意是指缔约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合同无效、不成立或被撤销,能给相对人造成损失的后果,而仍然进行这种民事行为,希望或放任违法后果的发生。过失是指缔约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合同无效、不成立或被撤销造成相对人信赖利益损失,因疏忽大意没有尽到协力、通知、保护、保密等义务,虽然预见到了但轻信其不会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因此,无论故意或过失,只要具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无过错就不承担责任。⑤违反先合同义务或附随义务的行为与对方所受到的损失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合同缔约人一方的损失并不是因对方的过意或过失造成的,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其受损失的一方合同缔约当事人也不得向对方主张缔约过失责任。

2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违约责任是我国《合同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规定所承担的民事责任。其与缔约过失责任的区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不同。违约责任是违反有效合同的义务而承担的民事责任,它是以有效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而缔约过失责任则仅仅适用于合同缔结过程中及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判断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合同是不是有效成立。如果双方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合同关系,则适用违约责任,如果双方不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则仅能适用缔约过失责任。②责任承担的形式不同。缔约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责任承担形式,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数额,也可以约定定金等条款。而缔约过失责任它排除了缔约双方当事人的约定或免责条款,而是直接来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进行约定,也因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归于无效,其责任承担只能是损害赔偿,当事人不能任意选择。一般以受到的损失为限,赔偿的是对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损失。③归责原则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只能使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缔约一方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或双方均有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缔约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均无过错,虽然也存在着损害并造成一方或双方的损失,也无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一方面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缔约当事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作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即:确定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不仅要有违反先合同的行为,致使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且缔约方在主观上确实存在过错;另一方面,这种过错必须与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以此来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范围。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般适用无过错推定原则。作为例外或补充也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对违反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在所不问,均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④赔偿范围不同。违约责任赔偿的是履行利益,它受到可预见利益的限制,即损害赔偿的数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履行合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违约责任赔偿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完全履行时的状态。对于赔偿的计算方法,数额等,合同缔结当事人双方在缔约合同过程中通过协商而达成合意。而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只能是信赖利益的赔偿。信赖利益的损失不是以现有财产的毁损灭失,也不是履行利益,而是因信其合同的有效成立,导致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包括因对方的缔约过失而导致的直接财产的减少。

3 关于合同法缔约过失责任之思考

3.1 缔约过失责任适用范围 一般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源于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对将合同法第42条第3项规定:“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的适用”,对于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合同法只作了一般原则性的规定,且适用的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如作出必要的列举性的规定和弹性条款相结合则能减少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困难。①要准确把握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必须准确把握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即从违反了先合同义务,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造成了对方的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来确认。但是合同法未全面地界定违反先合同义务的具体行为,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大多为法理解释,且不尽统一。为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正确适用法律,使法律适用具有确定性和法律的规定性,可以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过失的具体行为有必要作出司法解释。②在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时间上,一旦对缔约过失的具体行为作出明确的确定后,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先合同义务则成为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对如何确认当事人之间存在先合同义务,实践中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本人认为,确认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先合同义务,应自要约生效开始较为恰当,如果当事人之间只是一般的联系或一方发出的是要约邀请,双方当事人之间无从发生信赖利益。要约邀请作为缔约的特殊过程,与合同的有效成立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也就是说,合同法对这种联系的本身不要求对当事人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因此,不能认定双方必须尽诚实信用的先合同义务,而从排除了产生缔约过失责任的时间上的要求。只有一方向另一方发出要约,另一方也作出接受要约的承诺,此时,缔约双方应当认为建立了一定的信用关系。如果,一方当事人基于此种信用关系而作出一定的付出,另一方因违背诚信原则使对方信赖利益受损则产生缔约过失责任。③在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空间上,即导致适用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定事由的产生。一般认为产生于合同的缔约过程中,对此,笔者有基于下列的思考。合同法第42条规定具有不确定性,其表现为仅明示了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而未确定终止于何时。显然与该法对合同生效要件未尽全部的前后呼应,这也说明了合同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仍未尽完善。

3.2 缔约过失责任表现形式 缔约过失责任从本质看是保护缔约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损失。即:一方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对方当事人损失负赔偿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使相对方所受到的损失形态各异,如何界定,法律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依我之愚见,实有必要进行分类,再行确定赔偿范围。主要表现形式有:假借订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故意隐瞒与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撤回或撤销要约不符合法律规定致相对方的损失;撤回承诺不符合法律规定致相对方的损失;未尽通知义务而给相对方造成的损失;未尽保护义务而对方造成的损失;未尽保密义务或不正当使用对方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的损失;一方过错致合同不成立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合同被依法撤销或被变更时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效力待定合同被拒绝或被撤销时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合同被依法确认为无效的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根据不同的分类,在未完善立法之前,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来确认不同的赔偿标准,可以更好指导法律的适用。我国《合同法》已经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虽然存在着不尽完善的方面。建立完善的缔约过失责任,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促进交易的完成,维护交易的安全;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大胆寻求交易伙伴,一旦遭受损害可以通过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寻求法律保护。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存在,得当事人能够认真诚实地对待谈判对象,否则因自己的过失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在全社会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完善缔约过失责任制,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实现法的正义性,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 王敬飞.新合同法释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3] 李国光.合同法解释与适用.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 赵旭东.合同法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丁世洁

过失责任论法律论文 篇2:

简析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摘 要]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是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补充,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以违反先合同义务为前提,其赔偿范围以受害方信赖利益的损失为限。缔约过错一方应当对相对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使无过错一方的信赖利益损失得以救济。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诚实信用原则;先合同义务;订立合同过程 [

一、缔约过失责任概述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由来,其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缔约上的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人故意或过失违反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其二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有的义务,而致对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民事责任。其三于缔约之际,尤其是在缔约谈判的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为非难的行为侵害他方当事人时,应依契约法原则(而非依侵权方面的规定)负责。其四在契约缔结交涉开始以后,虽未缔结完成,但在交涉阶段中产生了信赖关系时,若造成一方当事人的损失,亦须以违反债务为理由向对方负损害赔偿义务。其五缔约过失责任是缔约人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时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其六缔约过失责任是指缔约一方当事人,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所应承担先合同义务,而造成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1〕本文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介于“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民事责任,是以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因违反某种义务,导致某种损失的发生,而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特点

笔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应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先合同义务之违反,即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定性。先合同义务不是完全基于当事人之间意思自治而产生的义务,而是社会所施加的一种义务,在我国《合同法》第42.43条之中已经有明確规定,是法定义务。〔2〕其次,发生于缔约过程中,即缔约过失责任的阶段性。缔约过失是缔约之际的过失,发生在缔约阶段,当事人之间并不存在合同关系。再次,诚实信用原则之违反,即缔约过失责任的公平性。当事人为缔约而进行协商过程中,已由一般的普通关系进入一种法律的信赖关系,由于这种信赖关系比一般关系更为密切,也更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即当事人对因缔约形成的信赖关系的破坏是缔约过错责任形成的主要形态。依该项原则是当事人按缔约过错的程度承担责任大小的依据。〔3〕最后,缔约过失责任的补偿性。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补偿性的民事责任。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件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是对缔约过程中当事人所受损失予以补偿的法律制度,但并非只要当事人有损失即成立缔约过失责任。一般讲,缔约过失责任需符合以下几个要件。

首先,必须是在缔约过程中。缔约过失责任必须发生在缔约订立的过程中。此时间界限应以合同生效为准,个人认为合同双方首先要有想要签订合同的意思表示,或者一方有故意或者过失让另一方误以为自己有签订合同的意思表示,合同未成立之时的损害为缔约上过失责任;但有时合同虽成立,但离生效还有一段时间,抑或虽成立但缺少生效要件而未生效,此时所生损害亦为缔约上过失责任。〔4〕其次,当事人存在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先合同义务,是指缔约人在先契约阶段,即在要约生效至契约生效这一接触磋商过程中,违反通知、说明、保护、照顾、忠实等附随义务。 再次,必须造成对方损失。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是缔约过失责任的必备构成要件,缔约过失责任以弥补损失为宗旨,无损失即无赔偿。第四,缔约人违反先合同义务时必须有主观过错。这是构成损害赔偿责任的主观要件。缔约人一方或者多方,必须有主观上的过错或者故意。最后,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主观过错行为与受害人的信赖利益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只有当缔约中的信赖利益损害同时具备以上五个条件时,才产生相应的赔偿责任,缺一不可。

三、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一,责任性质不同。违约责任是一种约定之债,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标的、数量、质量等具体要求,还可以约定违约责任及违约金数额,或约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5〕也就是说合同责任除了赔偿责任外,责任方式的选择权在债权人一方,有一定的任意性。而缔约过失责任只有一种损害责任,且仅仅是基于信赖利益而寻找一种补偿的救济,属于补偿性的责任方式。而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债,它是法律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不是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产生的,它的责任是法律规定的,当事人不能任意选择,它不能适用违约金。第二,归责原则不同。《合同法》对不同权益的保护采取的保护方式不同,违约责任采用严格责任原则,而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前提。第三,责任形成的起始点不同。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形成的起始点是不同的,主要是以合同生效为临界点,当事人双方有意图订立契约到合同生效之前发生的损害赔偿责任应为缔约过失责任;在合同生效之后,义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形成的责任为违约责任。 第四,赔偿范围不同。合同违约情况下,权利人可依法主张履行利益的请求权,包括现有利益损失的请求权和可得利益损失的请求权;而缔约过失责任权利人所遭受的是因信赖合同有效成立而受到的信赖利益损失,故其只能就其信赖利益损失主张权利,且以不超过履行利益为限。 第五,免责问题不同。合同成立后,可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而免除违约责任;而缔约过失责任不存在免责问题,因为要约、承诺阶段不存在实际履行问题,故在此阶段,当事人之间要么不存在实际损失。

四、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

(一)对《合同法》中缔约过失责任认识

1.对《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三种情形的理解

(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指缔约一方当事人并无订立合同的意思,而只是为了损害对方利益,或者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第三人利益。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在这里,对于哪些情况应认定为“重要事实”却无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下面几种情形一般可作为“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1)隐瞒己方真实的财产状况和履约能力,为达到订约目的,任意吹嘘,夸大其词;2)对产品的隐蔽性瑕疵不予告知;3)对产品的性能、使用方法等故意不予正确告知。

(3)“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这主要是指违反先合同义务之行为,笔者认为:此时应分情况而定。其一,应将缔约过失责任界定在要约发出之后承诺之前,此时要约人和承诺人都要负担先合同义务,对于要约人而言,其负有不得随意撤销要约等义务;对于承诺人来说,其虽取得承诺的权利,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也应担负一定的义务,如协助、保护等义务。此时,无论是要约人遭受损失,还是承诺人遭受损失,如果证明是因对方未履行义务所引起的,都有权要求对方予以赔偿。〔6〕其二,在一些例外场合也可以将缔约过失责任界定在要约发出之前,在该场合下要约人或承诺人要负担一定的先合同义务。该例外场合在实践中的判定应遵循两个标准:第一,在不能适用侵权等民事责任时,基于保护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此时赋予一方当事人以先合同义务,要求其对另一方所遭受的损失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第二,一方当事人须有订约的意图。〔7〕一般而言,一方当事人发出要约邀请,而另一方当事人与之进行谈判磋商,此时应认定当事人具有订约的意图。因此,在该例外场合,应将这种先合同义务界定在发出要约邀请之后进行磋商之时。

2.《合同法》第四十三条之分析理解

《合同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了一方当事人的保密义务,即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应当承担不得泄露对方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不正当使用对方当事人商业秘密的义务。该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附随义务,如果缔约一方当事人破坏了对方当事人的这种信赖,造成其信赖利益的损失,理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但这种赔偿责任是否就是缔约过失责任?我认为,此时应分情况而定:其一,在合同成立之前,当事人一方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对方商业秘密的,是缔约过失责任;其二,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终止之前,一方当事人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对方商业秘密的,其承担的赔偿责任已不再是缔约过失责任。此时,当事人一方应承担的是违约责任;其三,如果当事人一方的行为发生在合同终止之后,此时,当事人所违反的保密义务是一种后合同义务。与违反一般合同义务相同,其应承擔违约责任。

(二)《合同法》中缔约过失责任的完善

1.应注重缔约过失责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于我国缔约责任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应该更加重视缔约过失责任在民事法律责任当中的地位。当事人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的规定,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所以当事人应谨慎签订合同。

2.《合同法》中的完善。《合同法》第42条(一)、(二)项具体描述中均强调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故意与主观恶意(一般也是指故意),造成这种现象仿佛只有主观故意才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错觉(而实际上缔约过失责任在主观上也可由过失构成),如此容易引发当事人的误解,不利于司法实践,所以,笔者认为应当明确的将过失也纳入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范畴,增强缔约过失责任立法的严谨性和可适用性。第43条之“无论合同是否成立”的表述不当,笔者认为改为“无论合同是否生效”会比较妥当,因为对于附加条件、附期限或法律规定完结特定手续才生效的合同而言,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时间并不一致。

3.司法解释的完善。《合同法》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过于笼统和简单,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要去调整的都是其范围内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社会关系,这样在适用问题上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重视对司法判例及学说的总结归纳,不断的完善我国已经形成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其内容并不是很完善,比如损害赔偿的范围仍未明确、缔约过失责任类型列举不够、缺乏对信赖利益的界定、没有规定诉讼时效等等,有待在以后的立法中予以充实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静娴.合同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65-73.

〔2〕邢颖.违约责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8.

〔3〕王利明.合同法疑难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9.

〔4〕王培韧.缔约过失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123-126.

〔5〕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595—602..

〔6〕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43.

〔7〕孙礼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立法资料选〔G〕.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68,603-603.

〔责任编辑:金风平〕

作者:韩晓林 娄 岩

过失责任论法律论文 篇3:

试论《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摘 要:在现实中,很多人将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违反合同后义务等概念相混淆,本文将对研究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的建议进行介绍。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合同;当事人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其依据的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它是一种新型的责任制度,具有独特和鲜明的特点:只能产生于缔约过程之中;是对依诚实信用原则所负的先合同义务的违反;是造成他人信赖利益损失所负的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弥补性的民事责任。所谓先合同义务,又称先契约义务或缔约过程中的附随义务,是指自缔约当事人因签订合同而相互接触磋商,至合同有效成立之前,双方当事人依诚实信用原则负有协助、通知、告知、保护、照管、保密、忠实等义务。

我国《合同法》第42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该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可见缔约过失责任实质上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缔约过程中的体现。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特征

1.法定性。缔约过失责任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只有当事人的行为符合合同法第42条、第43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并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才应依法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2.相对性。缔约过失责任只能存在于缔约阶段(也称先契约阶段),即合同订立的磋商阶段,而不能存在于其他阶段。同时,缔约过失责任也只能在缔约当事人之间产生。

3.补偿性。缔约过失责任的补偿性,是指缔约过失责任旨在弥补或补偿缔约过失行为所造成的财产损害后果。我国合同法第42条,将损害赔偿作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救济方式,就是缔约过失责任补偿性的法律体现。缔约过失责任补偿性是民法意义上平等、等价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交易关系在法律上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法律中缔约过失责任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合同法中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仍存在以下问题

1.对缔约过失责任规定的主观原因过窄。我国现行《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采列举式界定,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2.对缔约过失责任规定的适用范围过窄。从我国现行《合同法》第42、43条规定和我国合同法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定义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适用于因一方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的过错,致使合同未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使合同相对方受损的情况。

3.对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未作明确规定。我国现行《合同法》第11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4.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概括不全面。从我国《合同法》第42條的规定可以看到,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只是规定了三种,没有全面概括。

5.对缔约过失责任的举证责任未作明确规定。在缔约过失责任的举证责任方面,我国合同法没有区分缔约过失不同的情况,未对缔约过失责任的举证责任予以明确规定,给司法实践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

四、关于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完善的建议

我国现行合同法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缺陷,给理论界和实践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制定我国的统一民法典。“必须通过对民法规范的系统化、法典化的编纂,来充分发挥民法体系的内存逻辑力量”。完善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应对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原因进行扩展。我国现行《合同法》第42条第(一)项和第(二)项的具体描述中只强调了缔约过失责任的故意与主观恶意(一般也是指故意),建议修改《合同法》第42条,将该条第(三)项修改为“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从而,明确将过失也纳入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范畴,增强缔约过失责任立法的严谨性和可适用性。

2.应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进行扩展。建议将我国现行《合同法》第43条之“无论合同是否成立”的表述修改为“无论合同是否生效”。因为对于附条件、附期限或法律规定完结特定手续才生效的合同而言,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时间是不一致的。故有必要颁布司法解释,将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合同虽有效成立,但还没有生效。这样规定的好处是,从双方为缔结合同进行接触、磋商开始,直到双方取得一致而订立合同,进而至履行合同为止,可以向合同当事人提供全面、周到的保护,避免合同成立后,一方当事人因为另一方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的过错受到损害,欲要求赔偿却苦于没有依据的情况发生。

3.应对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因我国合同法未明确界定损害赔偿的范围和对信赖利益的界定,在司法实践中易造成诸多的争议。建议通过以颁布司法解释的途径,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判令缔约过失方赔偿损失,应实行完全赔偿原则,但同时也应予以适当的限制。

4.应全面概括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建议将“违反初步协议”、“要约人违反有效要约”、“违反有效的要约邀请”、“违反强制订约义务”等四种类型的缔约过失责任明确列入司法解释,以弥补我国合同法规定的缔约过失责任类型的不足。

5.应对缔约过失责任的举证责任做出明确规定。针对我国现行合同法在举证责任方面规定的不足,建议颁布司法解释,对缔约过失责任的举证责任按不同的情形予以不同的规定,以解决司法实践中执法尺度不易确定的问题。缔约过失责任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也应适用民事责任的一般举证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由受害人承担对方过错的举证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民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民事责任中具有独立的价值,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确定,是立法体系日渐完善的体现。它使得民法中的债法体系更加充实,使得合同义务延伸到了缔约阶段,从而使法律对合同当事人的保护达到圆满。同时,在司法实践中,科学、规范地适用缔约责任制度,不仅是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客观要求,并且也促进了中国法律体系整个系统的完善和进步,使我国依法治国的国策方针得以顺利的运行和实施。

参考文献:

[1]杨文龙.网络购物中缔约过失责任研究优先出版[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

[2]冉克平.缔约过失责任性质新论——以德国学说与判例的变迁为视角[J].河北法学,2010(02).

[3]李中原.缔约过失责任之独立性质疑[J].法学,2008(07).

[4]吴一平.论缔约过失责任之构成要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作者:谷守霞

上一篇:旅游专业茶文化论文下一篇:碳排放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