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低碳经济论文

2022-04-18

摘要:近年来,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并给予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旅游低碳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低碳经济论文 篇1: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将生态旅游和低碳经济相结合,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乡村旅游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途径。现如今,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比如:资源开发以及政府支持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其发展。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乡村旅游和低碳经济的界定,然后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低碳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升,城市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生态旅游。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师生如环保以及绿色旅游的主要概念,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城市居民进入到乡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是今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一、乡村旅游和低碳经济的界定

现代乡村旅游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旅游时间不只是局限在假期;第二,现代乡村旅游者合理运用农村区域的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不只是体现在为当地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还体现在为当地人提供工作岗位,而且将更多新的生命力注入到传统经济中。

乡村旅游的界定是:将农村人文遗迹、农村生产以及自然风光等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将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的旅游活动。而低碳经济的界定是:主要是指将低排放以及低能耗等等作为前提的经济模式,也是人们社会的重要进步。低碳经济的最佳形态是促进阳光经济以及风能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清洁能源结构以及能源高利用率,中心是制度创新以及能源技術创新性的根本性变化。低碳经济的存在,为建立和谐社会以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的诠释。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小,生态旅游规划尚未到位

就目前来讲,有些地方政府对乡村生态旅游并没有提供大力的支持,也缺乏重视,关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没有及时到位。首先,尽管一些地区已经针对生态旅游发展做出重大决策,而且开始建设,但在具体推进中,不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也不能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发展规划。然后,有些地方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缺乏足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导致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待健全更别说技术指导,这样就不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稳定发展。最后,一些地方政府尽管表面是推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但是事实上尚未在当地开展关于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也尚未积极开发有关的旅游产品,更加没有科学制定旅游经营模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水平较低,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其实,开发旅游资源必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专家完成统一规划,而且根据 国家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关要求实施。然而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主体发生异化的情况,很多农发自发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第一,农发自发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由于受到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约束,开发水平并不高。例如:在开发中,因为忽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淳朴性被破坏,减少生态价值。如果乡村自身的天然性严重缺失,这样就容易导致发展的旅游业无法达到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不能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认可,效果适得其反。由于缺乏丰富的经验,又得不到正确的指导,这样势必会造成乡村旅游企业得不到有效的经营管理,无法提高服务水平,也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时很有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多和时代的日益发展,很多城市以及外来的文明导致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已经出现变化,一些乡村旅游场景也不再保留乡村的气息,而是逐渐倾向于城市,带有强烈的商业信息,而这些情况都也不符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初想法。

三、低碳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由政府作为主导,多个途径宣传

第一,各个地方政府都需要将自身的主导协调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制定对应的行业规范和出台对应的法律法规,为每类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以及技术基础,为实现旅游者的绿色出行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地方政府需要重视宣传,采用宣教的方法推广传播绿色环保等基本内涵,加强人们对生态旅游以及低碳经济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发展对于乡村发展而言的重要性,第三,应当使村民充分理解特色旅游产品以及民俗文化等等的重要价值,而且掌握传承及保护的方法。第四,地方政府必须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以及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实施相关的有效管理以及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的培训,进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运用低碳技术,促进旅游产品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乡村凭借自身强大的优势。第一,原生态的乡村自然环境,事实上,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宗旨完全一致,所以乡村必须要始终保持自然生态中具有的生态发展特性,在制度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积极引进最新的低碳技术,结合当前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而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比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构建垃圾处理系统等等。对于乡村能源消耗而言,应当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多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比如:水能以及太阳能等等。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必须要努力推广清洁能源的运用,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比如:煤以及石油等等,降低排放物,减少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构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以及法规体系

就我国乡村旅游的具体情况来讲,制约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以及能源,想要方式乡村工农业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锁定效应,需要注重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必须要在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中引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站在长远的角度,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部署,在乡村旅游产业区域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等多方面,为实现低碳经经济转型提供各项条件。并且必须要尽快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以及战略框架,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划等等,科学完成整体安排部署,在国家科技规划中列入关于乡村旅游经济的洁净生产技术以及碳开发技术等等,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乡村旅游业金融交易体系等等。

(四)加强游客管理,形成低碳模式

乡村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因为不同的条件,特色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我国南方侧重于生态园的发展,但是北方侧重于民俗文化的发展,然而任何发展模式,都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理念和低碳经济,也要加强游客管理。第一,地方政府需要合理运用自身的先天优势,根据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以及自身的特色,科学制定地方旅游项目,而且不断借鉴我国以及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积极改善现有的旅游模式。第二,作为地方政府,不仅要注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而且要强化游客管理。例如:每个旅游景区都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游客管理机制,也要在醒目的位置粘贴对应的标识物,这样有利于加强游客的低碳环保意识,激发游客低碳环保旅游的热情,进而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低碳环保的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必须要积极推广和多鼓励。通过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仅可以大力推广乡村的旅游资源,建设美好的乡村,而且可以为乡村发展创造更多的综合效益。因此,必须要努力探索,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引入生态旅游以及低碳经济,这样才可以促进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藤县岭景镇国土规建环保安监站)

作者:梁锋

生态旅游低碳经济论文 篇2:

中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摘要:近年来,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并给予简要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低碳经济;研究;述评

一、 引言

2003年英国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消耗资源少、环境负担低、产出效率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会比“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经济、社会、能源和生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会创造出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10月30日,英国政府又发布了由尼古拉斯·斯特恩(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告》)。该报告以气候科学为基础,运用分解手段来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建立涵盖经济、环境和能源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对低碳经济的社会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显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越早越好,并且越早推动成本也越低。报告的这一结论也呼吁各国政府要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型。该报告一经发布,就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本国低碳经济的相关计划。

可以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构建全球“责任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世界发展的导向标,并成为涉及能源使用、产业调整、技术革新、环境治理、公众意识提高、国家间博弈等各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将逐步成为规制世界发展的新规则。

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能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动态系统工程,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客观准确评价有助于更好的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使低碳经济的发展步入一个更加健康稳健的轨道。因此,一个好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政府机构和学者们都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本文就对近年来关于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方面的文献按照其应用层面来进行分类梳理并进行评述。

二、 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2009)提出了一个包括低碳生产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和低碳政策指标等五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衡量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定量评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潜力提供参考依据。胡大立等(2010)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包括低碳能源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产业产出指标、低碳废物处理、低碳社会环境、低碳科学技术6个维度内含20个统计指标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李晓燕(2010)选取了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低碳理念系统六个维度来构建省区低碳的经济评价体系,并选取了我国典型的省份进行比较。牛凤君等(2010)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低碳理念系统六大类的新疆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许涤龙等(2010)通过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指标数值都超出临界范围,说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对国内30个省市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发现,中国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分三个层次: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得最好,中部城市次之,西部靠后。唐笑飞等(2011)构建了一套针对中国省域尺度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并对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类型划分,得出了4种类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并分析了影响省域低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相对优势指标和相对劣势指标。

可以看出,在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献中,虽然研究的视角和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抓住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也必然包括对于能源和环境的评价,在构建指标时不仅包括经济指标也涵盖了能源和环境指标。

三、 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Turnpenny等学者(2004)、(2005)设计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低碳发展模型,该模型假定该地区的人口、工业产出、交通需求等指标都是不变的。他们应用此模型来对英国西部地区的降低碳排放问题进行应用性实验。他们假设了4种情景,其中3种假定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了降低60%碳排放的目标。Shimada等(2007)认为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状况,应该首先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本地区的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各部门的能源消耗,最后来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可量化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Gomia等(2009)分别设计了区域低碳社会经济发展模型,他们通过设立三种假定,分别为减排30%、40%和50%,将他们的模型用于研究日本京都地区的碳排放水平。Sovacool等(2009)从交通工具、建筑和工业能源使用、农业、废弃物四个碳排放来源计算了北京、纽约、伦敦等12个城市的碳排放量,同时分析了人均收入、人口密度、运输方式以及电力供应四个主要因素对不同国家碳足迹的影响。吴未等(2011)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低消耗、污染减排放和低碳自然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山东省惠民县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6年、2000年、2005年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熊青青(2011)选取能源、交通、科技环境、经济和生活消费6大系统的24个具体指标来构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珠三角9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研究。刘竹等(2011)以经济发展、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为准则层,CO2排放等8个具体指标为指标层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GDP污染物排放降低的态势,进而表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资源、环境变化的历史趋势并反映城市低碳建设现状。通过对沈阳市的案例研究表明,沈阳市2001年~2008年总体的生态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沈阳市现阶段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处于“相对脱钩”阶段,与目前中国经济宏观发展态势相符合。

相对于国家及省级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更加微观和具体,这一点从该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上就可以看出。由于城市层面的相关指标数据更加细致以及各指标间的关联性更强,从而城市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结论会更加客观准确。

四、 产业或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贾宏俊等(2010)从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维度构建了建筑业低碳经济政策绩效评价体系,分析了建筑业实施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目标并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指标及其测算方法。姚晓艳等(2010)选取从能源消耗、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6个方面构建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蒋惠园等(2010)在对城市轨道交通方式能源消耗和排放量的比较以及对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影响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轨道交通低碳经济评价方法,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为例,定量测算了城市轨道交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在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吴晓山(2011)在借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目的地旅游资源环境、旅游企业低碳服务环境、社区及旅游消费者认知程度、低碳旅游行政管理四大类指标组成的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李菽林(2011)构建了由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指标和20个指标层指标组成的工业企业低碳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对于国家、省级以及城市层面而言,产业和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会少一些,关系也相对简单一点,而且各产业和行业自身所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也更加容易把握。因此,在产业和行业层面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中,其体系架构和指标选取所存在的争议性会少一些,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指标间的内在逻辑性会更强一些。

五、 结语

通过前面的文献回顾与梳理,在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趋势上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由单一指标或指标体系的构建向综合指标或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转向;第二,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应用逐步由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渗透;第三,由简单借用国外指标体系向设计适应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转变。

在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所采取的研究视角上,基本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技术路径视角,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能效,清洁技术减少染物排放等;第二,结构路径视角: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来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调整产业结构来,降低重化工高污染行业的比重以此减少碳排放等;第三,制度路径视角:通过碳交易机制、碳税以及节能减排机制等手段来实现经济低碳化。

当然,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回顾,也发现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对于低碳经济所包含的几个维度,如经济、能源、社会和生态之間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各个维度对于如何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内在机理未作具体而深入的分析。

(2)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低碳经济的内涵是否应该反映这一差异,这个问题也被很多学者所忽视或论述不够清楚。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评价体系构建大多从概念框架到指标选择,体系庞杂,不易操作,同时所选取的指标有一些又同目前统计资料口径不符,致使很多详细的分项计算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了低碳经济的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4)指标选取有些随意,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有些薄弱。有些学者在构建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往往很主观的选取一些容易量化易于获取的统计指标,而不太重视这些指标对于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问题,同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过于薄弱。

(5)重排名评价,轻预警与调控。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往往非常重视综合评价排名问题,往往会给出具体得分和排定位次,而忽略研究和寻找那些对现实状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有效预警与调控的相关指标,不太重视分析指标评价能否解释预警信号,以及如何依据指标解释的信息去进行科学调控。

参考文献:

1. UK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

2. Stern,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4.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衡量指标体系.研究与发展,2009,(6).

6. 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华东经济管理,2010,(2).

7. 牛凤君,刘文翠.新疆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初探.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4).

8. 许涤龙,欧阳胜银.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10,(22).

9. 唐笑飞,鲁春霞,安凯.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资源科学,2011,(4).

10. Turnpenny,J.,Carney,S., Haxeltine,A.,D- eveloping regional and local scenario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Part 1:A framing of the East of England,Tyndal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2004.

11.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项目号:11AZD031)。

作者简介:朱启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松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作者:卢松浩 朱启贵

生态旅游低碳经济论文 篇3:

海北州发展低碳经济思考

摘要: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但各界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却不统一。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等多种驱动因素。

关键词:海北州;发展;低碳经济

1 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实践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的新的社会经济概念。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各国都在积极为碳减排的责任和目标寻求途径和方法。低碳经济概念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短短几年时间,推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低碳经济作为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被誉为人类第四次“低碳革命”。欧美等国家已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

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区及城市纷纷积极行动起来,对低碳经济展开研究,采取措施推进低碳经济,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相关试点陆续展开,参与研究和试点的地方和城市越来越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这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低碳经济区可能成为国内各地区竞争的新的经济制高点。谁能把握低碳经济的先机,谁就将在未来处于战略竞争的优势地位。

以上种种,预示着“十二五”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起点,我国将迈入低碳经济时代。

2 海北培育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意义

2.1 对于海北而言,这是一个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在坚持“生态立州”的背景下,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并顺应当前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实践海北州以低碳增长方式为方向的绿色经济模式。

2.1.1 一是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20——60年间,中国需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进行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海北州经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主要矛盾仍很突出,加快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随着国家拉动内需以及支持藏区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海北州经济将进入一个速度加快和总量扩大的新阶段。目前,海北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拉动。海北工业经济主要以电力、煤炭、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农畜产品加工以及煤炭物流为主导产业,2009年海北州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8%。一方面,富民强州离不开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海北工业是资源依托型工业,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到高能效,低能耗,少污染的新的模式。在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的条件下,海北的经济发展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约束,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此,发展低碳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把切入点和落脚点放在发展上,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又根据自身能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1.2 二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要的方向就是在坚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着力发展旅游等低能耗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是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实际上代表着“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要求。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相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使现有产业中的电子信息、旅游经济等更好地升级发展,交通运输业可以成为低碳模式的新能源利用,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1.3 三是发展低碳经济是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的需要

海北地处青海湖北岸,是湟水河、黑河、托勒河、大通河的源头,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和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生态环境脆弱与资源富集并存,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优先,必须坚持从战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生态破坏,减轻环境污染,改变公众消费模式,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城乡生态文明的水平,有利于推动海北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海北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

3.1 一是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低碳经济就是利用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更多的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实现节能和减排。海北是全省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禀赋条件。海北州矿产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位,现已探明的矿产有煤、石棉、铁、铬等55种。海北州有天然草场264.8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232.8万公顷,耕地5.25万公顷。境内森林面积58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2%。青海湖湿地是重要生态多样性基因库,栖息鸟类196种,湟鱼和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均生活在青海湖水系的青海湖畔。湿地、草原、雪山、林海、峡谷等独具特色的高原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宗教文化,不仅使海北成为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大州,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碳汇资源。海北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境内河流年径流量69.2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11.2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67.8万千瓦。但我们目前除水能资源外,其它尚未开发利用。丰富的碳汇资源禀赋和生态品牌,决定了海北发展低碳产业的可行性和潜在优势。

3.2 二是生态立州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海北州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持续开展了生态恢复,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探索发展生态工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经济。积极探索发展煤炭加工、煤炭转化、污染控制等清洁煤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大力开发水电资源,水电装机容量近40万千瓦。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海北州已建成了一个“太阳能光伏提水示范点”。在生物质能开发领域,在农村沼气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09年底,海北州农村沼气总数达12860座,并以每3000多座的速度推广。据测算,建一个沼气池年可节煤1500公斤,按海北州已建成12860座沼气池计算,总节煤量为193吨,减排潜力和清洁生产开发潜力非常大。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850栋、畜用暖棚10937幢。落实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节能减排措施,2009年海北州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7.9%。

3.3 三是自身发展具备的优势

海北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欠发达”从某种程度上说并非劣势,由于工业化起步晚,经济模式和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定型和成熟,这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大的优势。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前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向低碳经济转型必然需要淘汰、限制之前高耗能等产业的发展,这必然面临着巨大的“阵痛”,而海北则具有成本低、阻力小的特点。因此海北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条件比发达地区更好。

4 海北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4.1 积极争取、组织申报,将海北列为低碳经济试点区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将制定出台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并准备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低碳示范试点。国际气候组织也已宣布,未来3至5年内,将在中国发展5至20个“低碳城市”,旨在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青海省也将推进碳交易试点;今年将在西宁城市圈探索做好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的试点工作。海北州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重要机遇,积极争取、组织申报,将海北列为低碳经济试点区。

4.2 组织力量抓紧开展低碳经济的调研,把低碳经济纳入

“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的调整和转型,政府管理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创新。目前,低碳经济理论对于我们还是比较陌生。因此,应尽早组织相关单位的力量开展专题调研,比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非碳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的洁净、高效、廉价开发利用等。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海北州未来预期内的低碳经济路线图,并将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提出重点低碳经济发展领域、推广采用的低碳技术,以期为海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政策选择,为地区、部门、城市、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低碳经济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和导引。发展低碳经济要与生态立州、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工作密切结合,统筹发展。

4.3 以结构创新和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在推广清洁能源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清洁能源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推广和应用为依托,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把低碳经济作为发展导向,大力发展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主的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再生、产业延伸的循环经济承载平台。通过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促进工业提高能效,将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高技术、低污染、环境优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循环经济区。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开发利用水电、沼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强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促进海北州经济社会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根据海北的资源特点首先应选取两个切入点: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减少排放的途径包括能源结构低碳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加强产业连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推广开发低碳技术,开展能源的梯级利用。充分发挥水电、农林、矿产等资源优势,坚持就地转化、精深加工、集约环保、集群发展,促进资源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和利用,以低碳的水电代替火电,利用生物质能,如秸秆气化。培育发展农副产品循环经济区,逐步建成产业链完善,废弃物充分利用,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

4.4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弘扬低碳文化,倡

导绿色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和企业的责任,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要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公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建设低碳社会,低碳消费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文化;要创新和推广低碳生活的技术与方法,完善低碳生活条件,鼓励和帮助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引导人们更多选择低碳的消费方式。

作者:黄永昌

上一篇:生命化音乐教学论文下一篇:风险评估公共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