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现代区域间的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服务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概括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从而希望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现代物流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篇1:

新型农业主体的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农业主体与农业物流对接中存在着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物流系统与农产品属性对接问题、农产品流通环节问题、以及农产品渠道成本控制问题等。需要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创新农业物流发展模式,并通过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实现物流环节的减少。

关键词:现代农业物流;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研究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转向了现代化农业,具有电子商务特征的现代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此种大环境下,农业物流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农业物流已经成为农村农业中不可取代的部分,但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农业物流的运输模式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以保证农产品的时效性以及经济性。

1 新型农业主体与农业物流对接中的问题

1.1 物流系统与农产品属性

由于农业物流的发展较晚,所以目前的物流系统通常是以工业制品的特性进行设计的,而农产品相比较工业制品而言,具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在运输以及供应上都会表现出迥异的特点,农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新鲜,而大多数农产品因其水分含量高,容易变质等特点,对物流运输环境以及仓储环境的要求较高。这就促使了大量的物流企业进行了运输技术方面的创新,以解决农产品在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此外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季节特点,因此,农业物流的设計也应当符合农产品的季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物流的成本。

1.2 农产品流通环节

新型农业主体与农产品物流企业在农产品流通加工环节上的沟通不够明确,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接。为了使新型农业主体的产品价值得到体现,需要农业产品流通加工业务的辅助,以保证物流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主体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实际的农产品流通中,大多数为原产品,新型农业主体不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而物流企业的工作重点在农产品的运输、储存以及配送等方面,缺乏与新型农业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联合意愿,这制约了农产品价值链的持续拓展,无法提高农户的收益。

1.3 农产品渠道成本控制

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存在着成本控制问题。在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方式中,需要依靠农产品供应者、物流、超市,最终到消费等环节。在种植户与农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收购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超市,超市与配送单位之间均存在着产品的流通,多个物流环节会增加农产品的停滞时间,并影响农产品的新鲜度,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货损率。

2 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措施

2.1 降低物流成本

首先,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相关信息的搜寻,了解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并提高市场议价能力,避免因信息不透明而造成的成本负担。其次,与流通渠道商之间达成物流合作契约,提高渠道链条的性价比,解决农产品渠道问题中,由于长链渠道所导致的成本过高、售价过高等问题。此外,还需要解决农产品渠道中配送成本问题,与配送承运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在控制配送成本的情况下保证配送单位的收益。

2.2 减少农业物流环节

农业物流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物流科学、高效的运作是现代化农业的基本需求,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依靠农业机械化以及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的发展。科学评价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正确认识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和发展我国农机化建设,在技术、基础设施、资金上提供支持,能够促进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在农业物流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提高农业物流能力、促进农业增收都有现实意义。

3 小结

对于目前我国新型农业主体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创新的发展模式进行解决。提升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对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促进作用。科学规划农机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机与农技结合技术水平,有效地促进农业物流发展。

作者:黄仕盛

现代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篇2:

现代区域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 现代区域间的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服务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概括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指出了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从而希望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物流产业 发展研究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区域间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现代区域间的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和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及产业分工协作的不断增强使现代区域物流的价值和重要性突显出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更深层的巩固。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业已是大势所趋。

一、我国现代区域物流发展概况

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国家领导人多次针对物流发展问题发表讲话,与物流主题相关的各级会议不断召开,社会分工中也开始出现了以物流为主业的企业,一些省市和发达的经济区也已经开始着手制定自己的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北京市已经完成了“北京市综合物流系统规划研究”;沈阳在“十五”规划中全方位融入现代物流;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争取成为中国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及信息枢纽;作为全国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及航运中心的上海市,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把现代物流同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列为上海市四大新兴产业,并编制了《上海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广东省已将发展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山东省政府由省经委牵头,选择一批大型工商企业进行试点,重组企业物流系统,改变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创造物流服务产业化和社会基础条件,逐步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人们对现代区域物流的重要地位和其功能价值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全国各地区都纷纷增加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投入,并将其视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新的增长点。

二、我国区域物流发展问题分析

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的区域物流业在探索中不断得以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我国的区域物流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区域物流方面的现行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制定明显落后于我国现阶段区域物流的发展要求,“条块分割”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区域物流体系的管理体制上仍然沿用“条块分割”的办法,导致了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和行政管理的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使得原来是一个系统资源的区域物流业管理权限被分割到若干个部门。这样以来各地区的资源便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各地区物流部门之间也因为缺少有效的联系与协调而难以开展良好的跨地区性的区域物流服务,无形中造成了“区域封锁”,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区域物流体系构造不合理,组织分散,社会化程度低。难以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区域间物流服务。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仍然沿用原有的一套物流组织形式,即企业自身覆盖产、供、销各环节的全部内容,“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而且开展的功能多以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一般功能为主。这些物流职能不仅形式单一而且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覆盖较广区域的物流网络,开展有效的区域间大规模物流服务。

3.缺乏与区域物流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区域物流的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在任何一个国家里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我国的区域物流业正处在高速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发展的关键和黄金时期。然而我国在此方面的人才培训机制建设还很落后,与之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

三、促进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区域物流体系的管理体制,由政府出面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区域内各部门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站在统一指挥、相互协调的高度上,制定区域物流的发展计划,统一规划发展方案。要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政府应该为各部门创造一个政策协调平台,科学合理的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制定可以鼓励和促进区域物流发展的政策,为区域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逐步扩大物流体系功能,完善资源整合,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要通过区域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高效的、有规模效应的、能实现联合运输的和经济的区域物流支撑体系。要努力发展多样化、多渠道的物流方式,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大力推进以物流作为主要产业的“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物流业中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区域物流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打破“区域封锁”,开展大规模区域间物流。

3.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高素质区域物流技术的人才。要制定各种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和资助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区域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创新,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与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积极尝试各种新开发的理论性技术的实践和应用。

其他一些措施还包括要大力推进区域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区发展交通;努力推广和大胆尝试应用新的现代化物流技术;通过信息化建设构筑现代区域物流的信息交换平台,增强物流市场的信息透明性等。

参考文献:

[1]平海:谈谈区域物流发展及规划[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05期

[2]华蕊:浅析我国区域物流体系[J].物流科技,2004年08期

[3]高海晨:区域性物流规划的探讨与思考[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谈毅: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4年10期

[5]马立宏张文杰:区域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4期

[6]王晶超:区域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18期

作者:栾贵勤 王瑞凯

现代物流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

摘要:高效的物流系统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前提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建设现代物流的核心因素。通进了解信息化对我国现代物流业的支持作用,分析了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制约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包括对物流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管理策略、大力支持时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等解决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现代物流业;发展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迎来了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的全面发展阶段。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世界经济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换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间隔,信息技术的这种“时空压缩效应”使生产和贸易走向全球化,引起了许多因素发生变化,如贸易范围无形中被扩大、贸易伙伴大量涌现、客户信息变得大量而繁杂等。特别是新型贸易方式电子商务的出现,迫使企业不得不建立有效的物流系统,以便高效地将商品配送给客户,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而这种高效的物流系统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前提的,信息化已经成为建设现代物流的核心因素。

1、现代物流业的定位

2009年1月中旬以来,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现代物流业因其重要的纽带作用而跻身十大产业之列。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分支领域,是其他九个产业与国内外市场相连的重要媒介。

我国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信息产业部等六部委于2001年3月在下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对现代物流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1)现代物流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根据现有的数据可以证明,现代物流业必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物流市场是整个国家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方物流公司之所以能实施多功能一体化运作,其基本条件是物流要素全部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去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在物流市场中,有物流市场的主体,有物流市场的客体,有物流市场的中介组织。同时,在物流市场中,既要有硬件的建设与配置,更要有物流软件的建设与配置。如果说。流通是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体的话,那么,商品市场与各种要素市场就构成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总格局,而物流市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了物流市场,中国的市场体系是不完整的。

(3)现代物流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原材料成本与人力成本已没有多少空间,空间最大的部分来自降低物流成本。所以,跨国公司都在寻求供应链的优化,消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中不必要的浪费,服务外包成了企业的必经之路。

(4)现代物流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绿色物流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一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购物走进了千家万户,这种既省钱又省时间的购物方式需要发达的物流业作保障,才能做到准时、便捷、安全。

2、现代物流业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把“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作为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重点工程,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1)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核心要素,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必然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如采用条形码技术,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在RFID(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上实现产品跟踪,利用物流管理系统处理和控制物流信息,实现运输的合理化、仓储的自动化、包装的标准化、装卸的机械化、加工配送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的网络化,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成本降低,延伸并扩大了传统的物流功能。

(2)物流信息化不仅可以节约物流费用成本,还可以创新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专业化服务。目前。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支撑物流业开展新业务、实现增值服务、延伸产业链的基本手段。例如,德国大企业集团采用集成供应链,将全国的需求信息和遍布全欧洲的连锁经营网络对接,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可靠地传递。美国广泛应用互联网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的信息沟通和降低物流成本创造了条件。

(3)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反映物流业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物流业信息化的改造,实现了物流业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在全球配置资源,调整传统的物流形态,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但现阶段我国在物流信息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调整和振兴我国物流业,必须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3、我国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的现状

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投入总体规模达到33.5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27.5%。其中,硬件投入占58.8%,同比上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服务分别占28.1%、13.1%,分别增长了7和5个百分点。软件与信息服务市场规模的有效放大,说明我国物流行业基础信息化建设已经进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物流企业开始重视业务流程管理、客户资源管理、全程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为基础的一体化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作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和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在物流行业信息化投入总体规模还很低。中国物流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同时。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其信息化需求也多数属于低层次需求。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物流信息系统的成本较高,而中小物流企业的起点很低,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物流企业通过整合交通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加速实现多式联运全程物流服务;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运输技术,仓储

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加快发展。伴随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以及基于互联网的EDI技术的日益成熟,实现订单处理、跟踪、结算等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成为物流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主攻方向。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是物流企业占据高端物流市场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发展趋势。

4、我国现代物流业信息化面临四大因素制约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我国物流业和物流信息化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期。但是,国内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层次不高,缺乏专业物流信息化人才,物流信息化实施成本仍然较高,没有统一的信息化实施标准,这四大问题将在未来几年制约我国物流信息_化的发展。

(1)国内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层次不高。根据博科资讯物流供应链研究中心2008年第一季度公布的中国物流管理信息化调研报告,在进人物流信息化行列的所有企业中,约67%的企业处于基础信息化阶段,约28.3%的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然而进入高端领域信息化协同阶段的企业仅占4.7%。这充分说明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物流企业,其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实现了办公文档电子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少于三分之一的企业在仓储、运输、配送等核心业务上初步实现了信息化支撑,仅约有二十分之一的企业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所以对国内企业来说,基础信息化仍然是当前需求的主要内容。在相当长时间内。需求的特点仍是在规范流程中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建立决策、控制依赖于信息数据的机制。

(2)缺乏专业物流信息化人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当许多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后,急需要一大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科研人才。一方面,企业业务人员对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业务和管理水平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和运作思路,另一方面信息化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十分匮乏,这两个方面导致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困难。

(3)物流信息化实施成本仍然较高。不同行业的物流信息化要求各不相同。制造业通常是以ERP为基础,扩展到物流环节。相比之下,由于我国正处于零售市场加快连锁化的发展阶段,连锁分销业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则要重视得多。

传统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差异显著。物流软件是企业级管理软件,而中国的物流企业总体上都处于中小规模,对其中的大部分来说,个性化需求比较多,标准化流程比较少,因此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难以统一,相应的结果是开发成本极高,从而导致信息化实施成本增加,需要软件企业付出很大的代价。另外在整个行业供应链当中,我国物流企业与上下游的信息基本无法实现共享,也是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4)没有统一的信息化实施标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标准化工作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我国国家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相当不完善,尽管建立了一些物流信息表示标准体系,并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等,但这些标准的推广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以《储运单元条码》为例,应用正确率不足15%。而且一些急需出台的物流信息标准的制定比较缓慢,如有关企业间信息交换流程标准。有关物流信息平台应用开发、数据传输、通用接口、用户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还十分欠缺。

5、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

(1)从管理信息化人手提高企业物流供应链效率和竞争力。管理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收集、传递、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为决策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是解决企业管理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综合性管理信息化系统涉及企业的核心业务,对管理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和各项管理业务的协同性有很高的要求。这些综合系统的实施,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从标准体系人手为物流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底层的标准体系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观点,国际上也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标准体系,确定我国的基础标准战略迫在眉睫。应尽快开展物流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将物流标准化内容列入国家技术标准发展的总体规划。必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修订物流和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标准,密切跟踪物流国际标准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快对现行的传统物流标准的修订和现代物流新技术标准的制定。继续积极跟踪物流信息新技术的发展态。组织协调国内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强与物流信息新技术领先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加强对物流标准制定修订的统一协调。

另外,我国物流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具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以自己为核心建设信息网络,最多是以某一个行业或小系统建立这种信息网络,缺乏统一、开放、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跨行业、跨区域物流的网络实际上在国内并没有真正形成。这些网络信息共享程度低,致使物流成本偏高和物流效率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和企业之间协商。显然难以实现信息系统的兼容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根据物流技术涉及的行业多,通用性、互换性强的特点,由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共同规划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国家标准,不制定行业标准,从而避免造成各自为政。接口不统一,彼此冲突,影响标准的实际应用。建立具有标准化接口和数据交换通道、广泛兼容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物流信息的发布、查询、交易服务。

(3)从建设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人手提高行业和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围绕营造物流信息化环境的目标,要加快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技术兼容和信息共享,促进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的集成,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第一,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框架下,形成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协调、合作机制,在不影响各部门现行正常工作和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研究确定有限开放信息系统接口和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各类系统及技术之间的兼容。共享相关的数据资源,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各省、区、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务实推进区域平台建设。

第二,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标准。加快研究制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行、维护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中信息管理、信息安全、共享范围、数据保密、信用认证等方面的制度与法律法规。

第三,加大投入力度,保障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投资。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投资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支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投人机制。

第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建设进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行业平台作为试点、示范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加快推广。把各行业、各区域的信息平台纳人全国平台建设,形成全国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第五,支持相关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设立专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推进物流相关技术创新,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技术、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等手段,解决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采集、加工、传输和共享问题,促进我国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解决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府部门可更充分、更及时地掌握、监督物流行业和全社会经济运行的情况。提高经济调控能力和管理水平。并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在紧急状态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可提供及时和必要的物流信息保障,对战略物资和国家资源进行紧急调配、监控。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主要内容。是目前物流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也是物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物流业起点低、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当落后,要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和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还需要政府和企业作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孙志伟

上一篇:维护广播电视技术论文下一篇:音乐教学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