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2022-04-24

摘要:后信息社会的变革,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当代艺术设计从业者的思维观念也正在发生转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篇1:

针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分析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本文背景下,对采用软装饰材料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装饰创新理念进行了说明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方面工作的进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装饰创新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在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当中实际上是有机的整体,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都是以人为本这样一条基本的原则,唯一的差别就在于绿色生态更多针对于现代人,而可持续发展则将受利点放在下一代人的身上。但不管是哪一种,都表现出了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尽可能的体现出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这样两种观念。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设计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设计主要包括两个具体的方面,一方面是室内家具陈设所表现出的文化价值,站在这样一个角度来进行看待和分析时,家具就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商品,更多的是室内文化传递的载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居室内的文化理念,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状态之下,家具以及室内的文化内涵都将不再是单一而孤立的主体,而是进行了多方面空间元素整合之后的设计主题,其在室内环境当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能够搭建起生活和艺术之间的桥梁,使得人们能够真正实现生活在艺术当中的室内设计目的。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室内纺织品材质功能和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室内纺织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出现的非常之多,且多具备人们在日常室内生活当中所必须的功能,包括遮蔽、保温或者是光线的调节等,但在这里我们更加关注的则是纺织品与人们所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这主要是因为纺织品本身所具备的材质、机理或者是花色等都容易使其更加具备与人进行对话的条件,人们非常容易通过视觉和感觉等来感受其存在与价值。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1)软装饰人性化设计所遵循的原则。一是规律性,强调的是设计变化的规律性,包括层次或者是反复,都应当给人以一种流动的活力感,而不是突兀的瞬间变化;二是对视觉中心的把握,在任何一个区域或者是范围之内,人的视觉都会有一个中心点,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当中也需要保证居室内存在着亮点;三是要保持平衡稳定感,这并不是要求室内的饰品一定要完全对称,但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感的,不能够一半堆得满满的而另一半是空的;四是要有基本的对称性,但完全对称会给人带来呆板和平淡的视觉印象,因此还需要在对称的基本之上适当的进行局部变化;五是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协调性。(2)软装饰材料的室内个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希望能够给不同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空间,这就需要采用好的软装饰材料来营造出理想的软环境来,基于此,一般需要从居室使用者的信息状态、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甚至是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背景来进行研究,最终打造出真正有效的个性化软装饰来。(3)软装饰材料的室内整体优化设计。装饰的整体化要求实际上就是将较为单一的产品通过设计过程当中的整合来形成统一的风格或者是相近的装饰系列,这样一种风格的相同或相近一般可以通过材质的一脉相承来实现,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色系、图案、肌理甚至是面料的搭配来实现局部与整体的呼应效果,到目前为止,室内软装饰的品种和类别在不断的加强和细化,相应的设计感和整体感的提升也在不断加强,针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非常理想的,在选择的时候非常便捷和省心,一般只需要购买同一个系列即可,可谓是多全其美。(4)软装饰材料的室内舒适性设计。装饰的最终目的就正是形成良好的室内舒适性,正是因为这样,在采用软装饰材料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就必须要高度重视装饰本身所承载的适用性和舒适性,这不仅需要设计师对于软装饰材料本身具备较好的把握能力,与此同时对于材质的选择、材质的用量以及材质上图案的搭配选择都应当能够胸有成竹。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就可以看到,采用软装饰材料来进行室内装饰所实现的不仅仅只是室内实体的装饰效果,更是室内精神的装饰效果,甚至于可以认为,室内环境艺术效果的好坏与否就正是由软装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所决定的,在哪一个方面进行创新以及从什么角度进行创新,都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艺术.2009(15)

[2]臧闯.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J].商情.2011(49)

作者:沟睿

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篇2:

面向后信息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引导

摘要:后信息社会的变革,人工智能产业的兴起,当代艺术设计从业者的思维观念也正在发生转变。本文从后信息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需求出发,对设计思维创新的引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物化式设计思维要素需求创新、交互式设计思维要素需求创新、求异性设计思维要素需求创新、跃进性设计思维要素需求创新,提出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的引导策略,包括逐新趣异和旁征博采的设计思维创新引导策略,使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浪潮。

关键词:后信息社会;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引导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6-0038-02

1研究背景与目的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进程脚步的加快,世界开始进入后信息社会,大数据的产生,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机器和网络的数字化生存将逐步使人类在各方面获得极大程度上地解放,这些现象和观念引发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后信息社会是哲思时代,是创新思维取代常规思维,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成为现实,走进日常生活。社会关注重点发生偏移,基于网络交互性以及智能数据库的管理,我们的形象被勾勒得更加清晰,AI对人的了解程度甚至不亚于人对人的了解程度。

这种大环境下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改变和引导设计理念和思维的创新。数字化时代哲学创新思维产生的更加先进的思维和观念、学习和知识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等。当人工智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给大量传统行业带来冲击的同时,如今艺术和设计的概念也在逐步发生着转变。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因为数字化的渗透和介入,新的价值空间会完全改变。当代艺术和设计作品的形态不再仅限于实体的美,概念设计、思维设计、虚拟艺术、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等的发展,艺术设计从业者也需要由最初的“艺术生产者”向如今的“创意思考者”转变。那么艺术设计思维创新就成了重中之重。

当创新介入日常生活,后信息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需要考虑其与经济、科技、教育、行为、社会、道德、生态和自然等等多方面的共生关系,学生作为未来艺术设计的关键,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并发展新设计思维,探寻适合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道路。

2后信息社会设计思维要素需求的创新

后信息社会带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对传统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变革,常规式设计思维和观念遭到冲击,因此需要寻求思维的创新。

2.1物化式设计思维要素需求的创新

在设计思维过程中,需要寻求对事物的灵感,对自然认识的革新和丰富。物化是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关于审美创造的独特范畴。物化是心灵精神对事物的认识,物我互化,物我互为主体,天人合一的审美移情,是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物化式思维最早的出处是《庄子一齐物论》,庄周梦蝶的典故:“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在设计思维里也能体现,人与事物的转换和同调,以事物的角度去思考和想象,从而获得物我互化的灵感。设计本身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物化式设计思维的创新,是人从物的立场进行思考,将其对象也视作是一种主体存在,以事物本身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信息社会的数据化形式给与物化思维极大的便利,各类信息的全面和获取便捷,带来民族、国家界限模糊的全球化,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又能极大地丰富对事物认知的视野,不再受局限于地域和时间的条件,继而得到物化式思维创新的需求。

2.2交互式设计思维要素需求的创新

人工智能、多媒体等一系列的发展也使得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设计不再仅仅是静止的作品,更加注重交流互动。沉浸式作为现在火爆的娱乐大势,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就是人与艺术设计之间交互的最好的例子。沉浸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人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营造氛围让参与者享受某种状态的体验。这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设计思维,打破了传统展览馆、美术馆静止和平面的艺术,观众不再仅仅是台下的看客,身临其境真正参与创作的一份子,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展现了更多的活力和趣味。

交互式设计思维并不仅仅体现在人与物的交流互动,也需要个人与整体的互补,自然和社会的交流。在这个创新成为数字化生存策略的时代,不同行业的交互碰撞,会产生更多的创意、思想和需求等。合适的交互让二者或多者的功能放大,某些时候甚至是几倍的增长,便能使社会系统的功效不断得以提高。继而驱动艺术设计和社会整体系统的互动关系。

2.3求异性设计思维要素需求的创新

设计思维创新的第一要义是“新”,追求的是求异、新奇、变化、不同。后信息社会网络的普及让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里流通,知识不再是最宝贵的财富,创新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求异也是设计思维创新的其中一环。网络快速发展,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这个时代,一个简单的、平面的展览,或是一出传统的戏剧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审美需求。当然传统不能被抛弃,面对越来越挑剔的“食客”,如何赋予他们新奇的感受,在一众艺术设计中凸显出来,抓住人们的眼球就成了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求异性设计思维并不是完全胡乱的涂鸦,毫无章法,也要符合人的审美。归根到底,艺术是人的艺术,设计是为人而设计,艺术设计的受众始终都是人。但也不能全盘否定某些出格的作品,受限于时代和个人的不同,也许今天在你看来的糟粕或许会成为明日的精华。

2.4跳跃性设计思维要素需求的创新

设计的灵感并不总是水到渠成,往往都来自于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跳躍性的设计思维是设计从业者所需要的基础要素,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想象突然跳到与此毫不相干的另一事物上了,甚至不间断地跳跃想象,并再进一步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因素。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艺术设计在不同的领域拥有了无限的可能。跳跃性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无规律的,不可预见的。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则使这种发散式的设计思维带来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提供了创作灵感。

3面向后信息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创新引导策略

环境艺术是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以艺术设计手法进行一体化设计的实用艺术。现如今的后信息社会,环境艺术设计不再仅仅是以前的建筑物内外部的陈设、布置和装修等等单一而具体的方向,更多的理解为侧重于设计一种关系,一种模糊的概念。设计思维的创新,将环境艺术设计定位在更高级的宏观系统角度,设计一种生活空间的生态系统,包括但不仅限人与环境的交互及其过程中的体验。

因此,在面向后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引导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需要分析新设计思维的价值观以及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在满足以人为本的设计生态链基础上,更加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进化,当下设计活动与设计职能的转变,引导新设计思维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在保障每个人思维创新特殊性的同时,兼顾互助、协作参与的共同思维,还要考虑到新旧设计思维的冲突和对立、继承和改良,适当地引导,便可拓展環境艺术思维的价值。

3.1逐新趣异的设计思维创新引导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追求新奇的事物是人类的本能,更是艺术设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灵感来源。新奇元素的新鲜感带来的感官刺激远远大于常态的事物,更能激发思维的活跃。艺术设计也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环境艺术设计追求的是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体验,时代在变,观点在变,建筑在变。引导设计思维保持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和好奇,有助于发现问题。而这个问题可能是对新事物的探索,也可能是对旧事物的新理解。不论哪种问题,都是设计思维的创新。青年学生一直都是创新的先锋,逐新趣异的思维创新引导,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是鼓励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以青年学生追求新奇事物为特点,引导其通过观察和自身的解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灵感主题,通过一连串的思维和想象表达出设计构思。

3.2旁征博采的设计思维创新引导策略

思维的创新并不是无缘无故地出现,离不开知识信息积累。只有在兼通新旧、旁征博采的基础上,在充分继承前人的知识后,结合实际经验形成的思维创新才是良性的,并不是毫无美感的拼凑堆叠。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既不是公共艺术,也不是景观,包括但不仅仅是室内,更不局限于建筑。

在设计思维创新的最初阶段,会比较迷茫,一头雾水,不知如何运用,没有灵感,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艺术设计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阅读国内外著名大师的作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获得共鸣和启发,得到自己的创新设计思维。

4结语

追求设计思维创新是大数据时代后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创意是稀缺资源,先进的思维方式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引导不是单纯地灌输,是反思和对话,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想像力,以培养学生超前性、敏捷性、原创性及周密的思维能力。把设计思维和时代特质相结合,在设计思维要素需求的创新方面,得到了关于物化式、交互式、求异性和跳跃性的创新方法;在思维创新引导策略方面,得到了逐新趣异、旁征博采的引导策略。让后信息社会和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相结合,尝试探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使设计转变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有序的发展动力。

作者:马辉 周沁桐

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分析论文 篇3:

大数据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思路的转变

环境艺术设计是采用科学手段和艺术手法来共同完成自然、人工设计和社会审美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借助空间环境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来达到艺术性的和谐效果。郑曙旸编著的《环境艺术设计》(2007年7月由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权威性教材,它用六章的内容构建了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包括环境艺术设计的概论、空间尺度、空间形态、空间组织、设计手法等多方面的专业架构,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重要的教材。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理论架构和实践思考的学习,还应该重视对空间场地的模型研究、体量分析,从而真正做到创新性的设计构想和现实性的设计实现之间的联结和转化。

第一,大数据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科学含量更加凸显。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展现了现当代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和创新。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技的创新手段,以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正确平衡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借助丰富的科技手段,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性内涵,从而真正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跨越式升级和发展,为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设计提供更创新大胆、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对此,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思路转变中的科学含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手段科学化,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互联网信息平台等,以更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开展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互动频率;二是教学内容科学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科技成果来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三是教学模式的科学化,通过社交互动媒体和大数据技术平台增加课堂的多边互动,在线上线下构建一个更立体化和信息化的教学体系。

第二,大数据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学模式更现代化。大数据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思路的转变往往最直接地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之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1)教学主体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教学主体开始从教师主体模式向学生主体模式转变。教师能够通过更加丰富和准确的数据处理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真正保证学生能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更加主动积极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点和设计实践指导。

(2)教学方案的差异化。大数据时代,学生个性化数据库的建设更加完善和丰富,给环境艺术设计教师的差异化教学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我们应当采用有差异的教学方案,根据个性化的學生数据来制订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教学渠道的多元合作。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是一个与时代设计发展紧密相关的教学传播活动,有的时候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对实际的社会环境艺术设计需求来说是稍显滞后的。因此为了消除这种滞后性,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当开拓更广泛的教学渠道和教学资源平台,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网络案例分析教学等。

第三,大数据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学评估更多元化。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现有的评估方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较大的缺陷,我们更要多元化地评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引入,能够广泛搜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以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在客观的学习成绩之外,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大数据的引入也拓宽了教学评估的范围,它不仅是作为一种结果评价的手段,也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发言质量、课堂活跃度进行综合性的实时跟踪,从而帮助教师更客观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环境艺术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环境艺术教学思路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估等多个环节。尤其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以开放和创新的眼光来学习和研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发展和设计实践中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脉搏,借助大数据时代的诸多创新工具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让环境艺术设计的“教”与“学”都实现质的飞跃。

[课题项目:2016年5月11日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A级)“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郊农业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6B312]

(李文莲/硕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

上一篇:艺术院团创新能力探讨论文下一篇: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