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理论英语教学论文

2022-04-20

作者简介:黄英(1972-),女,汉族,广西平南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等理论英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对等理论英语教学论文 篇1:

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摘 要随着认知研究的的发展,图式理论逐步被用于英语教学中。本文介绍了图式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图示,并把已有的图式与充实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

关键词图式理论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知识积累 英语教学 推理

to English teaching.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s of Scheme Theory, and

explains its effects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emphasize student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in the process English learning, help students set up some more schemes and

combine established schemes with substantial contents. Consequently, they can improve their

study efficiency.

English teaching reasoning

1 图式和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是于1781年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的。后来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e)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他认为图式是输入并储存在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是人们头脑中的常识性概念,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

图式理论是关于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1] 因此这种运用图式知识进行语言理解和文本解读的阐述就是图式理论。图式理论强调两种基本的信息处理方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前者是一个从部分到总体的过程,这种方式又称“材料驱动”。后者是一个从总体到部分的过程,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对总体进行预测,这种方式又称“概念驱动”。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认识的基础,是储存于人脑记忆中用于表达一般概念的资料构架。是人们对于新知识的理解, 是根据自己已知的知识和信息对新知识进行选验、预见、验证、肯定或修正的思维过程[2]。同时这一过程又是理解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过人工智能专家的努力,图式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近年来,该理论被心理学家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英语教学和学习质量。

2 图式理论的作用

图式理论的作用在于对场景做出解释,以验证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某一特定场景中变量所代表的具体事务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处理新获取的信息时,把新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为认知提供依据,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图式理论对语言习得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理”。语言习得者可以从潜在的众多图式中推理出适合文本情景的一个来帮助解释文本内容,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目的。

3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习得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和译,这些过程均涉及到语言理解的问题。因此,如何把图式理论的具体内容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运用,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成为国内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3.1 图式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主动的交际过程。根据现代阅读理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示范者、辅导者、信息提供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与篇章内容有关的图示,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场景,使其头脑中的相应图式知识处于激活状态,为加工储备信息做准备,当这种准备与阅读内容相吻合时,学生便会快速有效地理解材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如文章的标题以及给出的问题,预测文章内容,采取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头脑中已有的某种图式,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新信息进行预测和假设。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练习中所给的关键信息词,展开联想,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图示以使学生同时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使阅读理解真正成为学生被激活的相关图式与阅读材料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

3.2 图式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一般认为,听力理解要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感知过程、解析阶段和使用过程。对于听者而言,图示建立得越多就越能正确透彻地理解材料。对教师来讲,在听力教学过程中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不断充实学生的图式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习惯表达法,平时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如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和语言情景知识及其语言特点知识的传授,这不仅需要上课时教授,还需让学生课下多听、多看,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相关知识图式,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要理解文本没有一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有了知识不去使用也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激活学生的知识图示,使新信息被理解和吸收并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产生新的图式,才能丰富头脑中图式的内容,正确理解和记忆所听的文本材料。

3.3 图式理论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英语写作是一种输出性的语言应用能力,它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据Paul Davies所提出的“四步法”,写作的过程大致分为四步:首先,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第二,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信息和观点;第三,以文字的形式组段成篇;最后,修饰文字并最终成稿。写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与信息的接受、重组和储存密切相关。人们在输入信息时需将输入信息与已储存的内容图式联系起来。写作过程主要是形式和内容图式与输入语言、语篇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匹配的思维过程。写作需要适当的形式与充实的内容有机结合,即需要两种图式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经历了多年的英文学习,已经储存了一定的写作图式。如果教师能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成功地激活这些图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效果,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速度。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善于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建新的图式。教师可以通过直接传输一些图式,让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相关知识有更多了解,以便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可以选择性地合理运用。其次,对学生掌握的零散的写作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其系统化而转化为一定的图式。再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动脑筋思考,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积累充实自己的内容图式。

3.4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原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即用目的语去传达原语文本的意义。只有充分理解了原文的意义,才能产生好的译作。

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中,对原文语义的理解离不开图式的作用。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译者的思维是概念思维,译文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译者的理解准确与否。翻译要寻求两种语言的语义等值转换,实现功能对等。

在翻译时,译者需同时激活两套图式:一套是异族文化的图式,另一套是本族文化的图式。图式的作用已经告诉我们,人脑中储存的图式越多,概念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问题。要善于将两种语言文化图式进行研究比较,找出各自的规律。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语言材料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文化背景等有足够的了解,即译者的头脑中储存有丰富的相关内容图式,理解就比较容易,翻译过程就会非常轻松,翻译效果随之大大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图式理论的内容,作用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为英语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为语言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新视点。启示英语教学要加强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更多的图式知识,积极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图式,并把适当的图式与充实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Carrel PL, Eisterhold GC. Scheme Theory and ESL Reading [J]. TESOL, 1983, 17(4): 553-573

[2]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赵彦荣

对等理论英语教学论文 篇2:

对等理论与高职英语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黄英(1972-),女,汉族,广西平南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摘 要:“功能对等”理论对当前的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并注重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做好翻译教学培养有用之才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英语 翻译教学 对等理论 翻译方法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其中培养学生英语翻译能力也是重要目标之一。教育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要求是能够做到译文基本流畅,使用适当翻译技巧。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实现这一目标也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偏重听说的训练,对英语翻译训练不够重视,翻译教学成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其次,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注重理论学习,缺乏翻译技巧翻译能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在英语翻译方面,很多学生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语法错误、语句不通顺以及逻辑混乱等等,其根源还是在于缺乏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随着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将会得到重视,并将逐渐趋于科学化,把培养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功能对等理论”对于英语翻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功能对等”原则作为翻译理论可以正确指导高职英语翻译教学。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紧扣教材内容,通过对文章的讲解向学生学习到翻译技巧和基础知识,并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1 功能对等理论

1964年,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所谓动态对等,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这一解释是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做出的解释。“动态对等”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奈达认为用“功能对等”代替“动态对等”进行描述翻译会更好,二者在其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奈达还提出:“理想的,高层次的功能对等可以陈述为:译文读者理解、欣赏译文就如同原文读者理解、欣赏译文一般。”因此“功能对等”强调的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功能上的对等,也就是说在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时,功能上实现对等才是主要目的,文字表面形式的对等不是必要的,最终是使两种语言的读者反应基本一样。可以看出语言的翻译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语言深含的语义内容才是转换的主要内容。奈达还指出“原语与译语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越大,译文越需要调整。”因此,译者在进行语言翻译时,要根据语言文化的不同对译文进行相应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满足不同文化的读者需求。

功能对等理论为了准确体现原文文化,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译文的翻译应当体现出原文的文化和深层语义,由于各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都不相同,这就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安全符合原文的译作并没有,但最大限度展现出原文文化和深层语义是可能的。其次,如果译文文化与深层语义必须舍弃其中之一时,就需要译者运用功能对等的方式进行翻译,改变文字对等形式达到翻译出原文文化和语义的目的。最后,形式上的改变如果还不能表达出原文语义和文化,就需要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通过使用这一技巧来实现译文与原文语义和文化上的对等。所谓“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根据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将译文与原文实现语义的完美呈现,文化差异的处理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原文的风貌和精神时,这样的译作才算的上是优秀作品。

2 功能对等理论对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指导

2.1 引导学生加强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奈达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英语翻译是否成功,并不单单靠翻译的基础知识以及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等等。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在教授翻译课程时,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只有对背景文化有了全面认识,才能更好的进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书籍非常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大量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加深对其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学习英语国家一些词汇的特殊用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例如,If you don’t do as what I have said,you will pay through the nose.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短语“pay through the nose”,学生对这个短语可能不理解,容易按字面意思翻译“通过鼻子付款”,显然这是不正确的。此时,就需要英语教师的讲解引导,这个短语的意思是“付出巨大代价”。为什么这样翻译哪,教师应当给学生讲解欧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这些国家的人们习惯于用“nose”来指人。此外在《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You should nose him as you go up the stairs into the lobby.”意思是说“你上楼到休息厅去时要盯住他”,因此,也就可以轻松的理解“pay through the nose”的意思了。通过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在以后的翻译中就会翻译的更加准确,减少错误的出现。

2.2 注重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功能对等”原则指导下,教授学生英语翻译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在其指导下,应当给学生讲授一些翻译策略,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练习,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

(1)增添策略。在进行英语翻译时,经常会遇到一些添加词语的问题,其目的是使翻译更加通顺符合原文意思。当然添加词语要根据原文翻译需要,不能随意添加。如《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二单元Passage B里有一句“……and Zewail would hear from the world.Two thousand e-mails would zoom his way within a few days”,翻译为“……扎威尔将收到世界各地的来信。短短几天时间里2000封电子邮件将接踵而至”。在翻译本句时增加量词“封”以及原文上下文中所省略的部分“短短”,可以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省略策略。英语翻译过程中,有些词虽然存在句中,但是翻译的时候可以不翻译把它省略掉。这种策略只是省去不影响原文含义的词语,也由于汉英修辞、语法的习惯,但决不能省去影响原文思想的词汇。例如在Unit 1Passage A里有一句“When we are greedy for more than what we need for our well-being,we always abuse the resources of our body and the earth”,译文“我们贪得无厌地索取超出美满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滥用我们自身和地球的资源”。在翻译时可将代词、介词、连接词等省去不译,因为英语重形式连贯,而翻译出来的汉语并不影响原文的意思,所以可以省去不译。

(3)拆分策略。就是指翻译的过程中,把英语中的长句变成短句翻译出来。英语语句的使用与汉语是不同的,英语使用长句较多,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根据汉语的习惯对英语语句拆分,翻译成汉语短句。

(4)合并策略。合并策略是与拆分策略相对的,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将英语中的多个简单句或一个复合句翻译为汉语的一个单句。如《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Unit 6Passage A里的“Do you know what it is like to arrivein a strange city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被译为:“你知道在深夜到达一个陌生城市是一种什么感受吗?”原文是一个主从复合句,译文却用一个单句来表示。

3 结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翻译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所必须的。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运用能力为中心,同时作为英语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翻译理论的研究,在对等理论的指导下搞好翻译教学工作,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海秋.全方位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英语翻译能力[J].科技信息,2009(2).

[2] 严丽霞.高职高专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1).

[3] 余汉英.试论影响学生提高翻译能力的语言文化因素[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

[4] 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4).

[5] 高文晏,冯丽妍.目的决定方法--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作者:黄英

对等理论英语教学论文 篇3:

语域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

摘要: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对改变目前沉闷、死板的英语教学方式,从而为跳出学语言就只是学词汇语法的桎囿起到有利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语境化、社会化、功能化和适用化,为中国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语言人才。

关键词:语域;语境;大学英语教学

一、语域理论

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经常探讨的重大课题之一。20世纪80 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奠基人韩礼德将语域定义为“与某一情景组成(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 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组成(semantic configuration)”,即:1.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2.语域是这三个变量组成产生的语义集合(Halliday & Hasan, 1985:35) 。我国学者李运兴说“语域是语篇针对特定的交际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一种功能变体,它是多种参数——语篇语场、语式和基调——的综合体现,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篇方式变体”;而李延福则认为“语域是指根据语言使用的社会情景定义的一种语言变体,如科技语体、艺术语体、法律语体、网络语体等。”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首先,语言使用总是发生在某个具体的情景语境中,因此需要考虑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等因素对语义的制约。系统功能语言学高度重视对语域的研究,以探索语言符号系统本身与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加强对自然语言的功能特征和使用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并将之与语域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向人们传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做到语言得体的知识和原则,以帮助人们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和恰当的交际对象就恰当的话题说恰当的话。语言的运用通常不是正误问题,因为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不成立,所以说不存在语言使用绝对正确的问题,而应该是在某种语域中是否恰当的问题。一个语法上十分完美的句子,如果不适合其运用的场合或对象,或者表达方式不合适,也是不恰当的;反过来讲,看似支离破碎的语言可能正是在某个情景语境中合适的语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 英语越来越重要, 而对英语学习者来说, 掌握社会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域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中,语言习得者应该对不同语域有着透彻的理解。语言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训练使用正确的语言,而且要培养适当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不同的文化在语域的掌握和运用上具有不同特点,培养语域意识已经成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其应用最广泛的是语言教学。

二、语域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用语域理论作指导,把它当做是体现不同语域特征的情景教学是颇具科学性和现实性的。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部分教师和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语域知识,缺少语域意识。学生目前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动融入语域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如何应用语域理论于大学英语学习的瓶颈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语域意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各个环节中融入社会语言学的知识,特别是语域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因此说,积极培养学生合适、得体的语域意识,是我们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首当其冲的一项紧要任务。

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意义潜势”。其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步骤中都需注重语域特征。

将语域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精读课文,引导他们作浅显的文学赏析,而且长远来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提高其运用英语得体表达的能力,使其“意义潜能”得以发展。在课文(语篇)分析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语篇的语域特征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来处理,首先要阐明语篇的语域特征是什么;讲的什么事(即语篇的主要内容);语篇是针对什么人说或者写的,语篇交流的对象(读者)是什么人,作者的目的是什么,用的什么口气和态度;文章是以什么方式组织的,如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面对面的或是通过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传过来的;是单向交流或是对话性的等等。引导学生在语域变化中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基调,在语域变异中把握情节的发展,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这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十分有益。正如韩礼德所说,“语域理论既很简单,又很有效”(Halliday,1978)。

在大学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中,也应将这些结构与语域联系起来,从而讲明哪些词汇,语法特征在哪些情景语境中表达哪些类型的意义,即哪些形式特征,如词汇和语法结构,适合于表达哪一种语域。阐明词义对语域的依赖和词汇共现等问题,强调应在语境中教授词汇和分析词汇语域特征的重要性。此外,对同义词的语域分析可以摆脱词汇教学中一些纠缠不清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语域具有反应文化和预测功能,所以根据语域的特点教学,还有益于使学生学习该语言的文化特点及其表意方式,加快和加深对语篇的理解。提高听说和阅读理解等的能力。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难题。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论证了把语域理论引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语域分析来预测听力语篇有利于提高听力的效度,习得在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中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近年来我们把语域理论运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视听大量的不同的情景话语内容,分析在不同语域中的语言形式和谈话各方的话语基调(包括正式程度、客气程度、避免直接称呼程度和可理解程度),预测交际场景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学生的听力水平、语言表达的流利和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还学会了使用得体的语言和相应的交际策略与人交流的技能,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和用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语域理论部分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并非脱离实际地一味灌输理论或强调文采。只要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做个有心人,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常用词语的使用语境, 归纳总结正式与随意文体等等的交际功能, 使学生了解语场决定短文写作应该以共核词汇及结构为主,语式决定短文写作应该注意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语旨决定短文作者的语气、态度应该准确。那么, 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学生是可以运用比较得体的语言进行写作的。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根据语域理论,原文和译文的对等关系不只是形式上,即词汇,语法上的对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意义上的对等,从意义上讲,也不只是一种意义(通常是概念意义)的对等,而是所有三种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的对等,即原语和目标语的语篇在功能上的对等。当然,有时在翻译中要在所有三种意义上都取得对等的效果,由于语言本身或者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是很难的,或者是不可能的,这样译者就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语篇的情景语境选择一种或两种意义作为追求对等的主要对象进行翻译。由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注意使译文能表现原文的语域特征,能恰当地表达原文所赖以产生的情景语境,使两种语言的语篇能在同一语境中起相同的作用。对于初学翻译的大学生来说, 有意识地注意语域对应, 对培养良好的翻译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将语域分析引人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调枯澡的课堂教学情景。对篇章语域标志的分析和发掘会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表层语言学习的墓础上加深对异域文化的领悟和思考。

在交际过程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变化,以及交际各方的性质、社会地位和角色的不同而不断产生新的语域。因此,每个人在交际过程中都应主动地和有意识地建构自己的语言,力求使用较恰当的和能达到较好交际效果的词语、句式和词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同时,由于交际各方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不同,交流的态度、目的以及方式不同,都直接影响到句型和语气的选择。语言只有在交际中才会有生命,才是活的语言。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掌握英语的语域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因素。语言因使用环境不同而引起的变异,要求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身份以及交际目的,恰当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语域理论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语言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交接面,它把语言变体与社会情境变化联系起来,如何把语域理论更好地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这还有待于我们将来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

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将语域理论知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听说读写译的各个环节,践证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可以深化学生对语篇内涵的理解,引导他们作浅显的文学赏析。可以通过语域分析来预测听力语篇以提高听力的效度,习得在不同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中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可以在写作中根据不同的语域来选择得体的词、句子结构、语气等。可以在翻译中,为达到内容和风格的等效,根据语境选择与原文语域相应的译文,灵活选择词语和句型,再创原文语域,达到贴切自然的效果。长远来看,将语域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的整体理解水平,丰富学生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懂得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学生在说话时不仅要懂得语言使用的正确性,而且要注意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表层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域文化的领悟和思考。使其“意义潜势”得以发展,以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适用性。

参考文献

[1]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2000.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 [M].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责任编辑:杜红艳]

作者:王 军

上一篇:高速公路工程技术论文下一篇:工会组织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