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公司成本剖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引资格局下,外资在中国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对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促进石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剖析FDI质量内涵,探讨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因素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石化公司成本剖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石化公司成本剖析论文 篇1:

单井标准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渤海钻井从单井标准成本入手,构建细化项目管理、深化过程控制、优化成本归集、强化考核分析的管理新模式,提升了单井盈利水平。文章就单井标准成本管理模式作一探讨。

【关键词】 标准成本; 钻井; 成本; 管理模式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施工环境日趋复杂,井型、井深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钻井成本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管理基础看,在预算和核算上仅侧重于反映价值量而忽视了实物消耗量,难以判断量价是否配比。同时各钻井公司的成本归集和费用分摊标准互不统一,缺乏标准的单井消耗定额,钻井成本的精细化管理缺乏有效支撑。二是从制约过程看,以前只是针对成本费用要素进行整体制约,缺乏对钻井单井成本的过程管理与节点制约,很容易出现效益漏失点。三是从对钻井队的考核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无法获取钻井队真实的成本支出信息,导致考核依据不充分、不透明。

二、主要做法

(一)细化项目管理,制定单井标准成本定额,实现公司成本定额合理化

公司原有的单井成本定额由钻井一、二公司分别制定,其编制依据为各自制定的单井成本定额编制标准。经对比分析,钻井一、二公司制定的建井周期、成本控制项目及消耗标准存在很大差异,对钻井公司和钻井队来说定额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为规范公司的单井成本定额,统一单井成本考核,公司研究制定统一的单井标准成本消耗定额,完善单井成本标准。

1.统一单井施工区域范围,制定单井周期定额标准

公司对2007年以来1 700多口完成井进行综合分析,采集了当前施工区域,如滨南、桩西、孤岛、孤东、河口等采油厂;分探井、开发井等不同井别;分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等井型;根据不同井段等情况的钻井周期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历史资料和当时的价格水平,制定了在不同区域、不同井别、不同井型、不同井深、不同钻机类型条件下的单井周期预算标准,根据钻井工程设计和周期预算标准确定了单井建井周期。

2.统一单井成本预算内容,制定单井材料定额标准

为保证单井预算管理的有效运行,公司单井定额管理运行领导小组组织财务、经管、定额、技术、生产等部门搜集、汇总近年来不同区块、不同井型的钻井单井成本消耗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针对钻井分公司在单井成本定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确定把规范标准成本项目作为完善公司单井标准成本体系的基础工作。经分析,将钻井单井成本费用划分为九大类49个小项130个明细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公司统一的单井标准成本消耗定额。通过规范标准成本项目,为标准成本消耗定额的制定打下基础。为统一单井核算项目,有效控制钻井单井成本,制定了不同区域、不同井别、不同井型、不同井深、不同钻机类型条件下的单井成本预算标准。新的标准不仅有价值量,而且增加了数量,体现了量价分离的核算原则。

3.统一单井核算内容,制定单井费用消耗定额标准

为加强内容管理,方便单井项目的考核和预算管理,加强对钻井队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由定额价格管理站牵头,财务、技术、生产以及经营等多部门配合,根据钻井成本特点及钻井成本构成情况,制定了《渤海钻井总公司单井内部预算费用标准》,该标准在量价分离标准和直接套用上级定额标准基础上,明确了公司内部标准和计提费用系数标准。制定新的内部成本定额标准后,公司每一项费用都有定额标准,逐步理顺了结算关系,提高了公司内部管理水平。

4.搞好量价分离统计,实时调整预算标准,实现定额合理化

量价分离是基于传统的概预算制度实行的量价合一的预算定额。只有制定单井标准成本消耗定额,才能确保单井成本预算管理的科学有效。结合中石化定额及近年来管理局对钻具摊销、安全生产费用等成本项目的有关规定,经大量分析,公司确定按钻井队可控及分摊分别制定单井标准成本消耗定额。为保证定额体系的科学合理,公司组织钻井一、二公司近20个井队的队长、成本员对单井成本预算管理及单井考核进行了座谈讨论。对近年来单井成本消耗资料进行纵、横向对比,并考虑“量价分离”等因素影响,通过与分公司经营、井队成本人员进行交流、分析、试算,在充分吸取两个钻井分公司近年来实行单井成本预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渤海钻井公司钻井队单井标准成本消耗定额体系。

(二)深化过程控制,落实部门责任,实现公司成本管理精细化

1.细化流程梳理,过程控制到节点

坚持把单井成本预算落实到每个班组和岗位,实施“两会、两表、两曲线、一台账”的过程控制办法,加强对单井预算成本的动态跟踪、预警分析、合理使用和节点控制。“两会”即开钻前的成本预算分解会和完井后的成本分析总结会;“两表”即成本预算大表和施工运行大表;“两曲线”即成本预算曲线和实际消耗曲线;“一台账”就是将每天的成本消耗情况进行分类统计,登记造册,形成资料台账。

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和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与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成本消耗定额与量价分析相适应的承包模式、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实现成本、投资与产量构成的有机结合和效益最大化。

在工作实践中,公司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确定项目。严格分清量价收入与非量价的关系,如套管、水泥、添加剂、柴油等结算价格与完工时期的价格有关,而数量与单井定额及甲方要求相关。因此公司严格合理确定材料消耗量,以应对材料价格的波动,同时确定消耗量的收支对比,体现公司效益。如套管要对比实际收入和消耗使用成本;柴油的收入与消耗对比,并进行台月消耗量统计对比,由于价格变动,仅用单位成本无法说明升降原因;水泥采用口井或单位成本对比分析;钻头采用单位成本对比;材料消耗采用台月消耗等指标进行,形成科学的定额指标对比体系。公司严格控制成本,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成本控制网络,彻底堵塞跑、冒、滴、漏现象,真正把生产和非生产费用降下来。完善了单井成本控制及考核、奖励机制,探索以分级管理、过程控制、项点考核、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办法,使公司每一项支出都处于受控状态。

2.强化层级职能,管理控制到部门

我们强化分层级、物资供井过程控制,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成本管控新格局。一是强化分级管控。公司、钻井分公司、钻井队、工程班组是实现单井成本过程控制的四个层面。四个层面控制各有侧重,其中公司是单井成本预算管理的决策者,主要负责单井成本预算编制、归集和考核等工作;钻井分公司是单井成本预算管理的组织者,主要负责生产组织、安全监控、技术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工作;钻井队是单井成本预算的实施者,主要负责细化单井成本分解和节点控制等工作;工程班组是单井成本控制的执行者,具体落实各项成本控制措施。二是强化物资管控。材料费用占单井成本的45%以上,历来都是钻井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公司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生产物资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物资管理制度,将单井成本有关材料费用分解到11个职能部门进行管控,并按照单井材料预算和钻井队用料计划进行物资配送,超预算用料由井队申请,逐级审批,确保材料消耗得到有效控制。

3.落实工作职责,成本分解到岗位

按照“谁主管、谁控制”的原则,将183项成本项目落实到21个责任部门。在基层队,根据项目成立以队长和指导员为组长、副队长为副组长、大班和司钻为成员的单井项目法施工领导小组,将单井预算成本划分为技术费用、泥浆费用、油料费用、一般材料费用和固定费用五大块,分别由技术员、泥浆组长、司机长、材料员、经管员负责监督和控制。各项目组负责人又将预算指标细化分解到三个工程班组和全队各个岗位,每个岗位都对应目标值,并有相应的控制措施,使人人参与成本管理、岗岗成为经营单元。

(三)优化成本归集,坚持量价分离核算,实现成本分析信息化

1.优化单井成本归集,实施量价分离核算

为规范钻井队成本费用的归集、核算,便于对单井成本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我们按照完全成本法将单井发生的实际成本细分为外购材料及燃料、外购动力、人工成本、折旧及摊销、分摊费用及其他费用支出共6类195项。树立“发生即归集”观念,对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承担的各项费用,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无论是否支付,均计入当期成本费用。钻井生产过程中耗用的套管、钻头、泥浆药品、石粉等主要材料,在归集时坚持量价分离的原则,对单井发生的各项材料按数量和金额分别进行归集。在单井考核时,通过单井定额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结合钻井队单井实际情况分析,落实考核结果与单井定额差距较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通过细分优化成本费用归集,进一步加强了单井成本管控工作。

2.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实现成本分析信息化

信息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本管理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现代成本管理又与科技进步紧密相联,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否随形势发展而提高,经营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本的信息反馈水平。目前公司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信息系统有:生产指挥系统、车辆调度信息系统、钻井井位地理信息系统、单井预算信息系统、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日报查询系统、IADC数据查询系统、钻井井史数据查询系统、井场信息实时发布平台系统以及源头数据采集系统,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分属于不同部门的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分属于不同的部门,造成各部门间的数据无法共享,部门之间数据不统一,标准不一致,汇总数据效率低下,给财务成本分析造成很大的困难,无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系统的优势。加强全面管理需要建立起一套能够与主要生产经营系统接口的集预算管理、结算管理、单井核算管理及财务成本分析于一体的全面财务系统。基于上述原因,公司开发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充分发挥单井预算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系统、生产指挥系统网络的优势,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了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作为共享数据资源,能够为各部门提供口径一致的数据与分析结果,极大提高了经营管理工作效率。

(四)强化业务考核,注重对比分析,实现成本管控科学化

1.严格单井成本考核,实现考核激励差异化

公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工奖金挂钩,切实维护考核的严肃性,实现了考核激励差异化。一是按照“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所有责任都有指标、所有指标都有考核”的原则,构建起公司、钻井分公司、钻井队、班组“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考核责任,明确考核内容,体现了考核内容的差异化。二是建立了公司、钻井分公司、钻井队连带责任考核机制,把钻井队单井考核结果向上延伸到钻井分公司和公司。公司机关与全公司钻井队月度考核挂钩,钻井分公司机关、后勤与所属钻井队月度考核挂钩,重点向一线倾斜,向钻井分公司倾斜,做到严考核、硬兑现,体现了考核责任的差异化。三是实行盈亏账户管理。在钻井队强力推行职工盈亏账户管理,建立钻井队职工个人盈亏账户,钻井队将考核结果分配到每名职工账户。职工在公司内部调动时,个人账户跟随职工调入新单位,调出公司职工必须还清欠款。通过实行职工盈亏账户管理,将单井效益与岗位职工收入挂钩,提升了全员成本管控意识。

2.注重单井预算总结与评价,实现分析改进常态化

我们利用差异化、异常化管理方法,坚持对单井成本管理进行全要素总结分析,不断提出改进措施,实现了分析改进常态化。一是公司定期召开月度经济活动分析会,主要分析单井成本及专项费用控制情况;钻井分公司每月召开单井成本分析会,重点对所属钻井队单井成本进行分析;钻井队对单井预算实施及项目施工情况总结分析,形成自上而下的单井成本分析体系,实现单井成本日常分析改进常态化。二是通过经济活动分析会,对单井成本超支较多的钻井队,组织经营、技术和纪检监察等部门深入现场,重点剖析,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对单井成本节约较多的钻井队,总结经验,提炼做法,加以推广,做到异常单井成本分析改进常态化。三是利用差异化管理方法,对同一区块、同类型井、同类型钻机施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真实反映钻井分公司、钻井队管理水平;对不同区块、同类型井、同类型钻机施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反映不同区块的盈利能力。

3.实现从部门到井队的科学管控,实现单井成本管理规范化

通过制定标准的成本体系、及时的数据归集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了对单井成本的科学化管理。完井后钻井队召开成本分析会,对全井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进行核算对比,对本井盈亏、成本消耗、费用控制、存在问题及每个班组、每个岗位的材料消耗、节超原因等方面情况,一一汇总分析,考核评价。各专项费用项目组通过开工前预算、施工中控制、完井后总结,认真分析收入与支出情况以及影响效益的因素,制定整改措施,指导生产实践。

三、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标准成本消耗,实施单井成本预算精细化管理,钻井成本控制和生产经营实现了“四大转变”。

(一)钻井队成本控制实现从事后算账向事前控制转变

单井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前,钻井队能够提前掌握的仅有一个年度承包指标。单井预算管理体系建立推行后,钻井单井成本预算在每口井开钻前就下达到钻井队,使钻井队在每口井开钻前就能对单井成本做到心中有数,便于井队在施工过程中对照目标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

(二)经营考核实现从部门考核向项目考核转变

单井预算体系建立前,最基本的考核主体是所属钻井公司,考核依据是总体承包指标。由于具体施工条件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干扰,经常会造成经营成果失真。单井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后,可以作为一个尺度对单井预算完成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工作更具体、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三)成本分析实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

单井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前,单井分析没有具体标准作为参照,在一定程度上是定性分析,分析效果较差。单井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后,成本预算在开钻前下达到钻井队,钻井队月末结算完当月交井的全部费用后,将实际发生费用按成本项目与单井成本预算中成本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四)钻井生产效率逐步实现了向预期目标转变

单井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前,目标成本不明确,经营效益很难与钻井进尺相匹配。单井预算体系建立实施后,钻井队精细管理,厉行节约,严格控制过程消耗,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同一区块相同设计单井钻机时效提高了10%,总体经济效益不断显现。

【参考文献】

[1] 司尚魁,李军芳,赵贵平.油田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深思[J].经济师,2009(12).

作者:李然

石化公司成本剖析论文 篇2:

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影响要素研究

【摘要】 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引资格局下,外资在中国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对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促进石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剖析FDI质量内涵,探讨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因素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石化产业 FDI 质量 影响

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石化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效果大、技术密集程度高、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鼓励外商在华投资的重点领域。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旨在加强对外商投资方向的引导,贯彻落实外资政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将高端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新《目录》明确将化工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条目纳入鼓励类招商引资项目。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引资格局下,外资在中国石油化工项目建设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等无形资产,使中国石化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规模经济效益、有效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然而,跨国公司凭借其货币资本、技术优势、研发投入等垄断优势,在中国石化产业市场内形成难以突破的规模经济壁垒与技术壁垒,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民族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剖析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构成要素,科学地衡量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的质量,深入研究中国石化产业提升FDI流入水平的指导方针和利用FDI效应的政策选择,最大限度发挥外商直接投资的优势,成为当前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促进石化产业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

1、中国石化产业引进FDI的水平

引进FDI的水平是有效利用FDI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在衡量中国石化产业引进FDI质量的时候,主要可以通过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向区域等因素来进行评价(见表1)。

(1)投入规模。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有关单位在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中投入的以货币形态表现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量。FDI投入规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外商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投入的资金及其他生产要素资源。本研究所涉及的投入规模指标是用来衡量在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引进FDI过程中资金存量和规模的状况,主要包括引进FDI总额占GDP比重(P111)和实际利用FDI总额年增长率(P112)。

(2)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的投资总量中,FDI来源国(地区)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中国“入世”后,跨国石化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格局出现多元化趋势。整体而言,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利用FDI的主要来源地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因此,选取亚洲国家资金投入比重(P121)和欧美国家资金投入比重(P122)作为具体测度指标。

(3)投资方式。投资方式指标用来描述外资进入方式的选择。就中国石化市场而言,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仍然是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的两大主流,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在规模上保持绝对优势,具体测度指标为外商独资项目比重(P131)以及中外合资项目比重(P132)。

(4)投向区域。FDI在东道国区域分布结构是反映引进FDI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中国各地区在利用外资上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导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进入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外资企业,在地区分布上表现为向中国石化工业的主要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倾向。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为依据,中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因此选取东部地区实际使用FDI比重(P141)、中部地区实际使用FDI金额(P142)、西部地区实际使用FDI金额(P143)作为具体测度指标。

2、中国石化产业利用FDI的效应

利用FDI的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评价利用FDI效应的优劣,不能局限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应更深入地研究FDI对产业调整、技术转移、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见表1)。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衡量东道国利用外资能力的关键,效益高低直接影响FDI整体效能的发挥。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企业,在全国石化工业资本积累、工业增加值、利润增长以及利税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随着FDI大规模的涌入,中国石化工业从高度垄断转变为高度竞争,作为国有石油石化工业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从产业利润角度来衡量,主要指标包括外企资本积累水平(P211)、外企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P212)、外企盈利贡献率(P213)和外企利税贡献率(P214)。

(2)产业调整。石化工业上中下游的效益比为1:13:38,能够极大地带动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化工储运等产业的发展,在其周围集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随着中国石油化工领域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外资石油石化公司与中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合作基本以石油加工炼化以及化工制造为主。跨国企业主要是投资于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中下游。主要观测点指标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总产值比重(P221)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产值比重(P222)。

(3)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与创新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中唯一具有高附加值的要素,是产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主要通过外企研发投入状况来体现,具体指标包括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P231)和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P232)。近年来,中国石化市场蓬勃发展,全球各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不仅加快技术更新,还有进行联合研发的新趋势。因此,要强化技术外溢的正向效应,就必须在注重技术引进的同时,加强对技术的消化吸收。

(4)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指标用来评价石油化学工业企业利用FDI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等负面效应。本研究选取工业“三废”排放量年降低率(P241)来进行衡量,该指标属于相对性指标,能动态反映外企生产运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目前,石化产业利用FDI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业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大规模投资在促进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产能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使中国被动地承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最终增加了中国石化产业利用FDI的成本。

二、基于AHP的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影响要素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因素进行排序,以确定关键性因素。

首先,邀请各位资深专家根据表2中的标度对各元素相对于上层元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

通过整理和统计有效问卷,依据调查结果构造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矩阵(见表3—表5)。

分别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和一致性指标CI。若n=1,2时,判断矩阵总是具有完全一致性;若n>2时,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必须使一致性比率CR=CI/RI<0.1(见表6),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其中各元素的取值。

以此类推,得到各层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值,最后再进行层次总排序以确定层次结构中各个元素对于总目标的重要程度(见表7)。

三、提升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对策建议

从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要素的准则层Pn(n = 1,2)排序来看,引进FDI水平对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利用FDI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弱。而从影响要素的因子层排序来看,投入规模(P11)、资金来源(P12)和技术转移(P23)是排名前三的要素,其权重分别为0.297、0.157和0.117。由此可见,引进FDI水平是决定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重要前提,而利用FDI效应则是保障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要提升中国石化产业FDI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引进外资的实力和产业技术研发。

1、推行招商“选”资理念

引资水平高低可以反映石化产业所吸引FDI的本质情况,直接决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所产生的效应。在中国石化产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有效弥补国内资金不足是引进外资的一个重要目的,GDP增长成为衡量引资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引资方针的指导下,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盲目引资、重复引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地方政府忽略引进外资的实际水平,将引资工作流于形式,把引进外资纳入衡量政绩大小的指标之一。特别是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过分热衷于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的投资建设,从而导致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低水平、同类型、高污染项目,给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整体战略实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在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涌入中国石化市场的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引进的FDI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坚决杜绝引进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占用资源多等问题项目,切实保障中国石化产业利用外资的质量。

2、保障引资有章可循

政策透明度是影响跨国投资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石油化学工业企业密切关注中国产业政策中对外资政策的调整。对于外商来说,了解政策也就是了解未来在中国的投资机遇和风险。政府应致力于将涉及外商直接投资管理的内部文件及政策规定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解释说明工作,对于符合国家石化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的项目要给予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切实为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提供政策保障。针对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这一领域,政府应积极改进石化产业引进外资项目的审批方法,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和完善外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切实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的软环境。为防止未来出现恶性收购和消除外资垄断行为,保护弱小的竞争者,中国政府除应继续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外,还应及时出台其他相关配套文件,建立和完善产业竞争政策体系,以规范外资企业及内资企业的市场行为,为中国各种经济主体建立公平公正的国内外竞争环境,最终引导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增强研发创新能力

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这给中国石化产业大力研发高新技术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中国应积极利用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以提高民族石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力提倡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组织之间的战略协作,采取适当提高薪酬福利等激励措施,吸纳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优秀企业的高素质人才,加快企业研发人才储备,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加大产品开发资金和人才的投入,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能力,以技术为核心,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形成研发创新规模化、专业化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石油化工企业还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之间的关系。从长远利益出发,只有切实提高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中国石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各部门应通过深化改革转变职能,通过产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外资企业的创新提供服务,特别要为外资企业技术创新搭建平台,引导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核心生产技术研究,从而为内资企业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先进技术奠定基础。

四、结语

随着国内石油化工市场逐步放开,石化工业企业引进外资速度增快,竞争格局多元化趋势明显。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石油化工产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就目前跨国石油化工公司对中国石化产业的投资现状而言,FDI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投资规模不均衡、投资方式单一化、技术水平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应从投入规模、资金来源以及技术转移等方面进行把控,促进外商对中国石化产业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外商对华石化产业直接投资质量评价研究”(编号:2011jyty030)。)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EB/OL].http://www.sdpc.gov.cn/xwfb/t20111229_453416.htm.

[2] 张江朋:地方政府财政投资适度规模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3] 杨兴云:60亿投向精细化工园,深圳‘适度重型化’[N].经济观察报(第258期),2006-04-10.

[4] Saaty,T.L: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2nd ed.[M].Pittsburgh,PA: RWS Publication,2000.

[5] Hafeez,K.,Zhang,Y. and Malak, N. Determining Key Capabilities of A Firm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6).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闫曦

石化公司成本剖析论文 篇3:

基于业务驱动的全价值链成本管控

一、问题的提出

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中石化西北油田面临不降成本企业效益不佳、降成本影响企业发展的窘境。为此,中石化西北油田提出了储量、产量、投资、成本和效益这五大要素联动的“五位一体”决策量化模型,实现成本管理创新。这一决策量化模型本质上是在战略层面梳理了企业发展的核心变量,为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升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战术层面的执行。尤其是下属子公司需要能够理解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创新思路来构建自身公司层面的要素关系,通过具体的手段来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益。基于业务的特点,中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三厂进行了成本管理的创新,将业务驱动的思想引入成本管理,研究以业务驱动的全价值链成本管控新手段。通过深挖成本形成的真正原因,完成对成本源头和全价值链的管控,从而实现西北油田的成本管理目标。

二、案例的典型性和价值

关于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孟焰等,2014;冯巧根,2018),但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集团公司层面,或者是有着明确战略目标的二级公司层面,注重强调理论的可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这类研究非常有必要,且的确推进了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但所有战略和宏观层面的设想都需要落地,而这种落地并不是说只要有宏伟的构想就可以自然而然实现的。冯巧根(2018)提出了管理会计导入的四种路径:内部自愿实施、外部制度约束、外部市场自主、内部共同认知。本文所讨论的案例实际上是几种路径的综合。或许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某一种路径可能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度,但更多是若干路径的结合。对于案例公司来说,一则财政部大力推广管理会计制度建设,即便对采油厂这样的三四级央企,也同样能够感受到外力驱动;二则西北油田的管理会计创新对采油厂又兼具外部制度约束和内部共同认知的特点,上级公司的管理会计创新形成制度约束,上级公司又与采油厂一体,感同身受有共同认知;三则市场环境的变化又促使采油厂进行管理会计创新。在内部和外部、需求侧(政府导向和上级公司要求)和供给侧(市场要求)的共同作用下,采油厂进行了基于业务驱动的全价值链成本管控实践。毋庸讳言,在相当多的基层企业中,财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的理论训练,对理论前沿和逻辑的把握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种条件下的成本管理创新,肯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创新直接关系到上级公司乃至更上级公司的战略和创新意图是否能够落地。胡奕明(2001)研究了ABC和ABM在我国的自发形成和发展,发现在当时作业成本计算法几乎未被企业运用,作业管理思想在一些企业局部性管理经验中有所体现,但有意识的、在作业成本管理理论指导下的运用几乎没有。她认为,尽管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可以说,采油厂的成本管控创新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成本管控具体目标的实现,而且促进了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变革。为管理会计变革取得组织合法性,得到组织中各方的认可,而且结合组织实践提出切合组织环境但未必理论上全面的成本管控手段,其实是一种符合组织变革理论的实际操作方法。

三、案例公司基于业务驱动的全价值链成本管控设计

传统的成本管理中,各项成本科目条状分割,主要针对单一成本科目来探究如何进行成本管控。但各项成本之间有着相关关系,尤其是业务链条将它们串在一起,某个环节会影响其他环节,故此仅针对单一成本项目进行管控可能会出现“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状况。只有了解业务逻辑,掌握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全价值链来进行成本管控才会起到成本管控的效果。成本管控不是终极目的,提升效益才是关键。在战略的指引下,基于全价值链的成本管控才能实现财务帮助业务腾飞、价值增值的目的。对于油田企业来讲,石油和天然气从勘探、钻井、建设、采油、集输到加工处理等一系列相互衔接的生产环节及一些辅助生产过程构成了油田所特有的生产流程,也构成石油企业特有的全价值链条。业务与业务之间相互关联、相互驱动,形成了复杂的业务网络。业务发生的过程,也是成本消耗的过程。

基于业务驱动的全价值成本管控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首先,梳理标准作业和标准动因,为动因化成本管控提供基础;其次,研究哪些业务之间具有驱动和联动关系,其联动概率是怎样的,最后基于动因成本高消耗点分析,从而实现成本管控。

标准动因是导致业务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成本发生的根源。标准动因的建立方式是构建与成本科目对应的标准作业,同时分析产生标准作业的标准动因,最终找到标准动因与成本科目的关系,实现成本的动因管控。例如注气作业,单井注气是一项标准作业,对应的成本科目是单井注气费用,则发生这项标准作业的原因是增油增产,那么我们就构建了标准动因与成本科目的关系,花费这项费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增油增产。

油田企业标准动因分类如图1所示。

以驱动业务为起点,理清业务驱动链,摸清联动风险;开展联动成本预测,实现投入产出风险效益预测。第一阶段仅定性,明确联动关系;第二阶段定参数,明确联动周期和联动概率。

油田企业驱动业务动因矩阵表(以注气作业为例)如表1所示。

以联动业务为起点,梳理业务驱动因素,定位成本根源(常规动因、突然动因、业务联动),通过大数据统计,开展高发动因优化,实现成本关键因素控制。

油田企业联动业务动因矩阵表(以特车作业为例)如表2所示。

四、基于业务驱动的全價值链成本管控的应用

(一)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任务书和标准动因的成本管控方法

通过信息化手段,在工作量发起之前,开具任务书时将合同中标准作业嵌入到新型任务书当中,一事一开,提前开具保证其成本发生的及时反映,同时实现输入标准作业后对应价款、下浮率自动带出,确保成本发生金额的准确性,最终做到以新型任务书为抓手,实现对成本形成情况的精准把控。同时,将标准动因嵌入任务书中,为每项作业打上动因标签,建立业务和成本之间的短线联系。后期结合任务书流转,记录业务信息流走向,将成本串成一条长线,对成本作业进行全价值链管理(见图2)。

(二)对成本科目高消耗点进行深入剖析

针对成本科目的高消耗点,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动因,并分析形成动因的相关概率,以及找出该成本科目的配合费用。例如泵车作业,分析其形成动因主要有配合油井生产、处理异常和安全环保及其他三个大方面,形成动因费用占比分别为60.99%、11.35%和27.48%,而其配合费用为板吊车、盐水车和稀油车(见图3)。

(三)基于业务联动的全业务链成本管控

针对一个业务链展开详细分析,特别是一些需要量配合作业的业务,要明确其配合作业到底产生了多少费用,关注整个业务链条的成本。例如对整个注气业务链进行分析,前期关注的往往是注气施工阶段与开井生产阶段,却忽略了施工准备阶段,与注气焖井阶段所产生的各类伴生业务。

通过对2018年注气作业进行分析,注气作业共72轮次,全价值链费用6080万元,其中纯注气费用3773万元(62.06%),注水费用486万元(7.99%),注气过程中产生的联动成本1821万元(29.95%),剖析其联动成本发现修井、特车占比最高,后期从源头注气设计上优化参数,避免注气后管柱腐蚀、卡泵、气窜起压等问题出现,降低修井、特车费用。(见图4)

(四)建立增量作业全链条的评价体系

增量作业评价过程中,不单单要考虑增量作业本身成本,还要考虑其带来的联动作业成本。将联动业务根据概率进行分类,分为配套业务(概率100%)、敏感联动业务、小概率联动业务及长期累积影响联动业务,对增量作业全价值链效益进行整体评价。(见图5)

根据按概率分类的联动业务,设计增油业务联动风险效益分析表(见表3),测算增油业务风险效益,从风险角度进行业务评价,决定业务上不上,判断是否有效益。预期最大极限效益为负,则压减该作业;预期最可能效益为负,则重点评审相关技术参数,考虑是否有提升空间;预期最小效益为正,则为优秀作业,提早安排计划。

五、思考与启示

本案例一方面阐述了基层公司如何将业务与财务结合,追根溯源,把握成本源头来实现全价值链成本管控的实践;另一方面刻画了基层公司如何将上级公司的战略和成本管理构想落地的情况。

在应用基于业务驱动的全价值链成本管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全业务链的预算投放体系,将每一项业务进行分析。实施基于业务驱动的全价值链成本管控,要求企业事前对成本标准动因和业务驱动进行细致、全面的规划,并做好相关评价,事中对影响因素进行监控,事后评价最终的结果。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数据池,实现业财数据全面融合。将收集可靠、真实的数据作为重点;将开发、生产、运行、经营数据,全部注入数据池中。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对各类源数据进行融合和自动标记,同时依托标准动因,建立业务、财务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打破业财数据壁垒,实现业财数据的深度融合,为后期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打基础。

(三)开展基于动因分析的其他应用。第一,对动因总频次进行分析,对高发动因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治理。第二,对单体动因频次进行对比分析,同地域,同油藏、井间进行比较。本方法力图加强各项价值活动间的联系和协调,建立成本动因内在联系,对业务全链条进行管理,实现全价值链提质增效。

同时,我们注意到,采油厂层面的全价值链其实并没有涉及油田企业的全价值链,其中的核心理论并不完善,多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理念进行。案例更是在说明,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驱动下,基层公司自发摸索成本管理创新的过程。这种成本管理创新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层面的贡献,而且使我们理解上级公司战略构想和成本管理理念的落地過程。管理会计的变革并不是只需要振臂一呼就可以完成的,一项理论先进的管理会计制度并不一定会自然而然地取代原有的制度,甚至并不是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自然实现。收益和成本需要针对具体的主体,在整体层面收益大于成本,未必个体层面也如此。采油厂的成本管控创新对上级公司的成本管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展现了不同层级公司的互动。

责任编辑  秦长城

作者:解洪勇 安媛 王宁 徐鹏宇

上一篇:工程项目合同研究论文下一篇:工业企业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