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实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校内工程环境和校外工程环境建设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为使未来的模具设计工程师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增加就业能力,提高社会认可度;也由于模具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和必须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机械设计实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设计实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篇1:

产教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摘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需要创新、高素质与技能型为特征的人才发展趋势,基于此,多年来,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的实训中心,经过几个阶段的建设,软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对其运行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有力推进了装备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实训教学;体系

一、产教融合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1.创建了以传统机械加工技术为支撑,以数字化特征的现代加工装备为重点,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由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技术与数字化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三个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实训系统组成,总计有22个实训室(或区),实训中心使用面积约5500平方米。仪器设备按课程建设需要,按班级规划配置,在先进性、规模与配置合理性及与区域装备制造业衔接度等方面同步领先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共性与因材施教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训体系部分,实训知识面与难易度面对全体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文化基础与理解力差异。因此,在实施实训教学计划时,主要分四种预案进行实训教学:一是满足全体学生的基本实训教学内容,让每名学生都能达到实训要求;二是对理解与实践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基本的实训目标之后,增加提升模块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三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训题目,自主完成实训项目;四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组使用低、中及高档设备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项目实训。共性与个性化的实训方案实施,将就了基础薄弱的学生、成就了基础好的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与职业技能竞争意识。

3.建设与提升了一个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训教学需要一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通过从高校引进、企业公开招聘及再培训等途径,先后企业引进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5名实训指导教师,从企业聘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9人,实训中心目前专兼实训指导教师有19人,为实训教学、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构建与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使职业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产教融合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应用水平提高为目的,在提高及促进过程中以创收弥补消耗。产教融合主要是把企业真实产品设计及生产过程引入到校,以典型产品生产流程为主线,把学与做结合,运用到理论与实训教学之中,重在应用与技能的提高。根据长时间的产教融合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应用中得到了重视: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模式,要考虑到单件及批量类型产品的不同操作方式。单件产品的产教融合方式,多数是以面对集体教学、演示为主,适于课程项目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批量产品的产教融合方式,多数使全体在实训学生都能得到参与,适于独立、熟练型的实训教学项目。在产品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一味求融合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突出产品工艺与生产流程特点。产品教学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重复出现。产教融合也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技术、技能及指导上的交流融合,通过双方交流,达到技术技能层面的共识与互补。

5.以产教融合模式为载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产教融合的实践,除了提升学生的产品生产加工职业技能之外,还把一部分独立实训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使学生把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应用在产品结构、工艺及生产流程等方面的创新。主要实途径与方法如下:

实训教学阶段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产品设计、加工及检验等项目。成立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外专业技术小组,一是辅助教师完成产品试切、实训室设备维护保养及管理,二是围绕某一专项技术,培养学生创新与动手能力,培育专利技术。实训中心指定开放时间并配备指导教师,供学生职业技术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达到了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独立为团队、变验证为应用实践研究的目的。几年来,学生申请的专利近40项,获得国家、省及市级奖项近30项,参与教师研究课题近20项。

二、管理规范化的体系构建与实践

课程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及其他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有一个管理规范化体系来保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及保障实训中心正常、顺利运行。该体系以实训教学过程及实训中心运行所涉及到的人、财、物为研究对象,把职业素质要点分解到实训及工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自觉接受熏陶与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管理规范化体系的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保障实训中心教学有序、安全运行、服务规范的管理规定近60项,实训中心无一例人身安全意外事故发生、无一例设备重大安全意外故障发生。该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及目标:

1.设置组织架构与建立责任制。成立本学院的实训中心组织管理机构,量化责任分工与明确标准。实训中心各实训区室的专业建设工作归口各专业室;实训区室的使用管理由该实训区室的直接使用者、责任人和管理者负责;实训中心专业层面的宏观规划、设计及管理归口学院,对学校负责。

2.建设符合实训中心运行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保障实训中心日常运行、管理的系统规定,做到行动有规范、建设有效果。总体原则是结合我院专业特点,细化学校规定、补充空白。规章制度规范如下: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写法规范说明;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的写法规范说明;实训、实习、实践、实验等词语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说明。实训中心二级文件体系组成,一级公共文件体系部分,主要包括:实训守则;实训室(或区)日常行为规范;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等。二级文件体系部分,针对实训中心的下设各实训室或区部分,主要包括:各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各设备维护保养规定等。

3.建设师生共同管理的管理队伍。建设了三支管理阶段:专职实验管理员与兼任的专业教师相结合管理队伍;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定区域管理队伍;勤工助学学生、课外专业技术小组辅助管理的队伍。兼职的专任教师负责与该实训室相关的专业建设及专业技术建设工作。技能熟练型实训区室采取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定区域管理的办法。

4.硬件条件建设上,建设成有利于保障实训安全的设施布局。主要要素包括:实训室与实训室之间布局符合工业安全、消防要求;实训室内的设备与设备、设备与周边设施之间的布局满足实训教学、维修保养要求;实训室内的通道面积满足人员、小型货车通行要求;实训室内设置有工业垃圾、油液材料存放及饮水区域。

加强了实训文化可视化建设工作:技能作品、技术专题、技术技能、经典案例等以宣传彩页及实物等形式,上墙或上板,衬托职业技术技能氛围。

三、效果与特色

1.创建了紧密对接行业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根据紧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成立了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在设备先进性、设备规模与配置合理性及与区域装备制造业衔接度等方面同步领先行业发展,在国内外同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立了保证实训中心运行的师资与管理队伍,为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先后承担了辽宁省及大连市的职业技能大赛赛项、中国北车集团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单位的数控职业技能大赛、6个职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为大连GORB及大连INTEL工厂等多家企业提供产品技术应用服务。

2.教学与科研成果。通过多年来的建设、运行与实践,形成了关于提升与保障实训教学质量的规范化管理手册1册、产教融合案例集1册、产教融合模式协议及实训中心软硬件条件建设的过程文件若干。以产教融合模式为载体,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及加工项目、课外专业技术小组、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途径,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实训模式。达到了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灌输为启发、变独立为团队、变验证为应用实践研究的目的。共性与因材施教成为教师指导实训教学的主导模式。在保证全体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同时,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的模块预案,提高了不同基础的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与实施了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企业产品工艺等设计与理论教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实训教学过程及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师生互融,使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学生毕业后就能从事企业生产活动。构建与产施了实训中心管理规范化的体系。完成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6项;完成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5项”;完成近10项校内科研课题项目;完成近20个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项目,入账额近50万元。

3.观念的转变。转变一,是把单一职业素质教育,在产教融合模式和管理规范化体系运行过程中培养与养成。转变二,是把对全体学生实施的共性问题教学,变为共性大众化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实训教学模式。转变三,是把对实训中心单一的人、财、物管理方式,变为围绕实训教学项目进行动态管理。

通过软、硬件条件建设,构建产教融合、管理规范化的实训教学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适应了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落实好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利利,郑晓鸿,高金岭.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均衡发展分析[J].职业教育论谈,2009,(15).

[2]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作者:孙德英

机械设计实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篇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探讨

摘 要:校内工程环境和校外工程环境建设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为使未来的模具设计工程师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增加就业能力,提高社会认可度;也由于模具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和必须的。仅有课堂教学而没有经过实训的高职生是不合格的产品,办这样的专业是对学生的极端不负责任。因此,建立合理和科学的实训基地方案势在必行。完善的实训基地以及科学的开发利用,可以把实训基地变成教学实践中心、科技开发中心及社会服务中心。

关键词:工程环 专业建设 实训基地 教学改革

模具专业脱胎于本科院校的锻造冲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即现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又在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当然,也有部分院校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即不是本科专业的浓缩,更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形成一个独立的受社会欢迎的专业是由其特点及专业体系而决定的。就模具成形的材料对象而言,该专业既要求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形方法(如:冷挤压成形、冲压成形、压铸成型等),又要求学生掌握非金属材料的成型方法(塑料的成型方法);就制造工艺而言,既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机械零件的加工,又要求学生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包括各种特种加工方法)和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就应用软件而言,即要求学生掌握通用机械绘图软件(如AUTOCAD等),又要求学生掌握专用的模具设计软件(如冲压模设计软件、塑料模设计软件等),Pre及UG软件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普遍。因此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成为其特点。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块及实践教学体系应围绕这个特点而进行。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1]。

1 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需求状况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26号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2]。这为职业教育各专业(当然也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顺利实现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为高职生就业指明了方向。由于塑料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由于早已确立的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模具工业可谓遍地开花,如长三角的苏州地区、浙江的黄岩地区,甚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机械、电子工业无不与模具成型与制造有关。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在高职工科专业里每年就业率名列前茅。模具专业即属于机械制造行业又属于材料成型工业,即应用于重工业又应用于轻工业。因此,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适用范围比较宽泛,用户需求量非常大。要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模具专业复合型人才,在模具专业培养体系中建立必要且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建立多的已有十几年,各院校都程度不同的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和差,实训基地利用率的高和低,决定了高职生的市场受欢迎程度。

2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及要求

最早建立的高职模具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实训基地(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几乎仅有教室、教师、学生。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企业型实训基地的建立,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内容、方式及课程建设上能够及时地作出修正和完善,客观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3]。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同企业职工一样完全顶岗实习。由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运行的实际需要,对实训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模具专业实训室建设有两大目的:其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由于模具专业的特点,各院校根据自己的条件,都于校内建立了自己的模具专业实训室。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讲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是为提高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及切实掌握专业能力而设置的;校外实训是一个大综合,是为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岗位即胜岗而设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要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即要建立自己的校内工程环境又要建立自己的校外工程环境。改革实训内容与结构,形成具有机电类专业特色的系列项目,拓宽实训基地功能,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发展目标用户。根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积极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面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及企业政府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提高实训基地的开发共享程度,使之成为教学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3 高职学生的现状及特点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体,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4]”是适应高职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生来源于普招里的第三批或第四批。这批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生占大多数。入学时对工厂、工程的认识几乎是零。和同期考上本科的学生比,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要求较低。但他们的智商并不比本科生差,他们的感性认识强。习惯于理解看得见的东西(实物或实物模型),对于理论的抽象的东西理解力较差。这就是为什么高职院校更应把校内工程环境建设及校外工程环境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原因。

4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即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实训基地各种资源的结合,谁成功的开发出更多适用的实训项目,也就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相关资源。

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2007年16号文件有个基本精神那就是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这个多年的教改成果是有其独特意义的。并把办学条件的优劣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基本方针。把办学特色作为申报示范院校的基本要求。特色者,别人无而我有,别人有而我优之。就理论课程体系而言,全国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差不多。而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及应用软件使用上下工夫。就该文研究者所见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起点比较晚,基本上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无专业课实验开设(比如广东工贸、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仅有校内实训是不够的。但是软件课程开设的比较多。该文研究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而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做为实训之一部分。因此,模具专业实训室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当条件不允许时,在保证师资的前提下,能进行所有课程的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都属于验证性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所有初办模具专业的院校仅限于此种状况。第二步,当条件允许时,校内实训应包括以下方面。

4.1.1 金工实习

包括冷切削加工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磨床和钳工操作以及热加工的铸、锻、焊工艺。

4.1.2 模具拆装及其他机械零件拆装实训室

包括冲压、注射、压铸、典型模具、机床变速箱、主轴箱、减速器、测量工具、拆装工作台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弄清拆装件的结构,熟练使用拆装工具及测量工具,绘制零件草图。

4.1.3 模具制造实训室建设

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要求学生完成数控编程及机床操作。

4.1.4 模具成形实训室建设

包括注塑机若干台、曲柄压力机若干台、通用液压机一台、本实训室可完成如下实训内容。第一使学生掌握各成形设备的原理、结构、基本操作方法,第二使学生在成形设备上完成装模、试模、成形加工等操作,第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成型设备参数调试方法。)

4.1.5 CAD/CAM/CAE实训室建设

包括具有较高配置的计算机及应用软件Pre、UG等,通过上机操作,提高学生进行成型工艺分析及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能力。

4.1.6 激光快速成型实训室

包括激光快速成型机一台,高配置工作站,树脂材料若干。本实训室相对超前,要求学生掌握设备的原理、结构、操作,了解快速制模方法及产品快速成型方法。

以上校内实训室仅提出了实训室的基本设备配置和基本应用及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未做阐述。

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实训基地也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即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只能看和记,而不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具有参观性质。第二步,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学徒甚至是编外职工,一般在工厂实习3~6个月,学生应带着课题下到工厂车间。课题可以有学校教师提出,也可以来源于工厂的真实项目。学生应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完成模具设计(包括模具装配图及主要零件图),模具主要零件的工艺制定以及上机床加工,参与模具装配全过程;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还应完成对成型材料的认识和分析,对成型工艺过程的分析和控制,参与模具安装调试的全过程。由于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所以和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相比具有更真实的意义。学生在工厂还应该了解工厂的安全事项、工厂的管理及运作机制,这样学生就业即胜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校内实训基地要根据办学条件逐步实现,而不是一下子全部同时建成。如能全部完成以上实训室建设,对于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将产生重要影响。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5 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优质实训资源不足。由于各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等方面的不同,另外也由于各院校隶属关系的不同,导致各院校的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参差不齐。一般初创的模具专业实训条件相对较差,国家级示范模具专业实训条件就比较完善。由于评估及晋级的需要,更由于市场的硬性要求,各院校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变得越来越好。否则,可能被市场所淘汰。由于东西方办学理念的不同(我国往往先上专业再改善条件),也由于高职教育大众化(扩招)的原因,确实发现一些院校模具专业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几乎都是空白,即使有部分实训基地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如不改善,必然被市场所淘汰,需要大力加强。其二,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充分发挥现有实训资源的利用率,把实训中心真正变成教学实践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以及社会服务中心。但现状是,实训基地可能设备齐全,就是没有什么实训项目或开发的项目很少。比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成型实训室,由于模具数量及质量问题,几乎没有开发出什么实训项目,两台注塑机及两台冲床几乎闲置。估计全国此类情况不少。

6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的优缺是检验一个高职工科专业能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笔者从事模具专业教学二十多年,深知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该文从模具专业的特点、高职生的现状、等几方面出发得出了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全面的方案。该方案是符合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的。该方案如能全面实现并充分开发,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提升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支撑模具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必将得到社会及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戴勇,周桂瑾,陈玉平.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地(KR-POOL)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22-26.

[2] 罗海林.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J].中国培训,2015(6):38-43.

[3] 郭桦.对职业院校内企业型实训基地运行的探讨[J].中国培训,2015(6):33.

[4] 马成荣,尤学贵,龙晓君,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27-32.

作者:牛克忠 严芳芳

机械设计实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实训教学困境剖析与对策探讨

【摘要】机械行业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差距较大,根源在于我们的大学没有真正重视实践能力。自然也缺乏对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没有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实训制度,结果在实训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乱象。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和揭露,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这些混乱的思路和对策。最后强调,除了要坚持作者力主的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三位一体”核心思想外,还要采用多种手段并举的措施来加强实训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制造业 应用型 实践能力 实训中心

作为以服务社会为职能之一的大学,尤其是定位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就是要把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而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实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并举的培养模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提高,只有经历过这二个阶段学习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对从事制造业的人来说实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制造业在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渐显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工科院校的推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思维还没扭转过来,对实践的重视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大学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配置比例的专题探讨,对实训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对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关系层次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实践教学问题还停留在摸索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训的合理占比及有效衔接,如何实现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基础上的飞跃,如何实现三个阶段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制度化的培养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困惑。

一、机械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对接不畅,机械各专业实训时间长短混乱且无据可依

实训课是在理论课前还是在理论课结束后本应该毫无争议,但实际情况却出现理论课还没上,但根据按部就班的教学进度则开始实训了,其效果就可想而知。按照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课一结束,就应该尽快安排实训,但是由于期初的教学方案已做出安排,而且这种安排常常与实际教学规律不够吻合,使我们理论教学的效果在实践时经常要大打折扣。机械学院的专业负责人对不同专业的实训时间和实训工种的设定,并无有据可行的科学制度作参考,制定出来的实训方案自然随意性就较大,更别奢谈能取得好的实训成果。

2.实训教师的素质不容乐观,实训教材可操作性不强

许多院校的实训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虽有短暂的企业培训经历,但与具有丰富生产加工经验的操作技术人员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而少部分具有企业实际操作加工经历的教师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资培训,理论方面也有欠缺。而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却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师培养机制,这让不少想提升自己的教师常常望洋兴叹。这也造成了适应现代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明显短缺,从而难以培养出更多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市场上实训教材鱼龙混杂,真正对师生有帮助和提高的教材,往往少之又少。原因在于机械专业的实训设备尤其是数控设备,产品型号多,操作系统多,应用软件多,常让人难于选择。采取本校实训老师的自编教材,因为能力和实际经验不够,可操作性方面难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尤其在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体现现代工厂的新需求方面明显不足,矛盾相当突出。

3.校内实训中心基地建设不足,实训氛围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差别较大

受办学经费的限制和机械专业实训设备门类多且价格不菲,对实训中心的投入明显与实训需求有比较大的缺口,设备技术不仅落后于现状而且略显陈旧,门类也不够齐全,更新换代的速度跟不上现代制造技术的日新月异。绝大部分实训教学只是停留在模拟实训的水平上,更谈不上将“工厂”搬进校园的“零距离”实训模式,这势必造成我们的毕业生真正走进工厂时,还是上不了岗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4.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校外实习应该是在校内实训基础上的升华,而目前的现状却是企业不乐意和学生不满意。原因就是我们的校内实训质量不高,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企业方面担心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影响正常生产和工作效率,往往给学生安排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甚至是流水线一类岗位。学生抱怨学不到东西,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企业反而觉得学生能力不行,没有什么合适岗位他们能顶上,能做出这样的安排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否则打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损失该有多大,无形中造成校企“双输”的局面。

二、机械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1.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训教师的综合素质

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和工程师等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以弥补实训教师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给在职的实训教师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校企互补教学,接触前沿的技术完成对知识的更新,从而成为集理论和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以河北科技大学的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为例,他们每年都派出3~5名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也密切了学院和企业的联系。此外,他们还与中国一拖集团,中国人民解放军3302工厂,石家庄双环汽车有限公司,石家庄金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实习合作关系,提升了整个学院的实践教学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河北省名校热门专业。

2.加大对校内实训中心的投入,建立与企业真实情境相似的实训环境

随着国家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动,未来的中国制造必将朝着柔性化、灵捷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四个化”发展,要想我们的大学生不落后于时代,只有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让他们接触和操作更多更先进的现代化设备,他们的实践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要求,甚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同时校内的实训基地也要引入企业文化和“5S”管理,用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但在实训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从而为校外实习和企业上岗工作做好良好的铺垫。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工作场所中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就业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岗位中发挥的作用要甚于专业知识。据教育部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显示,就业率第一是985院校,第二是高职院校,第三是211院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第六排在最后。为何高职的就业率居然能排在211院校之前,这是高职院校长期以实际动手能力为本,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锻炼出来的结果。像我省的高职院校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每年的就业率都稳定在98%以上,居全省院校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的用人单位内形成了良好口碑。

3.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建立合理的实训培养方案

对部分实践性强的理论课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实践课堂中面对面教学,改变过去刻板面对黑板和屏幕的模式教学,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为实际操作奠定基础。在实训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要听取一线实训老师的意见,还要听取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建议以及实训学生的呼声。一个好的实训方案必须保证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前后连贯,时间占比合理,每一阶段有层次递进,保证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外我们要开放实训中心,让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动手,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操作比赛,带动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实现以点带面从而提升整个机械学院的实践水平。以我校江西科技学院的机械工程学院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力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和课外开放实训中心,而且我院的机械学子也勤于动手和积极进取,在参加2016年江西省工程综合训练能力比赛中勇夺第二名,在代表江西省参加2017年全国工程综合训练能力比赛中又获得全国二等奖,作为一所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能有此成绩实属不易,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出这是对实训教学的成功探索,也是实训中心对学生课余开放所结的硕果之一。

4.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实训中心

由于机械制造行业尤其是一些高端前沿的数控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快,单凭一所大学的财力难免捉襟见肘,师生们很难用上最新最全的一流设备和技术。解决这个难题可以参照部分省市的做法,联合申请建立一个全市乃至全省的实训中心,为各个院校建立一个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统一实践场所,而且统筹解决实训中心的师资问题。有了这样的实训中心,必将极大推动当地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像我国北方名城天津,早在2011年就投资2.8亿元,在当地建成了一个占地120亩的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为天津培养制造业人才提供了一个现代化场所。最近几年天津制造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不说与有这样一个先进的技能训练场所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连续四年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全国比赛中皆荣获一等奖,力压许多研究型全国知名高校,优异成绩的背后不仅仅是是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高度重视和对实训教学方法的推动有力,还与有这样一个规模功能齐全的国家级实训基地作支撑不无关系。

三、结束语

为了应对21世纪机械制造业迈向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尤其要去适应讲究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在实训教学上不斷创新,才能真正培育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制造业英才。要创新,除了要坚持“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三位一体外,还要创新对实训教学的评价方法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此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鼓励学生参与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也只有创新,才能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特色,才能真正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实用型机械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覃远霞.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2,(6):43.

[2]赵焰平.校企合作下机械专业实训项目教学方法[J].职业技术,2009,(9):67.

[3]武冠蓉.以就业为导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路径分析[J].科教导刊,2014,(36):17.

作者:邓韦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教改模式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