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在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实现中低收入职工住有所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回顾住房公积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探索住房公积金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配合住房制度完善、支持住房市场发展,提出了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论文 篇1:

公众认知视角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探究

摘 要: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一种解决住房问题的保障性制度,在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居民对住房条件需求的日益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也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公众认知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文章基于公众认知视角,总结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亟待改革的方面,并据此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以期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公众认知;改革方向

在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方面,住房公积金制度发挥着巨大的调节和保障作用,从1999年全面实施以来,在保证缓解百姓住房贷款负担,提高百姓居住质量,推动城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对住房需求的逐渐提高,住房公积金在公平、效率、覆盖面积、使用范围、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因此,从公众认知来看,公积金制度作为解决城镇居民住房的保障性制度,其改革与深化问题也变得日益紧迫。

一、公众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认知现状

根据相关问卷调查显示,公众对于缴纳住房公积金普遍持支持态度,尤其是基于改善住房质量目的,在住房公公积金缴纳,以及其作用评价方面态度更加积极;但是依旧有一些民众对于住房公积金缴纳持有否定态度,尤其是对于缴纳比例存在质疑。从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来看,已经购房人员相较于未购房人员对于住房公积金更加认可,城镇居民相较于农村局面对住房公积金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已婚人士对于住房公积金相较于未婚认识的态度更加积极。由此可见,住房公积金制度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其在民众普及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这种局限于城乡差异、经济水平、婚姻状况等密切相关。

对于是否应该取消住房公积金,绝大多数民众表示不应该取消,当然,也有一部分民众表示应该取消或者不置可否。对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渗透与推行,公众已经基本认可了住房公积金质地,并且对于住房公积金在改善住房质量方面的作用给予肯定,但同时反对者以及中立者对于住房公积金在现代社会构建中的价值依然缺乏明确认识,由此可见,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我国落实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全面普及与实施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关于公众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看法问题,有机构专门对此展开了专门调查,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如某项调查要求调查者对住房公积金制度打分,结果显示:67.9%的调查对象打“61-80”分,有18.7%的调查对象打“0-60分”。这说明了大部分公众对于住房公积金制度并不满意,而这种不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缴纳比例过高增加了购房者贷款压力;房价过高以及房地产市场自由化扩大了住房公积金缴纳过程中不公平的概率,甚至出现了“劫富济贫”的现象;购房决策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相关联,住房公积金的缴纳降低了个人生活质量;住房公积金监督不善,影响了使用效率等等。基于此,虽然公众对于住房公积金的认可度有所提升,但是对于住房公积金的满意度却并不高,我国在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顽疾”已经成为民众诟病的关键点,也成为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

二、公众认知视角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方向

基于公众认知,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而为提高公众对住房公积金的满意程度,切实保证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革与调整。

(一)科学规划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准确把握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趋势,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

一直以来,只有城镇居民才是我国住房公积金的主要缴纳对象,近几年城镇经济的发展,商品房市场的繁荣,城镇职工的房屋自有率逐渐提高,而利用住房公积金改善住房质量的目的也初步实现。但是,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村局面逐渐成为城镇购房的主力,而无论是从农村居民对住房公积金的态度来看,还是从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积来看,其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政府应切实结合农村人口转移的限制,以及城镇住房市场发现状况,适当拓宽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积,结合农村居民的认知情况设定相应的缴纳标准,同时注重对市场资源分配宏观调控,发挥制度优势,运用杠杆效应,消除住房公积金推行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以保证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公平、有效。

(二)对住房公积金使用范围做出科学的调整,利用灵活的制度调节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利用效率

我国现行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六类情况可提取账户金额: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离休、退休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出境定居的;偿还住房贷款本息的;房租超出家庭购入规定比例的。这虽然保证了住房公积金的合理使用,但是对于一些低收入群体而言,购房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强制性缴纳住房公积金完全就是“雪上加霜”,由于不得随意挪用,因此,对于这类人群,住房公积金也成为了变相的养老金,只等离休、退休时取出。这样的使用途径已经与住房公积金设置的初衷相背离,其在改善居民住房质量方面没有发挥明显作用,反而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的负担。针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当调整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将其与“五险”相互配合,让公众不仅能够从中获得住房保障,更能够享受其他社会福利。

(三)实现住房公积金的跨地区流动,在保证资金安全稳定的同时也提高其运转效率

住房公积金利用社会化、法制化手段实现住房资金的集中管理,这一规模庞大的资金池,不仅保证了居民的住房消费的安全,也为市场资源流动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为保证住房公积金的安全稳定,政府在资金使用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因此,如何做好住房公积金的投资管理,實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则成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在异地使用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针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异地互认,以推动住房公积金在区域间的流动,为区域资源配置提供动力;此外,住房公积金的贷款效率偏低,针对此,政府可利用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尤其是对于首套住房的用户,降低贷款门槛,推动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利用住房公积金的流动撬动贷款市场,增加市场资源配置的活力。

(四)不断加大对住房公积金监管的力度,提高资金监管力度,逐步推动住房公积金的透明化管理,保证资金安全

根据对民众对于住房公积金安全性的调查显示,有10.7%的调查对象表示“十分放心”,48.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是很放心”,14.3%的调查对象态度模糊;对于管理透明度的调查显示:3.6%的调查对象表示“很透明”,45.9%的调查对象表示“一般”,17.8%的调查对象表示“很不透明”;对于是否需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的调查显示:30.6%的调查对象表示“急需加强”,33.9%的调查对象表示“需要”,10.4%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需要”。由此可见,公众对于住房公积金的监管安全存在较大顾虑。基于此,政府应呼应公众需求,推动住房公积金监管制度的完善,利用法制化手段打破当前管理中信息不透明、资金挪用、各自为政等弊端,实现住房公积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五)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加大对住房公积金的宣传力度,强化对住房公积金制度解读的力度,以提高公众的认知效果,调动其积极参与到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中来

从上文中公众对于住房公积金的态度来看,百姓对于住房公积金态度不明确,甚至持有否定排斥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此,政府应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平台,建立专门的住房公积金网页,完善网页功能,为民众提供在线了解、咨询的渠道;利用新媒体宣传、上门服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式扩大宣传,提高公众对住房公积金的认知,保证住房公积金改革措施的有序落实。

三、结束语

总之,从公众视角来看,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根据调查分析,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公平与效率无法兼顾,监督管理不善,覆盖范围难以满足公众需求,使用过程“关卡”重重等问题,针对此,政府应积极制定改革措施,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保障住房方面的作用,为公众提高住房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友良.深入理解城镇化内涵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传承,2012(02):62-63.

[2]王国栋.公司系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3.

作者:王英

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论文 篇2: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摘 要】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在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支持住房建设和消费,实现中低收入职工住有所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回顾住房公积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探索住房公积金制度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配合住房制度完善、支持住房市场发展,提出了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政策性金融

1 关于住房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的全称为公众积累资金,它是公司运作资本之外的一项资金。企业的住房公积金是指本企业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由单位代扣后,连同单位缴存部分一并存入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内,归职工个人所有。

住房公积金制度宛如住房资金的“蓄水池”,核心体现在“公”字,通过这一制度或载体,实现百姓互帮互助。一方面,所有在职职工及其单位每月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住房公积金并汇缴至公积金管理机构,形成蓄水机制,另一方面公积金管理机构使用住房公积金发放住房贷款,支持住房生产和消费,保持蓄水池的流动状态。它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了职工的购房能力,成为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的重要手段,它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以个人住房融资为基础的住房资金来源,使住房建设有了长期、稳定的资金保证,为住房金融体系的建立特别是政策性住房消费信贷提供了基础;它采取的“低存低贷”原则,既建立了职工住房的自我保护机制,也建立了全社会的住房保障机制。

2 住房公积金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起源于住房制度改革。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住房制度改革。其中1979~1985年为试点售房阶段,1986年至1990年进行了提租补贴和以租促售的改革。但由于政治和财政上的种种约束,1989年至1990年期间全国房改陷入停滞。这期间中央政府不再主动作为创新制度的供给者而出现,而是鼓励地方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政策创新。上海市政府在总结上一阶段房改失败的主要教训时候,有关决策者认识到,没有为居民提供匹配的住房财力资源就匆忙出售公房或推出租金改革,都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上海在1991年2月的房改方案中抓住了如何解决住房消费资金稳定和长期的来源这一难题,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而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很快就在全国流行起来,并为中央政府所吸纳。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要求所有单位及其职工均应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4年11月,国家财政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暂行规定》,对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支付、使用和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了住房公积金主要用于职工购、建、大修自住住房贷款,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贷款,单位购买、建设住房抵押贷款以及购买国债。1999年4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在对住房公积金单位和项目贷款风险情况、房改进程要求以及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对启动住房消费的需要等进行综合分析后,《条例》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单位贷款和经济适用住房贷款,规定住房公积金在保证提取的前提下,只能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住房贷款,剩余资金可用于购买国债。2002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修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决定,对住房公积金的含义、监管、决策、机构、运作等内容进行了完善修改,但住房公积金的使用仍只限于职工购、建、大修住房贷款及购买国债。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左右。这里,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对住房建设和住房消费提供资金支持,对刺激投资、增加住房供应以及促进消费、实现中低收入职工“住有所居”发挥了重要的资金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可以说,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房地产市场的一路高歌猛进,与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及作用发挥都密不可分。

3 现阶段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国务院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并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以来,按照该条例和文件要求,各地对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和机构进行了调整,在健全决策体制、加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全国而言,当前各地住房公积金制度运作和发展,仍然面临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率较低,覆盖面较窄。尽管截至2008年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为7745.09万人,同比增长了7.75%,但是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覆盖城镇在职职工的要求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原因一是部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因改制脱离出公积金体系,原来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因身份的改变而停缴了住房公积金。二是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不愿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三是部分单位实行对所谓编制内的正式员工缴纳住房公积金,而对聘用的员工则不予缴纳住房公积金。与此同时,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等群体还没有被大范围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之中。

住房公积金资金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使用率(个人提取总额、个人贷款余额与购买国债余额之和占缴存总额的比例)为72.81%,住房公积金运用率(个人贷款余额与购买国债余额之和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53.54%,沉淀资金为3193.02亿元,沉淀资金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26.35%。住房公积金使用方式单一是造成资金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目前,住房公积金资金除少量用于购买国债外(2008年购买国债余额为393.14亿元,占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的比例为3.24%),大部分用于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由此又进一步形成住房公积金使用的公平问题,即在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群体之间,前者有能力购房,成为公积金贷款的主要受益者;而后者由于无能力购房,既不能享受公积金贷款的优惠利率,也难以提取使用住房公积金,同时还要以较低利率强制储蓄承受利息损失。

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呈现地区性与阶段性的不平衡现象。?2008年年末,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实际缴存职工人数分别为3567.63万人、1982.24万人和1638.0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4.89%、4.19%和1.55%。2008年的缴存额分别为2135.24亿元、708.07亿元和699.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6%、22%和30.18%;当年发放个人贷款额分别为1398.74亿元、397.47亿元和405.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78%、17.31%和77.3%。尽管中西部地区的缴存额和发放贷款额的增长速度较快,但从总量上看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

同时,各地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整体运用和融资效率状况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发放率较高,资金运用率平均达到75%以上,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较缓的中西部地区,住房公积金总体资金运用率平均仍不足50%。造成以上地区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住房公积金制度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住房公积金的风险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总体质量较高,资金总体处于安全状态。但住房公积金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和解决。一是住房公积金资金挤占挪用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截止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单位贷款和挤占挪用资金余额为12.67亿元,占缴存余额的比例为0.10%,这些主要是2002年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前发放的经济适用房和危旧房改造等项目贷款。二是住房公积金投资风险仍然存在。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只能投资购买国债。从2004年开始,原建设部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只能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购买国债。但个别地方为提高收益率违规操作,导致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三是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担保机制不完善潜藏风险。目前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各地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业务和与之配套的担保业务相互隔离,这种地区分割且封闭运作的担保模式存在着无法分散和规避区域性经济和房价波动引致的贷款风险的系统缺陷。

4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解决思路

4.1 建立一套完整且合理的安全保障机制

在这方面,我国应当学习和借鉴我国香港特区和巴西的做法。香港特区的安全保障机制是:强积金制度为计划成员提供三层保护:一是要求受托人、托管人及投资管理人资本充足,以防计划管理不善时,仍有能力赔偿成员的损失和改善计划的管理;二是要求各经办机构必须购买专业弥偿保险,补偿因其欺诈、疏忽或其他风险而可能蒙受的损失;三是建立补偿基金,并注资六亿港元作为补偿基金的创办基金,自2000年12月起每年向每一强积金计划按其资产净值征收0.03%的费用。巴西失业与保障公积金( FGTS)于1966年建立,是一种负有失业保险与住房保障功能的社会保障综合资金。根据法律,正式员工每月薪水的8%要存入FGTS的私人账户,年利率是3%加通胀,个人存款账户可以用来支取失业、养老和医疗,参加5年后可用于购房。FGTS的资金由巴西国家住房银行进行管理,主要资金是通过巴西国家住房银行提供住房信贷。2003-2004年,FGTS的65%的贷款提供给家庭月收入低于1125美元的中低收入家庭。

4.2 建立弱势群体的保障优惠性政策

针对一些职工不愿意缴纳住房公积金的短视行为,我国香港特区的具体做法是若雇员月收入少于4千元港币,雇员本人可以不缴费,雇主仍必须按雇员收入的5%缴费;若雇员月收入超过2万元港币,雇主和雇员只需分别缴纳2万元的5%;雇主和雇员可以额外进行自愿性缴费。为鼓励强积金计划的推行,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税收优惠政策。强制性和自愿性缴费均可以在税前列支,但雇主缴费的上限为雇员总薪酬的15%,雇员及自营劳动者的年缴费在12000港元以内的部分可免征个人所得税。基金的投资收益不纳税。雇员在领取强积金时基本上不用纳税。这样做,既保护了收入低的职工,又提高了他们自愿缴纳住房公积金的积极性。巴西的做法同样也值得借鉴。巴西国家住房银行1 964年成立,是巴西政府住房计划的融资主体和主管机构,也是独立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以“失业与保障公积金”转化而来的长期服务保证金为主,其资金运用80%用于长期住房贷款。巴西国家住房银行只对中低收入家庭发放贷款,对低收入家庭实行优惠利率,利率优惠程度随着收入而有差别,收入越高,优惠程度越少。

4.3 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信息系统

早在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要充分依托现有网络系统基础,建立健全全国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与各省(区、市)住房公积金监管机构联网,对各地区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实施监督。”如果全国统一了公积金管理软件,就不需要制定数据格式、接口标准等,而极易将各地管理系统串联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监管部门就能对管理中心的资金走向进行实时监测,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事后监督的状况,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简高芳

住房公积金投资管理论文 篇3:

我国住房公积金融资及配贷机制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 公积金融资与配贷机制作为公积金制度的保障,融资作为入口而配贷作为出口,彼此之间的平衡与有序性关系到我国现有公积金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和发挥作用。两者相辅相成,良好的融资机制无疑为配贷机制的灵活性和充裕性提供了保障,同样配贷机制自身的有效性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融资机制发挥和提高人们的缴存意愿。因此,文章探讨了我国现有住房公积金融资以及配贷机制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国情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与措施,进而更好地提升公积金使用效率,提高人们整体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融资机制; 配贷机制

引 言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自我国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来,其作用效果非常明显,能够有效地借助于政府以及个人资金进行合理的购房,也与政府最初的公积金建立制度相一致。随着我国整体公积金使用效率以及涵盖范围的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我国实际公积金缴存人数共有8 654万,同比2011年增加452万人,缴存金额超过了2万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31.1%。由于公积金缴存方式是单位出一份,个人出一份,其可以用于购买房产或是在退休后一次性领取,因而,自1999年实施公积金制度以来,我国整体公积金缴存率逐年上升,其中国企缴存比例要高于私人企业,事业单位缴存比例要高于企业单位。尽管如此,由于我国现有房地产价格的高速上涨,使得大量的公积金本身无法有效负担房屋购买需求,从而制约了公积金的使用效率(丛诚,2010),与此同时,国家相关政府以及公积金管理单位并没有对公积金实施有效的投资管理,这些无疑带来了大量的公积金冗余,并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部分地区以及企业的公积金缴存缺乏力度,其并没有充分覆盖到各个区域(杨海宁,2010)。鉴于此,本文对住房公积金融资及配贷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完善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的融资机制和配贷机制,更好地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作用。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融资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率仍然很低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项惠民便民的举措,其本身的设定初衷就是利用国家财政支持和企业补贴以改善人们的住房条件。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自身为了避免额外支出,他们往往会选择对现有的职工进行合理的公积金缴存规避或是不缴,这些无疑使得部分员工的利益受损。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缺乏足够的针对企业的监督管理机制,虽然国家已经强制企业缴纳“四险一金”,但是外部监督机制以及维权方式的不畅,最终导致了部分效益不佳的企业员工无法真正享受到单位的住房补贴,导致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率较低。

(二)住房公积金缴存利率低于同期商业银行存款利率

由于我国现有政府本身的公共财政管理能力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较弱,无论是对于养老金的管理还是公积金以及医疗保险金的管理都缺乏良好的规划以及有效的投资渠道,由此使得我国现有大量冗余住房公积金无法寻找到良好的投资渠道及使用出口,导致了其本身的存款利率低于同期金融市场存款利率(黄静,2009)。由表1可以看到,自2008年以来公积金每年结转利率都低于同期金融机构一年定期存款,由此说明了现有公积金使用效率远远不足,而较低的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会滋生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寻租活动和腐败行为,因而未来必须要借鉴目前养老金投资理念,积极借助于资本市场投资方式进行合理的资金运转投资。

(三)公积金强制缴存机制造成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不公平

“强制缴存”的立法基础是通过法律强制社会大众纳入公积金这一政策性住房储蓄机制。但是,就我国现有的住房公积金使用制度而言,只有当个人进行购房或是房屋改善的过程中才能够使用这一笔资金,由此那些没有住房需求或是买不起房的人被动地缴纳了公积金,他们仅仅是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利,这在无形中就是对于其利益的剥削,这也直接造成了部分专家学者对于现有公积金制度的质疑。根据Mark Boleat(1990)的经典理论:任何住房金融制度都必须能够提供具有稳定资金来源的长期贷款。显然,其与公积金强制缴存制度的初衷相违背了。

二、我国住房公积金配贷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实行“以存配贷、低存低贷”的配贷机制,也就是说个人需要缴够一定年限以及一定金额的公积金之后才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公积金优惠贷款利率。根据截至2008年末的数据,公积金贷款由2005年的4 59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 601亿元,个人购房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2 833.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6 094.2亿元,平均增长40.6%。公积金贷款作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补充制度,其本身能够更好地配合现有住房公积金缴纳款项,从而帮助缴纳者实现购房需求,但是,由于贷款制度本身设计得不合理以及监督管理中所存在的漏洞,导致了部分家庭在实际过程中无法充分享受优惠贷款利率,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现象,而这都是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配贷机制亟需完善之处。

(一)住房公积金配贷群体和实际需求群体不匹配

由于我国现有的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公积金本身的缴存数额完全无法与房价相提并论,特别是对于大部分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他们本身的公积金缴存比例就低,与此同时自身的收入有限,因而即便能够支付购房首付,依然无力支付高额的贷款。因此,借助公积金购房者大多是中高收入人群,他们本身的收入以及住房条件都较为优越,其购房更多是出于投资目的,而他们因为自身公积金缴纳数额和比例较高,因此能够充分利用公积金低息贷款,实现其投资目的。根据GMO白皮书,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人存款数额比较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现有公积金贷款人中,大部分人的存款比例超过了45万元,由此可见公积金贷款的不平衡性。与此同时,住房公积金的强制缴存制度,导致了现有的住房公积金的净储户中,更多是低收入或是失业人群。而这显然与公积金配贷机制的初衷相违背,并没有充分服务于对于购房以及住房有需求的群体,导致了实际服务群体和需求群体之间的不匹配。低收入群体反而成为了高收入群体的“嫁衣”。

(二)住房公积金配贷与现行房价不匹配

住房公积金配贷与现行房价不匹配,这是造成我国现有公积金配贷机制失灵的重要原因。以经济发达的上海为例,其自2008年以来房价每年同比增长20%,商品房房价2013年最新数据为均价每平米2.8万元,经济适用房均价每平米为5 600元。与此同时,2008年以来公积金每年缴纳金额增长率为4.5%,五年以上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为3.87%,显然公积金缴纳存款额无法与房产价格相匹配,现有的购房贷款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住房公积金配贷上限,意味着其本身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购房需求。

(三)住房公积金低存低贷引发“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经济学中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显然,现有的公积金配贷机制、缴存机制以及房价三因素导致了我国目前住房公积金本身成为了高收入者敛财的工具,而中低收入者由于无法充分享受现有的公积金低息贷款,却又不得不强制缴存,必然进一步拉开了彼此之间的贫富差距。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他们无力进入住房市场,因此无法享受公积金贷款,他们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就补贴了其他高收入的缴存者(于洪东、刘文杰,2008)。

三、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融资及配贷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的融资机制

1.扩大住房公积金缴存对象和缴存比例

对我国现有的公积金缴存制度而言,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管理方式,强制企业缴存,要求其履行自己的实际义务。与此同时,在现有的基础上,利用优惠的税收措施,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的缴存比例,从而更好地保证员工的购房补贴利益。长期而言,我国的公积金覆盖范围以及缴存对象,不仅仅是针对城镇居民,同时也应该保证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例如,江苏省南通市也已经实施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人们安居乐业,才可以真正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矛盾。

2.提高公积金的缴存利率,改变住房公积金的封闭循环模式

我国过去的养老金、公积金以及医疗保险金因为封闭的管理模式,往往采用的是长期储蓄,并且由于资金的流动性,使得其本身结转利率低于同期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这无疑导致了大量的冗余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提升其整体的公积金缴存利率,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对货币性基金等风险较低的基金投资管理,从而利用资本市场的财富杠杆效应,实现资金的增值保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冗余资金合理地放贷给地方政府、政府重点扶持企业或是一些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产业园区,以一种类似于VC(风险投资)的方式实现长期的增值(丛诚,2008),进而真正改变我国传统住房公积金的封闭循环模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缴存利率。

3.在当前公积金制度基础上,逐步实现住房公积金的自愿缴存

自愿缴存无疑是公积金制度改变的重要举措,其中上海在2006年已经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用人员、自由职业者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实施办法》,由此也开创了我国公积金自愿缴存的先河,在此之后包括北京、西安在内的城市都纷纷效仿上海这一行为,给予自由职业者自愿缴存的权利。而未来我国应该进一步将其扩展到企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更好地结合不同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公积金缴存制度改革。同时,在抽离强制缴存之外,也应该进一步考虑如何对现有公积金制度进行补充,避免大规模缴存人数的下降所带来的公积金资金压力。

(二)完善住房公积金的配贷机制

1.发展住房公积金差异化配贷,提高中低收入者的购房能力

我国目前的公积金贷款利率以及贷款年限缺乏足够人性化和差异化措施,实行的是一刀切制度。未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住房公积金的配贷机制,应该实现差异化的配贷,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倾斜度,从而改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特别是对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公积金配贷机制分而治之,针对经济适用房完全可以进一步提高配贷额度和偿还年限,同时降低首付款金额以及贷款利率,从而真正使中低收入群体能够买得起房、住得起房、还得起钱。与此同时,对于住宅商品房也可以依据不同的价位实现差异化的配贷,以更好地提高公积金利用效率,降低大量冗余资金的存在,进而增强住房公积金的政策性功能,缓解住房公积金公平性的矛盾。

2.住房公积金配贷通过区域一体化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城乡二元经济”的困扰,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导致了公积金大量沉淀在商业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造成了住房公积金来源与使用不匹配的矛盾。由此,为了充分保证以及减少公积金的冗余,提升其利用效率,可以建立统一的区域协调制度。充分借鉴现有的养老统筹机制,将住房公积金进行统筹管理,从而保证住房公积金配贷能够在各个区域内流转,更加合理地解决以及降低了区域间的公积金使用效率的不平衡,并且在统一支配管理下,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

3.完善住房公积金配贷的利益补偿机制

这是我国未来公积金配贷机制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随着取消强制缴存以及公积金投资利益的提升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未来必须要寻求合理的住房公积金利益补偿的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银行贴息的方式来解决公积金的利息损失以及资金紧张状况,形成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互相拆借;另一方面可以适当采用类似于期权的方式,将不需要购房或是无力购房的人群的贷款限额以补偿的方式进行流转,从而让需要公积金贷款的职工获得更大比例的公积金贷款,也实现了公积金的增值。●

【参考文献】

[1] 丛诚.国外住房金融的一般规律及中国借鉴[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0(11).

[2] 杨海宁.透析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下的住房保障[J].经济师,2010(8).

[3] 黄静,胡昊,屠梅曾.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有效性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9(5).

[4] 周威,叶剑平.住房公积金制度及其改革方案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9(4).

[5] 于洪东,刘文杰.当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J].中国房地产,2008(3).

[6] 丛诚.论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废与改革方向[J].上海建设科技,2008(1).

作者:曹小红

上一篇: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下一篇:视域融合中小学语文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