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动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 篇1: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现实需要。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提升素质、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各级政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之一。下面就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114.63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7.86%,比2009年的82.9万户增加了31.73万户。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7.9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8.36%,比2009年的12.9万户增加了5万户。工业类非公有制单位数(包括个体工业企业)由2009年的12.24万户增加到2012年的12.6万户(其中工业类非公有制企业1.74万户),从业人员由2009年的157.23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214.18万人,增长了36.22%。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全区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已经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内蒙古和协调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企业规模分析看,2012年,全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2.6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4187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6.97%。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达到1.55万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74.0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2754.0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70.1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3%。133家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拥有175个“内蒙古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区名牌产品总数80.28%。

——从所有制结构分析看,2012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单位数已达到12.47万户,占全区工业企业的98.85%,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561户,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5%。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达到1.48万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73%,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21万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6.71%。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93.83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90.5%。

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慢

从总体看,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总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也落后于周边兄弟省市和自治区。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数(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国总数的比重,始终徘徊在2%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仅占全国1%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仍然处于全国的落后地位,总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府扮演的角色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更便捷的优质服务。就目前看,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些部门或地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说的多干的少,政策文件多抓落实少,布置多绩效评价和目标考核少,形式上的东西多真抓实干少等不良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中央及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难以得到充分落实;

——准入门槛高,办事程序繁杂,效率低,涉企收费多,企业负担重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行业垄断依然存在,所有制歧视与规模歧视并存,特别规模歧视较为严重,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发展;

——政出多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均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在资金分配使用上“撒胡椒面”的现象较为普遍,很难突出重点和发挥财政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

——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服务机构数量少、能力弱、质量低、内容单一,基础设施差、网络服务平台不健全等问题日显突出,难以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便捷、周到的优质服务,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发展方式和理念有待转变

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绝大部分属中小微型企业,且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因企业布局雷同,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微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成本大、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差,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集群化发展水平低等共性问题有待转变。

(四)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是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单一,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倾向依然存在。二是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担保品种单一。三是资本市场门槛高,中小企业利用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融资困难。四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缺少有效的银企对接平台和融资服务体系。五是政府对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健全。

三、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基础性工作是把握其发展规律和特点,按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体现实效性的工作思路,淡化政府管理职能,强化引导、扶持、服务和协调意识,切实做到科学引导、重点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同时,要紧紧抓住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难这个根本矛盾,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发展思路和集群化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和工作目标,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出台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将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巨大发展空间,随着产业分工协作日趋专业化,大企业发展越来越倚重于关联的中小企业为其产业配套,形成大中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大企业在发挥支撑、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可进一步加大对配套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一是鼓励和引导大企业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把产业链条有关环节交给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工生产。二是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构建良好的利益机制,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三是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支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是中小企业要主动与自治区“双百亿”工程培育的大企业对接,积极开展相关联的社会化协作,实现互利双赢。

(二)与园区“结亲”,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帮助园区有效解决瓶颈制约问题,推动优质资源向大园区集中,争取更多的“园区”升为国家级;二是认真做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优先保障要素供给,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以园区为依托,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方式,鼓励各地创建“园中园”、“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孵化园”、“创业园”,鼓励和支持“园区”吸纳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入住“园区”,解决 “小、散、弱”问题,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四是要建立“园区”与非公有制企业对接激励机制,对新接收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多、新增就业人数、产能、产值、税收、利润幅度大、科技成果转化多的“园区”,按其综合因素进行考评,对贡献突出的“园区”给予奖励,引导和鼓励各级各类“园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三)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且中小微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且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既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全区99%的非公有制企业是中小企业,99%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两者互为主体。将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工作进行一体化部署,协调推进,符合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和发达地区推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做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与科研院所对接,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大企业相比,受诸多因素限制和约束具有先天性不足。研发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差是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通病所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是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对接,根据自身条件及所从事的行业,双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设施共享机制,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和大型仪器设备共用。二是“园区”与科研院所或大中专院校对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组建职工教育培训联盟,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或产业集聚区设立分院和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五)优化发展环境,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涵盖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建设靠的是财力,政府要舍得花钱,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软件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和研究并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着力解决好“政府应该做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市场应该做什么”,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政府的层面讲,着重从市场准入、政策扶持、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监管、政策协调等方面来规范和引导。小、散、弱的特点直接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社会服务机构的帮助,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坚持公益先行的原则,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积聚资源,资源服务企业”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将我区列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示范省的机遇,加快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为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基本建成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运用规范、方便快捷、社会影响力大和品牌知名度高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为企业提供涵盖信息、融资、电子商务、创业、人力资源、法律、技术支持、政务服务、交流合作全程一站式综合性和公益性服务。

(六)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多年来,支持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分配使用上多数延续了以往传统的做法,实行“项目管理制”。因为项目过多、过杂,支持企业高度分散,加之专项资金分布在各个主管部门,很难突出重点,也难以发挥财政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经济工作进行了整体部署,并要求“在各项工作中要有新举措、新成效、新作为”。作为财政部门,如何创新工作思路,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服好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就如何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模式,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做以下探讨。

1.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应。结合专项资金支持方向,对现有财政支持企业发展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优化,集中财力,整体发力,支持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在现有体制下,对存量资金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对增量部分要集中管理,统一调配,按照区域经济、特色产业整体设计,创建新的支持方式集中投向非公有制经济。在原有支持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将原来的直接补助企业逐步改为按因素法把资金切块下达到旗县、“园区”或“经济开发区”,由旗县或“园区”、“经济开发区”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把资金用在关键环节,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和财政部门逐步从项目征集、审核、评审等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当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督促指导盟市和旗县抓好工作落实,重点要根据各种不同类型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以推进,把创新型、成长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政府的扶持重点。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1000户创新型成长型非公有制工业企业、500户生产性服务企业、培育10万户小微企业(每年2万户)、50个自治区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以及100家自治区级公共服务平台。

2.创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尽快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中央财政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契机,筹建内蒙古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或“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基金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联合社会投资机构发起设立合伙制企业,通过私募形式募集社会资金,为全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债权融资服务的创新融资模式。基金将通过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做大财政“蛋糕”,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放大功能作用,整合撬动各种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基金的运作调动多个力量强化管理,延伸管理,共同参与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有效。通过创新基金模式回避国际社会“双反”(反补贴、反倾销)问题。

责任编辑:杨再梅

作者:温俊祥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动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公有制经济;奋斗目标

从现在起至20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我国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非公有制经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尺度,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建设,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1.从今后一个时期所有制变动的情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将是一个趋势,而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其企业数量众多,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在各自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大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增强,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很多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安置就业,积极捐助公益事业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非公有制企业在总体上拥有较为灵活的先天机制及创新、管理成本低的优势,这种综合优势将使其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各地区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具体来讲,非公有制企业在筹集资金、兴办项目、生产经营等方面,具有机制灵活、可塑性强的优势,创立和经营成本也较低,运行效率明显高于国有企业,而且这类企业能够有效体现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内在规律,市场适应速度快,生产方式灵活,创新的驱动机制也较为有效,动力机制特别强,综合优势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动力基础,也成为促进各地区长期发展目标实现、就业问题的解决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力量。

3.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相当部分的生产增值,并提供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在目前经济疲软,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及社会安定秩序的维持。

从未来各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看,要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必须以较高的速度和较合理的结构增长,而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由于其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部分的国民生产总值,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战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对于确保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目标实现和社会安定秩序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非公有制经济的稳定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创造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对实现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或退出某些非优势领域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重组,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企业转制的战略过程中,依靠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创立社会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无疑是主要渠道。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且为改革提供运作经验,降低改革成本,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安置了大量下岗人员,为他们提供生活出路,使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不致面临分流无门的境地,减轻了社会负担,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参股、兼并、购买等方式将其经营机制注入国有企业,从而有力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5.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以及缩小城乡、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涉足农业,大大改善了农业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给城市造成的压力,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农民初步脱贫致富,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

1.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政府环境将得到改善。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正在深入的进行,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首先是政府对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较大规模改革,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場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小政府、大保障”的政府管理格局,在具体工作上,各职能部门将逐步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认真履行职责,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支持、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治、政府环境将最终得到改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体系的建立将使非公有制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进一步规范、有秩序。近几年国家开展了专项斗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许多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化,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制约经济发展的经济障碍将逐步消除,现行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中许多不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地方将逐步完善,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将使非公有制企业运行的经济环境进一步规范、有秩序。

3.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保护、规范作用加强,良好的法制环境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加大。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执法情况也在不断进步;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而从法律制度上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4.“干事创业氛围”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社会环境将逐步形成。必须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有着自身特点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下成长起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消除社会依然存在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某些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还需要社会舆论的大力支持,我国目前正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诸方面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逐渐创造更浓郁的“干事创业氛围”,通过社会舆论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动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1)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要一视同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标志是: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各级政府必须认清形势,进一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努力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一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各地区经济,加快各地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迫切需要和依托,二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三是要认识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是扩大就业,吸纳多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社会的重要渠道。

(2)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专门的行业管理之中。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把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一起纳入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专门的行业管理中来,要做到同其他企业一样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认真推行目标责任制,奖优罚劣,加压驱动,并给予其一样的重视、支持、鼓励,增加政府在这方面宏观调控的指导协调作用,逐步改变依靠经营者的趋利动机自发性、盲目性发展的不良现象。

2.加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其发展的政府环境。

(1)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协调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法律、管理问题,进一步强化政府指导、服务和协调等工作。从中、长期改革的目标看,要参照深圳市的经验,成立按企业规模进行分类管理为主与按所有制成份管理为辅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建立统一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订和统筹、协调,从短期改革目标看,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管理政出多门、又无统一主管的问题,应建立由工商、税务、劳动等职能部门参加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划、组织、服务、管理、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各地市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统筹安排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工作。

(2)合理配置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的人员及相应的责、权、利,以增强实效。政府有关部门要从实效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相应决策、执行、监督机构人员,坚决克服人浮于事及人员力量不足的两极化现象,同时应进一步修订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行为程序,明确行为人的行为权限(责、权、利),根据其履行责任的情况实施严格的奖惩,并加强监督力度,有力促进秉公执政,保证执政的公正有效性。

(3)修改原有限制甚至歧视其发展的不合理政策,尽快做到平等对待及落实到位,加大政策的促动作用。各地区应重视政策的制定及落实,各级政府应进一步结合本地区实际,借鉴先进地区一些好的经验,已出臺的各项方针、政策要补充、修改、完善,一切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要废除,并根据新的情况制定、出台新的方针、政策;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竞争力相对弱小的现实,在政策方面应淡化所有制因素,给予较大的政策优惠鼓励与扶持,尤其是在税费、信贷、执法等关键问题上要及时兑现政策,落实其待遇,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政策支持。

(4)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拓展其服务领域,提高其服务效率与水平。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中,要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强化服务意识,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寓有效管理于优质、到位的服务之中去。在具体工作上,如提供金融支持手段、鼓励高层次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协调土地征用、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把支持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现到具体行动上来。

3.健全法制环境。

(1)完善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法律规范和保障。为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地区应加快立法步伐,研究、制订、完善一些地方性的配套法规,应考虑尽快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权益保护条例等作为指导、规范、保护企业的法规,使企业在法制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既为其内部管理和市场经营行为提供严格的法律规范,又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的法律保护,也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有法可依。

(2)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法制建设是消除政府缺陷的保证,要逐步健全行政立法机制,加强行政立法,完善政府行为规范,使政府行为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和彼此配套,政府行政立法要避免空洞无力,要尽可能地明确、具体,并要有相应的制裁强制措施,相应监督主体也要制订法规明确行为,确保给予有效的监督制约。

(3)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控制、引导,杜绝违法、违规现象。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各有关部门一方面应通过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法制、职业道德、思想教育,积极引导。为此,政府有关综合部门要加强通过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进行的宏观调控,工商、行政、计量、审计等部门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行业规范标准,加强行政监督与控制,从而构成一条企业行为的监督控制链,公检法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合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共资源的规范管理,制订环保标准,控制污染企业并加以强制治理。

【参考文献】

[1]潘成义.全面小康与中国盛世[J].社会主义研究,2006,(4).

[2]厉以宁,等.民营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J].民营经济,2006,(7).

[3]陈恭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J].民营经济,2006,(11).

【作者简介】付晓琪(1973—),河南洛阳人,供职于中共洛阳市委党校科研处,研究方向:经济学。

作者:付晓琪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 篇3: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阻碍与出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因此,需要从政策、法律和制度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一、为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从市场和经济结构这两个高度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可以增强市场经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打破垄断,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还可以促进创业。第二,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可以鼓励农民进城创业或者就业。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1999年和2003年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最高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005年2月,非公有制经济36条出台,是我国首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中央政府文件,建立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基本框架。2010年5月,非公有制经济新36条的颁布又为非公有制经济、民间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

二、制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问题

1.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安排缺乏可操作性

虽然《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实施,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平台和法制环境。《物权法》《行政许可法》《公司法》等法律的颁布或修订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但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尚未完全成为具体的制度安排,许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还停留在宏观层面,另外,这些政策性文件规定过于原则化,对于哪些行业和领域允许或禁止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缺乏明确的清单,更缺乏具体的、易于操作的措施和办法。

2.市场准入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制障碍

在那些传统的国有经济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仍面临着市场准入方面的各种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限制与阻碍,一直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涉足最少、进入最为艰难、最难以扩张的产业领域。公用事业领域目前仍然没有实行政企分开,政府没有退出,民营资本无法投资。即使在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的进入上也受到来自不同部门和地方的行政力量的干预,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相互结合。

3.税收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阻碍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虽然它们在支持国企改革和提供就业机会和保证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巨大,但是我国在税法的制定和修订中经常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需求,非公有制经济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一样享受到各种税收优惠。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享受的种种优惠相比,在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都面临着税负过重的问题。

4.金融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阻碍

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证券市场不成熟,金融资源配置低下。金融体系的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头号问题,而且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融资限制较多。在现有的上市公司中公有制企业占大多数,在企业债券融资方面国内95%以上的企业债券是公有制企业发行的,非公有制企业多数无法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二是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银行体系改革的滞后使得间接融资制度对非公有制经济限制较多。另外,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某些非法集资和利用不正当手段的贷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本稀缺,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现行的金融体制和立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

三、切实营造良好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1.进一步转变法制观念,不断营造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

从法律制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私人性质,需要更加科学、严格、合理的规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公共属性,于国、于民、于社会发展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需要更加科学、严格、平等的保护。这既是客观实际,也是立法、司法、社会管理者观念转变、与时俱进必须面对的现实。要由过分依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调控逐步过渡到政策的支持、引导与法律法规调整并重,在法律法规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扫除体制障碍,要加快清理和修订那些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非公有制经济在投资、财税、土地使用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国企享有同等待遇。

2.切实做好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细化与配套

在国家加快相关立法工作,切实将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方面。一是制定适用全国统一的基本法。以《宪法》和国务院两个“非公有制经济36条”为基础,制定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同时修改与之有冲突的法律法规,使各法做到无缝对接。二是依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的原则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或办法。针对不同行业各自的特点,可分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实施细则。对于一般领域,则应完全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三是以“非公有制经济新36条”为基础,完善行政许可制度。加快实现行政审批制向行政许可制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发挥行政许可制度的作用,保证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激发竞争活力。

3.制定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财产

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存在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产权保护制度。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产权基本制度,制定相配套的具体产权保护制度,并落实为具体制度安排,来保护好公民的这些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另外。《物权法》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平等地位,享受相同的权利,遵守相同的规则,承担相同的责任。然而,在执法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多半处在弱势的地位,这也是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司法行政工作中要切实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

4.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的领域和范围

一是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清理行业准入中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让非公有制经济畅通地进入到电信、邮政、石油、金融等行业和领域。二是进一步细化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非公有制经济准入基础设施、石油石化、电力通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实施办法,规定具体的出资限额、经营范围等准入资格和条件,将鼓励型政策尽可能落到实处,切实破除玻璃门现象。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从中央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积极鼓励通过联合、联营、集资、入股等方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经济效益较好的领域。

5.建立公平合理的财政税收制度,使非公有制企业获得公平的税收待遇和财政支持

一是公平合理对非公有制企业征收税款。税收部门要以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为目的,在总量上减轻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负担。二是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费减免。对那种创新型、成长型非公有制企业,给予更多的减免优惠政策。三是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收费。要加强治理向中小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坚决取缔重复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非公有制企业负担。四是加大国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财政支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6.加速金融制度创新。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

一是改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借鉴外国和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做法,进一步加大对主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支持力度,放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和标准,成立省级中小企业银行,如村镇银行,增加民间投资企业融资的选择。二是允许省级金融机构上市融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扶持城市商业银行择机上市。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企业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标准,使中小企业能利用沪深股市进行国内融资。四是健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信用制度。建立由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分散为民营企业经营性融资提供贷款的风险:建立民营经济融资担保基金。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学院)

作者:傅远佳

上一篇:绿色采购绿色经济论文下一篇:高等学校行政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