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同时采取有效的教学保障措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结合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经验,探讨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结构,并对教学保障措施进行了优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性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性酒店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研究

摘要: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衔接是推动该类职业教育达到更高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以行业职业标准为基础,促使专业评价机制在两个职业教育阶段形成良好的衔接,可以促使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能够更好地发挥合力,为酒店管理视野提供更多、更合格的现代专业人才。

关键词:行业职业标准; 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 评价衔接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XJK014CZY064),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项任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衔接研究——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LZJY13BZC45)。

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改进,尤其要和其他层次的教育活动相互配合,形成系统的现代教育体系,为社会经济输送合格的管理人才。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作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以往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分析中,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已经就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和探析,在学制、课程内容和教学等方面的衔接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思路,已经为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不过,从当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于两个阶段的评价机制衔接的关注相对较少,尤其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这方面的分析显得更加不足,所以,本文认为结合行业职业标准,对于中高职评价机制衔接进行思考,对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分制应成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衔接的核心要素

中高职酒店管理的教育目标都在于为酒店管理领域培养和提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所以,只有符合了该领域行业职业标准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完成该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以往主要表现为考试考核的传统评价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需要,尤其不能有效地支持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之间评价机制的衔接。这是因为考试往往测评的是学生在酒店管理方面掌握的课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并不能有效判断学生在酒店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无法和行业职业标准进行对比,这种主流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职教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考试的结果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对阶段性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成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衔接的基础。

因此,从行业职业标准出发,应当考虑构建学分制教学评价机制作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衔接的有效形式。首先,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来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不同教学内容所对应的学分,使得中高职酒店管理教学活动直接和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其次,因为中高职酒店管理都以行业职业标准为基础来确定学分,必然使得根据同样标准所确立的、分属中高职教育层面的酒店管理学分体系,相互之间在根本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立足于学分制形成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相互之间也就天然地具有了良好的衔接。再者,学分制相较于以往的评价机制更加灵活,符合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的基本趋势,能够更好地适应在当前不断革新、努力加强衔接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的需要。因此,在中高职大力推进学分制为核心的新型评价机制,将很好地推进两个阶段的酒店管理专业评价的相互衔接。

二、围绕学分制构建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接续体系

(一)依据行业职业标准构建全面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接续的学分评价机制

形成结合中高职特点的、符合行业职业标准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分制,首要任务要保证学分的设置体现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围绕酒店管理行业职业标准,多元化、全方位地确定用于评价的学分体系和结构。学分衡量的对象既要包括课程理论学习结果,也应当将学生获取国家专业技术考核的情况纳入进去。另外,对于学生通过了国家酒店管理的某类技能鉴定,或者通过了某种向的国家统一考试也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换算成为学分,例如,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就可以获取一定的学分。中高职酒店专业为了共同培养出符合管理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还可以规定学生凭借在一些技能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也可以获取一定的学分。这类比赛可以是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共同认可的,学校、省或国家组织开展的相关比赛。中高职酒店管理的学分制在形式上多样,有利于多方位地培养、训练学生的酒店管理专业素养。此外,根据行业职业标准设定中高职酒店管理学分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应当达到的学分水平。在学校规定的各种方式中,学生选择其中部分完成后获取的学分水平达到或超过了这一水准,就达到了毕业的标准,学生就完成了中职或高职的学业。

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因为中高职酒店管理各自的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考核、技能鉴定、国家的统一考试、技能比赛等都依据行业职业标准科学设定,因此,基于上述内容形成的学分制就统一于行业职业标准,相互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覆盖全面的学分制,使得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之间的衔接是一种全面的衔接。

(二)立足学分制形成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评价体系

围绕学分制,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認证、职业技能竞赛认证等其他评价活动,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在中职和高职之间形成系统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在两个职业教育阶段的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层面上形成良好的接续性,要使得两个阶段的证书内涵,无论似乎专业文化教学上,还是职业技能传递上都要遵循这一原则相互对应,互相配合。另一方面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证书之间的相互接续要具体体现在学分互认上,也就是说,酒店管理的中职和高职教育给予学生的学分,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科学地转换。也就是说,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评价体系可以将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结果纳入其中,从而使得学生在中职阶段在先修实践或实习过程中获取的学分,能够被带入到高职学习时的评价体系里,成为高职毕业学分中的一份子。实际上,中职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成绩被记为高职学习过程中的一定的学分,也体现了这种个接续性。所以,以基于行业职业标准形成的学分制为基础构建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可以促使两个阶段的教学评价形成良好的衔接,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和共同进步。

三、建立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衔接的学分制评价机制的思路

(一)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中高职的基本特点

在酒店管理的中高职两个阶段体的教育中,体现衔接的学分评价机制需要紧密联系两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属性,使得各自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评价机制中体现出来。中高职酒店专业通过这种考核,一方面要体现各自的职业性,另一方面要保证具有良好的实践性,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共同满足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要求。通过中高职的这类评价,促使各自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不断改进,和行业职业要求的专业技术资格等逐步协调起来,体现更强的职业性;在评价中适当地增加实践评价内容,重视对专业实训等方面的教学实践的推动,使得中高职体现不同层面的实践性,保证两个阶段的评价在服务于实践中相互联系;此外,评价结果运用在专业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协作训练,提升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团队精神,使得中高职酒店专业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也保证了中高职评价的相互衔接。

(二)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各自的评价机制定位和衔接

1、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的科学定位

对于中职阶段的酒店专业评价,需要结合这一阶段的教育方向进行定位。一般来说,中职阶段的学生毕业后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直接就业、另一个是升学继续学习,根据这两个方向应当分别给予恰当的学分安排。其中,针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部分学生,应当提高依据行业职业标准所确定的专业理论学习重点内容的学分比例,使得这种通过了该类评价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工作。针对在毕业后选择升学的学生,则应当加大文化素质方面的学分评价比重,利用这类评价,促使这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上保持同样的力度,保证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进入高职阶段学习时,能够很快而顺畅地融入到高职的日常专业学习,使得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平滑过渡。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科学定位

由于进入高职学习的生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来自于中职,另一种来自于普高。因此,针对这两类不同类型的生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要形成适合对路的评价内容。具体到学分制上,可以分为两类学分,一类主要评价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用于评价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水平。对于中职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应当加大第一类评价的学分,从而帮助该类学生有效弥补专业基础;对于普高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则应当加大第二类评价的学分比例,使得具有良好文化基础的普高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全面符合行业职业标准的要求。利用学分评价机制的这种灵活安排,保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都能够成为专业全面的人才,满足高职教育目标。

3、中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的衔接

要从评价方面促使中高职酒店管理教育之间形成良好的整体性,就要在各自科学定位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相互之间的合理衔接。具体到中高职学分评价值上,要形成良好衔接,主要就在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分评价要考虑中职的学分结果,在明确学生在中职阶段取得学分所代表的专业性的基础上,使得该类学分所对应的专业素养被高职教育认可,从而允许学生免修该类学分所对应的专业学习内容。通过这种衔接,使得学生一方面能够在学习上具有连续性,能够更多地重视中职阶段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在高职阶段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的和更高层面的学习上,既可以减少教学压力,也能够保证学生在学生上更加全面和深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更好地满足行业职业标准。

(三)形成和利用反馈机制促使衔接更加顺畅

为了使得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评价机制的衔接变得更加顺畅,就需要根据评价机制的实际运用效果来不断修正,使得中高职之间的衔接更加协调、更加平滑。要保证该类修正和完善的科学性,能够更好地符合实际需要,就应在已经形成的评价机制的衔接水平和理想的衔接效果之间进行对比分析,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为此,需要利用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师生在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感受作为重要依据,对两个阶段评价机制衔接效果进行科学判断。为此,要积极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搜集和整理来自于教育一线的评价信息,及时定位教学评价衔接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有效调整两个阶段的评价机制,在提高两个阶段各自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使得两者之间具有更好的协调性和接续性。

四、结论

从当前来看,提高中高职酒店专业的整体效果,推动两个阶段的全面职衔极为重要。虽然在教育实践中,已经针对这方面开展了多样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验证,可是在两个职业教育阶段的评价机制衔接上的思考还较为欠缺,不符合职业教育升级发展的需要。本文认为当前积极探究从行业职业标准出发找到两个阶段评价衔接的有效途径,利用评价机制的協调发展来推动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春燕.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评价模式分析与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25-26.

[2]王晓征.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评价模式探讨[J].教师,2013(11):17-23.

[3]刘翠,萍谢芳.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前厅运转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赤子,2014(3):12-15.

[4]邵世光,王月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J].职教论坛,2012(15):69-71.

[5]沈逵.基于中高职一体化的高职文秘专业评价模式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55-56.

(喻彩霞: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学工作。雷晚蓉: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喻彩霞 雷晚蓉

科学性酒店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保障措施探索

摘 要: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同时采取有效的教学保障措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结合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经验,探讨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结构,并对教学保障措施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教学保障措施;酒店管理类专业;高职院校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设置。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餐饮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湖南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省份,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高等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科学的设置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湖南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扭转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开展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1]。

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而酒店业又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现实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供需错位的问题,根据对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尽管当前省内开设酒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也培养了较多的相关人才,但是很多酒店管理类学生在结束实习、正式就业时往往会离开该行业,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样导致省内很多酒店餐饮业只能雇用学历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的员工,酒店餐饮类人才出现供不应求、供需错位。这对湖南省积极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湖南省酒店餐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酒店管理类学生转行、离开企业的原因很多,包括眼高手低、不能适应企业需要、专业水平较低等原因,这也暴露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2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理念

设置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搭建起来,因此课程体系是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的总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高星级酒店及餐饮连锁公开展了长期校企合作,根据合作企业反馈的相关问题,本文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分析。

第一,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迁移能力、上岗能力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以职业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为培养要素,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提高职业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酒店、餐饮连锁企业。就业岗位可以分为3个体系:①职业迁移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中的高端管理和服务岗位。②晋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经理和主管。③入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主管或领班[2]。

第二,立足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面向一线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了解酒店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胜任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操作。

第三,立足人才培养理念,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根据企业的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

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酒店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3.1 基本素质课程

该层次为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公共课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并包括军训和公益劳动。基本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

3.2 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为了培养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酒店英语、客房管理与服务、前厅、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礼仪学、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业概论、现代酒店营销学、服务心理学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与旅游与酒店有关的小语种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3]。

3.3 职业综合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直接对接,主要包括酒店管理综合实习、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顶岗实习。

3.4 专业选修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职业综合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以酒店管理类学生的行业应用领域和就业方向为依据,将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以下3个模块:导游与会展模块、行政管理模块、饮食模块。包括会展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地理、形体训练、应用文写作、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

以上4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将完善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岗位需要[4]。

4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保障措施

在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之后,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4.1 研究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就业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导向,围绕就业这一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探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校内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在教法研究、教学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保障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层次教学的有序进行。

4.2 进一步改革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而现代酒店对相关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对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保障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在改革中要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3 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可以对国外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进行借鉴,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可以在教学中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构建灵活的课堂氛围,将专业课堂与当前湖南省酒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素质[5]。

4.4 构建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当前有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的相关教材,但是这些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一些出版社和编者为了控制出版时间,导致教材具有较差的适用性,教材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一些编者缺乏高职任课经验,所编定的教材理论性过强,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材编写者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在编写教材时只是对本科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和简化。高职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应该将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建立起来。

4.5 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应该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为内部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不断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可以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补充教师队伍。院校可以在校内设立实训室,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立个人实训室,既可以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改善教学方法,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高职院校也要在工作待遇、薪资待遇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酒店管理行业的更新速度很快,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更强的实践经验、了解酒店管理行业发展新动态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6]。

5 结语

高职教育应该体现应用性、职业性,将酒店管理类学生培养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并采取一系列的教学保障措施,使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夯实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袁敏,唐德彪.酒店旅本实习生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研究[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5(06).

[2]谢强,刘国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利用率提升浅析[J].科技视界,2016(01).

[3]赵振宽.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2).

[4]吴惠.试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5]杨万娟.酒店行业用人需求调查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6]阚志霞,唐欣然,易玉婷.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现状与提升途径[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

作者:曾玲芝

科学性酒店管理论文 篇3:

对比和分析国际与本土酒店品牌经营管理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为我国本土酒店发展带来了无限动力和空间。受各种因素影响,国内本土酒店与国际酒店在品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较大差距,严重阻碍了本土酒店国际化发展进程。本文在介绍我国酒店品牌经营管理历程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国际与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综合实力,并提出了本土酒店品牌经营管理发展策略。

[关键词]国际;本土;酒店品牌;经营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99

1 我国酒店品牌经营管理历程

较国外发达国家,我国酒店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改革开放国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消防水平日益提升,为我国酒店管理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促使国内酒店管理业日渐成熟。在近30年的发展中,国内酒店管理集团的发展进程和品牌经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行业实践的摸索前行,并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引进及酒店品牌启蒙阶段,起止时间为1978-1987年,该时期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是我国酒店管理业刚刚起步阶段,这时期通过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如香格里拉酒店、希尔顿酒店、假日酒店等,利用其先进的酒店管理体制和市场经营模式为国内酒店品牌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兴建及品牌创建阶段,起止时间为1988-1997年,该时期正处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时期,一方面,市场化经济发展为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建立创造了有利于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对酒店管理集团建立制定出了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有力推动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发展。

本土酒店品牌战略管理与开拓创新阶段,起止时间为1998年至今,随着国内本土酒店管理集团规律日渐扩大,其逐步向管理规范化、品牌多元化现代酒店管理集团推进。同时,结合我国本土酒店管理特色体系,通过建立品牌化管理及运营,提升自身品牌持久竞争优势,有效促进了本土酒店管理业国际化发展进程。

2 国际与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综合实力对比

尽管,近些年国内本土酒店管理集团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实施新型品牌运作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国内酒店管理市场仍被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大肆侵占,这与国家酒店品牌综合实力强大密切关联。对比分析国际与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综合实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区别。

在品牌规模化方面,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较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具有显著优势。纵观国内酒店市场,目前仍以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为主,并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本土酒店管理集团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相差无几,但是其品牌规模缺乏处于劣势地位。

在品牌专业化方面,较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及程序化经营管理模式,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偏差,运营成本较高等,导致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在市场竞争力劣势明显。

在市场运作方面,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市场定位以国内旅游中心城市为主,且在经营模式方面采取特许经营与管理合同相结合,同时,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网络营销体系。而本土酒店管理集团无论是从酒店管理经验和品牌创建意识方面,还是在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方面都具有很大差距。

在品牌管理模式方面,对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来说其管理体制较为系统、有效、成熟、合理,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酒店组织机构管理、规章制度建设等管理模式方面都较为独特且具有一定科学性。而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管理模式尚不成熟,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能力整体较弱,且在企业文化建设、酒店经营战略、管理理念与品牌运营方面处于较低水平。

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由于创建时间较长,且长期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成长,逐渐形成了一个优秀的、现代化酒店管理品牌,且其品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根深蒂固。而本土酒店管理集团一方面创建时间较短,无论是品牌意识还是品牌运营战略方面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在拓展市场过程中,缺乏对自身酒店管理文化、酒店经营理念以及酒店品牌的宣传与输出,严重制约了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创建。

3 发展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策略

针对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发展现状与特点,结合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品牌发展经验,为推进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发展,可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首先,转变本土酒店管理理念,推进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本土酒店重构资源配置,提升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品牌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健全本土酒店管理体制,制定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释放酒店品牌发展束缚,自由地调整或拓展各个品牌业务领域。

其次,加强本土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根据酒店市场发展需求,制定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服务与产品,满足客户各种要求。充分利用本土酒店自身独特优势,通过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服务,给顾客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提升本土酒店自身品牌效应。

再次,加强本土酒店管理集团人员业务素质能力培养,以为本土酒店品牌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强化本土酒店内部员工业务素质能力培训,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酒店工作经验和较强管理能力人才,提升酒店管理水平。

4 结 语

酒店品牌经营管理水平对于酒店整体经营管理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我国本土酒店品牌经营特点,通过借鉴国际酒店品牌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升本土酒店品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本土酒店品牌市场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赵平.分时度假、产权酒店——饭店业和房地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张娜娜.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品牌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作者:屈岩

上一篇:合唱与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疗养院会计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