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必要性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9

一、背景近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发展,原有的教育资源与现有招生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语文必要性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语文必要性课程改革论文 篇1:

高职语文差异化教学探索

【摘 要】在全面认识差异化教学的内涵及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强调差异化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提出高职语文实施差异化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关键,以期给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高职语文 差异化教学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日渐受到社会各行业的青睐。但纵观人才的职业发展内核力却存在着种种困境,人才培养批量化而无个性化,适应岗位发展的持续力、创新力薄弱,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人文素养缺乏。这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有着密切联系,因为语文教学历来就承载着中国母语情感纽带、传统文化传承及人文滋养的重要作用,但一直被忽略或遗忘了。

要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发挥高职语文人文滋养作用,从教学内在方面来说,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国差异化教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分析,明确其内涵及时代特征,关照学生个体,注重最大发展,从差异化教学理论中找寻一种新策略,激发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人文化、职业化和个性化的高技能人才。

一、我国差异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重视“因材施教”,关注教授学生的个体差异。20世纪初,西方个别化教学理论的引入,我国才开始有针对性地研究差异化教学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也才真正系统性地开始探究和构建差异化教学理论及实践策略。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所提出的异步教学理论和方法,可视为我国当代较早窥视差异教学的理论先声。其要义就是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情为组织前提,注重教学设计的多元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五步指导和学生六步学习,突出分层教学,虽在形式上与差异化教学有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进入21世纪,我国著名学者华国栋曾撰文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具体阐释了我国差异化教学的实质。

基于以上及相关理论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差异化教学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差异需求、实现学生差异发展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对于差异化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差异化教学体现教师个体的教学差异,这是作为教学主导者在教学理念、设计、风格、心理等多方面的个体发展变化而形成的;第二,差异化教学反映学生个体的差异需求,需求是教学的前提,在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阶段适时而教、应时而改,以生为本,探求差异;第三,差异化教学注重教学反馈的差异评价,学有所获是基础,但学有所获的衡量更需要建立一种科学、弹性的评价标准。

二、高职语文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我国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人才素质教育,相继启动了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差异化教学理论作为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也一直为教育界所关注。

(一)差异化教学是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纵观我国差异化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其理论和实践推广重心集中在中小学领域,高等教育领域理论虽然有一些探究,但是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引,实践策略也仍然处在摸索中。高职教育领域因其发展短暂自然也处在探索阶段。

另外,语文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现状日趋边缘化也逐步显现出在中国母语情感纽带、传统文化传承及人文滋养上出现了偏失,这种偏失从小学、中学延伸至大学。尤其是倡导以就业为前提的高职教育,语文教学边缘化现状更加令人担忧。虽然差异化教学理论因注重学生发展个性化、差异化而受到重视,但是因高职教育的种种原因,高职语文应用差异化教学理论及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教育理论和模式,以此作为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二)差异化教学是优化高职语文教师队伍的助推器。差异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语文实践中的突破口,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强调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高职语文教师个体的差异发展。

目前,高职语文课程承担者大多是青年教师,无论是从教育资历,还是教学经验,都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求,队伍建设停滞甚至脱节。但从长远来看,青年教师也正是课程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高职语文教师要正确审视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所承载的更为广阔的文化、母语教育作用,同时要正确认识差异化教学在发展中积淀的丰富理论成果,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高职语文课程进行大胆尝试,在教师个体差异发展中谋求语文教育科学发展。

(三)差异化教学是孕育人文化、个性化人才的炼金炉。现阶段,我国高职语文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职业教育没有直接的显性影响,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不高,导致语文课程几乎已经没有立足之地。职业教育即为就业教育,一切以就业为导向。殊不知,语文课程之所以在各阶段学龄开设,就是要求各类学生要在长期的滋养、浸润、积淀中去继承、传承好中华文化给予的丰厚的人文素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关照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上述提到,现代职业人才的发展内核力存在着种种困境,人才培养批量化而无个性化,适应岗位发展的持续力、创新力薄弱,这些不得不引起高职院校的反思。如何真正重视起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如何加强探索,尤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应用差异化教学理论,在培养现代高技能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在长期的人文滋养、浸润、积淀中培养具有人文化、个性化的创新型职业人才,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三、高职语文差异化教学应把握的三个关键

在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差异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而长期的工程,尤其要将语文教学差异化理念植入师生的教学互动中,定位好教学主导和学习主体的关系,厘清好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凡此种种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新问题、新矛盾。为此,借鉴当前国家推行差异化教学的试点区所积累经验,结合高职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

(一)将差异化教学理念紧密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差异化教学理论在长期探索发展中积淀了厚重的内涵,期冀在师生互动教学中还原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实现学生的基础发展、个性发展、均衡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我国从各学龄阶段始终在推进、不断探索中,可延至大学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中,却变了样,走了形,失了本。

高职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养成,但更需要改革引入差异化教学理论,从总体目标上把握,挖掘出学生在人文浸润中的最大潜力。当然,前提是要让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学习的主体者——学生都能正确理解、互动理解好差异化教学的内涵,遵循高职语文教学的规律,既要让学生能学有所获,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注重教师教学的个体差异,真正实现双方的互动差异发展。

(二)在高职语文差异化教学中充分掌握和研判学生学情特点。学情分析和调研是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 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高职学生的学情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源基础薄弱,尤其体现在学习方面。具体来看,高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偏低,逃课、旷课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发展。要想推行差异化教学,就要从本源上去调研,充分掌握学生学情的实际。

在学情调研中,我们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研,在大一阶段进行比较好,预留第一学期为调研周期,了解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知识水平、学习动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内外的学习情况、课程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可以有助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差异化教学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对课程内容课时、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进行合理调整。这些也正好对语文课程差异化教学方法的操作和应用有直接的反馈和影响。

(三)在高职语文差异化教学实践中推行职业素养和项目导向。高职院校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在职业素养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同步关照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推行职业素养和项目导向就是对差异化教学理论进行实践探索的又一难点,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题下,还需融入职业技能及其素养的养成。

职业素养和项目导向,是依托职业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导向目标,以此反观语文教学在人文、能力、情感等目标实施中把握职业的特点,将项目化教学贯穿于整个高职语文教学的始终,不同专业、不同项目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分类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需求也是一种新探索,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在个性发展、均衡发展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诚然,差异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操作对策也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去继续探究,但理论丰富了、系统了,才能更好指导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策略的产生。语文教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仅仅是学习母语,更是一种情感的继承,文化的传承、内涵的彰显;差异化教学也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开展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30

[2]姜智,华国栋.“差异教学”实质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3]黄书生.差异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基本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6

[4]彭绪山,李兴远,秦卫东. 大众化教育时代我国高校差异化教学的内涵及面临的困境[J]. 读书文摘,2014(20)

【作者简介】黄 武(1981- ),男,湖北武汉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助教,研究方向:中文教育、新闻宣传理论研究。

(责编 吴 筱)

作者:黄武

高职语文必要性课程改革论文 篇2: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背景

近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发展,原有的教育资源与现有招生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各类职业学校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致力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因此课程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有力的抓手。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对文化基础课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学校要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完善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材,开发一批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课程及其教材”,“职业学校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因而,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语文课在职业教育的功能被重新审视,尽管各类文件中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详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庸俗实用化,甚至用技能化的要求对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忽视甚至无视语文课程的特点,用投入和产出的资本运作模式来生搬硬套,致使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无所适从。以下笔者就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实践中所感,谈谈看法。

二、问题及原因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课程,二是师资。没有课程资源,无本可依;没有有贯彻能力的师资,有课程也是枉然。这不是单纯的加大经济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课程改革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关键点之一。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之一,理所当然也被推到课程改革的前台。概括目前职业教育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年来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摆脱不了基础教育的束缚,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

语文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基本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始终是主要课程教育。因而不管从衔接的角度,还是从提高的角度,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不可能无视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模式。另外,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已经形成了颇具影响,而且相对科学的体系,当然除了其应试弊端之外,还是颇值得肯定的。

因而,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多年来秉承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品德养成和听、说、读、写以及字、词、句、章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是无可厚非的。虽然职业教育在大纲要求和教材上与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但由于职业教育语文整体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使职业教育语文不能像基础教育一样开发出科学、权威的课程资源,并及时更新、优化,这使职教语文教育缺少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再者,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特色上,这不像基础教育中仅有的屈指可数的数门固定课程。职业教育的专业繁多,每个专业又有数门核心课程,要想适应这些专业要求,体现出专业特色,针对现有的职教语文师资和课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二)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的效率受到质疑,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对语文教育不满

目前,广大接收初中毕业生源的职业学校,对生源文化基础的状况较为失望。这种失望尤其是对语、数、外等基础课程教育。

职业教育理应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对目前生源的语、数、外等基础较差,专业教育不能顺利开展和实施,这也使很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迁怒于基础教育,或者迁怒于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育。最常听到的话是我们的学生连请假条都不会写,满纸错别字等等,这都使人们对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效率产生质疑,继而是一种无可奈何。对于大量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人质疑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也有观点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是基础教育的失败者,是文化基础课学习的失败者,为了不再让他们受挫,提出简化目标要求,甚至倾向于取消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学习,当然也包括语文课。

(三)职业教育地忽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仅注重其工具性

目前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并不是以就业为目标。导向只说明一种方向,而有人片面理解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就业,因而在课程调整中,文化课因其实用性不强而首当其冲成为被整改的对象。很多人认为语文只要学学应用写作就行了,这在工作中还有用,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并不能直接对专业产生影响,把语文的功用局限在浅层的实用上。也有的仅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德育和教化功用,以及文学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影响。

而在现实中,这种“理所当然”似乎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从负责就业的教师和招聘的企管人员那里,人们发现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并非专业能力。

(四)片面理解职业教育“能力本位”为“专业本位”,因而主张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应为专业服务,甚至具体到为专业课服务,极力强调语文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目前在职业教育界,这种观点有很大市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较全面地来看,应当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而非仅以专业能力为本位。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不论是德国提出的“关键能力”还是英国提出的“通用能力”,这些都说明还有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的“能力”。这些能力总括起来构成“职业能力”。而单独的“专业能力”对个体来说,在未来社会中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的。

而这种所谓的机械式简单融合,可能会事倍功半,它忽略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与专业融合的创新课程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换几篇不同的范文,比如,卫生类的选些与医学有关选文,工科的选些科技类的选文。这些尝试是有可取之处的,但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功能应该更倾向于培养专业能力之外的职业能力,比如沟通交往、道德自律、思维、情感等等,这些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融合是通过个人达到的,而不是通过外力揉合在一起灌输进去的。也就是说,我们施行的是分类别的教育,但作用于每一个人,都是整体融合的。

三、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语文教育要正视现存问题,遵循教育规律,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清醒认识职业语文教育的功用和重要作用。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请职教同仁指正。

(一)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必须改革,要摆脱基础教育中的束缚,注重学以致用,而非“学以应试”

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改革,要摆脱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模式的束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以致用。《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指出的“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完善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材,开发一批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课程及其教材”很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职业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拔功能,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受教育个体将来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不需要选拔和淘汰,而是普遍达到教育目标。

因此,职业教育语文教育既要继承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科学体系,又要有别于基础教育应试的要求,把目标转移到实际应用上来。“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中更有其实施的优势和价值。

因此,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职业教育语文可创新的空间更大,像近年来江苏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中“过程考核”实施,就是典型的范例。它把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分解,分步实施,不再是期中期末的集中考试,而是每堂课有考核,把所有考核结果按权重加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在考核上不仅重结果,而且重过程,当然这只是考核方式的变革,在其他的方面仍然有可优化、改革的地方。

(二)职业教育语文课程一定要落实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避免庸俗的实用主义,把语文教育简单工具化

语文是工具,这是不可否认的。职业教育因其功利化仅把语文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具是不足取的,听、说、读、写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但我们不能因为职业需要就把目光仅仅放在这些“实用”的能力上。语文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重要的一面,这种人文性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说,人生有四境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丰富,我们怕只能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

而且,工具的作用是中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使用者,这一点不言自明。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工具为反面力量的利用。如果不能起到正面作用,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斧子是工具,砍柴开路可以,伤害生灵也可以,因而关键在于其使用者,起决定作用还是使用者的精神境界。

因而,我们不能庸俗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功用,仅把语文作为获得职业的踏板,那种职教语文只学些应用写作就行,甚至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思想是可怕的,它放大了世俗功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忽视了人文精神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语文课程改革应更多致力于语文教育自身效率的提高,致力于人的基本素养、道德教化、情感发育以及沟通、交往等“关键能力”,而不能片面地成为“专业能力”的附庸

黄金搭档解决不了人民的健康问题,用什么学什么也不是职业教育的万能法宝。这种片面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只能把职业教育引向歧途。我们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将来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是一个个社会公民,是一个个家长,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重要部分。专业能力仅是实现就业,获得生活依赖的人生的第一步,而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因此,那种把语文教育当成职业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庸,甚至呼吁将语文课程融合到专业课程中的观点是缺乏科学的依据的,起码在目前,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因此,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语文课程更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沟通、交往、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语文课程培养不出来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也不可能取代语文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明智的举措。

(朱晓辉 江苏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221003)

作者:朱晓辉

高职语文必要性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关于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

[摘要]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属于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改革高职语文教学,使其侧重说与写的能力训练,兼顾文学素养综合素质的培养,并能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专业服务,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语文 基础 专业 改革

[作者简介]张云霞(1966-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高职语文课改研究。(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十一五”期间第一批广西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立项项目“大学语文”的研究成果之一。

高职语文是学生学习各科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还是与人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没有人会认为写一篇文章错字连篇或表达不清的学生会是个能力强的学生。因此,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高职语文也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和挑战。怎样进行高职语文的课程改革,使之侧重说与写的能力训练,兼顾文学素养综合素质培养,并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呢?这就需要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一、对高职语文现状的认识

从教学现状上看,各高职院校对语文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从有争议到已渐达共识,认为语文可以使学生巩固听说读写的基础,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促使学生对社会、对人生进行全面的思考,同时进行审美情感和人格与信仰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具体改革中各高职院校由于认识的差异,使得高职院校对高职语文改革的研究远落后于对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语文研究侧重于对教学教法研究的较多,缺乏对高职院校语文学科内容的整体设置,缺乏围绕专业进行语文知识与专业融合的研究。因此,对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的定位认识模糊,导致了目前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课程改革教学效果不明显。而现有的高职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基础型职业教育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到了高职院校后还是应该加强语文学科的学习的,所以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还是沿袭语文学科的系统知识为主,一方面巩固基础,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还是停留在识字注音、分析内容、归纳写作特点上,虽然学生的语文基础有一定的巩固,但改革力度不大,只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与职业院校的“职”结合得不紧密。

(二)附属型职业教育模式

随着高职教育产业化性质的确立,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也越来越显露出来。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高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忽然找不到方向了。有些人甚至认为,既然高职院校的重点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那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而高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是附属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职业教育观点下,突出表现为对语文课的不重视,语文课就成了“摆设”和“附属”。

显然,这两种模式都不能使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改革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高职语文应该怎样定位呢?

二、对高职语文定位的思考

(一)按语文的基础性和高职性来定位

高职语文是一门处于特殊地位的基础学科,它既与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有所区别,但又不能与高中语文和职高语文相混淆。首先,高职语文还是要继续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传统使命。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高职语文可以通过选择部分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进行鉴赏来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格和信仰。其次,语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近几届毕业生招聘会反馈来的信息看,语言交际能力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语言能力是现代人胜任职业工作的核心能力,是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以使学生顺利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例如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就特别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并能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化解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因为某种原因引起顾客的不满时,就要运用语言交际与他们沟通协调,争取得到顾客的理解和谅解。如果语言交际能力不强,很有可能激化矛盾,还会影响企业形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我国设立了ZHC测试,ZHC是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汉语拼音缩写。它的开发不仅旨在满足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选人用人的需要,而且将对我国的语文教学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将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职语文的学科性质有着较为明显的特殊属性。

(二)按高职教育的对象来定位

高职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他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弱些,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都有一定的差距,语文基础不够扎实,但他们动手能力方面相对来说又有明显的优势。针对这样特殊的学生,高职语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课程标准、选择教学方法、编排教材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象的特殊性,有效化解各知识点的难易度,巧妙地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内容。

(三)按高职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来定位

高职语文应服从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办学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语文应围绕专业课和就业方向,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服务。提升综合素质就是要巩固字词句段篇章基础,进行典范文章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就是要把高职语文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运用上,放在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上,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听、说训练,可以对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训练,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交际、交往中学习、感知,以此来强化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总之,高职语文应充分发挥它在高职教育中的实用功效。

三、对高职语文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根据综合能力需要来确定语文课程的内容,形成高职语文的基础观念

传授语言文学知识,运用课内与课外阅读双重手段,增加学生的文学内涵和底蕴。因为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扎实,高职语文教学仍然需要以篇章为载体介绍文学及语言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巨大成就;以汉语词语的分析为载体,帮助学生认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学意义和丰富内涵;介绍文学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智成熟等。可选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名篇,在入学第一学期安排教学,既有延续性又有巩固性,重点帮助学生过好文字关。但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课内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在第二学期,在高职语文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开列出能引起学生课下阅读兴趣的作品,在课本里选其精彩章节或故事性强的部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开列书目,刺激学生课下自己找书阅读。然后在课堂上举行课外阅读讨论、要求学生交阅读笔记等。事实上,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去图书馆借些小说来看,如果高职语文教学能占领这一阵地,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成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也能在整个高职阶段得到积累,提升高职学生的内涵和底蕴。

(二)根据职业能力需要来确定语文课程的内容,形成高职语文的职业观念

加强语言口语技能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高职教育的语文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需要的“点”以“必需、够用”为标准,根据不同专业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其语文课程内容和课时。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上,那么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可进行多种口语训练,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结合专业进行口语训练。把专业核心课程中所需要进行的表达、谈判、介绍等听和说的训练纳入第三学期课程;适当安排演讲与口才、实用口语训练技巧、主持艺术与技巧等语文口语系列课程。将演讲、辩论、文学名著欣赏、诗词鉴赏等社团活动及业余活动都纳入高职语文选修积分中,语文教师进行指导,运用新的理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提升气质,提高职业素质。

(三)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来确定语文课程的内容,形成为专业服务的观念

高职语文教学怎样融入专业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高职语文的应用文写作部分的教学,是各行业、各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高职语文教学可以把应用文写作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但高职语文教师应该了解专业的需求,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不要以一个纯粹的语文教师身份去教“应用写作”,要围绕着专业需要去教授应用文写作。如果我们不了解专业,我们只能教给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文面特点,而作为应用文写作灵魂的“内容主旨”我们却无法教给学生。如果我们的教师懂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结合具体的专业需要讲清楚某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格式”“文面特点”和“内容主旨”。所以,语文课程的内容设置体现在是否融入专业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例如市场营销专业,我们就应该侧重合同文本格式,重视商务文书与一般书信所不同的文面特点和内容主旨,就能与职业教育的“职”紧密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

由于应用文写作的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真正实现应用为主、能力为本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撰写求职简历,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求职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在横向对比中取长补短,然后再进行有新意的、适合自己特点的求职简历的撰写。在实践中调动学习积极性,既能提高写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语文课程改革要明确高职语文定位,明确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处理好高职语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间的关系,满足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于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学生的需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相接轨。强调人的六种生存的核心能力即表达、演算、信息与处理、与人合作、自我提高与更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已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更强调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还要注意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调动其积极性,开发其创造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改效果。

[参考文献]

[1]高虹.关于高职语文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蒋郁葱,麦齐好.中国古典文化与学生生活品质的提升——关于高职语文课程开发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7(S2).

[3]胡艳.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4]王小米.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5).

作者:张云霞

上一篇:学生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质量控制机制与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