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式美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是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每一堂语文课都是艺术,都是美的体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筑形式美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建筑形式美分析论文 篇1:

结合建筑形式浅析建筑形式美法则

摘要:建筑形式美法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经过前人的提炼归纳总结,形成了一套体系,不管是中国的建筑还是国外的建筑,几乎都遵循了形式美法则。但是在美学的表达中却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展现其美感,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建筑美感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美学也在进步与完善,这就说明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生命力在于美感的不断创造。

关键词:形式美;遵循;发展;完善;创造

一、引言

建筑美学没有国界,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在对待美的态度上都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建筑美的表达形式上会有差异。外国的建筑和宗教的联系比较紧密,而中国则是和世俗联系比较紧密。外国的著名建筑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古罗马的万神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它们都体现出了不同的形式美感,展现出气势宏伟,高大厚重,轻盈通透的气势。然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却有着婉转美妙的特点,小到一个单体山门(如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前山门)或是一座塔(妙应寺白塔),大到群体建筑,如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都体现出了那种“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意境。这正是中国与外国形式美表达上的最大差异所在。本文接下来将分析形式美法则在国内外建筑构图中的体现。

二、建筑形态体现的形式美法则

(一)单一几何形态

简单的线条组合,能够给人以简洁明了的感觉。例如建筑形式中运用范围较广的简单几何形态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采用这种几何平面控制整个建筑外观,能够很好地结合自然形成和谐的统一。大凡经典的建筑案例,都是由单个或者多个简单的几何形状组合而成的。

现结合罗马的万神庙(如图1)进行分析。万神庙是一幢传统的长方形庙宇,有深深的前廊,可以粗略地看成是圆形和方形平面组合而成。整个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代表,也是罗马穹窿技术的典范。根据当时的习俗,穹顶象征着天宇,穹顶中央开设圆洞,寓意着上天和世俗的一种关联,这样就将自然的建筑外观与世俗的观念结合在一起了,形成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

(二)稳定与平衡

稳定与平衡主要是人在视觉与感觉上的一种内心感受。它主要体现在建筑立面的构图上,整个立面构图会存在一个重心,若重心处于构图的中心且两侧是对称布置,则这样的平衡叫做静态对称平衡;而有些构图的重心不在构图的中心,但是总体来看却仍然给人以稳定感,这样的平衡叫做静态的非对称平衡。与静态平衡所对应的就是动态平衡了。动态平衡主要是通过富有变化的曲线和韵律给人以起伏或者上升的感觉。

静态对称平衡典型的案例有,文艺复兴时期由伯拉孟特设计的坦比哀多。其整个平面为集中式形式,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神堂和鼓座,外加一圈回廊,整个立面均衡的对称,给人以稳定、刚健有力的感觉。

静态的非对称平衡,如巴西的议会大厦。直观的感觉就像筷子和碗组合而成。半球形式的碗,义正一反地布置在两侧,并未完全对称,但是却给人稳定静态的感觉,非常和谐统一。

动态平衡,如巴洛克时期由波罗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它被称为是畸形的珍珠,立面上中央一间凸出,左右两侧凹进,均采用曲线,形成一个波浪形的曲面,似乎在流动,但总体的构图又是稳定的。

(三)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在建筑形态的表现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构图比例会使得人看到的画面与实际的画面比较贴近,没有失真感和变形感。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古希腊时期的帕提农神庙。当时的设计者就已经考虑到了比例与尺度还有透视的关系。神庙的平面是长方形,立面由三角形的山花和8根多立克柱式构成,多立克柱式考虑到了收分,从柱脚到柱顶慢慢收,这样的比例形式充分地结合了比例问题。其次就是山花处均衡的比例,也让整个构图端庄大方。

巴黎圣母院(如图2)的比例与尺度也是很和谐的,水平三段式与垂直三段式将立面划分,立面左右两侧的高塔与中间的低矮形成尺度上的对比;人口处的透视门,正中的玫瑰花窗,以及人物雕像带,各自不同的比例,使得整个构图富于变化。

(四)节奏与韵律 单个或者多个元素的重复或者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就叫做节奏与韵律。这种美学上的手法,不仅在外国建筑中有体现,同样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中国古代的塔,按照不同形式可以分为五类:密檐塔、楼格式、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在这五类塔中均体现出节奏与韵律的手法,但是最为典型的要数密檐式塔。如北魏时期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密檐的出挑都用了叠涩而未用斗棋,塔身外轮廓有缓和的收分,呈现一略凹的曲线,层层的密檐向上不断的收小与反复出现,韵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还有宋代时期河北定县的开元寺料敌塔、云南的崇圣寺千寻塔等等。

(五)布局中的空间序列

建筑的群体组合,要数中国的古代园林,而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空间序列。例如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都体现出了一种大尺度上的布局与层次。而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一带,如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图3)、吴江的退思园,以及扬州的个园等等。但是小尺度上空间布局的代表要数苏州的留园,全园曲曲折折,入口是很小的窄道,然后随着视线,步移景异到最后的豁然开朗,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与园林这样活泼轻快的群体布局不同,北京紫禁城(图4)宫殿中轴线经金水桥进天安门空间极度收束,过天安门门洞又复开敞;接着经过端门至午门则是两侧朝房夹道,形成深远狭长的空间,至午门门洞空间再度收束;往后是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前三殿”,接着是“后三殿”,同前三殿保持着大同小异的重复,犹如乐曲中的变奏;再往后是御花园。至此,空间的气氛为之一变,由雄伟庄严而变为小巧宁静,表示空间序列的终了。

三、结语

美学的发展是随着人的审美能力而不断提升的,而形式美法则的形成与发展却经历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贯穿着整个人类的过程。如今所谈论的关于形式美法则,其实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与运用。要让形式美法则有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人类的审美效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在对美的创造中,要遵循形式美法则,但不能一成不变地效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发展,这样才能创造美。虽然说建筑的美犹如凝固的音乐,但是法则并不是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形式美法则应该不断的完善与提高。

作者:宋平

建筑形式美分析论文 篇2:

语文课——美的艺术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是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学技艺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理想境界。每一堂语文课都是艺术,都是美的体验。

关键词:体验;教学艺术;创造力;审美

语文课是美感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这就是语文课堂。

仔细体味、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华美世界。可以说,美感情调四处洋溢。教师在孜孜不倦地讲解,学生却心不在焉,主要是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講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激起学生对美的召唤,形成美的感受,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艺术中。“言为心声”,就一个作者来说,他的某种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的情绪、褒扬贬斥的态度,无一不是通过自己作品及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作者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且各有贴切而鲜明的个性。喻荷叶为“舞女的裙”,婀娜多姿,美艳迷人;喻荷花如“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的银白和光华耀眼,又写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丽高雅之美;喻月光如

“流水”,既写出了月光在荷塘上晃动,又状出了月光明亮洁净的特点。

二、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优秀的作品,由精美的字词句段连成篇章。达到完美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就如同营造一座大厦,怎样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布局技巧,构思谋篇,那么会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南朝文坛泰斗刘勰在谈到文章谋篇布局时讲:“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赛之邀遇。”说的是以技巧驾驭篇章,如善弈者深通棋术;抛弃技巧全凭主观,则好像赌博者全凭运气。笔者以为,好文章讲求结构性,高中的语文课堂应该追求体会作品结构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实践,我觉得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欣赏课文的结构美,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浑然一体的结构美文章讲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也是文学作品结构美的最基本标准。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美的艺术中感受作品,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欣赏的美学课堂。

参考文献:

周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大出版社,2002-06.

(作者单位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四高级中学)

作者:石玉红

建筑形式美分析论文 篇3: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美感教学

【摘要】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关键词】美能生乐 人情美 人性美 陶治情操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而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有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仔细体味,体裁全面、题材新颖、格调清新,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的华美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不喜欢语文课呢?魏书生在乌鲁木齐市一中上《反对自由主义》时问学生:“如果三天不上课,你最着急的是哪门课?”学生回答的结果是英语排第一,语文排第五,而且在其他的一些调查中也显示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

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即为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通过自身的感知、联想、想象,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正如古人所言:“披之以情,以情悟文”。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例如,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窥视到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又如,分析新媳妇拿被、铺被和缝衣以及献被等几个感人的细节,学生就能被新媳妇的纯朴、善良、洁白无瑕的崇高感情深深打动。这样让学生在包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无产阶级最崇高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布局谋篇,感受作品的建筑形式美。

一篇文章的组成由许多材料组成,由字词句段连成篇章。那它是如何构成整体,达到和谐统一、搭配相宜、生动流畅之美感呢?领会掌握这一点,不仅对阅读有帮助,而且对写作构思,文章的安排有借鉴作用。正如营造一座大厦,如何总体构架,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布置装饰,形成建筑形式的新颖、独特的美感。如果我们把握了文章组织材料的脉络、方法,那么会有“涉足斯文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的感觉。那么,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作品时,借助文章分析的各种方法把本来繁杂的材料化为富有建筑美感的形式作分析领会。如,把握魏巍《我的老师》一文的材料安排:“难忘——依恋——思恋”,首尾呼应,提示中心,抒发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展现出老师的美好心灵。全文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给人以统一和谐的美感。又如,学习藏克家的《有的人》一诗,作者用鲁迅和反动剥削阶级作对比:在对人民的态度上,前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者是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在对人生的目的上,前者活着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后者是利已主义;在最终结果方面,前者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后者是遗臭万年。通过多层次的正反对比上的相宜搭配,抑扬褒贬的感情色彩的修饰成了“鲁迅先生崇高伟大精神的大厦”。这就是显示了其建筑形式的美。诸如此类所讲的文学形式的建筑美,能给人以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统一。

三、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康德曾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我们知道,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代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荷叶、荷花等形象的优美语言来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像,用语言去描述“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叶的轮廊,再联想舞蹈演员身着芭蕾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扇起舞的视觉形象,从而体味出荷叶轻盈舒展、挺拔直立的秀姿之美。再如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进而领悟这优美的意境中所寄托作者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总之,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云岗《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史的美感教育》.

[2]刘伯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3]诸荣会《从优美到崇高》.

作者:薛卫泽

上一篇:地质雷达古建筑论文下一篇:思想品德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