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尺度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文章阐述了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主要探讨了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展望,并对景观设计的原则及景观设计要点等进行了分析。供同行参考。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引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建筑空间尺度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建筑空间尺度分析论文 篇1:

钢结构中高层房屋的结构体系研究

【摘 要】研究以中高层钢结构房屋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对钢中高层钢结构房屋的建筑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研究主要成果为:经对资料的研读,总结了中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以及其优缺点。结合已完成施工项目的中高层房屋建筑做出了分析考证与实地调查,对建筑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做出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钢结构;中高层房屋;结构体系;方案设计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我国因“烧砖”而损毁的耕地面积达到了40万亩以上。在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中,我国每年的水泥用量达到了15亿吨,而生产水泥需要不断地开山、破石,这就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且钢筋混凝土和砖混材料不可循环使用,若涉及拆迁与爆破,均需要当建筑垃圾处理。考虑当前的种种现实问题,以及我国人民对于房屋的需求,利用钢结构对房屋进行施工不仅能提升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发展和进步,还能代替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对自然造成的危害,进而实现房屋的理想建筑模式。

1.建筑设计

1.1平面设计

首先是开间的进深选择:开间进深决定房屋空间尺度,确定房屋结构跨度与构件尺寸。一般情况下,开间的基本尺度需要控制在5.4m左右,且在考虑房屋的经济使用性上,进深一般不超过16m。当前我国多数房屋开间都是按照300mm的模数来设计的。由此可以确定,开间为6600mm,每单元三套,每套为两个房间,其组合方式有:3300+3300;3600+3000;3900+2700。进深为5100mm+6300mm,房间分隔为南北两个。该方法的应用可以让每套房屋都享有一个大开间,进而实现了“全房屋大开间”的用户需求。且房屋内部没有钢柱,同时为用户提供了较大的可改性,以实现中高层钢结构房屋的应用灵活性。如图1所示。

其次是套型设计与组合:姐妹每单元三套房屋,為实现“一户一开间”,并符合房屋入住需求,可通过一梯三户的方法对其进行设计。结合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传统的一梯三户格局无法满足“一户一开间”的需求,在此,需要将一个单元分配成一个起居兼卧室的房间,以及两个标准两居室房间。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满足“一户一开间”的要求。如图2所示。

1.2立面设计

假设该中高层房屋建筑楼层为11层,层高为2.9m,且有1层地下车库,层高为3.1m,房屋内外高度差为0.3m,该中高层建筑整体高度为32.2m。其立面设计的主要特征为:整体建筑给人以简单大方的体现,且能够在不破坏房屋空间应用的基础上提高房屋的安全性能和居住体验。而且有效的降低了房屋内部结构的约束性,提升了整体施工建筑的效率与质量,使得造价更加低廉,且应用效果更加强大。在该中高层房屋建筑设计中,正面是通过楼梯间的垂直线对整个外观进行了纵向线条的布局,体现了整个建筑的韵律,弱化了建筑的巨大体积。而在背面,主要通过阳台以及各种凹凸面对其进行水平线的应用,进而实现了与正面协调的效果,突出了阴影面的错落特征。

2.结构设计

2.1结构体系选择

此次工程为:地上楼层为11层,地标高度为32.2m,抗震为8度,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2g。在建筑施工中,如果利用纯钢框架对其进行工程的开展,就需要考虑结构的受力安全性与合理性,进而会导致钢梁截面过大,截面增大必然会为后续的建筑工作开展带来麻烦,而且用钢量比钢框架——支撑体系提高大约30%。如果从建筑的用钢量分析,纯钢框架更适合多层钢结构房屋的建筑。而通过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这一体系对工程进行设计与施工,能够保证较好的受力性。但是,这一结构体系无法反应钢结构房屋建筑的装配特点,且作业途中湿作业较多,如果对于工期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那么很容易无法在工期内完成工程建筑。综上,此次工程设计最终选择了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该方法的应用相对于纯钢框架的受力能力更强,而且用钢量相对来说较少,且在建筑过程中可以能够降低建筑难度,提升建筑效率。而相对于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而言,该方法的应用是通过钢支撑结构取代了混凝土墙结构,即便如此,用钢量依然不会有太多的增加。

2.2围护体系选择

在对墙体进行维护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沟结构的自重特点,并且要对墙体材料进行经济指标的确认,以此确保应用的是轻质材料。如,在外墙的围护体系选择中,可以结合钢框架——支撑结构对其进行全新轻质墙板的应用,该材料的安装较为方便,而且能够解决板和板之间的缝隙问题。在对分户墙的围护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结合钢结构房屋的特征对其进行隔音处理。

2.3结构布置方案

基于钢框架——支撑结构,建筑户型决定了该建筑支撑仅能横向布置。但是,为确保纵向的刚度,建筑框架柱采用了矩形柱,长边按照纵向方式进行布置,能够有效实现对柱体的隐藏。另外,还会布置横向支撑于单元第一跨度两端。为保确保纵向刚度,促进建筑使用效果,还布置纵向支撑于单元电梯间。且负一层不需要设计窗口,所以通过连续纵向支撑对其进行布置。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对板式楼体的洞口连续设计,且实现了纵、横方向的刚度平衡性。

3.结论与展望

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为:首先,高层钢结构房屋工程项目已经发展成熟,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在长期的发展中总结了相关经验与施工技巧。其次,我国中高层钢结构房屋发展相对较快,且在建筑户型的设计方面,以及结构体系的应用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选取不同的方法,进而有效体现钢结构房屋建筑的特点与优势,使其更加符合人们的居住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的发展标准。

参考文献:

[1]桂儒虎.钢结构房屋设计中常见要点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0):89-91.

[2]唐雍.房屋建筑中钢结构应用问题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01):212.

作者:姜宁

建筑空间尺度分析论文 篇2:

关于现代居住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

摘 要:文章阐述了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主要探讨了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展望,并对景观设计的原则及景观设计要点等进行了分析。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房地产光速般的升温。老百姓越来越关心我们的周边环境,尤其是他们居住区的环境。

1 居住区景观设计展望

居住空间相对于其它城市空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与祥和,因而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要着重研究并确定合理的建筑空间尺度。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小区的归属感;小区应有合适的规模以利于配套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并且要创造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环境意象。此外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且让人工的痕迹少一点,自然的成分多一些。要塑造简洁温馨的视觉形象。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尽量体现自然之美,充分发挥和利用自然的优势,让自然的本原的东西发挥作用,把自然更好的放在景观设计中,让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享受自然。因此居住区的建筑形象应该是令人愉悦的,在居住区的色彩总体上应是明快温感的,那么建筑形体及其细部处理应突出简洁清新。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居住区空间环境形象的标志特征,形成富有生活情趣而个性鲜明的空间环境形象。

2 现代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2.1 景观的自然生态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态山水地形、树木花草、动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气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设计,创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区绿化景观环境。

2.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是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体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闲的和审美的要求。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了解住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人的尊重和理解,强调对人的关怀。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分布、交往空间的设置、户外家具及景观小品的尺度方成,使他们在交往、休闲、活动、赏景时更加舒适、便捷,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生态、更具亲和力的居住区环境。

2.3 舒适性原则居民有生存需要,更有心理追求,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之余,还有休闲保健、争取阳光、氧气、陶冶情操、回归自然、扩展知识的要求。因此,城市的居住区在注重景观形态的创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居住区景观的设计,以使居民能够感到心理、生理、感性、理性舒适。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包含对自然美、社会美和人为美的审美需求,环境景观是否便利和安逸,将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2.4 注重人文性原则居住区的景观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和该地区人们的审美趋向。离开人文条件来进行现代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必然会降低景观设计的格调。景观设计的人文性原则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做到关怀居住区周围的人文环境,重视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要就地保护古树名树,避免异地移植,不能盲目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要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3 居住区景观设计

景观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求美观大方,更需要实用。居住区的一草一物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到每处景观的实用性。

3.1 绿化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满足人们视觉感官要求,局限于改善空气,而是应贴近人的需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创造高品质的环境。

3.1.1 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科学的配置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首先要注意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成高中低各层次,即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区植物配置的功能性;其次,配置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和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置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植物配置应充分运用形态树种、观花树种、季相叶树种、管理粗放的、观赏期长的宿根的地被花卉、招引昆虫的芳香植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生物多样性。

3.1.2 植物在景观中的功能 植物依据其在景观中的功能可分为遮挡类,利于其低分枝,多干小乔木可将其种植于建筑物周围,以降低噪音,隔离视线干扰;遮荫类,可植于路旁或种成疏林,增加景观层次,同时,将人视角收小,减轻建筑物间的围和带来的压抑感;限定类,如铺地柏、黄杨或球形点植或成片修剪,构成图案,加强方向感和规定行为。

3.1.3 营造植物与人的交流 首先,植物的气味对人有相当大的影响,人在植物挥发气味的绿色环境中,不仅记忆力可增强,而且情绪可变好。花的色彩,也可影响人的情绪,在心理生理活动中,能发挥良好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如蓝色花朵令人感到心胸开阔,对病菌起抑制作用;白色花朵给人优雅安静清爽的感觉;紫色花朵使人精神平静;红色花可刺激兴奋神经,产生兴奋情绪。所以在花色、花味等的选择上要适当,最好选择具有保健作用的花木。

其次,要根据住区环境面积大、人口多的情况,建设绿色走廊。为了方便残疾人行走和通行,设计无障碍道路,绿色走廊一边可设置栏杆,便于盲人有扶手保证安全。另外,还可为盲人设计一些既有香味又能听声的保健植物,如含笑、栀子、桂花等,根据地理位置不同选择植物,例如北方可种植杨树,叶子声音有汹涌澎湃之感,南方可种些芭蕉,雨打芭蕉可发出优美的声音,使人心里获得美感和满足,和可以从气味和声音中识别植物。

最后,绿化面积和空间大小要控制,实践证明,尺度过大的绿化空间,不但实用性降低,居民领域感随之减弱,很少有人在其中活动,人们更喜爱贴近宅前的绿化景观,属于自己的园区,所以绿化中应以组团为中心,营造亲切怡人的绿化空间;另一方面,应注意人的可进入性,把绿化与铺地、小路相结合,使人即可游览,也可随时坐下休息,成片绿化要应用不怕踩的草种,让人们享受自然。

3.2 道路设计 道路不仅供人们行走,而且是人们锻炼身体、欣赏风景、休闲养性、交谈融情的场景。用于交通,道路需顺畅、便捷;用于锻炼环境,道路环境需雅致清静而宽敞;用于交流融情,道路则有相对安逸的空间;用于审美,路边之景,美则露、丑则蔽。如此而论,居住区中,路若较宽,不妨分解,中置绿荫小品,增加景观層次,以柔化道路界面,美化居住环境;另外也可宽窄有度,最宽处也可衍化成小广场,聚人气,以促进邻里交流,最窄处可以仅符合规范或仅做铺装变化,简洁明了,仅用做通行;同样,从表面材质来说,路面可以是沥青,石板等单一材料,也可以是多材质的复合,或坚或柔,或光或糙,以暗示倡导和适应各种活动,也就是说,路可以不再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不再是城市规划意义上的路。他们可以时收时放,时宽时窄,或高或低,曲曲直直,升升降降,通达顺畅,蜿蜿蜒蜒,好似悠闲的主人自然踩就,引导人们轻快的走向目的地,同时,也提供了动静有效、开放行和私密行穿插、聚散有度、立体的目的地;他们是居住区环境的重组,是对居住区多样性的活动场所的有的放矢的建设和限定。

3.3 水景设计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而居住区内的水景色更能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它的风韵、气势、清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无限的遐想。居住区内的水景对于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总之,营造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同时,又各有侧重,注重可识别性;要经济实惠,低维护,安全可靠;要以主导姿态,而非人云亦云,同时贯彻居住区设计之始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场所次序,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虎志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探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李建军. 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之探讨[J].甘肃科技, 2007.

作者:蔡舜娜

建筑空间尺度分析论文 篇3: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研究

摘 要: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多民族聚居特色最显著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兼具民族族群特征与地域性特色,形成了东北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的实践案例相比南方、关中等地区也更多。通过对东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模式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不但有效继承了传统村落保护的活动内容与内涵,而且经过长期的实践操作,形成了完整的空间形态肌理,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研究——以锦江木屋村为例”(2019c60)研究成果。

一、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分析

(一)空间尺度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尺度与南方天井或北方其他地区庭院的不同之处在于,东北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在建造时都具有显著的、围合尺度较为开阔的特点,这是因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们将这种传统村落建筑形式亲切地称为院落。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的围合墙体与其他地区的建筑相比,不仅尺寸更加低矮,而且受到院落空间范围等因素的影响,这种院落尺度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需求。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无法像中原地区的村落建筑一样,设计为方正规整的样式,大多数村落建筑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采用矩形设计方法,而室内空间则采用方正且左右对称的设计方式。正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与自然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村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建筑空间并未采用垂直上升的设计思路,而是根据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将水平横向延展设计理念作为本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设计的基础。

(二)空间组织

如果站在宏观空间组织关系角度对东北地区常见的传统村落进行划分的话,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主要有面状型、带状型、团状型等几种。因为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不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四季分明,而且其组团状人口规模与聚居效应为面状型聚居方式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空间形体组织关系的分析发现,轴线设计方法在东北地区传统村落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传统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规制和要求。不管是城池建筑还是宫殿建筑,在设计之初正厅部分采用的都是空间对称布置的设计方法,这种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对村落规划与民居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假如设计人员将空间形态分为若干个体块的话,那么不管是空间形态尺度复杂与否,都必须由一条无形轴线主导,按照方正规整的原则进行布置。

(三)空间围合

东北地区的传统特色村落建筑对建筑空间围合、形态围合以及气韵围合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村落居民在准确反映空间围合特点的同时,将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情、民俗民风等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东北地区的传统特色村落建筑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变迁和发展,遗留下内容丰富的文明财富,为现代人们学习和研究东北地区传统特色村落建筑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资料。此外,因为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采用了合院设计模式,这种建筑单体层较低,且四周围合,这种传统的建筑围合设计形式不但将建筑抵御对流空气的功能充分发挥了出来,保证了院落中气流的流速,而且彻底解决了传统单体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存在的独立性与封闭性缺点,将单体建筑串联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了互通有無的空间,增强了传统村落建筑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提高了院落内部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二、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功能作用分析

(一)采光与通风

东北地区特色传统村落建筑设计的采光方式与其他地区的采光设计方式区别并不是很大,空间朝向都是南方,这种采光设计方式确保了室外阳光可以顺利地照射进屋内。由于东北地区的冬季漫长,大多数地区冬季的冷空气较多且寒风凛冽,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村落建筑时,应该避免出现建筑高度过高的问题。比如,在设计和建造锦江的木屋时,建筑整体以木构架为主,在冬季寒风呼啸时,木结构材料的韧性与承重往往会因为建筑稳定性而遭受极大的挑战,再加上锦江地区受到纬度影响,该地区的太阳高度角相对较低。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时,不但要避免出现建筑结构过高的问题,而且还应保证院落的宽阔度,才能满足东北地区阳光照射的要求。此外,以东北地区传统村落中合围关系为基础构成的、稳定性较高的空间场所,在院落设置过程中,采用了自上而下循环的方式,完成对气流的控制。

(二)视觉与心理

视觉也就是在光源的作用下,通过神经传输至人们大脑皮层,在视网膜上产生的一种感观刺激与兴奋。由于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对视觉审美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设计人员必须在村落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将建筑之间的关系通过视觉传递准确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此外,东北地区不仅环境非常优美,而且大多数传统村落都坐落在黑水白山之间,这种背山面水的村落建筑布置形式,其建筑基址与布局具有显著的四季分明特点。通过对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设计形式的深入调查发现,传统村落内部建筑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实际上也是环境视觉的一种表现方式。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中的每个单体建筑都是独立设计和建造的,在传统社会中这种单体建筑以木架构为主要结构,变化形式相对较少。在建造过程中,根据本地区地形、地势的特点,将单体建筑结构与木架结构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错落有序的建筑排列形式,不但为人们营造出了一种主次分明、有序且韵律感十足的层次关系,而且村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体现出了传统社会背景下,东北地区居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向往。

(三)人伦与思想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人伦思想可以简单地将其归纳为儒与理,这里所说的儒与理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与信用。传统社会背景下的东北地区因为受到气候、距离等先天条件的制约,对本地区居民的约束主要是以道德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东北地区形成了人与人、人与聚落社会交往的一种潜意识形态。

三、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装饰及构造分析

(一)形态特征

受到传统文化与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民族分布非常广泛,所以东北地区具有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特点。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东北地区的传统村落建筑结构基本相似,村落的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为了达到避寒保温的目的,大多采用坐北向南的设计方式,建筑的墙体相比其他地区更加厚实。比如,东北传统村落建筑中常用的抬梁式木构架就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常用的建筑架构方式之一,这种建筑构架在实际应用时,要求施工人员必须先在台基上立柱,然后将承重横梁放置于柱上,接下来再次抬梁,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逐步缩短梁的长度,并形成与东北地区建筑特点高度融合的三角形屋架。由于抬梁结构柱子数量少,在实際应用过程中能够营造宽敞的室内空间,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

(二)色彩图案形式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采用张贴、悬挂等色彩图案表现形式,在我国建筑装饰文化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传统的古建筑彩绘不管是题材还是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果根据建筑物等级划分的话,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的彩绘主要有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几种类型。相关人员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我国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中采用的彩画主要以苏式彩画为主,这种以吉祥图案为主要题材的彩画,不仅线条纤细优美,而且彩画的内容主要展示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典故和祝福等。这种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的彩画,不仅与东北地区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且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在建筑室内堂屋、门窗、隔墙等各个位置出现的彩画,其空间图案颜色在明度、纯度等方面,都具有交替变换且层次分明的特点。由于受到建筑单体体量小、室内空间分隔界面变化不明显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上增加彩画对于增强建筑室内空间视觉效应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装饰特点分析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我国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中采用的建筑装饰物,以雕刻工艺为主要工艺,大多设计在建筑立面和屋顶上,雕刻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比如市井生活、忠孝节义、几何纹样等,都是东北传统村落建筑中常用的装饰雕刻题材。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在门窗等建筑立面上,采用了能够体现本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的装饰造型,既满足了门窗的采光要求,以及室内空间流通与灵动性的要求,又造型多样,以排列组合形式呈现,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此外,因为东北地区的气候因素对建筑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室内空间时,大多将火炕作为建筑室内空间中最主要的功能性设施。一般情况下,火炕上都会设置大柜、条案或方型八仙桌等物品,然后在其周围配备各种不同类型的装饰纹样,既体现了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又是东北地区传统村落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结语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影响着东北地区人民的居住和生活意识,而且这种传承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与形态等非物质文化形式,重新塑造和建立了现代社会人居环境秩序,为我国东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空间形态的保留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彦,米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20(1):72-73.

[2]肖青波,姜松荣.从传统村落文化的视角看当今民宿的设计[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0(4):135-137.

[3]郭文.传统村落神圣空间形态、当代价值及其研究范式再认识[J].人文地理,2020(6):1-8.

[4]谢颜莉.合作市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20.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作者:刘松松 张启明

上一篇:农村建筑节能设计论文下一篇:施工质量土木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