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广播技术实施论文

2022-04-19

摘要:为了解决农作物施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全县科学施肥整体水平,徽县自2006年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强化服务职能,狠抓了土样化验分析、田间试验等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上广播技术实施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上广播技术实施论文 篇1:

浅谈地市级广播电视网上直播

【摘要】本文介绍了地市级广播电视网上直播系统,具有可在总控机房、直播室或户外直播现场对节目进行音视频信号同步采集处理,根据编排的节目单在网上自动播出的特点,并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网上广播;流媒体信号处理技术;VPN隧道技术;远程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对原本已日趋饱和的媒体市场进行再一次的瓜分,互联网当属新媒体中成长最为迅速,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生力军。互联网的兴起既为广播电视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又与传统广播电视进行多方位的融合,目前国内的大多电台都在网上进行了节目同步直播,网上广播是广播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1.广播电视节目网上视频直播的分析及实现

广播与网络的结合,是一场跨领域的深刻革命,目前,全国大多数广播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正在逐步地实现传统的广播传播模式和网络传播模式相互结合的整合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模式在整合传播模式中体现了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使得广播传播出现了如下的变化:

1.1扩大传播范围

广播利用互联网,广泛应用信息数字化技术,不但可以克服空中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而且还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扩大传播范围,改变传播方式,开辟空中广播的一片新天地。传统广播的传输手段受到地域的限制,特别是音质较好的调频广播发射范围很小,短波虽然发射范围大,但信号不稳定,收听效果差。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可以突破这种地域的限制。理论上,通过网络任何一个地方台的广播节目都可以流向世界各个角落,受众也能通过从网上收听到外地广播,获得那些通过传统媒介难以获得的信息。借助于互联网,广播的传播空间将大大扩展,实现全球覆盖,广播稍纵即逝的不足将得到弥补,受众可以随时点播,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节目,广播的交互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1.2弥补传统广播的缺憾

网络广播突破传统广播线性播出的流程,大大增加了广播的信息容量,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多样化。

1.3传统广播的线性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

在电视和报纸媒体传播的语境中,信息往往是呈现出强势的单向流动媒介主导着信息的发布和社会舆论,受众往往没有或者很难获得与新闻传媒平等的话语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接受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而广播在传统媒体中最宜于同受众交流,听众可以在节目中表达观点、交流情感,提出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这一点恰好与网上广播的优势产生共鸣,广播上网后,部分节目内容可以在网页上用文字表达,也可以加上图片、图像,真正实现声音、图像、文字三合一的多媒体传播效果。听众不但可以再网上收听节目,还可以看以文字和图像形式提供的节目材料及主持人介绍,通过超链接手段获取背景资料,与其他网友达成在我那个上的意见交流。视觉比听觉的信息保留率高,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网上直播系统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将节目利用互联网及时播出,它是拓展传统广播传播方式的一种途径,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2.1技术安全成熟,稳定性强

稳定、安全、高效是构架网上广播系统的一个关键,系统现场采集的信号要通过网站终端播出,即要求整个系统有一个可靠的编码技术保证传输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

2.2现场地点选择灵活,适应性强

直播节目信号来源可包括台内直播室、户外直播现场或其他途径的音视频信号,要求该系统能够兼容不同的网络终端,实现与网站服务器快速组网的要求。

2.3实时操作,互动性强

现场采集的音视频信号要在网站终端播出,即要求网站终端可对现场的流媒体服务器进行远程实时控制,根据需要调整信号采集端的配置参数。

2.4定时播放,节目切换功能

整个系统要有一个信息管理平台,可根据计划编排播出节目单,系统根据节目单自动选择不同路径的节目播出。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流媒体信号处理技术

3.1.1 ReaIProducer流媒体服务器端信号编码

在流媒体服务器上安装运行HelixProducerPlus901软件,该软件可对本机或本地音视频卡采集的音视频文件进行实时编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流发送给指定的网站服务器接收端。

3.1.2 Real Server WEB网站服务器信号接收

在WEB网站管理服务器上安装运行Real Server服务器端信号接收软件helix-server-retail-1101-win32-setup,通过其后台管理系统,调整网站广播的网络参数。

3.2 VPN网络隧道技术

网络隧道(Tunneling)技术就是利用一种网络协议来传输另一种网络协议的技术,它是虚拟专用网所采用的一项关键技术。在虚拟专用网中,原有数据包首先要通过特殊的协议重新加密封装在另一个数据包中,然后再通过公共网络的传输协议(如TCP/IP)在公共网络中传输,当数据包到达虚拟专用网的VPN设备时,VPN设备首先要对数字签名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才能进行解包形成最初的形式。在安全网关VPN的PPTP(点对点隧道协议)设置中,设置远程客户端配置为WEB服务器DMZ网中设置的IP地址,并设置用户权限等,当将两端链接互通时,即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处理。

3.3远程控制技术

远程控制是在网络上由一台电脑(主控端Remote/客户端)远距离去控制另一台电脑(被控端Host/服务器端)的技术,当操作者使用主控端电脑控制被控端电脑时,就如同坐在被控端电脑的屏幕前一样,可以启动被控端电脑的应用程序在安全网关的防火墙/虚拟IP中创建新的虚拟IP内外转化地址功能,打开远程控制3389端口,启动被控制电脑的远程服务,即可在网站控制端调整流媒体服务器的音视频配置参数,达到最佳采集效果。

3.4网上直播系统自动播出技术

整个系统要求建立一个信息管理平台对各时段的节目进行编排,通过Asp编程语言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数据库平台上建立一个控制后台,通过各时段设置不同的转向地址,达到节目自动切换播出的功能。

4.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节目进行多平台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很多兄弟台都已实现了广播节目的网络音频、视频直播,进行的网上直播是广播事业紧随科技发展步伐进行的尝试,广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整合其他资源是必然的趋势,作为广电技术人员更应该消化吸收新的技术和理念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刘红涛,刘佩烈,郑君.网上广播的优势与未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5).

[2]王小斌,夏俊华.远程控制QQ也行[J].电脑应用文萃,2005,(09).

[3]季石.首席科学家顾钧谈建立网上广播的专业平台[J].西部广播电视,2003,(06).

[4]刘君.网上广播的生存发展与规范管理[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4,(05).

[5]展玉珍,孙永珍.网上广播技术及其实现[J].有线电视技术,2004,(15).

作者:夏为民

网上广播技术实施论文 篇2:

徽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摘要:为了解决农作物施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全县科学施肥整体水平,徽县自2006年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强化服务职能,狠抓了土样化验分析、田间试验等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关键词:徽县;测土配方施肥;做法与启示

1现状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东邻秦川,南通巴蜀,西北紧靠陇原。海拔704~2 504m,年均温度12℃,无霜期220d,年均降雨量606mm。全县总耕地面积2.67万hm2,历年播种面积4.13万hm2左右,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典型旱作雨养农业大县。全县耕地土壤85%以上为褐色土类的黄土、黄僵土和红砂土,耕作层浅且土壤质地黏重,土性僵。土壤中有机质缺乏,氮磷钾等有效养分含量低,营养比例不协调。由于农民对土地重用轻养,过量和盲目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耕地质量变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产品品质不优,粮油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为了解决农作物施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全县科学施肥整体水平,实现农民增产增收,2006年,徽县承担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以来,紧紧围绕 “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个重点环节,全面落实土样采集、土样化验分析、田间试验、示范区建设、配方研发、宣传培训、植物样品采集、调查研究、数据库建立、耕地地力评价等技术措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了全县科学施肥整体水平,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2006-2008年,3a累计推广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10.88万hm2,推广配方施肥5.84万hm2,总增农作物产量7 605.56万kg,平均每667m2节本增收63元,总增产节支达10 292.66万元。项目区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和施肥技术指导入户率达到了95%以上。通过该项目实施,“缺什么补什么”、“吃饱不浪费”的科学施肥理念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增强了广大农民科学施肥观念,减少了盲目施肥和滥施化肥的现象,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2主要做法

2.1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使测土施肥项目顺利实施,徽县及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及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行政领导小组和由县农技中心领导、专家及乡镇站长为成员的技术领导小组,在县农技中心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专人办公,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县农技中心每年依据省上《项目实施方案》,及时印发项目实施方案和试验示范方案,召开项目启动会和培训会,周密安排部署项目工作,分解下达任务指标,并就田间试验、示范区建设、宣传培训、配方肥供应推广等重点工作,与县乡技术人员层层签定项目责任书,细化分工,靠实工作责任,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挂钩。县农技中心经常分阶段召开总结汇报交流会,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查漏补缺。同时,不定期组成督促检查组,及时深入各乡镇进行检查指导,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掌握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和中心示范区的建立、科技示范户培训情况,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2科学布点采样,创新化验测试技术

2006年秋,县乡36名农技人员组成6个土样采集工作队,在全县15乡镇,2.67万hm2耕地上共采集耕层土样4 000个、剖面土样400个。为确保化验测试数据科学准确,严格按照统一化验室布局、统一仪器设备购置、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测试方法的“四统一”要求,对化验室进行了全面建设。配齐了仪器设备,配备专兼职化验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化验测试条件。按照“八个有”的标准(即:有样品保藏室、有统一编号的样品存放架、有保藏样品登记册、有专职化验人员、有培训材料和培训记录、有健全的化验室各种规章制度、有化验室工作流程图、有门牌标记)加强了化验室内部管理,加快了养分测试化验工作进度。目前,280多平方米的化验室,达到了分析设备自动化,样品测试批量化,数据管理信息化标准。

2.3严格技术规范,认真落实试验

徽县始终把搞好“3414”肥料效应试验和校正试验作为探索科学配方,建立科学施肥指标体系的基础手段,制作了《试验原始记录》,认真填写原始档案资料。2006-2009年落实冬小麦、春玉米“3414”肥料效应试验59个,配方肥校正试验 56个。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探索,得出了徽县不同生态类区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利用率及小麦、玉米高、中、低产田最佳施肥配方等施肥指标参数,为提升全县科学施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2.4研发配方,确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路线

结合土样化验测试和田间试验示范数据资料,立足本县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增施有机肥,稳磷增氮补钾配微”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路线。研发制定了浅山丘陵区、川道河谷区、南北阴湿区3个生态类区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产量水平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

2.5确定供肥企业,加大配方肥推广

与天水市青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签定了供肥协议,向供肥企业提供了当地主栽作物肥料配方4个。在配方肥示范推广上,对核心示范区农户全部进行了补贴,发放了优惠供肥卷,并在县内设立了多处供肥网点,不断加大配方肥推广面积。

2.6建立耕地地力系统及质量评价体系

先后组织确定和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专家系统》、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系统》、《“3414”田间试验设计与数据库分析管理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管理系统》等7个数据系统;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收集整理了徽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地貌类型图、采样点图等空间资料和基本农田划定、粮食产量面积、农村及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和历年气象资料等资料;组织有关专家就全县土种类型进行座谈分析研究,制作完成了《徽县土种与国家、甘肃省土种的编码对照编码表》;在全县各乡镇逐步建立了土壤肥力定位动态监测点50个;确定了评价徽县耕地地力水平的10个因子,建立了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省站的大力指导和兰州大学的协助下建立了徽县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耕地地力评价体系。

2.7创新宣传培训手段,扩大测土施肥技术辐射面

我们始终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改变了以往单一、片面和分散的宣传培训方式,逐步向全方位、系统化的宣传培训转变。一是及时下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培训工作方案》,对项目宣传培训工作进行周密安排部署,明确各阶段的培训工作重点,层层分解下达任务指标,靠实宣传培训责任。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VCD光盘、报刊、杂志、墙体广告、徽县农业信息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多渠道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培训。做到了电视上有影像、广播中有声音、报刊上有文章、网上有消息、墙上有标语、跨街有横幅、国道旁竖立技术宣传牌,扩大了科学施肥技术宣传覆盖面,营造测土配方施肥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三是多次召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题培训会,对县、乡技术人员集中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四是集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宣传月活动”,免费发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议卡及农药、优质良种、肥料等物资,实现了“一卡一册一物”。五是制作墙体广告广泛宣传。在交通沿线竖立集项目介绍、技术知识、建议配方于一体的测土配方施肥宣传牌12个。六是编写了《徽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知识问答》和《徽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知识及配方建议宣传培训手册》,突出了重点培训内容,提高了培训质量。3a来,县乡两级宣传培训956期(次),受训人数达13.81万人(次),培训技术骨干1 530人(次),发放建议卡4.60万张,发放宣传资料11.05万份,开展广播宣传495次,电视宣传19余次,网络宣传28次。

2.8创建核心示范区,扩大技术覆盖面

按照“高标准、严要求、高水平”的要求,建成了伏镇川、泥阳川和银杏川3个万户核心示范区,示范总面积1.04万hm2。在示范区全面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取土化验分析、统一提供作物配方、统一按配方施肥、统一使用良种。

2.9创新施肥模式,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到位率

为了确保测土配方施肥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到位率,我们不断总结完善,努力探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新途径。摸索出了“一区一方、一户一卡、一村一点、一乡一人”的“四个一” 推荐施肥模式。“一区一方”即:根据作物布局、生态类型和土壤养分状况,在全县确立“川道河谷区、浅山丘陵区、南北高山阴湿区”3个测土配方施肥分区,由县农技中心统一研发了每个区域小麦、玉米、大豆等主栽作物的主导配方;“一户一卡”即:为每个农户发放一张作物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民按卡上提供的建议配方施肥;“一村一点”即:在每个示范村设立1个配方肥销售点,为农户按配方卡提供配方肥和优质肥料;“一乡一人”即: 每乡镇由县农技中心派1名技术骨干与乡镇农技人员共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2.10创新服务模式,加大项目实施力度

通过项目实施,探索出了3种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模式。一是“一张卡”模式。根据土壤测试、田间试验结果和种植作物需肥规律,填写并发放施肥建议卡,农户按建议卡施肥。二是“站、厂、村、户”链条配送模式。将研发的“大配方”交由省上中标的生产企业,由企业根据配方生产专用配方肥,直接运送到村户或指定的经销网点,再由农户购买施用。三是“行政单位+推广部门+科研院所+肥料企业+用肥农户”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模式。为了切实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围绕全县发展特色产业总体思路,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川平地退小麦创建高产高效田及奶花云豆、鲜食玉米、黑美人马铃薯、玫瑰、薄荷等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强了与企业、乡镇及科研院所和大中型肥料企业的紧密协作。积极联系科研院所和大中型肥料企业参与外,充分发动肥料经销大户、种粮大户、乡(镇)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测土配方施肥社会合力,提高技术的覆盖率与到位率。在科研院所和肥料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测土配施肥技术推广普及面不断延伸拓宽。

3体会与启示

3.1加强项目管理,用好管好资金是推进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县财政将该项目资金纳入了农业资金专项管理,设立专户,加强了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甘肃省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实施细则》要求,实行法人签字报账制,使专项资金真正用于项目建设。

3.2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各部门的密切协作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甘肃省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方案》下达后,我们及时向县上领导做了汇报,在工作机构建立和争取项目资金中得到了重视和支持,确保了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工作机构健全。同时加强与财政、农牧、种子等部门和各乡镇的联系、沟通、交流和密切合作,促进了各项具体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

3.3加强乡、村、社级技术体系和科技网络建设是推动项目全面实施的基础手段自该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我们不断加强乡、村、社级科技网络建设,加快了项目实施的进程。县、乡技术人员克服种种困难,进村入户,开展宣传培训和科学施肥技术指导,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充分发挥了技术骨干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注重调动村、社示范户的积极性,使他们既成为田间肥效试验和配方肥施用的带头人,又成为新技术的组织发动者和推广普及者。

3.4立足生产实际,探索适合当地的行之有效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模式是项目实施的核心和关键我县按照不同乡、村、社生态区域,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合理施肥,重点采取的模式是:为农民采土、化验、配方、发建议施肥卡,推荐优质专用肥,指导农民购买所需肥料,进行配合施用等。通过这些方式一些优质肥料得到了广泛运用,钾肥、钼、硼、锌肥等施用比例提高,施肥种类由单质逐步向复混肥、掺混肥方向转变。

3.5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科学施肥意识是实施大面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切入点和根本任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农民通过掌握合理的施肥方法和技术,应用配方肥,实现节本增收。因此,只有强化对广大农民的培训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使农民从思想深处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表示认同,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技术变成自觉行动,才能切实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作者:杨晓辉

网上广播技术实施论文 篇3:

枣庄市水肥一体化推广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摘 要 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化肥减量及农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枣庄市高度重视水肥一体化推广工作,近几年来,积极引导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应用以滴灌和喷灌为主要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十三五”期间完成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03万hm2。从从业人口、投资成本、实际需求等方面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试验推广和技术培训指导力度;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调查;对策;山东省枣庄市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把对农作物实施的灌溉与施肥两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一项农业新技术[1]。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该项技术通过管网系统同时将水分、肥料元素按照适宜比例输送给作物吸收,能够有效减轻地下水体等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为近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大力提倡推广的农业技术之一[2]。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且优先推广的灌溉施肥技术,对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3]。为全面了解当前枣庄市水肥一体化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笔者调研了台儿庄区和市中区的4个乡镇、5个村居(有代表性的从事大田作物、蔬菜、果树生产的村)、80户(40户使用水肥一体化、40户未使用水肥一体化),结果显示,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达到省水、省肥、省工、增产的目的。

1  开展情况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鲁苏交界处,总面积4 563 km2,辖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滕州市等6个区(市)。地跨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兼有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特点,光、热、水、气等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2020年枣庄市粮食种植面积28.28万hm2、产量180.57万t,蔬菜种植面积8.98万hm2、产量521.67万t,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47万hm2、产量27.65万t,农业总产值206.26亿元。

枣庄市高度重视水肥一体化推广工作,近几年来,围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农业,积极引导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应用以滴灌和喷灌为主要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枣庄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十三五”期间完成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03万hm2,超额完成2万hm2的工作目标;2021年共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0.28万hm2,完成了全年新增目标任务。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从业人口结构

调研的5个村居,总人口9 199人,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有6 707人,其中男性3 345人、占49.87%,女性3 362人、占50.13%,基本持平。

调查结果显示,各年龄段农业从业人员按照人数排序为≤30岁、51~60岁、61~70岁、≥71岁、41~50岁、31~40岁,其中30岁以下人群人数最多,31~40岁人群最少。通过了解,30岁以下人群中包括了相当数量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未成年人,因此实际上,50岁以上人群占据从业人员的绝对主力,反映出当前从业人员年龄老化的问题。31~50岁青壮年人群最少,反映出农村存在劳动力流失的问题。

从业人员中初中学历人数最多,达到4 124人,占比61.49%,小学学历人数1 902人,占比28.36%,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566人,占比8.44%。数据反映出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

2.2  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了解渠道和資金来源

根据表1调研结果,农户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往往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受其他农户或者项目的影响,其次是农技人员宣传,再次是设备或肥料公司建议,最后是通过媒体。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枣庄市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重视,从市、区(市)级层面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推广方案和实施意见,每年建立一批核心示范区,成立技术指导领导小组,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技术指导等方式,不断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此外,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媒体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上存在短板,多数老百姓不能从媒体获得相关信息,同时,推广机构和人员与设备和肥料公司联系和重视程度不够。

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政府补贴和项目支持,自筹占比最大,达到65%。近几年来,枣庄市承担了多项水肥一体化项目,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促进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和政府投资,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方面存在欠缺。

2.3  水肥一体化应用作物

农户使用水肥一体化,主要用于种植西红柿、黄瓜、草莓、大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和水果,本次调查的40个农户中该四项分别占13个、13个、9个、5个;未使用水肥一体化的农户普遍未种植经济作物,而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小麦-花生”的农户数分别占35个、5个。表明枣庄市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使用较少,主要原因是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追加一定的投资,粮食作物本身收益较低,与打工等赚钱方式相比,以种粮为主的老百姓对水肥一体化不太感兴趣。同时,大田生产对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更大,成本更高,与温室种植相比推广难度较大。

2.4  水肥一体化设备投资成本和使用年限

对40户使用水肥一体化农户的调查表明,每667 m2设备投资450~1 500元不等(见表2),设备使用年限为1~3年。投资差异比较大的原因是使用者建设的标准和选用的材料价格不同。根据了解,水肥一体化设备投资主要包括施肥机械、过滤器和管道(见表3)。

2.5  农户未使用水肥一体化的原因和技术需求

由表4可知,目前农户未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原因主要是担心风险,其次是不懂技术,最后是缺少资金。农户最希望获得的技术,绝大多数选择的是栽培技术,其次是水肥一体化使用技术,最后是节水设备安装、使用技术。这说明在当前的推广工作中,应注意作物的水肥一体化使用技术和栽培技术培训,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6  施肥和灌水情况

在水肥一体化生产中,因滴头和管道容易堵塞,因而对水源和水质的要求也比较高,须安装过滤器,且不宜采用水溶性肥外的其他肥料[4]。根据调研,使用水肥一体化农户水源全部为地下水,采用滴灌方式,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因作物种类、天气变化和种植习惯差异较大,水质基本能达到要求。

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农户,在使用有机肥和复合肥搭配作为基肥的基础上,施用水溶肥的量在50~125 kg/667 m2,其他肥料主要是豆粕、鸡粪、牛羊粪等。多数农户施肥首先根据种植经验,其次接受农业专家指导。反映出当前农户的施肥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配方施肥推广力度需加强。

3  存在的问题

3.1  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从业人员中,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且文化素质偏低,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使用者的技术水平有很高要求,很多使用者本身对水肥一体化技术认知程度不够,在生产过程中又不注重知识的持续学习和技能的提升,致使水肥一体化的效果不能完整体现,反而将效果不好归咎于技术本身或者设备,影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

3.2  媒体宣传不到位

农户对水肥一体化信息的获取渠道较为单一,以受其他农户影响为主。近年来,枣庄市在媒体上对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但是对农户的影响度偏低,难以影响农户的选择。

3.3  生产投入较高

较高的设备投入是影响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农民自身缺乏投资能力,政府财政补贴力度较小,除了有一定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面对相对高额的前期投入,一般农户选择放弃,影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覆盖面。

3.4  技术上还需要完善提高

水肥一体化建设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为节省成本不安装过滤装置,导致管道堵塞等现象,枣庄市水肥一体化设备大多自行购买与安装,大部分购买于临沂、寿光等地,少部分从网上购买,整体上没有质量保障,缺乏专业的维护技术,滴头容易堵塞,施肥器、水泵类型、过滤器、输水管网等设备不配套,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年限,节水节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5  技术覆盖面不够

当前枣庄市的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而由于技术、资金、推广力度等方面原因,大田作物上应用较少,且在大田粮食作物上的实验、示范少。

3.6  推广机构力量薄弱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指导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工作开展需要畅通的上下连接机制和人员配置。目前,区(市)均存在各责任科室同时承担多项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缺乏专职科室和专职人员,力量较为薄弱。

4  建议

4.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应结合枣庄市的实际,制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规划和技术方案,使推广区域能够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和集群。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降低使用者尤其是普通农户的前期投入,不断扩大水肥一体化的覆盖面。建立农业生产相关保险体系,最大程度上为采用新技术的农户减少种植风险,为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工作提供保障[5]。

4.2  加大試验推广和技术培训指导力度

积极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指导、效果监测等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粮食、蔬菜、果树、花卉、药材等作物生长发育中的突出难题,努力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的效果。借助农民培训等载体,采用技术课堂、田间指导、入户解答等方式,加大对使用者的持续培训,着眼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及时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提升科技水平。可选择一批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开展包括水肥一体化实用技术在内的综合性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懂技术、用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真正发挥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6]。

4.3  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

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和广播等现代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水肥一体化工作的宣传,引导枣庄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共同关注水肥一体化的运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发挥现场观摩引导作用,组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到示范现场观摩,引导农民自觉应用水肥一体化先进适用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守华,郭红,王彩霞.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生姜生产中的应用[J].农学学报,2021,11(8):76-79.

[2] 徐喜俊,王祎.凉州区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的适宜区域评价[J].甘肃农业科技,2021(9):51-55.

[3] 马小川,卢晓鹏,潘斌,等.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南方果树,2018(5):158-163.

[4] 周建芬,舒夏竺,龚海光.油茶幼林综合丰产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165-174.

[5] 马宏秀,张开祥,申浩,等.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建议[J].落叶果树,2021,53(5):43-45.

[6] 屠继军,李志,赵燕洲,等.宣州区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情况调查[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6):99-100.

(责任编辑:丁志祥)

作者:邵鹏 丁宁 李严 赵士花 刘慎飞

上一篇:高中艺术社团音乐论文下一篇:跨境融资与人民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