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论文

2022-04-17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有: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引导;采取政策优惠措施激励运营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搭建农村信息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培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非政府融资研究

[摘 要] 目前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国家财政资金有限,仅仅依靠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力度无法满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分析表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非政府融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因此,在保证公共财政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供给的同时,还必须争取国内外各方面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心与支持,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有效地解决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信息化 非政府融资

一、引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对于改变我国广大农村信息闭塞的现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而正处于经济转型的中国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因此培育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非政府资金积累渠道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非政府融资进行研究,以拓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筹融资渠道,这对于解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来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它包括农村行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而非政府融资,是指资金来源中除了政府财政投入的那部分资金以外的资金投入,包括信贷资本、民间资本、外资资本等。

二、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框架

公共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全部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其中,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任何即使他不愿意为某产品或为他提供的服务付费,也不可能把他排除在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之外;非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被人消费,并不妨碍或影响别人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由于公共产品的这些特性,市场机制无法抑制“搭便车”的行为,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因此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又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物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更为常见的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上引进市场机制提供了可能性。准公共产品往往不能同时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要求,它一般具有较大的正向外部性,因为它所提供的利益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用,可在技术上实现价格排他,使其具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同时,它的另一部分利益可由所有者之外的人享有,利益又是不可分的,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对于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公共产品理论认为,由于它具有外部效应,因此不应由政府财政全部包揽下来,而应该采取政府主导提供与市场辅助提供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这类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而言,由于它所提供的许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存在显著的外部收益,使之具有“非排他性”和收集成本很大,再加上其使用边际成本很低,因此,单个企业和个人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去收集信息,而是采取“搭便车”的做法,这决定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农村信息属于准公共产品,理所当然是国家财政应大力扶持的重点领域,政府必须进行支持和投资,而且政府在推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在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财政支持是不现实的,必须寻求建立一个有效克服“市场失灵”,解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多元化渠道融资机制。由于市场机制可以在准公共产品投资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可以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的投入机制。

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非政府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公共财政资金供给不能满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需求

由于农村信息的准公共物品性质,理所当然属于公共财政要努力确保和重点支持的领域。但由于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正处在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差距很大,任务仍十分繁重。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在资金投入上,在255个有县级信息中心的县中,148个有专门的经费,平均每个信息中心为86600元,经费最多的为110万元,最少的只有500元 。由此可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急需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也是政府的重点投资领域,而政府财力有限,能够投放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显得非常有限,因此,仅仅依靠公共财政的资金投入力度无法满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吸引政府以外的其他投资主体进行投资。

(2)引入非政府资金改善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和农村因经济落后而产生的隐性需求不足,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起主要作用的往往是来自上面的行政指令,并最终形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垄断的单一供给模式。农村信息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此种情况下,如能在农村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加强市场竞争,引入其他资金主体,如企业、民间组织等,借助他们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大大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资源的利用。同时,新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引入了竞争机制,对政府提高农村信息供给效率形成反逼态势,有利于改善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利用非政府资金既可以增加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弥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也可以提高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由此可见,一方面公共财政资金有限,其供给不能满足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非政府投资可以弥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缺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在保证公共财政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供给的同时,还必须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争取国内外各方面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心与支持,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使政府投资和非政府融资相互结合、互为补充,解决目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紧张,投入不足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利用非政府融资是十分必要的。

2.可行性

(1)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投资吸引力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下發了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政府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参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可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在当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这使得非政府资金主体对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的预期收益看好,他们在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直接投资或者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2)非政府资金具备了一定的供给能力和可利用能力

第一,金融资金供给充足,可以支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据统计,2005年,全国金融贷款余额17万亿,农业GDP 贡献率为15.2%,而农业得到的贷款不足1万亿。金融部门游离于支农之外,金融资金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二,民间资本大量闲置,可以参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第三,外资在中国投资日渐增多,外商必然会发现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吸引外商资本的投资融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因此,从非政府资金的供給能力和可利用能力来看,它能够为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活力的资金来源。

(3)其他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和国外农村信息化建设非政府融资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

首先,从其他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过程的市场化运作经验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非政府资金规模的扩大和更先进融资方式的出现,某些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会弱化,也为非政府资金提供公共产品创造了条件。可以借鉴其他农村公共产品建设的经验创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方式,吸引非政府资金。

其次,从国外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看,许多国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模式。例如,印度在其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不仅仅是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而且还引入私人投资和公私合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等方式,注意吸引私营企业加入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印度政府在实施农村电子政务计划时采用了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另外,美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积极吸引非政府资金,例如美国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就是由政府各部门、地方政府和私营机构(企业) 共同参与完成的 。因此,国外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表明,非政府资金完全可以支持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事业。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益性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其建设的资金来源中,必须明确政府财政资金主渠道的地位,但同时也要强调市场资金渠道的辅助作用。以公共财政为主兼顾市场的资金运行机制是推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强公共财政主导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发展新农村信息化方面,必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2.制定鼓励非政府资金投资的政策措施,拓宽融资渠道

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非政府资金投资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吸引和鼓励非政府资金投入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上来,鼓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将农村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建立在市场机制、社会参与和政府自身变革的基础之上。

3.构建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机制

政府应合理界定新农村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产权,积极寻找政府与市场的合理界限,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领域的改革(非政府资金的参与),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最终打破农村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单一供给体制,实现有序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赵战军 谢 梅: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途径,农村经济,2005(12):P23-25

[3]张克旭:破解农村信息化“三难”,http://www.agri.gov.cn/,2006年8月24日

[4]贵新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的思考与建议,http://www.hebzx.gov.cn/,2006年6月8日

[5]陈良玉:印度农村信息化的实践及借鉴,世界农业,2004(10):P36-39

[6]贺文慧 杨秋林: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6(4):P18-20

[7]贺文慧 高 山:浅析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http://www.ahny.gov.cn/,2005年12月19日

[8]李荣秀: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甘肃农业,2006(8):P63-64

[9]辛仁周:辛仁周谈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http://www.enet.com.cn,2005-5-16

作者:李晓峰

农村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2: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政府应采取的对策主要有: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引导;采取政策优惠措施激励运营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搭建农村信息平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培育。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利益机制;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新农村放在了首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信息化等基础设施纳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九大目标之一。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备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素质,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在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建立和完善农村通信设施,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为农村社会的信息流通、科技和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农民增收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开创一个崭新局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话“村通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在许多地区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终端方便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这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令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

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还严重不足。2005年底,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11066.5万,不到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3976.8万的1/2。农村电话普及率仅为13%,而同期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5.9%。此外。还有2.9%的行政村未通电话,分别有5.52%和4.19%的全国人口未覆盖广播和电视。在城乡之间,家庭拥有电脑数和互联网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距。2005年底,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家用电脑为2.1台,城镇为41.52台。农村网民总规模为1931.4万人,普及率仅为2.6%,而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9%。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的通信设施还远不如城市,农村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农村信息化供给主体缺位。农村主要分布于县区,县区领导重视的是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增收,并没有把农村信息化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对农村信息化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信息是公共物品,或者至少是准公共物品。因此,信息化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在传统的体制中,我国城乡公共物品的供给采用的是两种制度,城市的公共物品主要靠国家财政投资。农村的公共物品主要靠农民建设投资。传统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显然难以适应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农民只是信息需求的主体,但现阶段还不能构成农村信息化的供给主体。

2、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是信息需求的主体,但作为弱视群体,他们没有专业的分析知识,也没有了解信息的渠道,需要外力来组織和引导他们。这个外力就是政府。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难以承受电脑购买和使用的成本支出,再加上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的收集与接受渠道、处理信息的手段与能力等都比较弱,还没有形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农民基本上还是一个被动的受众。因此,目前农村宽带市场增长较为困难,信息化要在农村普及还有待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的进一步组织和引导。

3、激励运营商投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利益机制不健全。由于农村幅员辽阔,部分区域后期维护、服务等工作也存在困难,农村光缆被盗现象严重。部分偏远区域通信基础设施铺设到位后,电话、宽带簢]入户率难于保证,投资大而收益小。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投人成本更高。农村电话用户绝大部分都是低端用户,电话使用率低。农村电话亏损也成了长年存在的问题,而且这种亏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最现实的追求,投资和运作农村市场,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成本高,收益小甚至亏损,因此,单从企业行为考虑,任何一个理智的企业家都不会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亏损地区。如果没有一种利益激励机制,运营商就没有投入建设的积极性,不愿意去农村做赔本买卖。

4、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网站服务质量普遍不高,农林牧渔业的网站信息难以最终传递给用户。农业信息网、农技热线信息量不足,更新不够及时。农民的上网需求主要是查看相关农业信息。但由于目前农村信息资源分散在各行业部门,运行经费、开支渠道也各不相同,整合各行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公共资源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农业信息网信息的更新速度。网上最新的农资信息发布时间滞后,市场针对性不强。

5、缺乏专业信息人才,信息工作队伍业务水平不高。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特别是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奇缺。农村信息工作队伍业务水平不高,各级农业部门从事网络管理技术维护与开发的专业人员普遍不足,缺乏经常性的技术培训,知识更新不够,独立进行网络开发与管理的能力较差,信息服务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政府要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引导。各级政府要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解决“兰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同时。政府要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开展农村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话“村村通工程”,并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适时组织和实施新的重大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农村信息化的带动作用。

各地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普及网络知识,加强对广大农民进行信息化应用的宣传和引导。在现阶段,基层政府

可以和信息运营部门共同对农民进行引导、教育和帮助,让农民了解“网上市场”的存在及其作用,明白它的使用方法。如可以挑选几个条件比较好的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示范点,抽调业务骨干免费提供上网技能培训、网络维护,提高农民参与信息化的热情。

2、政府应采取政策优惠措施激励运营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单纯由市场调节是不可能实现公共品的有效供给的,往往是市场失灵时企业退出市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浩大的、繁杂的、长期的工程,单靠电信运营商的力量显然是无法推动的。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农村信息化建设纳入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加以扶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电信运营商一定的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政策上的优惠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增加农村地区的通信投入,促进农村作息化的长远发展。

3、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搭建农村信息平台。政府应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的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资源中心。加强对农业信息源的整台规划更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实用的信息。

在政府牵头、电信实施、市场运作的框架下搭建农村信息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开通农村电话专线咨询,聘请农村专业户或专家为农民解答疑难问题;(2)开通农村信息专网,政府各部门负责提供专用信息;(3)在乡镇政府辖区设立网络文化服务站,为农民查询信息提供帮助;(4)在村里选择文化素质较高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设立信息示范点,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当然,搭建信息平台的方式应因地制宜,使信息传播发挥最大的效用。

4、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培育。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立足点。政府应大力培育农村信息化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重视农民信息化素质教育。提高鄉镇干部学习和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加强农村信息化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帮扶、合作、交流等手段将城市信息化人才引导到农村。逐步在各区域尤其是在县域内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以信息化人才为依托,逐步建立学习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农村点多面广、市场发育不成熟,各地农村的环境、条件和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各地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加以推进,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责任编辑:崔 颖]

作者:王松梅

农村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3:

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途径的比较分析

摘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信息时代新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农村信息化含义与意义的理解,全面分析了政府推动型信息化建设,国营农场模式的信息化建设,农村各种行业协会的信息化建设,合作社、专业户带动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和农资企业主导的信息化建设等五种实践途径,并认为农资企业主导是实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实践途径。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践途径

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只有尽可能减少农产品的流通费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 “所谓农村信息化,是指建立在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运用IT改造传统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过程”,即建立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之上、服务“三农”的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不少主体借助计算机和IT网络技术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做了有益的实践,成效显著。归纳起来,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实践途径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政府推动型信息化建设

政府推动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央部署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即由中央政府往下级政府层层命令形式的信息化建设,这是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如广西强力配合上级政府实施的“12316三农热线”,它是“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的重要形式。按农业部统一部署,区农业厅于2006年10月开通了覆盖全区的集咨询、投诉和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12316三农热线”,并在全区的县(市、区)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和投诉服务站103个,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了一个“三农”综合信息电话咨询服务平台。目前,广西全区已有8个地级市建立了农业信息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有3个地级市、21个县整体实施“三电合一”项目,农业技术电视点播频道覆盖38个县。“村村通”工程、“金农”工程、科技信息110等是这种形式的代表。另一种是地方政府实施的信息化建设。例如,为构建信息服务基础网络平台,广西开始开发并应用信息资源,抢占信息制高点,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打造农业电子政务、农业电子商务、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三平台。十年间,广西农业农村信息网站实现100%市县全覆盖,超过50%的乡镇建立信息站,广西农业信息网共发布信息40多万条,日访问量达两万多人次。全区共建有100多个综合信息服务网点;675个乡镇建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占全区乡镇数的50.98%;部分行政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信息站;组建了6000多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

二、国营农场模式的信息化建设

国营农场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如桂林源头农场作为广西目前最大的柑橘专业农场和柑橘出口生产基地,也是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集生产、采后处理、销售、出口为一体。在信息化建设上,它密切结合农场实际,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信息化实践形式主要有:(1)源头把关,信息先行。农场在柑橘苗的选择上,充分利用国内的市场信息,择优选择适应性强、挂果周期短、抗病能力强的重庆柑橘研究所培育的柑橘苗,从源头上把好品种质量关,有效预防和控制广西区内常见的柑橘病,保证了柑橘的顺利生长和挂果。(2)建立并完善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源头农场为搞好柑橘生产和销售,扩大出口销量,利用完善的信息化渠道,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追踪体系工作。在柑橘生产中建立抓住源头、规范操作、责任到人的可追溯制度,逐步形成柑橘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3)市场的信息化管理保证了销售的顺利进行。源头农场还是全国24家拥有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的农业类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的企业之一,是全国柑橘产品质量可追溯的唯一企业。该农场利用以上优势加大网络宣传,让“源头”柑橘扬名中外,国外很多客户慕名而来,从而使其柑橘长期畅销国内高端市场并大量出口东南亚和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订单接收和处理方面,该农场日益完善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实现了网上订单无纸化。

三、农村各种行业协会的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各种行业协会凭借独特的优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江苏昆山巴城阳澄湖蟹业协会主要为协会成员提供信息化服务。该协会的信息化表现形式为提供专业大闸蟹养殖方面的全程服务,并进行技术开发、交流、示范和推广工作。对协会会员培训大闸蟹养殖户技术,提高大闸蟹养殖科技水平,开展大闸蟹养殖专题技术讲座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协会信息网络探索大闸蟹养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为农村规模养殖提供业务咨询服务。总结编写用于交流、应用的养殖技术资料,建立健全规模养殖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市场信息网络,采用“协会+科技+农户+市场”的信息产业化模式,推动规模大闸蟹养殖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合作社、专业户带动形式的信息化建设

合作社形式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为加强合作社内部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重要手段。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提供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这方面,农业大省安徽省是典型。安徽省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 000多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近8 000个。4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比较规范,服务功能比较齐全,带动辐射能力较强,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的作用。这些成就是合作社信息化服务取得的良好成果。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各级农业部门做好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有效方法。专业户形式的信息化主要包括为专业户周边的农户提供种苗、养殖、防疫、售卖等信息的建设,信息程度低,范围窄,以规模经营为主要目的,是比较低端的信息化建设形式。

五、农资企业主导的信息化建设

当前,一些农资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优化农村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这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又一形式。像广西知名农资企业红日蓝天绿地集团公司(简称“红日集团”),充分利用自身网络,大力发展信息化,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实力,也使农民尝到了农资企业信息化带来的甜头。其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实践主要有:成立蓝天绿地发展学院,构建培训关联农户和内部员工的沟通、信息共享的平台;组建R&D中心、农产品销售中心,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生产领域运用ERP,并不断升级、调整;物流部应用车辆配送统筹管理、仓库管理信息等系统,实现出入库、开单、发货、配送、累计库存、产品管理等现代化的高效操作;财务管理应用金碟财务软件管理系统,实现各类财务数据的快速更新,如财务进账、出账、客户应收、资金回笼等数据的变更,为办公室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构建“966113”客户服务信息化平台,为顾客、加盟商提供全面、快速、有效的“一站式”服务;建设全面、一体化经销农副产品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完全的信息网络,实现各个区域的客户、加盟商信息及时共享互通。

总之,当前政府推动型信息化建设是主要形式,但此种模式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几乎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对农村信息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容易导致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事实上,政府推动型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也是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的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国营农场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不具有代表性,毕竟其特殊的半政府行为很难复制,如源头农场可规定农场员工种植果树品种,带有行政管理色彩,没有普遍推广价值。农村各种行业协会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和合作社、专业户带动形式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小范围的信息化实践方式,只有相应成员才能享有信息化带来的实际利益,其实践范围受限,导致一定的利益冲突,不宜推广和普及。

农资企业主导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资企业其信息化建设的辐射范围较广,企业化行为灵活,若政府稍加推动和支持,其发展必定势不可挡,容易普及开来,也是相对较好的农村信息化实践途径。再加上不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农资企业获得一定的财政支持或政策优惠,将极大提振农资企业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信心和热情。首先,政府节约了实践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其次,农资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必定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自身也受益;最后,农民也从信息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培育优秀的农资企业并辅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将使农村信息化建设迈向新时代。因此,充分肯定农资企业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环境并处理好农资企业、政府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全国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由此看来,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出适合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途径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张向荣. 科技部、信息产业部携手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J].农家致富顾问,2008,(2).

[2] 田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J].理论与当代,2008,(9).

[3] 李丽芳. 信息之光亮八桂田野[N]. 农民日报,2009-03-06.

[4] 覃学强,吴砚峰. 源头农场实践农业信息化的启示[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 黄浩. 我国农村信息化及实践途径的探索[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

作者:覃学强 吴砚峰 李芳云

上一篇:本土化过程管理论文下一篇:智能化农业灌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