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如今发生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前提下,为解决大部分病患者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民群众看不起病的现象进行有效缓解,运用计算机辅助功能和网络通信为手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能够为政府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提供分析数据,从而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提高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篇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策略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综合管理服务水平,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应探寻有效的策略对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加以完善。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信息化建设; 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6. 047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起与新农合制度发展相适应、与建设中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相衔接、较为完备和高效的全国新农合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和应用技术手段,建立“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安全高效、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有利于实现新农合业务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科学化,提高新农合工作效率和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合作医疗健康运行的信息化管理,使新农合业务处理全面信息化、监督管理透明化、软件核心模块统一化、硬件基本设备统一化、数据接口标准化、数据传递方式标准化,保障和促进新农合制度持续健康发展。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1基础薄弱、认识不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是一项行为主体多元、决定因素复杂,管理成本较高的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各试点地区而言都是一项新事物,而且在初期一般都处于时间紧、任务重,机构刚组建、认识不足、行业政策不熟悉,业务流程不了解的状态。而各试点地区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专业人员配备及素质、政策的制定、对政策的认知度、参合人员特性、政府重视程度、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等影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方面因素不尽相同,直接关系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和顺利进行。因此,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认识,夯实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规范其业务处理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复合型人才缺乏

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系统运行的稳定与否、辅助卫生决策功能发挥的程度等方面均与新农合管理部门中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同时拥有良好的现代管理、决策思想的人员数量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新农合信息管理的操作人员大多来自基层,业务知识、计算机操作水平极其不平衡,同时又受各地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尚未落实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各级管理经办部门很难吸引或招聘到理想的复合型人才从事此类工作,进而严重影响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水平及其功能的发挥。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提高认识,夯实基础,规范流程

提高有关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是能否顺利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信息化管理外行的领导很难驾驭全局的管理工作。领导者虽然不直接操作计算机,但仍需要了解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数据处理的流程,了解计算机可以做什么、做不到什么,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辖区信息、参合人员的录入、医疗证卡的制作、业务流程处理等初期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夯实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今后整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有可能导致整个信息化建设工作陷入无序的状态,最后不得不推倒重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2.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培训,使每个信息管理操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是信息化建设得以实现的前提。培训的重点应该由单纯的“计算机操作培训”向“信息化建设观念灌输+业务培训+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培训”的模式转变,信息管理人员除接受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尤为重要的是要使每个使用者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感的认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效率的高低,除受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的影响外,还取决于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及队伍构成合理与否。因此,各地新农合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努力打造一支懂业务、懂信息技术、接受过现代管理思想熏陶的基础素质过硬、专业能力构成合理的人才队伍。

3结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不但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而且加快了农村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医疗卫生行业要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行政管理效能,以信息化带动医疗卫生行业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信息量大、管理要求高、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作者:杨爱荣 金英子 赵红梅

信息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篇2:

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摘要:在如今发生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前提下,为解决大部分病患者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民群众看不起病的现象进行有效缓解,运用计算机辅助功能和网络通信为手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能够为政府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提供分析数据,从而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提高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农村医疗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如今由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的时代已经逐步向知识经济的时代转变和过渡,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家、行业及企业都对于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注重,而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经营管理和生产,对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在未来信息社会经济时代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如今发生的“看病难、看病贵”的前提下,为解决大部分病患者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于农民群众看不起病的现象进行有效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就随着出现。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运用计算机辅助功能和网络通信为手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能够为政府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提供分析数据,从而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提高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现状

21世纪初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渐发展起来,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渐的开始,尤其是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规模也都逐渐的规范和逐步的壮大。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基础较为薄弱。简单的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具有较高的管理成本、复杂的决定因素、多元化的行为主体的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对于每一个试点地区来说都属于一项新事物,尤其是在开始初期,基本上都处于一种任务重、时间紧的阶段,尤其是因为刚组建的机构,对于行业政策和行业认识都不够全面和了解,尤其是对于业务的流程也都处于不明白不了解的状态。由于每个试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区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再加上地方的经济条件和专业人员的培养配备、地方政策的制定以及对于政策的认知度和政府的重视度,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管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都各自不同,也是对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认识的提高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

2.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高低与管理部门都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管理部门里具有良好的业务专业和信息技术、现代的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但是,目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来自于基层,对于业务和计算机知识不够清楚和熟悉,再加上各个试点地区的不同,配备的工作人员编制也未能全面的落实,从而使各个管理的工作部门在招聘和吸纳复合型的人才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设,对于农民群众的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止作用,对于帮助农民群众抵抗重大疾病、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村劳动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国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使全国每年的参保人数逐年增加,各级政府单位对于农村合作醫疗的补助标准也都逐步的增加,在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都逐步的提高,有的地方还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 统筹,使农民在门诊看病也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报销。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发展,参与医疗的农民群众也越来越多,而伴随着的大量数据也都给各级政府机关都提出了更好要求的管理,因此,进行数字化管理也是目前的迫切工作,不管是在医疗工作上还是医保工作上,数字化信息化都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信息的互相联通,保证制度的有效衔接。2.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加强机构的办事能力。3.有助于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控制费用的不合理。4.有助于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了解,从而加强管理.5.有助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管理,促进医疗制度的发展。6.有助于参保群众的即时结算报销,保障农民的自身利益。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一)落实基础,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相关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认识是开展此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由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而相关领导若是对于信息化管理工作属于外行的话是很难对于全局进行一个控制和管理的。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有相关的了解之后,能够使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从而使医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的提高。由于参保的人员和信息比较多,因此,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于试点地区内的人员、地区内的信息、医疗卡的制作等进行控制管理,落实基础,提高思想认识,对于今后整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相当大的作用。要不,将会使整个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入困境,从而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的前提是是每一个对于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计算机和业务知识具有熟悉感,因此,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和提高素质和业务知识。总的来说,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要接受专业业务知识和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培训之外,还必须对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进行提高,从而使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能够从思想上真正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各个试点地区在对于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也是必要的工作。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逐步推行,对于农民群众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而且对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医疗卫生事业要想进行深化改革、快速发展,就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的建设手段进行工作职能转变,从而使办事效率逐渐提高和实施其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而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现代化,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够真正的得到落实,从而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廷贵,吴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2]丁立峰.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J].科技信息.2011,16

[3]董铭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J].科技与生活,2011,17

[4]杨爱荣,金英子,赵红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

[5]白静.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中国卫生产业,2011,07Z

[作者简介]

邵泽虎(1982,3-)男,本科,连云港市赣榆县人民医院信息科,研究方向:医院信息管理。

作者:邵泽虎

信息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篇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费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保费问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目前,保费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运行。在保费的筹集过程中主要存在农民参合性不高、逆向选择、筹集顺序不科学和筹集成本过高等问题;在保费的管理方面主要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模式单一松散和管理的信息技术落后等问题。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应该从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保费筹集方式多样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具独立性和人大与政府加大对保费的监管力度等几个方面来完善它。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费;逆向选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始试点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但是作为新生事物,总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完善它。

一、保费筹集问题

(一) 农民参合性不高,导致保费筹集不稳定

主要有以下原因导致农民参合性不高。第一,宣传力度不够。这是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问题,由于很多农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给自己带来哪些好处没有清醒的认识,导致参合性不高。笔者了解到,农民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起付线和封顶线是多少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其他较复杂的问题了。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非常薄弱。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了解渠道单一或者说是没有,也就是村干部解释几句,可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究竟能带来哪些好处连有些村干部都不懂,谈何为它宣传呢?第二,门诊费用补偿比例偏低。以辽宁省为例,2009年每人缴纳20元,而门诊费用为10元,占个人缴纳费用的50%,而10元的门诊费只能买一盒药而已,农民对此不满。虽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大病统筹,但是,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能够用门诊费用来买药品。笔者了解到,在农村,农民是不愿意住院的,除非是大病。农民认为,一年得大病的几率很低,小病却是不断,需要用药品,再说得了大病,费用是非常高的,而补助却很低,最高就是2万元,最高比例为50%。因此,如果药费补助的比例能高些,农民的参合性就会高,从而有利于资金的筹集。第三,住院补偿比例偏低。以辽宁省为例,乡级O~1000元补偿比例为40%,1000—3000元补偿比例为50%,3000元以上补偿比例为60%;县级0~1000元补偿比例为40%,1000—5000元补偿比例为45%,5000元以上补偿比例为50%;县域外0~5000元补偿比例为30%,5000元以上补偿比例为40%。对不经转诊自行到县域外就诊的患者,补偿时按县域外标准减半补偿。在县外打工或外出急诊的参合农民患病时,在住院3天内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报告,补偿标准按县域外标准执行,对未按时报案或未报案者补偿时按县域外标准减半补偿。可见。补偿比例偏低,且规定繁琐。据笔者调查,农民普遍认为这一比例偏低,农民仍需要支付大部分的医疗费用。而且,医院还分级别,这让农民无所适从,去好医院,补偿低,去乡里医院还不放心,在县外住院补助更低。第四,起付线偏高,封顶线偏低。以辽宁省为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起付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100元;县级定点医疗机构300元;县域外500元。参合农民年个人住院累计封顶线为2万元。起付线偏高,封顶线偏低,不利于农民参合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医疗费用在起付线以下的部分较多,比如感冒发烧的常见病等等,这些病的治疗却得不到补助,而这正是农民想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希望得到的好处之一。二是封顶线偏低,使得农民得大病获得补偿的比例较低。如果大病的费用是10万元,那么农民才获得2万元的补助,也就是补助20%,这是偏低的。第五,报销手续繁琐。农民在定点医院看病时,自己要先垫付医疗费用,然后再拿发票到管理机构去报销,又因为农民事先并不知道哪些检查项目可以报销,哪些不能报销,也不知道哪些药能报销,哪些不能,这使得农民不知所措。

(二) 自愿参与原则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自愿参与原则就是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反对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对方对信息的无知或知之甚少,而隐蔽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市场分配的行为。具体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就是容易得病的人群愿意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身体健康的人群则不愿意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因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加的预期效用与预期成本的对比,农民的预期效用是参与其中能够减轻患病时的经济负担,而产生此效用的前提是患病风险,所以身体素质好、疾病风险小、年龄层次比较低的农民,相比于健康状况差和年龄层次较高的人群,不愿意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一方面,合作医疗无法达到应有的参合率,共担风险的能力减弱;另一方面,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必然是高危人群,有可能导致合作医疗经费入不敷出,整个制度将难以正常运行。

 (三) 保费筹集顺序不科学

目前,采取自下而上的筹集顺序,即地方政府的出资是以农民的出资为前提的,中央政府为了控制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行为,又采取了“只有地方政府先出资我才出资”的办法。也就是说,农民出资在前,然后才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配套投入。由于过去某些政府部门乱收费或违背承诺等使农民对政府的出资承诺缺乏信心,所以农民采取了“只有政府先出钱我才能出钱”的策略。这导致农民参合的随意性增强,进而不利于筹资机制的稳定性,而且,这种自下而上的筹资顺序还容易引发地方政府弄虚作假,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过程中,就有地方县级财政为套取上级合作医疗资金,采取了弄虚作假的办法,首先由县财政“垫付”农民的参合资金,然后以此套取省级财政合作医疗的补助资金,省级财政又以此套取中央财政的合作医疗补助资金。虽然中央政府安排了合作医疗补助资金,但农民却没有从中受益。

(四) 保费筹集成本过高

目前,主要采用上门筹集的方式,即在政府组织下,由乡镇、村组干部或乡村医务人员组成筹资工作小组,分村包户上门收取农民参合的资金。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乡镇一级干部和村医生,基本上都是在义务做工作。而且,潜藏着两种风险。一方面,上门筹资的方式,牵扯基层干部精力过多,容易引起他们的懈怠

与反感,在上门宣传中可能会出现考虑农民的心理不足,对待农民提出的问题解释不够耐心等现象,从而影响筹资工作的持续开展。另一方面,这种筹资方式在资金逐级上缴的过程中,如果在操作程序上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存在农民参保费不能及时进入资金封闭运行轨道以及资金被挪用、截留的风险。

二、保费管理问题

(一) 保费管理主体不明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由谁管理,如何管理?这就引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属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的范畴,应当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或牵头组织管理,即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模式;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养老、失业等其他保险不同,又与医疗供方联系紧密,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应当借鉴国外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实行政府调控下的医疗保险部门与卫生部门合作模式。这三种模式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采用,导致了管理主体的混乱、权责不清,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

(二) 保费管理成本过高

由于我国实行层级节制的委托代理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资金实行县(市)级统筹,因此,需要很高的执行成本。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原则上不增加编制,但实际上基本都配备常设机构。在县里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乡里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其人员和办公费用都列入财政预算——这些对于财政状况比较困难的基层政府来说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县政府无法承担这些配套支出时,必然会转嫁到卫生机构,甚至是以医疗费用的形式转嫁给患者。这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实际效用。

(三) 保费管理模式单一,且松散

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时,往往忽视了农民对医疗需求的层次性。合作医疗往往在一个村、乡甚至一个县只有一种形式、一个保费收缴标准、一种补偿比例,这样单一的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农民的不同医疗需求,且内部管理松散。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成立I临时性机构,即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人员多为卫生部门内部调剂或暂时借用其他部门,无编制,而管理人员为兼职,缺乏经费保证,造成了工作上疲于应付、效率不高,医学文书管理不规范、病例书写不完整,保费管理存在潜在危险。一些试点县(市)的部分医院存在不合理用药、延长住院时间、克扣拖欠补偿费用和冒名住院等问题;农民为了顺利报销医疗费用,给办事人员请客送礼,这就为定点医疗机构合作医疗办公室经办人员提供了“寻租”的便利,导致管理松散。

(四) 保费管理的信息技术落后

由于财政困难,目前各地尚未建立起地区统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部分地方多为手工操作。部分县(市、区)虽已建立了本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库平台和网络平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数据不能共享和互连、互通,难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数字化、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不利于市、县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宏观决策分析、保费运行监管和政策落实监督等各项工作的运行。

三、保费筹集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应大力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对村干部要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方面的知识辅导,让最接近农民的基层干部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内容,才能让他们来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要进行不定期的讲座辅导,并发放书本辅导材料及相关法规,也可以通过电视发布信息或进行知识讲解,应尽量避免在报纸和网络上发布信息,毕竟农民上网和订阅报纸的人数不多。第二,提高门诊费用补偿比例。建议补偿比例应该是农民缴纳费用的85%以上,而不是现在的一半左右。不能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的平衡性而降低农民的福利水平,而且提高门诊费用补偿比例是可行的,因为基数小,每人不过20~30元左右。第三,提高住院补偿比例,取消医院级别和补偿比例的关联性。住院补偿比例应该相应的增加20个百分点,不应该因为医院级别的不同而改变补偿比例,这易使农民形成概念上的混乱,弄不清楚补偿的比例究竟是多少,产生反感。第四,降低起付线,取消封顶线,用补偿比例来取代封顶线。取消封顶线,最大限度地补助农民的医疗费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性化的表现,体现出政府的人文关怀。

(二) 保费的筹集方式应该多样化

除了目前的上门收缴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协议委托式、滚动式和准强制式等方式进行收缴保费。协议委托筹资方式是指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信用社和农户3方签订协议,委托各乡镇信用社定期从农民的个人账户中统一代扣农民参合资金。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突破了政府逐户上门收取农民参合资金的繁琐工作流程,筹集农民参合资金更为便捷和低成本,而且也更有利于对合作医疗保费的管理。滚动式筹资方式是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或住院减免补偿医药费用时,本着自愿的原则,用减免或补偿所得的费用预缴该户次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方法。该方法降低了农民对参合缴费的抵触情绪,是一种不违背自愿原则的交费方式。准强制式主要是结合中央政府对农村逐年加大的转移支付力度,把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的一部分,强制性地转为仍然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医疗补贴,成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资金。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而且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各种筹资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因此,应当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综合利用各种筹资方式,以达到科学规范化。

(三) 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独立性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隶属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这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对政府各级部门的截留、挤占、挪用行为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因此,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独立性,有利于对保费的管理和使用。与此同时,需明确经办机构负责人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组织的法定代表人和保费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使其有权对截留、挤占、挪用的保费进行追讨,必要时可代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对侵权人提起诉讼。

(四) 加大人大和政府对保费的监管力度

首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费预算决算必须经人大表决通过。其次,要保证保费封闭独立运行,需要支付资金的,需由经办机构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按照保费预算予以审核,符合预算规定的,按照保费封闭管理要求支付保费。第三,经办机构应当按月向管理委员会、卫生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报送保费财务报告,年终报送年度财务报告。第四,人大、卫生、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不定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挪用、贪污保费,擅自改变补偿项目、补偿标准和筹资标准,未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费及利息等收入按规定存入财政专户等违法违规行为,追究相应人的法律责任。

作者:杨成波

上一篇:互联网助力文创企业融资论文下一篇:三网融合技术下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