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

2022-04-15

现今智慧社区的发展模式可谓“百花争艳”,由于缺乏真正能起到指导作用的操作细则,智慧社区有的是互联网公司主导,有的是物业公司主导,还有的是家电厂商主导,不同行业的企业对智慧社区有着不同的想象和理解。通过对已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或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将当前智慧社区发展大致归纳为三种模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 篇1:

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基层智慧社区治理模式是江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实践抓手,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社区智慧化治理经验。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江苏在智慧社区治理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针对问题需要从技术应用、治理主体、社区需求、治理结构、数据信息、资源投入六个方面提升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基层智慧社区治理;问题;对策

1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中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江苏作为创新社会治理实践的排头兵,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点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围绕基层社区,强化网格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大力推行基层治理智慧化,打造“智慧社区”,不断提高社区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及时考察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实践,发现存在问题,前瞻智慧社区治理的优化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基层治理改革提供依据。

2 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基本现状

为保证调研的科学性与可信性,对全省智慧社区进行随机抽样得到86个样本,从建设主体、技术手段、治理内容、智慧水平4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2.1 智慧社区治理技术手段丰富

针对社区猛增的诉求,江苏省有91.8%的智慧社区都运用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数字互动电视等新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如南京锁金村通过开发智慧锁金APP,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包括社区O2O、物业服务、生活缴费等。常州薛家镇智慧社区则利用数字电视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于一体,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此外,微信公众平台以易操作、低技术门槛的优势成为55%以上社区智慧化治理的首选工具,社区居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社区资讯、预约服务等。

2.2 智慧社区建设主体多元

江苏智慧社区建设主体多为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共55个占63.9%),包括地市级13个、县(区)级25个、乡(街道)级17个。而以村或社区为主建设的有19个、事业单位牵头的有3个,企业为主的有9个。就建设方式而言,一般以政府为主导的都是自上而下路径,而其他多从基层社区自下而上展开。这表明江苏省基层智慧社区建设既有政府把握方向并提供支持,也有基层自主探索经验,有一定的可复制性。

2.3 智慧社区治理内容多样

江苏智慧社区治理主要围绕智慧技术、智慧政务、智慧服务等方面开展。目前约有36个样本(占41.9%)仅是以技术应用为切入点,如利用物联网技术、GPS技术、信息显示屏、语音汇报系统等技术建设智慧社区平台。约有21个社区(占24.4%)把技术集中落实于政务服务与综合管理,包括网格化管理平台、智能化社会综合管理平台等。有23个社区(占26.7%)主要用智慧化民生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如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而仅有6个智慧社区(占7%)涉及到居民自治的范畴。

2.4 智慧社区治理情况评估

总体来看,江苏智慧社区建设提高了政府管理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智慧化水平,提升了社区居民满意度,也推动了智慧产业发展。在86个样本中,大部分社区(77个)已实现“社区信息公示”功能,一半以上(58个)社区可以实现“部分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少数(9个)社区可以实现“整体服务全部信息化”,而仅有4个社区能够“通过参与式互动提供服务”。可见省内智慧社区建设仍处于“部分管理服务信息化”的中等水平,而与实现“服务基于参与式的信息互动完成”的治理仍有一定距離。

3 当前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

自开展智慧社区试点以来,江苏已建成了多个国家级示范智慧社区,初步形成社区智慧化治理格局,但是在以下六个方面还有可提升空间。

3.1 智慧技术向社区应用的创新性有待提升

社区智慧化治理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治理效能。而目前江苏智慧社区建设着重于技术性的基础设施投入,在智慧技术如何创新性的提升每个微观社区的治理水平上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一方面调研发现社区智能化产品应用不稳定,经常出现应用故障。如社区用户反映家庭报警装置不能触发报警,误报、报警范围非智能化;社区视频识别设备的智能检测不足,不能达到预想效果,导致设备闲置或低效使用。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还未形成规模效应。智慧社区中的物联网、智能感知等技术还停留在方案设计或试运阶段,大多数基层问题还是靠人力巡查或群众举报发现,而不是靠传感器报信,智能识别并调配管理力量到现场,处置效率有待提高。这是为何“智慧社区不智慧”的技术原因。

3.2 智慧社区治理主体的整体能力有所欠缺

当前江苏智慧社区治理存在政府主导,其他主体力量较弱的情况,政府主导建成的智慧社区有84%,由社区自治或与企业合作推行只有16%。同时被纳入智慧化治理网络中的社会组织往往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为社区文娱团体,而具有教育、养老、公益功能的社会组织较稀缺,尤其在乡村更甚。社会力量的缺乏将难以弥合虚拟平台与实体社区对接的空隙,造成落地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其次,各治理主体间技术水平存有差异,影响智慧化治理效能发挥。如智慧社区技术平台开发者(多为被委托的IT企业)与基层社区使用者之间存在较大技术能力差距,企业设计的功能基层使用者不一定有技术能力实现。再次,社区智慧化治理要求“前台+后台、线上+线下”相结合,而后台的基层治理者一时难以转变传统管理体制下的思维模式,线下的社区居民对治理新理念、新方法还停留在被动反应阶段,智慧治理接纳度仍需提高。最后,智慧社区中的利益相关方各有诉求,地产商把其看做营销噱头、物业管理先天不足并且还要收取“接口费”、硬件供应商只关心设备买卖收益,第三方平台急功近利缺乏沉淀,服务供应商缺少落地整合而一盘散沙等。因此若无有效引导,逐利性与合作意识的缺乏就暴露出来,都变成“捞钱客”而不是参与者,更非治理者。

3.3 智慧社区治理中人本化聚焦不够

智慧社区治理目的在于实现对社区居民需求的精准感知并提供精准化服务。但在江苏的实践中,搭建起来的智慧化技术平台在有些社区能运转通畅,但在有些社区却成为“IT花瓶”。究其原因,就是对信息技术过度强调而较少关心社区的真正价值与目的,智慧化技术平台与基层使用者诉求不匹配,对社区居民需求表达和参与协商的关注较少。对南京市7个智慧社区118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有72人根本不了解智慧社区,有24人有一点了解,仅有22人比较了解。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智慧化建设缺乏认知,甚至漠不关心,更毋庸谈如何进行利益表达,社区管理者也就更无法有的放矢的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大多数社区居民“边缘化”,缺失了服务“民本性”导致智慧社区治理失灵。

3.4 社区智慧化治理存在结构性障碍

通观江苏的实践,条块分割、科层分化是社区智慧化治理面临的共性难题。一方面与社区相关的民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或条块,相互缺少有效沟通与协调;另一方面基层治理主体在整合高层级政府部门资源时倍感吃力。这样的组织逻辑的直接后果常常是“各自为政、条口壁垒、信息孤岛”,“多头开发、信息低水平重复采集”,“网络硬件的异质、异构、不兼容”,“行政一刀切”等1。如张家港市就存在“社区信息化推进缓慢,各个条线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难以打通,导致信息平台难以落地”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过度关注以技术手段加强“社区管理”,而不是推动向“社区治理”转型。这样不仅不能用技术打破社区的科层化,反而进一步强化社区的“准行政组织”角色,如社区居委会成为基层政府下延的情况多未改变。因此科层结构使得智慧社区治理陷入“形变而质不变”的内卷化状态,行政向治理跨越尚有难度。

3.5 智慧社区治理中的数据信息有待挖掘

首要因素是智慧社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阻碍有效挖掘数据信息的价值。目前江苏各地智慧社区建设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收集信息标准不一且较为零散,基层数据信息杂乱且质量不高,可统合的难度较大。尽管一些地方基本实现“让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的承诺,但如何用沉淀数据进行预判性、前瞻性、精准性的决策还有欠缺,更多情况是信息鸿沟、数据沉睡、决策小样本。具体表现为:一是社区地理信息和人口数据、社区周边企业法人信息数据尚未形成实时数据库。二是缺少汇集智慧社区的舆情与百姓意见的民意数据库,难以快速回应社区治理的薄弱环节和不稳定性因素。三是缺乏智慧社区功能数据库,如没有社区健康数据库,也就无法利用应急呼叫平台为社区空巢、孤寡老人等群体提供便捷服务;欠缺社区消费数据库,也就抑制利用社区商业价值吸引企业参与治理。

3.6 智慧社区资源投入的规划性不强

智慧社区无论平台初建,还是后期运维都需要阶段性资源投入。有些智慧社区经常是计划了前期建设投入,而未充分估量管理维护的资源消耗,导致后期运行不畅。如调研的86个智慧社区基本都宣称搭建了智慧社区平台,实际却只有24个有定期更新。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规划后续资源投入。其次,智慧社区良好运行还需要掌握现代化治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基层社区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连普通年轻人都不愿意扎根基层,更毋庸说高级人才。可以说,没有规划匹配智慧社区治理的人力资源,则很难保障智慧社区软硬件平台长远发挥作用。

4 完善江苏基层智慧社区治理的对策性思考

4.1 加速技术应用创新,提升智慧治理效能

技术应用是智慧社区运转的前提,因此提升江苏智慧社区治理水平首先要从技术层面入手:一方面强调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服务平台和产品,如基于云计算的社区服务柔性拓展云平、基于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感知和信息自动采集与共享系统、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社区安全监控、车位管理、远程医疗、虚拟居家养老平台等2。另一方面加速智慧社区技术与社区生活全面融合,重视社区居民的用户体验,形成基于物联网的完整智慧社区生态链。并树立品牌意识,整合智慧社区产品与服务行业,在统一技术标准下竞争,使不同商家产品可以用同一APP控制,给社区居民创造全掌控式智能体验,进而推动智慧社区相关产业发展。

4.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智慧治理主体素养

针对江苏智慧社区治理主体整合力量偏弱的情况,首先要发挥政府引导功能,为智慧社区发展提供顶层设计与规划,制定有章可循的智慧社区建设标准,监督其落实与运行,进行专业性评估并反馈意见。其次要培育社会力量,增添社区治理动能。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运作模式、以企业公益创投为支持形式、以孵化器为载体的行政、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培育机制,打造真正有能力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再次要拓宽社区共治空间,通过智能社区平台把地产商、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服务商、公益社会组织等主体纳入治理网络,寻求利益交汇点形成社区治理合力,以共赢激活社区治理活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良性社区治理生态。

4.3 以需求为导向, 提高智慧治理精细化水平

江苏智慧社区要成为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的民生工程。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社区居民是核心要素,利用智慧平台精准化识别其需求,并营造宽容开放的社区环境,畅通民情民意表達渠道,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其次,通过搭建需求与供给的交互式技术平台,使专业化服务主体能够针对社区居民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有效供给个性化服务,让社区各类群体真正受益。再次,通过建立稳定的反馈机制和回访机制,跟踪社区难点事务的处理进程,保证治理环节无缝衔接,并评价智慧社区的服务水平以待持续改进。

4.4 变革治理结构,建立适配智慧治理机制

治理结构影响治理效能发挥,优化基层社区治理结构是提升智慧社区治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其一,要建立政府内部协作运转机制。打破不同部门间的制度藩篱,建立统一的管理服务平台以实现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达成合力共治。3要围绕满足社区需求的工作流程为主线,统筹规划管理机构,强调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打破过度分工的界限,建立各部门的无缝衔接机制。其二,运用智慧化治理手法,构建新型社区治理机制。通过社区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信息型治理工具,不断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激发居民自治热情。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社区拦截访问、上门走访、电话访问等主动型治理工具,分析居民需求和建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云端与网格结合,前台与后台相结合的功能型治理工具,对症下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与社区治理效能。

4.5 挖掘数据信息,以大数据推动智慧治理创新

智慧社区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决策”支撑,因此江苏必须用大数据加快智慧社区治理创新。一是按照“数源对应、网格管理、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数据集中采集、资源多方共享”的社区信息资源的共融机制;二是健全基层大数据综合治理平台。以民生为导向,完善基层数据库(地图库、人口库、法人库、城市环境库等),建立基于问题需求、语义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方法支持的基层决策分析系统,并创建嵌入移动终端的事务办理系统,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设计社区工作的数据循环体系,依托基层网格运作,对群众多元诉求及复杂问题从搜集、研判、解决、反馈,形成动态循环,使数据越用越活;四是建立大数据信息督查系统。个人工作任务与量化的民生指标相对应,基层干部职责、考评监督与群众诉求有机结合,凡事有章可循、有迹可查,形成用数据敦促责任落实的督查机制。

4.6 加强智慧社区规划,提升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一要广泛开源,通过政策诱导社会各界对智慧社区进行投入,二要统筹智慧社区投入,规划资源投入阶段性,产出可持续效能,三是智慧社区治理真正运行后,基层工作必然由重复性转化为创造性,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基层治理人才,推进基层工作者由“业务型”向“全能型”转变,提高其技术运用和科学治理能力。

随着智慧社区的普及,基层治理将面临着技术风险挑战,因此还需要构建信息安全体系,增强对关键信息的安全防护,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权利,为基层智慧社区治理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史云桐.网络化居家养老:新时期养老模式创新探索[J]. 南京社会科学,2012(12).

2张燕,余庆泽.我国智慧云社区公共信息平台构架与应用功能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3).

3张鹏.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治理模式、发展阻碍及整体性治理策略[J].江淮论坛,2017(4).

作者简介:沈广和(1981- ),男 ,汉族,山东费县人,管理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区治理。

作者:沈广和 王梦珂

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 篇2:

智慧社区探索现状

现今智慧社区的发展模式可谓“百花争艳”,由于缺乏真正能起到指导作用的操作细则,智慧社区有的是互联网公司主导,有的是物业公司主导,还有的是家电厂商主导,不同行业的企业对智慧社区有着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通过对已有智慧社区解决方案或建设模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将当前智慧社区发展大致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是提供单一业务的社区服务,如提供线上预约修理、预约钟点工等,但这类社区O2O服务业务往往完全偏向于琐碎服務的“软”整合,用户推广成本高,扩张性较弱。与此同时,单一的所谓社区O2O商业模式也无法解决家庭各大智能终端、社区门禁、停车锁等智能联接与协同,只改善了社区业主单一的生活需求,离公众理想中的智慧社区相去甚远。

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是通过社区服务搭建一个平台,构建智慧社区O2O生态圈,其中包括物业公司基于服务构建封闭智慧小区生态圈和物业公司联合互联网公司基于业务构建智慧小区生态圈两大类,它们仅仅基于物业或O2O业务的切人。对比“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注重社区服务的优化整合,和物业合作也能尽可能多地解决社区事务。但用户缺乏黏性,失败率较高。此外,社区、家庭各个智能终端的全面联接、协同与内容交互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种是一些家电数码厂商推出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通过推出智能家居App以及智能家电产品等,实现家庭各个智能终端的联接与协同。但这一模式存在两大难点,一方面现有传输标准或传输方式还是没有统一,导致用户使用的时候产生一定的割裂感,影响用户体验。另外由于厂商之间的利益斗争,导致联接技术封闭,无法兼容和协同其他品牌的智能终端,导致普及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大多智能家居App无法解决社区门禁、车位锁、储柜等智能终端的联接、控制和协同,同时也无法快速打通周边的生活服务业务。而且单靠一家企业整合小区物业、业主及社区O2O等资源,操作难度也较大,难以复制,推广成本较高。

目前,各地的智慧社区建设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各地的探索可以看出,智慧社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更是未来居民生活的理想场景。

北京:全市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

《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500个智慧社区,按照“便民、惠民、利民”的原则,建成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网络、智能高效便民的服务体系、安全高效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居民“吃、住、行、游、购、娱、健”生活七大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和协同化。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全市已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58%,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建成1500个智慧社区的规划目标。

目前,北京全市共有43个街道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在全市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中,五星级智慧社区224个,四星级智慧社区215个,三星级智慧社区814个,三星及以上社区占全部智慧社区的75%。

在北京做智慧社区的公司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软件服务公司,专门做智慧社区方面的软件平台建设,比如物业管理、社区O2O或者社区电商等,这类平台适合轻度的智慧社区项目使用,比如只需要让业主有一个平台来进行物业报修处理、缴纳物业费和考核物业管理人员,另外给业主提供一些小区生活服务和购物服务,就可以采用这种平台。

另外一种情况是想从整体上进行智慧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专门的解决方案服务商,比如太川科技,不仅可以支持客户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还能提供相关的硬件产品支持,比如智慧停车管理系统、智慧物业管理、智能家居系统以及社区安防报警等。这类型适合旧小区改造智慧社区或者新楼盘规划智慧小区的项目。

北京西城区广内街道“智慧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智慧社区的一个典型,其一期包括智慧中心、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民生4大部分14个子系统。智慧中心记录了街道所有的人、地、物、事、组织,这些数据精确到了每个社区的每个单位、每个楼门甚至每个井盖。智慧政务借助信息手段,对部门、科室、社区业务进行科学分类、梳理、规范,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提高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包括社区一站式服务系统、十千惠民系统、社区阳光经费管理系统、综治维稳系统、和谐指数评价系统等。智慧商务是以服务企业为主旨,包括槐柏商圈网、楼宇直通车、惠民兴商一卡通、企业绿色通道等。智慧民生以辖区居民需求为导向,建设面向社区的各类专项服务的典型应用,包括虚拟养老院、智能停车诱导、全品牌数字家园、数字空竹博物馆等。

上海:确定50多家试点智慧社区

近年来,上海市从便民、利民、惠民出发,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围绕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管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和智能家居等方面,发挥地区优势特色,建成了一批示范社区,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智慧化、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人的生活方式便捷化,形成了新型、生态、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治理模式。

2012年8月,上海正式启动智慧社区试点工作;2013年11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旨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2015年年底,智慧社区创新联盟发布了《2015年上海市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和《2015上海智慧社区发展白皮书》。此次调研由上海电信牵头,联合东方有线等联盟成员单位历时半年完成。白皮书显示,上海市16个区县共确定了50多家试点智慧社区。

目前上海智慧社区的基本模式是:基础设施推动,重视数据和平台建设;需求拉动,开发社区特色的智慧应用;政企联动,推进社会化融资,但是不同试点的发展不够均衡。

近日,普陀区长征镇开放的智慧社区体验中心,就是上海智慧社区中的典型代表。体验中心内设置了智慧社区服务终端,展示了各类连接社区服务的App,涵盖智慧出行、智慧医疗、智慧居家、智慧商圈等内容,打通智慧城市最后一公里。

长征镇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弥补了政府对社区服务统一管理手段的不足。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系统、综合预约服务系统、公益管理系统、社区商业对接系统等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可以在门户、App、微信、多媒体自助终端等基础服务平台上实现社区政府、教育、卫生、公益、体育、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发布、预约互动、点评积分、商业优惠等服务,大量的居民行为数据沉淀、统计分析报表将是未来社区居民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广州:多小区试水“智慧社区”建设

在广州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建设智慧广州的实施意见》中,智慧社区的建设被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社区等领域的示范应用,促进广州智慧城市的建设。

随后,广州市天河、越秀、海珠、番禺四区的多个社区被确立为第一批“智慧社区”试点,其中广州市天河智慧社区省级标准化试点为广东省首个智慧社区标准化试点,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试点以天河区林和街华新社区为主体,以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为重点,将在2年时间里抓好“六个一”,以标准化手段促进城市管理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一个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实现智慧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为社区内的机构和居民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二是构建一套智慧社区服务标准体系,涵盖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标准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三是制定一批智慧标准,推动家政、智能家居、志愿者服务、电子商务等相关机构参与各级标准的制定;四是推广实施一批智慧标准,社区服务设施、标志、环境、服务质量及管理等全过程标准宣贯率达90%以上;五是建成一个智慧社区标准化精品示范项目,将华新社区建成“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社会化”的智慧社区标准化精品示范项目;六是培养一批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力争在智慧社区培训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100人以上。

湖北:打造200个“湖北版”智慧社区

近日,武汉市质监局召开标准引领智慧社区建设推进会,会上启动湖北省武汉市智慧社区标准化集成方案选型招标,这标志着湖北省出台的智慧社区地方标准和联盟标准,开始被实质性运用到小区建设中。目前,在智慧社区领域,湖北省先后出台了7项湖北省地方标准和9项联盟标准,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湖北省将选出200家新建小区,以现有标准作为“门槛”,打造“湖北版”的智慧社区。此次启动的选型招标,将从硬件设备、网关接人、线路安装、网络流量分配等方面,对智慧社区领域的上中下游企业进行筛选,为试点小区提供符合标准的设备及服务。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武汉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时,将吸取武汉经验。武汉市采取由易到难,在全国首创试点示范先行突破,再全面推广复制的做法。自2011年起,武汉市公开征集智慧城市试点示范项目,并对遴选出的47个优秀项目授予“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設示范项目”称号,以此带动社会各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媒体誉为“武汉模式”。

兰州:启动“互联网+智慧社区”建设

2017年4月26日,《兰州市“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兰州将开展“互联网+智慧社区”建设,探索“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城市社区商业新模式,鼓励企业建设社区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客户端,整合线上线下供给渠道,打造社区便利快捷的网络消费“微环境”。

银川:今年将新增80个智慧社区

2016年,银川市已经完成了20个智慧社区的建设。2017年,智慧社区计划新增待建80个,其中兴庆区26个、金凤区30个、西夏区24个。三区范围内,将有更多市民体会到智慧社区带来的福利。进小区刷脸、远程诊疗、家门口掌握环境质量信息、取件只要输入六位取件码、健康直饮水送进门……这些服务将在2017年出现在更多银川人眼前。

按照智慧城市便民、惠民、利民的宗旨,银川将在社区原有基础上部署安保、环境、公共服务、医养服务、商业服务等一系列智慧化设施,全面提高市民的智慧生活水平,扩大智慧社区的辐射范围。

在80个智慧社区开启建设后,安保、环境、公共服务、医养服务、商业服务等一系列智慧化设施将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作者:许婕

网络化智慧社区管理论文 篇3:

加快智慧社区建设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摘要】智慧社区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治理的效率,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活体验。新时代,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统筹规划,打造智慧社区建设新体系;要加强前沿技术应用,打造便民服务新平台;要强化运营队伍建设,培养新型智慧居民。

【关键词】智慧社区 社区治理 公共管理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布,明确指出要“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智慧社区建设以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核心,实现了“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的升级,能够有效破解目前我国社区治理中的难题,提升社区治理效率。
智慧社区建设是提高社区治理效率、推动社区治理转型的必由之路

社區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生活场所,社区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传统的社区治理主要依赖于基层党组织与政府,管理方式较为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方式由此而产生。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方式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体验,但其距离真正的智慧社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智慧社区以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为基础,为社区治理增添了智慧的“大脑”。

智慧社区通过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治理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一方面,智慧社区实现了社区的全面自动化管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社区生活中,安全、物业、健康等问题,不仅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社区治理的重点。智慧社区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非法入侵、消防等安全问题的全面监控,有效提升了社区的安全管理能力。同时,智慧社区构建了大量的便民服务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相关事务的办理,大大增强了便利性。另一方面,智慧社区具有多部门联动的配套管理机制,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公共管理资源,解决社区治理难题。智慧社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搭建了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工作的平台,避免了传统社区治理中的“踢皮球”现象。

智慧社区注重与居民的沟通、交流,满足居民对优质社区治理的需求。以管理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缺乏人性化思维,服务意识不足,无法实现社区治理的进一步发展。而智慧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打造便民服务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其结合调研、走访等传统方式,深入分析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有效转变。
统筹规划,打造智慧社区新体系

要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系统规划。目前,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必要的经验。因此,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智慧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深入研究智慧社区的发展需求,明确智慧社区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居民对社区治理的需求不断变化,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奋斗方向,整合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其次,要制定智慧社区建设宏观规划。地方政府要把智慧社区建设纳入重点工作,围绕智慧社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发展方向、保障措施等制定宏观发展规划。最后,要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标准规范。为了满足资源共享、协同共治的要求,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统筹协调各主体的需求,制定标准规范。

要完善智慧社区的运行保障机制。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引导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在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是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重要媒介。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经济与技术支持。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智慧社区建设,营造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率。最后,要创新智慧社区行政管理模式,保障智慧社区的稳定运行。智慧社区建设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较多,传统的分散式管理存在管理重叠与管理漏洞问题,不利于智慧社区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结合智慧社区的管理需求,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构建包含多部门在内的统一管理平台。
加强前沿技术应用,打造便民服务新平台

我国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社会治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我们必,员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首先,要加大智慧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巩固前沿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政府要充分认识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在财政资金补贴方面向智慧社区倾斜,为智慧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可以通过探索市场化运行等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拓宽智慧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其次,要立足智慧社区建设需求,加强技术创新。目前,我国的前沿信息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完全成熟。未来,我们要破解技术难题,提升智慧社区的整体性能。最后,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坚持惠民原则,使居民享受到先进技术红利。要随时关注居民的生活诉求,了解居民的生活困难,提升智慧社区的服务水准。同时,要以先进科技为基础,解决社区治理中的复杂问题,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强化运营队伍建设,培养新型智慧居民

要加强社区治理团队建设,提高智慧社区的治理能力。智慧社区建设并不是单纯的系统建设,其需要具有较高技术与管理能力的运营团队。因此,我们应以社区治理团队建设为抓手,增强智慧社区的稳定性。首先,要引导智慧社区治理团队转变工作理念、端正服务态度。服务居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初衷,也是增强智慧社区软实力的基本要求。社区治理团队能力的加强,必须要不断提高服务民众的能力,全面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工作理念,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同发展。其次,要加强智慧社区基础技术培训,构建社区治理培训长效机制。智慧社区运营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社区治理团队必须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因此,要针对智慧社区的运营情况,对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同时,要构建社区治理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实现团队能力的可持续提升。

要学习借鉴居民的智慧,巩固智慧社区的群众基础。社区居民是智慧社区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是判定智慧社区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部分社区居民文化水平不足,智慧社区平台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阻碍了智慧社区治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智慧社区建设必须要从居民角度出发,提升居民对智慧社区平台的应用能力。应加大智慧社区平台的推广力度,培养居民的智慧生活思维。社区工作人员应以实际工作开展为切入点,引导居民通过智慧社区平台处理社区生活问题,拓宽智慧社区平台的使用范围,发挥智慧社区平台优势。

(作者为吉林财经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涯丽:《以发展的眼光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人民论坛》,2017年第34期。

②陈立文、赵士雯:《智慧社区运营管理体系及平台构建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当代经济管理》,2018年第8期。

责编/孙渴 美编/王梦雅

作者:陈跃华

上一篇:新闻发言人制度管理论文下一篇:游戏设计心理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