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化互联网金融论文

2022-07-03

摘要: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飞跃式地发展,给整个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了非常好的鲶鱼效应。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但由于缺乏对问题实质的考究,从而引起了广泛争议,所得结论值得商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子化互联网金融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子化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血脉,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对提升整个金融系统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完善的征信系统、互联网高科技信息技术、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程度、政府支持力度、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系统风险成为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因素,目前金融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弱、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互联网金融存在运营风险、互联网金融信誉受损、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难易管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健全监管体制、加强互聯网金融企业规模控制、逐步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健全互联网安全体系防范风险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供给侧改革;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垄断的格局,拓宽了资本融通的渠道,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随着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出现,给社会公众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融资渠道,更是发挥了传统金融难以替代的优势,为市场经济增加了新鲜血液,促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推动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是受益者也是执行者,针对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的研究,挖掘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分析

1.国民财富增加驱动互联网金融发展

随着国民财富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消费者来讲增加了新的投资获利渠道,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快捷和便利投资方式。社会公众对互联网金融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P2P、互联网支付、互联网金融投资、网络小额贷款、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受到社会公众的追捧,一定程度改变了社会公众的金融消费习惯,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增加。

2.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2019年“双11”天猫销售额达2684亿,又一次突破了商业历史记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源动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动了零售业新模式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规模日益壮大,大数据、云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以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出现,广大消费者对微信支付、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广泛使用,使电子商务产业效率得以提升。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提高了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沃土。

3.各大电商巨头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

随着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竞争加剧,两个互联网商业巨头已将电商领域的竞争拓展到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积极抢占市场份额。京东以“自营电商、开放服务和金融”为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阿里巴巴则以“平台、金融和数据”作为主要发展,二者在互联网金融理财、电子支付以及众筹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电商巨头的加入使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格局发生巨变,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影响重大。

4.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加大

互联网金融平台频频出现暴雷现象,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对社会稳定带来威胁。2018年4月上海善林金融涉嫌非法集资600亿元,2018年5月8日北京中融民信被查封,2018年5月9日,广州的云联惠涉嫌传销。国家不断出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相关政策,进行专项整治,对一些地下钱庄及非法平台加大打击力度,对相关领域重大违法犯罪给予相应处罚,整治互联网金融混乱的现状,维护互联网金融良好秩序。国家提出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要设定准入管理门槛和标准,并且进行严格监管预警互联网金融风险隐患,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近年来中小微企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数量占全国企业的70%份额,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的就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关键。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瓶颈制约其良性发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成为促进小微企业法则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社会、家庭以及个人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也为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节约经营管理成本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中小微企业对融资需求,促进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二、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

1.完善的征信系统

征信主要指对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个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为合法信息使用者进行提供,有效帮助相关主体控制风险。我国征信体系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征信业务是进行互联网金融借贷业务的基础,能够使放贷者与借贷者双方信息透明化,使金融市场运作更加高效。金融征信问题是影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诸多隐患之一。目前互联网金融征信模式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行业协会主导,征信体系不够健全,没有统一的征信标准,对于失信行为和私自泄露客户信息缺少严厉惩戒措施,征信成为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阻碍因素。

2.互联网高科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源,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主要是借助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等现代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因此信息技术的创新升级对互联网金融的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可取代的重要因素。

3.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程度

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有关互联网金融平台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不断曝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国家不断出台完善有关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对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政府支持力度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政府把“促进互金健康发展”作为工作重点,2018年两会中政府继续将“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作为重心。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提出在不断完善的监管体系下,进一步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方向和发展模式,不断完善监管模式和健全监管体系,使得互联网金融行业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5.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系统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科技与金融高度融合的产物。由于互联网属于虚拟环境,存在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低等问题,信息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金融机构易产生资金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潜在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所有导致金融风险产生各种因素总和,也是金融危机的来源。有效识别和防范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和系统风险,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1.金融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弱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刚刚进入市场,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门槛低,一些非金融企业看好其发展前景,纷纷进入该领域。由于对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熟悉,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经营的模式和风险防范缺少经验,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强,企业经营管理出现问题也难以及时纠正,最后导致经营艰难,有的企业出现跑路现象,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互联网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对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不足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中最大的短板,另外对网贷借款人没有规范成熟标准的信用审核评级体系导致出现死账,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投资人没有设立高进入标准,尤其是在众筹中的投资者进入门槛低,没有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价,投资者对金融风险的认知不足,对出现的违约现象没有相应的处理措施。

2.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

互联网金融行业起步比较晚,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都面临着政策、法律以及交易风险。原有金融法律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进行设定的,对于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法律纠纷,原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奏效,限制互联网金融向健康可持续发展。央行和社会监管的力度不够,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较传统金融行业存在较大金融风险。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诈骗案件频频发生,私人银行账号被第三方平台所曝光,引起了全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我国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私人信息和隐私,这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电商小贷、电子货币等都存在不同类型的风险。

3.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难以管控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交易双方不在现实见面,只是通过互联网发生交易行为。因此如何判断交易者的真实身份、对交易的真实性进行验证成为一个难题,在信用评价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于互聯网金融刚刚进入市场,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能力企业人员缺少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资质,另外网络贷款多为无抵押贷款,导致信用风险难以控制。我国的征信系统不健全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还没有纳入央行的征信系统,信用中介服务范围小,不能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控保障。

4.互联网金融存在运营风险

目前国家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准入门槛比较低,我国很多P2P小额信贷企业注册资金不足500万,但其交易额则高达数十倍或数百倍,其注册资金和高杠杆率极为不对称,存在高杠杆的风险,进而引发企业的运营风险。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银行机构相比,处于监管边缘,互联网金融机构只是审查借款人的借款用途,不审核投资人的资金来源,对客户的真实身份缺少有效的甄别审核。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具有隐蔽性,虚拟的网络环境为不法分子洗钱提供一个新的渠道,我国没有建立完善的反洗钱的监管体制。计算机系统的技术安全是互联网金融的潜在运营风险,加强网络技术安全是互联网金融运营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5.互联网金融信誉受损

近几年,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频频出现暴雷现象,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出现倒闭现象,给客户带来经济损失,导致公众对此产生了负面的舆论,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寒冬,社会公众对此产生了怀疑,不敢涉猎相关金融产品。追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互联网技术安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两个方面是保障互联网金融信誉的基础。

四、解决对策及建议

1.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健全监管体制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刚刚兴起的行业,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金融产品不断增加,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立法,特别是利用电子交易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保护电子商务安全性方面要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建立适合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将互联网理财、互联网金融信息平台、互联网信用中介等纳入监管的体系中,合理分工,协调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以功能性监管模式为主,分工协作,将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客户信息的保护作为重点,保障客户交易安全、信息安全、投诉渠道保持畅通,反馈及时,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2.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规模控制

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企业超速发展势必会引起资金的压力,合理控制企业的规模,避免资金紧缺出现财务风险。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设立风险准备金,避免出现客户集体取现带来资金压力,借款人出现违约现象。企业风险准备金可以用作最后的防线,给企业留下生存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压力。

3.逐步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

征信系统是全面收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主要为银行信贷提供信息,我国央行已经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信用系统,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借款人多为小微企业和个人,缺少相应的抵押品,这类群体很多在央行没有信用记录,所以有必要建立互联网与央行共享信息的征信系统,将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和出现违约现象的借款人进行登记在案,提高相关企业对借款人的审核质量和效率。

4.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创新

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金融产品设计方面,一方面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形成差异化。对金融新产品要进行详细的介绍,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同时通过对自身企业营业状况数据的披露,取得消費者的信任。目前互联网金融产品只是把线下的金融产品放到网络进行销售,因此没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可以采用多样式设计防范利率风险。

5.健全互联网安全体系防范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离不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缺少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设备会对互联网金融造成潜在的风险,积极开发高科技自主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和硬件水平,完善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增强系统的协调性,与世界互联金融安全标准对接,不断进行规范,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加强风险的防范。

参考文献:

[1]张楠.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6(9).

[2]沈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J]. 经济管理研究,2019(10).

[3]刘英,罗明雄.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J].中国市场,2013(11).

[4]杜永红.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5(7).

[5]潘楚婷,张国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及金融创新探析[J].辽宁经济,2019(7).

作者简介:汤杰(1973-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作者:汤杰

电子化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2:

关于互联网金融必须澄清的几个理论问题

摘 要: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飞跃式地发展,给整个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了非常好的鲶鱼效应。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热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但由于缺乏对问题实质的考究,从而引起了广泛争议,所得结论值得商榷。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两者关系、功能定位、监管之策、未来趋势等五个颇具热议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理性客观地去认识互联网金融,从而有效避免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战略规划和市场选择上的偏误。

关键字: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商业银行;金融监管

随着以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2013年已然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理论和实践飞跃式增长的元年。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了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信息处理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大数定律、概率统计、数据挖掘等行为分析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传统的理财、投融资、资金运作、支付结算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许多小微企业主体融资需求和“草根市场”的投资需要,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覆盖面的不足,使得个体的个性化、碎片化金融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和满足。它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便捷性、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传统金融业也纷纷推出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建设银行“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交通银行“交博汇”网上商城、招商银行“非常e购”信用卡商城等。互联网金融对整个社会经济及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起到了非常好的鲶鱼效应。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非常有必要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两者关系、功能定位、监管之策、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从而理性客观地去认识互联网金融,有效避免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战略规划和市场选择上的偏误。

一、互联网金融是独立于金融还是从属于金融?

尽管互联网金融影响深远,目前学术界、业界仍没有形成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概念。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和研究机构均从各自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形成了“独立派”和“从属派”两大派别。其中,“独立派”的代表观点主要有:谢平(2012)的观点独立性较强,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本质是一种直接融资,它通过借助技术的手段使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成为了既不同于间接融资又不同于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1]。于宏凯(2013)的观点独立性较弱,他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是对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补充或者部分替代[2]。“从属派”的代表观点主要有:杨涛(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运用与创新,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实质,只是将线下传统金融模式披上了互联网外衣[3]。冯娟娟(2013)认为,无论是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还是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起点,都是互联网金融[4]。马蔚华(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真正意义就是用互联网这个技术形式做资金的融通,凡是这个都应该叫互联网金融[5]。封思贤(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服务机构凭借互联网提供的多种金融服务,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金融活动的总称[6]。林采宜(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外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只是金融服务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网络的延伸与应用[7]。

从以上两派的观点来看,“独立派”将互联网金融界定为独立于传统金融之外的一种新金融,其概念界定更偏向于互联网因子;“从属派”认为互联网金融仍从属于金融,其概念界定更偏向于金融因子,但“从属派”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概念界定混淆不清,部分学者将两者并列起来,也有学者按广义和狭义将其区分开来。

对新生事物的概念界定应立足于事物演变的内在逻辑和本质属性。互联网金融演变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我国金融深化不足、脱媒不够、管制较多(利率管制、准入管制等),使得银行在金融业起主导地位,金融生态环境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另一方面以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金融因子与互联网因子相互融合碰撞产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兼具金融和互联网两大因子,其中金融因子体现着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而互联网因子更多的是起着技术支撑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属性,应将其界定为金融的子科目。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

在“从属派”对于互联网金融进行概念界定的过程当中存在混淆其与金融互联网关系的嫌疑。一种主流的观点将金融互联网包含于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当中。代表观点有:芮晓武(2014)[8]、罗明雄(2014)[9]、龚映清(2013)[10]。另一种主流观点则依据两者的经营主体不同而将两者的关系并列起来(见图1),即:将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称为互联网金融,而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服务则被称为金融互联网。部分学者如李耀东(2014)认为互联网绕不过金融的本质,金融业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而自行发展,二者的融合是必然的,二者之争毫无意义[11]。部分学者如陈宇(2014)反对根据谁占主导权来划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12]。

从以上主要两派的观点来看,将金融互联网包含于互联网金融的观点侧重于两者的相同点,即两者的本质和功能相同,不管开办金融的主体是谁,金融的基本规律都是一致的。而将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并列为金融的两个子科目的观点侧重于开办金融业务的主体异同,对二者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演变逻辑缺乏考量。

对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两者的关系需把握各自的本质属性和演变的内在逻辑。从本质属性来看,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本质相同,均为金融。从两者演变的内在逻辑来看,尽管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表现出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战略地位、开办金融的主体,思维方式、服务对象、风险控制方式、规模大小、渠道等众多差异性,但是互联网金融在技术上的优势将逐步被金融互联网所超越,从而演变成传统金融互联网的升级版。因此将金融互联网包含于互联网金融或将两者并列于金融的子科目的关系分类是不妥当的。从互联网金融本质属性和演变的内在逻辑来看,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互联网的子科目,亦即互联网金融包含于金融互联网中。

三、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模式还是一种工具?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依赖于其概念的界定。根据“独立派”的概念界定,以谢平、李耀东、陈宇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独立于间接融资模式和直接融资模式的新融资模式,即“模式论”。这种模式本身就是一个金融市场,它不仅是个工具,要把互联网看成是有生命的,里面有N个免费的APP,能够解决放贷者和贷款者之间很多问题的市场[13]。万建华(2012)指出:互联网金融不仅包含了融资,还应包含支付结算和各类金融产品,应当归纳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14]。李博、董亮(2013)将互联网金融细分为以下三种模式:以网络基金、保险销售和融资等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以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网络等的金融互联网居间服务;以电子银行等的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15]。一部分“从属派”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并没有那么神奇,只是传统金融业务利用新技术平台的一种延伸,把互联网金融功能定位为金融服务的平台延伸,即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O2O),亦即“工具论”。

从以上两派的观点来看,这种将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为一种新模式或是一种工具均缺乏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演进的内在逻辑进行清晰地把握。其中,“模式论”过分强调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现有的业务模式冲击和影响,忽视了当前我国特定的金融生态演进过程。而“工具论”则忽视了互联网与金融相互融合和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思维、新方式。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依赖于其概念的界定。从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来看,互联网金融所蕴含的核心功能、契约内涵、内外风险等基本属性未发生质的变化,与传统金融相一致。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本质上都承担着金融中介的功能,都发挥着平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支付结算功能、金融信息处理功能等。因此,从功能定位角度来看,不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功能过度解读为是一种新模式或一种工具。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金融系统的基本功能并未发生改变,仍发挥着金融的基本功能。

四、互联网金融需要常规化监管还是特殊化监管?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发展时间还较短,但是鉴于其存在高技术性带来的计算机操作风险、跨界造成的传染风险、法律缺失导致的政策风险以及严重的声誉风险等。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中,明确指出互联网金融已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风险隐患以及安全问题。目前学术界和业界对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监管之策上争议声不断。持“常规化”监管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所以,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客户、服务、法律关系与传统金融机构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必须按照金融业、金融机构来执行统一的监管。即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表内表外业务等进行常规监管。王岩岫(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尚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互联网企业只要做金融,就产生一个高杠杆、高负债,杠杆率很高、负债率很高,那么它就要有相应的风险管控,包括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16]。持“特殊化”监管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涉及互联网技术、信息科技和金融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对其应采取特殊化的监管策略。谢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中典型的P2P网贷监管关键是信息监管,而不是机构监管、流动性监管和资本充足率监管,一定要跳出依据巴塞尔协议Ⅲ进行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思路,因为这些常规监管体系完全是为银、证、保设计,不适用于P2P等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从信息、IT、大数据、搜索引擎、充分披露这些角度来考虑[17]。

从以上两派的观点来看,“常规化”监管策略忽视了互联网与金融相融合后金融风险波动规律表现出的特殊性;而“特殊化”监管策略完全脱离了传统金融风险的普遍性。两大监管策略的选择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互联网金融兼具金融因子和互联网因子,因此在加强对其进行监管之前需全面分析其风险特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不应片面地采取常规化或特殊化的监管策略。互联网金融尚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因此具有传统金融风险特征的共性。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过度依赖网络技术,其特殊性体现在互联网金融模糊了各金融领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传统金融模式中的时空界限、过度依赖虚拟网络而产生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传统金融风险运行规律出现了新的特征。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充分考虑到其风险特征表现出的常规性和特殊性,从而确保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和风险可控的监管目标。

五、互联网金融将取代传统金融还是一种过渡?

关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目前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派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成熟,将分流传统金融的资金、业务、功能和服务,对传统金融是一种取代和颠覆。代表性观点有: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刘澄(2013)认为,互联网下一个颠覆的就是金融业,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银行的强劲对手,还很可能扮演着银行终结者的角色[18]。谢平(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可以跟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列的人类第三种金融模式,人类未来通过互联网走直接金融的模式,不需要资本市场,也不需要银行[19]。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商业银行将凭借其比较优势积极进行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运用重新焕发在互联网领域的活力,互联网金融将成为一种过渡。代表观点有:夏令武(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如果放在长期的阶段来看是暂时的概念,以后有可能到一定的阶段,就没有必要再说互联网金融了[20]。董文标(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所基于的市场是原来商业银行忽略掉的,现在没必要为之感到困惑。互联网金融只是一种方式和方法,互联网金融企业取代不了传统的商业银行[21]。霍学文(2014)从生态角度解读了金融业。他认为,如果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单靠P2P、众筹想颠覆金融业是根本不可能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大概也就一年半到两年时间,之后银行业将会重新焕发它在互联网领域的青春[22]。李礼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洪水猛兽,只是新的技术、新的平台、新的理念、新的策略。互联网金融不可能颠覆传统金融业,反而会迫使商业银行转型与进步,形成一个新的金融业生态[23]。吴晓灵(2014)认为,传统金融业仍将是互联网金融的主体[24]。

从以上两派的观点来看,“取代论”仅凭借互联网金融在整合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信息处理和云计算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过分解读了互联网金融的能量,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程受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健的风险控制水平、互联网技术开发水平、客户的认可度和可接受水平、行业的监管政策、征信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等多方面制约。而“过渡论”则凭借商业银行具有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监管政策保护等优势而忽视了互联网金融的强大生命力。“过渡论”的代表观点不应盲目乐观,若传统金融不谋求改变,互联网金融就将改变传统金融。

根据诺思等制度经济学家的研究,决定社会和经济金融演化的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都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25]。对于一个行业能否取代另一个行业需要基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用发展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着手衡量其能否持续创造更大的价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判。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应超出互联网金融现有的业务模式层面和技术层面。我们认为,金融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互联网而自行发展,二者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从发达国家互联网与金融高度耦合的发展规律来看,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可能会形成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传统金融也会利用互联网思维谋求转型,但是要让互联网金融主导市场从而颠覆传统金融实属小概率事件,而让互联网助力传统金融升级才是大概率事件。

为了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应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从而营造出新型的包容性金融业态。从金融企业视角来看,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转变传统商业模式、加大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管理模式再造,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和客户黏性,重新焕发出它在互联网领域的活力。从互联网企业视角来看,应充分运用其比较优势,找准自身市场定位和战略部署,补充和完善新型包容性金融业态。

参考文献:

[1]谢 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于宏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与监管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9):8-11.

[3]杨 涛.互联网金融不能安于“野蛮生长”[N].中国证券报,2013-07-31.

[4]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5]马蔚华.银行也觉得向余额宝买存款很窝囊.[N].成都商报(电子版),2014-05-15.

[6]封思贤.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竞合关系分析[J].南方金融,2014(6):27-30.

[7]林采宜.互联网金融只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EB/OL].http://www.cf40.org.cn/plus/.

[8]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24.

[9]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33.

[10]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11):4-8.

[11]李耀东,李均.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社,2014:121-171.

[12]陈 宇.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28.

[13]谢 平.P2P监管要无罪推定 部分监管可外包给IT公司[J].财经界,2014(8).

[14]万建华.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6-83.

[15]李 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10):19-21.

[16]王岩岫.再谈互联网金融监管五个核心点[EB/OL].http://www.360jinrong.com/notice/1222.html.

[17]谢 平.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金融市场,P2P迟早取代贷款[EB/OL].http://www.wtoutiao.com/a/352430.html.

[18]刘 澄.颠覆传统银行[J].经济导刊,2013(5):6-7.

[19]谢 平.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与颠覆[J].商界评论,2014(1):52-55.

[20]夏令武.互联网金融五大问题引委员热议[N].人民政协报,2014-06-24.

[21]董文标.互联网金融不可能颠覆银行[N].中国经济时报,2014-06-30.

[22]霍学文.互联网金融不可能颠覆银行业[EB/OL].http://www.cet.com.cn/ycpd/xwk/1235557.shtml.

[23]李礼辉.规范管理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N].金融时报,2014-06-23.

[24]吴晓灵.直接融资是未来发展方向[N].金融时报,2014-06-30.

[25]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46.

责任编辑 莫仲宁

作者:陆岷峰等

电子化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3:

浙江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互联网产业金融

摘 要:浙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间资本非常活跃的省份,互联网金融崛起的代表阿里巴巴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模式在浙江的发展也一直位于全国前列。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逐步收紧与落地,浙江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在朝着健康稳健规范的方向发展。如何走好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不啻是浙江互联网金融的最佳选择之一,拥有多方面的优势,对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新工业时代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浙江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产业金融 中小企业 对策建议

一、浙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2013年被誉为互联网金融觉醒的元年,而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浙江阿里巴巴集团“余额宝”诞生。互联网金融在短短三年时间内,经历了野蛮生长、跑路洗牌、监管落地——如同“过山车”般的行情,从众星捧月到逐步褪去光环,浙江的互联网金融渐趋平稳。

根据网贷天眼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12月份浙江网贷报告显示,2016年12月份浙江地区平台成交总额为312.52亿元,环比上升8.81%,同比增长达88.95%,贷款余额为771.39亿元,环比上涨6%。12月浙江地区新增平台2家,累计平台数量达522家,约占全国P2P平台总数的11.29%,互金平台在规范中平稳运行。2016年12月浙江新增问题平台为5家,仅占全国新增问题平台总数的4.55%(全国2016年12月新增问题平台为110家),浙江在问题平台的规范发展上的成绩突出。

浙江互联网金融活跃的创新力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而伴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码,在风险管控与创新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浙江互联网金融产业同样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走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下半场。

二、浙江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答案

浙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区域平稳规范,下半场的答案在于——互联网产业金融;寻求互联网金融与实体产业的产融结合,彻底创新资金供给侧,推动金融服务真正下沉实体产业。是互联网金融真正回归诞生初衷的需求,也是互联网本身发展的大势。

(一)互联网产业金融让互联网金融的回归正规

互联网金融自2013年崛起以来,年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络借贷模式的兴起,其战略意义在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寻求一条新的出路,同时引导民间资金导向实体产业,在储蓄、股市等传统投资之外,为民间投资人寻求一种新的投资理财选择。尤其是浙江,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核心支柱的作用,外向型加工经济在金融危机、全球贸易衰退中受创甚重,亟需寻求传统金融以外的金融服务支持。

而互联网金融的过度扩张,对资金利润的追逐;导致了部分互联网金融从业企业偏离了正确轨道。坚持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初衷,让金融下沉服务,必然要求互联网金融与实体产业进行有效融合,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的答案就在于互联网产业金融。

(二)互联网产业金融是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趋势

互联网产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产生了“BAT”三大巨头,消费互联网产业发展达到了顶峰,从金融角度而言,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都是消费互联网+金融的巅峰体现。而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消费互联网市场已经区域稳定与饱和;这也是基于消费互联网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巨头垄断,产生市场进入壁垒的原因。其他拥有实体资源充分把控能力的企业,正将视角转到产业区块,推动互联网发展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互联网的到来意味着各行业如制造、医疗、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的互联网化。同时,由于传统的消费互联网巨头在行业经验、渠道、网络和产品认知等方面的壁垒,产业互联网将呈现一片蓝海。产业互联网崛起的大势,也将必然带动互联网金融向互联网产业金融的进化与发展。

三、浙江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因素

互联网产业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回归本质和产业发展大势的必然。对于浙江来说,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拥有众多的利好因素,同样也将面临不少问题。

浙江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实体经济结构、民间借贷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等,都是浙江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的有利因素。

(一)浙江互联网产业的雄厚基础

消费互联网的巨头之一阿里巴巴就在浙江,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首发在浙江。“互联网+”战略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的核心战略。在2016年浙江省发布的《关于印发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提出,到2017年,重点在“互聯网+”创业创新、产业融合、益民服务、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互联网使用率和电子商务的全球影响力,力争在智慧物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创新和电子政务等领域成为全国“互联网+”先行示范区。到2020年,力争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技术与应用中心。浙江必然已经在消费互联网发展中取得了先机,必然不会错过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大势。

(二)浙江实体经济结构的优势基础

民营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结构的支柱,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具有“轻、小、集、加、贸”的特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伴随着全球贸易的衰退,浙江的中小企业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温州、宁波等地的外向型加工经济遭遇的困境尤其明显。发挥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加速产融结合,对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复苏具有重要作用;在2016年中国民间固定投资增速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盘活浙江中小企业优质资产,意义非凡。在整体结构之外,浙江汽车产业、文创产业这两大朝阳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样是互联网产业金融发展的利好因素,作为仅次于京沪广的汽车产业大省、文创产业大省,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与汽车产业、文创产业的融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浙江民间借贷活跃的利好因素

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强盛,使浙江民间投资借贷同样非常活跃。浙江老百姓具有相对敏锐的投资与风险意识,并愿意将资金投向实体产业。从互联网金融P2P的发展就可以发现,浙江在无论是发展规模、发展稳定性,均有突出表现。未来,进一步引导民间投资资金向中小企业配置,推动产融结合,即促进互联网产业金融发展。

(四)宁波成为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年纲领,建立中国制造业全新产业体系。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其中一项,就是推动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实体制造产业的结合,对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宁波制造业发展来说,也将成为一项产融结合的利好因素。

浙江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优势众多,但也同样面临着挑战,包括征信体系的缺失、实体经营与金融经营之间的把握、资金配置导向问题、傳统金融的结合问题。

1.征信体系缺失问题。互联网金融风险高企,其本质就在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整体征信体系的缺失,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结构性发展还不够完善,最终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走上“影子银行”的路子,远离对实体产业的发展与把控与数据收集。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贷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明确定位,在整体征信缺失,无法接入国家整体系统的情况下,如何加强自身产业把控力,提升对产业实体(中小企业)的风险管控,是考验互联网产业金融最终能否走出新境界的关键。

2.实体与金融的间隔。金融下沉实业,产融结合,革新资金供给侧现状,是金融创新与改革一直寻求的最终目标。但是,金融、实体产业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金融下沉实业不意味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混杂发展,金融产业与实体产业拥有自己的发展周期,必须尊重彼此的不同的运营体系,对于互联网产业金融而言,尤其是对于混业经营的企业而言,做好实体产业与金融产业的防火墙,规避自融等潜在风险,是对下阶段互联网产业金融创新者的一大考验。

3.资金配置的导向力。传统金融,尤其是银行的僵化。核心在于新的经济形势下,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的金融体系,在长期的缺少挑战的环境下,资金配置能力的弱化,无法有效形成对产业的有效资金配置,逐利的本质导致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基建、国有大型企业等;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如何支持实体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资金的配置力,让民间资金再次回到固定资产投资而非投机的领域,向高新科技、朝阳产业等方向有效配置。

4.传统金融的结合问题。互联网金融不是传统金融的颠覆者,而是补充者。这一定位需要重新明确,而目前发展形势而言,基于各自的利益关系,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金融保持戒心、抵触、抹杀的意识,后续如何有效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造结合点,是互联网产业金融能否加入金融对实体产业资金配置责任的挑战。

四、浙江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浙江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有必要、有条件、更有挑战。浙江互联网金融需要尽快走出迷茫,寻求互联网金融与产业的有效结合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产业金融发展的契机,直面互联网产业金融发展的挑战,走出一条新路。

(一)搭建实体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平台,发挥引导力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已经逐步落地,政府在规范互联网金融合规健康发展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真正向中小企业、“三农”经济方向发展。首先,打通互联网金融投向实体产业的通道。通过企业交流、投融平台等形式,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相互接触、了解,实现信息对接,促成双方结合合作;其次,加强对重点产业的互联网金融支持引导,尤其是为汽车、文创、高新科技产业,提供互联网金融配置的条件,让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政府重点关注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也进一步优化互联网金融的资产配置;最后是搭建多方平台,建立起政府、实体产业、互联网产业之间的沟通纽带,相互促进。

(二)支持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创新,与产业互联网发展相结合

当前基于互联网、基于金融、基于产业的各项政策、概念众多,包括“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等;从整合发展的大局出发,融合多种概念,明确鼓励“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创新尝试,支持制造、教育、汽车等各个行业,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一体化体系,并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拉动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实体产业的同步发展。

(三)鼓励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产业投资区块的交流与合作

传统金融要走出僵化局面,增强产业导向能力,必然要加强与实体产业的接触力度。国家允许部分商业银行通过独立第三方参与实体产业股权投资,就是传统金融走向产业金融的利好政策。互联网金融,走向产业金融发展,可以产业发展合作为纽带,加强相互了解,推进业务互补,共同承担起金融下沉实业的重任。比如汽车产业,一方面以融资租赁为主要形式的互联网汽车金融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汽车金融同样是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之一,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双方拥有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空间。

(四)强化互联网产业金融混业经营企业的支持与引导

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从资产端寻找的过程中,走向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涉足实体产业平台搭建,加以鼓励与支持,引导他们积极尝试建立金融与实体产业的双向促进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其风险管控架构,提出新的要求和建议,建立有效防火墙,避免某方面失控,引发连锁反应。

(五)培养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实体产业三复合人才

互联网产业金融将是全新的领域,是互联网金融与产业互联网结合的产物。随着新的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快,单一专业化已经无法满足新的发展形势;因此,互联网人才、金融人才、实体产业人才逐步吸收其他方面的知识,为互联网产业金融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创新思路与创新方向,推动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五、结束语

单一的时代已经过去,复合化的时代正在来临。互联网金融因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而崛起;中小企业正借助“互联网+”产业的转型而复苏;消费互联网正逐步向产业互联网过度;在浙江——这一互联网大省、中小企业大省、金融大省,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就是三合为一的未来,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走出一条产融结合的大互联网时代之路。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着力推进“互联网+”,提升发展.浙江省人民政府网,2016

[2] 消费互联网大势已去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袁帅MICE数据运营,2016

[3] 浙江网贷12月报:P2P超500家列全国第五.浙江在线,2017

[4] 两会前瞻:互联网金融如何走好下半场.中国网,2017

(作者单位:宁波聚元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责编:赵毅)

作者:方亚立

上一篇: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论文下一篇:外国金融霸权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