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目的:观察淮南子茯苓散对老年大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将大鼠按月龄随机分为大、小剂量组及老年对照组、青年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清MDA、SOD、GSH-Px含量变化。结果:淮南子茯苓散大剂量可以显著改善老龄大鼠血清MDA、SOD、GSH-Px。结论:淮南子茯苓散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在美容方药及食疗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淮南子的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淮南子的研究论文 篇1:

《淮南子》中的社会思想研究

【摘 要】《淮南子》中对于社会思想研究深入,对社会的价值观、问题观等多个层面进行论述,它的广泛流传对社会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淮南子》内容的了解,深刻剖析它在社会各方面思想上的重要观点,进一步探讨它对当前社会发展有何启示。

【关键词】淮南子;社会思想;研究

一、《淮南子》概述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时期一部论文集,由西汉淮南王主持编纂,故其得名《淮南子》,其中文章包括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片,是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又综合诸子百家学说中精华部分而成,对我们后世研究秦汉文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这部巨著包罗万象,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无论是从文学角度抑或是历史、政治、哲学等等,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诸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闻名至今,对后世依旧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淮南子》中的社会思想研究

《淮南子》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对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渗透,其论述体系完整,各项内容理论基石都是源于对宇宙起源的观点之上,这使得《淮南子》对于社会价值、社会思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论述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且这种论述不是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是真正扎根于现实并指出社会发展方向,为我们展示了理想社会和谐、繁荣的蓝图。

(一)社会价值观研究

第一,个人价值观,《淮南子》对于个人社会价值观的研究主要包含:才学、仁义、礼仪等在,这些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出处。《淮南子》对于个人才华的认可,不仅仅是对于才学上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人要拥有一技之长,那便是有用之才,就像书中将孔子、墨子描绘成为圣人并予以推崇与歌颂。在礼仪方面,《淮南子》要求人们在举止上尊尊亲亲,要为君王、家庭奋斗,两者在出现矛盾时要以国家为重。除此之外,君臣、父子等伦理观念也深入贯彻在礼仪的要求之中。第二,群体价值观,《淮南子》强调,个人在社会上的智慧与力量是远远不能与群体相抗衡的,对于圣人与君王来说,同样适用于次群众观点,他们也必须依靠臣子与群众的力量与智慧才能完成别人完成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才成为伟人。第三,国家价值观,《淮南子》在个人与国家问题上,主张个人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才可称之为人才,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不能拘泥于小节,及时个人品行有缺点,也要以他对国家、集体的贡献为主要参考标准。第四,社会价值观,《淮南子》十分重视社会和谐稳定,不断鼓励人民为淳朴的民风和安定生活而做出努力,不断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幸福,以内心纯净的人为榜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五,自然价值观,《淮南子》要求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注重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环节的作用,并根据自然法则为自身生活服务。

(二)社会问题观研究

《淮南子》在社会思想体系中核心研究环节是社会问题观,为后世治国理政留下许多启示。《淮南子》强调治国理政首先要统一治国指导思想,君臣上下合力共同朝着总目标努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始终保持繁荣安定;其次,我们的统治者还要关心百姓民生问题,了解百姓疾苦,并通过相应政策减轻民众生活压力。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再次,《淮南子》重视法治的作用,开始关注到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应当从制度层面解决,对于许多为民众伸张正义之人虽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到困苦群众,但这也隐藏了安全隐患,治理国家应当在各个环节加强法制的制约功能。

(三)社会变迁论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我们在经历变化的同时,应当注意社会在变迁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积极解决,化解矛盾。《淮南子》作者刘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也是通过结合当下现状,有的放矢的进行构思。

第一,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淮南子》对于社会变迁的理解是从宇宙、人类的不断变化的高度进行阐述的,对社会变迁的内涵有着深刻地认识。首先它认为一个社会的社会制度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不断变革,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社会风俗都会随之改变,尽管之前的管理制度对社会曾产生好的推动作用,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当下或者后世。其次,《淮南子》认为社会生产力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生产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最后,《淮南子》认为人类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教育和学习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主要工具,强调了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发展,注重学习的力量。

由此可见,《淮南子》对于社会变迁内涵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充分吸收了各个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自己度特色理论体系。

第二,社会变迁原因的探寻《淮南子》认为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作用,人性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不断丰富,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财务的占有变得愈发贪婪,这就让社会产生出许多矛盾,当矛盾开始积聚,就会危及社会的安定。

《淮南子》还强调,我们在认清社会变迁的动因滞后,要更好的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它强调对“人”的改变能够有足够力量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社会变迁趋势是可以通过人力而改变的,所以《淮南子》十分重视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鼓励人们向具有高尚品格、有社会责任感的英雄任务学习。

第三,社会变迁目的的探寻。《淮南子》在看到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也了解到局部历史时期治乱往复的窘境,也充分肯定了人力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它在当下提出了政治革新的政治主张,试图同各国政治边个来挽救西汉政权,对于西汉的未来也充满憧憬,认为到那时人与人、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百姓在稳定的社会中安居乐业,君臣各司其职,国家繁荣富强,这就是《淮南子》认为社会变迁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

三、《淮南子》社会思想的影响

《淮南子》自创作以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环境中仍广为流传,它所包含的哲学理论、文学思想至今被人所叹服,其中珍贵的政治智慧承载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兼容并包精神。《淮南子》在治国理念上最大的观点就是将兼容并包、杂糅百家的精神与模式贯彻进治国方略中,倡导更为灵活的治国方式,不断在社会变革中产生变化以此适应社会的发展,听取各方声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切实沟通,这和我们当前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方向一致,对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经世致用精神。我们可以发现,《淮南子》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中,紧密结合了西汉社会的具体情况而展开思考与探讨,这启示我们,在当前探究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将问题置于社会大环境中,仔细分析问题根源和社会背景,进而探讨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淮南子》被誉为千古奇书,不仅仅是它本身产生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在对社会的关注上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立足现实,对自身社会理想进行架构。我们当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每每翻开,都有新的收获,这也许就是《淮南子》经久流传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汪汉卿,张杰.试论《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3(11).

[2]戴黍.试析《淮南子》关于“权”的思想[J].孔子研究,2006(07).

作者简介:赵华玉(1991.02-)女,白族,贵州大方人,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基础研究。

作者:赵华玉

淮南子的研究论文 篇2:

淮南子茯苓散美容抗衰老作用的临床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淮南子茯苓散对老年大鼠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将大鼠按月龄随机分为大、小剂量组及老年对照组、青年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清MDA、SOD、GSH-Px含量变化。结果:淮南子茯苓散大剂量可以显著改善老龄大鼠血清MDA、SOD、GSH-Px。结论:淮南子茯苓散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在美容方药及食疗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淮南子茯苓散;美容;抗衰老;研究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辛宝

淮南子的研究论文 篇3:

论当代道家哲学研究的新境域

如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以理论和现实为视角,探寻道家哲学研究的新境域,以实现道家哲学的现代性转化,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要在分析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内涵、思想贡献及其内在理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道家哲学各种现代价值境域的阐释和实践领域的开掘。道家哲学研究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而全面的回应,不仅可以丰富道家哲学本身的内涵,也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探索出新的境域。

[关键词]道家哲学;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系浙江省中国哲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2004ZX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代的道家哲学研究虽已涉及了道家哲学思想及其展开的许多重要方面,探讨了其丰富而深邃的价值境域,并力图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但实际上仍有道家哲学思想的很多方面未能涉及,或涉及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如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以理论和现实为视角,注重对道家哲学价值境域的现代阐释和开掘,以实现道家哲学的现代转换,乃至对整个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现代转换进行新的探索,仍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但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正是因能思想而伟大。但人类的“思”不是凭空进行的,而往往是在以往思想积累的基础上推进的。因此,就哲学来说,哲学史上曾出现过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那些具有原创性的重要哲学思想,就成了后人需要不断返回并驻足的思想原点,成了以后的思想者可以反复从中汲取思想养料、获得思想启迪的重要精神资源。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辉煌灿烂的“轴心时代”的思想范本,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真实体现民族文化原型精神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两大主干,所以,道家思想理所当然成为哲学史需要不断返回驻足的思想原点,成为后来的思想者可以反复从中汲取思想养料、获得思想启迪的重要精神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道家思想长期处于思想史的边缘地带和在野状态,道家思想的研究不但没有受到像儒学那样的重视,而且还经常被轻率地当作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而受到误解。20世纪以来情况有所改变。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术界在对“孔家店”儒学进行大张旗鼓的批判改造的同时,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诸子学说,其中对老子关注尤多,在20-30年代还以《古史辨》为中心引发出许多激烈的争论。当时大多数最优秀的学者都对老子有所研究,相关著作众多。这样既推动了道家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道家学说在思想史上和现时代中重要性的认可。

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先后出现了两次高潮,使道家学说继续受到普遍关注。特别是80年代初来自台湾的陈鼓应教授,对大陆学术界的道家思想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道家思想的讨论有了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同时,80年代以来,道家研究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以通俗化的方式解读和宣传道家经典,特别是以阐述道家的生命精神与智慧为主题成为老庄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特点。如这期间语译类、文学传记类比较浅近通俗的著作占了较大比重,仅对《老子》的通俗白文注解,就出版了近100种。甚至还出现了蔡志忠的《漫画老子:智者的低语》、《漫画庄子:自然的萧声》那样深受一般读者喜爱的系统的漫画作品,标示了现代社会对于古代文化继承与认同的一个新方向,使道家似乎成了“显学”。另一方面,道家研究在哲学、新考据学、现代阐释学以及现代美学诸方面也开辟了学术研究的新途径,出现了一批有关道家研究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其他研究论著等有价值的成果,使道家思想的深度研究得到了一些复苏。但相比较而言,道家思想在总体上仍然不够受重视,因而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儒热道冷”的局面和在传统文化研究、评价上的偏失倾向。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陈鼓应教授力倡“道家主干说”,认为道家哲学占据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干地位。陈鼓应教授力倡的“道家主干说”影响很大,也引起了很多争论。我认为,如果不带偏见地结合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来考察“道家主干说”,还是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的。至少它对于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认识道家哲学及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思想成果,更加重视道家哲学的研究是有其促进作用的。

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的整体面貌来看,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其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其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几乎全面地奠定了道家哲学的基础,成为整个道家思想的总源头,而且在于以老子哲学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确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框架,在传统形上学、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政治哲学、人生哲学和审美观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富而独特的成果,达到了极其高远超迈的水平,真正占据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干地位,并由此进一步使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历史时代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积极方面是主要的,消极方面是次要的,而且直至今天,道家思想所具有的许多“活的精神”,仍具有多方面的现代价值和深刻影响。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通过研究道家思想,能够帮助今人更好地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理论思维的特点,理解其中的各种核心价值和基本观念对于本民族悠久的文明发展所起的规范和导向作用,理解作为一个特有的文化传统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的内在特质。

就道家哲学研究本身来说,学术界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一直较侧重于对原著和史料包括出土文献的考证、整理和诠释。特别是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和一些新发现的地下古代文献的出土,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等的发现,对道家思想的文本考证、深度解读和重新受关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显然,作为一种思想史的研究,对原著和史料包括出土文献的考证、整理和诠释当然重要,这种对文本的具体的、深度的解读是任何一种思想史都需要的最基础的研究。因为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研究,不能切入到对文本的具体诠释,其思想史的研究难免会浮光掠影或游谈无根,也谈不上真正的学术性和思想创新,更无法对学术的积累作出贡献。但任何原著和史料都不可能是一种僵死的抽象的陈列,不是一系列毫无生气、毫无联系的史料的堆积,而是一些体现了前代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价值、理想等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表达、阐述这些思想、理论和信念的建构方式和概念系统。因而,今人对传统思想的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原著和史料包括

出土文献的考证、整理和诠释,而是应对古人通过那些具体的文本所体现出的思想和认识作深刻系统的理解和阐释,并且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和认识生长发展的特有方法和途径,即学会“如何思想”。

就道家思想的具体研究而言,当代道家哲学研究应该着重从学理上对道家的哲学思想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探析,在宏观和微观相统一、内在逻辑和历史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对道家哲学的产生和演变、道家哲学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内涵(如本体论、认识论、形而上学方法、内在逻辑、“无为”思想和人生观、审美观等)、鲜明的理论特质(如本末一体、否定性方法等)、独到的思想贡献及其特有的现代意义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同时也要十分注意阐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活的思想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努力揭示其各部分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贯通始终的基本精神。显然,在上述研究方面还是有很多工作可做的。

除此之外,当代道家哲学研究还有很多新领域值得关注,如:

1 应该从多个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道家哲学的思想文化渊源问题。以往人们考察道家的思想文化渊源,往往只是看到了道家思想的某一两个来源(如有《庄子·天下篇》的“六经说”,《淮南子-要略篇》的“救时之弊说”,《汉书·艺文志》的“王官说”,及后来“史官说”、“黄帝说”等),而看不到或不承认其他思想来源,以至于各执一端,常常陷入“单线追踪”的窠臼,不能全面、系统地考察老子道家思想的源流演变。我认为,任何一种宏大的特别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往往是继承了以往最丰富的思想成果,具有多种多样的理论来源。像先秦儒道两家在它们所传承的上古文化传统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儒家上承所谓夏商周三代,特别是上承周代文化,孔子思想就明确地上溯到周初社会,而周初社会是完全确立了父权家长制的封建宗法礼教社会,孔子思想实与这种父权制社会尊崇严格的权力等级和伦理秩序、维护家长或统治者的权威等观念是相契合的。而道家思想上承的不仅是三代文化,而且主要是原始文化,特别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所以,老子思想直追上古的原始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观念和习俗的抽象化与哲理化。道家思想与上古文化中的原始巫术文化及其产物《易经》思想、女性崇拜等都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可说是上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并对三代以来社会历史经验和生活智慧的最高结晶。因此,在探讨道家哲学的思想文化渊源时,我们完全可以从《易经》思想、史官文化、兵家传统、原始道家、氏族遗风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对这些方面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考察分析,以求对道家哲学的思想文化渊源作出较有说服力的解说。

2 需要对“道”的理念作新的阐释。“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最主要概念,老子的整个理论系统就是由“道”的观念展开出来的。因此,如何理解老子的道论,对于正确掌握老子的整个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唐君毅先生曾将老子的“道”细分为六义: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指导、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不同学者对老子道论有相当不同的观点。以《老子》首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例。胡适认为此句可以理解为:“可道的道,不是上道;可名的名,不是上名。”梁启超则理解为:道本来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本来常住的道了;名本来也是不应该立的,立一个名,也不是真常的名了。我认为,此句中老子明确地区分了两种“道”,老子以“常道”(“常”,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作“恒”)指称自己的作为本体的道,用以区别普通的“道”(“非常道”)。普通所谓的“道”都是有各种具体规定和特性的,因而是可以言说的,但老子的“常道”却是没有具体规定和特性的,因而是不可言说的。老子的“常道”(无、本体)与“非常道”(物、实有)的关系,正是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的关系,由此,老子的道论已经是一种形上学的本体论。中外许多学者都怀疑乃至不承认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着本体论,而不少承认中国古代哲学有本体论的学者又相信中国古代本体论不存在于先秦,而起始于魏晋玄学。如汤用彤认为,以王弼为首的魏晋玄学倡言“以无为本”的思想,摆脱了汉代盛行的宇宙论而关注于存在本体问题,标志着中国哲学史上开始形成本体论哲学,为中国哲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汤用彤的这一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是极大的,许多学者特别是治魏晋玄学者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应该说,中国哲学在汉魏之际的确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即由探究宇宙的发生及构造的汉代宇宙论转到了探寻宇宙万物之本体的魏晋玄学,这两者在哲学思想上显然判然有别。但是,汉魏之际宇宙论向本体论的根本转向并不能等同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的根本转折,因为由宇宙论向本体论的真正转向应起始于老子哲学而不是魏晋玄学。所以,从老子到魏晋玄学的形上学演进过程,应该是一个道家以无为本的形上学体系的系统建构过程,也是一个本体论思想的不断净化过程。而且,由于中西哲学本体论存在着许多差异,除了用以表达的概念不同外,本体论的思想内涵、理论构架、论证途径、思维方法等都各有特点,不尽相同。道家哲学的本体论在上述各方面都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本体论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对道家哲学本体论的深刻把握,既是深入研究道家哲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本体论的起源及其基本的理论特色。

3 应该对老子的认识论思想进行创新性的探究。在以前,老子曾经被普遍地视作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和反智主义者。其实,老子并非一味地反对“知”,老子只是反对一般的知识和日常的经验,否认它们在认识论上的可靠性和价值上的绝对性,认为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知与不知、真与假、美与丑等的区别是相对的,其中充满了人的主观的偏执和专断的取舍,因而,它们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知”。真正的“知”就是对道的体认和领悟,体认了道,掌握了道,也就掌握了最高的智慧,老子关于道体的“真知”只是一种“无知”或说是“无知之知”。老子的无知之知是谓真知的观点与帕斯卡尔关于知的观点十分相似。帕斯卡尔说:“科学有两个极端是互相接触的。一个极端是所有的人都发现自己生来就处于其中的那种纯粹天然的无知。另一个极端则是伟大的灵魂所达到的极端,他们遍历人类所能知道的一切之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于是又回到了他们原来所出发的那种同样的无知;然而这却是一种认识其自己的、有学问的无知。”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较好地理解《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著名命题。在老子看来,“为学”之知是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可以通过感觉经验和理性活动获得的知识,而“为道”之知是一般的感性经验、理性认识所不可认识的。“为道”难就难在日损,难就难在如何以否定、辩证、批判的认识方法去看待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的“伪学”之知,达到帕斯卡尔所认为的“有学问的无知”。正

是由于老子等道家认识论思想所具有的否定性的形上学方法、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等具有原创性的认识论思想,特别是由于其独特的认识方法和思想路径,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典型的东方文明特色的认识论体系。它为扩大和深化人类认识的视野,开辟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新道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在两千多年来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影响逐渐积淀在整个民族思维的深层结构中,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某种引人注目的底色。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研究已经在很多方面对这种具有典型的东方文明特色的认识论思想作出了肯定性的响应,使我们不能不承认它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而且更具有现代的意义,完全值得我们去努力发掘其合理价值,丰富现代人的理论思维宝库。

4 应该对道家哲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和革新。道家哲学具有非常独特的否定性方法,我们对道家哲学的研究,不仅应对其作较为深入、生动的分析阐述,还应该努力以道家这种否定性方法来分析诠释道家的各种思想主张,应用于对道家思想的总体性理解和把握。此外,我们在研究道家思想时还应该在方法论上力图有所突破并形成新的特色。首先,应该十分注重从宏观上、从思想文化的整体“原生态”上去理解、把握道家思想,力图以道家哲学本身的思想方法来阐述道家哲学,以道家的自然主义等基本思想来贯穿全书、统揽全局,以此构建、复原一种真实的道家思想形象。其次,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在注意微观上的具体分析(如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命题、史实史料的考证辨析)、充分掌握和解读有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以学理的而不是考据的、从活生生的思想有机主义而不是僵死的本本主义方法为研究的基本范式,在学理与考据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平衡。再次,我们还应特别注重以现代意识和批判精神去审视道家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性,努力做到在现代人的视野中分析把握古典思想,以现代批判意识去重新评判传统精神。

当然,现有的道家哲学研究虽已涉及了道家哲学思想及其展开的许多重要的基本方面,探讨了其丰富而深邃的价值境域,并力图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但实际上仍有道家哲学思想的很多方面未能涉及,或涉及了还不够深入。我们希望学者们今后能够完成对道家哲学思想深入、全面、系统的总结性研究成果,以奉献给所有关心、热爱道家哲学思想的人们。

当代道家哲学研究不仅应该从理论上深刻、系统地阐释道家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贯穿其中的基本精神,而且应该从现时代的视野出发,联系实际,重新关注并展示出道家思想深广的价值境域,对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转换和重建进行新的探索。

1 当代道家哲学研究要十分注重阐述和揭示道家哲学精神的现代价值境域。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为当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和创新提供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源。道家哲学虽然是一种古代的哲学思想,但直至今天,道家哲学仍具有许多“活的精神”,仍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值得现代人去深入挖掘、阐发和借鉴。因而,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探讨道家思想的这种固有价值和现代意义。在这样的视野下,道家思想的很多问题都值得人们重新关注。例如,老子、庄子虽然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但自从现代以来,老庄道家哲学作为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重要传统文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大批东西方哲学家、科学家、科学哲学家,都曾关注老子和道家,尤其是西方学者,对于老庄道家思想向来怀有很大兴趣甚至形成了所谓的“新道家”。北京大学李零教授1993年访美回国以后著文写道:“西方人对中国思想一见钟情的必然是道家,对儒家老是提不起兴趣”,因为道家“所表现的东西,无论是对宇宙、生命、社会,还是其他问题的关心,都比较容易同他们的传统合拍,比较容易同他们的心理沟通”。其中最为著名的如美国科学家卡普拉、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和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等。卡普拉所写的《物理学之道》专门探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哲学的会通,对于道家思想作了极大的肯定。李约瑟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献身中国文化,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对他自己所热爱的道家学说作了高度评价和大量论述。汤川秀树是研究现代物理学特别是核物理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专门写了《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这本书,阐述老庄思想对于自己的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启发意义。对于道家思想的这种普适性价值和现代意义,当代道家哲学研究应当作出必要的回应及拓展性的研究。

此外,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人们一方面越来越注重生命的自由和审美的超越,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注意到人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呢?也许用道家最基本的精神“自然”两个字来回答最为适宜了。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既指大自然的天然状态,又指由此引申出的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境界。它提醒我们人类不应只知一味地往前走,无限度地追求人文创造乃至财富、成就、功名、利欲,而无视它们所同时带来的消极性和负面影响,看不到人类文明进程中深刻的矛盾性。现代社会信息流通的速度变快了,生活节奏和步伐也变快了,人们对权力、财富和舒适生活的追求,反而加深了人们生活的紧张感、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感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性,也造成了普遍的道德缺失和各种精神危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像道家主张的,需要人类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所以,道家哲学可以提醒我们人类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反思我们的思想、文明、行为和生活状态的合理性和适度性。

实际上,类似对道家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境域的开掘还可以有很多方面,如道家哲学对现代农业中发展“自然农学”的巨大价值,道家“不言之教”的思想对推进当代自主性学习和启发性教育显然具有启示意义,道家哲学思想对现代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某些重要导向作用,对现代人及转型期社会心理压力的缓解、调适和心理治疗学意义等。

2 当代道家哲学研究不仅要从理论上探讨道家哲学的价值境域,还应该从实践上对诸如道家思想与生态伦理学的转向等重大现实问题作深入的思考。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全球范围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反思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生态运动因此蓬勃兴起。而如今又出现了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工业文明让人类对生命层获得了史无前例的统治的权力,使得农业文明时代与生物圈相对平衡

的力量被打破,全面征服自然界的战争已经造成了生态退化的后果,而事实上人只是大地母亲的孩子。他认为,科学的后果仅由科学本身单一的行动是得不到根治的,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持的人类中心主义,也担当不了拯救自然的使命。相比较而言,佛教、道教的古代万物有灵论、敬畏自然的思想,才有可能担当起拯救地球的使命。我认为,道家最主要的精神如“崇尚自然、自然无为”等思想正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主义哲学,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当然,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佛家、儒家思想中也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尽管生态危机问题、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是涉及诸多社会的、观念的、制度的、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通过充分吸取道家等东方思想中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还是有利于当代社会实现思想观念和制度层面的根本变革,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消除资本对人的需要的控制,摆脱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物质至上主义生存方式的支配,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国际公正的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才能使现代生态伦理发挥更大的和现实作用。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巨大而又十分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当代道家哲学研究中虽然已有一些对道家等东方思想中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伦理意蕴的研究探讨,但对研究毕竟还是初步的,还缺乏十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我们相信,随着道家哲学研究和人们对生态文明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将成为道家哲学研究中最具有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的领域。

总之,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向现代化的日益推进,传统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当代重建已成为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特别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哲学思想如何实现进一步的现代转换。显然,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重建既需要有其普适性的现代性坐标,也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基础。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疑显示了恒久的生命力和普遍的价值,蕴涵了可以成为回应现时代问题及重建当代哲学的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源,成为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过程中应予以借鉴依凭的特有的民族基础,以便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包的气度、综合创新的精神,通过中西方多种不同文化哲学思想的融合会通,为传统思想文化的现代转换探索出新的境域,也为在实践上构建一种人类社会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合理的文明形态而提供自己特有的精神导向作用。当然,这是一个更加巨大而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学术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远未完成,还有待于今后道家研究者的继续研究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M].香港:人生出版社.1966.

[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A].汤用彤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董光璧.当代新道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6]朱晓鹏,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J].社会科学,2006,(3).

[责任编辑:龚剑飞]

作者:朱晓鹏

上一篇:营业转让商法论文下一篇:我国美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