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末考试作弊经济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当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考试作弊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聚焦大学校园,揭示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着重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并从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期末考试作弊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期末考试作弊经济学论文 篇1: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考试作弊分析

摘要: 本文根据目前适应和选拔两种考试类型,从经济学中的博弈和委托代理两个角度对考试作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提高考试作弊成本,精心组织考试,建立良好考试氛围,研究和探索不同考试规律的措施,旨在于防止考试作弊现象。

关键词: 考试作弊 博弈 委托代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考试作弊现象,目前有两种,一种侧重于博弈分析,建立博弈模型主要从学生与监考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入手,多为静态博弈;另一种是运用经济学的其他相关原理进行分析,即: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与收益或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的角度建立分析框架,从作弊的内在经济性和外在不经济性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得出考试作弊的成因:1.作弊考生较为期望成功;过去曾经作弊;学习能力差;经常参加社团活动;对作弊持肯定态度;认为社会规范允许作弊;认为自己不诚实;看中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而非机遇;期望得到更大的奖励。2.年龄和作弊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班级人数越少作弊率越低;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越高越不容易作弊。3.最有可能促成作弊的因素是监考警惕性不高;不公正的考试;教师对作弊的不重视,以及对经费援助的依赖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对考试作弊相关概念的界定

1.考试作弊

考试是指由一定的主体所控制的,根据特定的目的和理论假设,通过相对固定的程式,针对一定对象实施的检查、衡量,并评价特定知识经验传承的效果和质量、品德养成的性状、技能能力的掌握属性、身心发展状况等,从中获取反馈信息的一种方法。即考试是对人的本身属性进行考评测试以获取反馈信息的活动,具体包括中考、高考、期末考试、职称考试、面试、选秀、比赛等活动。

考试作弊指不遵守考试规则的行为,即机会需求者通过违背考试规则而期望获取更好的成绩或得分的机会行为。

2.机会需求者和机会供给者

机会需求者是指考生或选手,他们参加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想获取某种机会(入学机会、就业机会、提升机会、获得名誉的机会等)。

机会供给者是指能够向机会需求者提供某种机会的机构。

3.适应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

根据考试结果的不同,考试可分为适应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适应性考试是指将考试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一般不进行排序的考试。如会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职称考试、从业资格考试等。选拔性考试是指将参加考试者的成绩进行排序的考试,如高考、面试等。一般而言,适应性考试通常由国家部门和行业等主持,可比性、权威性较强,机会需求者具有多次参与机会。选拔性考试的竞争性更强,机会需求者通常只有一次参与机会。

二、对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分析

(一)以静态博弈角度分析

1.对于适应性考试而言,由于机会需求者们在此阶段并没有明确的竞争关系或竞争关系暂时不明朗,机会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互相监督意识不强,因此对于考试作弊而言,更多的是需方之间的串谋或者是需方与供方之间的博弈。显然此时考生之间共同作弊的趋向性在同等条件下要比选拔性考试强一些。

2.对于选拔性考试而言,由于最终要对机会需求者进行排序,并针对他们最终的成绩给予相应的机会,那么此时机会作为一种资源更为稀缺,和适应性考试相比,考生之间的竞争性更强一些。博弈在两个方向进行:一类是机会供给者与机会需求者之间的博弈,另一类是机会需求者之间的博弈。这两种博弈对考试作弊发生的可能性有不同的效果。

在前一方向中,由于机会更为稀缺,作弊的额外收益会更高,这会诱惑潜在的作弊者实施作弊。如考生在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作弊。

在后一方向中,机会需求者之间的博弈会使他们之间的互相监督加强,从而考试作弊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但是若考虑考生组成的群体情况则又有所不同。如若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和社会距离狭小,个人对于群体有很强的依赖感,并且形成了一种认同作弊的文化,那么此时团体监督就会陷于瘫痪,高密度的作弊就会发生①。因此选拔性考试中考试作弊发生的类型更加复杂。

(二)以动态博弈角度分析

对于机会需求者而言,考试作弊的发生与机会需求者作弊被发现的危险性和自认的成功作弊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而被发现的危险性主要在于被发现后实际惩罚的严重性。这些除了同作弊的手段和方法有关之外,还和作弊者的以往作弊经验有关系。

若只有一次考试时,考生无法形成相关的作弊经验,潜在的作弊者难以准确评价上述危险性。当考生与监督者的博弈多次进行时,则潜在的作弊者就可以对这些变量进行较为准确的估计,从而决定是否实施作弊。如下图:

当有多次博弈机会时,考生就可以判断出监督者对考试作弊者处罚的力度。若考生认为处罚不严厉,则此时其理性的选择就是作弊。这种现象在一些大型的组织如高校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里学生一般要学习生活几年,参加学校组织的很多次考试,存在多次博弈的机会,经过几次博弈后考生若发现实际的处罚不严厉,则当机会来临时,考生实施作弊的可能性就很高。

(三)以委托代理角度分析

1.机会供给者的委托代理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机会需求者的机会是机会供给者通过考试形式赋予的。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机会供给者不是一个显见的实体人,一般要通过其代理人在考试中间接完成。如国家、行业或公司等作为委托人,把考试委托给各级考试中的执行单位来进行,这对于机会需求者来说,代理人就是具体考试中的监考官或给出成绩的相关人。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权责清晰程度、相关激励监督机制对考试作弊发生可能性高低有很大影响。即:

(1) 机会供给者代理人的层次环节越多,则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概率越大,机会需求者作弊的可能性越大。如在一些考试中,原监考者找一些人或单位代替自己来监考,增加代理人的层级,机会需求者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加大。

(2)机会供给者代理人如和机会需求者属于同一利益集团,则机会需求者考试作弊可能性显著增大。如某市组织的一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中,考试作弊现象十分严重。

在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代理人有潜在的采取不是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是以代理人本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的可能性。委托人通常属于国家、公司行会等组织或个人,考试目的在于储备或选拔到尽可能多的高素质的符合要求的人才。委托人将任务委托给代理人,代理人收取合适的代理费用,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委托人的任务。但是委托人并不知道代理人履行职责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存在事后的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2008年天水高考替考案中,涉案的陽谷和天水两地的代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的委托铤而走险就是明证。一般而言,委托人应采取一些提高机会供给者代理人收益,增大其道德风险行为机会成本的激励相容的措施。

2.机会需求者的委托代理

一般而言,机会需求者的委托人和代理人是同一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考试中如比赛、文体活动人员的选送中,机会需求者的委托人和代理人是非同一的,此时就存在着机会需求者的委托代理问题。这一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分析考试作弊的多元化的视角。

机会需求者委托人是为了获得比赛机会、表演机会或荣誉机会等的国家、组织或个人。机会需求者代理人是指这些委托人所选派出去的团队或个人。同上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

根据代理人的主观意愿的不同,这里分两种情况说明:一种情况代理人为了以尽可能大的概率完成委托人的任务,主动作弊,而委托人事先并不知情,这一种情况会增加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另一种情况委托人为了尽可能把握大的获得预期结果,强迫代理人或不通知代理人的情况下违背考试规则进行有组织的作弊行为。需要明确的是,由于代理人有了委托人的支持和授权,这样一种具有分工的团体结构为作弊行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创造了条件,提高了考试作弊行为的技术构成。从这一点来说,参与考试作弊者的实力越强,其可能作弊的隐蔽性和策略性越强。据资料证实,用于作弊的设备有针孔摄像头、无线微波视频传输器和隐形耳机等特殊装备②。另一方面,从机会需求者群体来看,由于机会需求者委托人和代理人的非同一性,对同次考试中其他机会需求者的监督更加全面,就此而言,又增加了考试作弊的危险性,使考试作弊的可能性有所降低。

四、预防考试作弊的措施

1.提高考生作弊成本。加大发现考试作弊的力度,增加考试作弊惩罚的执行度,这样在作弊的额外收益相同时,可以降低考试作弊的净受益,降低考试作弊率。

2.精心组织考试,增加监督者的监考收益。适当增加投入,科学合理安排考试,规范考试环节,灵活地采取对于发现作弊的监考人员施行匿名奖励制度增加监考者的收益,从而降低作弊发生的可能性。

3.塑造良好的考试文化氛围,构建考生良性的预期机制。形成考试逐级诚信制度,将考生考试诚信信息计入诚信档案,加强声誉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加强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4.研究和探索不同门类考试规律,减少委托代理的层级,鼓励采取一些有助于降低作弊的激励相容的考核考察方式,探索并实践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模式。

5.制定合乎时代要求的《考试法》,在制度上更好地规范考试各方的行为,降低考试作弊发生的频度,使我国人力资源利用向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道路上前进。

注释:

①司洪昌.“大学生作弊现象:一种泛滥全球的文化趋势?”教育与职业,2007第3期,第25页.

②博闻网.“考试作弊新奇方法揭秘”.http://city.sz.net.cn/city/2008-07/17/content_1311689.htm,2008年7月18日访问.

参考文献:

[1]何雪峰.从经济学角度看考试作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

[2]陈钧浩.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肖祖法.大规模选拔性教育考试作弊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4]郝玉柱.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5]孙世民,李世峰.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8).

[6]陈翠微,陆建明.十年来国内考试作弊研究的回顾与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4,(8).

[7]姚利民,丁汀.國外对大学生作弊的近期研究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1999,(3).

[8]张秀英.考试作弊行为的经济博弈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6,(5).

[9]刘建勋.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分析[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3,(4).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朱磊.近十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研究的述评[J].青年探索,2005,(2).

作者:潘国红 夏绘秦

大学期末考试作弊经济学论文 篇2: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在当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考试作弊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聚焦大学校园,揭示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着重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原因分析,并从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课程考核;处罚措施;监控力度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也正在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和重要内容。尤其是2013年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考试作为一种制度和一种评价方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甄别人才、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然而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见不鲜,犹如陷入割韭困局,甚至有蔓延的趋势,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尽管各高校都积极采取措施遏制考试作弊行为,教育部也发文对考试作弊三令五申,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考试作弊的歪风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学生考试作弊,是内(学生自身)外(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远看,将严重腐蚀青年学生纯洁的心灵,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探寻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对症下药,树立良好的学风考风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考试作弊的特点

1.作弊手段的多样化

古今考试作弊原理一脉相承,据记载,清朝科举考试就出现五花八门的作弊方式,有请人代考、夹带抄袭、冒籍匿桑等。在现代高校考试中,传统的考试作弊手段依然盛行,许多现代化的作弊工具也纷纷在考场上粉墨登场。手机、电子词典、电子手表、透明胶带、橡皮擦等新型产品也迅速成为考试作弊的常用工具。此外,应用在公安侦查系统的无线耳机也被“聪明”的学生应用到考试中。

2.作弊人员的集团化

以往考试作弊是“秘密行动”,上演着“警察与小偷”的剧目,但现在已逐步演变成“公众剧”,公开抄袭、集体作弊。考前就成立了“作弊小团伙”,在考场中“化整为零”“分工协作”,将答案集体共享。教师阅卷过程中常会发现雷同卷,错误之处惊人的相似,细至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集体化作弊严重破坏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给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影响都是十分恶劣的。

3.作弊阶段的延续性

大学生考试作弊不仅仅局限于几十分钟的考场,而是把过程前延后伸。考试之前,甚至开课之初,就不停地往任课教师处跑,希望能套出考试范围、考试重点,便于减少复习的时间,甚或是考场作弊“装备”的简便化。考试结束后,还会往阅卷教师处奔波,寄希望于教师“手下留情”“网开一面”等等。

二、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1.个体原因

就个体而言,大学生考试作弊主要是认识上的偏差和各种心理在作怪。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相对而言功底较弱,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考试作弊没有正确的认识。因而,他们在考试中各显神通,颇有“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之智谋。

还有就是各种心理作怪,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经久不衰。部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不扎实,面对全新的知识起点而心思却根本不在课堂,私下开小差、玩手机,甚至逃课;考前也不会抓紧时间突击复习,侥幸、投机心理使他们企图借助耍小聪明来保证及格。有些大学生看到别人作弊得高分,自己辛苦一学期还不如其他人考场几十分钟的成绩好,心理失衡,盲目跟从,也以作弊谋成绩。还有些学生受奖学金、助学金、入党等名利的驱使,虚荣心理作怪,亦走上作弊之路。

2.学校原因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开设的课程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与学生的成长需要、市场的就业需求、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课程进度安排又有失偏颇,将有些需要进行深入学习的专业课压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师的讲解、传授方式也让部分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知识的接受能力大打折扣,大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作弊就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

(2)考试管理不到位。考试作为检测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检测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然而现有的考试模式在考试方法、考试内容、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方面逐步暴露出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考试作弊提供可能。如果还是沿用闭卷考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量,如果考试内容一味地注重“死”多“活”少,如果不改变期末考试成绩占大比重的现状,如果不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就難以根除。

(3)监考力度不过关。考场犹如战场,教师面临着“多难处境”。从制度的角度来说,教师必须严格监考,发现作弊严肃处理。从同情学生的角度来说,又于心不忍。因而在考场上监考教师发现有人作弊也会装作没看到,有的会把小抄没收,但是卷子没有收上去,没有记零分,这样做既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也违背了作为教师的基本原则。同时,现在学生的各种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不能妥善处理学生考场作弊情况,还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影响。

3.家庭原因

大多数家长一如既往地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仍然会以中小学的标准要求大学生,以学业成绩衡量孩子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发生。

4.社会原因

从整个社会来看,大学生受到社会环境中的不正之风的影响是不能漠视的,在校园内部考试作弊并不是一种局部现象。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一个波动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影响。因而,通常情况下,考试作弊就成为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校园内的必然反应之一。

三、考试作弊的对策分析

面对学生作弊特点和原因都呈现出时代化的特性,作為塑造学生良好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高校,在一场与考试作弊的斗争中,更要摆正好自己的角色地位,对考试作弊不能简单地采取“围追堵截”的方式来杜绝,而是“处罚与预防并行,以预防为主”,加强学生自身的道德教育和精神素质。

1.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如组织关于诚信考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对考试作弊的危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诚信道德观,从思想上截断考试作弊的源头。

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既是质量管理全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学效果的监控,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科学地管理考试,运用合理的考试形式,不仅能有效地为学生、教师服务,还能有效地检测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学校可以建立“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的多元型课程考核模式,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改变期末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实行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实现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结合;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可实行半开卷或开卷考试。考试内容逐渐远离记忆型的概念题、选择题、简答题,用综合性试题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具备实践条件的课程,逐渐增加实践环节在考核中的比重,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完善考试作弊处罚措施

为了消除大学生考试作弊,各所高校都格外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纪律和详细的处罚措施。制定规章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发现学生作弊,绝不姑息,一定要严肃处理。让学生看到作弊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和必须自行承担的严重后果,使其明白付出的要远远大于收获的,从而放弃作弊的想法。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考试的目的和意义,高校需要加强考纪考风的宣传教育,从大学生进校开始,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业导师教育、辅导员教育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使学生从心理上杜绝作弊。

4.加强考试过程的监控力度

学生考试作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监考教师监考不严造成的,因而必须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监考。在考试过程中,无论从座位的安排、考试程序的严格遵守,考试纪律的强调都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违纪和作弊大学生不纵容、包庇。

总之,大学生考试作弊严重干扰了地方本科院校的学风考风,也严重影响到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减少乃至杜绝大学生作弊行为的发生,应从多方面着手,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加强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考试管理特别是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丽笋.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与管理对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9.

[2]宋志慧,张锦,李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基于澳大利亚经验的一点看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0(9):104-105.

[3]郭丙琴.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考试改革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9):155-157.

[4]彭顺克.谈高校考试作弊的特点与原因兼论诚信考试[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0-73.

注:本文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归因及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编号:RKJGY1209]阶段性成果。

编辑 赵飞飞

作者:王玉云 禹建柏

大学期末考试作弊经济学论文 篇3:

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诱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已经是甚嚣尘上,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建设和教育质量。因此,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诱因,并提出适宜的防范对策。关键词:大学生 作弊 心理诱因 对策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诱因分析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违纪行为,却仍有部分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以身试“法”。这种现象的产生,从心理学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1、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为“随大流”,你这样做,我也这样做,盲目的效仿。再加上“法不责众”的观念误导,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明知考试作弊是弄虚作假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却仍然“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作弊大军中,致使作弊队伍不断“壮大”,由过去的个别人变成了现在的一群人。据某报记者在昆明市各高校进行调查时报道,面对“寒窗苦读10余载,你是否有过作弊经历?”这个问题时,有60%以上的大学生坦言:“有过作弊经历。”而且作弊者的心态也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害怕羞耻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没有什么不光彩的。细分析之,这也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大家都作弊,就是半斤对八两,谁也不会笑话谁,谁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还会探讨考场作弊的各种“技巧”。从众心理不仅使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得以进一步蔓延,也使大学生的荣辱观、是非观出现了混乱。2、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所有投机取巧者的共同心理,也是大学生作弊行为必然的心理基础。一些学生平时不用功,流连于网吧之间,沉迷于游戏之中,等到考试时才知自己学得是一塌糊涂,于是寄希望于考试作弊,期望能够蒙混过关而侥幸不被发现,既得到了利益,又免遭了惩罚。作弊者存在的侥幸心理可以从经济学角度用“作弊成本”来进行阐述。作弊成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作弊可能要受到惩罚;二是不作弊肯定要付出代价,即考试不及格或得不到好成绩。因此,不作弊的代价是一定要付出的,而作弊只是可能要受到惩罚,就存在着既享受作弊带来的好处又逃脱惩罚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使得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得以产生。3、名利诱惑的利益心理在考试作弊行为中,对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大学生敢于以身犯险的主要心理动力。差生作弊,是怕“挂红灯”,为了及格,保住学位证、毕业证和等级证书等;优等生作弊则是为了“名利双收”,取得好成绩就能获得各种奖学金,而且还能评优、入党,继而为以后的顺利就业增加“筹码”。如果说上述两种作弊行为算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大学生“职业枪手”的出现,则让人有“瞠目结舌”之感。“职业枪手”以赚钱、营利为唯一目的,而且由过去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散兵游勇发展成为一只有组织、有中介的队伍,形成了联络、接头、见面、商价、付钱、代考的“一条龙”服务。4、害怕吃亏的认知偏差心理许多刚进校园的大一新生,觉得大学是一个神圣的殿堂,是一块净土,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不应该在这里发生。然而当他们处世日久、耳濡目染却发现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已经非常流行,于是就出现了“不作弊会吃亏”的认知偏差心理。一些学生从内心是抵触作弊行为的,但一想到自己平时曾经刻苦、努力、甚至废寝忘食地学习,却不如别人在考场上投机取巧、“临场发挥”所得的成绩好,不由得充满了委屈、怨愤,觉得心里不平衡、有落差,感觉自己吃了亏,于是在埋怨并痛恨不公平竞争的同时,已然下定了决心下次也要“下海一试身手”,以获得补偿。二、针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范对策1、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荣耻感和诚信观念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即如何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心理诱惑,不去作弊。一是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品德养成教育,如诚信教育、荣耻教育等,使大学生认识到:明诚信、知荣耻是人之为人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欲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知荣恶耻的人格,克服盲目从众、侥幸获利等心理,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光明磊落、坦荡做人的胸怀。二是要联系大学生实际,通过举办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征文等各种活动,将诚实守信、知荣恶耻等观念通过身体力行付诸实践,使思想与言行一致并逐步内化,使其成为判断是非、指导行动的价值尺度与标准。如此,大学生在考试时,心中会时刻高悬诚信和荣耻的利剑,方能经受诱惑,自觉抵制和远离作弊。2、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评价体系防止、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仅靠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改革考试方式,强化考试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评价体系。一要减少闭卷式的笔试。大学生考试作弊最主要的是在闭卷考试,因此,减少闭卷式的笔试是减少考试作弊的有效方式。在保证公正、公平、客观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多采用开卷考试、口试、操作等,如采取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小讨论等形式,这样可分散考试风险,降低闭卷考试的回报率,减少闭卷考试成效与学生切身利益的关系,从而阻断其作弊的利益心理。二是强化考试管理制度建设。要建立完善的考试规章制度,并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人人皆知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从而消除其侥幸心理,有效地预防大范围作弊行为。三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大学生评价体系。目前,对大学生的评价,往往只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和毕业论文设计,忽视了对大学生日常活动的评价。学校应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建立可供多次努力机会的评价机制。如: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不但要看学生的期末成绩,而且要看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大平时考察成绩的比例;评价标准多元化,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产品制作、发明创造等都应参与评价。大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建立,减少了考试成绩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于无形中降低了考试作弊的机率。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使大学生畏惧考试成本加大而不敢作弊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弊成本较小:作弊成功收益较大,且可以长时间享用(如成绩优异,可入党、找到好的工作等),而作弊被抓受到的处分有时可能较轻,影响时间也不长。两利相权取其重,在较大的利益和较小的作弊成本两相较量中,大学生心中的天平倾向了对利益的追逐。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高校给每一位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并明确告知所有的大学生,此档案将追随大学生终身,如果考试作弊一旦被抓,就如实记入诚信档案,留下诚信污点,终生都会背上不诚实守信的包袱,不管是就业,还是升学、晋升提拔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加大其考试作弊的成本。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学生考试作弊成本的增大,大到如此可怕的程度,会让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望而却步,不敢竞相效仿了。“东方不亮西方亮”,大学生考试作弊无望,就只能转变心态,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如此一来,相信学风、校风会有很大的改观。基金项目: 2009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潜道德行为及其心理诱因研究”(项目编号:HB09BSH009)的阶段成果参考文献:[1]王丽娟.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动因及其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1-2)[2]肖祥,吕慧.论大学生负心理的道德调适[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3]运怀英,崔博.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作者:台秀珍 李丹 黄耀宇 河北工程大学

作者:台秀珍 李丹 黄耀宇

上一篇: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理论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