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弊社会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考试作弊作为一种失范行为,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紧张理论分析考试作弊,考生在考前的紧张情绪下会选择作弊行为以达到预期考试效果。犯罪学的社会控制理论分析考试作弊行为,每个考生都是潜在的作弊者,但是在社会控制力影响下,大多数考生会选择放弃考试作弊。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考试作弊社会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试作弊社会学论文 篇1:

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探析

[收稿日期]20100319

[基金项目] 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分制下高校学业考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陕教高〔2007〕68号)

[作者简介]田建荣(1964),男,陕西彬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和考试理论研究。

[摘 要]从学生、学校、社会以及文化传统四个层面探微,认为高校学业考试作弊是学校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以追求分数为表象,以追逐位置和争夺资本为目的的主动“求生”策略,他们用异常的方式表达了对教育教学公平的渴望。而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及僵化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超越”和偏离学校规章制度负有责任,反映了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等方面的迷失。当然,学历社会、考试社会中考试功能的畸变以及文化传统中重视考试的教育价值取向也隐含了高校教育逐渐由知识到标签的异化之路。对其防治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和长期性的过程。

[关键词]学业考试作弊;场域;学历社会;文化传统

考试作弊现象源远流长,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诞生而出现。当今,学业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校园里一种频频发生的现象。这不仅违背了正常的教育规律,背离了考试目的,影响了教学质量评估的可靠性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危及整个学校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助长了学生不良习气的养成。本文试从学生、学校、社会以及文化传统四个层面探析产生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以期获得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以分数争夺“场域”中的位置与资本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是由一系列客观关系构筑的社会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不同位置上的各种力量不断地展开彼此间的博弈和争夺,“这些争夺旨在继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量的构型”[1]。场域中不同位置的占据者利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力图对各种资本和权力进行垄断,并强加一种对自身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在各种场域之中不断地对场域规则进行内化,进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自己与场域规则协调一致,从而能在被场域物理空间容纳的同时,进入到其意义场域之中。在学校场域中,学生一进入学校,就从教师、家长那里体会到一个通用的准则: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乃至唯一标准。学生也切实感受到,考试成绩关涉奖学金、各类单项奖的评定,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评选,学位的授予,研究生的保送,入党问题的考察,等等,一大堆和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无不牵涉到学业考试成绩。当分数与学生的个人利益严重挂钩,并被扭曲为衡量学生的核心杠杆时,学生的学习领域也变得世俗和功利起来。

在学校,学生考试分数如何,首先决定着他们在班级场域中位置的高低和享受有限资源的多寡。在班级场域中,好成绩拥有者大约等于强势群体,那些考试成绩差的学生相应地就成了弱势群体,后者属于班级场域中资源的较少拥有者。弱势地位的学生或感觉到自己即将被置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为避免被清除在场外,“他们在遵守场域的入场规则的同时,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采取行动,以增加或维持他们的资本,甚至部分地或彻底地改变场域的固有规则”[2]。出于对班级中有限资源的争夺,他们不会放弃每一个可利用的机遇来增加自己所拥有的资本,于是作弊行为如影随形,同考试相生相伴。学生通过这些“合乎情理”的行为,在短时期内就可以赢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家长的满意,扩大自己在班级的影响力,拥有更多的资本,在存在于班级场域的物理空间的同时,进入更具有实质性质的意义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业考试作弊,是学生为了获得班级中某一位置而采取的手段,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为增加或维持他们的资本而采取的行动,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部分地或彻底地改变场域的固有规则主动寻求生存的策略。也就是说,学生的这种位置追逐和资本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公平的缺失以及管理制度上的僵化。当我们慨叹学生的作弊行为时,应当心平气和地反思日常教育行为是否曾经有意无意地将本来就少有资本的学生置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事实上,透过作弊学生的行为,不仅可以看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自己生存境遇的无奈和抗争,同时也可看出他们对生存策略的主动寻求和体验。

二、学校: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及僵化的考试形式

社会偏离理论认为,由于规范的僵化和个人的主观因素等原因会导致个人偏离社会,即超越社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去行动。制度和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规范总是落后于行为的变化。当规范成为限制人们行动的僵化模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时,人们就会冲破规范的束缚去行动,就会导致人们的越轨行为。错误理念指导下的僵化了的制度规范其危害性更大,也更容易诱发人的越轨行为。

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反映了高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制度上的僵化,特别是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虽然高校普遍采用了“学分制”管理,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但是目前仍未能建立起科学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考核评价体系。为了简化工作,保持评价的“客观公正”,许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分数高就是“硬道理”,结果造成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简化为学业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的能力,但反映的只是一部分能力,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过分迷信考试,一份期末试卷成绩就成为评判学生在整个学期所付全部努力的唯一标准,这既不真实,也难以使学生信服。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对学生作弊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学校一切以分数论,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有些学校甚至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任课教师的业绩、评聘、声名相挂钩;社会用人单位也只知道考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人才的硬指标。当分数成为评价学生最有力的武器时,考分无疑被学生视为“命根”。考试一旦和学生(教师)的诸多利益挂靠,考试的反作弊力度将被削弱。

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也反映了高校考试形式的僵化、考试改革的迟缓。“高等学校学业成绩考试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教育中的许多职能正是因为有了考试而得到充分发挥”[3]。然而,考试是一把利弊兼具的锋利的“双刃剑”,在考试正面功能充分发挥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日渐显著。“人们深知考试具有不少消极的影响,但却无法取消考试”,“正确的做法不应是取消考试,而应不断对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加以更新和改革”[4]。但是,“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学业考试的改革和职能发挥,教学中存在考试内容陈旧、考试形式与方法单一、考试后无反馈等问题”[5]。尤其是在准确评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所形成的能力、素质,所达到的实际水平方面,目前的考试方式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考试的形式及试题的类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功利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每次学业考试中学生、教师都特别关心能否顺利通过。尤其是学生,因为这关系到他能否取得学分以及其他众多利益。作为教师,既要遵从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以便年终考核时能顺利通过,又要迎合学生,以便在“学生评教”中能顺利过关,所以他不得不选择固守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考试方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要降低考试及格的要求,以便使学校和学生两方面都满意,于是形成了一个“教师讲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教学考试怪圈。显然,这种检测方式是达不到评定学生真实学习水平目的的,也不符合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无论是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还是高校考试形式的僵化、考试改革的迟缓,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等方面的迷失,反映了高校教育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现象。当前的高校学业考试,正如布迪厄所言,“考试的逻辑在‘被录取者’和‘被淘汰者’之间,更加戏剧性的是,在会考的最后一名录取者和最前面一名淘汰者之间造成了绝对的不连续性”[6]。按学业成绩分等级区别对待学生,使学生获得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造成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这已严重背离了教育为“人”的目的,违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也诱发了考试作弊行为。“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使人学会做人(to be)”[7],而这个“人”不是千方百计获取高分的人。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及僵化的考试形式是高校教育异化的表现,还进一步加重了高等教育异化的深度。

三、学历社会、考试社会:考试功能的畸变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领域变得世俗功利,还是高等学校的急功近利,无不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在学历社会、考试社会之下,社会的用人价值取向——考试成为一个“标杆”,文凭已是工作定向、职称提升和收入提高的敲门砖,这种引人注目的“文凭唯上”观念,潜移默化地指导了社会的价值取向。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学历、文凭的心态和倾向,即“学历社会”、“学历主义”。

学历社会“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用标准化、客观化的手段选拔人才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学历社会也带来了应试教育、功利教育、高学历消费等诸多弊端”[8]。学历社会的产生既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需求和教育大发展有关,也与人们争夺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有关。当今社会,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提升阶层地位的措施和流动渠道,诱使各个群体竭尽所能地为教育投资,让他们的子女拼命追求高学历,千方百计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流大学、一流企业……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人们的受教育热情,“学历社会”通过学校教育制定出明确的“游戏规则”——以考试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指标。在就业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也明确标出“专业排名前10%”、“获专业奖学金”等录用条件。大学生就业上,分数可以决定其前途和命运,这就造成了学校为追求数量和效益,单方面抓学习成绩;学生为了在将来的求职市场上居于有利位置,想尽千方百计获取高分。时下教育目标在许多人的眼里已简单化为获得学历、文凭的“敲门砖”,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校园里“考证风”盛行,“逃学为上课”(逃思政课,上外语、计算机课)现象到处可见。功利性过重导致的直接后果还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一件被迫去做的痛苦的事情,使学校教育距离其本意越行越远,高校学业考试的功能也发生了畸变。学历社会下,教育的目的从旨在获得职业与生活所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转变成旨在获得高地位的职业,文凭成为社会的最重要的通行证,考试作为选拔和获得文凭的主要手段普遍存在于并指挥教育过程,成绩或分数在教育中占据了主要位置。这样,很容易产生激烈的考试竞争以及大量被迫为考试而学习的厌学者乃至舞弊者。

诚然,考试是现代社会育人、量人、选人的重要机制,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考试社会也有其利弊优劣,“当考试成为社会的轴心时,如果利用得当,考试社会将成为一个竞争公平有序和资源高效配置的社会。但如若将考试的选拔功能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便也可能将考试异化为社会等级划分的帮凶,将参加考试的人异化为一部迷失自我、缺乏灵性的‘考试机器’,考试社会也因此可能偏离正常轨道,走入一个盲目竞争的死胡同”[9]。考试背后隐含的是选拔贤能、能力本位的思想,因而当前的考试主要采取知识为主的质量评价标准。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并非严格遵循知识形成能力素质,进而形成质量,并以此满足社会和个人需求的理性逻辑,而是“逐渐地走上了由知识到标签的异化之路”,“高等教育已逐渐异化为一部分特定群体(具有接受高等教育资格的大学生特殊群体)获取社会‘垄断利润’的工具或手段”[10]。同时,考试功能也发生了畸变,表现为部分功能萎缩,部分功能夸大。学业考试本是检查学生德才学识、能力水平状况的一种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考试的推动功能、评价测量功能被片面弱化,而其选拔功能则被片面强化,考试几乎成为检测一个人具备某种资格和能力的惟一手段。在利益驱动下,许多人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必然在考试的过程中选择舞弊。

四、文化传统的影响

在考察学业考试作弊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隐藏在学生、学校、社会背后那支巨大而无形的力量——文化传统的影响力。文化因素对社会、教育以及个人的影响是巨大、持久的。传统无可选择,正如历史无可选择一样。一个人从出生之始就要受到文化传统的包围。与人类置身特定的文化传统相类似,教育也要受制于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顽强的、复杂的,就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而言,我国文化传统对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重视考试的传统。考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比较之后的历史选择。“唐宋以后,科举在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位置,科举考试成为人文、教育活动的首要内容,是贯穿帝制中国后期的一根制度支柱和文化主脉”[11]。科举制虽早在1905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绵延数千年、根深蒂固的科举传统并没有因为此后的政治批判和社会运动而完全销声匿迹,它仍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周围”[12],与科举“无关”的现代人仍旧难以完全摆脱科举文化的影响。存在于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学历主义、片面追求升学率、“状元情结”正是“科举幽灵”的现代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考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而且基本形成了把考试结果作为教育机会获取和职业准入的重要乃至唯一依据,作为职业升迁的重要乃至唯一参考,民众因此形成了强烈而浓厚的“考试情结”,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

其二,教育的功名化价值取向。我国一直被认为是重视教育的国家,特别是受科举取士以考促学的推动,中国古代形成了读书重学的浓厚风气。现今,读书至上的风气也并未改变。然而,我国的教育,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凝结了深重的功名化价值取向,这种取向扭曲了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特别是求学与功名利禄的直接挂钩,在全社会造就了“唯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如今在教育系统内部,“以考试为重,以考分为重”的观念根深蒂固,仍然有许多人、许多学校把能否培养“名人”、“尖子”作为判断教育价值的基本尺度,人们普遍认为好成绩才能有好前途。学生自己也希望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长,为自己扬眉。他们由于担负着太多的希望,承载着太重的压力,尤其是当他们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因成绩不同而得到的待遇差异时,心理难免失衡,行为也难免出现偏差。

其三,强调一而排斥多的思维特征。我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特点在于注意整体与过程,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传统教育中统一的人才观。在大一统专制的巨大力量下,这种整体性思维、统一的人才观延续至今,致使人们在思考、认识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系统的教育目标,而仅仅以“圣人”“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规范一切受教育者。人才观决定考试观,注重整体、强调一而排斥多的思维模式导致教育多采用僵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偏好搞“一刀切”,如统一教学形式、统一考试、统一答案,给人才培养造成极大的不利。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对象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统一的标准考试要求大学生采取相同的学习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厌考,应付考试。

其四,求稳喜静、注重传统的心理。客观自然环境造成了古代中国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农耕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条件,艰苦的生活使得中国人具有极强的韧性和耐心,加之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制,社会状态相对停滞,这些都决定了中华民族求稳喜静的性格和注重传统的心理。“以老为宝”的价值取向与浓重的权威化价值观念的锻压下,传统教育从价值取向到内容到方法,乃至师生的心态无不烙上尊古、注重适应的印记。当代高校教育强调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人士,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越来越强调,而这种“适应”却被很多学生所误解。适应是具有选择性的,对那些腐朽丑恶的社会行为和现象,不仅不能去适应,而且要坚决地进行批判和改造。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过多而盲目地强调对社会的适应,使学生从以前的谴责逐渐转向“适应”,这是有大问题的。一旦学生形成了与不良社会行为相适应的人格特征,作弊这一明显并非单纯的教育现象便拥有了更多的存在理由和生长空间。

总之,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的原因是多层次的、极其复杂的,不仅是学生、学校、社会功利化倾向的结果,而且深受文化传统因素的制约。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的产生也不是一朝一夕,单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它的存在有着极其深厚、复杂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它始终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息息相关,当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及人们的高等教育意识还不足以为消灭作弊提供坚实基础时,那么,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高校学业考试作弊现象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对高校学业考试作弊行为的防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诸多方面的配合、支持和努力,也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尤其是文化传统观念中消极因素的转变与祛除。

[参考文献]

[1]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9.

[2] 吴康宁,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6-137.

[3] 田建荣.学业成绩考试:高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15-18.

[4] 刘海峰.以考促学:高等教育考试的功能与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5-7.

[5] 田建荣,马莹. 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37-41.

[6] [法]P·布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2.

[7]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81.

[8] 秦钠.透视学历社会[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0-54.

[9] 郑若玲.考试社会的域外视角[J].考试研究,2008(1):112-120.

[10]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于利益关系人的分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6.

[11]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12]田建荣.科举教育的传统与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04.

(责任编辑 黄建新)

An analysis of Cheating in College Examination

from Sociology Perspective

TIAN Jianrong,LIU tao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cheating in college examin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tudents, colleges, socie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t puts forward that cheating in college examination is a kind of survival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weak in the school field to struggle for position and more resources. They express their desire for education equity in an unusual way. The score oriented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rigid examination type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students disobeying the school rules. It reflects the lost of university in education idea, and in the concepts of teaching quality, talent, and student. Of course, the distortion of examination functions in the examination-orientated society and the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overemphasizes examinations in cultural traditions implies the alienated road from knowledge to label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prevention of cheating in examinations is a systematic engineer and a long-term process.

Key words: cheating in college examinations; field; school career-based society; cultural tradition

作者:田建荣 刘 涛

考试作弊社会学论文 篇2:

考试作弊的犯罪学角度分析

摘 要:考试作弊作为一种失范行为,是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犯罪学的紧张理论分析考试作弊,考生在考前的紧张情绪下会选择作弊行为以达到预期考试效果。犯罪学的社会控制理论分析考试作弊行为,每个考生都是潜在的作弊者,但是在社会控制力影响下,大多数考生会选择放弃考试作弊。要预防考试作弊行为,一方面应当从教育体制上缓解考生对考试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应当加大社会控制力对考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考生对羞耻的害怕程度。

关键字:考试作弊 紧张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 羞耻的害怕

考试作弊行为违背公平和诚实信用的价值理念,违反考试的基本制度,是一种"越轨行为"、"失范行为"。青少年群体是国家各级考试各类考试的主体,从小到大,基本上每个人都要面对考试问题,而考试作弊也成为一种负面的应付考试手段。青少年考试作弊行为也是一种越轨、失范行为。抛开犯罪的法律定义,从广义来理解犯罪学中犯罪的概念,那么考试作弊行为也是犯罪学所要研究的对象。考试作弊行为作为一种失范行为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学者们分别从法学、社会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对考试作弊的成因、危害、规制、预防等方面加以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从犯罪学的角度分析考试作弊行为。

从法学的角度看,刑法方面的主要讨论的是是否应该设立独立的考试作弊罪来规制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⑴;行政法方面主要讨论的是学校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予以开除学籍的处分是否合法⑵。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主要讨论的是考试作弊行为的危害以及考试作弊行为的成因⑶。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看,主要讨论的是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预防考试作弊行为⑷。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讨论的是考试作弊者的心理狀况⑸。

本文将从犯罪学的角度就考试作弊现象、考试作弊原因、考试作弊预防做简要探析。

一、考试作弊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失范行为

2011年12月23日新修改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明文对考试作弊行为作了列举式的定义。考试作弊在教育系统是一个普遍现象,小至教学中的小考⑹,大至国家统一考试⑺,都不同形式的出现有作弊行为。近期典型的如央视曝光的2014年哈理工考研作弊事件,考试作弊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是公平、诚实信用,而考试作弊正好是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对于不同的考试,人们对考试作弊的评价并不一致。在国家级的大型考试中,会有各种监考设施对考试加以监控,对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达到了刑罚处罚的程度。在大学中的课程考试中,监控规模远远不能和国家级考试相提并论,对作弊者的处罚最严重的为不予颁发学位证、毕业证。在小初中生一般的小测验中,对于考试作弊者会给予批评教育。这种对不同等级考试中作弊行为的处理模式所隐藏的问题是:考试作弊在考生中的观念是否会顺应考试等级的转变而改变。

在一般的考试中的作弊与在大型考试中的作弊从本质上而言都是有违诚信道德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如果平时树立的观念就是考试作弊没什么,到了大型考试,这种思维很难转变。本文不是要批判现在对考试作弊的处理方式,而是对现有的对考试作弊的处理方式中所隐藏的问题加以分析。对与某些人而言,当作弊已成为一种习惯,就很难有所改变。

有两种作弊现象要正确对待:

一种是非牟利型协助作弊。按照相关规定,协助他人抄袭以及代考的行为都是作弊行为,但是这些作弊者都是为了是他人达到作弊目的而实施的行为。很多帮助他人作弊的人是迫于义气、情义等原因而协助作弊,并非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

二种是牟利型协助作弊。牟利型协助作弊主要是专门的助考机构,代考专业户以及出售作弊器材的销售者,他们之所以协助作弊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以上两种作弊现象虽然都被《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为作弊行为,但是并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作弊行为,本文要研究的作弊行为是指具有参考资格的考生通过各种违背考试纪律方法达而到预期考试效果的行为。为此将上诉两种协助作弊行为与其区别开来。

二、犯罪学理论分析考试作弊原因

关于考试作弊的原因,现有研究主要将考试作弊的原因归为:

(1)利益的满足;(2)投机侥幸心理的驱使;(3)现有的法律制度对于考试作弊规定的不完善;(4)惩处力度不到位;(5)无知心理;(6)助考军的刺激。

可以说以上这些确实是促使考试考试作弊的因素,但是这些都只是列举式的原因,并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也没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为此,我将从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考试作弊的成因加以分析。

第一,考试作弊动机分析

(一)自我需要的满足

考试作弊自古就存在,考生为了满足自我需要,达到考试预期效果,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通过考试,但往往会有某些考生不是通过正规方式达到预期目的,而采取违规的方式。之所以会有作弊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

(二)各种诱因的存在

有了主观上追求达到考试效果的心理,各种诱因的存在促成了考生做出考试作弊行为。比如,监考老师不严格,对自己的考前准备没有信心,周围的同学都存在作弊行为、各种高科技作弊工具和助考组织的帮助等等这些因素对主观上的想要作弊的心理加以刺激,从而作出相应的违规行为。

第二,社会异常理论的分析

社会异常议论又叫做紧张理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来的一种犯罪原因理论。这一理论的思想渊源是西方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社会结构理论和法国迪尔凯姆关于越轨行为的思想。这一理论从社会结构的思想出发,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⑻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那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由于不能向社会上层那样以合法的手段获取社会资源或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一种压力,在这种紧张的压力下,社会下层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其中就会有人放弃规范、合法的手段,用非法的手段追求价值目标。

作为考生,大多数人最初都持有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控制,那就是考试必须按照考试规定的要求,诚实守信,遵循公平,不能作弊。但是,由于每个人想要达到预期考试效果的能力并不一样,会因为各方面的因素,如时间上的准备不充足、性格上的怠慢、记忆里的差异、缺乏考试信心等等,使得一些人认为自己无法通过正规的考试手段开获取预期的目的,为此选择了其他的非正当手段考试,就表现为考试作弊。而且一旦发现通过这种非正当手段也能够取得和别人努力备考所达到一样的效果后,就会更加的依赖这种非正当的考试作弊方式。

第三,社会控制理论的分析

这一理论属于社会化过程理论。社会化过程理论认为,犯罪是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各种社会化机构,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相互社会心理作用的结果。社会控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犯罪学家塔拉维斯·赫希。社会控制论主张,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犯罪的机会,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犯罪的机会。因此,对于犯罪学来讲,研究人为什么没有犯罪比研究人为什么会犯罪更有意义。⑼这一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者,都有犯罪的可能但是由于犯罪行为会给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造成不能弥补的损失,一般人都因这种担心而不得不遵守法律和其它社会规则。如果没有社会约束,又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一个人肯定就会犯罪。

作为考试,通过正规途径努力备考往往要比那些准备考试作弊的人更加辛苦。在能够达到同样的考试效果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更加省力的方式,即考试作弊,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作弊者。但是,考试作弊却只是少数人的行为,那是因为,大多数人知道一旦被发现考试作弊,自己将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家庭、学校、朋友都视自己为不守规则的作弊者,为此会有一些人因为这种担心而放弃作弊。这也可以用来分析,为什么无监考老师在场的闭卷考试往往作弊的人数会增多,因为社会控制的压力小。另一方面,社会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力影响到了实施越轨行为的程度。当作弊行为在一部分人眼中不再是严重的越轨行为时,将会促成此种行為的发展。今年高考,一段"湖北一高考点考生围堵异地监考老师"①的视频在网上热传⑽,家长对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纵容,是是的学生对于作弊肆无忌惮的因素之一。

三、考试作弊的预防

关于考试作弊的预防,现有提出的对考试作弊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完善法制建设,健全对考试作弊的相关规定;(2)加大对考试作弊的惩处力度,可以设立考生作弊罪规范考试作弊行为;(3)创新考试内容与考试模式;(4)引进高科技,加大对考场的监控;(5)加强道德宣传,坚守主流文化。

本文旨在从犯罪学的角度,多视角的对考试作弊问题的成因进行研究,以期对预防考试作弊提出合理预防建议。

第一,缓解考生的紧张压力

根据上文提到的紧张理论,考生在考试前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如何缓解他们的这种紧张情绪,使得他们在没有很大压力的情况下应考,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考试作弊。而缓解考生的压力,主要应从教育教学开始,我们现在的教学是以分数论的教学模式,使得考生对于分数十分的看重。尤其是大学考试,很多学生到考前才感到紧张,一旦挂科,会失掉各种评奖评优的机会,还要补考,到紧要关头便只能作弊。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如何在这一点有所改良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第二,增强社会控制力

根据上文提到的社会控制理论,每个考生都是潜在的作弊者,都有作弊的机会。但是由于社会关系的存在,被发现作弊后会对社会关系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为此很多人会放弃考试作弊。为此,要减少考试作弊,一方面要减少考生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的控制力度。

减少考生作弊的可能性主要在于加大对考试的监控力度,只要有作弊行为的存在就会被发现,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此种行为。加大社会的控制力度主要在于应当在观念上对考试作弊给予全面的否定评价。现在的父母,很可能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小孩:"考试时不知道做的,可以看看旁边同学的试卷"。这会给孩子一个观念,那就是,考试的时候看其他同学的试卷并不是不正确的。如果说社会大众对于考试作弊行为没有给予全面的否定评价,那么这种社会的控制力度肯定是不充分的。对于考试作弊的否定评价的措施可以表现为增强考试作弊者对羞耻的害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对羞耻的害怕有时比对刑罚的恐惧更能发挥预防犯罪的作用。羞辱作为一种对正是刑罚的补充,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预防犯罪的作用。羞辱是指利用对被告人有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邻居、老师、伙伴对犯罪表达他们的不满、鄙视、愤怒,被告人感到羞耻、丧失尊严而不愿实施犯罪。对羞辱和难堪的害怕是预防犯罪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害怕被家庭和熟人排斥的人是不愿意实施犯罪的。但是在未将犯罪视为羞辱的文化中,羞辱对犯罪就没有任何作用。"⑾为此,首先社会应当将考试作弊视作羞耻,从而才能够发挥通过增加羞耻而预防考试作弊的效果。这种羞辱,主要是通过对考试作弊者进行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信仰的教育,让考试作弊者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让他们感到羞愧。当然,这种羞辱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辅助以原谅、道歉、悔改等内容。这种羞耻的作用就是社会控制力的效果,从而达到对考试作弊者内省式的、观念的转变,有效预防考试作弊行为。

注释:

①据视频显示,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近百名学生及家长堵住钟祥市第三中学门口,不让监考老师离开。有考生情绪失控,抱怨老师监考太严,手机等作弊工具带不进去。

参考文献:

⑴张磊.高科技考试作弊行为刑法的规制与出路[J].法学,2010,11:72.

⑵陈越峰.高校学位授予要件设定的司法审查标准及其意义[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3:110.

⑶张国平.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学分析[J].高教研究,2012,5:92.

⑷朱虹."考试作弊是一种能力"吗[J].工作研究.2012.9:213.

⑸汤小红等.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92。

⑹腾讯网.小记者爆料:中小学生竟流行DIY考试作弊"神器"[EB/OL].]http://kid.qq.com/a/20120313/000018.htm,2013-10-19.

⑺搜狐网.央视《焦点访谈》:"我国2011研究生考试作弊调查 答案准确率超七成"[EB/OL]http://news.sohu.com/20110117/n278901292.shtml,2013-10-19.

⑻张绍彦.犯罪学教科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1-42.

⑼张绍彦.犯罪学教科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8-49.

⑽记者."考砸了" 高考生家长围堵考点[N].新京报2013-06-10。

⑾范登峰.刑事庭审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1:9.

作者简介:雷艳,1991,女,湖南省长沙县,中南大学法学院2012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雷艳

考试作弊社会学论文 篇3:

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

摘要:考试作弊不仅损害了考试结果的公正性,还助长了社会的不诚信之风。从经济学博弈论的角度对大学生考试作弊与监考者之间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表明,任课教师在上课认真程度和考试的难易上都与作弊相关;同时还与监考老师的考场严厉程度相关;与大学生专业偏好相关。最后,针对考试内容和方法、监考老师的职责以及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提出防止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作弊;博弈论;统计分析

一、引言

2012年1月12日,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广西大学学生会主席孙某在该校某门学科的期末测试中使用手机作弊,被监考老师当场发现。这一消息的发出再次将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长久以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从期中、期末考试,到各类英语、计算机过级考试,作弊现象如影随形。考试作弊不仅会损害考试结果的公平性,还会破坏社会的诚信体系,助长社会的不诚信之风。其危害之大,无法估量。鉴于考试作弊造成的巨大不良影响,教育部屡次下达通知,要求各大高校严格整治学校的作弊歪风。然而,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为了更好地解决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和经济学角度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其中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论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张玲玲[1](2005)、张淑军和傅书勇[2](2007)、曹麒麟,胡小东,张宾[3](2008)、黄蓓[4](2009)、贺文龙[5](2010)、张旭平[6](2011)、刘丽英[11](2014)、李恒祥,李一鸣和李姗姗[13](2016)等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张富花,支天云[7](2006)、宋志慧,张锦,李景[8](2011)、张得心[9](2011)、陈媛媛[10](2011)、刘飞,胡屹[12](2015)等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法对考试作弊现象成因进行了分析。

已有的研究都对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博弈论研究,但是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阶段,缺乏对博弈结果的数据证明。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进行了博弈论分析,同时利用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对博弈结果进行了验证,旨在找到影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原因,并为高校整治考试作弊歪风提供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

1.博弈的假设条件

(1) 作弊学生和监考教师都是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 博弈规则是既定的、公开的、透明的,师生双方的策略及其在不同策略下的支付函数是一种公共知识,即双方行为选择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3) 只要监考教师认真监考学生作弊就能被发现,若学生作弊未被监考教师发现,则一定被督导组发现。

(4) 监考老师严于监考的成本为C1,严于监考的收益为R1,疏于监考的成本为C1 ′,疏于监考的收益为R′1 ,作弊学生不作弊的收益为0,作弊的收益为R′2,作弊被抓的成本-M。

(5) 监考老师严于监考的概率为P1,作弊者作弊的概率为P2。

2.博弈模型的支付矩阵

(二)博弈结果分析

1.作弊者角度分析作弊因素

从公式P1=R′2/(R′2+M)可以看出,在作弊成本一定时,最优严于监考概率与作弊收益成正比,而当作弊收益一定时,最优严于监考概率与作弊成本成反比。如果学生考试作弊的收益较大,则学生作弊的动机就会增大,为了有效减少作弊行为,监考者要加大监考的力度,以较大的概率抓获作弊行为;如果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较大,一般来说,学生不会轻易冒巨大风险去作弊,则监考者严于监考的概率就会降低。

2.从监考者角度分析作弊因素

从公式p2=(R′1+C1)/(2R1+C′1)可以看出,最优作弊的概率与严于监考的收益及疏于监考的成本之和成反比关系,与疏于监考获得的收益以及严于监考的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监考者若严于监考,则会得到较多的奖励,疏于监考则会收到严厉的处罚,此种措施会有效地降低作弊的概率;如监考者疏于监考得到的收益较多,而且处罚力度较小,因此可能助长作弊之风。

为了证明博弈分析的正确性,下面将通过对成都高校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调查问卷结果所进行的统计学分析进行验证。

三、实证分析

(一)调查情况

本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范围主要为成都二本高校和三本高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211学校和985高校未进行),此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实际收回248份,有效调查问卷244份,回收率达100%,有效率达97.6%。在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占42.6%,女生占57.4%。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占4.1%,19岁~20岁的占52.2%,21岁~23岁的占43.0%,24岁以上的占0.4%。收集的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录入与处理,然后对数据分别进行相关分析。

(二)聚类分析

用聚类的思想,通过样本或变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根据研究样本的年龄、性别、所读年级等19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了老师监考对防止大学生作弊的作用、学校为遏制学生作弊现象做过努力程度、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及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5个)这些能够度量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依据,把不同相似程度的样本聚合为三类。目的在于探究大学生在上述5个统计量下不同群体的对变量的认知现状。

(1)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及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的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进一步做OLAP分析(见表2)。

从上面的OLAP立方体表2可以看出:第一类中,人数占全部样本的约90%,他们集中认为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但大部分同学不想学习。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一般严格。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适中,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第二类中,人数约占统计人数的9%,他们则普遍认为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不管讲课效率,只完成教学任务。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低。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适中,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第三类中,人数仅占样本的1%,他们认为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同学课堂参与度高。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低。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适中,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一些答案。

(2)监考老师对作弊的作用与学校为遏制学生作弊的努力的聚类分析,将聚类结果进一步做OLAP分析(见表3)。

从上面的OLAP立方体表3可以得出,在第一类学生集群,约占57.8%-61.6%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一般,部分老师不是很严格。而较为普遍认为学校为遏制学生作弊现象做过一些努力,但效果不明显。第二类,约占11.9%-22.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老师监考对防止大学生作弊一般,部分老师不是很严格,学校做过遏制学生作弊的努力且作弊情况减少。第三类,20%-26.5%的学生认为老师监考对防止学生考试作弊作用非常大,老师都很严格,且认为学校为遏制大学生考试作弊做过努力,且作弊情况减少。

(三)数据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本节以Pearson极差相关性探讨大学生作弊行为与老师监考对防止大学生作弊的作用、学校为遏制学生作弊现象所做努力程度、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程度等的相关关系。

(1)学校、老师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关系分析(见表4)。

从上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作弊与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呈现极弱负相关,这也意味着,大学生作弊与老师监考严格没有显著的关系;大学生作弊倾向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努力程度呈现极弱负相关,这也就是说,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努力程度没有显著关系;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的努力呈显著正相关。

(2)大学生考试作弊与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程度、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要求、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相关关系分析(见表5)。

从上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作弊行为与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认真程度、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要求、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均呈现极弱正相关;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与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在0.05水平(双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与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在0.01水平(双侧)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3)大学生作弊倾向、专业喜好与学校是否做过职业规划相关性分析(见表6)。

从表6可以发现,大学生考生作弊与学校是否做过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学校在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方面做得越好,大学生作弊倾向将减少;大学生对专业偏好与作弊倾向呈负相关状态,这也就是说,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越偏好,倾向于减少作弊或者不作弊;专业偏好与学校是否做过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在0.05水平上呈现显著正相关;本文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的培训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进而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以至于他们立志朝所学专业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将倾向减少作弊行为。

四、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主要结论

第一,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的努力呈显著正相关。学校和老师在考试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在处罚和奖励制度的作用下,学校把自己的利益“植入”到老师的利益中,这样,老师为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时,他同时也就是为学校的利益服务了。从而便出现了老师监考对作弊的作用与学校为遏制考试作弊的努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第二,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与作弊科目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作弊科目的考核难度与作弊科目的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老师上课的认真程度与对学生要求存在一致性,同时,科目的考核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存在一致性,这两种互相关系的一致性产生了上述两组变量的显著相关性。

第三,学校是否对大学生进行过详细的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考生作弊存在着显著性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喜好与学校是否对专业进行过详细的专业导论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性。

(二)对策建议

首先,监考老师应该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学校的代理人,监考老师应该在考试的时候严格监考,抓住作弊的同学应该及时上报给学校,而不能因为避免程序上的麻烦,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同时学校也应该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的衔接,减少手续上的麻烦。

其次,改变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在高校问卷调查中,在“以考察记忆为主的题目,作弊可能性增大”的选项尤为突出。这充分表明了改变考试内容为遏制考试作弊的一重要举措。结合不同科目的课程特点,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口试、课程论文、模拟操作及开卷等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上,可以增大主观题的比重,让学生从多思维、多角度阐述对问题的看法。

最后,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通过对高校考试作弊的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考试作弊与学校对专业是否做过详细的专业导论或职业规划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基于该点,可以通过学校开设职业规划和专业导论课程来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进行防止。

注释:

(1)OLAP(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在线分析处理,是指用快速简单的方式提供对变量的动态描述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玲玲.从博弈论看考试作弊现象[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校报,2005,(04):23-25.

[2]张淑军,傅书勇.高校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分析[J].考试研究,2007,(31):1-2.

[3]曹麒麟,胡小东,张宾.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考试作弊博弈分析的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47-49.

[4]黄蓓.考试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12): 139-140 .

[5]贺文龙,孙多思.大学生作弊的三个博弈模型分析以及对策[J].经济师.2010,(08):130-131.

[6]张旭平.应试教育下考试作弊的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 2011,(08):231-233.

[7]张富花,支天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经济师,2006,(6):139-140.

[8]宋志慧,张锦,李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基于澳大利亚经验的一点看法[J].教育学论坛 , 2011,(9):104-105.

[9]张得心.从会计学角度论高校考试作弊成因及考风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2011,(8):89.

[10]陈媛媛.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经济学成本分析[J].科教纵横 , 2011,(10):197-198.

[11] 刘丽英.大学生考试作弊博弈分析及对策的探讨[J].商,2014,(24):250.

[12] 刘飞,胡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J].学生管理 , 2015,(2):242,225.

[13] 李恒祥,李一鸣,李姗姗. 考试作弊行为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民主法治 , 2016,(2):99-101.

作者:何计蓉 高辉 花海燕

上一篇:行为主义心理学论文下一篇:药库科学化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