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科核心基础研讨论文

2022-04-24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机电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提出开发机电专业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等策略,并以可编程内容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管理学科核心基础研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管理学科核心基础研讨论文 篇1:

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创建深度课堂

【摘要】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将高质量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致力于丰富学校的数学课程形态、深度开发课程内容育人价值,注重培养“长时间思考”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过程化课时目标叙写,深度开发教学内容,丰富适切学习方式,整合优化教学课时,尝试更新课程评价,创建深度课堂,促进深度学习、思维发展,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细化,彰显教育对人的生命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中学科培养经历着“落实双基—聚焦三维目标—发展核心素养”的变革轨迹,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成为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校基于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角度,重点关注其中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素养,校本化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充分彰显我校学生数学学科培养目标:品格优、基础实、思维活、能力强,努力追求“育人”的价值,创建深度课堂。

一、思维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追求

史宁中教授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郝京华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也不尽相同。马云鹏教授认为,就数学学科而言,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者数学某一个领域所应达成的综合性能力。

核心素养是可以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是各学科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思维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特质体现,发展思维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要求。在数学学科角度,重点关注“科学精神” “学会学习”素养,“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学会学习”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其核心都是思维发展。

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上看,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在“知识技能”目标中,“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过程”“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数学思考”目标更集中体现了数学思维:“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在“问题解决”目标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在“情感态度”目标中,“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可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界定的四个方面的目标,核心也是思维发展。

鉴于数学核心素养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借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个方面,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也是数学学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与史宁中教授提出的“三会”也是一致的。即一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抽象(符号意识、数感),直观想象(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其数学特征是“数学的一般性”。二是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逻辑推理(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运算能力),其数学特征是“数学的严谨性”。三是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建模(模型思想),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观念),其数学特征是“应用的广泛性”。

“三会”是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每一个学段都应当关注的教育目标。数学核心素养的主线是三会,内涵是数学思想,思维发展;基础是知识,获取方式是过程。“三会”是经验的积累,是思维的习惯和做事的习惯。

二、深度课堂,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阵地

1.课时目标的过程化叙写

数学教师需要清晰数学学科培养目标体系,学校要整体架构数学学科培养目标体系。我校学生数学学科培养目标分四个维度:品格优、基础实、思维活、能力强。这个体系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教育目的(想得到),第二层是学科课程标准(看得到),第三层就是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做得到)。如何把学科培养目标体系转化为具体的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叙写课时教学目标。教师要从“抄写目标”到“叙写目标”,明确每个板块目标是什么、期望学生学会什么、解决哪些重难点问题。结合具体内容,在清晰數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叙述转化为课时学习目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做到底线目标要写实,高标目标可以写意。

2.教学内容的开放与深度开发

随着学校课程的不断深入,除了继续探寻“怎么教”的有效和高效,更要加强“教什么”的研究,深层开发适合时代发展需要及符合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校本化教学内容。教师要立足于儿童认知规律与知识逻辑专业化理解教材解读,重视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开发,与过去、现在和未来,与学生经验世界、人类生活世界密切关联。具体表现如下图,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激活”, 让教学内容更加鲜活。重视教学内容的长期规划策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须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站位。不仅要能以知识点为站位,更要能以“类知识”为站位来研究,引导教师看到的目标还有学科育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研究“类知识”设计,实现对“类结构”“类方法”的认识。

3.学习方式的多样与适切

结构开放,资源捕捉,动态生成,过程互动,是开放课堂的展开逻辑。开放课堂,通过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思维,并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努力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最终达成人的发展。学习方式注重多样,更要强调适切。学什么(知识与技能)、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能力、品格、观念)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每个学期每个内容,找到适切的学习方式,并要设置一定比例,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规划如下:课堂探索学习方式60%;主题项目学习10%~15%;数字化学习方式10%~15%;数学实验学习方式5%~10%、实践体验学习5%~10%,低、中、高年级侧重有所不同。线上、线下形式相结合。(见下图)

4.教学课时的整合与跨界

时间结构决定学生的素养结构,以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为突破,学校管理在课程建设的制度、策略方面,大胆变革、调整创新。

教材数学内容课时:①申请长短“课时”。外出实践体验的内容,可以申请两节课连上。根据课程设计方案,打破固定化模式,制定课时申报制度,服务于课程建设,真正适应学生的需求。②对苏教版教材内容的机动课时,分为“教材内容的练习与复习”和“自主开发”。设置不同年级“自主开发”选修课时:一、二年级10%,三、四年级15%,五、六年级20%。选修课时进行主题式融入课程,项目式体验课程的实施。具体课时设置如下表。

大问题主题融合课时:根据学生发展与课程整合需要,把数学学科与科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中的一节连排,根据整合需求便于两课连上。有利于充分体验,充分实践,在促进思维发展的同时,还培养审美能力,组织策划能力。

5.评价方式的优化与引领

跟进式教学评价:教师把每堂课的目标设计成3~5个,按目标将40分钟划分成3~5段,每个时间段聚焦一个目标,体现教、学、评一致,教学、学习、评价共同指向多维目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评价表。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建立模块进行检测,生成基于学校学情的学科关键能力质量标准,用标准关照日常教学的效果,并以此反馈和改进教学。

学习体验的质性评价:创过程性评价手册。对学生课堂情感体验、参与体验、思维创造力、合作表现、参与活动等过程表现予以积分记载,拓展立体性评价内涵。在评价内容上,由参与学习到关注品质养成。在评价主体上,将由校内延伸到家庭、体验基地。

学习常规的评价:建立学校学生“新”学习常规,即独立思考学会记录、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认真倾听学会发现、互相合作学会交往。

建构数学课程校本化多样评价,整体如下图:

三、保障机制,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保证

1. 建立教学指导团队

(1)聘请专家团队。作为“学校课程”推进的重点项目,学校聘请专家团队设计,做好专家论证、社会参与、师生共建的三维一体化设计。

(2)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组,实现总体顶层设计。制定研究、论证实施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控研究措施,进行阶段测查,总结研究成果,对研究的全过程负责。

2. 优化教研活动组织方式

(1)盘活教研活动,成事成人。学校教研组是激活个体内生价值的组织生命体,以本项目实施为契机,变革教研活动组织方式,把学习理论、学习目标叙写、教学内容长期规划等培训融入教研活动,分层次分阶段地具体落实本项目实施内容的实践,增强项目实施的自觉性与可持续性。

(2)推行项目实施制度,建立项目研究固定日。学期初,项目组成员共同商讨制订出研究计划及研究主要内容、方法,每学年45岁以下教师人人上研究课,人人撰写研究论文或心得体会。学校每周一个下午作为研究固定日,进行策划、研讨、专家指导,以达到实效。

3.确立经费保障机制

(1)研究资金的保证。学校每年提供足够的资金投入项目研究,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良好的氛围;对教师的研究活动做出合理评价,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之中,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成果、典型个案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2)学习资料、活动开展的保障。学校在每学期都专门为教师精选各类报刊,教研组可以提供清单申请购买适合的理论书籍或杂志,供教师们自行借阅,提升教师科研品位。项目组活动,包括外出体验实践活动,需积极申報,有效组织,学校将做好课时调整、人员分配等保障工作。

“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创建深度课堂,全面整体进行“学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高质量实施国定课程,促进师生主动发展,让思维生长,让核心素养生长,让优质教育长出来。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张秋爽.吴正宪工作室:对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专业应答——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价值与落实建议[J]. 基础教育课程,2016(17).

[2]朱小平,魏光明.学会思维: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应有视角——由“学生缺少工具意识”说开去 [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9) .

[3]夏海莲,吴登文.在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2017(2).

作者:孙丽燕 郭兴华

管理学科核心基础研讨论文 篇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摘 要】本文论述培养机电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提出开发机电专业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等策略,并以可编程内容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机电专业 学科课程 核心素养 理实一体化  第二课堂 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主要由价值观和学习力两大要素构成,价值观是指国家、社会、公众公认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个人修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等;学习力是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价值观教育在核心素养中尤为重要,当前价值观教育应包含一脉相承的两个方面:一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是重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核心素养是可以培养、塑造、维持的,可以在学校接受教育而获得。

教育部要求职业学校制定相关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认为不同教育阶段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根据。在中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落实不同学科的素养培养。综合起来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科素养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分认识自我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还要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规划人生目标。在这些长远目标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背景下,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的核心,从“三维目标”出发,探索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本文以中职机电专业可编程课程为例,论述在课堂教学各环节设计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的策略。

一、中职机电专业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

中职机电专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合作创新、社会责任、科学思维、乐于学习四个方面。通过设计情境教学、教学实践、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和校园维修服务活动,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使之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二、培养机电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探究、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自我管理、职业道德等关键能力,为此,以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拓展类课程(第二课堂)+提升类课程(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跟岗实习)为线索,加入核心素养的主要内涵,构建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开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深入企业调研,利用驻厂带班实习、深入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学习和接受新理念,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工作着装、身体素质、精神面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相关细节的要求;分析机电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使用的工具仪表、岗位面对的机电元器件和机电设备,了解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员工自身素质发展所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岗位调研报告和工作任务分析表。

组织教师团队分析信息汇总表,研究工作过程各个信息点的关系、知识点的拆分效果。主要内容包括学科知识点、历史由来、相关企业文化、国家战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等。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践中将学科知识和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现实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以团队的形式设计课程情景,把学科知识点的历史由来、相关企业文化、国家战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融入学科知识点,在教学当中模拟和实践,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二)基于核心素养,改革教学模式,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的机电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北部湾经济区以及广东珠三角经济区的机电技术应用领域行业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知识、机电设备的装配、维修和维护技能,能在机电行业企业从事机电设备安装维修、自动生产线维修、维修电工等工作的初级、中级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为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提炼出的本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分为两部分,即主要初始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初始就业岗位主要指本专业毕业生刚毕业进入社会可以从事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发展岗位主要指本专业毕业生在初始就业岗位上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经过调研分析,将本专业主要初始就业岗位设定为电机装配工、电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等,主要发展岗位为供用电工程技术人员、自动控制工程技术人员等。

将专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務作为专业课程的内容,例如,电机装配工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为交、直流电机装配和交、直流电机维护、维修,电工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家庭电路的安装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操作视频、元器件多方位展示、生产现场的讲解方式,形式丰富多样,以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模拟生产场景切换,信息量丰富,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对专业岗位认知逐渐清晰,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三)开展第二课堂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配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第二课堂,成立焊接小能手兴趣小组、电气安装兴趣班、编程控制兴趣班等,为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锻炼平台。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和培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以第二课堂作为正常教学的强化和补充,以少数精英带动整体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各种技能操作过程中,按企业 6S 要求进行组织管理,将职业素养落实到每一个学习环节。不定时地在校园举办家电维修服务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入校学习一年后,在第三个学期安排机电专业中职班学生去企业进行教学跟岗实习活动,深入企业体验职场生活,培养学生个人修养、创新实践、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通过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和校园家电维修服务活动,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得到加强,为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在活动指导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专业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

为了能顺利指导学生完成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教师和学生需要构建“师徒”关系,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学理念培训活动。例如在教师中开展工作过程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教师认识职业,并有效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研讨会等不同形式的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既注重学科基础,又关注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突出强调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树立符合时代、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关心社會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三、例说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中职机电专业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合作创新、社会责任、科学思维、乐于学习四个方面。下面以可编程内容为例,该内容以项目教学为主,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将学生的语言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融入编程设计调试学习中,整个过程中伴随着语言、人际交往的培养过程。下面以可编程学科“音乐喷泉可编程控制的设计与调试”项目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前预热,形成初步方案,培养合作创新能力。全班分成 8 个小组,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每组提供三种不同的音乐喷泉效果图。为了通过初审,小组成员必须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拿出新颖美观又实用的音乐喷泉设计的初步方案。经教师审核后,各组成员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展示本组音乐喷泉设计的效果图。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效果图,展示结束后,每组分别给他组打分。

通过此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合作创新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二)创设情境,模拟招标,增强社会责任感。由三位专业老师扮演企业招标方代表,创设模拟招标的教学情境,以视频招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和需求。音乐喷泉项目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应具有环保节能的社会性以及新颖性和可实施性。在设计方案时还需要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视觉的舒适及观赏需要。

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模拟招标的刺激下,竞争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此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让自己设计的方案能为社会所用,而不是纸上谈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编程模拟运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探究能力。接下来进行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方案。学生可参考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或者上百度搜索相关资料,将最终的音乐喷泉运行方案填入学生工作页。第二阶段,编程调试。首先在工作页上进行小组分工,然后确定 I/O 分配表,编程并进行工程下载。最后在 THPFSL-1/2 型可编程控制器技能实训装置音乐喷泉模块上进行接线操作,模拟运行。模拟运行成功后,整理工位。

(四)综合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反思。由模拟企业招标方、学生、教师三方进行综合评价,以点赞的方式为每一组的项目方案评价。评价规则:

1.模拟企业招标方评价。只能点 2 个赞(首选方案及备选方案),权重为首选方案 30 分,备选方案 20 分。

2.全班评价。最多 8 个赞,侧重个人对音乐喷泉效果的喜好,每赞权重 5 分。

3.教师评价。最多 8 个赞,侧重编程指令与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每赞权重 20 分。

4.预习成绩。折算为赞数,90 分以上 2 赞,80 分以上 1 赞,每赞权重 5 分。

最后,统计点赞结果,获赞最高者获得创新奖金。此环节模拟“招标”的情境和模拟企业方评价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音乐喷泉可编程控制的设计与调试”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设计音乐喷泉方案,并通过模拟招标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乐学善学。在模拟招标的刺激下,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为了让自己的方案脱颖而出,需要向模拟招标代表介绍自己方案的优越性,由此语言素养得以提升。

国家在教育改革上已经投入很多人力和财力,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距离“立德树人”的要求还有距离。过去“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要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技能,而且还要习得语言素养、个人修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互助、合作交流,逐步建立关爱社会、爱家护国的情怀。

针对机电专业中职生的语言素养、沟通能力薄弱的问题,专业课上除了要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要组织学生去合作学习,去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实施项目,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给予学生实践和展示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勤思考、多实践,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取得效果。课程改革只有依托核心素养培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这将是职业教育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 2014(10)

[2]赵漫漫.基于交互式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及反思——以《天塔之光—— 彩灯PLC控制的设计与调试》为例[D].无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

[3]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视界,2015(17)

[4]余慧娟.统筹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教育部基教二司司长郑富芝就全面深化课改答记者问[J].人民教育,2014(10)

(责编 卢建龙)

作者:赵彦鸿

管理学科核心基础研讨论文 篇3:

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的高中历史集体备课

摘 要:教育部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的历史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更需要开展好历史集体备课工作,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力量。笔者根据多年担任高中历史备课组长的教学实践,就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如何开展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提出了从课程知识、五个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落实和高考命题三个角度进行备课的探索。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集体备课

一、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为什么要加强集体备课

2017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出现了第二次大的变化:即由第一次的“双基教学”向“三维目标”的转变,到第二次的由“三维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变。这次转变将有效地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根本转型。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要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新要求,是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新的目标与新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每个老师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把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中。这仅单靠个人的努力是难以做好的,需要发挥老师集体的力量,加强合作,共同探究。而加强集体备课就是目前最好、最重要的合作方式。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它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它与之前实行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但以“素养”取代了“目标”,则更强调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更聚焦于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方法、气质、品格。这正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所以学科素养需要长期和自主积累,比三维目标更具长期性和艰难性。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在教学观念上要改变,要形成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引领、史料研习、内容的深度拓展等方面的设计也与三维目标时期的教学有所不同。刚刚投入使用的高中统编教材,容量大,涵盖广,综合性强,需要教师对新教材进行重新整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要求高,任何个人力量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实现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要求。老师必须进行合作,发挥历史备课组团体力量,加强核心素养下的集体备课显得十分必要。

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怎样集体备课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教学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教材观,明确教材是用来帮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的内容与我们教学要完成的课程知识是有区别的。集体备课首先要备清楚课程知识。如新航路开辟影响,教材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般只讲了四点:1.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具雏形。2.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3.“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4.西方国家走上对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道路。根据教材与课程知识观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的几个角度,要从课程知识更为宽广的方面去把握新航路的影响,这样备课老师必须去了解史学界研究成果,找出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如新航路开辟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中国明清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因为中国发达的手工业和欧洲人对中国丝绸、茶叶等的需求,大量欧洲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物价上涨,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我们查阅了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的《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一节,了解了新航路开辟,导致了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葡萄牙人将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后转运到欧洲各国。西班牙以菲律宾为中转站,把中国产品运往菲律宾后开始了“大帆船贸易”,将中国产品从马尼拉运输出发,经太平洋运往墨西哥。新航路开辟就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东半球与西半球)经济的新格局。如此备课与教学,体现出了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新教材观与教学观的新要求。

核心素养下的集体备课首先是要求老师根据所备课的内容去学习查阅相关内容的史学研究動态,用课程知识的眼光备课,不能被教材所束缚。

其次,备课要研究所备内容该如何具体落实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个知识点上。为此在备课时首先根据要上课的内容思考与区分哪些内容可以作为五项核心素养培养的素材。时空观念素养最容易,历史离不开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每节课的内容都可以强调。家国情怀素养要根据不同上课内容引导和认识。唯物史观的培育常与历史解释素养融合在一起,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如理解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与革命出现的根本原因时要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的解析等。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素养提出了三层要求: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更多集中在第三点上,即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为此老师进行备课时就要从教材等多方面积累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有效史料,并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如何设问,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统编新教材这方面提供了大量史料,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运用。如教材P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图”,我们可以设计出以下几个思考题: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工商业发展会有何影响?你有何启示?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它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学生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于是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备课中就要引导学生明白,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要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学习中能多问为什么,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如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福建为什么是日本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为什么是英国的殖民地?广东、广西和云南又为什么是法国的殖民地等多思考,最后理解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土;因为福建邻近台湾,所以日本将福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也是晚清时期在华侵略势力最大的国家,因此,英国把面积辽阔、最为富裕的江南地区和广东地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发动中法战争,签订《中法新约》打开中国西南门户,并将越南(或旧称“印度支那”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因此把中国西南地区和两广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三,研究所备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及考试命题角度

高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指挥棒。目前高考命题已从能力立意向学科素养立意的转变。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集体备课更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例如在备《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一目时,除了要研究它的课程知识、五项核心素养的落实外,还要研究它在高考中的命题情况。2019年全国1卷第33题,通过美国与拉丁美洲对比考查美国独立前英国的资本主义殖民统治方式,2017全国新课标2卷第33题通过美国总统亚当斯免职内阁成员皮克林考查美国三权分立,2016年课标1卷在开放性试题中通过“制度构想与实践”考查美国三权分立,2014年课标1卷通过众议员名额考查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而2013年课标2卷则是华盛顿1787年3月致麦迪逊信的新材料考查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这些命题角度,都是从小视角切入,通过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解读提取、逻辑推演和史料的聯系与比较等能力。通过高考考题的研究,使我们教学更加有效,核心素养的落实更加简捷。

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高中历史集体备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高中集体备课制度,处理好备课组老师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的积极性。这里的集体备课制度主要是指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特别是评价制度的制定直接关乎集体备课开展的质量。不少学校为了提高与激励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保持着传统的按班级教学成绩进行评比的做法。这种传统的评价制度也能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但弊端非常明显,老师之间竞争激烈了,老师之间必然各自为政,老师与老师之间互相提防,非常不利于老师之间的互相帮助与团结合作,集体备课形同虚设。改变传统的在年级中按班级排名的评价制度,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进行区级校或全市学校统考,进行全区排名或全市排名的评价制度,能克服按班级评比所带来的弊端,更有利于备课组老师的团结,更有利于发挥备课组老师的集体智慧与力量。

第二,核心素养下的历史集体备课要经历个体备课到集体备课再到个人准备教案的三个阶段。这里就要注意集体备课的统一性与个体老师备课差异性的协调问题。集体备课前,备课组各位老师根据备课组长安排的备课内容,从课程知识、五个核心素养培养和高考命题角度进行个体备课。到了集体备课时间老师们先后进行中心发言,汇报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备课研究与想法。然后备课组老师对这些问题提出看法与质疑,交流互动,各抒己见,在分析讨论基础上达成共识。之后进入第三阶段就是老师根据集体备课达成的共识,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编写教案,对集体备课中的共识,资料选择性使用,形成有特色的个性化教案。这样既重视了集体备课的成果,又能创造性地形成备课组老师个性化教案与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基本保障。

第三,集体备课任务要早布置和认真准备。现在高中集体备课基本都是一周一备。年级各班的教学基本都要求“四个统一”,即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目标。我们一般都是在前一次的集体备课时就由备课组长布置下周集体备课各人的备课任务。备课组老师根据布置的任务,一边完成本周的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完成下周的个人备课任务,准备下周集体备课的发言。我们集体备课的流程是:个人准备——集体研讨——撰写教案——课后反思与交流。课后的反思与交流是我们集体备课的最后一站,一堂课下来想想自己的课堂是不是有“素养”,还有哪些不足,我们的集体备课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以期下次做好。

参考文献:

[1]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10月

[2]叶小兵.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2018厦门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学科核心素养高研班讲座

[3]赵烨.高中历史集体备课:基本原理、问题与对策,2009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

[4]王方.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备课方案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

作者:廖雄

上一篇:煤炭企业提高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适应建设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