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犯罪及取征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上出现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互联网金融。因此,有必要就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其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计算机犯罪及取征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计算机犯罪及取征研究论文 篇1:

互联网支付相关法律问题初探

[摘要] “安全”无疑是决定网上支付生存与发展核心因素。保障网上支付活动的安全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我们必须在加强技术保障的同时,加强网络法制观念的培养和网络法制环境的建设。本文从如何完善网上支付安全保障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支付法律立法建议

所谓互联网支付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及其他相连接的网络为手段,将负载有特定信息的电子数据取代传统支付工具用于资金流程,并具有实时支付效力的一种支付方式。

互联网支付方式的出现,对整个电子商务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互联网支付中,交易各方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交易的安全性如何得到有力的保障,交易的安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交易各方的利益。必须承认,我国这方面的立法仍较落后,还有太多的空白等待填补。笔者从当前的网上支付发展现状及对安全保障的需要出发,提出以下几点立法建议。

一、规范主体资格

网上支付作为一项依托网络开展的金融服务,应当同其他任何金融服务一样受到严格的准入机制的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体现在对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资格应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并用法律规范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然而,对于网上支付涉及的另外两个重要主体——认证机构和支付网关提供者,相关的主体资格研究还限于学术层面言。

以认证机构为例,学界普遍认为其必须具有的品质应包括:真正的独立性或中立性;具有高度的公信力;是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法律实体;具有现时先进的信息鉴证手段或能力;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对此观点,笔者持赞同意见。认证机构作为一种权威的第三方验证机构,应以独立于认证用户(商家、消费者、支付网关)和参与者(检查和使用证书的相关方)的第三方地位对交易主体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进行验证,判别实施支付行为的个人或机构的身份真实性,从而保证其认证结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认证机构要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就必须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可信度;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到网上支付中,它应当负有合理谨慎地根据已有信息对证书用户进行身份或信息鉴定的义务,一旦发生因其未尽合理谨慎义务产生错证的情况,就必须具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承担责任的能力;至于先进的信息鉴证手段和能力,则更是认证机构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保障认证机构减少错证,提高交易安全系数的重要前提;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之要求也非常符合认证机构的机构性质,因为作为交易主体之外的对交易主体身份及交易信息进行真实性鉴定的第三方机构,认证机构所肩负的职业责任要求其具有中立性和社会可信度。

学界对认证机构主体资格的研究结论符合认证机构自身的机构特点与性质,满足这些主体资格要求将对由认证机构负责验证的网上支付交易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立法工作者应充分借鉴,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将之明确。

二、完善信用制度立法

法律为保障网上支付所能做的,也和传统的交易安全问题有关,就是推动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发达的商业社会对社会包括个人的信用有着很高的要求,通过一系列公开透明的制度来维护和保障信用制度体系。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信用体制最为成熟和完善的国家。与之相比,我国目前在对信用概念内涵的理解方面、信用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度方面、信用服务企业的市场发育程度方面,以及对失信者的惩戒制度方面都还十分落后,甚至存在空白。应当承认,我国还属于非征信国家,信用制度还很不健全。

然而,在电子商务和网上支付的范畴内,对交易主体的信用会有更严格的要求。这是因为网络带来的交易虚拟化,使得交易主体间无法通过传统的手段来核实对方身份及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网上支付需要合法、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使网上交易主体得以获得更多的渠道了解交易对方的信用状况,有的放矢地选择交易对象并进行网上支付,从而有利于提高网上支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并为网上支付提供一种无形的制约机制,使得那些期望利用网络来实施金融犯罪的人无可乘之机。网上支付需要健全的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通过对失信者实施某种形式的惩罚,既保护了信用人的利益,又为其他人提供了正确行为的指引,这有助于杜绝同类情况的再次发生,从而营造安全、稳定的网上交易环境。显然,我国目前在信用制度方面的落后现状无法适应网上支付的发展需要,不利于网上支付的安全,故亟需得到完善。

三、建立信息保护法律制度

在网上支付中的很多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卡号、密码、支付金额等,都是机密程度很高的信息,必须采取有效合理的手段加以保护,如数据加密、电子签名以及电子认证等。这些信息安全的技术保护手段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获得法律地位的确认,其法律效力得到了认可,具体内容受到法律的调整。例如联合国贸法委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及《电子签名统一规则(草案)》、美国的《犹他州数字签名法》及《犹他州认证政策》,以及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中均有体现。然而,我国在此方面还是空白。为此,建议国内立法界参考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和立法技术,因地制宜地制定调整电子签名、认证中心的法律,制定数据信息保护的法律,从而为保护网上支付中的交易信息和为交易安全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四、对网上支付中出现的新型计算机犯罪立法

虽然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初步的网络安全保护及计算机犯罪制裁法律体系,但直接针对网上支付中出现的新的计算机犯罪问题,我国法律还很少涉及。这些新的计算机犯罪问题包括盗用用户网上支付账户的犯罪、伪造并使用网上支付账户的犯罪,盗用商家电子商务身份证书诈骗的犯罪、网络诈骗犯罪、虚假认证犯罪、侵犯电子商务秘密的犯罪,以及非法入侵电子商务认证系统的犯罪,等等。因此,对这些伴随着网上支付发展而突现的新型犯罪,法律界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相关立法来制裁此类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吴 宏

计算机犯罪及取征研究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风险研究

【摘 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我国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场上出现了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模式——互联网金融。因此,有必要就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其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监管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和盈利方式,近几年在国内兴起后便呈现出一股不可遏制之势。阿里金融占领面积不断扩张、百度推出旗下支付业务品牌“百度钱包”、搜狐宣布旗下互联网金融信贷平台“搜易贷”正式上线。随着互联网企业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传统金融大亨们也不甘示弱,纷纷采取行动:工行电商平台“融e购”正式开业,中行推出首家网络金融产品O2O体验店,光大携手百度签署互联网金融战略协议。然而,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在该行业给人们生活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往往蕴藏着比传统金融业务更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既有金融风险,又有互联网风险,特别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决定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多变性。除了传统金融风险的特点外,它还有传播性强、瞬时性快、虚拟性高的特点。因此,为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我国正在兴起的该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研究,对普惠金融、民主金融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我国学者目前主要将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成六种发展模式,分别为:P2P借贷、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和信息化金融机构。本文主要针对前三种主要模式进行研究。

1.P2P网络借贷

P2P网贷又被称为人人贷,是指借款人直接通过独立的第三方网络平台与投资者发生借贷关系,并实现资金的直接融通。它并不介入双方的资金流通过程,而主要起到信息展示、供需对接等服务作用,其运行模式大致如下:

图1 P2P借贷模式图

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借款者直接与投资者进行交易,去除了借贷过程中的金融中介机构。从表面上看,P2P只是借助互联网将传统民间借贷网络化和公开化,但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导致它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民间借贷的特点。

(1)覆盖范围广。民间借贷由于受到社会关系网的限制,大都局限于熟人之间的资金往来,P2P通过互联网可以极大地扩大借贷范围

(2)信息公开透明。P2P借贷平台会公开列出有关借款需求和贷款利率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错误借贷行为。

(3)风险分散。大部分P2P平台都会限制投资人投资在一笔贷款上的金额,尽量使一笔贷款覆盖不同的投资者,这种分散投资策略较好地解决了个别借款人违约所引发的整体风险。

2.第三方支付

央行出具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第三方支付描述成作为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服务。目前第三方支付体系中包括网关支付、信用中介、移动支付和电话支付等。本文主要对信用中介模式和网关支付模式这两类典型的代表模式进行分析。

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信用中介模式是将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信用中介,依托电子商务网站,代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管货款。具体而言,就是当双方交易达成时,买方先将账款转入第三方平台,卖方相应地将商品寄出,当买方确认收到商品后,第三方支付平台即将消费款项转给商家。其运行模式大致如下:

图2 信用中介模式流程图

以易宝支付、快钱为代表的支付网关模式主要是通过与多家银行签订协议,为商家提供一个可兼容多家银行的接口,使得消费者可以直接用银行卡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支付。相较于信用中介模式,它并没有依托电子商务网站,也不为消费提供任何担保。其运行模式大致如下:

图3 支付网关模式流程图

3.众筹融资

“众筹”一词最初源自于英文Crowdfunding,意思是接受来自多方的零散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通常情况下,众筹都会有一个项目作为筹资用途,吸引投资者对该项目进行投资从而获得资金。众筹商业模式的流程图大致如下:

图4 众筹流程图

将众筹按照投资方从融资方取得回报的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奖励众筹以及慈善众筹。债权众筹也常被成为P2P借贷,因此本文主要对狭义上的众筹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1)股权众筹。

对于股权众筹而言,投资者所获取的回报主要是项目的股权,通常小微企业会利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由于法律的限制,国内股权融资方面的尝试较少。国内唯一的一家天使式众筹平台“大家投”采用的就是股权融资模式。具体而言,它将天使投资与创业项目股权融资进行对接。领投人发现项目后,先行按一定比例投入部分资金,再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吸引其他投资者,最终成立有限合伙基金入股项目公司。

(2)奖励众筹。

也被称作商品众筹或产品众筹,它主要被用于支持一些创意项目,更像是一种商品预售活动。融资方通过在网上发布创意项目的介绍和方案,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投资方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方案进行资助。根据创意产品的不同,得到的回报也不同,可能是实物产品、网络下载权或者是免费观赏、使用权等。奖励众筹的典型案例有国外的Kickstarter和IndieGoGo。作为奖励众筹的两个主要代表平台,它们在许多地方都存在相似之处,不同点主要如下:

①Kickstarter更看重质量,对项目的类型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IndieGoGo更看重数量,对大部分类型的项目都来者不拒。

②Kickstarter的规则较为强硬,倘若发起人筹资的实际资金达不到预设的额度,他将得不到任何资金;IndieGoGo则同时提供了弹性计划和硬性计划,弹性计划中若筹得的实际资金小于预设的额度,发起人依然可以利用已筹集的钱款实施项目计划,前提是许诺给投资者的回报应当百分百兑现;硬性计划的规则是“非黑即白”,同Kickstarter一样。

③Kickstarter只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开放,相比之下,IndieGoGo的开放程度更高,服务于200多个国家,支持的项目种类也更多。

(3)慈善众筹。

GlobalGiving是慈善众筹的典型代表,投资者在该网站上可以找到各式的公益项目,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捐赠,网站从中收取15%的佣金。我国《合同法》规定,若赠与行为具有公益性质,则不能撤销,因此慈善众筹的赠与合同一旦成立后,就无法撤销。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起步晚,谢平和邹传伟(2012)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并从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张玉喜(2002)认为网络金融风险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法律风险)。

本文沿用张玉喜(2002)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法律监管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权力异化风险。

1.技术风险

(1)安全风险。

网络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倘若某平台的业务系统遭到黑客攻击,或者是数据、算法等遭到篡改,将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目前,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未经授权访问和伪造客户身份两个方面上。

(2)技术选择风险。

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技术以及平台运行的稳定性将会直接影响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差异化战役是否成功,因此对互联网金融的软硬件和数据加密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台应当不断升级、完善相应的软硬件,成立和备份相应的数据库,进而使得整个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

2.法律监管风险

目前我国诸如e租宝等P2P平台涉及非法集资的案例层出不穷,投资者在进行交易的同时,对于网络金融的信任度依旧不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层面,对于新兴起的互联网金融缺乏配套的第三方监管方案,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由于各种问题未能及时、足额地偿还债务而违约的可能性。与传统金融行业一样,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旧会面临着交易者在合约到期时未能完全履行义务的风险,并且由于平台难以完全验证交易者的身份,也无法仅根据债务人提供的信息判断其偿债能力,因此引发的信用风险将远高于传统金融行业。

4.流动性风险

银监会对于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为: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对于网络金融而言,作为主要流通手段的电子货币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货币形式,它是以发行者所实际持有的纸币等信用货币为前提发行的。当发行者实际的货币储备不足或者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故障时,就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5.权力异化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只能借助于长尾市场构建普惠金融,但是当它逐步取代传统金融行业成为市场的主导机构时,有可能会借助技术优势和完善的大数据背景,形成金融垄断,成立新的非市场壁垒,这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进行探讨。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针对以上的五点风险,本文相对应地提出以下防范与监管策略:

1.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

应当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结合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规范,通过数据库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和监控。此外,应当加大对于自主信息技术的研发创新,在提高平台软硬件技术含量的同时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而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我国已经逐步在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安全性,防止计算机犯罪方面应当加紧立法,成立第三方监管,尤其应当防止中间资金池出现导致的非法集资行为。

3.建立平台信用管理体系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减少金融风险的制度保障,阿里金融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建模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客户信用体系并拥有良好的客户体验。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从而容易导致网络金融平台出现信用风险。随着互联网拥有越来越多的用户,监管机构可以依托阿里、京东等积攒的海量数据成立联合征信系统。此外,应当建立平台信息披露制度,将资金的具体流向、产品风险、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公开透明化,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4.加强平台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实际储备的货币不足以支付电子货币而引发的。因此为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应当加强监管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种类。可以对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资本金、资金流通速度、信用情况等进行考核评级。监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评级水平控制发行的电子货币情况,并要求发行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放相应数量的准备金以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

[2]张玉喜.网络金融的特征及风险管理[J].投资研究,2002,(7):18-22.

[3]巴曙松。二十一世纪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展望[J].中国外汇管理,2000(21):22-25.

[4]李淼焱,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8):20.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作者:胡云竹

计算机犯罪及取征研究论文 篇3:

浅谈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犯罪特点及办理的对策建议

摘 要:计算机网络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实现网络空间健康、安全、有序发展亟待引起重视和实际解决。本文以宿州市Y区检察院为研究对象,分析此类案件的犯罪特点及发案原因。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隐蔽性

作者简介:梁侠(1986-),女,安徽宿州人,法律硕士,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检察院,员额检察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与日俱增。2017年以来,宿州市Y区院共受理利用或实施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26件84人。其中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案1件1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1件4人;利用互联网作为工具实施的傳统犯罪共24件79人。

一、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发案特点

计算机网络犯罪是一种新型高科技犯罪,有其本质特性的一面:

(一)非接触式犯罪,隐蔽性高。由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犯罪对象、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作案手段,甚至犯罪结果都具有极高的隐蔽性,从而增加了计算机犯罪案件的侦破难度。

(二)跨领域犯罪,专业性强。犯罪主体通常选择金融、证券领域等专业领域,通过非法获取曾经投资股票、现货等金融工具的不特定人群的联系方式,利用被害人投机取巧心理,诱导其投资,从而利用专业技术使其亏损达到自己获益的犯罪目的。犯罪主体往往具有极高的专业化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术,从而使得此类犯罪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三)犯罪主体年轻,模仿能力强,上手速度快。在网络犯罪实施者中,90后占据了很大比例。他们大多数人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一般都是初中、中专文化;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特别强、上手速度特别快。

(四)团伙作案,分工明确。为了在网络上实施诈骗或者开设赌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组织、领导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犯罪主体一般都是多人合意后,分工实施。

二、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多发原因

(一)犯罪手段技术性降低。互联网发展之初,网络犯罪主要表现为“黑客”犯罪;随着计算机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犯罪手段日趋多样化、技能要求降低,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得利益,因此,计算机网络犯罪越来越多发。

(二)打击网络犯罪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网络犯罪包括利用互联网作为犯罪工具的传统犯罪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类犯罪。目前,针对这两类网络犯罪,被害人防范意识不强、嫌疑人犯罪认识不周、执法者监管力度不够。

(三)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司法实践出现的情况较为复杂、多样,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原则性、抽象性较强,因此,在执法中可能缺少明确的、可操作的认定标准,甚至可能由于权责边界不清,导致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网络犯罪的公诉工作存在的困难与分析

与传统的刑事犯罪相比,基层检察机关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遭遇了三大现实难题。

(一)取证和证明难

网络空间上的犯罪证据多以电子数据为主要形态,且跨地域、跨领域、波及范围广,在警力相对有限的前提下,网络犯罪的调查取证给侦查人员带来了极大挑战。

相关通讯技术手段、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有些软件的开发受技术限制,没有实际有效的保存能力,无法配合公安司法机关调取犯罪证据。有些通讯公司在配合司法机关办案态度上还有待转变。

(二)法律适用难

1.犯罪主体狡诈,利用专业知识打擦边球,实施信息网络实施经济犯罪。尤其涉及金融投资类案件,究竟是一般的投资损失还是诈骗犯罪,是合同诈骗罪还是诈骗罪,相关参与人员是否明知、是否积极参与等方面;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之初就刻意掩盖或规避其犯罪证据。

2.计算机、金融、建筑等领域专业性强,相关法律法规抽象,办案人员在非专业领域适用法律的能力有限。司法人员大都是法律专业出身,其他领域如金融、建筑等专业知识匮乏;加上平时的学习培训机会少、学习时间短,无法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最终导致办理网络犯罪的履职能力没有获得实质提高,不同办案人员对案件的认识和把握也有所差异。

(三)专业人才匮乏

查办网络犯罪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检察官既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又有经济、金融等学科知识储备,检察技术人员要有精深的计算机水平。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检察机关网络技术人才和审查网络犯罪的专业检察官十分缺乏,检察人员的现有履职能力还不能适应打击此类犯罪的形势需要。

四、打击网络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证据指引、提高技术支持

针对网络犯罪取证难的问题,建议上级机关加大调研力度,总结典型案件的办理经验,出台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证据细化指引。同时,充分发挥外援力量,办理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时,聘请计算机网络、金融等领域的专家对专门性问题进行技术鉴定、提供专业咨询,邀请他们作为有专门知识的人为公诉人出庭提供技术辅助。

(二)深化教育培训、夯实办案实力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应停留在纸面,培养专门人才也不应停留于口号。建议开展至少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培训,形式上可以采用走进联建高校、走访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进行学习交流。“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是对检察官履职的要求,同时也是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三)组建专业办案团队、力争类案办专办精

为提高惩防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专业化水平,建议基层检察机关建立健全专业化办案团队。通过承办涉及网络安全犯罪案件以及利用网络实施的相关犯罪等案件,达到类案专办、类案专辅、类案办精的法律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聂征.计算机网络与犯罪[J].法制博览,2017(5).

[2]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M].法律出版社,2016.

作者:梁侠

上一篇: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论文下一篇:民族地区高院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