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与犯罪探讨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流量劫持”之“域名劫持”的刑法分析 ——以施某等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为例

摘要:走向信息时代的社会给我国刑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型计算机网络犯罪手段以及如何规制信息网络空间,实现信息社会刑法的时代转型?是直接把传统刑法机械地套用在网络空间中,还是根据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在原来的罪名体系基础上增加设计一套专门适用于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目前看来,不管是从单纯的时间角度上考虑还是从刑法理论上进行分析,唯一的选择就是完善和区分现有的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的犯罪条文,同时通过对网络语言和《刑法》条文的对应解释去扩大描述犯罪客观方面的某些关键词的外延,让整个《刑法》既能够没有障碍的在现实空间中适用,又能够延伸适用于网络空间。我国《刑法》对“流量劫持”行为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在以往涉及到“流量劫持”行为的案件中,由于犯罪主体通常是专业性的技术人员,采集和认定证据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等原因,基本上做无罪化或者民事化处理,难以入罪。2013年,奇虎360(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对百度搜索结果进行名词替换,并向用户宣传安装其浏览器,百度公司因此向法院起诉,法院认定奇虎360构成不正当竞争。20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首次在司法层面将“流量劫持”认定为犯罪,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决了全国首起“流量劫持”刑事案件。随着该案的判决,“流量劫持”行为进入刑法视野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随着“流量劫持”刑案的增加,在该行为的定性问题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流量劫持”行为进行细致的法律分析,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各个条款的正确理解和适用进行深入讨论。相信这对于维护互联网安全、实现传统刑法信息时代的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案件的基本情况。对本案的案情做了简要介绍,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分歧问题,并根据案情针对各个分歧问题阐述了不同的分歧意见,对争议焦点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是相关问题的法理分析。首先阐释了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构成,对客观要件中的“非法控制行为”和“破坏行为”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不论实际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如何,只要违反国家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规定即为“非法”,能够使他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执行其发出的指令,本质上即构成“非法控制”。准确认识“非法控制”行为的内涵和外延是明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关系和适用原则的关键。接着对于“域名劫持”行为进行了定性分析,并讨论了作为“域名劫持”后续的“贩卖被劫持流量”行为处罚问题,认为其可以作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一种情节进行评价,不必另罪处罚。最后对本案被告人共同犯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在集团犯罪以外的共同犯罪中,犯罪的起意者、纠集者、指挥者、主要实行者均为主犯。第三部分是本案的研究结论。主要是结合第二部分在理论层面上得出的结论对本案案情进行具体分析,认定被告人施某、高某和李某甲均构成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同时也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属于法条交叉竞合的情形,按照复杂法优于简单法的原则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定罪量刑。第四部分是本案的启示。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笔者通过对该案相关问题的研究所产生的感想,提出应当提高对新型网络犯罪手段的认识,并提出应当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立法规制,以此来增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护力度。

关键词:流量劫持;域名劫持;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学科专业:刑事法实务(专业学位)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案件基本情况

(一)案由

(二)基本案情

(三)分歧意见

(四)案件争议焦点

二、相关问题法理分析

(一)“非法控制”行为的界定

(二)劫持域名行为的刑事定性分析

(三)共同犯罪中主犯与从犯的区分

三、案件分析结论

(一)本案被告人均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二)本案被告人的行为同时成立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三)高某、李某甲和施某都是本案共同犯罪的主犯

(四)本案被告人均应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

四、启示

(一)按专业的方法区分新型网络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

(二)提高对新型网络犯罪手段的认识

(三)完善对新型网络犯罪方式的立法规制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二)论文类

(三)其他类

致谢

上一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救助论文提纲下一篇:高考数学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