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下一个风云十年?

机械子行业评分——高端装备各行业最具发展前景

得分较高的子行业包括(按得分从高到低):

海洋工程:海工装备长期高增长趋势确定:

1、油气开发向深海转移的高确定性;

2、海工装备建造向中国转移的确定性;

3、海工装备高壁垒与高附加值性。但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需关注率先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对生产效率和精度要求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行业(包括自动检测、自动装配、清洗过滤、物流搬运和自动化生产线等)将充分受益。目前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40%被应用于汽车行业,未来下游应用将逐步拓展到轨道交通、电力、化工、医疗等行业。国外厂商占到市场的70%以上,我国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大。

中高端数控机床:我国经济型数控机床已处在快速成长期,中高端数控机床尚在导入期,中端数控机床国内品牌占有率不到30%,高端不到2%,进口替代空间广阔。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母机,高端数控机床将最先受益于国家高端产业振兴。

智能控制系统与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以及航空装备、卫星等高精尖领域的智能控制系统。我国工业自动化率较低,自动化仪器仪表产值占GDP比重仅为1.1%,低于美国90年代4%的水平。随着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下对工业生产过程检测、控制、优化等精度的提高,我国工业自动化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外厂商占到市场的70%以上,高端领域达到90%,我国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大。

农业机械:农机行业处于成长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0%。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机械化率提升和农机扶持补贴政策长期向好,将确保行业稳健增长。

煤炭机械:煤机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机械化率为65%,综采化率为44%。细分行业龙头显现,成套化设备将是行业发展趋势。

新增产能、设备更新升级和机械化率、综采化率提升三大因素推动煤机行业需求稳健增长。

工程机械:经历过去十年高峰成长,工程机械行业将进入国内稳定增长及海外积极拓展期,长期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从竞争格局上看,龙头企业已进入交叉竞争的时代,新产能投放及兼并收购将成为未来五年的主题,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显著;轨道交通装备及核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和核电装备行业直接受益于政府投资,日本泄漏事件和7.23高铁事故后,核电和高铁新项目都暂停审批。未来行业发展取决于政策导向。

第二篇:新兴装备:航空高端装备制造领先企业

《红周刊》特约作者 洪敏

8月28日,新兴装备登陆深交所中小板,首日涨幅44%。新兴装备是一家主营业务以伺服控制技术为核心的航空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机载悬挂/发射装置类、飞机信息管理与记录系统类、综合测试与保障系统类和军用自主可控计算机类等航空装备产品,其中挂架随动系统、炮塔随动系统等机载悬挂/发射装置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和无人机等航空装备领域,属于军民两用的高科技产品。

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新兴装备已形成了完善的军工业务经营体系以及与上下游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公司业绩亦稳步增长。公司预计,在2018年1-9月,公司在报告期内预计盈利8400万——9400万元,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掌握核心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作为军工领域高端装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新兴装备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航空装备产品原创设计和高端制造的发展战略,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等战略规划。公司形成了以总经理、总工程师为技术核心的拥有丰富经验、技术一流的研发团队,且和国内一流高校进行产学研紧密合作,从基础理论到产品工程化实现了无缝链接,专业技术及载体产品国内领先。截至2018年6月30日,公司共有技术研发人员12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52.14%。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大部分都具有10年以上的行业经验,谙熟机载设备产品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趋势,为公司技术研发保持行业领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目前,公司拥有“直升机转塔传动机构”、“直线位移式电动舵机”和“四连杆通用挂架”等与公司主营业务密切相关的1项国防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还参与主编了2个国家军用标准,其中1个国家军用标准已经发布。

凭借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公司自主创新的多项航空装备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国际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垄断和封锁,如机载武器发射随动系统、机载全电折叠系统等。2005年,公司“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项目荣获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公司在某武装直升机研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被中航工业授予“携手攻坚奖”。

资质齐全 竞争优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一直专注于机载悬挂/发射装置、飞机信息管理与记录系统、综合测试与保障系统、军用自主可控计算机等航空装备产品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目前主要应用于直升机尤其是军用直升机。

据了解,军工产品根据分级保护标准,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测评、认证方可销售,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国内,直升机尤其是军用直升机行业存在特有的资质壁垒、技术壁垒和装备流程壁垒,武器装备需纳入军方型号管理,由军方组织项目综合论证,在军方的控制下进行型号研制和设计定型。比如,

在军用直升机随动系统领域,生产企业需要先通过GJB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企业保密认证审查,才能获得军品研制科研生产许可证,行业的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取得资质。

幸运的是,公司早已通过了GJB9001质量体系认证,是三级保密资格单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单位、注册装备承制单位。公司于2003年10月开始按照GJB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开展军工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产品质量严格把控。自2004年至今,公司每年均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三方审核。

“原创设计、高端制造”的产品定位使得公司产品竞争优势明显。目前,公司为我国军机之挂架随动系统、炮塔随动系统、雷达天线收放装置、电动吊声绞车、浮标投放装置等机载设备的唯一供应商。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陆、海、空和武警部队,覆盖武装直升机、舰载直升机、特种飞机、无人机等机载平台。在国庆阅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亚丁湾护航、利比亚撤侨等重大项目或军事行动中,因公司的产品稳定可靠、保障有力,更是得到广泛应用。

产品利润高 应用前景广阔

凭借着核心技术团队、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公司已获得了包括军方和军工企业等主要客户的高度认可,也带动了公司的营收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15-2017年公司收入分别为2.50亿元、2.54亿元、3.07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1.11亿元、1.17亿元。公司预计2018年营业收入区间为3.6亿元至4.0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17.41%至30.46%,净利润区间为1.2亿元至1.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司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质量在行业内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能够通过生产流程等方面的改善有效控制生产成本,使得公司具有很强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2015、2016、2017及2018年1-6月公司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68%、25.50%、32.04%和28.17%,综合毛利率分别高达74.32%、74.50%、67.96%和71.83%。而随着国家对航空产业的大力支持,尤其出台一系列对航空机载设备研制、维修及测控设备生产等产业相关的鼓励政策,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分享航空产业大蛋糕。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直升机尤其是军用直升机。除直升机外,公司机载悬挂/发射装置、飞机信息管理与记录系统、军用自主可控计算机等机载设备产品同样可以应用于固定翼飞机、无人机等领域,公司已经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结构。

目前,公司形成了以机载悬挂/发射装置类产品为核心,在产产品、研制产品和预研产品相结合的多层次产品结构,为公司长期持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新产品的研制方向上,公司注重专业化拓展和应用领域拓展相结合。一方面,公司追求在机载悬挂/发射装置、机载视频信息、综合测试等领域精耕细作,结合现有产品和技术研制出新型产品;另一方面,公司军用直升机机载设备的基础上,逐步将业务拓展至民用直升机、固定翼飞机等领域的应用,扩大公司产品的应用市场。

募投项目 助力业绩腾飞

根据《World Air Forces 2017》数据,中国军用直升机的数量近几年增长迅速,总数达到809架,但相比于美国的5758架仍有很大差距,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而民用直升机市场也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对比国际市场,中国民用直升机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几年直升机数量有望快速增长,需求端旺盛。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中

国民用直升机数量为999架,大概相当于美国民用直升机数量的7%,分别占俄罗斯和加拿大民用直升机数量的35.61%和37.98%。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发展与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在空中观光、空中遥感等各类应用方面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业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每百万人直升机拥有量与其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2016年,美国人均GDP为57638美元,每百万人拥有直升机数量在43架左右,而我国人均GDP虽然已经达到8123美元,但每百万人拥有直升机数量只有0.72架,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些应用领域将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不过,公司目前的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公司业务发展的要求,而扩张产能则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将在扣除发行费用后陆续投入到“新型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化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以推动公司主营业务发展。

根据本次发行方案,公司拟向公众投资者发行不超过2935万股股票,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为25.01%,本次发行完成后公司的总股本将由8800万股增至不超过11735万股。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成将极大地提升产能,因此通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一方面可以使公司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股东回报率。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核心在产产品为应用于某型武装直升机的挂架随动系统和炮塔随动系统,这两种产品已实现列装并批量生产,目前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除这两种产品外,公司已经实现交付的机载悬挂/发射装置类产品还有浮标投放装置、雷达天线收放装置和电动吊声绞车等产品,在未来5年,这些产品将给公司带来稳定、持续的收入。

同时,公司的研制产品包括旋翼电动折叠系统、随动挂架系统、舵机系统、新型电动吊声绞车、特种电机和微型驱动器等。公司还在持续研制新型的视频记录仪和摄像机等飞机信息管理与记录系统产品,新型的综合测试设备、便携式测试设备和移动式综合检测车等综合测试与保障类产品。在未来10年内,这些产品将实现批量生产,带动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此外,加上公司现有的技术开发、设备维护等服务,公司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多样化、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发展高端物流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  

2010-12-28 16:42:36 作者:张万强 温晓丽

来源:《辽宁日报》

 

【新闻论坛】

我要评论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装备制造业与高端物流业的联动、协同发展成为基本趋势。建立装备制造产品信息全国统一编码,加快物流配送标准化建设。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装备制造业与高端物流业的联动、协同发展成为基本趋势。二者的融合、互动成为推进产业持续提升竞争力的源泉。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装备制造业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在国内产业格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高端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推进高端物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成为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物流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低端物流业和高端物流业两个部分。低端物流业主要是为制造企业提供产品集散服务,即仅仅是商品运输的功能,这也是目前多数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主要合作模式。而高端物流业要求从售后环节向生产和采购环节延伸,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商务等现代管理手段,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专业的包括原料及零部件、产成品全过程的咨询、检测、推荐、采购、仓储、配送、技术服务等一站式外包服务。特别是可以为企业提供零部件采购的咨询建议、整体采购方案、网上视频采购、配送至车间等高端服务。

高端物流业能够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的无缝链接,真正实现生产企业的“零库存”管理,有利于制造企业将原料及零部件采购、仓储、商品集散等非主导业务分离出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运营成本,这至少可以为企业降低3%至5%的运营成本,甚至可以达到10%以上。

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可借助自身优势,开发企业闲置设备流通和改造等业务模式。

装备制造企业目前正由原来的分散布局走向集聚式发展,这为高端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产业集聚带来物流量的集聚和成本的节约。在一个集聚区内,物流企业可以建设集中的服务设施 (如仓库),为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配送服务,降低企业运作成本。目前国内物流业总体上尚处于商品集散的低端起步阶段,能够满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端物流业基本还是空白点,谁能率先进入,建立起完善的高端物流服务体系,谁就占有了先机。另一方面,高端物流业具有规模效应,企业越大,运行成本越低,越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更多客户。同时也要认识到,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物流业是一种专业物流,对物流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必须对这个行业有充分的了解。

在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建立专业物流园区,创新服务模式。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沈阳的“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的“两区一带”地区,但目前还没有一家物流企业可以真正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高端物流外包服务,这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很不相称。应通过对选址、规模等进行前期调研,重点在这两个装备制造聚集区合理布局集零部件采购、咨询检测、仓储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物流园区,逐步把辽宁打造成全国装备制造业物流外包中心。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要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应从地区装备制造和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实际出发,加强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物流资源整合,推动一体化高端物流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高端的、一站式的外包服务。

积极引进和培育专业物流外包企业,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高端物流业发展的路径有两方面:一是引进国内外高端物流外包企业,如上海市引进全球500强的工业品分销商固安捷;二是积极培育本土物流企业,如深圳市培育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物流企业怡亚通。辽宁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诸如美国普洛斯、丹麦马士基、日本邮船等世界100强物流企业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服务于装备制造企业的高端物流业,具有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必须充分了解区域装备制造原料、零部件的情况,在积极引进国内外物流企业的同时,更要注重培育本土高端物流企业。从辽宁来看,一些企业长期从事装备制造原料、零部件的销售、配送业务,对行业发展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能够准确把握,具有从事专业外包服务的良好基础和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潜力。高端物流企业应立足本地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体现规模优势,逐步把企业建设成为跨区域、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

给予专业物流企业在用地及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吸引风险资金进入。建议将加快发展高端物流业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中,在项目审批、立项、土地利用、税收减免、融资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针对物流企业缺少固定资产、难以用房地产进行抵押贷款的问题,应把物流业作为投融资政策支持的重点产业,针对融资机构扶持物流企业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开发应收账款抵押、仓储物品抵押等融资政策。政府部门和物流协会凭借其公信力,成立针对物流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下,放宽物流企业贷款融资条件。同时,允许物流企业将融资费用全部列入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以减轻其税收负担。针对高端物流企业在大型专业物流设备引进和IT系统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应予以重点项目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设立装备制造物流园区专项发展基金,对于纳入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具有发展潜力的物流园区和物流项目给予优先贷款和贴息。建议对龙头物流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可考虑将这类企业列入现代物流业与装备制造融合试点单位。创造有利于物流业大发展的经济环境,为企业吸引风险投资基金创造条件。 建立装备制造产品信息全国统一编码,加快物流配送标准化建设。目前,不同行业装备制造产品信息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导致物流采购和销售不通畅,严重影响高端物流企业运行效率与运行质量,成为发展装备制造高端物流业的重要制约因素。辽宁作为全国装备制造基地,有责任、有能力、有优势建立统一的装备制造产品信息编码“辽宁标准”,建立服务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信息化标准 “装备制造业物流产品溯源信息编码”,并逐步推广到全国,为加快装备制造业物流配送工作奠定基础。政府应做好装备制造产品标准化战略规划工作,制定标准化总体框架,确定标准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与国家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标准化监管部门等密切合作,制定并实施行业内部各种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的统一信息编码。作为一种过渡,在推广初期可实行老编码和新编码共存的模式,逐步实现信息集成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

物流业开启投资机会 装备制造业开门红值得关注

本周大盘走势春意盎然,

24、25日的两天放量上涨更是使市场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从整体上看,由于A股目前相对具备估值优势,国务院正在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沿着“两会”热点,寻找春天气息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投资重点所在。

我们发现,2010年在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纺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石化、船舶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即符合“两会”基调,又具备估值优势的当属物流和装备制造业,可适当关注。 “物流元年” 开启投资机会

2010年是业界翘首以待的“物流元年”,物流业在国际上被公认为继原材料、劳动力之外的“第三利润源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谁掌握了物流,谁就掌握了市场。历史事实亦证明,各国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第一支柱产业群“生产”和第二支柱产业群“消费’”个大支柱产业群外,“物流”的力量不可小视,未来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从基本面看,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随后,涉及的33个政府部门及协会紧锣密鼓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国内物流业正在经历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光,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逐步形成。 目前,物流行业已成为一个支柱产业群,它涉及到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科技开发、物流教育、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等多个产业。 我们认为,随后将会出台的系列物流业发展政策将涉及此前国务院会议确立的九大领域: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科技攻关及应急物流等,除了有望打破物流业发展的区域行政垄断障碍外,还有望在政策方面给予实质性支持。

目前,在航空、海运、国际快递等高端物流领域,外资已经抢占了先机,就连华宇、大田、佳宇等国内民营公路货运龙头也陆续被外资收购,原本内资企业占据优势的国内快递市场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也被外资加速蚕食,剩下的是大量中小企业。在鼓励央企重组的大背景下,我们期望目前仍具有一定垄断性的物资系统、铁路系统以及航运系统的物流公司加快联合重组,增强与外资抗衡的能力。而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自1978年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以来,已经走过了30年的旅程。中国的现代物流业经过近20年的准备与起步,从“九五”开始,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逐渐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未来不仅行业增速有望提高,且兼并重组将创造丰富的二级市场机会,建议适当关注。从细分行业来看,我们建议重点关注物流当中的铁路、高铁和铁路建

第四篇:上海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和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指导未来五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服从服务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发挥综合优势,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在突破瓶颈、打破垄断、国际竞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产业支撑地位持续巩固。“十二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新兴装备领域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上海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国家口径)达到1144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8%;利润总额达到143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54.9%;资产合计14929.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42.0%;出口交货值达到1696.4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2.5%。

2、首台业绩突破更加显著。“十二五”期间,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海洋石油981”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AP1000核电关键设备、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一批重大装备获得首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T、PET-CT、磁共振等医疗装备成功打破国际垄断,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成功应用于发电厂并打破世界最低煤耗记录。

3、智能制造发展势头迅猛。“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系统创新中心、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16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装备专项和智能制造专项支持,3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支持,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电力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参与制定了一批国家智能制造标准。

4、产业开放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推动本市装备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新能源、民用航空、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深化与国际一流的跨国装备企业合资合作。支持本市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成功收购国际先进的燃气轮机生产商,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鼓励和引导清洁高效能源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等领域龙头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拓展海外市场。

在取得以上成效的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本市在发展高端装备方面差距明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尤其是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等基础配套发展滞后、“软服务”较为薄弱、首台(套)应用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紧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谋划,走出一条上海特色的高端装备发展道路。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发展格局出现深度调整和转型。

(一)高端装备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焦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高端装备作为着力点,加大战略布局力度,抢占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美国的先进制造战略、德国的工业4.0、英国的高价值制造、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等,都致力于促进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聚焦发展高端装备。同时,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世界主要跨国装备企业纷纷通过兼并收购、服务增殖等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上海必须把握全球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重造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

(二)高端装备成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战场 “十三五”期间,落实《中国制造2025》作为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要求集中资源,着力突破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核电装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一批高端装备,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并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上述领域与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契合度高,上海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国家装备制造业战略任务,在部分重点领域参与全球高端装备竞争和合作。

(三)高端装备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 “十三五”期间,上海要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明确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重点围绕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大飞机、智能电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深远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此,上海必须抢抓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机遇,大力吸引全球装备领域的人才、科技、信息、资本、平台等高端资源集聚,加快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步伐,加强高端装备整机和关键核心部件突破,助推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

三、“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握装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服务化、开放化的趋势,以高端突破、智能转型为主线,积极谋划高端装备价值链、打造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配置资源链,全面推进传统装备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装备产业培育发展,加强高端装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着力增强高端装备自主可控能力、软硬一体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服务增殖能力,使高端装备成为上海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整机突破与基础配套相结合。以整机需求为牵引,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协同创新,在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示范推广等方面紧密协作,促进高端装备产业链纵向拓展。

——坚持“硬制造”与“软服务”相结合。推进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融合应用,加强高端装备平台创建和标准创制,提升高端装备智能化水平和软实力,加速“硬制造”与“软服务”在更高程度上的深度融合。

——坚持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始终把自主可控摆在发展高端装备的核心位置,加快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同时扩大开放合作,推进高端装备领域的产业、技术、标准、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的国际化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加强政府引导,营造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装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实现一批高端装备的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力争把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装备产能合作主力军、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智能制造主阵地、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科技创新主战场,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先行者和世界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积极参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与合作。

到2020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产业保持平稳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创新突破能力显著增强,开发300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市场潜力大的首台(套)高端装备,争取创建10个以上国家级研发、测试等功能性平台。智能转型明显提速,装备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支撑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建设,即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建设临港装备、长兴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等3个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园区。

四、“十三五”重点领域

(一)智能制造装备

聚焦智能制造核心关键环节瓶颈,推进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应用,加速自主化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达到2050亿元。

机器人。以智能升级、突破瓶颈为重点,坚持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举,重点发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开展自主联合攻关,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推进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在汽车、电子、医疗、家政等重点领域推广机器人示范应用。

增材制造装备。以产用联动、抢占高端为重点,加强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工艺技术与装备的结合,大力发展钛合金、高强铝合金、高温合金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非合金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以及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光束整形、高速扫描、高精度喷嘴和喷头及智能设计与专用控制软件,加快增材制造装备在汽车、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高档数控机床。以做精做强、形成特色为重点,重点开发高速、精密、智能、复合、多轴联动并具备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曲轴磨床、复合磨削中心、高速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复杂结构件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高档数控加工机床;重点发展搅拌摩擦点焊装备、自动钻铆装备等高档数控特种机床;突破高档数控系统,形成数控机床系统解决方案。

控制传感与仪器仪表。以突破技术、加强互联为重点,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控制系统、火电和核电DCS系统及其他装备领域的自动控制系统;重点发展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微机电系统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及智能测量仪表、数据采集板卡等;大力发展科研分析仪器及设备,加强工业系统互联,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支持智能检测与物流装备发展。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以扩大应用、做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轻型高速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高速托盘输送机、高参数自动化立体仓库、高速大容量输送与分拣成套装备、车间物流智能化成套装备。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以发挥优势、扩大应用为重点,面向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需求,支持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业务。围绕机械、汽车、电子、医药、轻工、航空航天、化工、钢铁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优秀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高端能源装备

推进能源装备往高端化、数字化、自主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优势领域由国内“领跑者”向全球“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转变。到2020年,高端能源装备产值达到1500亿元。

核电装备。以突破核心、集成发展为重点,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自主研制AP1000、高温气冷堆中的关键装备,重点发展“华龙一号”配套装备和技术,跟踪开发快中子堆、钍基熔盐堆、小型堆等下一代核电装备;突破数字化核级安全保护控制系统、核级仪控等关键配套设备核心瓶颈;发展基于核电装备的核岛和常规岛设备成套和集成供应,实现核电装备设计、制造、运营与服务之间的集成发展。

气电装备。以攻关突破、形成系列为重点,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建成燃机技术平台和研发中心;实现F级325MW和H级400MW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和联合研制;积极争取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落户,建设动平衡试验、轴系试验和燃烧试验等服务平台;开发1.5-5.7MW等级燃机、30-60MW等级燃机,形成涵盖轻型燃机与重型燃机的燃机产品系列。

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装备。以突破瓶颈、示范带动为重点,开发新能源接入的大功率变流器、控制器等智能电网核心器件,发展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先进储能装置等;重点突破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及制造装备,发展燃气内燃机、微小型燃气轮机等分布式能源生产设备,开发能源管理、智能家居、远程通信等需求侧管理设备。

高效清洁煤电装备。以保持一流、稳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先进的700℃超超临界机组、高参数新型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IGCC关键单元技术及装备等;大力发展和推广基于大数据的煤电站远程诊断系统。

风电装备。以海上领先、陆上先进为重点,突破和提升6MW大型平台直驱海上风机的整机、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制8MW平台直驱海上风机;支持本地风电制造企业由单一风电制造向“风电制造+风场运营+工程服务”转型;加快发展海上风电起重、运输、安装船及附属设备,建设一批国家级的风能勘探设计、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

太阳能装备。以主攻高端,替代进口为重点,突破还原炉、单晶炉、N型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等光伏工艺装备,建设国家光伏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光伏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开发定日镜、吸热器、熔融盐蓄热、热发电汽轮机及辅机、镜厂控制及整厂控制系统等太阳能热发电装备;推进光伏电站的示范应用、咨询设计、建造运营、维修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高端医疗装备

以信息技术和医疗服务带动高端医疗装备的产业化发展,以影像诊断装备为突破点带动链条化、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高端医疗装备产值达到400亿元。

影像诊断装备。以龙头引领、点上突破为重点,自主突破发展数字化X射线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磁共振、分子影像、超声波诊断仪等影像装备,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与国际巨头比肩的装备产品。

治疗与康复装备。以自主创新、加强合作为重点,加快发展质子重离子刀、医用机器人等治疗装备、辅助照顾患者日常生活的看护机器人与上下肢康复及康复评估系统等康复装备;开发生命支持呼吸机、数字一体化手术室、心电监护设备、精密医疗器械、神经导航系统等新型应急救援装备。

制药专用装备。以自主创新、形成特色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造装备、中药提纯装备、脑神经和脑认知相关设备以及医药制造自主化专用装备等。

同时,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客户“云”平台,支持诊断装备的预测型维护,支持用户的远程自主化自动化诊断,实现以大数据应用为依托的智能诊断、重大疾病早筛和精准治疗;推进形成面向区医院的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区域医疗信息之间的共享。

(四)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形成研发和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到2020年,微电子与光电子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微电子装备。以自主研发、打破垄断为重点,发展22-20nm及16-14nm介质刻蚀设备、12英寸硅通孔刻蚀设备、20-14nm电感式等离子体源刻蚀机、封装用等离子体硅片切割机;开发用于8-12英寸硅片TSV工艺的3D先进封装光刻机;开发应用于3D封装的高深宽比TSV镀铜设备;开发12英寸45-22纳米自动光学图形缺陷检测设备、45-22nm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3D芯片封装植球设备。

光电子装备。以加快研制、缩小代差为重点,开发6代及以上AM-OLED高精度曝光机,下一代离子注入机,等离子体增强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准分子激光退火设备;发展激光封装、激光剥离、薄膜封装、自动光学检测OLED检测仪器等关键设备。

(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抓住轨道交通新一轮发展机遇,整合各方资源,提升上海轨道交通装备的集成创新能力。到2020年,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值达到50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以自主研发、差异化发展为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及现代有轨电车的车辆生产与维修维护;开发自主化的轨道交通制动、低地板轻轨车辆液压制动系统;发展轨道交通列车辅助追踪预警系统;大力发展盾构等轨道交通施工设备。

轨道交通控制系统。以自主创新、示范引领为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有轨电车通信信号系统,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有轨电车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电子轨道高级辅助驾驶与智能道路控制系统。

(六)节能环保装备

对接国家要求,提升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供给水平,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全面提升装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到2020年,节能环保装备产值达到300亿元。

先进环保。以技术攻关、集成发展为重点,开发城镇污水箱式处理系统、深度脱氮除磷一体化装备、膜法重金属脱除装备和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装备等水处理关键装备;提升在燃煤电厂、垃圾焚烧炉等设施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技术集成和成套服务能力,推动机动车尾气净化装备材料及实时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研发土壤修复成套装备,发展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系统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及其烟气处理系统成套设备。

高效节能。以试点培育、高端引领为重点,培育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燃气锅炉、纳米红外线圈电热、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兆瓦级高温超导变压器等高效节能装备,推进非晶合金变压器、永磁变频控制、高效换热器等节能装备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支持发展大容量高压变频器、非晶合金变压器等节能机电产品。

资源循环利用。以高端突破、调整提升为重点,突破大型化、精细化、成套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积极开发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设备、污泥消化与干化处理设备、金属废料的加工处理设备。

(七)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率先建成我国现代船舶工业体系,构建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成为我国高端船舶产业的龙头基地和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和建造中心之一。到2020年,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值达到1300亿元。

高技术船舶。以聚焦高端、发展配套为重点,发展LNG船、LPG船、高档化学品船、豪华客滚船、豪华游船、万箱以上集装箱船、冰区加强型船舶、大型工程船、大型公务船、科学考察船及高性能远洋渔船、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突破满足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和IMO TierⅢ排放要求的节能、环保、智能型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如,电控模块、共轨系统、电子调速器、大型排气阀杆、大型薄壁轴瓦等);发展船用锅炉、油水分离机、压载水处理系统、液化天然气船用双燃料发动机、吊舱推进器、大型高效喷水推进装置、大功率中高压发电机、船舶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等船舶配套设备。

海洋工程装备。以深海开发、系统配套为重点,提升半潜式和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钻井船、深海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的设计建造实力,突破浮式天然气储卸和再气化装置(LNG-FRSU)、浮式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FPSO)等前沿型装备空白;开发钻井、水下生产、动力定位、海洋平台控制、油气水处理等核心系统和配套设备,发展全自动码头及新一代港口机械,拓展全球港机服务链。

(八)航空航天装备

推进民用干支线客机、航空发动机和系统/部件/组件的研制与产业化发展,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创新型民用航空产业体系,逐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航空航天装备产值达到1050亿元。

航空产业。以加快布局、提升配套为重点,推进ARJ21-700新支线客机产业化、规模化、系列化发展;加快C919大型客机研制、生产、适航和交付,力争投入航线运营;完成双通道干线客机详细设计,开展结构件制造与分系统验证试验;推进机载设备及系统研制,构建关键零部件、航空材料配套体系;突破商用航空发动机研制关键技术,完成单通道干线客机发动机技术验证机研制和验证,开展CJ-1000A和双通道干线客机发动机技术验证机研制;务实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提升飞行控制地面保障设施能级,布局无人机产业链;进一步提升航空维修能力。

航天产业。以前瞻布局、构建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应用卫星平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空间安全与维护等领域的研发制造;加快推进航天型号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核心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促进航天技术转化和空间技术应用,推动以智慧能源、智能装备为重点的航天技术应用和相关服务业发展。

五、“十三五”重点任务

(一)首台突破工程

聚焦《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研制突破一批对产业与应用具有重大带动和战略引领作用的标志性高端装备,掌握一批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部分高端装备质量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一批首台(套)高端装备在关键领域、重大工程实现应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生产生活和国防建设需求。

(二)产业创新工程

将高端装备纳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围绕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气轮、高端影像装备、豪华邮轮、微电子及光电子装备、新一代核电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需求,加强产业部门与科技部门对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装备研制企业与用户、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项目,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智能转型工程

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应用步伐,大力推进软硬一体、网络互联、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应用示范“五位一体”的融合创新。面向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汽车、机械、电子、医药、化工、轻纺等领域建设一批示范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推进电梯、工程机械、风电、光伏等领域重点企业建设产品数据采集、智慧识别、实时定位、远程监控和在线诊断等智能服务平台。

(四)装备强基工程

加大对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推动装备整机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联动,集中资源解决长期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零部件关键问题,推动首台套应用。建设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平台,培育一批高端装备零部件细分领域的国内乃至国际的“隐形冠军”。推进高端装备零部件军民融合发展,联合攻关制约零部件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软硬一体工程

加强传感器、数控系统及工业软件在高端装备中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升装备性能。大力发展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嵌入式系统软件,建立高端装备的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电梯、发电设备等领域的远程监控、故障与维护系统。

(六)平台支撑工程

围绕试验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标准制(修)订等高端装备所需的技术基础支撑,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重型燃气轮机试验验证中心、机器人测试和评定中心、海上风电检测中心、航空发动机检测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尽快形成平台服务能力。争取智能制造、核电等领域创建一批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数据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企业技术中心,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

(七)服务增殖工程

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智能集成服务,提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大力发展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形成无人值守、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健康状况监测等功能。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交钥匙”工程以及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研发和设备维护、修理、运营一体化服务延伸。创新发展面向装备制造企业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融资租赁服务,培育面向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的“分享改造收益”商业模式。

六、“十三五”保障措施

(一)争取国家战略支持

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承担装备制造业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更多国家级高端装备研发创新、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以及中央企业总部机构落户。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取民用航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风险补偿、智能制造专项、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等相关装备产业政策支持。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组织实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前瞻性布局与产业化联动,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首台(套)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围绕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智能制造工程、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以及高端装备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四新”方向,加大产业、土地、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聚焦支持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保障条件建设。

(三)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基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临港地区围绕建设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目标,进一步突出技术高端、强化前沿创新,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新能源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长兴岛基地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港口机械等。航空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大型客机三大中心(研发、总装、客服)、发动机研发及装试基地、民机航电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支持相关区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智能电网、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关键机械基础件等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四)加速产业开放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与基础设施承包商、建设商、运营商等相关企业组团出海,通过BOT、BT、PPP等投融资方式承接海外工程业务,以工程带动装备、服务的出口。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国内外具备研发实力、核心技术及关键制造能力的企业。鼓励引进一批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引导知名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健全装备领域的军民融合机制,鼓励装备行业领先民口企业进入军品配套,加快军工高新技术溢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五)加快高端人才集聚

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人才政策,加强高端装备领域领军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高端装备领域领军人物、创业团队携带知识产权、技术、创意等来沪发展。支持高端装备人才进入中央“千人计划”和上海“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企校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重点产业基地与人才引进联动机制。

第五篇: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与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在分析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以浙江地区装备企业为基地,与高端装备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发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深度结合,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端装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174-02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及各行业进行简单再生产提供工具和装备的生产制造部门,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其他行业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高科技技术为核心,处于高端产业重要环节,决定整个产业中战略位置,在现代工业体系中的处于主体,推动现代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工信部印发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选择,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高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现状

1.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前,在浙江地区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技能人才紧缺,近几年浙江省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短缺,其人才的缺口呈逐年增大的趋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正日益加强。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劳动力生产成本上升,装备制造业也将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就需要一支掌握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随着全球大中型企业在浙江地区投资建厂,迫切需要大量的相关高技能人才。

2.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高端装备制造发展将深化教产合作,强化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高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搭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策略,探索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会议发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占装备制造业比例为15%,到2020年,将比例提高到25%以上,提高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但同时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却十分缺乏,浙江地区的一大批企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否则在浙江地区获得生存越来越困难,面对近年来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增长远远不及高端设备的增长,而目前我国培养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目前高等学校大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没有专门以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作为培养的专业,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如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发生变革,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和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未来十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期间,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养力度,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薄弱。高职院校办学专业定位不明确,职业教育灌输不强,不少高职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受场地、资金等因素导致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人数严重不足。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薪金待遇上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容易出现留不住人或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2.企业职工培训处于被动局面。企业自身重视生产与短期利益,对员工培养投入不足,使企业应承担的培训责任转移给职业院校和社会。同时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为企业员工制订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安排,大部分企业很少设定专门的培训部门,企业员工很少有时间去参加培训,对培训教育资金投入欠缺,缺乏针对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

3.高技能职业培训的机制尚未成型。随着市场化的竞争,行业、企业的竞争加剧、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应发挥主体作用,企业是人才的最大受益者,企业经营者如果只追求利润,对高技能人才只使用不培养,形成不了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机制,社会上的培训机制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培训机构为数众多,但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规模达不到高技能人才所需要求。

4.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高端技能人才学历层次偏低,以技师为例,学历层次不高,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影响到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地区分布上看,人才地区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将带来直接影响。

三、高端装备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

1.根据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构建高素质技能人才知识、技能与素质体系,以适应产业升级需要。高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的人才,是行业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在面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高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被企业所用。我国要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必然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70%以上需要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建立产学研基地与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相对应。

2.以“校中厂、厂中校”与“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满足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参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编制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共同确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选派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为院校学生授课。坚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了工学结合的组织框架。以“校企合作、产学一体”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优秀企业文化,对接企业岗位要求,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岗位知识、技能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

3.强化行业标准应用,培育“双师”结构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为保证基于行业标准的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推进,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要求,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通过聘请行业内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一线企业技术能手为兼职教师,建成了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在江浙地区及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素质师资团队。以行业企业一线产品为载体,针对性地提出课程培养目标,以达到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注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制定,并编写与生产实际结合的培训教材,课程的内容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新技术、工艺相结合。

4.实施项目化管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县校合作,既发挥县域的优势,又利用院校的人才、科技、教学资源优势,达到县域和院校的双赢――一方面提升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又为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同时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合作办学,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双方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实行专业教师互访学习等内容;第二阶段主要包括开展课程深层次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开发室、探索引入四年制课程体系等内容。

5.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人员、规模的限制,凭借企业自身很难开展培训高技能人才。可以考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小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高技能培训项目,以满足中小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支持,结合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以浙江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规律,将企业的利益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正楚,潘红玉,寻舸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模式变革趋势研究[J].管理世界,2013,(10):178-179.

[2] 史旦旦,任梅.浙江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12):57-60.

[3] 金潇明,周劲松,文益民等.制造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09,(4):42-44.

[4] 王晓江,田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4):3-5.

[5] 王莉杰,涂丽华,胡春榜.基于技能竞赛视域下的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18-20.

[6] 潘万贵,林海波.校企深度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路径探索――基于“三位一体”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40-42.

[责任编辑安世友]

上一篇: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