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土地问题,虽然我国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出台了各项利好政策,支持粮食生产,但是农村粮食生产的整体形势却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就是在当前背景下农村土地出现撂荒现象,并且该现象也非常严重,这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以及農村经济发展来讲,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威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论文 篇1: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及改进措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民生问题十分重要。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9亿人,比上年增加了184万人,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利用率大幅下降、土地撂荒率直线上升、现代化生产方式难以普及,“空心村”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村劳动力流失现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

1.1耕地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足

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55岁及以上人口的超过1亿人,占比33.6%。中国农村男性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由老年人或是妇女承担,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产量减少,小型耕地被迫闲置、土地疏弃、无人垦植。以耕作难度大、易撂荒的山区为例,2014~2015年,中国撂荒村庄比例高达78.3%。而近几年,土地撂荒问题越发严重,四川、福建、湖北和贵州的农村撂荒率高达92%,东北和华北地区耕地撂荒率略低。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力度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农业现代化程度。

1.2先进生产技术普及率较低

随着农村优质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城镇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先進生产技术无法在农村进行有效普及,加之目前农村现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民无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导致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偏低,生产成本较高。

1.3农村教育事业难以普及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普遍落后,教育资源质量较差,缺少优质师资资源和教育设备,教育资金也并未发放落实到位。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优质教育,导致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较差,农村教育事业短时期内无法得到长足发展。

1.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老龄化趋势,农村经济的发展缺少了中坚力量的支撑。长时间的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不断上升,城乡差距加大,阻碍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2改善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建议

2.1完善政策制定体系

政府应完善农村劳动力管理政策体系,合理促进农村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结合党的十九大政策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同时强化农村的就业政策。在各地区宣传农村先进政策制度,吸引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并积极为返乡农民提供就业补贴。另外,促进乡镇中小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利用企业效应提高农民收入。

2.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由政府主导,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权益,让广大农民获得与城镇人民相同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由此吸引农民返乡创业。

2.3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

在乡镇中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向村民普及素质教育重要性,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也应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确保教育资金与设备合理利用。另外,各级教育机构也可增设农业相关专业,为农村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2.4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在返乡创业的浪潮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农村产业大数据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农村地区第三产业收入。

2.5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

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可利用小型、便于操作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满足农村现有劳动力操作需要。还可应用农田浇灌的半自动化机械的设备。相关部门还可组织开展讲座和实操等培训,向农民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理论和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河北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农村局肖海燕)

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论文 篇2: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土地撂荒现象及治理探讨

【摘  要】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土地问题,虽然我国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出台了各项利好政策,支持粮食生产,但是农村粮食生产的整体形势却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就是在当前背景下农村土地出现撂荒现象,并且该现象也非常严重,这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以及農村经济发展来讲,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威胁。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如何将这种土地撂荒现象进行解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本文中就将对土地撂荒现象的原因以及相关对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土地撂荒;现象;原因;对策

引言

对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讲,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土地撂荒问题,因为土地撂荒问题直接导致了大部分的农村土地并没有用于公众或者是其他生产,所以在实际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特别大。而这种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解决,那么在今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不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经济水平提升。

1.农村土地撂荒原因分析

1.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对于农业发展来讲,因为当前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的农业基础设施已经渐渐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新型农业发展。基础投入不足以及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农业土地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所以导致在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大大降低。所以许多农田出现了旱不能浇且涝不能排的问题,在一些特大自然水旱灾害下,这些农田会出现大面积减产以及减收的现象。除此之外,有一些农户在承包工地时比较分散,管理不便,有一些承包的土地只能够放弃工作,致使许多土地大量的撂荒。

1.2务工效益与公众效益差距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粮食的生产周期是比较长的,而且初期投入时投入也非常大,最终的收益却并不是特别高,所以许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认为种植农作物所获得的收益与投入并不合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导致生产理念转变。因此许多农业生产者在当前是在发展背景下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所取得的收益相比较于农业生产来讲要更高,而且也不用花费大量的精力以及时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精心照顾。这种理念的出现,致使当前许多耕地被荒废,诸多农业生产者进城务工。

1.3外出务工所导致的劳力荒

因为外出务工的理念,在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当前许多农民都选择外出务工劳动,而这些劳动力在极大程度上占据了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在许多农村当中,能够发现留守的人员,大多数都是一些老人妇女以及儿童这些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并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出现了家有良田而无力工作的现象,使得大量的土地被放弃,然后最终了慌。除此之外,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也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在一些农忙时节,劳动力的价格甚至是会翻倍,而且还需要提供早中餐以及晚餐,这对于一些收入本就不高的粮食生产者来讲,越发觉得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自己的支出。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大量的劳动力逐渐进场务工,农村留守劳动力越来越少,然后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全部土地都出现撂荒。

1.4土地流转率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粮食生产者受到思想观念落后的影响,所以在农业生产时,将土地视作命根子,即使选择外出务工,也不愿意将闲置的土地进行流转或者是出租,而是选择将土地撂荒。同时因为存在耕种条件的限制,所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些交通便利而且具有良好土质且地势平坦的土地出现撂荒的现象非常少,而一些交通不便利且土质比较差的农村耕地出现撂荒的面积却非常大。除此之外就是土地流转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机制是并不完善的,并没有进行大面积的土地流转,而小面积的土地流转也只是进行口头协议的签订,或者是由村委会代替农民进行流转合同的签订,在这种流转模式下,流转周期过长,而且流转的价格也比较低,对于农民来讲,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积极性大大降低。

2.土地撂荒应对措施

2.1强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农业生产来讲,在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拥有完善并且高水平的基础设施,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所以首先需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对当前农业设施进行全面的管理以及保护,保证在从事农业生产时遇到恶劣自然灾害条件时,可以实现旱涝保收。其次则是要在一些能够允许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块推行机械工作,降低人力以及牛耕等工作方式,使生产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提高生产率和农业生产规模。最后就是要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对水土保持重视程度,并同时做好自然灾害地域工作,通过对当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进行全面的改善,使农业生产环境能够更好。

2.2加大宣传,提高种植积极性

在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一种主要趋势。但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讲,土地是衣食之源头,所以在对土地撂荒现象进行整治的过程中,需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土地管理法进行大力的宣传,将承包法以及管理法当中的各项三农政策进行全面的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以及养殖工作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是农村土地流转率得到提升,将大面积的农村撂荒土地进行再利用。

2.3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对于当前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之后,能够发现许多农业生产者将土地撂荒选择进城务工,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相比较于进城务工要更低。所以对于农村撂荒土地进行整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来提高补贴以及奖励标准,使农民在进行生产时的积极性得到提升,降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前期投入,使其最终农业生产收入得到增加。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撂荒土地面积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进行一定的补贴,从而使粮食种植面积处于稳定状态,然后针对6方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要进行提升,对于那些针对6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的农民要进行政策扶持与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并使农业撂荒土地得到恢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效益。

2.4提高土地流转率

土地流转一直都存在,并且在农业经济生产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在撂荒土地面积增加的过程中,土地流转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所以针对撂荒土地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整治。农村撂荒土地的流转,需要根据依法以及有偿和自愿的原则来进行,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于那些因为无力进行耕种,但是又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业生产者,可以引导企业通过转包以及出租和入股的方式来进行土地的流转。而对于一些长期务工无法进行公众的土地,可以交由村委会进行集体协议的签订,委托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进行管理和流转,实现农业产业布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农村土地撂荒现象来讲,需要进行全面整治,从而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进行削弱,提高农村土地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鑫林.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土地撂荒现象及治理探讨[D].

[2]马立强.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空心化现象形成机理及其治理[J].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3(1):58-59.

作者:颜怀荣

农村劳动力及农村经济论文 篇3:

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在我国新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促进铜仁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通过对铜仁市自然、经济及社会条件情况的了解,系统阐述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推理等定性分析,提出目前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相关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结构优化;铜仁市

铜仁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受其显著的喀斯特地貌影响,其大部分地区存在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政策制定不配套、产品质量滞后等劣势,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我们必须通过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多地寻求铜仁市农村产业比较优势,加大技术投入和政策支持,在增加铜仁市农民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铜仁市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城乡融合经济进一步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部分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可以看做是各种产业长期占有资源和产品的比重。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层;第二是农村各产业内部结构层,包括非农产业结构;第三是农村农林牧渔产业结构。

二、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研究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可以分别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非农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的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按时间顺序,观察各产业产值的逐年变化以确定该产业结构是否协调。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本文对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铜仁市农村三次产业总体情况

农村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调整缓慢。近年来,铜仁市农村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增加,比重大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较缓。第二、三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但涨幅较小。第三产业占总农村GDP的比例大体呈上升趋势。可见,铜仁市农村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调整进程缓慢,结果并不明显。

农村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日趋完善。铜仁市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就铜仁市农村从业人员分布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从2010年的68.97%下降到2014年的61.4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2010年的5.83%上升到2014年7.3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010年的25.2%上升到2014年的31.23%1,上升了6个百分点,涨幅较大。

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偏低。为了更好的分析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的比较效益,我们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可以反映出农村产业结构的成熟程度以及农村资源配置的状况和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表示比较劳动生产率

Yi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Y表示该地区总产值

L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L表示该地区总就业人数

根据上式,代入铜仁市统计年鉴2010至2014年农村从业人员的相应数据,可得如表1所示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0~2014年,铜仁市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波动较为平缓,比较劳动生产率大小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虽然缓慢增长,但仍有劳动力资源浪费的情况。虽然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大于其他产业,但这种增长是出现下降趋势的,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而第三产业由于第三产业产值份额小,还未形成规模的原因,其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因此,随着铜仁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失衡尽管有所减缓,但整体来说还是不太合理,有调整的空间。

(二)农村非农产业分析

农村非农产业主要是指除了农业以外的产业,主要包括农村第二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铜仁市农村非农产业中,以工业为主,其次是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业发展较缓。在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上,铜仁市农村的建筑业和商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持续稳定增长,工业的从业人数则近五年有所波动,这和铜仁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极大关系。

(三)农林渔牧结构特征分析

根据历年铜仁市农林牲渔的各业产值、比重看,2005~2014年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增加。铜仁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05年的85.58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249.48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2005年的增加了191.5%,年均增长19.15%2。说明铜仁市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农业从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低效益的传统作物向以种植茶叶、水果、烤烟等高效益的种植业转变,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但比重较小。农林牧渔结构方面,近年来铜仁市把生态茶产业作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之首来重点发展,因此茶产业种植面积也大大增加,产值占比由2005年的4%到2014年的14%。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可见铜仁市农林牧渔结构已处于调整阶段,只是进展缓慢。农产品方面,据统计,铜仁市水果的产量有大幅度增长趋势,但烤烟产量增长缓慢,占比在2%左右浮动;粮食产量占比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89.9%下降到2014年的74.7%,粮食产量在2009年到2011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原因近十年来铜仁市多次遭受自然灾害,分别是2008年的凝冻、2009年和2011年的旱災及201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铜仁市农作物产量急剧减少。

三、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

产业结构构成中,铜仁市产业结构比例和农村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差异较大。出现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第一产业产值比例,这说明从整个铜仁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产业结构出现了工业化后的表现。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大小却表现出第一产业产值比例(57.93%)>第二产业产值比例(22.56%)>第三产业产值比例(19.5%),出现出“一头尖”的情况,这与全市的发展截然相反,造成城乡产业结构巨大的原因是城乡发展差距巨大。

铜仁市农村劳动力分布情况则是第一产业(61.43%)>第三产业(31.23%)>第二产业(7.34%),呈现出“两头大”的情况,2014年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约为46.45万人,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选择外出务工极大的造成了劳动力升级困难。

(二)农村一、三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偏低

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比较效益总体偏低,有明显的结构偏差,农村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铜仁市农村第一产业的比较效益在0.9左右,第二产业比较效益在0.6左右波动,第二产业的比较效益虽大,却是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铜仁市农村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的失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加剧的趋势。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铜仁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革新等速度缓慢,使农业资源没能得到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降低了农村整体产业结构效益。

(三)农产品优势不突出,产品竞争力不强

目前,铜仁市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呈多样化发展,涌出了诸如农业合作社或企业等经营单位,但主体还是农户。这就导致了铜仁市农村经营规模分散狭小,很难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结构。产品缺乏辨识度,差异化低。相对的,铜仁市具有优势的茶叶和花生等作物却未能进行专业化生产,产量较小,产值比重较低。且在农产品的包装推广上做得不尽人意,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缺乏竞争力。

四、铜仁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政策支持与调控

1. 进一步制定相关农业补贴政策,激发农民积极性

近些年铜仁市外出务工人员人数居高不下,农民在农业种植上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可以制定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以此激发农民积极性。例如,万山区的油菜种植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据调查,若劳动力不计成本,每亩收益仅在500~700元左右,远不如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个月收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2. 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制,加强管理

铜仁市许多农产品交易市场混乱,存在很多“农贸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极大的限制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应加强对中小型农产品交易场所的管理,取缔不合规定的农贸市场,统一规划新的农产品交易场所;同时还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信息网络体系,以形成遍布全市、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

3. 建立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机制

近些年来铜仁市两次受到特大洪涝侵袭,损失惨重,政府应做好防范预警机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农民和农民合作社,并在灾后带领其进行重建工作;其次,可以向贵州省政府申请一定受灾补贴,减少农民经济损失;最后,可以向农民普及农业保险相关知识,培养农民的防范意识。

(二)培养和引进龙头企业

要想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注重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利用扩散效应,带动该区域经济和周围产业的发展。铜仁市除了通过集中资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外,还可以引进其他地区与本地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比如近年来铜仁市重点发展的畜牧业,就引进了贵州省努比亚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依靠其先进养殖、加工技术的同时还能共享销售渠道。龙头产业较强的营销能力和经济实力可以带动更多小型农户发展生产,提高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对铜仁市农村经济发展有极大的拉动作用。

(三)加强科技引导,发展高效农业

铜仁市农村经济效益较低的原因之一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缺乏高效农业。因此,应该加强科技引导,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第一,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如农作物良种培育,农产品加工技术,病虫害的预治技术等等;第二,紧抓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第三,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第四,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如具有铜仁市特色的珍珠花生,虽一直为人称道,但播种面积小,过去一直采用实生繁殖,没有形成优良株系。应该运用科学的良种培育技术和灌溉新技术,为铜仁市珍珠花生的发展打开新局面。

(四)合理调整就业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根据铜仁市自身情况,其就业结构调整表现为两方面:第一,鼓励劳动力的回流。扶持、鼓励农民“返乡创业”不仅能积累铜仁市农村人力资本,还能有效解决铜仁市农村建设人才和本地企业劳动力资源匮乏问题,调整农村就业结构。第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上,铜仁市政府可以建立乡镇农民培训点,免费为农民传授养殖、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同时,进行相关就业观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学习才能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农民对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陈娆,田淑敏.农业经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董金友.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6).

[3]王华书,徐翔.南京市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01).

[4]鲁明泓.发展经济学的新趋势:农村非农化理论研究[J].经济学动态,1994(06).

[5]姚阳.衡阳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李红梅

上一篇: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分析论文下一篇:统计复用技术数字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