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内的农村产业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农业已经朝着现代农业发展,这就让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的各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进行就业。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村生产开始实现规模化以及专业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劳动力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劳动力研究论文 篇1:

农村教育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摘要:教育是对人格方面进行教化培育,使其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而农村教育,方向直指农村地区,对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基于农村教育视角,研究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在于知识水平制约,转移就业困难;转移盲目性较大,组织化程度低;权利意识较弱,自身权益难以维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重素质提升改进农村教育目标;普及职业教育思想改变农村教育观念;重视综合教育丰富农村教育内容;加快解决转移劳动力子女入学问题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山东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前,乡村振兴战略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乡村振兴需要素质较高并且数量充足的农村劳动力。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截至2017年,山东全省人口为100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44.30万人,一直呈减少趋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其转移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教育作为一种动力机制,其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有着极大的催化影响。因此,从农村教育视角出发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发山东省的农村人力资源,发现并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教育原因

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实现更高的价值追求而选择离开农业部门去往非农业部门。但是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低,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了他们在转移与就业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

(一)知识水平制约,转移就业困难

学历低,缺乏劳动技能,学习创新能力较差,是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如表1所示,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方面,文盲数量是6.2%,而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总人数占比超过90%,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不超过10%。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追求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对劳动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非农产业严格的学历门槛、技能门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只能是从事体力劳动,而无法胜任非农产业的工作。

(二)转移盲目性较大,组织化程度低

山东农村地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老一辈农村劳动力的思想中,血缘、地缘观念浓厚,这也就给他们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和行为决策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多是跟随有过外出就业经验的亲朋、老乡,也从事和他们相同的职业,并非通过专业的中介机构或是政府引导。这种转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业并不稳定,而且在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依靠亲友老乡,而不是第一时间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同时,这种组织化程度较低的转移也会引起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难题。

(三)权利意识较弱,自身权益难以维护

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农村劳动力的法律观念淡薄,他们往往仍然保留着朴素的思想,口说为凭,对人保持着极大的信任,在转移到城市工作的过程中,他们通常意识不到要努力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争取正当平等的社会保障等。从另一方面而言,文化教育的不足与法律意识的缺乏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找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或忍气吞声眼睁睁看着自身的利益受损,或走向极端,采取非理性的措施而产生严重后果,农民工讨薪难就是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同时,我国当前市场法制建设仍未健全,监督不力,惩治不严,这就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进而不愿转移。

二、农村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人类拥有的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質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会影响其转移信息获取以及做出合理转移的决策,同时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转移就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对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就一般情况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业部门转移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这些产业通常都是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这是与农业生产截然相反的,农业生产的技术停滞性更高,生产方法也更加单一化和简单化,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中,要求农村劳动力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和文化水平。技能水平可以使劳动者具备从事一项生产活动的最基本要求,从而可以尽快上岗,提高生产效率,文化水平则会使劳动者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技能培训或者技能创新中更具优势。农村教育中的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形式都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乡村振兴,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巩固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还要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山东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和其他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的省份,在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且转移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应该更新观念,认识到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把教育作为基础产业来开发,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通过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来消化农村劳动力增长的态势,缓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压力。

三、山东省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教育是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山东更是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在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以及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之后,山东省不断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根据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结果显示,到2016年年末,99.8%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9.7%的乡镇有小学,25.8%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同时农业从业人员的文盲率从第二次农业普查时的9.2%下降到6.2%。另外一个方面,山东省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教育费附加)为1888.83亿元,比2016年增长3.60%,比2015年增长11.9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40%,2016年比例为20.82%,2015年为20.45%。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比例稳定保持在20%以上,并且每年保持较大增长幅度。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山东的农村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有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亟待改善。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一般

缺乏专业技能是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大绊脚石,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前最有效率也是最基础的方式理应效果显著,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转移劳动力参与度较低,他们往往持“培训无用论”的想法,或因自己文化水平低不会学习,或认为自己要从事的职业并不需要培训,考虑到机会成本过高因此他们选择直接就业;另一方面是培训的地区差别较大,省内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较好,而德州、菏泽等地转移培训往往流于形式,这造成了资源的无谓浪费。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等滞后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农村劳动力更加顺畅地转移和更灵活地就业。但是山东省职业教育仍存在问题。

如表2所示,在2010~2017年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增加,在校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都大幅增长,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学院规模不断缩减,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减少37%,在校学生数减少达32%。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他们本身文化水平较低,技能需求专一,更多的是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或者是技术培训,显然山东省在这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创新发展农村教育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素质提升,改进农村教育目标

农村劳动力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进入到城镇非农业部门;二是继续留在农业部门,在具有现代化的农业领域从事生产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论哪一种流向都需要农村劳动力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以满足其在转移就业当中进行信息获取和维护权益的需求,因此农村教育应当改进教育目标,对农村劳动力不仅要提供先进的种养殖技术、专业性的技能培训,还要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培训和教育。一方面继续加大农村地区的扫盲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村文盲劳动力实行系统教学,增强其文化水平,这样既能使其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扶持补贴有更深刻的了解又能增强其对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非农产业生产技能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宣传队、组织播映科教片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村地区进行普法教育,政策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同时培训指导农村劳动力的计算机操作等技能,拓宽其对转移就业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以助于做出更好的转移、就业的决定。

(二)普及职业教育思想,改变农村教育观念

人们对于职业教育一直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这是低于普教的教育形式,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在山东的广大农村中十分普遍。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且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可以看出普及职业教育思想,改变农村教育观念刻不容缓。加强专业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继续加深职业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按照“订单式模式”进行培养,培育面向市场、面向行业的高技术人才,同时加大财政对于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形成科学合理的投资体系和教育体系,建设一支具备高水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稳定发展。

(三)重视综合教育,丰富农村教育内容

山东一直以来是一个教育大省,高升学率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山东学生被广泛认作考试机器,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农村教育需要脱离出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不为了升学而升学。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当大力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农村教育人事制度革新,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流动,打造高水平的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对学生的“减负”并不是单纯地减少作业量,而是应当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平衡,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方面,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教育不仅要专业化,还要着眼于实用性与职业性,满足其切实的就业需求。

(四)加快解决转移劳动力子女入学问题

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深刻影响的还有户籍制度,原因在于户籍性质与国民待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表现在教育、医疗、住房等诸多方面,而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农村转移劳动力尤为看重,直接关乎其转移的稳定性。抓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是当务之急。而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生力军,其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因此,还必须加大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充分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五、结语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转移的“门槛”是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教育责无旁贷,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对农村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的发展任务,仍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发展农村教育,应对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蒋和平,王克军,杨东群.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农村劳动力断代危机与解决的出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2]張安良.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3]朱雄才.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J].职教论坛,2006(09).

[4]李治邦.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2005(07).

[5]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6]于莹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研究[J].商,2015(10).

[7]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8]张统华.山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09).

[9]吴小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关联性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7(09).

[10]徐佑国.乡村振兴应从农村教育开始[J].中国农村教育,2018(09).

(作者单位:安志浩,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刘养卉,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养卉为通讯作者)

作者:安志浩 刘养卉

农村劳动力研究论文 篇2:

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研究

摘要: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内的农村产业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农业已经朝着现代农业发展,这就让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镇的各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进行就业。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农村生产开始实现规模化以及专业化。当前需要正确的把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直面挑战,让农村劳动力能够实现更好的就业,文章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

国家历来都很看重和关注“三农”问题,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造成了影响,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要想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就需要全面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策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之间的联系

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村劳动力就业之间是相互联系、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之间有着规律性以及依附性。就国内当前的产业结构划分来看,主要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但是,三者在成本以及收入上的距离,让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着第二和第三产业进行转移。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就需要确保有科学的产业结构,加上相关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的有效流动。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给各个行业都带去了很大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也深受科技的影响,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朝着现代农业发展,加上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让很多的农民都开始进入城镇就业。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农民不愿意从事传统的粮食种植业

就国家长远发展来说,传统粮食种植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只有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才能让社会实现长治久安。国家很注重粮食安全,为此还取消了农业生产税,增加了粮食的收购价格。然而受经济浪潮的影响,加上科技的快速发展,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不愿再进行传统的种植业工作,特别是粮食种植业。农村中的很多青年人都选择去城镇中就业,这样留在农村中的几乎都是老弱妇孺,他们的生产力自然较低,不能接受外来的新事物。耕作时还是沿用传统的农作物品种以及生产技能,这就让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受到了影响,在产量以及质量方面都受到限制,这些就让国内农副产品市场的竞争力较弱,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具有消极的影响。

(二)农村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

农村中大部分青年和富余劳动力都选择进入城镇就业,农村的农民数量显著减少,有经营理念、懂技术的农民更少,这就影响到了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集体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趋势,然而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农村企业在各个方面和城市工业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距,这就让农村企业的竞争力较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限制,不能形成规模产业以及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在农村缺乏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比如,餐饮、旅游、社会福利等方面发展较为滞后,这就让那些逐渐变得富裕的农民不想继续留在农村生活,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就地流转。

(三)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不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农村劳动力虽然在数量上还有很多,但是普遍职业素质较低,因为他们文化教育程度较低,一般都是初中以下的学历水平,这就给他们以后的职业技能学习也带去了困难,限制了他们的职业技能素养提升。另外,对很多农民来说,农业生产一直都是其职业,要想让他们进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作,就需要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然而现阶段国内对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体系还存在不足,很多农民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这就阻碍了他们进入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限制了国内的产业结构发展。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不高,对农村劳动力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具有不利影响,无法满足现阶段国内产业调整以及发展的要求。

三、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劳动力就业策略

(一)注重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质

农村劳动力在数量方面有很多,但是在质量上却不足,他们缺乏职业素质,这也限制了他们朝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所以,当前要想把他们的数量优化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就需要做到几点:首先,要加强推广职业教育,给农民提供教育机会,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教育,大力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这就要加速推广职业教育,并对其的覆盖范围进行不断的拓展,让更多的农民能够接受专业的培训。其次,需要注重技工学校的作用,构建健全的扶持机制。技工学校要给农民提供机会,让他们进行技术培训,这能够改善技工人才短缺的问题。然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技工学校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国家能够进行帮扶,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后,要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要提升农村培训的有效性,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相应的培训模式,积极的采取多媒體等工具和设施辅助培训,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

(二)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多种种植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国家需要增加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特别是粮食生产高科技方面,提升粮食生产的效率、质量。需要严守1.2亿万公顷的耕地红线,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防止无休止的征用农村耕地问题,国家还要制定出粮食作物收购价格,确保价格的合理性,让农民能够积极主动的种植粮食植物。另外,国家需要鼓励农民,让他们结合所在区域的特征以及气候情况,科学的选择经济作物,进而提升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果条件允许,地区可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给农村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可以回到本地就业,还可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三)促进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家居生活环境

有一些农村劳动力在逐渐富裕之后,会选择到城镇中生活和就业,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农村的生活条件较差。且大城市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房屋的价格很高,加上户籍限制等因素,让他们在城市生活也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小城镇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农村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在发展中需要和小城镇建设进行结合,让农村劳动力可以到小城镇中就业,带动城镇地区经济发展。

(四)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回归农村

优化农村的产业化结构,还需要注重促进农村的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和本地区具有较强关联性、附加值较高以及有科技优势的产业,尤其是部分朝阳产业。需要加强对农村企业的结构化调整,促进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素质水平的提升,要注重保护环境,对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还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征,基于农村,依托城市,发展多种现代旅游业,比如,当前农村发展农家乐就是一个热点;另外,还需要加大宣传产业成果,进而吸引那些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回到农村就业、投资、生活和创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就业之间是无法分离的,所以,当前需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让农村中的劳动力能够合理的就业,带动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回到家乡就业和创业,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世恒,陈彩.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6).

[2]刘后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分析——基于四川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05).

[3]万晓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3).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余丁乡人民政府)

作者:巫海莉

农村劳动力研究论文 篇3:

蓬莱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是城市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本文拟在探讨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蓬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加快蓬莱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蓬莱市农村以其巨大的创造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着现代化的道路。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事商品生产与流通到创办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等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自发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面对难以逾越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已经无法独自承担起推进以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蓬莱城市化、现代化的重任。因此,探讨蓬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即成为当务之急。

一、蓬莱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及转移形式

1.蓬莱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

蓬莱从事农林牧渔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总数为12426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05703人,占85.1%。蓬莱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8341公顷,农业劳动力人均0.36公顷。根据传统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农业剩余劳动力又分为日常剩余与季节性剩余两类,但随着蓬莱地区农业用工季节性淡化,使一部分季节性剩余转化为日常剩余。同时,随着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耕地对劳动力需求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数量减少,反过来又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将更加突出。

二、蓬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1.离土不离乡。这类转移方式又可分为“自主择业型”与因土地征用后的“被动转业型”。

2.离乡不离地。这类人员是蓬莱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他们实现了产业转移,但由于进入城市的各项保障措施的不保险性,他们仅仅工作在城市,家中仍留有自己的土地,户口也并未迁入城市。

3.离乡又离地。这类人员以考上大中专院校者为多。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私企业主因生产经营或子女教育的需要,在城镇或城市安家落户,彻底脱离与土地和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利益关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仍然依附在农业产业和大量在非农岗位就业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是蓬莱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仍依附于农业产业和大量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的根本原因,是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的政策惯性及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具体表现为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

1.制度性障碍

(1)社会保障政策的滞后。虽然户籍管理制度已经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但在政策方面仍旧存在农业和非农业之分。农村劳动力失业后不能向城镇劳动力那样享受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

(2)现行土地制度的阻碍。由于承包地不具有产权属性,不能买卖,土地流转又具有明显的权宜性和暂时性的特点,难以实现土地的大规模集中。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难以吸引大量的资本对土地长期和有效投入,农业难以产业化和专业化,束缚大量农民留守在土地上。

2.非制度性障碍

(1)进城成本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第一,家庭的生活费用远远高于农村,没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收入,农村劳动力不敢贸然携家带口地迁入陌生的城市。第二,进入城市的风险成本较高。除近郊农村的劳动力外,蓬莱其他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如果进入城市后,彻底由离地不离乡的“两栖人”转为城市人,意味着要放弃土地承包权及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和福利待遇;如果依然想保有即得利益,就不能离乡进城。

(2)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制约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劳动力素质高的地方转移速度快于劳动力素质低的地方,同时转移层次也较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就业、择业及生活。

四、蓬莱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激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

(1)完善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取消农民合同制和城镇合同制的区分,实行统一的就业政策,使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一样享受到国家的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

(2)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政策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建立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进城农民土地承包权可以保留,鼓励用租赁、参股等多种方式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大户集中,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

2.推进中心镇城市化,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城镇与城市虽只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大不相同。前者主要是个地域概念,后者则不仅是地域概念,更意味着是一个区域的科学、文化、教育和政治、经济的中心,是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市场的载体,其作用主要在于经济能量的聚集和对整个区域的辐射。依靠市场力量和政策导向,形成中心镇与一般建制镇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梯度,营造“洼地效应”,并通过科学的行政区划调整,使现有城镇相对集中,进而带动农村人口的集中、产业的聚集和提升,完善中心镇的城市功能,实现中心镇的城市化。通过中心镇的城市功能建设与产业集聚,解决农民在中心镇“留得住”的问题。一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城市化的建设主要应该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农民和农村民营、个私企业的建设积极性。對于政府来说,主要是做好既符合市场要求又属于其职能范围的工作,按照科学的规划进行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农村企业和农民进入中心镇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二是产业的相对集聚。在现阶段,中心镇担负着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巨大任务。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农民在中心镇“留得住”的问题。为此,必须进行中心镇产业聚集和产业提升的制度安排。在现行条件下,重点是做好农村企业的地域集中,扩大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模,促进农村工业从一般的小城镇向中心镇集聚,从而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这对解决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留得住”的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3.着重提高蓬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1)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市场就业能力弱等特点,在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政府还应适应市场需求和技能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择业指导,突出便捷就业的第三产业培训,尤其是更多的选择技能相对简单,就业面广的劳动密集型职业培训,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可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培训补贴率和就业率挂钩,切实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建立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市场竞争就业能力。

(2)发展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一是根据蓬莱市的产业发展思路“港口立市,旅游兴市,就业富民”,深入挖掘就业岗位,做好就业安置。以旅游为龙头,拉动第三产业全面繁荣发展,促进就业;立足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规模的临港工业,扩大就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区域资源深加工型特色产业,推进就业。二是要大力气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由民营企业自主聘用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食品加工、纺织等行业。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增加就业岗位。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进一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市民化。

五、结语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实现城市化的主要手段和关键内容,积极有序、扎实有效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健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现代经济,2008年第六期.

[2]林郁.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消费导论,2008年第9期.

作者:许宏基

上一篇:非物质音乐文化论文下一篇:水电厂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