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基础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私人银行模式的构建是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对金融理论以及业务理论分析,加强对战略、客户、市场、运营以及风控指标剖析,详解私人银行业务模式、财富业务模式以及投行业务模式三种服务模式,为金融机构特别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服务模式以及业务基础,促进其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业务基础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银行业务基础研究论文 篇1:

论私募基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摘要:私募基金近年来在全球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新角色。中国作为亚洲最有前途的私人股权投资市场,得到国际大投行的青睐。虽然私人股权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机遇,但是由于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私募基金在我国还面临许多挑战。私募基金要在我国健康发展,还急需解决基础研究、退出方式等问题。

关键词:私人股权投资;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或“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具有以下特点:募集方式不同;募集对象不同;投资更具有灵活性;信息披露要求不同。私募基金由于其受到政府监管相对较宽松,操作缺乏透明度,有可能出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将不利于基金持有人利益的保护,在可能在取得较高收益的同时,蕴藏着较大的投资风险如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代理风险等。如何大力健康发展我国私募基金尤为重要。

一、私募基金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是上世纪80年代在欧美慢慢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这种资本投资手段已经发展成熟并壮大起来,在欧美资本市场饱和的前提下,国际投资者们纷纷看重亚太地区的发展潜力而开始向这一地区转移自己的投资重点。现在,美国、欧洲的基金和大投资机构都将中国作为重要的战略基目标。在中国,市场前景广阔,无论新兴或传统行业都有极大的增长空间,这对于本国的尤其是外国的投资商来说,有着巨大的利润诱惑。当前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大约有5000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略多于1/3,规模较大的单一基金数额估计2-3亿元。而证券投资基金的股票资产约为1600亿元,保险投资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资金总数超过了1000亿元,QFII增加额度之后将达到约800亿元的投资规模。

随着中国企业制度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升,投资银行、法律服务等支撑系统的迅猛发展,中国私人股权投资市场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制度法律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其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私募基金规模较小

我国私募基金通常专指专门从事与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不同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其内涵类似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而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内涵类似于共同基金(Mutual Fund)。共同基金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组合投资(portfolio)和随时赎回。私募基金则不受这两个条件的约束。对冲基金在50年前刚刚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对冲基金发展迅速,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25%。根据Tremont公基金中,到2003年,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有6500-7000亿美元,这些资产分布在约5000个基金中,平均每个基金的数额超过1亿美元。同时,全世界的对冲基金数量有92%在美国,有7%在欧洲,只有1%左右的数量存在于亚洲和世界其他剩余地区,美国是对冲基金的主要控制地。我国的私募基金大部分的资金来源包括一些国有机构、民营企业和私人投资者。相比较而言,我国私募基金规模很小。据估计,我国A股市场的私募基金规模有5000-6000亿元,约合600-700亿美元。规模较大的单一基金数额估计2-3亿元,合3000-4000万美元。

(二)私募基金在国内的投资面临外国投资者的竞争

私募基金生存的重要条件是来源稳定的资金,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不光受到国内储蓄、证券、信托、保险、外汇等理财产品的竞争,也受到外资金融机构开发的互换产品的竞争,以及外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开拓的竞争(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客户是高净值私人投资者)。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共有225家营业性机构和240家代表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796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正在进入中国市场。外资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对于开发我国市场也是有的放矢。例如渣打银行和荷兰银行在2005年5月推出的理财金融产品是比较典型的互换业务。而私人银行业务也受到外资银行,尤其是有经验的欧洲银行的重点关注。相比之下,我国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基金经理与资金方的特殊的私人关系维系。这对于发展一种可利用现代营销技术开发客户的业务是难以成功的。如果没有客户的资金,私募基金名存实亡。

(三)私募基金的身份得不到确认

可能是担心私募基金对市场的破坏作用,还可能是担心私募基金与国有机构合作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私募基金身份一直不能得到确认。加上我国对私人及其机构筹集资金有严格的限制,使得私募基金在证券市场投资的手段主要以短期投机为主。一般是做完一个波段后,将客户资金归还,并将剩余利润按照事先约定进行分割。其实,这种政府管制的方案既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正常发育,也不利于我国机构投资者能力的培育。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其趋利性是非常强的。如果市场不开放,私募基金发展就会出现畸形。

(四)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美国的有限合伙公司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机制,较好地解决了风险投资中突出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私人股权基金的运作至少涉及到三个主体:基金投资人、基金管理人、企业家。为了规范和治理三方的关系,需要设计一系列复杂的合约条款和治理结构,包括:

1、私人股权基金的基金结构,用于规范和治理基金的投资人和管理人之间的关。

2、私人股权基金管理人的报酬机制,用于有效激励基金管理人。

3、私人股权基金管理人与企业家的合约,用于规范和治理基金管理人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上述三方面问题是私人股权基金运作的核心,然而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制度缺失,专业人才匮乏,在实践中难以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有限合伙制的法律制度安排,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态只能以公司的方式出现,单一的组织形态对风险投资的资金进入以及决策效率和激励约束机制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基本还是以公司制形式运作。研究表明,公司风险投资存在先天缺陷,必须依赖与母公司的战略协同效应才能取得成功。

(五)理念、工具和手段落后

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并不在其雄厚资本,而是在非组织结构货币方面:收集信息和对目标企业监控。这是私人股权基金投资管理的核心理念。创业企业在争取外部投资时存在如下障碍: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合同的不完备性和不可执行性。

国外学者和风险投资家在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机制,包括工具和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创业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目前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很多创新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仍面临制度约束,无法有效收集信息并对目标企业实施监控。

(六)退出方式不通畅

私人股权投资的退出虽是投资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成功的退出对于投资者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进而筹集新的资金至关重要。发达的IPO市场使得私人股权基金更容易筹集到新的基金,因此资本市场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往往以IPO的方式实现退出。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健全的资本市场,私人股权基金更倾向于以出售的方式来实现退出。

我国大部分私人股权投资者最初希望在上海或深圳的证券交易所通过IPO实现退出,但事实证明在国内通过上市实现退出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决定权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更受关注的是急需筹集资金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与母公司关联度较高。因此,很多拥有国际资本支持的公司一般不考虑本土上市,大部分公司要么选择出售给战略投资者,要么公司自己进行股票回购,要么争取在海外上市。

二、对我国私募基金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为使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基础研究是国内整个投资行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随着股权分制改革的深入,股票数量将大幅增加,股票市场的博弈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化,易变性增加。私募基金过去的如操纵股价、联合坐庄、内幕交易,以及行贿等这些落后甚至违法的盈利模式将不复存在。私募基金必须以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获取可靠的投资机会。加强基础性研究是理解市场的前提。基础研究是金融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当前包括私募基金在内的我国投资界需要大力加强的。

(二)加强私人股权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建设,消除制约因素

应加快法制建设的步伐,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积极培育和促进具备较丰富投资经验和较高声誉的本土私人股权投资机构群体的形成,拓宽企业年金、银行附属机构、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富裕个人等为代表的投资者的资金投向,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共同促进社会资金以基金形式参与到私人股权市场,推动储蓄资金的转化。

(三)基金管理人要加强自己判断市场的全球化眼光

基金经理在基金行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基金行业投资水准的主要代表是基金经理。我国证券投资行业虽然不乏人才,但要与QFII等这些老练的机构投资者竞争,尚有不小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差距是投资的国际化眼光。私募基金作为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前沿行业,其资产管理人必须通过自己独立的、客观的判断用全球化的视角来评价我国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建立客观的估值体系,不人云亦云。在金融市场全球跨市套利的背景下,我国投资机构如果不能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判断国内资产,就难以对A股市场中的资产有一个可观的判断,从而易受他人影响,在对我国金融资产定价权争夺中失利。

(四)建立和完善以有限合伙为代表的私人股权基金

建立有限合伙制这一特殊的私人股权投资机构非常必要。未来发展风险投资的组织机构选择应明确以有限合伙为基本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工作。

(五)积极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理顺私募基金的退出方式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环境已发生许多积极变化,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推出中小企业板,并计划在此基础上推出创业板,为创业投资的股权增值和成功退出提供了新的渠道。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开,为包括创业投资、并购基金在内的私人股权投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退出通道,为解决制约国内创业投资退出的瓶颈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时卫干.国际投资基金在中国[J].看世界,2006(1).

2、李晓明.私募股权基金的中国起步[J].中国投资,2006(11).

3、王巍.迎接私募股权基金的时代[J].中国金融,2007(11).

4、杨海霞.私募股权基金走到“阳光”监管下[J].中国投资,2007(6).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作者:李 昉

银行业务基础研究论文 篇2:

私人银行服务模式架构分析

摘要:私人银行模式的构建是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对金融理论以及业务理论分析,加强对战略、客户、市场、运营以及风控指标剖析,详解私人银行业务模式、财富业务模式以及投行业务模式三种服务模式,为金融机构特别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服务模式以及业务基础,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服务模式;零售业务;财富业务;投行业务

一、 私人银行服务模式架构的理论基础

1. 金融理论基础。私人银行业务属于商业银行业务一部分,通过对整体逻辑链条研究,有利于提升对私人银行业务内涵和外延理解掌握。如图1所示,根据财富转移路径以及流程,结合私人银行业务角色,按照其财富转移的市场以及方向结合商业银行自身客户需求、资源禀赋、市场特征制定出相應的营销计划和服务方案,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经营,有利于提升客户服务粘性和满意度。

2. 业务理论基础。而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基于战略需求制定出不同业务条线的方案和措施。如图2所示,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在自身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结合技术逻辑、业务逻辑以及监管逻辑,“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客户价值创造为根本出发点,进行业务选择、资源配置、产品设计、营销服务,完成全产业链的服务提升。

如图3所示,服务主体要根据市场、业务、客户需求综合因素考虑,结合不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部门具体业务资源禀赋进行产品设计、产品营销、产品推广和产品服务,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优势、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服务精准性和精确性。而对于私人银行业务来说,由于其融合“大资管、大投行、大财富”三大业务体系,因此对其的业务转型发展,一方面要结合商业银行战略重点、资源禀赋、机构主营客群的需求特点,另一方面要结合不同业务监管要求、风险要求以及业务需求,综合两方面的需求制定最佳的战略安排和政策措施。

二、 私人银行服务模式架构的业务基础

私人银行业务架构需要根据战略规划、资源禀赋、客户基础以及科技运营支撑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由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管理,牌照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同机构由于人才和客户基础不同,在具体展业方面也存在不同,具体如下:

1. 战略定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其运营活动主要是满足居民、企业以及个人经济金融活动的需要。在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监管趋严背景下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其战略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资源投向和流程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私人银行来说,具有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是一项长期业务战略。虽然私人银行业务从2007年开始进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但是其发展模式还属于粗放型。无论是监管层面、市场层面、业务层面发展不容小觑,是未来经济发展、个人财富增值、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立足点。

2. 客户基础以及资源禀赋。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其服务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是商业银行未来利润增长的重点。客户基础主要是考虑客户数量、客户资产规模、客户金融产品风险偏好、客户金融产品收益偏好、客户地域属性等相关指标,综合这些指标同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的风险偏好和收益偏好相互匹配,超过平均收益曲线上方才是可以进行操作的业务。其次根据业务运行的具体属性和要求,进行相应的人员匹配、资源匹配、客户匹配、绩效匹配以及风险匹配,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调试,提出更加适应业务需求的运营模式,提升整体的利润率。

3. 市场规模以及市场区分。市场规模以及市场区分主要考虑金融机构特别是业务机构整体的市场禀赋,从不同市场上的市场垄断、竞争属性考虑其市场进入成本、市场盈利成本、市场亏损成本,从而选择合适的市场进入时机、地点,进行整体业务的设计、营销和执行,提升整体业务市场适应力和市场反应度。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来说,广泛的网点布局已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随着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线上市场抢夺已经成为市场规模扩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结合线上和线下的市场资源,根据金融机构自身的实力基础设计有效的市场进入、服务、营销、退出战略,提升整体市场营销能力。

4. 运营模式以及科技支撑。运营模式是商业银行业务运行基础,有效的业务运营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舒适度。随着金融科技广泛应用,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业务运行的必然要求。通过有效的运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客户旅程的满意度和粘性。而运营模式的科技转换,一方面能够有效反映客户需求和产品供给的差距和短板,促进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模式的调整和转化。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广泛应用,为金融机构调整产品服务模式,加强同其他机构广泛链接合作。因此运营模式的科技化是以客户为中心模式的有效创新发展。

5. 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程度。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程度是金融运行的最为重要功能,随着经济金融发展,金融的基本功能已经从最初的清算支付功能,转变为现在的信用创造,风险转移、风险定价等重要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到金融活动中,风险转移、定价以及重构成为金融业务的最为重要的功能。对于私人银行业务来说,其不仅要考虑客户自身的风险、金融机构运行风险、经济发展风险、法制完善风险以及国际局势的发展风险,其业务的跨市场、跨区域、跨机构等多重身份,导致其风险具有长期性、综合性以及全面性,因此其风险定价、转移和重构显得特别重要和突出。未来私人银行业务基础在于其风险转移和定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三、 私人银行服务模式架构的主要模式

1. 以零售业务发展模式。我国私人银行主要是依托零售业务进行发展。一方面由于其客户基础主要是以个人客户为主,以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为基础,通过理财产品销售提升高净值客户金融服务意识和理念。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以及传统文化影响,主要是通过产品销售满足高净值客户财富创造、增值、保值、传承,具有独特业务模式。未来随着金融机构深化发展以及高净值客户不断崛起,私人银行业务依托零售转型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机构依存于零售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从属于商业银行的零售部门,有利于快速的积累客户,达到快速实现高净值客户的客户规模达标。随着零售业务发展起来的客户其具有较好的风险收益承受模式,能够接受理财业务带来的市场变革和市场发展趋势,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由于高净值客户自身的独特性、多样性和私密性,对于初期的高净值客户具有较强的服务效果,但是随着客户个人可投资资产不断增多,其服务效果会不断降低,有可能会失去相应的客户资源,降低服务效果。

(2)客户产品从属于零售业务产品。零售业务模式的私人银行模式通过产品分类销售,满足高净值客户需求。但由于零售业务的客户同高净值客户自身对于产品的风险收益匹配度、私密性、安全性不足,很多产品销售只能满足初级的高净值客户以及时间成本较高的高净值客户,对于中高级客户以及高级的客户来说,其产品具有单一、单调、收益性差等特点,不利于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对于其非金融需求,主要通過提供贵宾服务模式,而在服务模式以及服务产品过程中无法有效满足高净值客户独特性、私密性的需求。

(3)风险控制基于零售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业务运行的重要基础,零售风险控制基础显然不能同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的风险控制进行相应匹配。零售模式成长起来的私人银行风险控制主要局限于高净值客户的金融产品特别是资管产品购买的风险控制属性上,具有单一性、单调性的特点。随着高净值客户的海外市场和业务规模的拓展,其传统的风险控制工具和风险控制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金融产品服务需求,不能有效提升服务满意度和舒适度。

(4)运营支撑体现零售运营优势。运营支撑主要是基于零售业务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其主要通过对于零售收益需求、风险需求以及之间的匹配度进行指标的选取和测定,具有样本容量小,反映较慢等特点。而私人银行客户特别是高净值客户对运营不仅要求各个金融机构内部运营模式快速提升,各个机制之间运营模式快速提升,同时不同市场、区域、国家金融机构之间的运营模式有效对接支撑,才能满足私人银行客户持续增长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舒适度。

2. 以财富业务发展模式。以财富业务发展起来模式,主要是指基金、券商、证券等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牌照优势、业务优势、客户优势以及渠道优势,通过专业化经营以及集中化的模式,实现财富业务的专门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主要有家庭办公室和家族信托两种模式。

(1)家庭办公室。家庭办公室主要是根据客户资金量的大小同家庭办公室的风险收益匹配度不同设定不同的标准。具体来说,家庭办公室是根据其相应的资产数量、人员数量、业务模式、风险收益匹配度制定不同的准入门槛和服务要求,通过圈子接受模式逐步形成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是老牌私人银行的业务模式。随着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以及客户需求变化,进行阶段性调整和调试,形成一种独特商业模式。目前我国家庭办公室主要是券商进行操作。

(2)家族信托。信托业务是私人银行的基础业务,也是私人银行最为重要的业务。家族信托主要是受托人和受托机构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相应的机构进行财富的保管和增值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环境发展,随着高净值客户不确定性的增加(婚姻周期、教育周期、养老周期、爱好周期),家族信托的越来越受欢迎,而且其门槛也在逐步发展中不断的提高。目前慈善信托 最为一种重要的信托模式,成为金融机构业务转型,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和重要出路。

3. 以投行业务发展模式。投行业务发展模式是私人银行的高阶发展阶段,也是未来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投行模式客户群体是高净值客户企业以及企业合作伙伴,通过“大资管”和“大投行”业务,在“在岸+离岸”市场,进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客户主体是高净值客户企业以及企业合作伙伴。投行业务发展同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中小企业私营主是高净值客户主要群体,其自身的财富通家族财富紧密相连,并没有完全隔离,具有财富保值、增值的投融资需求。而金融机构以及相关机构主要是通过满足中小企业以及合作伙伴的日益增长投融资需求实现大投行业务发展,并根据其服务效果和服务收益提升其客户粘性。

(2)客户服务模式“大资管”+“大投行”。对于企业级的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来说,“大资管”和“大投行”是其主要服务模式。“大资管”具有广泛产品选择渠道、种类、数量,长期战略配置和短期战术配置,有利于提升产品风险收益。“大投行”主要是关注与企业投融资需求、股权上市、分离等相关股债市场的需求。因此完善“大资管”和“大投行”模式对于提升高净值客户服务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客户服务市场“在岸+离岸”。对于私人银行高净值客户来说,“在岸+离岸”市场的产品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对企业级的客户来说。在岸市场的配置主要是服务于其常规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日常所需金融活动需求,而离岸市场的配置不仅包括其日常生产活动日常所需的金融活动,同时对于其他的业务需求、个人需求以及长期的战略配置具有非常重要作用。而且随着世界多级化,经济增长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未来客户服务的“在岸+离岸”市场运行将呈现出非常重要的态势。

(4)客户风险控制“线上线下”运营支撑。传统的线上服务主要是以智能投顾的方式进行产品的拓展和服务,随着金融科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广泛应用,金融市场和经济市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运行市场,其同整体产业运行市场、个人消费分配市场、监管机构监控市场有机融合。一项业务的创新和发展,通过“线上线下”有效融合运营,能够提供产品创新市场基础、业务基础、监管基础以及客户基础,缩短产品创新周期,提升产品上线周期,同时在运营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调试和监控,提升整体的服务效果和服务效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舒适度。

参考文献:

[1] VM.Lassar,C.Manolis,RD.Winsor.Service qu- ality perspectives and satisfaction in private banking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ing Marketing,2000,(4):181-199.

[2] U.Yavas.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quality and behavioral outcomes:A study of private bank customers in German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04.

[3] 白宇飞.私人银行学[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5:69-70.

[4] 才凤玲.中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营模式[J].商业研究,2009,(7).

[5] 戴维.莫德.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 何振宇,郑贝尔.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J].经济研究,2015,(1):37-39.

作者:周琰

银行业务基础研究论文 篇3:

对我国发展私人银行相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富人阶层迅速崛起,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中外金融机构纷纷把中国视为私人银行业务极具潜力的市场。文章结合当前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机遇、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 机遇 挑战 对策

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是指商业银行以富人阶层客户为目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向社会富裕人士所提供的一揽子顶级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起初,私人银行业务只是向皇室成员提供服务,内容也只是单一的财富管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范围涵盖资产管理、投资、资金转移、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私人银行业务成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率先在北京、上海推出私人银行服务;6月25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在北京正式启动私人银行业务;同年8月,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相继正式推出私人银行业务;2008年3月,交通银行私人银行管理中心成立。与此同时,国内多家银行正在积极筹备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成为了当今国内外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也成为了全球金融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本文根据国内目前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如下的分析与思考。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管法规不断改进,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金融环境。

1、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已从2001年的12.4万上升到2006年底的32万,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同时,中国市场现有65%的所有资产是以现金的方式持有,是世界上现金持有率最高的国家。2007年12月5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论坛活动中,人们再次将视线注视到了私人银行这个话题上来,目前中外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争取已有高净值客户、发展和挖掘潜在的客户。

2、外资银行的广泛进入,给中资银行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发展私人银行的经验

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金融全面开放必将打破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均衡,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在变革过程中选择的可行性路径,目前我国已有20家多中资银行先后接受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在改变单一股权结构、提高了自身经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做到了与国际接轨。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深入合作,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将从传统上过分依赖存贷款利差而生存转为更注重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并更注重私人银行业务的开拓,在一定的程度上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

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消费者需求多元化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多种力量的共同推动,金融综合经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非利差收入业务的拓展,许多银行都纷纷组建了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开展多元化经营业务。理财业务、现金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衍生金融业务等得到快速发展,资金运用渠道日益多元化,综合化经营进一步显现,这些做法在某些程度上恰恰迎合了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复杂化的要求,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内银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与获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4、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扩大了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

近两年,中国银监会逐步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相关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代客投资,并已与银监会签订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机构监管的股票市场,以及上述境外监管机构所批准、登记或认可的公募基金。截至目前,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境外投资范围扩展至香港、英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底,共有23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取得了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 这对于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来讲是一个好消息。

二、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

富裕人群的急剧增长给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带来诱人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容忽视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配套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大踏步发展仍面临人才、法规、产品及市场观念等障碍。

1、专业人才缺失是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重要问题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最关键的环节是发现客户需求,并做出满足客户要求的解决方案,这就有赖于高素质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及其背后的专家顾问团队,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招募到足够的专业人才。由于专业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要求很高,客户经理必须根据客户的资产、性格、风险偏好等情况,当好客户的“财富管家”,这就要求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须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了解保险知识,熟悉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熟悉信托计划的规则和运作,同时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国内能达到此要求的专业人才缺乏。

2、分业经营的局限性影响私人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

目前,国外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对私人银行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客户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享受包括基金、股票、证券、保险外汇等多种投资组合,而我国一直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 ,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相互分离,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投资、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流转,银行无法开展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别的综合业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采取有限的变通方式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这势必影响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

3、对私人银行的监管政策还处于空白

在监管方面,由于私人银行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目前国内所有的银行法规中均没有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和约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政策还处于空白状态。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监委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第九条中首次提出了私人银行的概念,但同年9月正式出台的《办法》最终删掉了私人银行服务条款。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产品不同于普通理财产品,大多是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而创新和监管之间的矛盾也将凸现出来。私人银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私人银行业务法律识别难度大,金融监管还有待加强。

三、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及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结合我国银行的经营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道路。

1、优化客户结构,对客户进行有效细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长期以来,国际私人银行业细分客户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财富水平标准,即“财富金字塔”,但由于目前财富水平相似的客户可能需求根本不同,近年来国际私人银行机构又开始不断开发应用各种新的客户细分标准,如财富来源标准、财富管理参与程度标准、多重细分标准等。对于我国商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来讲,应首先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在重点突出富裕认识阶层的同时,应兼顾中产阶级的需求,不宜将服务门槛定得过高,首先,在可选择的经济金融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试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其次,在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分的时候,应考虑多种维度,如金融资产、风险承受度、年龄和人生阶段、职业与工作特征、金融需求的特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细分的难易程度,采用几个维度进行客户细分,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

2、拓展丰富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

外资银行在国外投资工具多,手段多。在目前我国投资工具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利用现有资源,力争帮助客户找到市场上最好的投资产品,同时确保投资组合的运作效果达到客户想要的理想效果。为满足我国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必须学习和移植西方私人银行业务的财富管理产品,在我国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金融产品。

3、防范风险,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

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涉及的投资产品日益复杂化,而国内对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交易风险在一定程度内存在,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议银监会尽早推出包含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金融监管相关办法, 统一制定私人银行业准入标准、业务范围, 提出明确的风险管理和对客户了解的详尽规范, 制定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和从业规范;其次,立法部门应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在规范和低风险下运行。

4、培养和引进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由于目前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具有高标准、多元、全面化的特点,服务高端客户必须是精通银行、财务、税收、不动产策划、会计、法律等领域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非一味地推销银行自身产品的一般银行的理财经理。在国外加拿大皇家银行、百达银行等外资银行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理财师大多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注册金融分析师(CFA)、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等国际通用的理财师认证资格,目前国内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举办了认证私人银行家(CPB)培训班,学员大多是全国的理财人员中层层选拔出来的理财精英。在今后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方案。

5、与外资金融机构构建战略联盟

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是管理、经验、人才等。同时,受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限制,将制约着私人银行业务全面开展。通过战略联盟,商业银行可以与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具备全能银行的业务功能。另外,合作后,资源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成本降低和客户基础分享,更快地培养专业人才、积累经验,从而扩大商业银行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当代国际私人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2] 王元龙、王艳: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若干思考[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 张长征、付玲玲: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7(7).

[4] 梁文宾:竞争合作关系下的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J].上海金融,2007(12).

作者:王 彬

上一篇:银行服务转型研究论文下一篇:村镇银行发展分析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