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初探

2023-03-08

1 引言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的和基本的观点, 它的提出拉开了哲学史上革命的序幕, 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 而且自古以来就引起了哲学家的关注和探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 “只要一息尚存, 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1) 。他所说的实践就是实行或践行, 即“继续教导、劝勉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 (2)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 “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3)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对“实践”的理解局限在教育活动的领域, 而是赋予其更广阔的范围。

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上, 康德首次明确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康德认为人的道德活动受其意志的支配, 即只要一个人的意志是善意的, 无论行为的结果如何, 那么其行为就是符合道德规律的, 就是善良的。康德所说的“实践”还没有脱离伦理活动范围。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实践理念”是人们把“理论理念”上升为“绝对理念”, 即“绝对的和全部的真理”的中间环节。在这里, 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就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真理, “绝对理念”就是绝对真理。黑格尔所说的“实践”不是现实的人的活动, 而是抽象的理念活动。费尔巴哈说:“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 实践会给你解决” (4) 。费尔巴哈克服了黑格尔实践观的抽象性和理论性, 强调了实践的客观性。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实践的能动性。正如马克思评价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那样, “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5) 。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

我们要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就必须首先真正搞清楚其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 并把它提升到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的高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概念的含义。

首先, 从结构上来说,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实践是由其主体、客体和中介三项基本要素构成的。实践的主体就是实践活动的发起者、操作者和实施者, 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群体就是以群体形式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的人类全体简称人类主体, 是以人类全体形式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正是由实践主体、客体和中介的紧密联系才得以发生。实践的这三项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实践的结构。实践的主体借助一定的中介, 从而完成改造和影响相应的客体的过程, 就是实践活动。

其次, 从特性上来说, 实践是能动的、社会历史的和感性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人特有的、有目的和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活动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它不同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理活动, 而是积极的去改造自然环境, 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自觉能动的活动。马克思指出, 一当然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的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称为一种能动的活动, 即实践是能动的活动。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

4.1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马克思在其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发表意味着马克思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彻底决裂,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成。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6) 。科学的实践观为新的世界观提供了逻辑前提和出发点。

4.2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 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科学观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并科学的揭示了认识的实质, 克服旧哲学关于认识观点的主观性、片面性和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这样认为, 是因为实践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发挥着关键作用。实践对认识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此,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核心的观点。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和基本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观的创立,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来源、内涵以及意义来加以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实践,主体,客体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 杨耕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3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下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中国铁路网的现状分析和优化配置模型下一篇: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