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下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预算管理体系下,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科研单位管理环境的重大变化,给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科研下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科研下市场经济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预防腐败的思考

摘要:预防腐败问题,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运用哲学和管理理论,系统分析了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特点及腐败问题的危害,提出了预防农业科研腐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预防腐败;农业科研;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不断增加。随着科研经费和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单位不同程度地涉及人权、事权、物权和财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诱惑和考验。事实也证明,农业科研单位虽然不是权力部门,但也绝非世外桃源、净土一片。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出现的贪污腐败案件,严重影响了科学界的良好声誉,为科研人员敲响了警钟。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科研单位预防腐败工作是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党建课题研究。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从哲学思考角度来看,分析农业科研预防腐败问题需要考虑矛盾特殊性原理。农业科研工作既具有科研领域的一般性属性,同时又具有周期性长、地域性强、涉及面广、公益性、服务对象分散、弱势和产业弱质等自身的显著特点。因此,农业科研单位的腐败问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行业,需要充分分析农业科研业务工作特点。

一、农业科研领域工作的特点

(一)农业科研长期的弱势行业态势与近年来农业科研投入急速增长现象并存

农业是弱势产业,而农业科研更是弱势产业中的弱势行业。从行业科研投入看,农业科研投入在各行业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国家财政对全国农业科研的投入与其他行业比较来看相对较低。长期以来的低投入,农业科研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相对偏低,农业科研人员更多是长期在经费紧张、工作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领域投入的增加,情况逐渐有所改观。2003年中央财政2千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特别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可以预见,伴随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农业科研投入将逐年迈上新台阶。

农业科研投入比重不断加大,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在科研项目和条件建设等方面掌握的经费逐年增大。这种情况下,过惯“苦日子”的农业科研人员,在忽然激增的科研经费面前往往不知所措,不能正确地处理,客观上增加了腐败的发生机率。

(二)农业科研活动人员自身的特点

农业科研人员多数受过系统的农业专业教育,具有较高学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强,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热衷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敢于攻克难关,并希望以此来体现自我价值。与一般人员相比,农业科研人员具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价值追求,更在乎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农业长期性、公益性、风险性高等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人员获取巨大成功较难,直接获得经济效益机率率低,与其他行业相比,其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形式有限。此外,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较易形成农业科研人员的比较劣势,使他们心态失衡,产生与其他行业的攀比心理,加大了腐败发生的可能。

(三)农业科研领域的腐败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层单位,相对于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来说,其腐败表现形式具有较大差异。一是腐败主体隐蔽。农业科研活动人员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比较来说,往往并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二是腐败对象和行为隐蔽。农业科研腐败现象,除了明显的违法、违纪行为,更多表现出为隐藏、不容易察觉的“亚腐败”,如项目不实、学术不端、评审不公、作风不正等。这种“亚腐败”现象已渗透到农业科研单位之中,成为引爆重大腐败问题的一枚定时炸弹。

二、农业科研单位腐败行为的危害

(一)造成国家资源浪费

农业科研单位的腐败必然影响投入到农业科研领域有限的经费实际效果。贪污、挪用直接造成了国家科研经费的损失,而一些隐蔽的“亚腐败”行为,犹如温水煮青蛙,对有限科研资源的损失更为严重。大量学术腐败行为的存在,使得一些项目更多地取决于“拉关系”、“走后门”,导致科研人员不能将全部精力用于科技创新,在较大程度上浪费了智力资源;一些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的不公,往往造成学术低水平研究重复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缺乏,浪费了有限的农业科研经费和科技资源。

(二)导致科学精神缺失

农业科研工作腐败行为直接扼杀了学术发展有赖于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机制,动摇了那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追求农业科研真理的信心,造成科学精神缺失,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科研创新能力下降、农业科研发展前途堪忧。同时,众多的学术不端行为践踏了科学研究公平竞争的规则,扼杀了学术公信力,使学术失去尊严。

(三)腐蚀科研人员的心理

在国家严格的法律法规管理约束下,多数的腐败行为往往会有所忌惮。但是,广泛存在的“亚腐败”行为不直接触犯党纪国法,在合法外衣掩盖下,成为诱发腐败行为的温床,会使科研人员对腐败行为产生一种认同和接受心理,容易导致是非道德界限产生模糊甚至错位,进而对错误和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逐步感到麻木。更有甚者,少数科研人员为了获得个人荣誉和高额奖励,不惜违反学术规范和道德,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科研成果,这些行为也对那些原本实事求是的科研人员产生了不良影响,助长了农业科研领域里的浮躁之风及功利之心。

四、农业科研单位治理腐败的对策

(一)重视思想教育,筑牢抵制腐败行为的思想防线

哲学中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主观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将人的主观意识放在预防腐败的第一位。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确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

首先,要以农业科研领域各级领导干部、业务管理人员和骨干科研人员为重点,开展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贯穿于农业科研创新工作的各个环节,强化思想教育效果。再次,要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创新方式与手段,营造出既有利于科技创新又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

(二)抓好风险防控,堵塞产生腐败行为的漏洞

管理学观点认为:人需要管理。从管理的角度上,不能用人的自觉性来替代管理,需要制度等提升管理效率。同样,农业科研反腐败工作也不能仅仅依靠科研人员的自觉性,必须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管理与约束行为,才能有效地预防腐败。

首先,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为手段,通过规范办事程序、公开业务流程、健全监督机制等,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的制度体系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次,坚持信息公开,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单位的项目经费使用、项目评审立项、成果评价等环节的业务公开,强化监督,真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后,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现代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堵塞各种腐败行为产生的漏洞。

(三)坚持多措并举,消除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土壤

管理学家亚当斯“公平理论”观点认为:只有保证公平,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科学环境,就必须消除各种学术腐败行为。

一是要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引导科研人员自觉恪守科学伦理道德。二是加强监督,利用舆论监督惩治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开展有效的学术批评,形成严肃的学术风气。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与考核评聘机制,完善科研项目评审、项目绩效考核、学术成果鉴定程序等,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四)强化监督与惩处,将腐败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管理学上的“破窗理论”提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心理暗示,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农业科研反腐败工作,应注重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重点遏止萌芽状态的腐败行为。

首先,不断强化农业科研院所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强化制度的落实监督,拓展和延伸监督领域,从源头上防范腐败发生。其次,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学术奖惩制度,使恶者惩、善者劝。通过组织措施、党纪政纪、舆论批评等手段,对一些腐败行为者进行惩处,使每一位科研人员在思想上拒绝腐败,在行动上远离腐败。

参考文献:

[1]李家洋.农业发展,科技先行[J].科技导报,2012(34).

[2]姬军红.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廉政建设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01).

[3]杨选科,蒋永清.关于调动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认识和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4]俞其明,苏岩,徐亲阳.农业科研单位亚腐败现象分析及其治理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0).

[5]张书晔,余学军,史玉成.论学术腐败治理与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完善[J].西北师大学报,2009(06).

(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作者:刘晓光 高秀云 方佳

农业科研下市场经济论文 篇2: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研究

摘 要:在预算管理体系下,财政支出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科研单位管理环境的重大变化,给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行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探索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水平,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字: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

Study on Budget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ZHANG Jieqi, LIU Weizho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1,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c institution; budge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推行了机构体制的全面改革,财政体制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我国逐步加强对科学的重视,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资金投入也将随之增多。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加大对科学事业投入的同时,也会增加对农业科研事业的投入,迫切要求相关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提高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1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

我国对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依照“两上两下”的基本工作流程进行的。“一上”指的是预算编制单位向上级部门报送汇编的部门预算;“一下”是指财政部门相关科室报送计划进行审查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控制数通知预算编制单位;“二上”是预算单位依据控制数对预算中的数据进行修改,调整后送报财务相关科室;“二下”是指财政部门依据报送单位修改后的部门预算审查后,批复给预算申报单位。

随着预算管理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管理已较为规范。但农业科研事业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为目标,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地域差别大等不确定因素,使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和科研任务多元化,过去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改进没有跟上经济高速发展的脚步。并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起步较晚,仍需要结合实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案,其对资金来源、支出方式有效配置,合理利用和筹集资金,节约对资金的使用,提高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的良好运行。

2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存在不科学、合理性差、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预算编制人员大多为财务人员,缺乏对农业科研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且单位内部横向纵向的信息流通不畅,使预算的编制与实际需求相脱离,难以做到精细化,还会造成“宁可多报,不可错报”的错误思想和重复购置的情况。编制细致准确的预算,需要认真系统地计算和收集数据,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实际的预算编制工作中时间紧、任务多,导致预算编制较为仓促,数据缺乏精确性。由于农业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项目申报具有不确定性,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又受到环境、气候和地域的影响,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2.2 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重视预算的申报、轻视预算执行的问题。项目人员通常将大量精力放在预算的编制,在资金批复后没有按照预算计划花钱,首先用于解决棘手急需的项目,挤占、挪用、转移、截留专项资金,从而造成资金使用与预算计划出现差异,导致预算资金无法做到专款专用。由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特殊性,可能会出现项目滞后的情况,造成后期突击花钱的不良现象。财务部门与其他预算相关部门信息不对接,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造成难以准确判断预算资金执行的情况。

2.3 预算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预算意识薄弱,认为预算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忽略了有效的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加速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没有有效的预算控制系统,导致预算执行人员预算意识不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随意支出的情况,减弱了预算的约束力,破坏了预算的严肃性。由于缺乏对预算控制的重视,受环境气候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农业科研事业的实际支出情况无法准确依照预算执行。预算控制的力度不强导致预算执行不规范,不能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预算控制功能失控,缺乏一个有效的预算控制系统。

2.4 预算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预算考评系统和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保证预算工作顺利进行的一项重要手段。在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中,虽然有预算管理的考评办法,但在现行的预算考评方法中,多重视财务指标,而忽略了非财务指标,因此并不能准确反映预算工作的实际情况。而且预算考评的内容较为简单,没有考虑到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独特性。预算考评中定性评价较多,定量评价较少,尚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价。并且对于评价结果,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无法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 提高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首先要明确预算编制的思路,以下一年的工作目标为重点,为预算准确编制提供依据。其次要加强单位内部预算相关信息的流通,认真仔细地检查各项支出的合理性与准确性,精细化支出项目,预算的编制要具有前瞻性,统筹兼顾,为不确定性的支出留有缓冲的空间,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将预算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基层,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考虑到有可能的计划外工作并做出合理的计算编制。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真实准确地编制年度预算。

3.2 完善预算执行制度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加强单位内部预算控制管理,杜绝浪费现象。加强预算资金开支的审批制度,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转移、截留专项资金的现象,将预算的执行落到实处。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项目、内容、金额审核报销,并且相关票据资料要真实完整,由经办人、财务人员、领导审核后才能予以报销。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控,统筹安排预算经费,及时发现“问题支出”并予以纠正,以确保预算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3.3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与控制

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基层,都要增强对相关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制,让每个人员都参与到预算工作中,对各种财务与非财务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分配,切实增强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预算执行中与预算编制的差异进行收集分析,做出相应的决策变动,以确保预算项目的顺利完成。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的审查和监督,改善财务预算制度,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提高对预算编制执行的监控,确保预算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3.4 建立健全预算考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预算考评制度,结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角度建立预算考评制度,对预算各环节的工作进行监控评价,有效地管理科研单位的非正常开支,降低损失,促进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预算考评过程应该公平、公正、公开,与考评结果设立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海洋.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2] 段美英.农科院校的农业科研知识管理及知识管理系统[J].红河学院学报,2008(5):56-59.

[3] 张建荣.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4] 廉宇.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问题浅析[J].中外企业家,2015(4):157-157, 160.

[5] 王静.我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6] 周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4,38(1):32-35.

[7] 张凌,汪孟丽,谢苹.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1,31(3):68-69.

[8] 李霞,刘晓东,董合忠.农业科研单位课题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J].中国农业会计,2014(3):40-43.

[9] 吴雪漫.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总会计师,2013(8):104-105.

[10] 孟庆萍.试谈预算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视野,2012(12):143.

作者:张洁琦 刘维忠

农业科研下市场经济论文 篇3:

论农业科技投入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就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 问题 对策

二十一世纪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为适应新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和体制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十五”以来,国家根据全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加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采取极积的科技投入政策,引导全社会大力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科技投入总量及增长速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与农业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与国外农业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五个“不合理”上。

一、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五大不合理

(一)科技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合理

世界各国的科技经费来源于三个渠道:企业、政府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经费的绝大部分均来源于企业,企业是这些国家里研发活动最主要的资金支持者,最后是政府投入;从政府科技投入占国内科技投入经费的比例来看,发达国家规定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2000年,美联邦政府的科技投入占国内科技经费总额的比例为27.1%;日本政府为21.7%;德国为32%;法国为38.7%;英国为28.9%,韩国为24.93%。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将占GDP 3%的科技投入纳入占领世界科技前沿阵地的发展战略,而我国尽管科技投入年增长速度大于发达国家,但由于投入基数小,绝对值增长小,投入总额为美国的1/16,日本的1/7。2003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1520.1亿元,仅占国内GDP的1.3%;2004年,仅占国内GDP的1.4%。

(二)农业科技投入占科技投入的比重不合理

由于农业与国家的食物安全紧密相关,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稳定,农业产品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非政府部门在许多农业科技领域缺乏投资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干预。因此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充分考虑了农业科技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都把农业科研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从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1年美国各州农业实验站的85%经费由联邦和州政府提供,法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由国家经办,农业科研投资的90%由农业部拨款;印度、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业科研投资中政府拨款比重分别为93%、95%、97%。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注重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倾斜,保证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高于或与政府总科研投资强度持平,而同期我国农业科研公共(政府拔款)投资强度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仅为总的科研投资强度(0.60%)的三分之一。在2003年1520.1亿元的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中,农业-科研经费为85亿元,仅占全国科技总投入的5.6%。

(三)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合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就高达1.5-2.0%,同期我国仅占0.17-O.19%,是世界上农业科研投资比重最低的,明显低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1985-2003年,农业科研总投入13.55亿元增加到85亿元,仅占农业总产值的O.2-0.45%,年均增长率3.8%,与农业GDP占全国GDP的15%极不相称。而且,由于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层次多,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投资经费,又因分散管理和中间环节流失而大大削弱了经费的使用价值。

(四)农业科研经费直接投入科研的比重不合理

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事业费,一是科研费。目前这两方面都很短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仅为30个低收入国家平均强度的2/3,为发达国家的1/5,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准。而农业科研单位的支出却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来源不稳定。我国人均科研经费2.3万元,而美国和韩国分别达到82万元和4 8万元。美国每千万美元产生国民生产总值投入1-2个科研人员,而中国达到4.9人,如果把非科研人员职工计算在内,达到8.4人。事业费偏低,各农业科研单位离退休人员开支就占50%-100%不等,余下的经费不够公用经费支出,从科研经费及开发收入中补充。2003年非营利性农业科研机构人均公共经费开支4万元,人均工资3.3万元,离退休人均2.7万元。因此课题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所占比例较低,研究机构课题经费占农业科研投资的11.8%,80%的经费不是直接用于科研。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领导只能集中精力抓创收,不少科研人员成年为课题的立项和科研经费而疲于奔波。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经费投入少,资助强度低,科研条件较差,已成为困扰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五)农业科研投资结构各因素所占比重不合理

国际上科研、应用、产业化三个环节的投入比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即使是上海等大城市也仅为1:1.3:26。在基础研究中,我国的投入水平远低于其他国家,是瑞士l/5,印度的1/3略强。90%以上的发达国家的该比重都在2O%以上。我国应用研究经费的比重处于中下等水平,但实验发展经费的比重则排在第一位,比日本、韩国还要高,反映出我国对与生产活动联系密切的技术创新与开发的重视以及“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方向。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只有相互协调,才能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这就要求三者保持适当的比例。而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投入比为5.7%:27.2%:67.4%,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比例偏低。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1/5,开发研究的l/13,基础研究涉及到国家科研潜力,投入过少,会使国家农业科研缺乏后劲。

二、对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建议

(一)确定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确定了侧重点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美国强调全面领先,保持在所有科学知识前沿的领先地位;德国强调发展尖端技术,确定了以原始创新、全国均衡发展、高技术领先和技术尖端为重点的投入目标;日本强调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印度与巴西则强调局部领先,资金主要流向工业领域。政府科技投入的主要领域,一是基础研究等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相关的研究为政府投入的优先领域。在各国政府科技投入中,基础研究基本保持在10%以上。二是社会公益研究为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三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加强的投入领域。四是政府支持产业技术研究更加目标导向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五是实施战略产品计划,正在成为很多国家实现技术集

成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科技投入重点部署的领域。美国先后把新型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列为战略技术,其超强、超前的投入对美国科技的全面领先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印度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以软件技术为战略技术、软件产业为战略产业,对发展本国经济起到了龙头作用。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高,区域产业结构雷同,高消耗、高污染行业产能偏大,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益,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因此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原始性创新研究,集中力量在重大战略领域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精心组织跨学科和跨产业集成,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要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式创新,把引进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更好地结合起来,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增强独创技术在发展中的主导权。

(二)明确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建立多元化投资模式

1、政府要承担起当前农业科技投资主体的角色

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政府必须成为承担农业科研投资的主角。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单靠市场和企业并不能充分及时地提供对科技的完备的支持,这一点在基础研究领域尤其明显。由于基础研究具有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的特点,私有企业以及相当部分的国有企业往往不愿意介入这个领域。但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基础研究领域,在应用研究和开发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农业技术虽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可解决资源供给、环保与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些重大关键性问题,使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0%的人口吃饭问题,为人类提供安全优质的食物和优质的工业原料,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大部分是“公益产品”,农业科技服务是“公共服务”, 农业科技活动是一项风险性极大的探索性活动,使得投资者难以完全占有其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单纯依靠企业或科技主体难以解决投入问题;因而,国家对科研活动一定要起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是在经费方面的支持,也包括对科研活动的宏观调控。目前,在基础研究的宏观决策和管理上仍缺乏强有力的国家调控能力。国家层面常设的科研决策、评估和监督机构尚未建立。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争夺资源等弊端。从国外经验来看,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也是把农业科研进行政府保护。因此,在目前或今后一个较长的阶段,政府应成为农业科技活动的主要投资者。

2、完成以政府为主到以企业为主的农业科技投资主体的转换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已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制度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科技体制改革相关的各项配套制度有待完善,企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的条件目前尚未成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已为时不远。国家将创造条件、扶持国内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已列入“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将会改变由政府统包的传统做法,凡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企业、科技单位都可参与,各级政府将予以大力支持与认可。同时,在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应用性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大力扶持企业开展研发工作的新机制,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良性互动、成功对接的新机制。要积极倡导优秀农业企业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鼓励其可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优秀农业企业应成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教育培训基地;政府要鼓励优秀农业科技企业设立农业技术首席专家,并给予必要的认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也应成为优秀农业企业的技术依托与人才再培养场所;专家、教授可受聘去优秀农业科技企业兼职;优秀农业科技企业也可进大专院校的讲坛,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间建立起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

3、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资模式

据资料统计,人均GDP超过2千美元后,经济系统中依靠科技进步的内生动力在增强,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长期以来,政府在保障关系社会安全、公众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型研究、支持关键领域前沿核心技术研究和促进关键技术研究的研发经费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在研发活动的主导地位和对全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同时,要提高政府对具有基础性和社会公益性,进而难于市场化的项目的支持力度。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同时也是研发活动的主体,因此政府对于可明确界定产权和产权主体,进而易进入市场交易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政府的重点是培育市场机制,创造相应的政策环境,并按市场原则对相关企业进行鼓励与支持,增强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促进农业技术市场体系的发育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使其成为这部分农业科研的主体。以便把原用于这部分项目研究的财政经费用到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上。·政府应逐年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多方筹措农业科技资金

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我国有1100多个地区以及地区以上的农业科研单位,12万多职工和7万左右从事农业科研活动人员。经过3-5年的努力,精减农业科研职工总数60%以上,精减从事农业科研活动人员50%,根据国外经验,目前每千万美元的农业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有1至2个农业科研人员。然而我国目前每千万美元的农业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有的从事农业科研活动的人员大约为4.9个,若按全体职工数计算,则更高达8.4个。因此要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真正直接用之于科研,一要精减机构和人员,最终建立起精干和高水平的科技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提高科研经费的人均投入强度;二要按照“优胜劣汰”原则,根据各科研单位的研究性质、任务和特点,对现有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不同类型的研究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投资模式,要重点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精干、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和国家以至世界一流的科研基地,并加大政府对国家级研究单位的科研经费支持强度,强化在知识创新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国家级研究所的研究能力;三要正确确定科研结构各因素之间投资的比例并逐步制度化,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保持合理的比例,即既要加强应用研究和科研开发,促进成果转化,又要保持农业科研的后劲。同时,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的力度,加强对农业产前、产后以及农业多种经营的研究,保证农业科研成果供给结构的合理性。

在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主要从六个方面筹措资金:一是增加财政拨款。目前财政拨款仍是农业科研经费的主渠道。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必须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要加大科技投资中农业科研投资的比重,使农业科研投资增长速度赶上整个科技投资增长速度。二是确定农业科技专项税收指标和比例。政府在税费改革中,依据不同行业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程度,确定合适的农业科技专项税收指标和比例,用于农业科研投资。三是增加农业科技研发贷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研发应充分发挥科技贷款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资金的合理利用。四是积极开展各种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单位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兴办生产实体和销售农产品等,多种形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走以开发促科研的道路。五是吸引农业科技风险基金投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众多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六是积极开展国际农业科研合作,引进外资,建立农业科教基金会,加速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茶叶研究所)

作者:孙进昌 张必正

上一篇:自主合作式初中政治论文下一篇:教学改革下通信原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