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演示论文

2022-04-18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课程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行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物理课程不仅要求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意愿、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切理论都要以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实验教学演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物理实验教学演示论文 篇1: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生活中,社会中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又是考核一个劳动者的基础现况。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适应生产劳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因而物理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还做到几点:

第一,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有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教学方式。因而除基本操作和得出理论外,演示实验中应该还注意几点:

1.演示实验中应让学生积极的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给学生发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适当运用多媒体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明显的现象,直观地感悟到变化的规律。

如:凸透镜成像这一实验,在课件的演示中能让学生直观地感悟到,像距与物距的变化过程。从而得出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这一规律,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特殊点成像的规律。从而让学生得到逼真的模拟,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3.注意实验的整体效应

在许多的实验中,实验的分散、脱节,让学生思维不同程度的受到干扰,试验的整体效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

4.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是观察的基础,又是观察的重要品质和方法,也是未来科学工作者的基本态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如实地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甚至一个数据,一个标点符号,做到严格地把实验事实和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区别开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第二,学生实验是学生亲身去探究和体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有时是稍纵即逝。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捕捉到所要观察的现象;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物理实验的观察来不得半点马虎。如:上面说到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若不去认真,仔细的去观察,就没法总结水在沸腾过程中的规律。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促进进一步的观察和对观察材料的思维加工,辨别本质现象和非本质现象,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观察结果。

6.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地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7.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利用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实验后的反思

除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操作外,必须做到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进一步理解實验、深化实验、完善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因此在学生实验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者:王长泓

物理实验教学演示论文 篇2: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当前,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课程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行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物理课程不仅要求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要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意愿、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切理论都要以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在于形成、发展和检验物理理论,并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在物理教学中正确运用演示实验可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好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现就学习新课标,结合本人两年参加初中升学实验考核监考的经验,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的开展浅谈个人思考。

1 演示实验的作用

1.1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新奇和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来引入课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这一节时。教师准备一个热水杯和一个冷水杯。再取一个薄而透明的塑料袋,往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里面的空气排出拧紧,然后再把塑料袋的一角侵入80℃以上热水中,观察现象:再将塑料袋从热水中取出来,放入冷水中,又看到什么现象?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以分析,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也就自然的引入课题。

1.2 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

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物理实验,都要精心安排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观察,使本来不明显的物理现象显著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对其蕴含的物理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将塑料瓶去底,打开瓶盖倒放,将一好的乒乓球放人该饮料瓶中。让学生猜测如果注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思考完后再注水,此时乒乓球并不浮起。分析原因,让学生想办法使球浮起。思考讨论后,把瓶子放人一盛有水的烧杯中即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至漂浮,从而很自然的使学生了解到浮力产生的原因。

1.3 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

讲授“液体沸点随气压改变”这一节,做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可当水沸腾时用大注射器向瓶中加压。观察到水又停止沸腾。但过一会儿又开始沸腾,不过此时的温度计的示数超过100℃。通过此现象实验可联系到实际生活。在有些高原地区由于气压较低。水的沸点达不到煮熟食物的温度,但可借助高压锅煮熟食物。通过这样的实验既可联系实际生活,又可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1.4 提供示范,为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创造条件。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将要使用的仪器和进行实验的方法步骤、技能。二是通过教师操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和习惯。

2 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演示实验的特点,可将演示实验的教学分为三种模式。

2.1 演示实验,思考分析,再实验,得出结论。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大都直接从正面肯定结论,但如果教学中演示了正面结论后,再通过反面的否定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不仅可使演示实验的说服力明显增强,进而增强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可信性,而且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大气压强的测定”时,用托里拆利实验定量地测定了大气压后。学生往往有一些疑惑:为什么说管内的水银柱是大气压支持的?为什么说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正好是等于大气压?这时可做如下演示实验解决学生的疑惑:将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放人真空罩里,当用抽气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出时,看到管内水银柱逐渐降低,当把真空罩里的空气几乎抽空时,则看到水银柱的高度几乎为零。此时再把空气缓慢地放进真空罩内,则可看到水银柱逐渐回到原位,这使学生从反面认识到,要是没有大气,就没有大气压,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的水银柱确实是大气压支持的,并且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2.2 边演示边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总结出规律。

讲授“焦耳定律”、“影响电阻的因素”时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可利用该模式总结出相关的规律。

2.3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猜测结果,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测得出正确结论。

该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使之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如讲授“电流的磁场”时运用此模式会有十分良好的效果。

3 对演示实验的分析

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正确分析演示实验,既能顺利的进行教学,又能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于学生掌握,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归纳和推理

物理学中有很多规律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得到的。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演示小车从同一斜面的顶端滑下,在不同的水平面(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的距离不同。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2 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概念不能直接在实验中体现。这时可采用类比分析法进行分析。如在“电压”这一节课本中只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而没有给出电压的概念。因此学生对电压的理解成为本节的难点。采用实验类比的方法可很好的突破此难点。用水流——电流、抽水机——电源、导管——导线、涡轮——灯泡、阀门——开头、水压——电压进行类比,形成水压使导管中有水流,电压使导线中有电流的认识。抽水机保证A、B两容器间存在水压,电源保证其正、负极间存在电压,即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有电流的前提。

3.3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运用的非常广泛,如讲授影响电阻的因素、压强公式P、F、s三者的关系、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都可用此方法来分析。

4 加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进行演示时,不仅要保证演示成功,而且还应精心设计演示的方法,使演示产生最佳效果。

4.1 现象明显,可见度高。

演示实验应使现象明显,可见度高。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得清楚,因此,教师应想办法把一些细微的现象进行放大,把一些在水面上进行的演示“定格”,并转化成竖直平面上让学生观察。可能的话;还应尽量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4.2 源于生活。推陈出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观察到许多物理现象。这些物理现象中包含有很多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演示实验应尽量源于生活。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仅是对这些现象简单重复,学生会感到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另辟蹊径。推陈出新,增加刺激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学生在开始学习电学知识时,如果教师把一块己带电的包装泡沫塑料,靠近学生头顶,该学生的头发会突然向上飞蓬,此时必定全堂哗然,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也定油然而生。

4.3 简单明了,有美感。

教师应力求使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简单的器材来演示,并要使操作过程尽可能简单,因为器材复杂增加学生的神秘感,器材陌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操作过程复杂会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感到困难,这些都影响实验效果。而演示实验的美,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科学美。我们演示应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产生美的感受。这种科学美一旦深入学生的脑海,就往往会显得深刻持久。如在讲授“导体和绝缘体”时,教师从校园的桃树上剪下了两条树枝,一条干的,一条湿的,在湿树枝上有意留下了三张树叶。教师在演示了干树枝不导电后,把干树枝换成湿树枝,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了。这三张树叶就以十分美好的形象突出了“湿”字,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遇上雷雨时,为什么不要在大树下躲雨?”这时,三张树叶又使学生马上联想到了“一棵大树”。从而顺利地进行回答。这三张树叶把上述实验中和科学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就会牢牢记住湿木材导电及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这些物理知识。

4.4 精心安排实验过程。

无论简单还是复杂的物理实验,都要精心安排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观察,使本来不明显的物理现象显著地表现出来。如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时,把排开的水先倒入一半到挂在弹簧秤下的小桶中,然后停下来让学生观察弹簧指针停在何处?问学生为什么这时没有回倒G—G’处?接着再倒入一些水,这时指针离G——G’处更近一点,要求学生观察这一现象,并强调水还没倒完。最后把剩下的水全部倒人桶中,弹簧指针回到了原处。学生在倒水过程中理解了阿基米德定律。经过分析使整个实验趣味性强、重点突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演示实验在我们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加强对演示实验的研究、利用,必将促进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作者:查学文 翟小军 卢晓岚

物理实验教学演示论文 篇3:

应用信息技术演示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摘 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更多地融入物理实验教学领域。笔者在文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从模拟演示的层面进行了思考,并在实践层面上提供一些案例。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9.112

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画模拟重现物理场景,应用软件和互联网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师生视野。例如,微观粒子运动规律、天体运动规律等课堂条件有限,学生无法观察到,可以通过视频、动画模拟,让学生印象深刻;像液体表面张力、光的反射等实验想象及学生探究结果展示更离不开投影仪的作用。有一些音频、视频材料在引课中的运用更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而如今有些学校使用传感器结合DIS技术的应用更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作用力、反作用的关系),在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使用Excel等软件来处理实验数据。可见当今物理教学理不开信息技术。当然信息技术唯一不足是,缺少真实性。如果教学中能做的实验还是应该让学生动手做,从中观察、发现规律,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应用,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一、学科特点

实验是物理科学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知识体系中,物理规律的提出和验证、概念的确定、科学理论的提出与建立、物理模型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实验基础之上,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可以明确得说,物理实验就是整个物理学科的基石,也是整个物理学科发展的原动力。许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就是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涌现出来的;观察实验离不开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的生命,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结论的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环节,都必须经过科学思维;同时,经过科学思维得出的物理结论,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

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物理知识的搜集和整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师物理物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让集体备课更加便捷,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到内容和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打破了教师是单一的、最重要信息源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新型实验教学实例

1.对仪器较小,可视性较差,不利集体观察的实验,在做好实验的前提下,需要用计算机科学动态模拟补充。例如,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长度时,螺旋测微器仪器小,对刻度的读数存在困难,不利于全班集体观察教学。可先让学生了解螺旋测微器使用规则,再亲自动手转动旋钮,待测微螺杆夹住物体后,采用仿真传统教学,使螺旋测微器变得栩栩如生、一目了然。课件模拟演示,在大屏幕观看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学生通过两三次的读数练习,掌握了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最后读出物体测量部分的长度。有关其他较精密而能见度较低的仪器读数教学也可以效仿之。

2.实验所包含的物理本质不够清晰,同样先要做好实验,再用多媒体技术将瞬时性的实验过程进行动态再现、分段演示、随时定格,便于讲解和观察。如研究平抛运动实例,是运用已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研究的一个复杂运动的过程。可以采用水平撞击两个静止小球,通过观察做平抛运动小球与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同时落地等演示实验完成研究。由于平抛运动实验是瞬时完成,物体平抛运动的轨迹、物体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位移等物理量的变化不利学生观察、教师讲解。可在实验后,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动态地展示平抛物体的轨迹、速度、位移,各物理量的水平分量、竖直分量的矢量图,增强学生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这是直接观察演示实验根本无法做到的。

3.实验条件要求很苛刻,一般实验室中难以做出的实验,可用计算机科学模拟和视频资源来支持教与学。如定性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因素的验证实验,由于海南空气潮湿,金属小球漏电速度快,操作困难,实验效果差的事实,可以实际介绍实验后,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和视频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小球所带电荷量、小球间距离等因素对小球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效果。

4.对于实验操作规程禁止的一些事项,完全可以用计算机科学模拟违规操作的后果。如在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提醒、禁止学生:不能接错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极接线柱;测量值不能超越仪器所标明的最大量程;电路接通前,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的放置位置;电池组不能短路等事项。面对这禁止、那不可以的许多实验操作规则,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跃跃欲试,并乘着老师指导其他同学而无暇顾及的时间里,偷偷地违规操作。这些违规操作,虽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但是仪器也随之受到损害。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创设虚拟仿真环境,既容易满足学生好奇心需求,又可保护仪器,还能把很多传统实验无法实现的效果一一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构建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连接的桥梁,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客观物理规律及其应用,取得其他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文兴桥.对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3):58-59.

[2] 付喜.信息技术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2005.

作者:康领翠

上一篇:教学实践生物学科论文下一篇:湖南低碳城市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