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选题策划的生命科学论文

2022-04-29

2010年3月《中国图书商报》发表了评述2010年全国年度选题计划的文章,有关科技出版的评述是这样说的:全国有436家出版社安排了54418种科技类选题,比2009年增加8318种,增幅为18.0%,占全国图书选题总量的26.5%。现年底将近,估计2010年全国实际出版科技图书约5.5万种,与年初的计划基本相当。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图书选题策划的生命科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图书选题策划的生命科学论文 篇1:

数字时代学术图书出版的思考

【摘 要】  学术图书是人类思想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学术图书的出版面临着巨大挑战。文章在分析学术图书特殊性、传统学术图书出版现状的基础上,对学术图书出版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思考。

【关  键  词】学术图书;数字时代;专业性;图书需求

【作者单位】张海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字时代已到来,并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人们的学术生态——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获取消费方式。对此,作为知识出版传播主体之一的学术图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思考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路径。

一、学术图书的特殊性

学术图书是总结和传承学术研究方法、思想和成果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某一专业学科、知识领域,从理论上做比较专门、系统的分析研究的著作。从出版及市场方面分析,学术图书主要具有以下特殊性。

1.不可或缺,市场需求稳定

学术图书是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和工具,可促进学术思想传播,是人类文明、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585家出版社(包括副牌社24家),出版新版图书247108种。据不完全统计,约有90%的出版社涉及学术图书出版。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端学术图书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学术图书的出版规模和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2.专业性强,出版人才要求高

学术图书最大的特征是专业性。在图书内容上,学术图书一般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专项技术开展具有较高深度的专业研究;在出版发行上,学术图书对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发行推广等环节的工作人员都提出较高的专业要求。学术研究涉及多种学科,如自然科学可划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在出版行业,编辑需要熟知相應的知识领域,方可进行专业的编辑工作,策划出版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图书。

3.读者规模小,制作成本高

学术图书因其内容的专业性,对读者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较高要求,其受众一般以本学科领域内的学者为主,读者规模远低于教材教辅和大众读物,受众面相对较窄。加之学术图书生产周期长、人才成本投入高、市场拓展难度大等因素,使得学术图书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此外,受市场和读者心理接受方面的制约,出版社难以通过大幅提高图书定价来缓解成本压力。

4.社会效益高

学术图书一般具有科学性、专业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其出版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一是体现国家意志,强化思想引领,对重大科研专项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展望,对学科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是突出原创与创新创造,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提炼与总结原创性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人类。三是展示国家形象,贡献中国智慧。学术图书“走出去”,可向世界展示中国科研现状和成果,增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经验共享。

二、传统学术图书出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传统的学术图书出版受诸多因素制约,导致其发展空间狭小,有些出版单位的学术图书出版不得不依附于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总的来看,出版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原创精品不够,学术图书泛化,内容质量无法保证,甚至存在剽窃、抄袭等现象。二是学术图书出版与读者脱离。在选题策划之初,出版人更多关注的是图书内容,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过多的调研,不了解读者的具体需求,导致学术图书只有受众而没有用户。三是无法摆脱资助出版,对于一些学术价值较高,但是无资助费用的选题,出于成本考核、经济效益等原因,出版社往往望而生怯。四是出版社有意进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但受限于管理机制、费用来源、人才配置、数字出版技术等因素,转型升级之路进展缓慢。结合数字时代给学术知识的产生、需求、供应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文章对传统学术图书出版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1.知识产生的方式在变化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学术研究者运用各类技术工具,如数据库、网络信息、科研平台等,可使科研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学术生产能力迅速提升。此外,在科技日益发达,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今天,交流和互动在学术研究及学术知识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涌现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与报告集。

2.读者的需求在变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一次出版的黄金时代,当时,读者的精神需求没有多样的选择,于是出版业的黄金时代应时而生。如今,读者的平均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可供其选择的读物、获取知识的方式众多,使得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呈现专业化、多元化、碎片化特征。但目前,很多传统出版社还没有跟上读者需求变化的脚步。

3.技术在进步

数字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出版领域的巨大变革。在预计未来五年引领学术出版变革的因素中,数字技术排在第一位。中国出版领域的变革,正在经历一个技术驱动的过程。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可为作者快速地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其所需内容,为编辑准确分析选题的市场需求量,为读者精准地查找到所需文献,极大地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率。知识传播平台的建设,对数字技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4.出版的形式在变化

随着学术交流和互动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自出版平台和免费出版平台,涌现出一些新的出版方式,如开放存取出版、互动式出版等,降低了学术出版的门槛,改变了学术图书的出版方式。作者可以是编辑,读者可以是作者,知识生产者与编辑的界限开始模糊,读者与作者的沟通更为常态化。新型的出版形式将使学术出版更加活跃,学术传播更加便捷,出版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能实现最大化。

三、数字时代学术图书出版转型的几点思考

为适应新时代对学术图书出版的需求,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出版人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坚守内容品质,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服务能力,探索转型方式,寻求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1.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

学术编辑是知识价值的发现者,专业学术图书的编辑永远不会被大数据、人工智能所取代。在传统图书出版中,编辑除了要具备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还要具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背景,及时跟踪了解学术发展动态和前沿方向,对学术图书的书稿内容进行审查把关,具有策划、组稿、编校及宣传推广学术成果的能力。数字时代,出版媒体融合转型,学术图书编辑还须具备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出版发行、新形态图书出版等多种新知识,以及版权、法律、信息、全流程把控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数字化出版要求。

2.坚守内容品质

学术图书的内容品质是其根本。产品的转型、发展、升级都要保证其品质的优良。对学术图书内容品质的坚守,一方面须符合国家对精品图书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是在数字时代迎接全球出版的大势下立足根基。除了学术编辑的评审把关,还须完善同行业专家评审制度,确定评价依据和标准,统一出版体例,利用数字化优势进行线上投稿、评审,杜绝低水平的学术成果、重复出版的现象。此外,出版社还需注重内容资源服务创新,基于传统学术图书内容,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对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整理、分类,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协助作者挖掘出版物的深度 。

3.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外不少学术出版单位在数字技术的运用、知识产权和产业资本的积累、学术规范的建立等多个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国际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出版理念、出版方式、实操方式等方面,我国出版社应与国外同行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出版交流和文化交流,提高国际化视野。一是在项目策划上,全面调研相关方向的国际出版信息,遴选优质图书,引进出版。二是将已有优质内容资源系统化、专题化,为我国学术图书“走出去”奠定内容基础。三是针对具有品牌优势的出版项目,可携手国际知名出版社,从选题策划到营销推广,开展国际合作出版。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与世界著名的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公司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和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每年共同策划和出版几十种高水平学术图书。

4.提升读者服务能力

学术图书的读者群对于知识的需求偏向于专业化、多元化、碎片化,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向专业学术内容服务商转化,如借助数字出版技术建立知识服务平台、内容资源数据库等,并由专人维护。出版社可通过知识服务平台生产、发布、推广学术图书产品,读者可通过知识服务平台直接获取所需的图书内容。数字时代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助力学术图书编辑,获取读者的阅读需求及阅读反馈,有利于产生新的选题思路,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

5.注重书刊联动

学术图书和学术期刊都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和传播工具,都属于学术出版。同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图书和学术期刊,无论是作者群、读者群,还是编辑出版工作,都是高度重合,且共通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不断尝试学术图书与学术期刊协同建设,旨在通过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学术期刊矩阵群建设,打造面向世界的高水平科技交流和传播的学术平台,书刊联动的双引擎方式可有力支撑出版社的学术出版。

6.探索新型出版方式

讀者获取知识的方式的改变,带动了一些新形态图书的出版。例如,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开发了“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平台”,通过二维码将纸书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对于实践型、应用型学科,利用网络增值服务,在书中引入视频、动画、图片等具象描述手段,可有效帮助读者理解、掌握图书所传递的信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还将AR和VR技术融入图书,在2019年出版的《小小太空图书馆》系列图书中,就利用了AR技术,与科普创作相结合,达到了“视听说触想”的完美统一。通过新媒体的形式,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加以呈现,增强了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增强其阅读体验,有利于学术知识的传播。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知识生产方式、对知识的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版业也要跟随时代的脚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寻求转型之路。编辑须准确分析学术图书出版所面临的挑战,顺应时代发展,保持传承学术精品的初心,积极提升新时代学术出版的全流程把控能力,加强国际交流,拓宽读者服务方式,学习数字出版新知识,做一名合格的学术知识传播服务者。

|参考文献|

[1]许力以. 中国出版百科全书[M]. 太原: 书海出版社,1998.

[2]谢寿光. 大数据时代的学术出版[J]. 中国编辑,2017(4):17-21.

[3]国家新闻出版署. 2018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29.

[4]李炳泉. 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策略思考[J].出版广角,2019(20): 6-8.

作者:张海丽

图书选题策划的生命科学论文 篇2:

2010年科技出版简评

2010年3月《中国图书商报》发表了评述2010年全国年度选题计划的文章,有关科技出版的评述是这样说的:全国有436家出版社安排了54418种科技类选题,比2009年增加8318种,增幅为18.0%,占全国图书选题总量的26.5%。现年底将近,估计2010年全国实际出版科技图书约5.5万种,与年初的计划基本相当。在近几年实际出版的图书中,科技图书大体上均占1/4左右,平稳发展。本文以图书出版为主,对2010年的科技出版情况进行简评,不涉及科技期刊的出版。

2010年出版的科技类图书,若按学科领域细分,占比重前3位的是工业技术大类、医药卫生类、农业和林业类,分别约占45%、22%和8%;数理科学与化学、交通运输、天文学与地球科学分别约占5%、4%和3%;生物科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各占1.5%左右;其他一些细分领域均在1%左右或以下。与2009年相比,2010年科技类图书按读者对象分,面向科技工作者和各学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学生、教师的科技类参考书、应用技术书和专业基础与专业教材所占份额最大,占60%以上;面向大众读者的科普读物和实用技术操作类图书约占30%;面向学术研究人员及高等学校教师与研究生的科学技术专著、论文集等共约占5%。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科技出版社都十分重视检查、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图书等重点书的出版,《空间环境工程学》《半导体科学与技术》《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金阳光新农村丛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丛书”《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等一批反映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及应用和体现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著作年内出版。估计到2010年年底,国家“十一五”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的科技类图书项目完成率在85%左右。

以上所述,是从宏观层面上对2010年科技图书的出版进行评述。下面,笔者将从微观层面上对科技图书的出版进行梳理。

中央各出版社强化专业出版特色,品牌图书系列化

正在改制进程中的中央各专业出版社,依然是我国科技出版的主力军。2010年,中央各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图书有3.5万余种,占该年全国出版科技图书总种数的2/3。中央专业出版社拥有行业出版资源和专业出版优势,始终保持并发展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已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的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科学家王元、孙鸿烈、白春礼等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丛书”,还有“现代声学科学与技术丛书”、《应用生物技术大系》《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等学术专著;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了“图灵计算机科学丛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开始出版“微电子技术系列丛书”“新能源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推出了多套系列医学著作,如“当代名老中医经验精华系列”《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出版项目集中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景观和建筑学等方面,突出建筑专业技术特色;中国电力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出版了涉及大型电网设计与控制、电力环保技术和新能源等;海洋出版社继续拓展国家重大海洋科研项目成果选题,出版“中国海洋现状调查丛书”《海洋环境质量现状与趋势评价方向研究》等新书;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化学前沿应用丛书》《农业生态与生态农业丛书》等。总之,中央各出版社都进一步强化专业出版特色,品牌图书趋向系列化。

大学社服务科研教学,重视科技学术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是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的第一批试点单位,2009年已完成改制。两社2010年的出版计划表明,它们更加重视为科研教学服务,正在調整选题结构,出版物结构、品种、水平,以进一步与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地位相适应。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保持人文和社会科学出版方面优势的同时,加大了在理科出版方面的布局,2010年推出“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和“燕园科技学术文库”。清华大学出版社在保持计算机科技图书、教材出版优势的同时,加大了工科板块、经济管理板块等的选题比重。如国家重点图书“清华大学学术著作丛书”又添新著,还有《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系列报告》和《大型互联电网分布式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等专著,在建筑科学类图书方面策划了一套中国特色民居系列。综观两社2010的综合发展,不难看出,两社都在向世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出版社发展。

正在进行转企改制第二批试点的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结构调整,更加重视学术理论专著和高等教育教材的出版,这两类选题数占各出版社选题总数的50%左右,这体现了对高校出版资源的发掘,展示了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大学出版社的特色。

地方科技出版社服务国计民生,看重实用科技图书

地方科技出版社转企改制后成为地方出版集团中科技出版的主要力量,它们2010年的出版物重点在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医药保健、生活科普等方面,重点满足大众学习、应用科技成果,提高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实用科技图书出版的主力。地方出版社还结合自身特点和多年积累的地域资源优势,注重组织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科技著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世博科技画册》《上海世博园区园林景观与生态绿化建设专辑》和“科技前沿进展丛书”等。各地科技出版社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织了一批反映中国各地、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图书,如贵州科技出版社的《四大发明及其西学东渐(英文版)》和苗医苗药系列图书,其他地方科技社出版的《荆楚名医特色专科技术》《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等系列图书。

重视科技出版的开拓创新

2010年的科技出版与前两年相比,还有以下特点,在一些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

1 科技出版队伍有所壮大

2010年参与科技类图书等出版物出版的出版社显著增加,由2009年的365家增加到430多家,占图书出版社总数的3/4以上。这既说明科技图书受到更多出版社的重视,也反映了一些出版社选题分散的状况。这些书多为一般科技图书和实用科技类图书,以编辑、汇编作品为主;还有的是跟风之作,如健康宝典、养生秘籍之类的图书由一些非医学出版社申报,这些单位无医学专业编辑,图书质量很难保证。出版单位介入科技出版一定要配备相应专业的编辑人员,才能保证出版物质量。出版单位领导决策时务必要注意此点。

2 数字出版高速发展

众所周知,科技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传承优秀文化、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理论为己任的

出版业,在历史上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直接结果。从古代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发明,到现代机器印刷和计算机排版的广泛应用,以致今天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先进科学技术一次又一次为出,版业带来了革命。2010年出版界的热门话题,除了转企改制外,就是数字出版。近几年新闻出版业实施科技兴业战略,推动了传统出版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以数字出版为标志的新的出版业态异军突起,极大地推动了新的文化传播体系的形成,传统新闻出版业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加速转型,数字出版等新型出版业态进入高速发展期。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出版产业的运用与发展中,带来了出版业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等革命性的变化,加速了传统出版业的升级,为新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空间,已成为产业中新的重要增长点。截至2010年6月,国内90%以上的图书出版社已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积极探索数字出版新方式。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新闻出版业正以规模、实力、质量、效益迅速拓展市场。

2010年的科技出版计划中,虽未有反映数字出版的情况,但实际上,科技出版单位正积极探索和开展数字出版,2010年的一些重点出版项目实际上是立体出版、多媒体出版项目,正朝着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适应信息时代读者阅读的新需求。科技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方面,应该也有可能走在全国出版单位的前面。

3 专业图书系列化的趋势增强

一些专业出版社专业图书选题系列化的趋势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打造细分领域的专业出版物品牌,也有利于开展面向专业读者的营销活动。比如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注重医学专著、医学教材的深度开发,2010年推出“中国癌症诊疗丛书”“现代心理医疗系列从书”“手术精要与并发症丛书”“现代生物医学科研技术丛书”,并引进翻译《国际医学前沿和经典专著》系列。这种深度开发、挖掘、拓展专业图书选题的做法值得提倡。这类书的作者多是该领域的专家,图书专业性强,很难被其他出版社跟风模仿,一般可成为长销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我国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丰富。近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医学专业出版社和一些地方科技出版社注重策劃开发这方面的选题,一方面为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医学图书“走出去”打下基础。在201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内科疑难病症丛书”“骨科专家病例解析丛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等;人民军医出版社有“临床诊疗思维路径丛书”“国医大师医案赏析系列”等;湖南科技出版社和江苏科技出版社等地方科技出版社将出版“中医大师从书”“专科专病名医临诊实录丛书”“中医临床妙法绝招解析丛书”“实用本草彩色图谱”“临床影像鉴别诊断学丛书”和“手术图解大系”等。

4 落实“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重视“三农”图书的策划和开发

2010年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收官之年,各出版社普遍重视安排“十一五”规划图书的出版。在2010年出版的科技出版物中,“十一五”重点图书有90多套900余种。内容为低碳经济、新能源、生态环境、绿色产业等新科技的探索,在2010年出版的有上百种。例如学苑出版社的“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型与应对策略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绿色能源发电实用技术丛书”,天津科技出版社的“中国盐碱滩地生态综合改良与植被构建技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丛书”,河海大学出版社的“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及新技术丛书”,中国林业出版社的“自然保护系列丛书”等。反映我国高速铁路新技术的图书有中国铁道出版社的“高速铁路技术丛书”、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高速铁路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及维护》等。不过,从总体看,关于低碳经济、新能源等的新科技选题数量仍偏少,反映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学术成果的图书还显欠缺。

在2010年科技出版物中,“三农”图书总数近500种,比2009年有较大幅度增长,有关出版单位普遍重视“三农”图书的策划和开发。

结语

综上所述,2010年出版的科技类图书与2009年相比,总体规模略有增长,出书结构大体合理,基本满足了专业读者和一般读者的需求。在出版物结构与形式上,专业图书系列化的趋势明显。在加强原创选题、创新选题和开拓“走出去”选题方面,反映我国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研究成果的著作有所拓展,有一批很有价值的出版物。一些科技出版社关注低碳经济、新能源、高铁技术等新科技的发展,关注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关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进展,趋向于向各个专业领域集中并深度开发出版物。专业出版的生命在于专业内容,科技出版社要在自己的专业出版领域大做文章,把专业出版的学术、教育和科普的选题做深做精,就一定能够抓住读者,获得“双效”。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科技出版社受益于“立足本专业,面向大科技”的政策,打破选题范围限制,促进了科技出版的繁荣。如今,在一年五六万种科技图书面世的新形势下,一些精明、有远见的科技出版社领导大胆决策,调整选题结构,将选题集中于优势领域内进行出版物的深度开发,逐步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领域出版物的战略适用于各类出版社,只不过大社、强社的优势领域多一些,中小社的优势领域相对少一些。总之,科技出版单位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落实在出版物选题结构调整和优化上,希望在2011年进一步优选出版资源,加强原创,鼓励创新,积极组织出版物的多媒体、全媒体的立体策划,发展数字出版,切实提高图书质量,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奉献更多的好出版物。

作者:蔡鸿程

图书选题策划的生命科学论文 篇3:

科普图书出版的嬗变与突围

【摘 要】当前,与科技有关的关键词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了大众对科学技术的求知热潮。科普图书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国内外图书市场上呈现“一路飘红”的良好发展态势。文章对我国科普图书的出版现状进行归纳,并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出版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科普图书的出版策略提出合理建议。

【关  键  词】科普图书;出版;现状;突围

【作者单位】王太星,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

谈及图书品类增长,人们最常关注教材教辅与少儿图书市场。但从近几年图书细分品类销售情况来看,科普读物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市场增长份额。据京东图书数据统计,2019年1月至8月科普图书销售额为2017年同期近2倍,2019年前八个月同比2018年销售增长超过30%。这说明科普图书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获得了稳定的口碑和增势。从京东科普书籍2019年前八个月的销售数据看,少儿科普/百科读物类占比超80%,占据科普读物销售榜首。而从科普读物营销地域增额上看,二线城市超越一线城市,扛起销售量大旗[1]。总的来看,科普图书近年来的发展状态和趋势,鲜明地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特点。

其一,内容门类细分化,“软科普”挑起销量大旗。互联网时代,科普图书受众群的阅读方式朝个性化、多样化方向迈进,科普读物分支精细,少儿科普与百科读物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读物。从这些作者和发行单位的选题来看,无论是国内原创还是国外引进,销量高的图书已经不再局限于“十万个为什么”这种经典科普著作,而是被有趣生动、开眼明智的“软科普”取代,比如《大英儿童漫画百科》《万能工程师麦克》等。这类科普图书将专业科学知识与人文艺术相结合,为读者呈现富有生活趣味和故事情节的知识点,获得了大众读者的青睐。

其二,自媒体营销大放异彩,IP出版体系逐步完善。随着互联网与出版的融合,线下地推和活动布展等传统营销模式已无法满足科普图书全域推广的业务需求,网络营销变得更为主要。其中,最突出的营销方式是自媒体营销,其在投资成本、传播方式、粉丝效应方面占据先天优势,使得科普图书能够迅速“走红”。此外,全媒体时代,一些高水平科普作者形成自己的IP品牌。他們依托网络成名,依靠持续的内容输出获得读者认可,随即被出版社挖掘,将其作品进行线下实体出版。在此基础上,作家个人形象IP与出版单位的渠道优势充分结合,逐步构成以作家经济为运营重点的科普出版模式。

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普图书出版的成功实践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建于1956年初,现已跻身于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社第一梯队,设有医学编辑部、科普编辑部、科教编辑部等二十多个编辑部、室。建社至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图书11000余种,累计印数超5.7亿册。近几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把握社会节奏、紧跟科技步伐,将科技、创新、文学等多重元素融入出版产品,为身处转型困境的科普图书开辟出一条创新突围之路。

首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视科普图书选题的创新与深度挖掘,坚持“传播科学,提高国力”的出版宗旨,从大众的实际需求和日常生活入手,将高端科技与基础生活相结合,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探析受众求知心理。出版社着力开发当下受众最关心的医疗养生和科学保健领域,出版了《糖尿病饮食6+1——食物交换份手册》《科学养肾必备:肾脏健康管理手册》等用前沿科学理疗手段培养受众日常养生知识的图书产品,结合国内民众的时代观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运用鲜明生动的插图、通俗易懂的文字,紧跟社会热点的选题,为读者提供了科学权威、生动有趣的日常生活知识。

其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出版风格上将科学精神培育与文化基因传承相统一,在装帧设计上兼具艺术性与文化性,满足了大众对文化艺术类科普的信息诉求和审美需要,寓优秀传统文化于精致图书作品中。比如2019年6月出版的《天工与意境——青田石雕艺术》,从传统工艺、历史意蕴、文化传承等维度全面介绍了青田石雕文化,内容包括青田石储藏矿区、品种分类和真假品类甄别,以及青田石雕的发展历史和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详细自然、深入浅出地展示了青田石和青田石雕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给藏石爱好者提供了科学有效且富有文化韵味的指南。这类文化艺术类科普读物也成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重点开发题材。

再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创新出版内容的同时,形成了知名IP品牌,并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出版社不仅开拓夸课网、双新课程平台、三维微视频数字出版科普平台“i探索”等广受中小学群体欢迎的数字教育平台,同时与异业联盟孵化出“移动T台”“医学英汉词典”“认识太阳系”等科普类移动客户端,巧妙利用多样态新媒体平台和手段,竭力打造全方位科普文学阅读体验。此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积极扩充兼具科普知识和编辑技能的人才团队,充分借助现代数字技能,依托高标准内容框架,将科普内容及配套资源进行数字化再现,增强科普读物的可读性、交互性、趣味性,使其在互联网时代依旧保持科普图书出版领域的强势地位。

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突围路径

科普读物出版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力量,是指导科普工作、传递科学知识的文学载体,承担着为大众培育科学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的双重角色。同时,科普图书出版的内容、形式必须结合时代需求而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在当前倡导科技领航、万众创新的社会形势下,科普图书出版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要想实现科普图书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必须勇于突破、勤于实践。基于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深耕力作,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嬗变与突破。

1.创新选题策划思路,挖掘自身出版特色

科普图书在策划选题的过程中对出版单位和出版人提出了时代要求:应时创新的写作思维、独特人性的创作视角以及刻苦钻研的匠人精神。对于出版社和编辑人员来讲,必须时刻保持对出版作品的严格把关和对图书市场的敏锐触觉,不断丰富选题库,将自身的出版特色通过科普图书产品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受众。

(1)紧跟科技发展进程,贴近受众日常生活。进入新时代,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经历着新兴科技的洗礼和革新,新信息、新动态、新面貌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广大受众希望获取与社会动态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前沿科学知识。图书编辑要主动挖掘与读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常识,并以此为选题方向投入编辑工作。这种方式可以近距离走近读者群,贴合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购买欲。科普出版单位开发选题,不仅要考虑读者的客观需求,还要把准时代命脉,更多地关注医疗养生、生命科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比如2019年10月30日出版的《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常用药物与相互作用》,就以当今社会热议的艾滋病这一话题作为关键词进行叙述,主要介绍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常用药物基本信息及这些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供临床从医者及药品师日常工作使用,也从侧面对艾滋病患者予以人性关怀。

(2)创新选题思路,把握时代节奏。作为新时代科普图书生产者,出版社和编辑都要兼具专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对其作品本身发展而言,选题思路的创新性和时代性是保证科普读物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砝码。而作为出版编辑,要紧跟时代节奏,精准预判读者市场的未来走向及受众对前沿科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与认知水平[2]。对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力求制作出新颖独特、通俗易懂的科普精品,将深奥难懂的前沿科学原理打造成符合时代气息的通俗读物,并争先开拓高精尖选题,涵盖3D打印、石墨烯、北斗导航等先进领域,既有效适应部分专业人群对学术型科普的获知需求,也满足普通大众对家用类科普的日常所需。

(3)加强原创选题策划,扩大选题范围。在策划科普图书选题时,应坚持原创,尊重科学理论,丰富选题库,使选题范围能够辐射至科学知识的不同层级和角度。基于此,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不仅要关注科技发展前沿,还要加强对历史资源和文学财富的挖掘;不仅要时刻掌握国内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还要清晰洞察国外科学研究的实时动态。从2019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获奖图书可以看出,其优秀选题涉及领域广泛,如《脑研究的前沿与展望》《家蚕转基因技术及应用》《芯事——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道地药材品质保障技术研究》等,由上至下、多元全面。

2.科学与文化深度融合,双轨推动科普出版

长久以来,科技与文化一直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科技为文化延伸提供了坚实的发展推力,文化则为科技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传播氛围。正因如此,科普图书出版要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唯有双轮驱动,方可全面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形成科普读物国民阅读氛围。

(1)内容上,要植根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基因。科普图书出版只有植根民族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才能保持鲜活生命力。编辑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创作灵感,让科普读物的出版内容既有科技经济价值,又有传统文化内涵,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科学性。基于这一点,科普图书的内容才能将传统文化继承与科学知识普及完美融合。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有利于制作出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原创科普作品。例如,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纺织考古与科学研究(科技考古和科学史)》作为传统文化科普类文学读物,围绕纤维、染料等中华优秀传承工艺,详细介绍了纺织品考古科学的前世今生,还通过对古代纺织品的人文科考,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纺织技艺领域的坚强品格及智慧结晶。

(2)包装设计上,要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科学并不是专属少数人的不接地气的特制品,它的发展重点在于普及。想要制作出科普精品,就要跃过思维定式,告别格式化包装,使科普读物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让受众享受有情感、有品位、有魅力的科普作品。

(3)题材上,要以大众视角为出发点,深耕文化传承。基于时代发展诉求和人民生活节奏,当下科普读物出版要掌握国家的科学发展走向,叙述好中国本土科学故事,更要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精神诉求,为大众提供接地气、通人心的科普服务[3]。对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选择开发大众科普领域的创新选题,而不是机械枯燥地过度消费传统科学知识,在尊重大众科学知识诉求的同时,兼顾优秀文化传承,为公众提供富有时代感和亲近感的科学文化体验,运用先进科学知识将优秀傳统文化、历史人物角色等进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大众精神需求的再现与普及。

3.做“有温度”的科普读物

一部“有温度”的科普图书应集感染力和说服力于一体,能够激发广大受众对前沿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一部“有温度”的科普图书应做到浅中见深、小中寓大,在营造全民科普氛围、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方面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对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借力科技弯车道,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精品科普图书,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稳步推进。

(1)提高编辑的科学素养。要想为读者提供“有温度”的科普图书,科普图书编辑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第一时间掌握并洞悉科技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充分考量各类型各渠道受众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接收能力,在策划选题和制作产品的过程中,深度考虑读者感受,降低传播“门槛”,竭力向大众展现科学的魅力,在保证输出信息科学精准的前提下,力求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积极引导非专业读者根据自身感兴趣的科学细分领域进行自我提升和学习,培育科学素养。

(2)营造有利于科普出版的社会环境。科普图书出版环境涉及编辑与读者两方面。针对科普读物编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严格按照文化部指示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科普创作机制,调动社内各方力量参与到全民科普氛围的营造工作中,加深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出版,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制度,将大众接受度和文章创新度纳入其科研文章业绩考评范畴,鼓励社内资深编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新型科普读物创作,向普通大众传递最前沿、最新潮、最主流的科学知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还高度重视科普读物市场的前期调研,实时了解读者前端需求,策划制作出大众感兴趣的选题,培育科普读物的潜在读者群,充分利用当下科普图书出版的环境优势,生产出更多“有温度”的高品质科普读物。

(3)丰富宣传方式,满足读者阅读兴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全面丰富科普图书宣传推广手段,巧妙利用AR、立体书等新颖形式与前沿技术打造出许多兼具说服性和感染力的科普图书,并与科普研究专家、国内外出版发行商、新闻传播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在此基础上,巧妙依托VR、3D印刷等新技术,丰富出版内容表达方式,积极有效地借助贴吧、论坛、社群等主流社交渠道发布和传播图书信息,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大数据对不同属性受众的阅读习惯及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以此助力该社出版发行部门更加精准高效地传播图书信息。

当前,科普已成为我国本土国民教育中的重要课题[4]。为在全球科普出版新局势中占据有利地位,国内科普图书出版业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除借鉴国外引进图书的成功经验外,更应结合新时代读者市场实际,经营好内容品质和出版口碑,形成科普图书在阅读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洪涛. 原创科普图书出版的困境与出路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17(2).

[2]林晓峰. 万众创新形势下的科普图书选题策划新思路[J]. 传播与版权,2017(9).

[3]孙海军. 科学融合传统文化双轮驱动科普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8(11).

[4]张于嫣. 数字时代的中国科普创作与传播[J]. 传播与版权,2018(1).

作者:王太星

上一篇:手术室职业危害防护管理论文下一篇: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