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捞队纪录片选题策划

2024-04-07

救捞队纪录片选题策划(共6篇)

篇1:救捞队纪录片选题策划

纪录片的选题与策划

王晓新

在电视业务行当里,拍摄纪录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专题,但在一定程度上,纪录片又跟新闻专题有着交叉的地方,而最大的特点是纪录片摄制基本上是尊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不存在操作上有任何人为的雕饰。基本是“原生态”的记录和叙述,能够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当然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只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就不难发现,有很多令我们值得关注并回味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来取舍,使它们成为我们镜头下最为宝贵的记录呢?这就需要选题的定位。一般来讲,笔者从拍摄纪录片的角度考虑选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事件是正在发生着的,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

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很快,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面对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诱惑、压力,甚至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社会的变革过程,也为我们拍摄纪录片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从大的社会层面面上来说,国家某项政策的出台,某项重大的国事,都会反映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层面上,倘若按照这样一种的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其实我们能够记录的事物真是不胜枚举。笔者曾参与一部关注历史的纪录片的拍摄,拍摄的内容是在新世纪之交,生活着的小脚女人。当初,选择这样的拍摄素材,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一种反思。我国从隋朝开始,先是从宫廷里裹小脚,之后渐渐又传入民间,而一传就是两千多年,直至辛亥革命以后,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一代又一代以“小脚”为美,却又遭受摧残的广大妇女得到解放。但是,纪录片怎样来反映这些小脚女人的真实生活呢?我们在确定了这样的选题后,就以《最后的小脚》去记录讲述她们真实的生活经历,片子中还利用对比的手法,用现代人(青年妇女)人体彩绘、美容等的审美观营造出健康美丽的情愫,较之古代沿袭下来的畸形的审美心理相对照,产生较好视觉效果,同时,最后的小脚女人也成为记录中国这段历史的终结者,划上了一个句号。当然,现在类似这样的大型纪录片,国家也成立了专门摄制机构,并在电视台开辟了相应的栏目,像中央电视台的《探索与发现》、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等,都播出过类似题材的纪录片,从收视调查情况看,还是颇受人们欢迎的。

二、事件的典型性,人物的个性特点鲜明,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脉络和延续性。

谈到这个问题,笔者想起原来中央台曾经播出《大凤和小凤》,该片纪录了一家人因为孩子的寄养问题而发生的一场诉讼。片中反映出了很多的因孩子的归属问题而引发的增执,有孩子的父母、亲戚、也有法官的劝解,但是围绕事件的发展铺展镜头,整个贯穿了法律与人情冲突、矛盾,每个人物在片中个性突出,没有丝毫人为的掩饰,应该说是一部很好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录片。还有一部记录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最古老民族的片子《最后的山神》,讲述了一位在山林中生活的少数民族狩猎人的生活,随着环境的变化,他感到山林中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子女们渐渐的都走出去山林,他们作为山林的守护者迟早也要走出去。纪录片的编导以老猎人的生

活片段为主要的撷取对象,生动的刻画出老猎人对山林依依不舍的感情,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片子以《最后的山神》定名,也十分切题。

纪录片大多都以记录人物为主要的对象。或许看过《雕塑家刘焕章》这个纪录片的人不在少数吧,片子基本的记录镜头就是围绕着刘焕章的雕刻工作环境展开,伴随着他雕刻的作品和他本人辛勤工作的镜头,娓娓的解说,一直到片子结束,人们仍感到意犹未尽。

三、环境的因素,人物的命运,时间的推移应是构成纪录片的要素。

拍摄纪录片不能不考虑所记录的人和事所处的环境,当然还要因人而异,因为环境往往能够给纪录片带来第一印象的视觉感受,观众有如身临其境。从大的方面讲,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种环境都会给人物和事件产生影响,因此,应多注意。往往社会环境能够交代时代大背景,自然环境则说明人物所处的具体生活场景,两种环境是相辅相成的。一些带有文献性质的纪录片是很注重环境要素,像大型文献纪录片《诗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都是以各个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为烘托,来记录并讲述人物的命运,从他们的出生、成长乃至最终走向革命道路所经历的坎坷、曲折、光荣而辉煌的一生。在时代背景得以展示的同时,我们也领略到伟人们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在极为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下,所遭受的苦难和困惑。白色恐怖、战火硝烟、雪山草地、黄土窑洞、羊肠小道等伴随着人物的活动而有次序的出现在人们眼前。因此自然环境最能反映社会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态。大到伟大领袖,小到我们普普通通的百姓,没有那一个人物能够摆脱环境的影响和束缚。环境所带给观众的镜头冲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看到解放前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衣衫褴褛而背井离乡逃荒要饭的百姓,心底会产生同情和悲悯,甚至感动的流下眼泪;当我们看到,同胞们被日本鬼子残酷屠杀的场面,会激起无限的愤怒;当我们看到共和国的成立,天安门城楼声响起一代伟人洪亮声音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振奋、骄傲和自豪;还有更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有那些刻画细节的精彩镜头,都会给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因此说,一部的纪录片如果脱离环境要素,那么是难以称之为纪录片的。

四、纪录片要有故事性,丰富的镜头资料。

一部纪录片无论是单纯的人物,还是事件,突出故事性。而事实上讲,正在发生的事情,需要跟踪记录,然而又存在很多未知的东西,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需要编导和事件中的人物要进行很好的沟通,时刻保持联系,在这种前提下,尽可能的避免拍摄时漏掉精彩的故事细节。现在有些纪录片(特别是讲述已故名人的片子),因为过去没有留下镜头资料,又没有其他镜头来衔接。编导只得别出心裁的招徕演员来演,最后,在画面上进行一番特殊处理,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叫“场景再现”,以此来弥补片子镜头的缺陷,使片子的故事性臻于完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栏目中,就有很多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先例。从新闻杂志性的栏目《东方之子》到《百姓故事》,有的纪录片因为缺少资料,编导不惜代价租用电影厂的摄影棚,加班加点进行后期的资料补充,如《梅兰芳》、《鲁迅》、《冯玉祥》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讲述他们的故事,镜头资料十分有限,倘若用一本书的封面、几处主人公曾经生活的房屋,甚至几张老照片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办法就在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把“过去式”变成“进行式”,进行演绎,这样,纪录片的故事性和镜头都能得到充分完美的展示。

以笔者拙见,拍摄纪录片要掌握以上四点,就基本具备了拍摄素材的条件。下面,再说说拍摄策划:

策划相对于纪录片拍摄实施很重要,说穿了,其实就是一个初步的拍摄计划,或者说方案。

主要包括拍摄内容(素材)、时间安排、人员的构成(编导、摄像、撰稿、解说、音乐、后期制作)等等。从大的方面讲,针对拍摄而言,要经过与事件(或故事)中人物进行沟通,详细了解未来事件的走向,有目的的跟踪拍摄,以便积累镜头素材,如果能够提前撰写好纪录片的脚本更好,这样可以按照脚本的描述,有的放矢的进行拍摄。另外,在策划拍摄方案,要针对所拍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与探讨,最好由参与创作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就纪录片的内容所反映的社会价值和导向作好论证,把握好拍摄的侧重点,当然,纪录片的拍摄也要讲究手法和表现形式,这里不作赘述。

篇2:救捞队纪录片选题策划

二、选题来源:2005年国家邮政与荷兰邮政联合发行兰州水车与荷兰风车邮票一套两枚,分别表现了风车之都和水车之都。从邮票中认知了兰州水车的悠久历史,开始去了解水车之都兰州的水车文化。

三、选题背景:2005年8月26日,被誉为“水车之都”的兰州建起了一处水车博览园,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兰州水车博览园位于百里黄河风情线滨河东路黄河南岸。东连中立桥码头、体育公园;西接亲水平台、兰州港、中山桥、白塔山公园等景点。兰州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

对于消失近五十年的景象,这座城市又焕发出她水车之都的魅力所在。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价值,新落成的水车博览园的南大门(正门)是一个造形独特的木架结构的大门,它寓意着两个意思:

一、它是抽象化了的兰州水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表达兰州水车这个主题;

二、它寓意着兰州是一个两山一水的山水城市。大门是由木架组成的,形似两座“山“。它分别代表兰州的兰山和白塔山;左边的水池代表黄河。寓意着兰州是山水相连的美丽城市。进入大门,是水车博览广场的第一部分——水车广场。水车广场以知名于国内外的兰州水车为主体,并荟萃中外不同形式、风格迥异的水车数十轮。因此,兰州水车博览园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其中,兰州水车以其独到的构造、精湛的工艺、雄浑粗犷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水车的代表。

五、选题的目的:兰州黄河两岸,曾普遍使用水车,夏秋水涨时,水车日夜不停地转动,颇为壮观。因灌溉数量不同,水车的大小不等,大水车可灌溉六、七百亩,小的可灌溉二、三百亩。水车的转动,大致在每年三、四月水涨时开始,冬季水落时为止。黄河大水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中国农业文明和水利史研究提供了见证。水车的发明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1952年,兰州黄河岸边仍有水车252辆。自电力灌溉技术普遍应用后,水车逐年减少,制作者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对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近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较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兰州水车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好的保护和传承。

六、选题兴趣点:

第一,兰州水车是如何灌溉:

第二,兰州水车都有多少种类,分别如何去使用;

第三,兰州水车创始人段续是如何将南方的水车制作完成的;

七、本片大体框架:通过采访兰州水车制作工艺的传承人为主线,介绍兰州水车的制作流程以及这种文化遗产方式的传承和兰州水车博览园的风光。全方面的展示水车之都的魅力。

八、本片手段要素:

纪实拍摄、同期录音、个人专访、现场采访、解说词、字幕、九、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一,传承人不愿接受参访。解决办法:尽量说服,实在不同意采用电话采访。

第二,对于一些不愿在镜头前前展示的制作工艺。解决办法:用口述的形式。

第三,在取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文物水车不允许拍摄。解决办法:与相关部门协调,实在不行可采取历史图片。

十、拍摄时间安排:七月初开始拍摄,为期一个月。

期间可借助水车旅游节。

其他时间用于后期制作。

拍摄尽量利用课余时间,不耽误其他课程。

篇3:论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技巧

一、电视纪录片选题策划的意义

策划是对信息材料的一种设计与加工, 从而形成新的创意与方法, 为后期的实际操作指明方向。策划被引进电视节目创作中已有数年,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选题策划作为电视纪录片策划的一部分, 已成为信息业较为重视的课题。一方面, 选题策划为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 能够推动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 选题策划是纪录片创作的首要步骤, 合理有效的策划能够避免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 从而提升节目的质量。由于电视纪录片是以事实为基础,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选题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因此, 选题策划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在现有的信息上进行选择和创作, 从而推动纪录片以艺术形式还原真实事件, 提高节目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二、电视纪录片选题的要点

(一) 人文与社会类纪录片的选题要点

人文与社会类的题材包括国计民生、社会时事、历史事件以及民俗文化等, 涵盖范围较广。因此, 电视纪录片多选择此类题材。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居住环境从聚集转为独居, 从而减少了很多的人文关怀以及交往乐趣。纪录片内容多选择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 群众关心的题材, 因此这种题材具有时代性。例如, 《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传统美食为切入点, 介绍了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以及食物特色。观众通过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感受到了美食所带来的乡情, 勾起了对原始味道、妈妈味道的怀念, 从而产生了情感共鸣。这种时代变化的特征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的眼球, 使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 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可以选择人文与社会类型中贴近群众生活, 展现时代特征的素材。

(二) 自然与环境类纪录片的选题要点

自然与环境类题材的纪录片也比较多, 主要是以知识性、 寓意性以及欣赏性为出发点, 使观众了解自然环境, 合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电视传播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播知识, 从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向观众传递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观众了解历史知识 (名胜古迹类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等) 、地理知识 (山水风光纪录片、自然探索纪录片) 、自然知识 (如植物、动物) 以及一些人文知识等。所以, 知识性是纪录片选题策划中需要考虑的内容。在自然类的纪录片中融入知识性, 不仅使内容更加的充实, 也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例如, 《话说长江》中不仅把长江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 而且对长江两岸的发展变化也进行了细微的阐述, 同时赋予了纪录片知识性与欣赏性。知识性的介入使纪录片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提升了自然类纪录片的深度。

三、纪录片选题策划的价值取向

(一) 时代性、普遍性

时代性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倾向。 纪录片是以事实为依据, 揭示时代本质、触及时代矛盾、掌握时代脉搏以及体现时代精神成为其主要的发展理念。由于时代性是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现的, 因此具有普遍的品格。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 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在不断的变化中, 人们的生活环境、情感诉求成为纪录片所要挖掘的内容。因此, 时代性对纪录片选题具有重要的影响, 创作者应该深入社会、进入生活, 利用创新性、敏锐性的视角去探索题材。

(二) 故事性、趣味性

纪录片属于一门叙事艺术, 主要是把人物或者实践进行故事性描述, 通过有趣生动的表述传达纪录片背后的情感。电视节目的竞争性以及同质化逐渐严重, 故事性、趣味性成为纪录片生存的重要策略。观众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使他们没有耐心观看冗长无味的纪录片。然而,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多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 即使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够吸引观众。因此, 为了提升纪录片的故事性与趣味性, 应该在选题策划中就进行把关。选择情节曲折、故事性丰富的事件或者戏剧性的人物, 这样所创作出来的纪录片更容易受到观众喜爱。

(三) 新颖性、独特性

在纪录片的选题中, 应该着力寻找新颖的、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见到的事件, 从而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新鲜事物总是受到人们的追捧, 通过纪录片的描写也能够开阔人们的眼界、丰富观众原有的文化体系。除此之外, 纪录片也可以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或者人物, 对其进行创作, 使观众从平民化的视野中, 获得情感共通。新奇、奇异的事物很难去挖掘, 平淡的生活却很常见。如何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淡的情感是纪录片选题策划的重点, 要冲破习惯性思维带来的局限。

(四) 形象性、可视性

形象性, 也就是可视性, 主要指选题的内容是否具备画面感。也就是说, 该选题对象是否能够通过画面将原本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因为, 并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有生动自然和富有个性的形象特征。例如, 一位数学家与一位舞蹈演员, 两者由于职业特点的不同, 他们之间可记录的形象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 过去发生的事情, 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 静态性事物, 技术性、理论性很强的内容都不太容易用生动的形象加以表现。当然, 这并不是说纪录片排斥这些选题, 而是说应该尽可能地发现其中有表现力的形象因素或与之有关的形象因素, 使其具有独特的形象表现力。

摘要:在客观事实的艺术化表达中, 纪录片合理化的选题策划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本文就纪录片的选题策划进行深入的探讨, 以期为电视纪录片今后的发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策略。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策划,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于璐.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思路探索[J].新媒体研究, 2016 (04) :158+164.

[2]庞新民.论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8) :99-100.

[3]吴保和.电视纪录片的选题[J].戏剧艺术, 1997 (02) :34-43.

[4]赵高才.电视纪录片的选题要点[J].科技传播, 2015 (10) :212+205.

[5]孙继勇.电视纪录片选题创新[J].当代电视, 2014 (09) :60-61.

篇4:救捞队纪录片选题策划

一、内容简介

《支教情·一路行》为一部通过记述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生活,歌颂他们不怕吃苦、不畏艰难、朝气蓬勃、热情工作的宝贵精神。首先以河北大学支教团在青海省支教生活的小细节为出发点,引出本纪录片的主人公,期间穿插河北大学支教团支教学生畅谈对支教工作感悟以及支教所在地的孩子们对老师的评价。继而开始介绍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活动,采用列数字,引用照片、视频等方法对此项活动进行具体的介绍。接下来展现河北大学支教团在全国各地走过的和正在行走的地方,通过对支教团在各地的生活工作情况展示,体现河北大学支教团人员的不畏艰难、热情工作的宝贵精神,也扣住了主题“一路行”,即河北大学支教团的精神在各地绽放。在整个纪录片中,要突出描述两个人物以及三个事件,使整个纪录片更加的丰富多彩,可以给人们留下具体的印象。

二、作品风格

《支教情·一路行》为一部集记叙、说明和歌颂的手法为一体的纪录片,它一方面有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所展示,另一方面有感动人心、催人泪下的精神所歌颂。

三、选题风格

该纪录片的选题具有积极向上、蓬勃青春的风格,它通过展示河北大学支教团的支教生活,让观众可以具体了解到支教团的艰苦支教生活,同时又能体会到到支教团成员的不畏艰苦、奉献青春的宝贵品质,而这也正是该纪录片所要传达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整部片子都具有积极向上的风格。

四、制作周期

该纪录片主要记录河北大学支教团的生活工作情况,期间穿插了对河北大学支教活动的简介,制作周期较短,拍摄时间大约一年,因为要展现支教团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生活工作情况,而后期制作大约需要半到一个月,所以,整个片子的制作周期大约为一年。

五、主要冲突

《支教情·一路行》的主要冲突为河北大学支教团的具体生活工作情况,在讲述时要慎重选材,需要选取既能吸引人又能感动人的题材,例如在艰苦的支教山区出现一些意外或者生活资源不够等。

六、情感诉求

篇5:救捞队纪录片选题策划

一、何为策划

策划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隗器传》中“是以功名终申, 策画复得”之句。其中“画”与“划”相通互代, “策画”即“策划”, 意思是计划、打算。策最主要的意思是指计谋, 如:决策、献策、下策、束手无策。划指设计, 工作计划、筹划、谋划, 指“划”, 意思为处置、安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今天, 策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代意义的“策划”可以理解为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而进行设计、策划, 借助一定的信息素材, 以为具体的可操作性行为提供创意、思路、方法与对策。条条道路通罗马, 最近的毕竟只有一条, 策划就是找出这条路。在我国, 自从策划概念被引入电视创作以来, 业界和学界都对电视策划领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电视策划不仅为电视节目提供了创新思路, 更为决策失误以及资源浪费提供了保障。

而纪录片的策划, 尽管由于其“真实”的根本属性, 使其策划的自由程度受到了限制, 甚至有人认为“策划概念”引入纪录片是否有悖于“纪录片的真实纪录”, 其实不然, 虽然纪录片是创作者用镜头对客观世界真实纪录的过程, 然而拍什么或者怎么拍是创作者主观选择或者说主观创作的过程, 而这种主观的选择和创作也正是一个策划的过程。

二、如何进行纪录片的选题策划

1. 紧扣时代主题, 把握时代脉搏

纪录片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时代的见证者, 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 紧扣时代主题, 体现时代精神。由中央电视台与日照广播电视台共同拍摄的纪录片《百年人·日照魂》, 时值“辛亥百年”, 从中央到地方以各种形式纪念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使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在祖国大地落地生根, 而那些在黑暗年代里为民族独立于和会进步而斗争的先驱者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这部片子所歌颂的就是日照辛亥革命先驱—丁惟汾及丁氏家族的人和事, 该片抓住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样一个时代契机, 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辛亥革命已过去一百多年, 那场流血运动似乎也已离我们远去, 《百年人日照魂》在“辛亥百年”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紧扣时代主题, 弘扬了一百年前仁人志士们大无畏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 强调故事性, 引人入胜

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艺术行为, 同样故事性也是当今任何以一种媒体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从受众心理角度上讲, 故事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美国王牌栏目《60分钟》的节目主持人华莱士曾说过说过, “我们节目长盛不衰的奥妙在于我们知道怎么讲述一个好的故事。”因此, 纪录片强调其故事性, 是其引人入胜的重要法宝。

纪录片的故事性作为一种客观性的存在,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往往那些跌宕起伏、具有戏剧冲突的故事总是更容易吸引观众。但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在讲故事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国外电视纪录片。因而, 要想提高纪录片的故事性, 在选题之初就开始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百年人·日照魂》中从选题之初就立意为以辛亥元老丁惟汾为主角, 以丁氏家族为主体, 以丁氏人生轨迹为线索, 串联展现百年日照英才的主题纪录片。如此一来该片的故事情节就显得颇为丰满, 既有革命先驱们惊涛骇浪的革命斗争故事, 又有家族风云变幻的故事, 还有一个时代以来日照英才们的精彩励志故事, 以此为基础, 该片以丁氏家族故事为主线, 不仅为观众讲述了丁惟汾传奇的一生, 还讲述了他与子侄丁基石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薄子明将军短暂而壮烈的革命故事, 还有丁惟汾小女儿丁玉隽与黄炎培儿子黄万里在革命年代里的爱情故事, 一段段传奇人生, 一个个动人故事, 交织在一起, 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家族风起云涌的百年故事。

3. 注重创新性, 另辟蹊径

在电视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 往往是那些新鲜的, 异于寻常的故事能才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并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创新性一方面是指在选题策划时应着力为观众寻找那些异于寻常的故事。如在辛亥革命这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中, 人们通常所知晓的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 革命领袖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 然而, 在辛亥革命中还有一位与廖仲恺被孙中山称为“左膀右臂”“唯丁是赖”的重要历史人物—丁惟汾, 并未大家所知晓。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而丁惟汾是辛亥之役的前驱, 在争取民族独立自强的革命道路上曾经叱咤风云, 出生入死;当年的他, 被蒋介石以“七哥”相称, 荣任“总统府”资政。而他的名字, 对于当代人来说却很陌生, 这与他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是极不相称的。《百年人·日照魂》在选题策划时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因此片中开篇这样讲到“他位高权重, 却鲜为人知”, 该片另辟蹊径为观众讲述了历史中所不为人知的故事。

创新性的另一方面是指以独特的视角从平常的事件中找到新的立意。同样的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上叙述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百年人·日照魂》中的核心人物丁惟汾的身份是辛亥革命元勋, 国民党元老, 但是片中并未单纯从他的政治生涯展开叙述, 而是从他与侄子中共领导人丁君羊之间所发生的事件, 讲述这位老人在战乱时局下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 用丁氏族人口述历史这样一个侧面讲述了这位老人在家国爱恨情仇中的感人事迹。

4. 坚守真实性, 客观纪录

长期以来, 人们遵循真实是“纪录片的本性, 是纪录片的生命”的原则, 纪录片的选题策划同样离不开“真实性”这一原则, 然而任何题目都有多种创作途径, 一个题目也可以有多重创作样式, 面对一件事物一百个人来选会有一百个选题, 创作者主观意志的介入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客观事物的表达, 在纪录片中主观与客观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纪录片选题策划之处就应强调对“真实性”的坚守, 《百年人·日照魂》在选题策划时就在“真实性”做了大量调研工作, 对片中所涉及的人和事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走访进行一一求证, 为片子内容的客观纪录和真实创作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 策划应用于电视纪录片的选题, 不仅保证了纪录

受众理论及使用与满足模式研究

孙赫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本文主要借鉴了丹尼斯·麦奎尔的大众传播中受众使用与满足模式的一些理论, 简述了在当今社会中受众的一些基本理论及使用与满足模式论, 阐述了使用与满足模式的一些局限。

关键词:受众;媒介;使用与满足;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在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 成为了众多社会科学研究论题中的一个, 在传播过程中, 我们要提到一个词:受众。何谓受众?“受众”这个词与传播研究先驱在简单大众传播线性模式 (来源、渠道、信息、接受者、效果) 中使用的集合词“接受者”非常相像。受众是在一定社会情境和状态下产生的, 是社会发展必然的产物, 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与文化追求, 理解传播产物与追求各种资讯。然而受众又是在社会发展媒介发展的这种特定形式下产生的对供应物的一种由被动而逐渐变为主动的回应者, 因此定义受众并不能采取单一的方式, 而应该用多重交错的方式来进行定义。受众是“聚集在一起的人”, 受众是“被处理的一群人”, 受众是“随机的”, 受众是“听到的或者在听的对象”。在早期, 公共剧院、歌舞剧院的表演人员以及竞赛的人们是媒介受众的起源。现代大众媒介受众的形态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 技术媒介的出现给大众媒介带来了主流模式上的创新。

受众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地位不可撼动, 因为有受众的存在才能够谈得上大众传播, 否则大众传播也不会存在了。受众是由真实的社会群体所构成, 并以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基本属性, 在此之上这种关系网络又起到了对媒介影响的纽带作用。受众对媒介讯息采用了选择性接触, 其表象为受众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品味、想法和需求来选择媒介的内容, 然而直接影响就是降低了媒介改变受众效果的机会, 但增加了媒介产生“加固”效果之机会。

“受众的满足模式” (gratification set) 这一术语是指形成和提高观众和媒介相关的兴趣、需求和喜好的多种可能性。受众通常具有广泛的需求和兴趣, 而媒介就会利用观众某些方面的需求而采用满足模式, 在一定意义上, 这种受众的形态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公众形态。并非每种公众 (以地区、社会阶级、宗教或政党为划分基础) 都能在媒介中找到完全适合自己的供应物, 但是媒介可以通过公众的不同需求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供应体系。

在媒介受众研究中, 受众从开始时被动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的“追求者”。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媒介信息, 而是积极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伦克斯托夫为了使受众能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更好地占据中心和主导地位, 对使用与满足模式进行了修改。其下述理论要点, 来源于符号交互影响理论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和现象学 (phenomenology) :人们根据自己的目标、意图和兴趣而从事各种活动。然而, 他们与其他很多人互动往来, 所以有能力对自己的行动和别人的互动进行反思。人类的行动不是既定不变的, 而是反映了其与别人分享的“生活世界”。人们必须解读自己所处的位置, 并据此而行动。在正常情况下, 人们对重复出现的问题早已有了对策, 所以日常生活属于“无疑问”的。因此, 也不应该把媒介看作是触发受众作出反应片的质量, 提高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更在于确保了纪录片创作的顺利进行。电视纪录片选题的策划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意义。

指导教师:李世成

的“刺激物”, 而是与人类行动有关的“意义制造的符号环境”之一部分。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形象, 并与自我进行互动, 而媒介亦可以参与其间[1]。

受众在使用媒介方面能够做出更多的主动性决定, 这就需要媒介思考应该怎样满足受众的需要, 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与满足模式理论。在对使用与满足模式的研究过程中, 很多媒介都有涉及一个基本思想, 即媒介将自己与媒介打交道的经验来期待其和受众打交道的报偿, 这些报偿其实是受众所看重的心理效果。帕姆格林和雷伯恩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中心重新定位为实际获得, 并将受众的满足程度和他们最初预期的满足程度相比较, 他们参照菲什拜思和阿杰恩的态度研究这种模式, 将“期望”分解成实证性和评估性两类, 以便澄清这一概念的含义[2]。

对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可以分为“古典”和“现代”两个阶段。在“古典”研究阶段, 学者试图了解受众为什么使用媒介内容, 应用社会研究所于20世纪40年代作了有关纽约受众收看娱乐节目动机的研究, 其采用的方法是让受众根据对媒介的使用而谈各自的想法、感受和赏识之处, 从而寻找媒介内容的独特引人之处。而在“现代”研究阶段, 学者们的注意力开始发生了转移, 从注重研究媒介内容本身转移到注重研究受众和媒介内容的关系, 表现为受众在这种媒介刺激下产生的行为动机、期望等。

使用与满足是针对消费者而言的, 即受众成员而并非信息本身。这与“古典”研究阶段有所不同, 这一理论将受众设想为具有挑选辨别能力的媒介使用者, 也就是说, 受众是主动且目标明确的。在很大程度上, 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尤其是能够选择相应的媒介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媒介被视为满足个人需要的一种途径, 这种被动性的产生也使媒介建立起了满足模式论。

在媒介采用使用与满足模式后, 它的种种局限也随之产生。媒介过度的竞争, 导致受众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很多媒介为了生存一味的满足受众的口味, 在普遍素质并不高的中国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娱乐低俗化和信息模式化, 并且模仿程度越来越高。所以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媒介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媒介是受众的指南针, 影响着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媒介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应该保持好自己的原则, 不要将本色污染, 这样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伦克斯托夫Renckstorf, k (1989) ’Medienutzung als soziales

[2][英]丹尼斯·麦奎尔, [瑞典]斯文·温德尔著, 祝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119~120.

孙赫, 女, 1988年生,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本科。

参考文献

①王志纲《策划旋风》, [M]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页

②胡智锋周建新, 《电视栏目策划的理念与路径》, [J].新闻与写作[J]2010.07

③郜慧军等《电视节目如何策划》, 《新闻采编》[J].2007年6期

④曹迟《纪录片的故事性浅谈》, 《当代电视》[J].2003年8期

篇6:目前电视记录片的选题与构思浅析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选题与构思,发展

纪录片的出彩点就是真实, 真实的本质就相当于一部纪录片的生命。研究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过程, 都是围绕“如何看待现实”和“如何达成真实”这两个角度来展开的, 而对于纪录片来说立足于“现实”是一部纪录片的基本要求, 而拍摄一部记录的最终目标就是“真实”。对此, 本文将深入的剖析电视纪录片。

1 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1.1 真实记录再现生命的本质特征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和魅力所在, 也是拍摄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形式。而要使纪录片体现真实, 首先拍摄的内容必须是完全真实的、不能够虚构。所记录的是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所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否则一部失去真实的纪录片有害无益、全无价值。由此纪录片必须要纪实, 发现其亮点、挖掘内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实记录。

1.2 记录原始的魅力

电视记录片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并且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具有感染力的存在。而电视记录片的美就在于它的真实, 记录着原始的动态形式, 从而为我们展现最真实, 最具有感染力的画面, 挥发出属于纪录片的特色之美。

1.3 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电视纪录片在记录历史, 传播知识的同时, 还具有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而纪录片的影响力将决定纪录片本身的社会价值, 而纪录片的真实能够正确的引导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激励着人们做事的热情, 弘扬社会正气, 进而社会与家庭才能够共同发展。

2 在创作过程中正确的选题与构思

2.1 有目标的选题

在创作一部记录片时首先要树立一个纪录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与观念, 然后针对其目标要求, 去发现真实的选题、组织素材, 并给予时代性的创造处理。使纪录片既能体现个人技术和艺术追求, 又能弘扬一个正确的社会能量。

2.2 选题所包涵的文化内涵

记录真实性的本质决定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 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宣传正确思想, 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广大群众、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职责。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就要求纪录片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与当今社会形态必须相符合。

2.3 其创作的方向

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无论是选题还是拍摄所耗费的时间都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每部纪录片的完成都是一件珍贵而又完美的艺术品, 它是时下文化的完美体现, 所以记录片的创作方向就好比如一件艺术品的开头部分, 是重中之重, 它将决定着纪录片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创作时对于其方向我们需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 与弘扬先进文化、贴近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这样纪录片才能够保证其发展空间和其价值所在。

3 电视纪录片的未来创作发展

3.1 坚持创作的本质

纪录片的创作其本质就是真实性, 并站在国家意识形态所规范的社会价值体系当中, 正确的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描述。实现人文价值并谓之体现, 才能够达到不断的创新内容真实、文化内涵丰富, 并具有教育和传播意义的艺术性电视记录片。

3.2 对其创作方法的创新

3.2.1 从细节上来展现情感

细节决定成败, 同比内心心理的细节的刻画将会比文字语言更有感染力, 细节的刻画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能这个细节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但最是打动人, 引起观众的共鸣) 。成功的情感细节既能体现其内心的活动, 又能长久的扎根于观众的内心深处, 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在长时间里一直对观众有着深刻的影响。

3.2.2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在视觉震撼的同时给予听觉上的震撼, 既能够传播又能够实现交流, 实现多元化得发展, 而且二者缺一不可, 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形成一种孤立的感觉, 效果达不到观众的内心深处。只有视觉和听觉上的结合才能够使其作品所想要表达的含义直入人的心灵最深处。

3.2.3 合理运用素材体现主题

任何一个素材的产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它需要时间去发酵, 所以纪录片的拍摄一定要紧紧抓住素材所含有的信息 (包括人物情感, 个性, 语言表情等等) , 并且用好素材赋予细节重要的使命。因此这些细节更能够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意境, 从而达到其本身艺术与感染力的升华, 增加观赏性和社会认同感, 从而达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3.2.4 与现实的社会文化相结合

在创作过程当中以观众接受为前提要求, 对选题的真实性感受、接受主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相结合, 塑造出“真实效果”的纪录片。从而使人民群众产生深刻的自我认识, 达到引导社会文化、正确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个作用, 促使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快速发展。

4 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拍摄纪录片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 因为纪录片是一门记载时间的艺术, 而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到目前为止,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态势还是比较符合一个中国电视整体状态的。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时, 总会有一些优秀的电视记录人克服各种问题、闯过重重难关不断地带给我们新的震撼和惊喜, 为当代中国人创造出最真切的、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纪录片, 为未来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因此这是每一个记录人的应该有的目标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大国.电视记录片的基本特征[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11) .

[2]刘彬.电视纪录片细节运用技巧[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

[3]黄平.电视记录片真实性的多层面解构与再思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1 (2) .

上一篇:运气真好日记下一篇:12适应学校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