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化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积极探析高校依法治校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高校依法治校的过程就是严格的制度选择过程,因此,依法治校理念的实施,制度建设是先行,制度应与时俱进,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增强师生法制意识,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围,注重法治信仰的培育;坚持依法行政,高校管理者在依法行政中应当培育服务学生的文化,培养服务精神、服务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法治化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法治化行政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落实高校职能视域下的依法治校路径探索

摘要:高校法治建设不仅是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高校治理现代化水平,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保障。文章从落实高校四大职能视角,论述高校依法治校的必要性,针对依法治校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探索依法治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职能;依法治校;路径探索

引言:高等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重要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需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始终坚守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科学研究的学术取向、社会服务的价值导向、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把依法治校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促进高校治理能力提质增效。

一、依法治校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1] 这既是对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以来法治建设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党持续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决心。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实施“依法治校”,确保法治中国建设在高等教育领域跟进落实。

(二)落实我国高校主要职能的基本保障

高等学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社会分工与社会发展需要所承担的社会任务。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具有四种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

1.落实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必须把政治要求、政治纪律作为办学治校的首要标准,如何严防在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就要求通过依法治校的方式加强制度建设,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环节,构建立德树人的制度体系。

2.高校承擔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具有科学研究独特的优势和资源,但在当今,也有部分教科研人员为了尽快评上高职称、取得殷实回报,在科研的道路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甚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这就要求高校运用依法治校手段严加惩治科研领域腐败并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研究的学术取向,切实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形成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高质量创新成果。

3.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色定位也从传统的支持服务开始转向服务与引领同步。例如很多高校教师能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利用专业特长撰写资政报告,积极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如何教育引导高校师生在深入开展服务的同时获取合理的利益所得,需要高校立足教育法规和学校实际,建立完善相关机制,正确引导高校师生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4.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很多高校通过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如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等主题活动,较好地落实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也从未停止,很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劣根文化也在高校校园有所体现,给部分青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如何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要求高校从法规制度上对抵御防范劣根文化侵蚀作出责任规定并付诸行动。

二、依法治校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目前高校法治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调查发现有些高校尤其是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尚未设置专门的法治建设机构;部分高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执行高校党委和校长的权责仍有偏差;因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某些学校在面临一些法律纠纷的问题上处于不利境况,例如,某高校因缺乏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相关制度,导致高层次人才严重流失,走法律诉讼程序也无济于事,只能“吃哑巴亏”。还有部分高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但落实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管;从近年曝光出的个别高校领导违法、违纪、违规案例中可知,少数领导干部缺乏法制意识,直接插手或干预高校重大项目建设,谋取非法利益,导致高校腐败现象偶发;同时某些高校也存在校务公开透明度不强的问题;部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滞后。上述问题都要求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手段来逐步解决。

三、依法治校的有效路径探索

(一)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高校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2] 这就促使高校严格按照宪法和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理顺高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党委和校长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突显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保证校长在办学治校过程中作为法人在党委的领导下履行组织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的职责。

(二)科学制定并全面落实高校章程

依法治校要求高校结合各自办学特色,科学制定并全面落实高校章程。从法律性质上看,高等学校章程是大学内部的宪制性文件,由大学的权力机构为了保证大学的独立地位,根据高等学校设立的特许状、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教育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的有关大学组织性质和基本权利的并且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治校总纲领。[3] 随着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校也拥有了较多的办学自主权,高校要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就要围绕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权限,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确保高校的职能得到有效落实。[4]

(三)及时跟进国家大政方针,适时推进制度废、改、立

法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性工作,推进依法治校就要求高校设置专门的法治建设机构,及时跟进国家大政方针,适时推进制度废、改、立。[5] 调查发现,有些高校的内部管理制度过于陈旧,制订的目的和依据已经不在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求制定一些新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高校法治建设专职机构对出台的“制度汇编”及时进行“把脉”,综合进行审视,落实制度“废改立”。

(四)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健全法律救济途径

依法治校的重要落脚点就是不断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提升师生规范履行职责的法治意识,确保师生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师立足教师的特殊校色定位,把依法从教融入“三全育人”各个环节,不宣传或传播有悖社会公序良俗的思想;学生要学法、守法,用法;管理、服务人员要加强规范用权的法治思维,忠诚履行职责;学校法治机构也可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法治活动月等活动促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运用法治思维,组织教科研活动。同时学校应拓宽师生表达诉求的渠道,建立健全教职工和学生申诉和听证制度等法律救济途径,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6]

(五)履行高校法治考核要求,积极推行第三方评价

依法治校不仅是高校落实四大职能的必然要求,也被教育主管部门列为对高校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例如,近年来安徽省就把依法治校纳入省属本科高校创建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类的首要考核指标开展部署考核,同时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3月公布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的通知文件,要求省級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指标》组织地方高校开展测评工作。为了更好的落实法治建设考核要求,客观呈现法治建设水平,高校可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本校法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通过结果反馈,及时整改不足,促进高校法治建设质量提升。

(六)坚持校务公开、强化监督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落实依法治校要求高校管理者遵照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等文件,拓宽民主管理的渠道,结合各高校实际,通过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网络等多种方式推动校务公开,同时高校的纪检监察机构要立足岗位自责,加大对高校“选人用人、科研经费、考试招生、基建工程”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力度,坚决遏制违法、违纪、违规行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确保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结语:全面依法治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校要立足办学特色和定位,围绕四大职能的落实,加强法治校园建设,持续探索依法治校的有效路径,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搜狐网:http://m.sohu.com/a/501363699_121106842/

[2]张景俊,李涛,赵志强. 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径分析[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

[3]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4867862-5085473.html

[4]闵辉,夏雅敏,邓叶芬. 高校依法治校的理论思考和路径选择[J]. 中国高等教育2020(9)

[5]刘静. 新时代我国高校治理法治化建设路径探索[J]. 智库时代2018(41)

[6]骆瑞岚. 新形势下高校依法治校之路径初探[J]. 法制与社会2021(14)

备注:

一、作者简介:焦碳(1982-),男,汉族,安徽蒙城人,硕士,讲师,单位:亳州学院纪委办

二、本文是以下课题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1.2021年安徽司法行政调研课题:安徽全面依法治省视阈下省属本科高校依法治校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FXZ21B02)

2.2021年亳州学院院内科研项目党建专项“基于‘微腐败’视角下高校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作用发挥研究”(课题编号:BYD2021Z03)

作者:焦碳

高校法治化行政管理论文 篇2:

试论我国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摘要:积极探析高校依法治校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高校依法治校的过程就是严格的制度选择过程,因此,依法治校理念的实施,制度建设是先行,制度应与时俱进,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增强师生法制意识,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围,注重法治信仰的培育;坚持依法行政,高校管理者在依法行政中应当培育服务学生的文化,培养服务精神、服务责任。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管理工作上的价值追求,积极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模式。这才是我们高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依法治校法治制度

确立依法治校的理念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校依法治校的实践中,应张扬高校自我的主体特性,着力点在于突出体现大学的法治精神,不仅要追求其法律工具性价值,更要追求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法治核心价值,追求平等、自主、人文三重理性向度。

一、 我国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的理论分析

在高校依法治校的实践中,要区别社会层面的高校依法治校与国家层面的依法治国的不同建构模式,不能简单地复制依法治国等的模式,要注重以高校自身主体特色,在高校法治建设中,要抉择体现高校科学发展对法治的理性向度追求,不能把“法治”完全以一种工具介入高校的管理,要重视其法治的价值内涵与目的追求。

依法治校的实质是通过法律来调整高校在办学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明确各种关系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对高校管理中政府与高校的权力加以限制,使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得以保障,最终实现对权利主体的法律保障。

高校“依法治校”是政府依法管理高校和高校自身依法自主办学的原则、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总称。狭义的依法治校是指按照国家或者地方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管理学校,这里的法就是“法律”。广义的依法治校它是指学校的一切事务都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里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也包括学校自身制定的各种规定。具体地说,是指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高校各级组织和教职员工依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它具体包括国家对高校实施管理的法治化和高校自我管理的法治化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在外部关系上,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是在法律的框架下“依法自主办学、独立责任、服务社会”的关系;在内部关系上,主要表现为学校作为管理、服务者与学校中接受管理与服务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校章程规范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关系的落脚点整体地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度设计和管理水平上。

“依法治校”的理念是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理论既是高校依法治校的理论依据,也为依法治校提供了宏观的社会政治、法律氛围。同时,我国不断加大对高校的立法力度,已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多部涉及规范教育的法律法规,为高校依法治校提供制度保障。

近几年教育领域各种诉讼案件急剧上升,反映出高校广大师生的人性尊严正在从“潜在需要”迅速地成为“显性需求”。时代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改变过去在高校管理工作价值导向上的仅仅着眼于维护正常的学校秩序的情况。应重视对人的权益认识不够的现象,正视法治观念与维权意识不足所表现出的缺憾及问题。

保护高校合法权益的活动。从高校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依法治校是指高校的管理者,在党委的领导下,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对高校内部各项事务自主进行管理的活动。前者是高校依法治校的有力保障,它起到引导、资助和监督的效力,后者是实现依法治校的根本,它起到有效发挥管理效力的功能,内外两者有机结合是高校实现真正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缺位、滞后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高等教育立法要体现推进社会进步的强烈时代责任感,国家应立法促使高等教育发展,从而牵引社会进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有些方面出现了法律规定的空白。如在高等教育方面,现在我国高考已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婚姻状况的限制,但是在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却仍然对考生有年龄的限制。而且,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规定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高校管理中与高校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学位条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别于1981年、1989年、1990年实施,它们之中,自实施之日起至今最长的有30年,最短的也有20年。这些当初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由“政府推进型”立法所产生的法规本身就笼统、粗糙,加之近些年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这些法规已显得力不从心。

大学规章是高校内部管理的直接依据,它是教育法制体系的延伸和组成部分,对高校内部有序运作起到规范性作用。但我国许多高校并没有形成完备、合法的制度规范体系。同时更令我们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研究不够深入,一些高校自己设定的规章制度没有与国家、省(市)、自治区的上位法律、法规保持一致。有的高校依据一些过时、失效甚至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左的规章,制定出自己的管理条例,有些高校为了自身管理的方便,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时漠视国家法律,扩权立“法”,造成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冲突的现象。出现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乃至超越权限的行为。

(二)学校规范越权,管理过程失范

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有的人在简单行政思维下,制定出一些不合乎法律要求的条款,高校的管理权有一定的限制,其制定规范的权利也有一定的限制。根据法律的一般原则,法律规范的效力是分层级的,与上位法相冲突的下位法当然无效。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普遍存在着重视学校客体的权力而轻视广大师生的主体权利,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从法律的配制上看,权利与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但许多高校的内部管理规定中,大量的是“应该”“不准”等限制性条款,几乎属于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的罗列,很少出现对师生的授权性规范。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教育工作者常常是管理意识强烈,而服务的意识淡薄,这种优越地位表现在管理中任意作为和不作为,在制定有关学生管理制度之前从不征求学生的意见,总是学校领导或教师越位代替学生思考一切,同时也很少给学生表达自由的权利,不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机制的培育,懈怠学生的正当请求。这种越位思考在法理上看忽视学生的平等民事权利地位,从哲理上说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与发达国家高校依法治校的现状比较存在一定差距

从高等教育立法的角度来比较,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具有完备的法制体系,为高等教育发展规范化、法治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我国高等教育的立法建设终究还比较稚嫩,立法经验相对匮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素有传统,高校外部治理的环境比较成熟,高校内部的各职能划分也清晰有序。因此,其依法治校研究的重点在于内部管理权的效率与监督。而我国高校依法治校急需理清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与大学自治的适度关系,以及高校内部制度如何指向主体平等和学术自由。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法治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在法律体系上的非单一性,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成文法与判例法共生,而我国高等到教育一直奉行成文法体系而弃置判例法。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文本总是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修正,而我国例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都有有一个共同特点似乎都享受了“终身制”待遇,从颁布到现在一直没有修改过。

三、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方向

敢于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是一种有时代责任感的表现。

(一)完善制度建设是保障

依法治校理念的实施,制度建设是先行。高校依法治校主要的依据是法律和制度。如果没有完备的制度作为基础,那么,高校依法治校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高校依法治校的过程就是严格的制度选择过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强高教立法的力度,为高校依法治校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和实际情况,认真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有关教育的先进立法和制度,从法律的配套性来看,许多专家呼吁我国应积极制定出与《教育法》、《教师法》相匹配法律,例如《学生法》《教育行政执法规则》、《教育投入法》、《考试法》、《教育经费法》等一批急需但又一直缺位的教育基本法,使高校在内部管理上更加有法可依。

在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的基础上,要依据法律、法规以及政府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建章立制,即“化法为规”,高校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可视为对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以此规范广大师生的行为,它在实践中对高校管理的效率、民主、公平有着积极和作用,使高校办学行为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有序的管理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集中师生的智慧,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使高校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健康轨道。同时高校的管理者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与时俱进,及时、系统地修正完善本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定和修订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不要出现冲突。高校的在制度建设上应该立足整体、着眼长远、面向未来,从高校的制度文明的战略高度去规划学校制度建设,把历史与逻辑、部分与全局、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规章制度体系。

(二)增强师生法制意识是前提

高校依法治校的实质在于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高校,其最高境界是高校依法治校应体现出公平、自主、价值三重理性向度,使其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法律精神所要求的公平、正义、价值。因此,大学的教育应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维权责任感。大学生应该是负责任的公民,以法律手段来调节学生个体和学校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有利于增强国纪民法在公民中的尊严以及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高校依法治校的真正价值在于促使广大师生追求依法治校所到达到的公平、公正、民主的美好目标,依法治校不能脱离师生的支持,只有依靠广大师生的力量,才能达到法治的美好理想,而这一切需要师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真正成为高校法治建设的主导力量。而这一切的关键取决于师生的法治信仰。

(三)坚持依法行政是关键

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高校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完善和广大师生法治观念的更新并不意味着依法治校得以真正的落实,关键还在于能否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第一要义是促进公平公正从而保障合法权利。

高校行政权的行使,不能游离于社会的法治状态之外,必须遵循行政法治原则,行政法治原则可分为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其基本含义主要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必须协调和理顺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和对违法、会引起权利和权力的异位,从而违背依法治校的初衷。孟德斯鳩在《论法的精神》中谈到,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权力的运用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因此,为了保障权利免受侵害,要对行政权利加以限制,行政的行使权力要自觉受法律的制约。依法治校要求行政权力运用时要发扬民主,倾听民声,代表民意,顺应民心,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实行民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并形成依法治校的广泛民众基础。

高校管理者在依法行政中应当培育服务学生的文化,培养服务精神、服务责任、服务规范和服务习惯等。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工作宗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管理工作上的价值追求,高校的管理者应该把这个理论层面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一种真实的工作实践体系,积极构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管理模式。在对学生学习指导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对于学生考试不及格这些需要给予更多关心的学生,我们的确为学生做得太少了,只是给一次补考的机会,而没有从根本上去关心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其实,我们应以同一民主法治理念对待学生群体,而以差异性帮助对待学生个体。

总之,以法治的理念构建现代化大学,努力探索高校“依法治校”的内在规律,积极探析高校依法治校实施的路径,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才能使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最终达到法律精神所要求的公平、正义、价值。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3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劳凯声主编:《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4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姚云著:《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姚云著:《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与精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孙 扬

高校法治化行政管理论文 篇3:

依法治国视域下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摘 要]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落实依法治校、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驱动力。目前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加强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法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高校的规章制度,推进法治教育改革,扩大普法宣传教育。

[关 键 词] 依法治国;高校;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在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中规范法律关系相关制度、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的法律规则、法治思维和法治文化精神的总和。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等制度文化层面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一、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高校的法治文化是我国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落实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教育部2012年11月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对各类学校全面推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出了要求。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基础。推进依法治校,高校首先应高度认识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制订和采取相关措施,切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迫切要求

目前大学生上当受骗和违法犯罪的事件屡见不鲜,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律基础教育以及普法宣传引导,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完善各类法律法规。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发生作用的前提,决定了法治的取向。目前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整个高等教育法体系还存在着一些問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说立法滞后、缺乏配套的程序性法律法规、缺少规范地方高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等问题。因此需要国家进一步修改完善与高等教育法相关的配套立法、填补立法空白,同时增加程序性规定,完善权利救济制度,另外还需要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地方高校的校规校纪,为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二)高校规章制度的规范化

规范高校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求各高校应当严格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来审核学校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及时进行规章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其次,高校在制定或修改各项规定时,应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对反馈的意见要加以甄别修改,科学制定各项制度。最后,出台的校纪校规应公开透明,让全体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熟知学校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只有以法律为基础制定校纪校规,才能更好地管理学校,最终达到依法治校、促进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的目的。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系统化

学生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也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目前很多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比如,学生仅通过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获得一些法律知识,然而该门课程涉及的法律内容不到一半,无法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另外高校法治教育中还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因此,建议教育部进行课程改革,把法律部分独立出来,另设《法律基础》课程,增加课时和实践教学内容,定期邀请专家举行法律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年度法律知识竞赛等法治文化活动。从而构建从内到外,从普遍到特殊的立体化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让大学生能学到更多的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律素养。

(四)高校普法宣传的常态化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推进普法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橱窗、墙报以及学校主页、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法治宣传。同时,还应当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宪法日”以及新法出台等机会组织学生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图片展、进行现场法律咨询等活动以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另外,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众多活动中可以打造一些“品牌”活动,通过“品牌”活动的常态化建设,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宣传向常态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仁荣.高校法治文化刍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12).

[2]李笑囡,曲玉萍.高校法治文化培育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4(3).

[3]王琦.基于地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分析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5(3).

作者:刘甲伟 程金池 唐子俊 周健颖

上一篇: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论文下一篇:语文学习与高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