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有关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难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如转基因技术、基因诊断、人体器官移植、艾滋病等方面均涉及生物伦理学。生物伦理学对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 篇1:

进化叙事与生态伦理

[摘 要]作为一种叙事背景,进化生物学为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它使我们能够识别人类发展的生物法则和规律,同时强调人类学习和适应的巨大能力。它解释了人类特有的习得的属性,如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视野以及展开有原则的行为的能力,能促进建立一个广泛的文化领域。本文的目标是展示这种文化领域如何可能按照生态可持续性的道德观念来建构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进化叙事;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莱斯利·保罗·蒂勒(Leslie Paul Thiele),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大陆哲学、环境伦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译者简介]郑佰青(1980—),女,浙江宁波人,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西方文艺理论研究。(北京 100029)

Title: Evolutionary Narratives and Ecological Ethics

Author: Leslie Paul Thiele

Key words: evolutionary narratives; ecological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几乎没有任何观念,”一个历史学家如是说,“像自然的‘是’必须成为人类的‘应该’这个信念那样被反复应用。”①在人类自然属性的基石上建立伦理和政治大厦的尝试大致描绘了政治理论化的传统,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至霍布斯、洛克和卢梭一脉相承的斯多葛派。在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现物种的进化之后,很多理论家试图把政治和道德生活置于正在兴起的进化生物科学之上。在某些交汇之处,科学家操之过急地提出伦理学领域应该“暂时从哲学家的手中移开使其生物学化”②。然而,这种试图把伦理学和生物学挂钩的努力在进行了一个多世纪后,“一个让人沮丧的记录”却是这个领域“已处于哲学的边缘位置”①。

至少在一方面,这种边缘化是恰如其分的。所有试图从生物科学导出一种公理性的伦理学的努力并不尽如人意。如大卫·休谟的经典论断,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不能合理地从“是”推断出“应该”②。纯粹描述性的前提不能得出指令性的结论。进化的或生物学的数据并不会对伦理定律的形成有直接和立即的帮助。③这不是说生物事实对道德的理论化不重要。休谟认为,人内在的情感驱使我们向往道德的生活。然而,不管眼前的事实如何,孤立无援的理性之舟无力带我们驶入道德王国。要到达这个目的地,休谟坚持认为,理性首先必须被性情和情感点燃。

有人认为,按道义行事满足人的自然欲望。如果内在情感促使我们采取合乎道德的行动(如照顾后代),那么对自然欲望的描述可能会产生道德义务的指令。因此,“是”和“应该”之间的裂缝可能得以弥合。这种说法的争议性在于,那些不按道义行事(例如,杀死自己的孩子)的人也是出于自然欲望。在这方面,说(道德)欲望是自然的,纯粹是说我们大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表现的是道德欲望。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可能推动物种永存的普遍行为倾向。对普遍行为方式的描述不能产生明显的道德暗示。④

从“是”到“应该”的道路不仅已被逻辑和方法论障碍所封锁,而且被意识形态障碍所阻断。回顾“优胜劣汰”概念引出的政治用途,批评家提出,将进化思想引入道德话语会指向种族主义、男性至上主义以及无情的社会达尔文主义。⑤然而,如乔姆斯基认为,那些将文化决定论取代对人性的生物学叙事的人也会让他们自己面临类似的责难。

无论由人类支配的“事实”是生物学的或是文化的,事实—价值的二分法不能被跨越。尽管如此,一个令人满意的道德和政治理论必须评估影响人类行为的生物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的局限。本文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评估。我的意图决然不在于构建一个建立于科学基础之上的规范戒律。相反,我考察进化生物学作为一种叙事背景的潜力,以启发道德推理和促进一定道德情感的培养。反过来,我将探讨进化生物学如何可能使生态伦理观合理化。

作为一种叙事背景,进化生物学为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它使我们能够识别人类发展的生物法则和规律,同时强调了人类学习和适应的巨大能力。它解释了人类特有的习得的属性,如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视野以及展开有原则的行为的能力,能促进建立一个广泛的文化领域。我的目标是展示这种文化领域如何可能按照生态可持续性的道德观念来建构思想和行为。

让我们以进化生物学的核心法则来开始: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以成功繁殖而著称,后者往往被理解为繁殖尽可能多的能生育的后代。然而,在人口过剩的世界中,遵循这一进化生物学规则可能会预示一场灾难。自然往往选择那些抑制其自身繁殖的物种。

人类目前生活在这样一个生态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是人类迅速增长的保护或破坏区域和全球范围环境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不缩减的人口增长可能被预见为不可持续性的和危险的。生态灾难也是由资源的过度消费以及产生过多的有毒物质和废物所招致。

可持续性指的是一种做法、关系或过程可以被无限制开展的能力,并且总的来说不损害环境条件自身的生存能力。可持续性最易用否定的方式进行界定。例如,吃掉你的玉米种子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做法。使环境退化到降低这一代或后代生活质量的地步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做法。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决定了利用可再生资源,如表土或淡水,不应超过它们的自然恢复率。那些因为我们的使用而不可挽回地减少的资源——即所有提取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矿物和化石燃料——应该只以这样的速度消耗,即在被利用的资源几乎耗尽之前可能预料到会发现或发展可行的替代品。如果天然资源没有可以想象的替代品,如动植物物种,则必须确保它们永远不会被完全耗尽或破坏。可持续地生活也需要克制生产那些有害影响或副作用会达到有害水平的东西。废物、污染、人口和商业发展不应超过环境吸收或容纳它们的能力,同时又没有降低环境赋予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

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物种发展的至点,在这个点上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人类生产的加速增长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生态系统的灾难。我们的绝对数量,我们对资源的过度消费,和我们产生的过多有毒物质和废料正日益破坏生物圈支撑生活网的能力。我们也已经到达了一个至点,在这个点上,促进可持续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经济的道德观念的传播,可能通过规范它们的成长来保存我们的基因库和我们的文明。

道德观念必须像基因一样传播,不然就会消亡。指向可持续性的道德观念,在这方面是“自私的”,其程度不亚于指向无限增长的道德观念。然而,两者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无限增长的道德观念破坏环境条件自身长期的生存能力。它不能被无限期地成功采纳,它的适用性是受时间限制的。相比之下,可持续性的道德观念可以无止境地传播而不会带来人口过度膨胀的灾难性后果。它的适用性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根据定义,它不能超过其环境的承受能力。自然和社会历史都赋予我们期待发展可持续性道德观念的理由。

大部分伦理传统聚焦于道德关怀在空间的延伸。个体被告诫不仅要考虑和关注自我,而且也要考虑和关注家庭和部落、邻居和同胞,偶尔也包括全人类。例如,康德的绝对命令指出,指导个人行动的准则必须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当它们在空间中无限延伸时必须是可行的。边沁的结果论伦理,虽然传统上与康德的道义论推理相对立,却也根据其空间延伸的能力来规范行动。然而,边沁的功利主义推理,是产生幸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结果,而不是为了自身利益的责任意识构成原动力。反过来说,伦理的金科玉律,其变体在大多数道德传统中可以发现,只不过是应采取行动的方式,如果在空间中互惠时,应得到自己的认可。

虽然伦理传统长久以来基本关注于道德行为在空间中的延伸,但一直还有一个与此类似却不那么显著的关注是道德行为在时间中的延伸。从生物学上来说,这种关注的发展并不会特别令人惊讶。人类作为动物的一个决定性特点是他在延伸的时间维度内自觉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而大多数动物是按照当前所感受的需求和感知的环境来行动。可以预见潜在环境的动物这样做,通常只是根据当前经历的需要。只有人类才能经常感知当前的环境并预见潜在的环境,同时着眼当前与预期的需要。“对人类起决定性作用的进化步骤,”生物学家表示,“在于‘时间表征’”。①

人类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是为维护跨越时间的价值而专门制定的。法院裁决赔偿受害者损失的未来收益或快乐,以及过去的损失或痛苦。法律不仅禁止犯罪本身,而且禁止作案阴谋。道德禁令通常涉及我们的行为在时间中延伸的影响。总之,文化和道德是建立在人类复杂的时间表征能力的基础之上。

就像亲情的纽带会随着与亲友距离的增加而削弱,道德禁令的力量也会随着与当前这一代距离的增加而消散。时间中的道德延伸比空间中的道德延伸更加脆弱,因为互惠的利他主义的潜力不存在于前者。延伸到当代的非亲属的道德行为可能始终会以某种方式反馈,但是我们(或任何其他人的)几代之后的后裔将没有机会反馈我们为他们所做的牺牲。

诗人约翰·特兰波曾提出著名的疑问,我们是否欠后人什么,并进而反问到:“后人何曾为我们做过什么呢?”从生物学上来说,我们在时间中前进得越远,后人为我们做的就越少。当我们的基因分散在几代以后,我们与后代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纽带会大大削弱。如果基因遗传的法则占主导地位,只有一半人可能会为其下一代牺牲自己或自己的利益。鉴于这种等比级数,我们拥有的与我们的曾孙的曾孙的曾孙相同的基因将不会比我们与居住在地球另一端完全陌生的人所共有的基因更多。

关于道德关怀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的悲观主义似乎有其生物学原因。虽然“纯粹的利他主义”确实是可能的,但人们可能会同意加勒特·哈丁的观点,他认为这只有“在小规模、在短期内、在某些情况下、在小而亲密的群体内部”才有可能出现。②确实,纯粹的利他主义将始终保持一种严格受限制的现象。然而,通过促进恰当的文化道德观念,我们对时间上和地理上相距遥远的人的关怀可能会增长。休谟指出,同情会因距离而消弭;但同情不是人类灵魂中独立的情感,它与道德原则相关联。道德原则,至少是潜在的以及作为一种设计中的问题,能保持其距离效力。对于道德关怀延伸的支持也可能在富有远见的理性思想中被发现,它不仅预见了善行的回报,而且评估了当前相互依存关系的实际结果。正如我们天生具有同情心一样,道德原则和富有远见的理性可能会促进对时间和空间上遥远的人类的关怀。进化叙事表明,培养这种道德和理性与繁衍基因的本能驱使一样地“自然”——一样地必要。

生态学涉及研究生物群体内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学本质上是与可持续性相关联的。这两个关注点密不可分。一个生态系统是由经时间历练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的关系所构成。由于生态学关注可持续的相互依存,它被证明对于道德的形成具有高度责任。伦理学可能被定义为产生于并维持某些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的一种道德观念系统。“所有演变至今的伦理学都取决于一个单一前提,”生态学家奥尔多·李奥波德用一种类似亚里士多德的风格写到,“即个体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所构成的群体的一员。”利奥波德提出土地伦理,这种伦理“把群体的疆界扩大,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总的来说:土地”。③在利奥波德的带领下,大部分生态伦理学都试图努力扩大我们的群体概念,将区域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生物圈包括在内。这种广泛的社会意义是经由多渠道而实现的,包括通过培养我们与生俱来的对其他生命形式的同情心,强调用理性来关怀维系我们生命的生物网,并通过促进道德原则在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利奥波德认为伦理学向土地—群体的延伸是“一种进化的可能性和生态的必要性”。①

激发一个更广泛的生物群体观念是所有生态伦理的一个关键因素。我绝没有想贬低其重要性。然而,此时此刻我关注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关怀。我已经表示,这种关怀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即任何生态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能在进化叙事中找到理论支持。这种叙事表明,人类的相互依存不只是遗传的,也是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依赖下一代来继续开展我们的文化遗产,并从中创造新的东西,就像我们继续开展并变革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文化遗产。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能会重新思考后人可以为我们做什么这个问题。后人给了我们一种基因和文化的不朽形式。目前,这两种不朽的形式都受到人口过度膨胀、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费以及有毒物质和废物的过度生成的威胁。鉴于这一事实,很明显我们需要树立一种生态伦理观,普及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念成为一个确保我们基因和文化的不朽的必要手段。生存——从长远来看我们唯一可获得的生存——的前提是,我们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在当今世界,进化的合适度和环境的可持续经济与生活方式相对应。

展现生态伦理的功利效益可能看似有损其道德地位。如果我们努力倡导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并从中获得某种形式的不朽,那么这也许不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然而,道德并非完全地甚至是主要地在于(自我牺牲式的)利他主义。道德实践不要求自我价值低于他人价值。相反,它要求将他人与自我一道视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综合部分。道德主要是我们肩负的对社会的义务。

当维持一个自然和社会群体变成一种责任,并且居住在一个可持续的自然和社会群体成为一种权利时,生态就成为一种伦理。生态伦理表明,只有当传统的获取人类不朽的手段——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人类生产和再生产——被富有远见地克制时,长久以来人类不朽的目标才可以实现。一种生态伦理的核心是有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关怀,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存以及遥远的邻居和后代的生活和生存不受破坏。从理论上讲,这样一种伦理具有一个美妙的对称性。通过培养其道德观念,我们为自己的遗传、文化生存和蓬勃发展维持必要的环境条件。然而,这样一种伦理在实践中必须与任何试图过一种道德的生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的所有进退两难的局面和妥协进行磋商。

一种生态伦理不能从任何事实中进行逻辑推导,但是坚持生态伦理的情感与理智可以进行系统的培养。把我们自己置身于一个进化叙事是培养这样的情感与理智的很好手段。安东尼·昆顿写道:“进化道德主义者的伟大美德,是他们善于务实思考的作风,这与我们时代的问题是契合的。”②进化叙事教导我们顺应时代的需要和人类学习的能力与责任。进化叙事也许是唯一范围足够宏大、事实足够强劲、比喻足够丰富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今天的生态问题。

仅仅因为进化叙事被需要用来培养一种生态伦理,并不意味着它就会被接受。进化科学并没有大受欢迎,事实上,只有令人惊讶的一小部分美国人,即低于某些统计数字的一半人,相信人类是猿的后裔。当然,其他叙事捕获了更多大众的心灵和头脑。例如,宗教叙事保留了相当部分的受众——尽管尼采已宣布上帝之死,后现代主义已经兴起。

有人认为,传统的宗教叙事从生态角度看是有害的。①有些也许的确是,然而非原教旨主义宗教信仰一般被证明有利于环境关怀。②在过去20年中,许多有组织的宗教已经改写了自己的叙事来支持生态价值。③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表示,罗马天主教应该知道,“缺乏对自然必要的尊重”和“对她的资源的无序开采”已经造成生态危机。④教皇也承认,人类物种的进化是一个科学事实。⑤因此,进化生物学叙事有可能被论及人类对地球的服务责任的宗教叙事所补充。例如,E.O.威尔逊的理论,即人类已经被进化地赋予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或热爱生命的天性(biophilia),可能会被应用以配合尊崇创世的宗教诫命。⑥就像一位英国国教牧师在论及创世记书时所指出的,“我们人类已经成倍繁衍。我们已经征服了地球。现在是时候把重心放在第二个创世故事”。⑦

保护大自然“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愿望,拉里·安特认为,可能植根于我们的进化史。“因为人类对理解的求知欲望,可以在把自然世界感知为一个复杂的机制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因为人类对群体的伦理欲望,可以在尊重自然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因为人类对美的审美欲望,可以在惊叹自然世界如宇宙戏剧的过程中获得满足。”⑧当然,人类也可以在统治以及粉碎性地破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满足。面对传统叙事的日益失效,托马斯·贝瑞神父指出,进化史诗很可能是今天教育、医治、引导和管教人类最急需的故事。

关注自然—文化关系的自然科学家可能会排斥我所做的努力来突显社会学习的机遇以及我们的道德宇宙的延伸。

在这场自然主义者与文化主义者之间久远的辩论中,德尔·泰森和他的许多同事和对手一样,采取了不必要的强硬路线。这是有争议性的和误导性的。重要的问题不是自从我们的祖先狩猎猛犸象、追捕剑齿虎以来,人类基因和心理构成变化不大;问题是,我们的更新世(pleistocene)祖先已经具备所需的心智可塑性以期在伦理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只是,当时缺少一种充分的培育文化,那只不过需要时间。

从这个角度看智人进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是正确的,不是因为我们的基因构成在未来的100、1000或10000年内将发生明显变化。事实上,我们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会变化很小。然而,我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在正在进行的发展中已经发挥的以及能够发挥的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可能学着在进化叙事中更明智地和更自觉地发挥我们的作用——这就是说,更充分地认识到我们作为个体和作为一个物种的潜力和限制。

进化史是曾经盛极一时的物种的墓地。无数适者生存的物种繁衍兴旺了无数个年代,却最终因为环境条件变化的速度比它们自己能够适应改变的速度更快而遭到灭绝。自然选择那些最能改变自身去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物种的生存。今天,成功的人类适应需要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以及传播推广这种做法的道德观念。怀疑论者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人会为了倡导和坚持可持续发展伦理而忽略短期的自身利益?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抵制一种显著的消费文化,并且这种显著的消费文化植根于诱人的经济无限增长的宏大叙事基础之上?毫无疑问,许多人会认为,在需求迫切的时代,期望人的行为考虑长远的、全球性的生态关怀是无可救药的天真行为。

显然,一个可持续发展伦理的成败取决于观点的激进转变。我相信进化史诗有利于这种转变。从进化生物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异常宽广的优势地位来看,狭隘的利己主义才表现出无可救药的天真。就算是通过最精心计算的、利己的努力,我们的身体终将在数十年内死亡,我们的基因也会在几个世纪内消散成为无法识别的混合物。面对浩瀚的进化空间和时间,个体分散的生物学的和经济的成功表现出可笑的微不足道。相比之下,我们传播的道德观念可能会以惊人的保真度延续千年。特别是生态道德观念是被设计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能力的物质条件,从而允许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无止境的自我复制。鉴于此,宣传促进生态可持续性的道德观念确实成为一项非常合理的努力。

有些人可能会发现,进化叙事太让人望而生畏。它确实揭示了在宏大的编年史中人类发挥的或可以发挥的非常小的作用。或许,在如此繁多的流离失所的星尘之中找寻我们的处所是一种悲剧性的努力。我们知道,地球本身终有一天会被太阳所吞没。尽管道德观念具有可持续性,我们的地球终将面临火热的死亡,这肯定是悲剧性的。然而古希腊人认为,悲剧可以通过其叙事的吸引力来补偿生活。像所有的悲剧故事一样,进化叙事培育智慧,也就是说,对人类生存条件不可避免地局限地审慎地理解和无怨无恨地接受。智慧教导克制。学习关于人类努力的适当限制的故事,以及关于不明智地否认这些限制的狂妄自大的危险,对于任何道德教育都是核心所在。在一个生态时代,这是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

在时间和空间的海洋中,人类已经发展了复杂的头脑来加快学习并索求意义。人类存在于自我反思的生物诫命之下。因此,我们对自己讲述一些故事会使我们的旅程富有意义——不管这些旅程可能会多么转瞬即逝和变幻无常。进化叙事是我们所掌握的最宏大的非目的论的(nonteleological)故事。我们为道德教育引入进化叙事是恰当的。在一个生态时代,从“是”到“应该”的跨度最好由一个促进可持续发展伦理的进化论观点来跨越。生态伦理使我们置身于相互依存的社会和生物关系之中,并规定行为以维持这一生活网络。这样一种伦理培育的智慧可能会被预测为进化史诗主题的高潮。[本文原载《政治理论》(Political Theory)1999年第1期,首次以中文形式刊发于本刊。]

责任编辑:龙迪勇

作者:[美]莱斯利.保罗.蒂勒文 郑佰青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 篇2:

生物伦理学在高中生物学教育中的渗透

摘 要 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有关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难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如转基因技术、基因诊断、人体器官移植、艾滋病等方面均涉及生物伦理学。生物伦理学对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生物伦理学 转基因技术 基因检测 人体器官移植

据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17年高考,山西某地首次对艾滋病感染者设立了单独的高考考场,这是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特殊关怀还是歧视?这个举措引起了网络上关于伦理学的讨论。伦理学的讨论实际上早已存在。例如克隆羊“多莉”仅仅活了7岁,克隆人到底可不可行?对转基因农作物应该采取“无罪推定”还是“有罪推定”?利用生物芯片进行基因检测非常迅速,能否导致歧视“基因缺陷”者?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让许多过去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同时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概念也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出了许许多多的令人意想不到的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学的一系列难题。

1 生物伦理学的概念与功能

20世纪后期,生物伦理学作为一个生物学、医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相互交叉的学科诞生了,“生物伦理学”一词由B.P.波特于1969年提出,由“生物学”(生命科学)和“埃托斯”(行为、品德)两词组合而成,通常定义为面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突飞猛进造成的种种情况,用以“指导人类行动”的全部行为法则。人们希望能以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去解决因生物高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难题,在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和立法三个方面作出正确反应。欧洲制定了《生物伦理公约》(现名《在生物学和医学应用领域保护人权和人的尊严协定:人权与生物医学协定》)其初衷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保护人的尊严、基本权力和自由。生物伦理学研究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方向有重要决定作用。

2 中学生物教学需要生物伦理教育

新的生物課程标准要求更多地反映生命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如HIV、器官移植、基因工程都在必修内容中涉及。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转基因技术等等都已经渗透到高中选修内容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了解不多,且已有认知未必符合现代的生物伦理学的普遍看法。

我国部分初中生物新教材已经开始渗透生物伦理学观点,如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伦理教育。高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角度理性客观分析新技术带来的利弊。避免学生片面看待新进展,同时拓展学生视野,避免学生唯教材倾向。

3 生物伦理学在中学生物教学的渗透

3.1 基因工程

有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体现在环境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两个方面。关于环境安全性,如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成野生种类或者侵入新的生态区域演变成环境杂草;某些基因如抗除草剂基因通过花粉传播或者近缘种杂交产生超级杂草;可能对非目标生物造成危害,影响生物多样性等。关于食品安全性,如有毒物质的产生和过敏蛋白的产生;营养成分的改变等。转基因作物的赞同者则认为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克服。如加强各个阶段、多环节评估审核安全性,在有风险时及时阻止其研究或商业生产;转基因作物本身生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顽强,花粉远距离传播或和当地植物杂交非常困难。

现有的例子也部分说明人类有能力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如美国内布达拉斯加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将巴西坚果中富含甲硫氨酸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大豆细胞,结果发现这种转基因大豆对人皮肤有刺激作用,于是就不再试种这种转基因大豆。1999年,康乃尔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转Bt毒蛋白基因玉米的花粉可使黑麦金斑蝶的幼虫死亡,但是科学家认为该实验并不严谨,因为蝶也属于鳞翅目昆虫,也在杀虫范围内。

在严格的监管体系下,转基因食物本无需担心风险。现在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法规中规定了消费者对消费产品有知情权,要求转基因产品必须加以标注。但由于科普和宣传机构的宣传不到位,公众谈“转基因”色变,对转基因食物担忧最明显的是大豆油是否由转基因大豆制成,是否有转基因成分。如圣女果、小西红柿、彩椒、小南瓜等市面上不常见到的蔬菜、水果也被一些人误认为是转基因而受到排斥。转基因技术来给公众带来的恐慌其实也是生命伦理和生态伦理方面的担忧,转基因生物实质上对物种基因库造成了干预或者改造,是对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冲击。要综合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与发展经济,既要尊重自然界的稳定和有序,也要考虑到人类的整体利益。例如,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对解决贫困地区儿童维生素A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3.2 克隆人与克隆人胚胎

中学生对克隆动物很感兴趣,高中人教版教材在必修一、选修三中提到了克隆的概念和克隆羊“多莉”,提到“鲤鲫移核鱼”,经常有学生由此谈到克隆人。从技术和原理上看,克隆动物能做成的,克隆人应该也能做到的。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克隆人呢?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清楚克隆人、克隆人胚胎中的伦理之争。2000年之后,不断有组织宣布克隆人即将出生或者已经出生,但是都没有下文。可以认为克隆人的出生还需要一定时间,但一些阶段性成果已经获得。2001年11月,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他们已经成功克隆出了人类胚胎。

支持克隆人研究的观点认为:“无论以什么方式企图阻止科学进步都是一种可怕的错误”。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克隆人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克隆人技术将使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而反对克隆人研究的观点则认为克隆人会扭曲了人类伦理,将改变现有的人伦关系,并将在克隆人生活作为人的权利保障、法律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人类基因组的保持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科学家确实对克隆技术的着床率低、流产率高、畸形率高、某些克隆动物出现的染色体端粒缩短并容易夭折等异常提出了疑问。

在国外相关部门决策中,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下令:禁止生物科学研究机构用公共拨款研制克隆人,要求国会通过立法禁止克隆人。德国、英国、WHO、欧盟等已经通过立法禁止克隆人研究。如澳大利亚立法规定克隆人的研究者将可能判处15年徒刑。中国政府则表示:对生殖性克隆人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宗教团体如天主教也态度鲜明的反对克隆人研究。

但是绝大多数国家都明确表示支持治疗性克隆研究。希望胚胎干细胞能治愈某些无法治疗的疾病或者替代患者损坏的组织。2005年2月18日,联合国大会法律委员会通过一项政治宣言《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但是对该宣言,中国投了反对票。中科院研究员张钟宁表示,我国明确反对用胚胎克隆一个完整的人,而支持胚胎研究并从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用以治疗多种疾病。

3.3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检测、基因治疗

在吉林省现行生物教材中只介绍了基因治疗和基因检测的简单而抽象的原理。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了教材上相关知识后,有必要对人类基因组、基因治疗、基因检测的应用和前景进行简要介绍。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美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达尔贝科1986年提出的。是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之后的第三大科学计划。研究的目的就是基因治疗。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大大促进从根本上了解各种遗传病、癌症、心血管病以及神经病和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途径。如果能设法导入正常的基因并使之发挥作用就可以从根本上治愈病人。借助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预测、监控疾病。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有基因专利等伦理争论。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在伦理上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基因检测会使个人自由权和隐私权受到侵害,并有可能被保险公司、政府组织、工作单位利用,歧视“基因不良分子”“先天存在基因缺陷者”。美国已经有些公司利用个人咨询决定是否雇佣就业申请者。在市场需求下,也许将来会出现专门盗窃或出售个人基因资讯的行为。科学家相信基因治疗的思路是正确的,将从遗传上根本解决某些疾病。教材上只是展望了基因治疗的技术发展。但是基因治疗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的案例。也有着伦理学的争论。例如,基因治疗是否使致病基因继续在人群中保存,是否影响了人种的进化;基因治疗是否会导致出现某些异常现象;使用的运载体是否安全等问题。甚至会不会有通过基因治疗来提高智商或改造人种?因此,1985年美国就制定了有关基因治疗的国家准则,确定了安全值指标,并确定了相关规定。

3.4 人体器官移植

高中生物教材中多处提到了器官移植。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即人体器官移植,如心脏、肾脏、甚至大脑移植等。人体器官移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高科技的象征。器官移植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也是他们新生命活动的开始。

人体器官移植也存在伦理上的冲突。符合要求的器官只能来源于脑死亡者如车祸脑死亡、植物人等。脑死亡后短时间内心脏、肾脏、肝脏、胰脏等器官功能维持正常。世界上一些国家对脑死亡概念立了法极大地促进了器官移植的开展。中国脑死亡的概念尚没有被公众所接受,更没有脑死亡法规,供体器官几乎全部来源于尸体,是中国器官移植手术发展缓慢和难以大规模开展的主要原因。中国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真正愿意死后捐献自己器官的人很少(担心自己向未死亡时器官被摘去、捐献器官时遗体被切碎、看病时医生不积极治疗、捐献的器官被人用钱买走等)。一些医院在没有法律依据及征得病人或其家属的同意下取走脑死亡者的器官,伤害了活着的人的感情。某些落后国家出现了穷人出卖肾脏等供富人移植的现象。这些人与人之间器官的买卖引发了伦理学上进一步的思考。

3.5 艾滋病

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国报告现因艾滋病死亡188 152例,现存活HIV感染者353 003例,AIDS病人248 669例。艾滋病从被发现到被人们熟知不到40年时间,从最初的由“爱”滋生,到现在普遍了解其病因为“HIV”感染导致的免疫缺陷病。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从必修一第一节内容提及HIV和AIDS到必修三关于艾滋病患病机理的分析多处涉及。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既要让学生了解产生和传播机理,更要让学生“以医学人道主义宽恕和谅解HIV/AIDS人群过去的行为和错误”,以伦理学中的“道德宽容”正确对待HIV的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尊重相关人群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6 其他生物伦理学热点

生物伦理学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所体现,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生物学研究对人类带来的利与弊,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命与自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积极的人文气质和科学素质,并主动宣传正确面对生物学新技术。这也符合培育当前的教育改革——从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理念。

参考文献:

[1] 诺埃勒·勒努瓦.生物伦理学:宪制与人权[J].第欧根尼,1997,(1):97-116.

[2] 蔡超.安徽省高中学生生物伦理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45-147.

[3] 梅曼彤.略谈植物生物技术的现状和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34(3):281-286.

[4] 骆叶,张金钟.关于我国人体克隆技术立法环境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100-101.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5):311.

作者:孟安华

生物学与伦理学论文 篇3:

繁荣伦理学

摘要:本文对信息时代下的一种新的伦理学理论进行了探讨,这一理论是在计算机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叫做繁荣伦理学,其将古代伦理学思想与近代伦理科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理论。繁荣伦理学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繁荣伦理学,二是普遍的繁荣伦理学,第一种繁荣伦理学有着一定局限性,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對人类的行为以及思想的变化进行探究。下面笔者对信息时代的这种伦理学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对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信息时代;伦理学;人类;普遍;繁荣伦理学;理论

信息时代的伦理学理论与古代伦理学理论相比,在观点方面出现了转变,这一理论的根基是亚里士多德学派,其观点上的改变很好的解决了一些反常现象,而且对伦理挑战有着良好的应对,可以加深人们对重大理论学理论的理解。繁荣伦理学是由以人类为中心的以及普遍的繁荣伦理学组成的,该理论解决了传统伦理学理论中的反常现象,比如独尊性、棘手的案例、非人类主体的困难等。下面笔者对这种新的伦理学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人理解并拓宽信息时代的伦理学理论。

一、以人类为中心的繁荣伦理学

以人类为中心的繁荣伦理学的根基是亚里士多德学派,其可以将伦理学知识与社会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还将一些新学科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比如生物与物理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对动物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这可以很好的解释人类的行为,其研究出了重大伦理学理论,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以人类为中心的繁荣伦理学有着一定局限性,有一些具有批判的精神以及同情心的学者,对这一理论有一定赞同,但是也认为其具有局限性,其关注的伦理仅仅是人类的行为,对其他生物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极大的限制了该理论的发展。该理论比较关注人类的福利,而且以人类作为地球的中心以及统治者,对动物的痛苦与悲哀并不关注,在该理论下,不能接收动物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但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破坏,对动物带来的伤害并没有过多的考虑。

有的要求比较苛刻的批判着还对这一理论持否定的态度,对以人类为中心的繁荣伦理学,相关学者褒贬不一,有的还加以否定的话语进行批评,其认为该理论是人类自傲的物种主义理论,不应该将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中心,不能将人类凌驾与动物之上,不应该在人类与大自然中设置屏障,在关注人类情感的过程中,还应该关心动物的福利,不能以牺牲动物的情感,提升人类的愉悦感。在制定伦理学理论时,应该具有公平对待的态度,要关心除人类以外的生命事物,不应该放大人的情感以及感受,大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事物都应该得到照顾,而且人类需要尊重这些生命,要平等的看待这些生命。

在界定伦理学范围时,要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以人类为中心的繁荣伦理学知识信息时代伦理学理论的组成之一,其与普遍的繁荣伦理学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伦理学理论,两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重大伦理学,普遍的繁荣伦理学考虑到了批判者提出的意见,而且对伦理学理论的观念进行了转变,其将物理学与生物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且将两种理论都加入到伦理学理论中,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理论,普遍的繁荣理论学参考了维纳的观点,其将大自然以及宇宙的理论融入其中,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了假设,而且不再以人类作为评判的中心,这种方式还对半机械人以及机器人伦理进行了讨论,是一种新的伦理学主张,其讲求宇宙是由多种类型的信息构成的。

二、普遍的繁荣伦理学

普遍的繁荣伦理学是以维纳提出的机器在社会中的角色为根基,其不但考虑了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而且还将机器也一同加入到伦理学理论中,机器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考虑了宇宙中所有生命体的善恶。维纳看到了机器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了机器与生命机体的共同点,其对未来社会智能机器的应用有着假设。这一理论服从自然法则,人类有着丰富的情感,也有着善恶之分,这种恶包括自然与宇宙,其提出破坏宇宙结构的恶即死亡或者疾病。所有的有生命的机体都有着自身的情感,其共同维持这社会的繁荣,人类是最高级的动物,其也是动物王国的重要成员,这些生命机体共同维护着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繁荣伦理学是信息时代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其对传统的伦理学进行了观点上的转变,应用动态的发展模式,对繁荣伦理学的理论进行了融合与补充。繁荣伦理学是由以人类为中心的繁荣伦理学理论以及普遍的繁荣伦理学理论组成的,这两种理论互为补充,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人类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伦理学理论。繁荣伦理学可以解决传统伦理学中存在的反常现象,普遍的繁荣伦理学可以处理非人类的主体困难,比如机器人,这一理论具有前瞻性,认为机器在未来社会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未来伦理学中,需要解决半机械人或者机器人情感问题。信息时代的伦理学理论尊重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体,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学理论有着一定局限性,不能只以人类的情感以及感受作为评判的中心,要考虑到其他动物的痛苦以及感受。在人类社会中,所有有生命的机体都具有情感,其分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善恶问题,要从宇宙结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影响大自然体系秩序的,恶,包括死亡、衰落或者疾病等,在评判的过程中,要理解伦理学理论的相关知识,伦理学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这较多的挑战与困难,要解决生命体与非人类主体的困难,实现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重大的伦理学传统渗透在世界上主要的文明之中,帮助人们组织、系统化他们的道德生活,并使人们理解他们的道德生活;同时它们也为人们与生命中最困难的挑战做斗争提供了帮助。在伦理学传统帮助人们获得这些有价值的口标这层意义上,从繁荣伦理学的观点来看,伦理学传统能够被认可和赞赏。当然,像道家、儒家、佛教、印度教、托马斯主义、功用主义、康德主义等等所谓“传统”,实际上都是复杂多样的理论“家族”和实践。它们的许多特定信念和实践将与普遍的繁荣伦理学兼容,而另一些信念和实践则不会兼容。繁荣伦理学和世界上重大的伦理学传统之问的详细比较(由于显见的空问和时问的原因,这里不可能提供这一比较)将为传统理论提供新的理解,同时加深和拓宽我们对繁荣伦理学的理解。

三、结语

本文对信息时代的一种伦理学理论——繁荣伦理学进行了分析,其与传统伦理学理论相比,在观点上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这一观点是由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学理论以及普遍的伦理学理论组成的,然而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学有着一定局限性,很多评判性学者对这一观点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批评,认为不应以人类的情感作为伦理学关注的中心,要考虑到其他生物的情感,还要从宇宙结构的角度思考问题。普遍的繁荣伦理学参考了维纳的机器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这一观点,对所有具有生命体征的机体情感都进行了关注,形成了重大的伦理学理论。(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会,王奇,詹贤达.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韩东屏.关于伦理学性质与方法的辨正[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3]曾建平,代峰.应用伦理学与伦理文化的变革——兼论环境伦理学的特性[J].道德与文明,2009(04).

[4]秦越存.20世纪西方伦理学理论发展类型的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8(08).

[5]董世锋.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从人在伦理学中的地位谈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作者:邓旭

上一篇:油气田税收筹划论文下一篇:农民工法律援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