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探讨城市中心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基于黑川纪章的新共生思想,从3个共生视角解读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大明宫遗址公园很好地协调了公园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遗址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承载了唐历史信息和象征文脉传承的城市遗址公园。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公园规划设计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公园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篇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课程教学研究探讨

摘要 以武汉后湖公园规划设计studio为例,通过基址调研、规划策略、空间结构、设计方法等各阶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讨,分析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并针对设计研究教学的特点以及对每一阶段教与学关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studio;教学关系;教学思考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studio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通过抛出设计命题激发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从而获得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以研讨形式为主,前期强调通过分组交流以激发头脑风暴,从而探索更合理而完善的规划设计策略,到了中后期则以评图的形式解决设计问题,最后以课程汇报的形式分享设计成果,因此studio课程的实践性更强。武汉后湖公园规划设计studio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强调对学生解决专类公园规划设计能力的提高,选题上关注武汉市的水资源问题,设计所需解决的问题更有针对性,这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更高,希望经该课程的学习锻炼学生通过设计研究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

1 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该课程选题从区域视角出发,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场地的影响,通过功能、景象和情境的结合,有效地整合与利用场地中的各种设计要素,注重通过设计分析解决专类公园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体要求如下:

①能够独立科学地分析和处理场地。②获得处理复杂条件下的设计项目和平衡相关影响因子的经验和能力。

③进一步加强图纸的专业表达并培养方案汇报的能力。

④培养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和他人方案的能力。

武汉后湖公园规划设计studio课程,结合武汉地区水网丰富、湖泊资源充沛的特点,以解决水资源问题作为规划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场地自然与人文资源特征显著,希望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规划及设计策略,通过设计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2 设计研究教学要点

设计研究要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判断、抉择,为了实现设计目标而制定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不断调整设计方案,以实现最终目标。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基础和实践工作,更需要正确的设计观的引导。

2.1 正确设计观的培养 诸多有经验的教学工作者曾经指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以创建社会公平与价值多元的人居环境为设计教育的目标,有意识地在开题、课上讨论和设计指导环节中,把相关知识点准确介入风景设计教学当中,强调在规划设计中进行综合运用与融合十分必要[1]。在规划设计课程中,希望强调在尊重自然、历史与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建立公众共享的绿色空间,从而形成正确的设计观。

2.2 启发式教学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悱” 表示两种心理状态, 按朱熹的解释, 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2]。我国古代的教育很早就关注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引导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术,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后湖公园的规划设计课程过程中,从基址分析阶段开始,就要求通过课后查阅整理资料,在课堂展开分组设计研讨,并在研讨过程中通过每位学生不同的关注点互相启发,以从多角度思考解决公园规划设计问题。

2.3 继承与创新兼备 我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园林理法与范式,在当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继承与发展也是此次设计研究希望探索的问题。后湖公园基址中存在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水系——黄孝河,场地内林木资源丰富,部分片区存在明显的农田肌理特征,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考虑这些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后续发展,同时在设计策略、新材料与新技术上进行创新,在尊重与继承自然、历史与人文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果。

3 各阶段教学分析

3.1 基址分析与研讨 基址踏查与前期资料的收集对于后期规划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应在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的交通方式多次踏查现场,以找寻设计灵感,在熟悉把握基址特质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在完成第一次现场踏查后,很多学生结合踏查前所搜集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反思,发现现场的空间尺度与水系状况与踏查之前的想象有些出入,并在完成首次踏查后又进行了资料补充收集,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再结合反复的基址踏查,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规划重点,做到从多角度审视了规划出发点。

在反复的基址踏查完成之后,基址分析的成果按照先分组组内交流,后将交流成果汇总进行组间交流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头脑风暴激励法,让每位学生自由发言,在激烈的讨论中激发更多思想,有效地完成了多角度、多方式的基址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同组学生也逐步建立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3.2 规划目标、理念与策略 通过对后湖公园基址分析成果的归纳与总结,规划目标也在基址分析的后半阶段逐渐形成,基址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成为规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的学生将规划目标确定在解决水质的问题上;有的学生则将规划目标确定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应产生的反思上;有的学生则更关注高压走廊的再利用上;还有的学生则关注周边区域矛盾的缓解上。虽然从这一阶段开始,规划目标、理念与策略的差异性逐渐明显,但是这种差异性正好也促进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补充。通过交流部分学生渐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如规划目标过于单一,忽略周边环境问题、规划理念、策略与基址分析脱节等问题,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逐步纠正了自己的问题。

3.3 空间结构与区划 在明确的规划目标之后,空间结构与区划实际上就是规划策略在图纸上的表现,这种表现是构架式的,是方案的骨架,而后面的详细设计则是在良好的结构上丰富和完善方案成果,使其充沛饱满。在这一阶段,很多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场地水系特征,大多形成了以水为脉络的串珠式结构,只不过在具体形式上有的方案是线性关系,有的通过对水体的局部改造形成环状关系。这一阶段希望培养学生顺利地将规划目标、理念与策略的分析结果落实到方案之中,在反复的方案推敲过程中,逐渐发现指导方案形成的动因[3],从而合理安排结构与布局。

3.4 方案成果汇报 成果汇报是培养学生方案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课程汇报经验的学生比没有进行过课程汇报的学生表达能力明显较高。在课程的汇报阶段,要求每位学生在5~8分钟内有逻辑性地完成方案陈述,因为属于高年级课程,因此他们已经有了汇报经验,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只是在陈述的清晰度和逻辑性上面有所差异,这与方案生成的过程有明显的关联。逻辑清晰的学生往往从基址调研之后就顺利形成明确的规划目标与理念,从规划目标到内容与形式表现为良好的承接关系,因此整套方案思路清晰,表达完整,重点突出。例如方案“流淌”结合水体流动性特征以及场地水系的历史与文脉,通过雨水管控策略的运用,希望营造时间和空间上都富有流动变化特征的滨水场所,从而启发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思考(图1~2)。通过课程的方案汇报发现,从基址分析到规划目标与理念的生成阶段非常重要,往往决定了方案的清晰性与完整性。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中,应在这一阶段给出更多的引导,强调基址分析与规划目标与理念对顺利形成方案的重要性。

4 教学思考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发现,规划设计课程中的互动与交流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想,同时逐渐形成自主研究的思维方式。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从规划目标阶段开始,学生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如何解决问题、形成方案最后完成设计,忽略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这种结果的产生也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关,过多的强调结果,忽略了在过程中对新问题的发掘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马雪梅,马青,赵巍. 融合与转换——对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526-528.

[2] 张忠华,周阳. 对启发式教学几个问题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9(2):50-52.

[3] 杨锐,王川. 清华大学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中学与教关系的探讨——以首钢二通更新改造景观规划Studio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39-145.

作者:王玏

公园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共生视角的城市中心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探讨城市中心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基于黑川纪章的新共生思想,从3个共生视角解读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大明宫遗址公园很好地协调了公园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与遗址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承载了唐历史信息和象征文脉传承的城市遗址公园。本文为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提出不同的视角,旨在更好地建立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遗址公园景观环境关系。

关键词:共生共融;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1 城市中心遗址公园产生的背景

城市中心遗址公园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遗址保护与城市扩张、遗址展示与城市居民休闲之间的矛盾等等。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建立城市公园与遗址保护共生共融的景观环境,成为目前城市中心遗址公园面临的问题之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城市中心的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应立足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融入城市环境,追求遗址保护、城市发展与生态修复的融合。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共生共融的理念探讨城市中心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既能使遗址公园与城市绿地休闲空间融合,又能实现遗址保护与文脉传承。

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一座典型的建立在城市中心的遗址公园。大明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遗址,是唐朝时期的标志性建筑,最能体现唐文化和西安的地域特征。它的景观规划设计就很好地处理了遗址公园与城市发展、城市居民与公共绿地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精神质量,有利于该地的文化建设,同時也有涵养生态的作用,实现了城市公园与遗址保护的共生。

2 基本概念

2.1 城市中心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是以遗址为主要表现内容,以保护遗址本体和遗址所处自然、人文环境为主要目的,利用遗址本体及其潜在文化内涵建造的具有特定文化意境的公园[1],其核心是“遗址”,以遗址保护为目的,是蕴含一定文化价值、兼具功能性的公园。遗址是历史文化与价值的载体,遗址公园的修建与发展能重现历史文化[2],在文化传承、生态修复和遗址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城市中心遗址公园,通常指位于主城区范围内的遗址公园。这类公园由于位置的关系,周围交通复杂,人口密度大,周边现代城市建筑建设规模大,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在其功能规划上,还应兼顾城市公园的功能,即要作为城市绿地空间为人们提供日常游憩场所,尽量满足人们休闲健身等需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遗址公园的作用,要在保护和利用遗址的前提下向游客展示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释放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增强游客对相关文化的认同感。

2.2 共生视角

共生理论主要源于生物学领域,即不同物种之间保持共生关系,互利互惠、和谐共处。本文提出的共生理论主源于黑川纪章的新共生思想,即城市、建筑、自然和人类等多种要素和谐共处的思想。本文旨在探析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园融合中如何应用共生理论,如利用景观建立空间联结,保持空间、文化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搭建景观各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等。

3 城市中心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难点

3.1 遗址公园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制约和依赖

城市中心遗址公园与城市关系密切,城市发展与建设对其影响显著,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城市中心的土地价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与城市用地规划之间出现矛盾,遗址公园用地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用地进展的矛盾;同时,人流和交通的增加,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遗址公园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遗址公园规划与保护的主要难点之一。

3.2 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园功能性之间的协调

遗址公园与其他公园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协调遗址保护与公园功能性的需要。遗址公园建设需要在尊重历史文化、保护遗址的基础上,考虑到公园的功能分区与合理布局。此外,遗址公园与居民生活有直接、密切的联系,与周围人的活动有关,因此在公园的设计中要考虑到人的感受。郑州市纪伯城遗址公园就存在没有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文化需求和休闲游憩需求,没有为民众提供休闲场所的问题,除了遗址保护区的城基遗址外,缺乏其他有特点的景观节点。该遗址公园位于城市中心,并没有为附近居民提供公共休憩绿地,也没有很好地传承和发展文化,遗址保护与功能布局不协调,不能体现城市遗址公园的优势。

大明宫遗址公园兼备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功能,设计有滨水景观、草地、足球场等,功能分区合理,休闲游憩区面积大,为居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城市绿地空间(如下图)。公园既是遗址保护的有效手段,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挖掘与传承唐文华的基础上传达了城市历史文化,在功能上也满足了周围居民对城市绿地休闲游憩的需求。

3.3 文化主题与景观设计之间的一致性

部分城市遗址公园的公园景观与遗址文化衔接不上,存在文化主题与景观设计不一致的问题。公园位于城市中心,与周围城市居民的生活联系紧密,其景观设计的难点在于要传达明确的文化主题,体现城市的历史特色,推动遗址的文脉传承。遗址的存在能反映当地城市某种存在过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和地域文化价值的见证者,延续了民族文化。

城市遗址公园的独特性在于其文化主题与景观设计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要保持文化主题与景观设计的一致性,难点在于文化主题的表达以及对独特文化内涵的挖掘。大明宫遗址公园有明确的唐文化主题,其将遗址的文化价值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融入了景观设计中,不仅提升了古城活力,还促进了区域文化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保持文化主题与景观设计之间的一致性还有利于协调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发挥遗址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区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维护区域的古都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

4 基于共生视角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4.1 景观与自然的共生

景观与自然共生,就是在充分利用遗址公园原有景观格局和自然资源的同时,注重对其自身文化内涵和区域文化背景和文脉的深入挖掘,设计出景观与自然共生的特色遗址公园。黑川纪章在共生思想中强调建筑与自然共生、城市与自然共生,这种与自然共生的思想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相似,如儒家与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古典造园家提出的“师法自然”,都强调了与自然的共生。

遗址公园的共生策略注重景观与自然的共生,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重生态环境,将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融入自然与环境,建设带有极强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

大明宫遗址公园以生态基础设计构建为基础,以城市环境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及传统文化为特色元素,提升了该区域的城市活力,有利于生态涵养。遗址公园作为城规系统中的公共绿地,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生态平衡、推动景观与自然共生的作用。

4.2 景观与文化的共生

景观与文化的共生在于将景观营造与遗址文化结合,塑造遗址景观与文化魅力共生的遗址公园景观。作为典型的宫殿建筑群类遗址,大明宫遗址的格局有轴线清晰明确、主次分明的特点。公园在景观规划时,首先调查整理了遗址的历史资料,梳理了遗址自身的文化脉络,总结出整体环境氛围;在景观营造时,沿袭了历史空间格局和唐文化氛围,整体景观肃穆、平和,大气的氛围是景观与文化共生的体现。在景观与文化的共生中,应注意公园的主次文化关系,保证主要文化占主导地位,同时推动多元文化和现代文化在遗址公园中和谐共生。因此,景观设计应多考虑地域文化特征,协调景观与文化之間的关系。

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通过雕塑小品的手法直观展示了唐历史文化,几组雕塑小品在增加了与人们的互动的同时,很好地丰富了场所内容。在基础设施设计方面,综合考虑了色彩、风格、形态等要素与大明宫遗址自身承载的唐文化之间的统一,在表达出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景观效果的同时,体现了景观与文化的共生。

4.3 景观与时间的共生

黑川纪章认为,要以时间的视角观察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的关系[3]。以共生的思维解读这一观点,就是历史、当下与未来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在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中,景观与时间的共生在于文脉的传承、延续与发展。传统的唐文化和现代的景观设计规划思想的融合,大明宫遗址景观和现代的科技展示方式,都是景观与时间共生的体现。遗址公园景观是连接城市历史与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从历史与未来共生的视角来看,遗址保护与时代属性结合,能凸显时代气息和遗址特色。

要重视历史文化价值,强调场地自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重视遗址的历史记忆。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赋予公园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与元素,体现了大明宫遗址公园中景观与时间的共生。

5 基于共生视角的城市中心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5.1 主题明确原则

遗址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决定了遗址公园的景观特点与风格,主题明确原则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文脉的理解和挖掘。基于共生视角的设计原则要坚持文脉在城市遗址景观设计中的关键性地位,深入剖析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价值。遗址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历史文化传承是其承载的最大价值,能反映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习俗、建筑形态等,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要在明确文化主题的基础下营造独具特色的景观特征,坚持主题明确原则能增强人们对遗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2 整体性原则

基于共生视角的城市中心遗址景观要做到场地与整体的统一和有序。场地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环境、功能及文化上的整体性。在景观设计方法和设计语言上,应坚持整体性。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址本身的保护与利用,景观中植物、建筑、水体、地形等要素都应该服从于整体性原则。在建设遗址公园时要以保护为主,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以共生视角对遗址公园的要素和系统进行合理规划,这样不仅能完整地保留文化底蕴,还能对环境进行整体营造。

5.3 可持续原则

作为城市公共绿地,城市遗址公园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具备生态功能。共生视角下的可持续原则要求有长远的意识和全局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遗址的保护与传承,结合地域性文化和自身价值,赋予城市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魅力。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遗址景观朝着生态、持续的方向发展。

6 结语

面对我国城市遗址公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进行景观设计和研究时,可以将共生视角作为思考的角度。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建设为城市遗址公园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城市遗址公园在提升城市文化地位和生态涵养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两者是共生共融的关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有效地保护了大明宫遗址,重现了大唐王朝的气度与风华,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手法继承和发展了唐文化,不仅挖掘和传达了西安历史文化,同时兼顾了作为城市绿地的功能性。

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是当前背景下城市中心遗址公园规划实践的一次积极探索,其通过多种方式妥善保护和展示了大明宫遗址和唐文化,延续了该城市的历史信息,这对西安城市活力提升和区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论基础研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以共生理念为研究视角,分别从自然、文化,时间3个方面对大明宫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策略进行了解读研究,进一步深化与探索了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 周欣茹.遗址保护理念下的城墙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8.

[2] 王野樵.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3] 曹加杰,王星皓.城市河道景观中文化共生的营造方法[J].艺术研究,2019(01):13-15.

作者简介:潘万程(1996—),浙江丽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刘昕(1996—),辽宁大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作者:潘万程 刘昕

公园规划设计分析论文 篇3:

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对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大尺度和生态导向的规划与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特点,剖析现有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优化思路,包括三个方面,即在教学内容上,用前沿理论与实践引导大尺度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三结合”教学法来支撑开放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评价上,基于教学内容重构课程设计成绩评分标准。最后,文章进行近一年的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选题与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改革;生态文明建设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区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对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期望,大尺度和生态导向的规划与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风景区游憩规划设计和生态城市设计等,往往具有综合性和前沿性,任务要求更高、成果内容更复杂,课程设置在学生有一定理论储备和专业技能的高年级阶段。

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应该如何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行业发展需求,是笔者希望探索的重点,希望帮助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面对大尺度项目类型时建立应用生态、社会、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等知识综合解决人与环境复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大尺度空间生态分析与规划设计能力,为国家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创新人才。

一、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特点与教学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

特点

1.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在城乡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等的急迫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时代目标与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必须兼顾资源的保护、开发与配置,最有效地开发资源,最大规模地保护自然。各类规划设计项目应积極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重新认识时代发展对风景园林行业的新要求。重视四个层面的价值观,即在生态、社会、文化与经济层面的可持续价值观,在功能和技术层面的适用性价值观,在个体生理层面的健康价值观,在个体心理层面的愉悦价值观[1]。各类规划设计应及时更新规划思路和目标导向,探索新范式以适应生态文明时代,探索新的规划技术方法,以显示出风景园林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时代价值。

2. 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特点

现有风景园林学科培养方案中,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往往设置在大三大四高年级。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态和人文等知识理论知识储备,先修课程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植物景观规划等,他们也具备一定小尺度场地的规划设计能力,包括前期分析、功能组织、空间规划、设施布置与形态设计等。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类型题目通常为城市综合公园规划设计、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滨水区游憩规划、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旧城更新和生态修复等。

“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自然、艺术、人文、工程、社会、人类领域科学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于一身的学科和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跨界、协同的特性”[2],这一特点在大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类型中体现得最为显著。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多样复杂,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教学活动,涉及城市、城郊和乡村地区,需要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角度思考和跨学科研究分析,在生态优先的同时考虑居住、商业和游憩等社会经济诉求,需要了解自然过程、生态学、农业和城市发展以及与景观融合的基础设施[3]。

(二)现有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传统内容不支撑大尺度设计目标要求

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偏重让学生进行物质空间形态设计,偏重强调景观设计技巧和绘图表现,前期基础分析一带而过并缺乏科学严谨的生态分析方法的教学;忽略让学生对于场地内部及周边区域现状的深入分析和解读,轻视作为整体系统的宏观自然-社会环境的内在过程分析和复合服務功能的组织。现有课程设计目的还不够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要求,课程设计任务和成果内容无法支撑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复杂性问题的解决和综合性效益的发挥。

2. 教学模式——固有方法阻碍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培养

现有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案例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同时学生通过相关书籍阅读和案例分析来了解本次设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但不论是教师讲解还是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学生都出现态度消极、被动接受、表面完成任务的情况,对理论、方法及案例没有深刻地系统地解读,因此不能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方案设计的初期阶段,学生面对一个大尺度范围的、内容繁杂的陌生新类型项目时,显得无从下手,不能将理论和案例教学的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在课程的项目设计中。发掘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现有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缺少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面对大尺度综合问题时能够迅速应用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突破口,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阻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3. 教学评价——现有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分构成不合理

目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所有课程的评分内容都是统一不变的五部分:创意构思和场地解析20分,环境关系20分,功能关系20分,经济技术20分,图文表达20分。这样“一刀切”的评分标准对于中小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或许还能适用,但对于大尺度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不能准确评价学生设计成果的优劣,从而不能科学地引导学生的设计能力进步方向,进而影响对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优化思路

(一)教学内容——前沿理论与实践引导大尺度设

计教学内容

前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跟时代背景,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研究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关注风景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前沿问题与理论,比如景观都市主义、景观生态学、新城市主义和城市生态学等。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大尺度主题项目实践,比如城乡绿色空间系统、传统村落景观、乡村农业景观、国家公园和郊野公园等。将国内外的前沿理论与城乡国土空间各个主题项目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涵盖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设计任务要求和成果内容,并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设计任务衔接和传导体系。尤其在课程前半段时间,注重培养学生前期基础分析和对宏观尺度空间的把控与规划设计能力,对整体到局部、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全局性、大尺度分析与设计方法。

(二)教学方法——“三结合”教学法支撑开放与探究式教学模式

开放与探究式教学模式能突破标准化教学内容的限制,通过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即一种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半自主式”教学模式,提升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度、广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在整个教学进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逻辑主线形成“三结合”教学法。

1. 提出问题——多维体验式教学法

当前设计师越来越多地担任利益协调者的角色,针对大尺度场地范围(如郊野公园)涉及多个相关利益主体(居民、开发商和政府等),如何协调利益并提出该场地的规划设计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体验,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历史影像调及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不同时空的场地问题演变,从而提出多维度的科学问题。

2. 分析问题——理论渐进式教学法

由于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多样复杂,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但在短时间内学生无法理解和运用众多理论知识,因此需要将这些相关学科理论分级序化。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下生态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应该放在首位,以生态优先作为规划的第一原则,再将社会与历史文化等理论在教学中渐进式引入。在方案的前期分析阶段还需通过启发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交叉和融合,并分析它们在这块场地上的协同和矛盾的地方,鼓励学生形成各自不同的开放式的分析结论。

3. 解决问题——案例全过程教学法

将项目案例系统地用于方案设计的全过程教学中。在课程前期,教师讲解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串联,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老师讲解的案例分小组展开讨论,并组建自己的案例库。在课程中期也就是方案设计的主要阶段,教师可以将众多案例拆分成一些专题(如道路系统、生态保护与修复、游憩系统等),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筛选出可借鉴或启发性案例,并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调整将案例创新性地应用在自己的方案中。在课程后期也就是方案修改完善阶段,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关已建成案例及其实施评价,让学生继续根据案例深化完善方案。案例全过程教学法使同学们能够多维度螺旋式地借鉴优秀案例,其开放性使得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拓展规划设计思路,并提出独创性的解决方案[5]。

(三)教学评价——基于教学内容重构课程设计成

绩评分标准

准确来说,每一个类型的规划设计特别是特殊主题类型应该建立一套相对应的成绩评分构成体系,将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设计任务紧密衔接,动态调整与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及各项分值占比。课程考核还应将各项实践和汇报成绩结合起来,用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的方式,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方案汇报沟通等综合能力。

三、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选题与教学实践

(一)设计课程选题

由于每个地方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有较大差异,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现状问题,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的选题以场地的现有问题和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为目标导向,应注重选题的实效性和地域独特性[6]。本学院近一年风景园林专业高年级的设计课程的选题包括历史文化区城市更新设计、老城区城市公园提升设计、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边缘区郊野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和山岳型风景区规划设计等,项目场地面积逐步递增,每个选题类型的任务要求都涵盖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尺度的规划设计内容,但每个选题的规划目标导向和专项规划内容要求侧重有所不同(见表1)。

(二)教改实践(2020年上半学期)

1. 教学平台与资源

在2020年上半学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学院大四年级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被动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课程的线上教学主要采用QQ电话会议(屏幕分享)和超星学习通这两个平台。使用QQ群电话进行直播授课、讲评图纸、討论答疑和自由交流。使用学习通上传课程设计任务基础资料,通过问卷、投票、作业和讨论等功能进行学情调查和分析,布置课后作业和知识点讨论,充分利用学习通进行线上教学的数据分析和综合管理。

课程选题为“广阳岛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在学习通中上传设计基础资料,运用PPT课件、速课视频等教学资源。除此之外,由于疫情期间不能组织同学们进行前期现场踏勘调研,因此采用线上全景调研来获取设计场地信息,在广阳岛郊野公园规划与设计中,让学生借助多个网络全景虚拟平台(如720云全景虚拟平台、广阳岛全景春会平台)进行虚拟场地调研,可以获取海量视角的图片影像、动态演变的场地日志信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场调研缺失造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2. 教学模式选择

针对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涵盖范围广、内容多样复杂的现况,采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文本的限制,融入学生场地调研后的直接经验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知识的多样性和开放化。在“广阳岛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前期分析研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广阳岛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要素有哪些?你认为哪些要重点考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得出多个结论,最后形成各自独特的设计方案。

3. 教学实施组织

在教学实施组织上,对应教学目标建立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设计任务要求和成果内容,以及三个尺度的设计任务衔接和传导体系。例如在前半学期的郊野公园规划与设计中,成果内容设置包含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及管理实施这几个部分。此外,尤其在课程前期,通过QQ直播授课与软件操作实录,指导学生利用GIS软件进行现状生态基础分析,为后面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前进行案例搜集与分享。教师在第一节课分享优质的设计案例库网站,讲解具有代表性的规划设计案例,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串联,组织学生对老师讲解的案例展开讨论,并组建自己的案例库。同时,让学生搜集和筛选出各个设计阶段可借鉴或启发性的案例,包括前期分析、总平面图、设计分析图和表现效果图等,特别强调让学生思考和借鉴案例的概念构思上,通过模仿调整和巧妙组合将案例创新性地应用在自己的方案中。在课中进行设计指导与监督。鼓励学生自行分组,协作完成设计任务,让组员之间相互监督,增强团队合作精神。鼓励组员之间轮流汇报设计进展,增强对自己方案的理解和疏理。鼓励学生之间的点评、交流,相互学习。课后在学习通平台“PBL”布置作业,同时发布与该设计阶段有关的主题讨论,让学生明确此阶段的设计任务。

4. 教学实践成效

2020年上半年,大四年级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图2所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训练,每组同学在对上位规划和场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启发,提出众多契合生态文明价值观的主题概念和空间策略,并着重体现在各自不同专项规划设计内容中;(2)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强化,不同于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大尺度风景园林设计要求从现状分析研究、目标愿景、总体规划设计、详细规划设计到专项规划设计,学生设计思路从低年级的感性逐步向理性转化,强化了生态文明思想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设计分析研究;(3)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传统教室教学由于教室过大,学生在汇报时后排同学往往听不清,导致其不了解其他同学设计进度与设计优点,而线上授课将每组同学的进度、亮点公之于众,通过学生间互评和比较,形成有利的学习氛围,从一草、二草、正草,设计方案效果稳定进步。

四、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及行业发展需求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须增加学生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综合理论知识,并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科学合理地应用在规划设计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优化,让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顺利完成合理的设计任务的训练,提升学生与时代需求衔接的岗位实践技能。创新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综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以及设计专业课程上的模拟实训,培养出具有思想、技能和协作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风景园林专业综合性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锐.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中的9个关键问题[J].中国园林,2017(1):13-16.

[2]刘滨谊.学科质性分析与发展体系建构——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思考[J].中国园林,2017(1):7-12.

[3]张博雅,瑞克·德·菲索.大尺度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与实践——荷兰风景园林师瑞克·德·菲索专访[J].风景园林,2019,26(7):64-73.

[4]毛华松,彭琳,孔明亮.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半自主式”教学模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61-67.

[5]郭超.基于直观认知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过程性教学改革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177-179.

[6]吕琳,刘晖,杨建辉.中国西部建筑类院校公园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9,26(S2):29-3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基于样条分区的山地城乡河岸带绿色空间差异化规划研究”(52008062);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城乡样条分区的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规划管控方法研究”(2019BS069);重庆交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尺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2003020)

作者简介:余俏(1988-),女,汉族,重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城乡生态规划与设计。

作者:余俏

上一篇:长江水文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建筑设计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