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构架论文

2022-04-30

摘要:文章从交通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转经道的交通属性和社会属性,并结合转经道人流特征和附属设施需求,对交通衔接设施布局、个体服务设施布局、人流疏导设施布局进行研究。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构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构架论文 篇1:

自动驾驶背景下的智能交通场景系统未来设计

摘 要:本文从现代城市交通背景和面临的问题分析入手,预测用户未来交通出行需求的变化,探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交通变革的任务与实施路径。通过对未来智能交通场景构架设计,研究全感应式智能道路,全配套交通资源,动态可控的交通管理,高度集成的一站式服务,勾勒未来智能交通场景。从政府如何解决交通资源均衡布局与共享,前瞻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改造,再定义智能交通规则,提高未来城市交通服务与管理效能作了思考。

关键词:自动驾驶 智能交通 场景设计

Future Design of Intelligent Traffic Scene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utonomous Driving

Lu Jin

Key words:autonomous driving,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cene design

1 交通背景分析

1.交通难。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行方式发生新改变,家庭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上班、上学高峰时间相对集中,无法错峰出行,导致交通经常性堵塞,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一小时以上交通圈成为常态,事故频发,交通效率低下,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造成时间和资源的高度浪费。

2.停车难。由于城市车位配套规划问题,导致目的地停车难,乱停车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交通管理和城市美化,给环境带来不安全因素。目前,政府只能通过违章处理,从经济和驾驶证书扣分来被动治理,治理效果不好,还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抱怨,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3.交通资源匮乏。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提高交通效率,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交通道路建设和反复性升级改造,花费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加强公共交通治理。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流量,在一定的时限,采用了单向行驶、可变道、公共交通专用通道等手段来缓解这个矛盾,但是交通资源仍然匮乏,不能满足社会对便捷交通的需要。

2 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

自动驾驶汽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车载雷达、传感器以、摄像头等系统闭环控制,对路面环境实时信息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反馈、指令控制,进而保证车辆安全运行,未来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一定会无限接近或越过人的智慧水平。

1.汽车智能与智慧驾驶。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借助完整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能系统的规划、感知、定位、控制和自动驾驶,5G和V2X算法为车辆提供云端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安全稳定的出行。智能汽车采用高精定位、搭载AI控件等技术,通过决策规划系统,实现车辆控制与安全管理。以传感器为媒介,感知驾驶信息,采集交通实时信号,实时传递给行车计算机进行大数据分析处理,发出精准指令,控制车辆行为模式。智能汽车具有360°無死角的感知环境,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接近或越过人的智慧水平,能快速反应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和交通信息。[1]

2.身份识别与安全行驶。为实现自动驾驶,首要条件是汽车能快速识别并响应实时路况和障碍物。智能汽车配置传感器,以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来感知摄取数据,然后通过ADAS系统对障碍物身份识别。车辆收到目标信息后,结合本车的行驶数据信息,进行信息处理,利用信息融合技术,计算出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和速度等状态信息,进行障碍碰撞危险估计,发出识别指令,车辆接受指令后,防碰撞系统紧急响应,有效避免碰撞发生,确保车辆安全行驶。

3.深度学习与升级发展。随着计算机芯片、ADAS平台和造车技术的成熟,自动辅助导航和驾驶系统将传统汽车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使汽车自动适应智能召唤、自动交通信号灯提示、停车标志识别控制、监测限速标志等交通规则,完成自动巡航、自动转向、自动辅助变道、自动泊车、召唤等功能。系统根据不同类型潜在威胁做出相应警报和反应,为提高无人驾驶自适应性,系统对相关行驶数据收集,完成模型深度学习记忆,为智能汽车的升级发展提供数据和技术参考。

3 用户未来交通出行需求变化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人们交通出行方式正发生着改变,用户对交通提出了便捷性高、自主性强、舒适性好等体验需求,出行场景也随之发生改变:[2]

1.消费理念变化。由购置汽车向购买服务转变,人们根据出行要求,来选择出行方式,根据行程的长短、人数、目的任务来选择商务标准,可以自主式即时叫车、顺道拼车和途中换乘,节约资源和支出费用。

2.提前预约车辆。在出行前,线上约车,预设上车时间、地点。

3.车辆服务响应。系统根据用户对出行的要求,自动匹配车型,就近选择车辆派单,车辆接到系统派单指令后,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提供个性化服务。消费需求发生变化时,可在车上现场设置最新数据,反馈到系统平台,实时调整。

4.服务结算评价。服务结束,实时完成费用结算,车辆寻找就近的停车场所等待订单。客户对出行全程服务进行评价,建议和投诉意见提交客服系统平台,服务中心对客户满意度调查。

4 自动驾驶技术引领交通变革的任务与实施路径

1.自动驾驶技术引领交通变革。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无人驾驶技术的更新换代。在智能汽车研发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了AI技术,系统软件和服务平台对城市交通智能化建设给予友好支持。以交通大数据为基础,从社会需求出发,利用智慧制造技术提升未来城市交通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交通变革,政府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交通服务由被动式响应向主动供给转变,智慧化将成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3]

2.交通变革主要任务与实施路径。城市交通面临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的挑战,未来交通如何转型,从而解决交通资源均衡布局与共享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构建城市交通新发展格局,使交通管理部门,汽车生产企业和交通运营商联合组建城市交通一体化网络,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完成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交通运营服务平台,完成科技服务人类的历史使命。[4]行业必须统一规范,建立新标准,人们需要更新理念,执行智能交通新规则。按照“资源建设为基础、系统平台为支撑、安全管理为保障、便捷服务为目标”的原则,将交通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以新型汽车研发生产,智能道路建设,交通信息规则制订,公共设施配套,管理服务平台搭建为中心,进行资源与系统集成,促进智能交通创新与变革,来服务未来交通的社会需求。

5 未来智能交通场景构架设计

未来智能交通场景能集充电(有线、无线)、加油、保险、电子警察(即时线上处置)、保养维修、道路救援、停车场等一体化的系统构架。交通道路主要分为行人、非机动车、无人驾驶和机器人专用等车道,主体采用全感应式电子化通道,供给机器人专用和无人驾驶通行。机器可以代替人工物流,服务人类生活各领域。大数据支持智能通路的信息控制,实时按照交通流量自适应调整,实时响应拐弯和变道等切换。车联网技术保证车辆在狭窄和可变的街道上行驶,根据即时路况遵守不同的速度限制。未来路面和交通信号可以是实时的、动态的和可调节的。动态路面帮助调整车道数量、人行道宽度和行车方向,这意味着有限的街道可以根据需求提供多种用途。政府通过交通管理工具可以在后台实时更改车道和速度限制,控制人员与车流量,以满足交通顺畅目标。通过动态路面、自适应性基础设施和可智能移动的街道使城市空间被合理分配利用。

在未来智能交通场景构架系统中,与车联网配套的自动化运行和辅助管理设施设备,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结合的方式,节约环境空间资源,合理布局充电、加油、停车、维修等公共区域,方便汽车的动力源接续、故障维修保养、交通电子化无人管理和调度、道路检修保养、保险与求援等功能。

6 智慧交通系统集成远景

智慧交通对现有交通概念颠覆性变革和流程再造,通过智慧平台系统,保障交通高效运行,将用户感知、汽车标准、信号管理、交通调度、事故处置等交通场景高度集成,建立全新的统一规范与标准,改变政府服务角色,根据技术发展和服务需求对交通功能流程再造,通过交通运行平台,对交通进行7*24小时管理,汽车按照智能交通路线图,运用3D空间精准定位,通过导航系统到达指定地點,人们通过一站式智慧交通平台享受个性化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金强,黄航,郅朋,等. 自动驾驶发展与关键技术综述[J]. 电子技术应用, 2019(6).

[2]陈丽烨.面向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应用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若干思考[J]. 交通与运输, 2020, v.33;No.47(S1):210-213+223.

[3]高海峰.智慧交通发展趋势与构建[J].数字通信世界, 2019,000(007):150.

[4]张钰书.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交通未来[J]. 人民交通, 2020(2):22-23.

作者简介:陆金:(1995.11—),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产品设计师。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工业设计与未来创新、无人车与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方向。

作者:陆金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构架论文 篇2:

基于交通社会学的拉萨转经道附属设施布局研究

摘要:文章从交通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转经道的交通属性和社会属性,并结合转经道人流特征和附属设施需求,对交通衔接设施布局、个体服务设施布局、人流疏导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在交通衔接设施布局研究中对公交换乘站进行重点布设,在个体服务定位中优先满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同时在人流疏导设施布局中力求实现安检点和警务点实施步行道内外人流监测联动,进而形成完整的附属设施布局策略。

关键词:转经道;交通社会学;设施布局;出行引导

0 引言

交通社会活动是藏区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碰撞下西藏社会发展的显性特征之一。交通社会学的发展让学者们更加关注出行者个体,提供了一种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协调和优化交通关系,解决交通问题不可缺少的理论方法。

转经道(步行通道)作为高原城市交通中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了公众生活与交流的重要场所。转经道(即步行通道)的空间形态与椭圆形极为相似,其中以拉萨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的六条转经道即:“囊廓”“八廓”“林廓”“孜廓”“堆廓”和“麦廓”(“廓”为藏语,意为“圈”)最为著名[1]。转经道见证着西藏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以独特的形式融入了拉萨居民的生活。本文在出行秩序良好的高原城市拉萨,选取拉萨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的转经道为研究对象,结合藏地特色对其附属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导向性地推广步行交通,倡导低碳出行保护西藏的青山绿水,意义重大。

1 交通社会学理论

高原交通社会学作为交通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案例,旨在研究交通和人类生活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交通发展对高原居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改变着公众的生活方式,同时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并引领着高原交通的定位和发展。交通方式的多样化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获得了不同的出行体验。交通和社会生活的良性协调和发展,可以让交通发挥出最大的出行效用进而形成优质的出行体验。相反二者之间的非协调发展,如交通拥挤、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都会给出行者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和交通的良性循环。

交通社会学在高原城市拉萨所涉及的范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交通行为和社会属性;(2)多种出行方式联动的移动消费模式;(3)出行文化与公平;(4)交通资源配置与空间位移的实现[2]。学者谷中原认为交通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构架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停地调整[3]。章辉美认为交通是动态的微社会,是构成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因此交通社会学对交通规划有着特殊的学科价值[4]。何玉宏等和高建明学者的研究观点具有一致性,认为交通和社会紧密相连,并从交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这三个方面论证了交通社会学的有效性[5-6]。学者们对交通社会学理论方面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持续的研究,构建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交通社会学在个体出行行为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Sigrun和Kay,Wang和Cao分别针对不同城市的交通问题结合个人社会经济属性进行了出行行为方面的研究[7 -6]。Zhang和Veronique对交通社會学中关于生活方式与交通之间的机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分类[9]。Losada综合考量西班牙北部、中部和南部居民的旅行模式变化表明:除了跨文化影响和邻里关系以外,交通设施的配给也是影响公众生活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10]。

交通社会学在公众出行的实践中,社会学学者更倾向于分析交通和社会学之间的理论影响机理;交通运输工程学者更多地从微观层面运用社会学的思想来研究和解决交通问题[11-15]。交通社会学在高原城市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转经道作为城市中步行通道的特殊形式,学者们对转经道的关注度和研究力度都有待加强。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弥补高原城市交通附属设施布局研究的不足。

2 转经道属性特征

2.1 交通属性

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的转经道以古建筑物为依托,除了满足公众的日常出行需求以外,还兼具了旅游功能和朝圣功能[16]。转经道人流量较大,其路面宽度大于一般城市道路中对于步行通道的要求,以八廓为例,其路面宽度约为9m,具备较好的通行能力。

转经道作为高原古老又独特的交通基础设施,跟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共同形成了高原城市的交通体系,较好地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务。

2.2 社会属性

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转经道上实现了集结和交融,见证了藏区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碰撞和发展,已经成为拉萨居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

转经道衔接着各类与高原居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所,包括:小商品批发市场、菜市场、学校、医院、百货商场、超市等,可以较好地满足居民的部分生活需求。

3 附属设施需求分析

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市年平均空气含氧量仅占平原地区含氧量的64.3%[17],相较于平原地区而言,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步行速度偏低,且极易感到疲惫,在高原不适宜长距离的步行,宜采用间歇性休息的出行模式。每年7、8月份紫外线指数将达到5级,特别是11: 00 - 16: 00紫外线指数持续升高至峰值[18],公众在没有防晒措施的情况下,不宜长时间步行,并避免强紫外线辐射带来的人体伤害,包括皮肤伤害、头痛、头晕等。依据项目组的统计结果显示:转经道附属设置配置只有从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三个方面来提升公众的出行体验,才能有效地缓解高原气候给出行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在设施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兼顾人文环境,继而实现转经道的多重功能。转经道吸引的主要目标人群包括:旅游人群、朝圣人群和其他人群。不同人群对附属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出行者在安全方面的需求集中体现在警务站和应急医疗救助点的配置;对于舒适性方面的要求主要是休息座椅、休息亭、旅游路线指引设施、天桥垂直电梯、电动扶梯的配置;方便性的需求主要是与转经道衔接的其他交通方式设施的配置,需求的核心点是公交换乘站的合理配置。

4 附属设施布局研究

4.1 交通衔接设施布局

交通衔接设施布局中,在考量转经道与公共汽车、私家车、出租车、自行车、人力三轮车有效衔接的基础上,还需要实现对车流和人流的有效引导,以缓解节日期间车流、人流在部分区域高度聚集的状况。北京中路和江苏路是与转经道密切相连的两条城市主干道,同时北京中路还是城市的中轴线,密集地分布着各种商业网点和景点,因此在私家车和出租车停靠点的布局中应导向性地将私家车流和出租车流引导至江苏路停靠,以缓解北京中路商业路段车流过高的状况。在设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与公交车流的交叉干扰,同时出租车、私家车站点采取部分共用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公交换乘站作为分流转经道人流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布局中需要充分考量转经道人流的出行活动特征和城市用地情况,建立公交换乘站的选址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选取铁崩岗站、保健医院站、鲁固站、民航局站、白塔站、措美林站等6个既有公交车站的换乘站备选集。采用1-10标度标准对涉及的7个指标进行评估,数值越大,其所对应的指标越优。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同理可得负理想解的Hr (Yi,S+)。由贴近度定义,得到候选地址i的加权灰理想关联熵(pi):(2. 00 0, 1.763 2, 1.994 3, 1.943 1, 1.153 0,1. 714 6),6个候选换乘站点中,铁崩岗站、鲁固站和民航局站pi数值相对较大,因此作为转经道的公交换乘站。在冲赛康区域(北京中路)设立铁崩岗站,重点衔接步行道:八廓、孜廓;八廓街区域(江苏路)重点衔接步行道:八廓、孜廓;宗角禄康区域(娘热南路)重点衔接转经道:林廓。三个核心换乘站点的换乘公交线路数为12~14条,辐射以布达拉宫为核心的东、南、西、北多个大型居民小区。

4.2 个体服务设施布局

个体服务设施布局中以老年人的附属设施需求为标准,包括休息座椅、休息亭、过街天桥电梯、应急医疗救助设施的布局:(1)休息座椅布设的间距以1 km左右为宜,可以让老年人群蓄积体力。(2)休息亭的设置依据城市空間布局而定,同时避免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形成二次人流聚集。休息亭主要用于应对季节变化,在冬季抵御严寒,夏季缓解紫外线的伤害。在日常的出行服务中,休息亭还可以应对天气的变化,如下雨、刮风、下雪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为行人提供避难的场所。(3)在出行的过程中,老年人行动较为缓慢,同时受高原病的影响,部分老年人在上下天桥的时候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有过街天桥的地方应增设垂直电梯或电动扶梯,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群的出行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4)应急医疗救助设施的布局可以与休息亭进行联合设置,也可以与转经道所属区域的社区医院联动,配备应急药箱以及具备专业医疗救助技能的人员,重点应对老年群体的突发疾病,同时兼顾所有人群的应急医疗需求。

4.3 人流疏导设施布局

人流疏导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转经道分叉口设置旅游线路指引设施,如指路牌、电子显示屏等。(2)配置以人作为主导的设施,如警务点和安检点。安检点可直接布设在步行道上的节点处,主要监测人群聚集较多的重点区域和路段,在人群拥挤的时候及时采取措施疏导人流;警务点的设置可以依托转经道附近的便民警务站完成配置,主要是布设在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位置,以监测进出转经道的人流情况,在人流量较大的民族宗教节日期间启用。

在节日期间人群持续拥挤的状态下,转经道外部警务点可以实施交通管制,延迟人群进入转经道的时间,转经道内部的安检点可以对拥挤路段实施人为引导措施,缓解拥挤路段的人群聚集效应。警务点和安检点的内外联动可以对转经道的通行状况进行有效监测,人工疏导的方式不仅体现了转经道以人为本的交通出行策略,又可以确保转经道的畅通和有序。

5 结语

从交通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拉萨转经道附属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可以提高转经道的交通效用,吸引公众选择转经道出行,进而更好地利用西藏现代化都市发展进程中稀缺的步行交通资源。布达拉宫一大昭寺区域的转经道见证了拉萨朝圣习俗的变迁,同时也是西藏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碰撞的一个缩影。转经道在拉萨城市交通结构中至关重要,对转经道的附属设施布局进行研究,有利于在高原城市中推行低碳出行,保护西藏的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张虎生.青藏高原转经朝圣习俗的群体行为特征[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3,28(1):196 - 201.

[2]明海英.交通社会学探寻制约交通发展的社会因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01 - 07(A02).

[3]谷中原.关于交通社会学发展的学术研究问题[J].求索,2006(8):102 -104,117.

[4]章辉美,谷中原.交通社会学:对门新生应用社会学的构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48 - 52.

[5]何玉宏,邢元梅.交通社会学研究[J].理论月刊,2004(12):38 - 42.

[6]高建明.交通社会形象的新构建——《交通社会学》评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6(5):861.

[7]Donggen Wang, Xinyu Cao. Impact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activity - travel behavior: Are there ditterences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housing residents in HongKo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7 (103):25 - 35.

[8]Sigrun Beige, Kay W.Axhausen.The dynamics of commu-ting over the lite course: Swiss experience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7(104):179 -194.

[9]Junyi Zhang, Veronique Van Acker. Life - oriented travelbehavior research: An overview[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7(104) :167 - 168.

[10] Losada N, Alen E, Cotos - Yanez T R,et al.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Spain for senior travel behavior [J].Tourism Management, 2019( 70): 444 - 452.

[11 ]Chakrabarti S, Joh K -The eftect of parenthood on travelbehavior: Evidence from the California HouseholdTravel Survey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 2019(120) :101 -11 5.

[12]胡斌,周業成.地下步行空间公共安全设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13(3):573 - 578.

[13]芦守义.火车站综合枢纽城市配套交通设施规划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6, 60(10):102 - 106.

[14]Wang D,Lin T_ Built environment, travel behavior, andresidential self - selection:a study based on paneldata from Beijing, China[J]. Transportation, 2019, 46 (1):51 - 74.

[15] Tilahun N Y,Levinson D M, Krizek K J.Trails, lanes, ortrattic: Valuing bicycle facilities with an adaptivestated preference surve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A:Policy and Practice, 2007,41(4):287 - 301.

[16]张虎生,陈映婕.西藏转经习俗与个人宗教体验[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1):125 -130.

[17]何泉,王文超,刘加平,等.基于Climate Consultant的拉萨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分析[J].建筑科学,2017,33(4):94 -100.

[18]张核真,卓玛,向飞,等.1981 - 2013年气候因子变化对西藏拉萨河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5,37(5):1 304-1 311.

作者简介:程刚(1981-),副教授,研究方向:出行行为、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藏族朝圣人群出行组织与引导”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BSH077)

作者:程刚 赵清霞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研究构架论文 篇3:

基于SD模型浅析城市轨道交通对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摘 要:21世纪我国经济迅猛崛起,我国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有了新的理念。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欣起,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完善了现代化城市的理念和功能。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思想,来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对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现代化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均以1.4%以上的速度增长,引发了学术界和政府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强烈关注。仇保兴在“2003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战略国际会议”上指出,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也加速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2010年3月16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专栏7中列出了7个方面的“交通建设重点”,其中排名第二项的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仅次于“铁路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必然朝着“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商业繁荣、文化丰富、城市和谐”的理念建设和发展。

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加速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也必将对我国现代化城市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作用。本文将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利用SD模型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我国现代化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概述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交叉综合的、分析研究非线性信息反馈系统的

学科,是系统科学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紧密结合、研究系统反馈结构与行为的一门科学,是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目前,系统动力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宏微观经济、社会与人口、生态与环境、科技与教育、医学、生物学及工程技术等领域都有许多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成果。

在中国,很多学者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二、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影响的SD模型构建与分析

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现阶段,我国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地下运行的地铁、高架运行的轻轨。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更大、快捷准时、安全舒适、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特点和优点。

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1.模型的基本假定

在构建该SD模型前,我们先做如下基本假定:

(1)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公共物品,它的建设、管理等成本由政府支出,经营公共交通系统的收入,以及由公共交通系统(尤其是轨道交通)带来的经济效应所产生的税收均纳入政府收入;

(2)基于轨道交通工具的特点与优点,大部分市民具有选择轨道交通工具出行的偏好,且不考虑少数私家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2.SD模型构建与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影响的SD模型”如下图(1):

图(1)中,有一个负反馈环三个正反馈环,通过分析这些反馈环,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负反馈环B1——随着使用轨道交通工具出行的市民增加,城市交通压力得以缓解,城市拥堵现象得到改善;

(2)正反馈环R1——城市拥堵现象的改善,让政府愿意在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让建设更科学、完善的轨道交通系统有了资金保障;

(3)正反馈环R2——市民趋于选择轨道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地面机动交通工具资金投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在轨道交通工具的建设、管理和完善;

(4)正反馈环R3——市民对使用轨道交通工具费用支付增加,成为后期继续投入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资金的一部分来源。

综合上述⑴~⑷及整个因果回路图,我们可以得出,城市轨道交通改善了城市拥堵现状,让城市交通更便利了。

三、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环境影响的SD模型构建与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改善了城市拥堵现状,让城市交通更便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完善是否对城市环境产生影响,为了研究和分析这个问题,同样构建SD模型中的因果关系图,如下图(2):

图(2)中,有一个负反馈环和五个正反馈环,通过分析这些反馈环,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⑴正反馈环R4——城市空气污染有一部分来源地面机动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而轨道交通的建成,减少了地面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数量,有利于城市空气的净化,而城市空气越清新,让市民更愿意外出购物、休闲等;

⑵正反馈环R5——政府发现轨道交通工具的使用,让城市空气更清新了,同时也减少了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花费,这样以来,政府愿意花更多的资金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⑶正反馈环R6——城市空气清新了,会增加市民对城市和政府好评,从而增加了政府对轨道交通建设的信心和动力;

⑷正反馈环R7——一个城市环境的好坏,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空气是否清新。一个城市空气好,更适合人们居住,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迁入这个城市生活居住;

⑸正反馈环R8——一个城市是否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城市的交通是否便利。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让这个城市交通更便利、更有魅力,交通便利也会吸引更多的人迁入这个城市生活居住。

⑹负反馈环B2——随着迁入该城市生活居住的人的增加,会城市交通造成一定的压力,政府应调控迁入人数,不断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综合上述⑴~⑹及整个因果回路图,我们可以得出,城市轨道交通让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增加了市民对城市和政府的好评,从而让更多市民喜好外出购物、休闲,让更多外地人迁入这个城市生活居住。

四、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商业文化影响的SD模型构建与分析

通过以上的第3、4节的探讨分析,我们发现,城市轨道交通让城市交通更便利了,环境更优雅了,愿意外出购买物、休闲、娱乐的市民更多了,愿意迁入该城市工作、生活、居住的人更多了,市民对城市和政府的评价更高了。

基于上面探讨分析的结论,我们构架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商业文化影响的SD模型中的因果关系图,如下图(3),并其加以分析:

图(3)中,有两个负反馈环和五个正反馈环,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反馈环,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⑴由于城市的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市民对城市和政府的评价高、城市人口的增加、愿意外出购物休闲娱乐的市民增加,会吸引更对的商业文化来该城市投资,促进了城市的商业文化繁荣。然而,商业文化项目投资和建设的剧增,也会给城市空气、环境、交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⑵城市商业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政府税收的增加,一方面政府税收的增加,可以建设和完善城市配套的硬件软件设施和相关服务体系,来吸引更多商业文化投资项目进入这个城市;另一方面,政府税收的增加,政府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场所,比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公园、城市绿化、体育娱乐场所、图书馆等,让这个城市更多交通便利、商业繁荣、文化丰富、环境优雅、舒适宜居、城市和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利用SD模型的方法,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商业文化的影响”三个因果关系图,来探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对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影响。

通过上文的探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相关结论,并给予相应的建设性建议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并根据当地情形,创新地建立科学合理的轨道交通模型,并可以借助政府和民间投资相结合、政府管理和市场营运相结合,科学开发轨道交通经济圈等,让轨道交通建设促进现代化城市发展、让现代化城市建设推动轨道交通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J].城市发展研究,2003,(6):3-17.

[2]新华社.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010.

[3]城市道桥与防洪[J].2011.(3).

[4]钟永光,贾晓菁.系统动力学[M].科学出版社. 1.2000.

作者:黄兆 衷亚成

上一篇:无因管理制度损害赔偿责任论文下一篇:项目人事绩效管理体系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