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过程中水工环地质勘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工环地质勘察结果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对于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的重视力度不足,不仅导致大量自然资源被浪费,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 篇1:

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核电与核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使得社会大众对核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辐射环境监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是对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概况,并为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7.03.117

Key words: nuclear and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project management

核与辐射环境的检测能力间接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软实力,因此,我国的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系统也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趋于成熟,监测范围涵盖全国的辐射环境质量。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作为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中的一部分,保证其质量能够使我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取得更好的质量。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通过完善机制、加强人才建设等方式,促进我国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质量的提高。本文就是关于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的分析。

1 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

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历经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再加上面临着反核恐怖的严峻形式,使得越来越多人都开始意识到核与辐射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核与辐射环境的监管力度的体系直接关系这我国发展的壮大趋势,也是世界立足的新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网络两中心”、“边境地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国家辐射环境监测国控网建设项目”等多个项目,同时还对我国众多省级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工作,全面提高了我国整体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又组织了“中央財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对相关单位与众多项目进行综合协调,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将预设的各项要求与指标在预算范围内如期完成,实现了我国在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的最大化投资效益。

2 完善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一个合格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数据库

对于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来说,不只是总承包商具有的系统集成能力会对项目建设成败产生影响,而且设备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性能以及售后服务也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因此,要分类筛选项目中涉及到的所有设备以及服务,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可以提供关键服务与设备的供应商上,对供应商的各方面进行严格审核,然后再将其列入到关键供应商名录中,并与供应商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2]。同时,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可以与新时期的科技发展相结合,做的真正的与时俱进,因此可以将供应商的管理导入计算机,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数据的导入还必须要有时效性,即数据的真是和有效性最好通过计算机的相应功能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就可以将客户的基本信息收入数据链,数据链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供应商团队的管理难度,对一些潜在供应商的各方面详细信息,也能进行动态管理,同时供应商管理数据库的存在,也提升了每一次交易的自我审视,对于监测建设的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

2.2 建立一个完善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

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要进行相应的项目调研以及设计、进度、合同等管理,并对用户需求进行细化分析,通过这些措施使设计变更向零趋近。同时,对于设计变更问题也要引起重视,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设计变更管理机制,让问题可以在萌芽阶段就被发现并予以解决,将损失的程度降到最小[3]。

2.3 将项目信息管理中心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项目信息管理中心的职能是将信息整合、核实,然后实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交接,这种管理中心的存在会让整个项目的变化及时的反映出来,也能折射出动态趋势,但是我国的项目管理机构在这一方面有待加强,管理中心的各项职能形同虚设、定位不准,因此将信息管理中心的相应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是一条必经之路,而且还可以将有效的项目信息及时传递给与项目相关的各方。

2.4 加强项目管理团队的建设

项目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对项目执行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因此要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培训与项目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挑选合格优秀的人才,培养一支具备核与辐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能力并且又懂相关国际惯例和项目管理知识的人才队伍[4]。

3 结语

综上可知,在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中,核与辐射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规范化与高效化管理可以为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因此,加强与完善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能够推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取得更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陆巍巍,岳会国,李宏宇等.我国现行辐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缺项分析[J]. 核安全.2013,(04):24-28.

[2]认真贯彻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努力提高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管理水平——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厅长王建中在2012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2,(01):1-9.

[3]张建岗,姚仁太,任晓娜等.福岛核事故对中国的影响及应急经验[J].辐射防护,2012,(06):362-372.

[4]李干杰. 承前启后 锐意进取 努力实现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在2015年度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年终工作总结会议上的讲话[J]. 核安全,2016,(01):1-10.

收稿日期:2017-05-09

作者简介:周琪(1964-),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辐射监测的质量保证与管理体制及机制。

作者:周琪

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 篇2:

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防治措施

摘要: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过程中水工环地质勘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工环地质勘察结果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对于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开展的重视力度不足,不仅导致大量自然资源被浪费,城市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很大的破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发展。基于此,必须加大对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开展的重视,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勘察概述

1.1 水文地质

水文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地下水的运动以及变化情况,而水文地质一方面是为水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实现对水的探索。结合水文地质的实际情况,及时人员能够准确的找到水变化的情况,并且了解地质层。

1.2工程地质

当前,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越来越多,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勘察技术能够全面了解地质雷达以及微震等具体情况。同时,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还包含对路基压实效果的检测以及桩基质量无损检测,保证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达到预计的水平,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新技术,提高工程地质勘察的总体效果。

1.3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也是勘察的重点项目,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环境地质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尤其是地表水源和土壤污染等问题,通过进行环境地质勘察能够了解其具体情况。环境地质工作的规范开展使得技术人员能够准确的了解地表灾害,并且针对地面沉降以及泥石流等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地表灾害的深入了解和调查时环境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规范合理的开展环境地质勘察工作。

2水工环地质勘察的相关问题

2.1数据过于片面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受勘查技术以及技术人员综合水平的影响,水工环地质勘查获得的数据过于片面。同时,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使用的勘察设备比较落后,其勘察结果的精确度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影响水工环地质勘查质量的重要因素。

2.2监管不够全面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包含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勘察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加大对勘察工作细节的处理,全面提高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管理人员应该全面落实监督与管理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地质勘查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分析,当前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管理里人员并没有发挥重要的监督与管理作用,其具体表现为:第一、管理人员对于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了解程度不够,无法准确的把握监督与管理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第二、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在日常开展监督与管理工作时经常出现工作消极的情况,这就导致勘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降低了勘察结果的可靠性。

3水工环地质勘察的防治措施

3.1GPS勘察技术的应用

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可以在堪察使科学规范的应用GPS勘查技术。通过GPS勘查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准确的找到被勘察区域的位置,并且该技术使用时不受空间的限制,能够实现对被勘察区域的全天候监控大大提高了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该技术使用时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小,在水文分布、环境污染等中运用该技術,能够提高勘察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并且数据传输的效率比较高。

3.2TEM技术的工作方法

TEM技术是当前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进行时常用的技术之一,相比于其他勘察技术,该技术使用过程中具有更突出的优势。TEM技术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地形的勘察,无论是山岭还是河流,都可以应用该技术。同时,TEM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勘察效率比较高,能够表现出突出的敏感性,从而实现了对水文地质的高效勘察目的,提高了数据结果的可靠性。此外,TEM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其噪声比较小,不会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3.3RS技术及其应用

RS技术就是人们常说的遥感技术,借助航摄仪以及多光谱扫描仪等先进的传感设备能够实现对空间信息等的采集目的,并且将获取的数据信息传输到地面接收设备中,通过数据转换器将数据传递给技术人员,从而帮助技术人员快速了解地质信息。就目前的情况看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和土地资源调查等多个方面的应用比较多,并且勘察结果的可靠性更好。应用原理如下图1所示。

遥感技术使用的具体流程:第一、借助航空摄像技术对地表的各类地理信息进行获取,然后通过地质波普的特征进行成像,这期间技术人员可以准确的把握被勘察区域的位置以及轮廓,还能够对空间结构进行成像。第二、数据处理主要是依靠辐射矫正、几何校正等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将事先获得的地理信息转化为图像,为人们呈现出清晰的调查内容。通过图像,技术人员可以详细的了解地形地貌特征,并且对人类活动范围进行明确。第三、结合实际情况,技术人员可以对图像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辐射亮度等的不同,判断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准确评估人类活动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

3.4RTK技术的应用

RTK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突出优势是能够实现动态地质勘察的目的,该技术应用是技术人员需要根据被勘察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基准台,并且合理布局信号接收装置。信息采集与获取的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随机应变,合理运用基准台和流动台,保证信息采集更加全面。同时,接收到的数据信息应该有专业的人员进行处理,对基准台和流动台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值从而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水工环地址勘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RTK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该技术应用时其操作步骤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设备比较少,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低。

3.5强化监管力度

(1)加强环境、水文、资源、地质和环境安全问题的调查和管理。目前,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水资源利用中的严重污染,长期来看,会严重破坏城市地下水的供水平衡,因此,城市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过程有必要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社会发展。(2)继续加强优先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安全调查管理。工程地质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有显著的特殊性,通常在环境管理过程中,管理有很大的困难和问题,有很大的社会风险,工程地质环境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等。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地质环境监测项目管理的力度,有效加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要实现重点、系统的组织,例如,建立水利建设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现场气象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并对其进行数据采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现场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水平,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过程的质量。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程度的加深以及城市发展受到的制约力度的提升,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前必须科学规范的开展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全面了解工程施工现场水文地质情况。同时。不断优化和创新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不断提高地质勘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覃有飞.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2):193-194.

[2]张茂娴.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及其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9(20):278-279.

[3]刘永中.探究当前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技术及其应用范围[J].西部资源,2019(03):113-114.

作者:陶钟

环境监测项目管理论文 篇3:

环境监测市场化有理有据有需求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和督察体制机制。我们想知道,现行环境监测体制存在哪些问题?要改变目前环境监测无法满足环境管理需求的局面,环境监测市场化是否可行?我们又该如何推进监测市场化进程?

现行环境监测体制的问题

记者:在目前的环境形势下,我国的环境监测体制能否满足环境管理需要?存在哪些问题?

马中: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执法的科学依据,是环境保护的科学手段,也是衡量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自198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建立以来,30年来,中国环境监测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4级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机构已有约2500个,全国环境监测人员为约5.3万人,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已成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重要支撑。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民对于良好环境状况诉求的日益增长,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势必向着立体化、纵身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无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就目前的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尚无法充分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要素的多样化、污染物的复杂化以及人们对与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势必要求环境监测对象更加多样、监测程度更为深入、监测技术更趋高新,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而言,从新的环境污染现象出现到有效环境监测方法的确立,是有一个时间进程的,因此,做到环境监测完全跟上环境变化是非常困难的。

技术装备不足,导致环境监测难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求。这一点在县一级的监测部门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基层县区地大面广,污染源众多,污染治理水平普遍偏低,基层环境监测任务繁重,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表明,达到建设标准的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不足17%,不少地方环境监测仍存在着眼观废水、耳听噪声、鼻闻废气的原始环境监测方式,必要技术设备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环境监测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瓶颈之一,并且直接影响地方环境监管的效果。

人员能力薄弱,制约环境监测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员编制少。日本环境省内设水大气环境局负责水、大气、土壤、自动车(流动源)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人员编制约140人(属公务员),同时各地方也有比较充足的环境监测专业人员。而我国环境监测人员数量相对少得多,全国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平均仅为16人,低于《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三级标准,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境监测各项任务的有效开展。二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测站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高、专业人才流失等现象在一些地区还比较普遍,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保障,环境监测工作也就难以有效开展。

监测经费短缺,阻碍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我国基层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尽管环境保护已经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科目,但难以足额及时地予以拨付,导致不少地区连环境监测日常工作经费都难以保障,出现了“必需设备没钱买,有了设备用不起”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技术装备、人员能力与资金保障这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加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本身的日益复杂化、精细化、系统化,使得当前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需求。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完善相关制度外,探索环境监测市场化或许会提供一条可行之路。

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可行性

记者:环境监测市场化是否可行?为什么?

马中:诚如上面所言,环境监测当前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体系已无法完全胜任我国环保工作的发展。转变职能,以市场为纽带形成政府与社会相互补的环境监测体系将成为探索环保新道路的重要一环。而环境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实现其市场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有理、有据、有需求的。

从理论上讲,在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长期以来,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而且还要负责政策的执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众需求的日益增加,政府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单纯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其结果是政府机构日益庞大臃肿,行政成本日益上升,而办事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和公众福祉的快速提升,同时也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下降。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得到广泛印证。在此背景下,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并被各国广泛接受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政策的制定者,是通过分析社会问题的本质来寻求解决方案,并通过政策评估等来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政策制度,从而将传统的管理与政策执行一分为二,明确了政府的主要职责。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无疑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但绝不是唯一提供者,应当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市场运作方式,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互相补充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于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考核的职责,认为这是确保公共服务市场化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简而言之,政府角色应由“划桨”转为“掌舵”。当前,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该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成为政府管理转型的基本依据。

再回到现实中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的诉求日益强烈,加上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环境监测无论在监测内容上,还是监测项目以及频度上,或是监测技术上都有了更广、更多、更深的要求,单纯依靠政府的环境监测系统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和公众的要求,这就产生了对于环境监测市场的需求。我们知道,只有需求没有供给,同样也是无法实现环境监测市场化的。

那么,我国除了政府之外,有没有具备提供环境监测的其他主体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仅就我国高校而言,目前全国设置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300所,已遍布我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些院校绝大多数具备良好的环境监测的实验条件以及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项目,使得众多实验室大部分时间处于空置状态,造成了极大了科研浪费。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条件,在环境监测中引入高校资源,可以减轻政府环境监测的繁重任务,同时也可充分发挥高校特长,可谓双赢。当然,除了高校以外,众多企业、研究机构、环保社会组织等都具备了相当的环境监测能力,只要采取的方式方法合理到位,这些都可以成为政府环境监测体系的有效补充,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国际上可借鉴的经验

记者:发达国家建立了怎样的环境监测体制?是否以市场化为导向?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马中: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方面可谓是面广、内容多,根据贾西津,苏明二位学者的统计,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范围涵盖了基础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养老服务、残障服务、文化与传统保护、促进就业、规划等领域。而其中日本、美国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借鉴。

日本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和功能,相关环境事务能委托给市场运作的,尽可能交由市场主体(如社会专业性机构、劳务型公司、社团式活动等)承担;在必须依靠政府能力完成的事物,则由国家为主体承担。具体到环境监测,日本采用的做法是将关系重大、涉及大多数公众的监测工作(如流域监测等)由政府监测部门承担;而对于企业环境监测,则采取的是政府监管下的市场监测模式。具体而言,日本的监测体系是由政府和相关市场主体构成的。其中政府主要承担项目管理、资质审核、技术监督等职责,而企业等则对污染源进行常规监测,二者之间通过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构成联系。日本这样一套“政府规划监管、市场运行监测”的模式,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美国则在环境监测商业实验室运作方面,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美国政府对于商业实验室的建立和运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将实验室依照监测能力、监测内容、监测范围划分不同等级(美国商业实验室可以提供的报告级别有第二级、第三级和第四级,其中第四级的要求最高,可以为美国环保局提供监测报告),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实验室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旦实验室达到某一级别,就可以通过投标等形式获得政府委托的监测项目进行运营,同时其在运营过程中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一旦出现疏漏,就面临处罚、降低等级甚至取消监测资质的危险。

通过分析日本、美国的环境监测市场化机制可以发现,明晰政府和市场职能、完善监管机制、市场主体多样化是这些国家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为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如何推进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

记者:在目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马中: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分开,建设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就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同样也面临着如何发挥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问题。在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进程中,要保证环境监测市场化道路走得平稳有效,需要在职责界定、制度建立、强化监管等方面做足文章。

首先,为使得有限的政府环境监测资源能够更加集中、有效地应用于基础性、公益性的监测项目,同时调动市场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应明确政府和市场主体在环境监测中的职责,厘清环境监测内容的特性。政府在环境监测中应当承担起政策(包括规划、标准等)制定、监管、信息收集发布以及基础性的环境监测工作;而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及企业等市场主体则应当通过投标、接受委托等形式承担政府外包的环境监测项目,进行监测并确保监测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完整准确性。这其中需要明确哪些环境监测项目应由政府承担,哪些应由市场主导。可以将环境监测项目划分为公益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对于像流域水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核监测等涉及面广、基础性的监测项目应由政府主导;而对于企业污染源监测等监测项目,则可以交由市场完成。

其次,为保障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有序、高效,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应针对环境监测的特点以及市场化的特征,对环境监测的标准、方法,监测机构的资质、能力,监测质量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发布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依据。同时效仿国外做法,建立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证分级制度,建立监测信用档案与淘汰机制,从制度层面规范市场的环境监测行为。

记者:市场化虽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也存在失灵的问题。如何确保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政府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马中:市场化确实面临着失灵和寻租的困境,为保障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强对环境监测市场行为的监管。也就是说,通过监管,促进政府做好“放”和“收”两方面工作。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采取定时、不定时等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举措,对市场主体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并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和公众监督,确保环境监测承担者行为合法合规,对于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违法相关规定、出现差错事故的,依照情节严重程度采取吊销监测资质、清退出环境监测市场等措施,维护环境监测市场有序、规范。

环境监测其本质是一种公共服务,虽然通过市场化可以提高其效率,但绝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手,相反,政府要在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市场化切忌抱有一蹴而就的思想。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在推进市场化的进程中更需谨慎,可以通过“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模式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上一篇: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