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以建成后的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地生态公园监测的意义,监测评价的关键技术,以及监测内容和手段,并对新的监测技术进行畅想,对我国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论文 篇1:

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所在。因此,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从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入手,结合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分析了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应用;数据管理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确保环境管理工作顺利、有序开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举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准确反映出当地环境污染状况、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河流流域生态状况的主要手段,从而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1 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所谓的生态环境监测其实就是生态监测和环境监测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生态与环境两个方面的监测内容。其中生态监测包含了生物监测、地球物理化学监测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监测技术。而环境监测是对所有对环境有危害物质的监测,它包含了噪音、振动、光、热等多种因素。总的来说,在具体工作中自会有正确的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监测工作,才能更好、更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出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以及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2 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监督和信息服务的,但是由于当前生态环境监测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影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还存在着监测手段落后、监测数据准确度低以及监测能力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着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1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缺乏动力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基本还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大锅饭式分配体系特征,大包大揽、形式主义等现象严重,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同时整个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还无危机感科研。虽然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已经得到了更改,但是监测部门的工作流程依然依旧如往,导致整个环境质量评估标准不全,结论不客观现象突出。其次,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因为对工作的不重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也较少,使得整个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分析力度低、工作周期长且灵敏度不佳等现象突出。

2.2 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不稳定

环境保护部门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它既是环境监测站的行政领导,又是主要的服务对象,这就决定了它不但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从属、支配人员,也是长期处于一线的操作人员。但是就这么一个部门,还面临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影响,使得大多工人员心存恐慌,导致工作无法静心开展,每天考虑以各种理由和方式脱离这个工作岗位,从事其他的工作,这就造成工作效率不高、监测结果准确度差等。可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又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要求员工从熟悉岗位到能对监测结果做出明确的判断,能迅速、准确的实现数据分析和处理,这都需要工作人员的长期积累和努力,而变动过快的工作岗位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监测水平。

2.3 工作人员少、任务量重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以目标责任制为基础进行的,是按照工作指令完成各项监测任务的工作流程。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这也要求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力度,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临时性、突变型问题。面对这种现象,监测工作人员若是还处于闷头苦干、只求数量而不求质量,那么必然会出现长期加班和劳累的现象,从而弱化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效率。

3 生态环境监测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制度

抬高市场门槛、强化管理制度是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确保监测结果准确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前提。这种做法能有效的打破环保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垄断,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竞争优势。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促进监测机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环境监测机构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自负盈亏、自担责任、自我发展,摆脱行政干预。

3.2 加强监测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培养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和保持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性措施。在监测能力中,人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完成好艰巨的监测任务,进行工作创新,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3 规范内部质量体系,加强运行监督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监测管理的核心。监测站应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制订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加强过程监督、过程控制,实行考核持证上岗。

4 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4.1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境管理的基础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和基础手段,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水平。随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日趋法制化、定量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依靠科学的、有权威的监测数据实施各项环境执法管理,体现了环境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生态环境监测是制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4.2 环境管理依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监测作为执行环境保护法的技术仲裁,为环境管理决策、环境规划、排污收费、环境指标考核、环境工程验收服务。具体表现在: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限期治理验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验收、排污收费、总量控制、环境状况公报、污染事故处理及污染纠纷仲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估、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的审定等方面,环境管理依靠生态环境监测提供真实、有权威性的监测数据。

4.3 生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

生态环境监测要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的职能。一是要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结合自然环境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展变化规律,定期写出环境状况报告。二是要查清污染源,了解排污动态。三是加强监测统计分析工作,揭示出各种环境问题的本质,预测环境发展趋势。

结束语

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已度过了几十个年头,在这些时光中,通过我国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未来的生态环境监测中,工作人员要不断的进取和创新,使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事业不断提升壮大。

参考文献

[1]姜殿玉,张盛开,丁德文.N人非合作条件博弈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5(4).

[2]李志伟.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4(1).

[3]李南奎.环境监测管理作用及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科技,2013(21).

作者:于海滨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论文 篇2:

试论湿地公园建成后的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管理工作

摘 要: 本文以建成后的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湿地生态公园监测的意义,监测评价的关键技术,以及监测内容和手段,并对新的监测技术进行畅想,对我国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 http://www.xzbu.com/9/view-2693334.htm

关键词: 湿地公园 生态环境 监测 技术关键 内容 发展设想

1.我国湿地现状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很高,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一个湿地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有天然湿地2500万hm2,以稻田和池塘为主的人工湿地4000万hm2及绵延的海岸湿地。

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利用活动,使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湿地生态功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目前,湿地受到的威胁的种类和程度日益加大,约40%的重要湿地受到中等程度或更严重的威胁,而且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加,威胁会继续加大。威胁主要来自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围垦和开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意义

我国政府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极为重视,尤其是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后,为履行公约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做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为掌握我国湿地类型、分布、结构和功能等,我国首次进行了宏观湿地资源调查。目前我国湿地定位监测研究较少,尽管一些部门已建立了若干个监测站点,但各站点多是独立的,缺乏统一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方法,数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建立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定期提供动态监测数据与监测报告,分析变化原因,提出全国性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为国家湿地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充分发挥湿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湿地监测和评价的技术关键

湿地定位监测就是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处理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的循环与反复。因此,湿地定位监测工作量大,涉及的内容广泛,监测数据应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即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序列兼有。

湿地生态环境评价办法则为综合评价全国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所选湿地监测指标基本上都能定量描述,并通过专家打分系统,即下级指标对上一级指标贡献,分层逐级综合,专家给出各个打分区域对应的湿地状况,由此湿地实际状况得到整体反映,湿地的发展变化趋势得以预测。最后,掌握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情况,分析影响其现状的主导因子,制定有利于湿地三重效益发挥的决策方针,从而使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发展,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湿地公园监测的内容

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社会公益性主题公园。湿地的监测涉及自然环境因子、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湿地开发利用和受威胁情况、湿地管理变化情况、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不同湿地类型特有的专项指标。

在湿地监测研究方面,重点是对恢复后的湿地进行监测,一个监测项目的实施过程可被简化为以下四个步骤。

确立监测目标→选择监测手段→选择监测方法→分析和解释

湿地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包括那些容易发生变化的湿地自然因子(水文和土壤因子)、湿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情况、湿地开发和受威胁的情况、湿地管理变化情况、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4.1湿地自然环境监测

湿地自然因素是湿地目前状况潜在表现,也是决定湿地发展最重要因素。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从根本上反映湿地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是湿地自然因素的外在表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剂",能够完全地、比较直观地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并预示其发展趋势。

4.2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

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植物种的数量、植物种群数量、指示植物种的数量、指示植物种群数量、水禽种数及主要水禽种群的数量、兽类种数及种群数量、两栖类种数及种群数量、爬行类种数及种群数量。

4.3湿地开发利用和受威胁状况监测指标

湿地受威胁状况指标和湿地保护与利用指标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的正负两方面的干扰,从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来看,湿地退化根本原因是严重人为干扰,人为干扰是湿地发展的决定因素,人为干扰程度决定了湿地现状。干扰指标主要有保护区级别、征占面积、污染程度、湖泊富营养化等,并主要掌握在湿地区进行的各种开发活动的内容、范围、强度等情况,且具体指标依据当地情况而定。

4.4湿地保护和管理监测指标

了解湿地管理机构的变化情况、各种湿地保护规章、条例的颁布实施情况、采取的湿地保护行动。

4.5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湿地利用状况指标

社会经济指标主要是经济效益,包括监测年度湿地周边乡镇的人口、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主要产业变动情况等。

5.湿地监测技术发展设想

5.1充分利用最新技术手段

湿地的定义范围十分广泛,加之湿地特有的特性,如沼泽湿地从地面难以接近、湿地植被较为矮小、明水水体特有的反光性等,只有依赖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和专家预测预报系统才能高效、及时而准确地进行长期监测。

监测的主要技术随着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遥感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态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卫星遥感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卫星接收地面反射光谱后将它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发回地面,数据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以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直接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关于地表物状况的信息(例如植被类型、生物量、土壤类型等)。

微观信息则以固定观测点观测获取。在一个特定的项目地区,实地勘测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包括对生态栖息地结构、水质和水文、动物种群,以及野生动物和鱼类对环境污染程度的测定,如:土壤、单个有机物、水的物理和化学属性如果不进行实地勘测就无法有效进行测定。单个植被和植物种群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进行实地勘测。

5.2宏观与微观、点与面相结合的方法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的宏观信息(面)以遥感手段为主获取,微观信息(点)则以地面核查、固定观测为主获取,利用将"空中"与"地面"野外核查、固定监测点连续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量实地调查,将面上宏观监测与定点网络监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使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对实地、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在湿地调查和定点监测的基础上,确定和完善全国湿地监测技术体系,逐步建立湿地监测分类专家系统,包括数据库、动态模型的建立及GIS和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湿地信息管理系统。

6.结语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質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探》 李新华.

[2]《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初探》陆国强.

作者:范孟波 王芹芹

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论文 篇3: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与管理要点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现场采样质量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结果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文章在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目的和重要性基础上,研究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与管理要点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管理要点探讨

引言

现场采样是获得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采样质量直接相关。因此,人们应该重视现场采样工作,采取相应措施,保障采样质量,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最终有效保护环境,促进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1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目的和重要性

通常我们用“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来反映对监测工作的质量要求,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生态环境监测应实施监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点位设置、现场采样及监测、样品贮运、样品测试、数据处理和评价的全过程。环境样品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必须采集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样品,才能做到正确了解和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实践证明现场采样及监测所引入的误差往往是最大而且是最重要的误差,有时甚至可以造成监测结果出现数量级的差别。当样品不具备真实性和代表性时,就算实验室分析工作采取再多的质控措施、分析的结果误差降的再低,也无法弥补和改变样品失真所致的严重影响,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因此,现场采样是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重视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使采集到的样品是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的样品,是符合计划要求的、真实的性的样品。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就是满足“五性”和法律法规、相关的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2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

2.1制定监测方案

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具体的监测方案。在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由于监测目标具有多元化特点,因此,每一次开展环境监测现场采样任务时,对监测样品质量的要求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鉴于此,在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工作之前,必须明确本次监测工作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对应、有效的监测方案。与此同时,在进行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前期通过现场调查收集到的一些文件以及重要信息,都可以作为制定方案的依据以及内容。在制定具体监测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方案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监测对象的内容,现场采样的实际记录、现场采样监督管理措施、现场采样样品的保存方法、样品运输的注意事项等,严格按照监测方案的结构组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方案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制定。

2.2现场采样流程的规范性

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开展采样工作,并对现场采样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真实地记录。在具体采样前,需要对应用到的监测仪器设备实施维护保养,特别是在仪器设备使用前后需要对其进行科学校对,对于故障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更换等,避免因为设备问题影响其采样结果的真实性;在实际采样中,要结合不同样品进行分类管理,避免样品存储过程中发生生物、物理、化学质变等问题;采样工作完成之后,要结合样品的特性,科学添加固定剂,防止其在储存以及运输过程中出现质变。

2.3开展全过程中的采样质量控制

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过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更好的采样质量控制和管理,将管理思维落实到实际采样中是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与管理落实的重要举措。首先,在完成采样前的准备工作后,待技术人员到达采样区域时,技术人员需要针对采样区域的整体情况进行二次评估,从而确保采样现场情况和采样方案设计的适配性,确保符合国家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后才可以进行采样。其次,在开始采样后,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采样方案中设定的采樣时间、流程、数量等进行严格把控,从而确保采样的质量。第三,在进行现场采样的环节,技术人员也应在采样的同时对采样的环境、参数等基础信息进行测量登记,从而为后续样品的分析提供数据。最后,随着采样技术的发展、革新,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过程中很容易涉及到特殊设备、技术或材料的应用,技术人员应确保其科学应用,保障现场采样质量。

2.4加强设备管理

在开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监测现场所涉及的设备和仪器比较多,并且数量比较大,导致环境监测样品的监测结果在设备稳定性、灵敏度、分辨率高低的影响下,出现不准确的结果。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根据设备的具体使用情况,制定一套具有较高完善性的设备管理制度,保证在进行设备管理过程中每一项措施都有据可依。与此同时,针对每一条仪器设备建立一套详细的档案,档案中要明确标注仪器的生产日期、保养日期、维修日期、维修原因、负责人等,并且将具有唯一性特点的标识黏贴在仪器设备上。除此之外,还要指派专门的负责人员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检查、数量和种类、校准和检定情况进行监督。这样,才能使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另外,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工作而言,有的监测项目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容易受污染,环境监测采样时就必须采集现场空白样品,并且确保现场空白与实验室空白两种实验结果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这次的样品监测数据,才能体现所采集环境质量的真实数据。

2.5及时安全地运输样品

样品中各项因数对时间、空间很敏感,所以在运送样品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样品监测因子各项指标随外界因素的变化,确保所用运输容器符合样品各项监测性能需求。在进行样品储存时应用专用的容器并且将每份样品“对号入座”(制定标签),检查密封性后包装;相关人员要定时检查样品的稳定性能,排除样品损坏或污染的情况;进行完整化样品的排查,在做交接、检查等工作时,据实报告在以上环节出现的异常,一旦发现严重异样,要考虑重新采样。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场采样重要性的凸显,结合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现场采样质量控制和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够对未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何玉荣.探讨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的质量控制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32(1):171-173.

[2]冯胜.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场采样流程及其质量控制[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51-152.

[3]邱逍,周云飞.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强化分析[J].科技风,2019(35):126.

作者:蔡欢

上一篇:教学设计市场调研论文下一篇:高等教育传统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