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教育创新思维开发论文

2022-04-23

摘要:园本教研的对象是幼儿园的全体幼师,主要是为了提升保教水平和幼师的职业能力。幼师的专业成长关系到幼儿园整体的教育水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补充知识能量,促进专业成长。本文主要分析如何通过园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幼师教育创新思维开发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幼师教育创新思维开发论文 篇1:

“一包一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数码钢琴课采用“一包一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以教师为主导、幼师生为主体的互动学习过程中建构钢琴知识与技能,搭建各种展示自我平台,构建注重学习过程的三维学习评价体系,激发幼师生的钢琴学习兴趣,全面提高钢琴技术水平。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 数码钢琴课 一包一表 任务驱动 三维学习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团队协作等形式完成任务,并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各个专业的高效运作,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推出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一包一表”(学习任务包和学习评价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即“课前”教师与幼师生以钢琴课一个学习单元的学习内容共同协作开发“一包”(学习任务包),并运用信息技术发给钢琴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手机里,通过集体学习的监督作用预习预练“一包”(学习任务包);“课中”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搭建各种展示自我平台汇报“一包”(学习任务包)的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即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通过注重任务学习过程评价的“一表”(学习评价表)总结和反馈任务学习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激励(驱动)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积极完成“一包”(学习任务包)的教学模式。“一包一表”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拓展运用,它以“一包一表”的形式实现对“任务”的有效驱动。

一、实施“一包一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原因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数码钢琴课在实施“一包一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之前采用集体授课模式,即一间教室里放着几十台数码钢琴,一位老师同时面对几十位幼师生授课,钢琴教师在课堂上讲理论、示范技能,幼师生在下面进行简单模仿,这种教学模式称为钢琴集体课。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台上“满头大汗”一节课,幼师生在下面“逍遥自在”一节课,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学习缺热情。

幼师生大部分来自于初中学习的失利者,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对待学习有着先天的“恐惧”心理,学习习惯较差,缺乏积极钻研精神,经常课前不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预习预练,课后对于老师课堂上所指出的作业错误没有及时更正,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手段缺创新。

数码钢琴集体课虽然节省了部分教学资源,但教学手段仍然采用“填鸭式”的“三步曲”,即教师说教示范-幼师生简单模仿;幼师生练习-教师纠正;幼师生再练。这种教学手段,教师是“说教王”,突出的是教师反复的说教,因而教学手段单一乏味,课堂师生之间互动少、课堂学习气氛沉闷。

(三)学习评价缺合理。

学习评价沿用传统的一次单元、期中、期末考试等“一锤定音”式“论英雄”,再根据成绩高低排名次、评优评先等,这种简单、粗暴的学习评价方式严重打击了幼师生的自尊心,导致她们对钢琴学习的自信心“渐行渐远”。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采用“一包一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幼师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师生团体协作精神、提高创新思维、善于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一包一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包一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以钢琴教师为主导,幼师生为主体,在互动协作过程中实现对钢琴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幼师生在“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完成对钢琴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如表1:

三、“一包一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数码钢琴课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音乐情感表达、钢琴弹奏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能课,对于刚刚接触钢琴学习的幼师生来说存在不小的难度,如何引导幼师生学好这门技能课是每位钢琴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包一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课前”(新课授课前)、“课中”(课堂中)、“课后”(学习过程评价)三个教学环节,重视钢琴教师的启发诱导的主导作用,以幼师生为主体协作参与“一包”(学习任务包)的开发;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搭建各种展示自我平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激励幼师生学习;让幼师生在“做中教”、“做中学”的过程中建构钢琴知识与技能,使她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课前”开发学习任务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前”即钢琴新课授课前,教师引导幼师生互动协作开发由钢琴学习视频、学习导向文档等组成的“一包”(学习任务包),在“妙趣横生”的开发过程中提高幼师生善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建构钢琴知识与技能。

1.成立动态协作学习小组。

钢琴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因此把学习能力相近的幼师生根据“同组同质”的分组原则,每6~8位幼师生划分为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学习能力较好的幼师生作为组长。协作学习小组的作用是共同制作“一包”(学习任务包),并组织新课前预习预练、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学习、小组学习评价等。

2.协作开发技能学习视频。

钢琴新课授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录影工具、布置录影场地、维持场地秩序、共同确定录影内容等,把一个学习单元里的钢琴弹奏技术录制成学习视频。比如学习单元里关于正确坐姿、正确手型等,在钢琴教师示范下拍成学习视频。再如把音阶、和弦、琶音、练习曲、乐曲等分门别类制作成小小的学习视频,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手机里,并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课前预习预练。

3.协同制作学习导向文档。

学习导向文档由指导学习的文字说明或者图片组成。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幼师生美术手工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把钢琴学习的章节、单元知识等制作成指导学习的电子文档、卡通图片等,遇到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时,采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加深理解,比如在讲解三和弦do、mi、sol的转位时,我让三位音乐基础较好的幼师生手持制作代表do、mi、sol的卡通图片进行位置互换,并用准确的音高唱出来,终于让幼师生明白了和弦原位、一转、二转的原理,幼师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同时活跃了课堂。

(二)“课中”搭建自我展示平台,激励学生自我欣赏。

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搭建个别课、小组课、观摩课等多种幼师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幼师生展示自己才艺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制定针对性的学习任务。

1.搭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定期举行观摩课。

搭建幼师生自我展示平台,即幼师生每个学习单元结束后开展一次教学观摩课,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定期汇报“一包”(学习任务包)的学习情况,通过现场互相点评方式指出学习上的不足,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及时反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要求、技巧等方面的缺陷。

2.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定期举行小组课。

幼师生钢琴学习存在个体差异,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同组成员学习进度逐渐拉开距离,小组成员将接受学习程度不一样的“一包”(学习任务包),因此在每个学习单元完成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分组,任务学习完成度相近的重新安排在同一组,并定期以小组为单位授课。

3.正视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定期举行个别课。

钢琴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因此定期轮流指定幼师生进行个别指导,深入细致地指出她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较快完成“一包”(学习任务包)的幼师生,要及时调整学习任务,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要降低难度,并根据情况布置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哈农》、《钢琴进阶》等练习针对手指独立性差的幼师生;《车尔尼7 1 8》、《左手音阶、琶音》等练习针对左手不灵活的幼师生;《巴赫初级钢琴曲》练习针对双手协调性差的幼师生。

(三)“课后”构建三维学习评价,实现任务有效驱动。

改变传统钢琴课“一锤定音”式的学习评价,重新构建以“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为基础的“三维”学习评价体系,一次单元学习结束后,学习小组成员根据“一包”(学习任务包)的学习情况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综合评定学习成绩,注重评价幼师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学习精神、创新思考问题能力等,激发(驱动)幼师生学习兴趣,如表2:

1.学习能力评价。

学习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习能力评价主要是针对幼师生是否充分利用钢琴“一包”(学习任务包)的学习内容参与学习、课前是否预习预练等。

2.社会能力评价。

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社会能力评价主要考查幼师生是否积极参与钢琴“一包”(学习任务包)的开发、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是否认真听课并做好笔记、主动提问、保持琴室卫生等。

3.专业能力评价。

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其相应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专业能力上的考核主要是考查幼师生“一包”(学习任务包)的钢琴理论知识和弹奏技术掌握情况等。

总之,“一包一表”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钢琴集体课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幼师生在共同制作“一包”(学习任务包)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与技能,提高了创新思维和问题研究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课中搭建多种展示自我平台和课后构建科学合理,重视学习过程的“三维”学习评价激发了幼师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幼师生由原来“厌学”、“畏学”的消极学习态度为“好学”、“乐学”的积极学习态度,促进了幼师生钢琴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为今后的就业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白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

[2]秦岭.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等幼专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北方音乐.

[3]鄢琴飞.中职幼师钢琴多元化教学有效性探究.黄河之声.

作者:李一鸣

幼师教育创新思维开发论文 篇2:

合作互动,资源共享

摘 要:园本教研的对象是幼儿园的全体幼师,主要是为了提升保教水平和幼师的职业能力。幼师的专业成长关系到幼儿园整体的教育水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补充知识能量,促进专业成长。本文主要分析如何通过园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合作互动;资源共享;园本教研;专业成长

引言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改革与创新,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在实施教育时应立足于实际。通过园本教研发展幼师的思想,落实园本教研工作,注重发展师资队伍。因此,合作互动、资源共享的园本教研形式被广大幼师所认同,从而让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一、自主研修园本,共同交流经验

据了解,在日常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师产生的问题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旦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将会对幼儿园的教具教学的质量带来巨大影响。为了能够使幼师的专业得到成长, 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现象。笔者认为幼师应该自主研修园本,在研修的过程中共同交流想法,分享经验,通过合作互动使幼师更加专业化,匆匆而有效提升园本课程的效率。通过自主研修、共同交流, 幼师们也开始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底蕴,在自主研修的过程中,幼师能够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并及时的解决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自主研修,幼儿园应配合幼师做好一切教研工作。例如: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或者是访谈的方式明确园本教研培训的项目、内容以及训练的方式。据观察了解,大部分的幼师在参与园本教研活动之前,对于园本教研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甚至不了解。因此幼儿园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基础,并搜集大量与之相关的教研资料。同时激发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幼师能够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通过网络或者圖书馆等多种方式获取教育的前沿资讯,从而提高对园本教研的认知,使园本教研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二、通过专家引导,促进共同进步

园本教研指的是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应以幼儿园为主,属于复合概念。通过实施园本教研活动有助于幼师提升自身的专业自主意识,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教师文化。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说, 我国大部分的幼师并没有意识到园本教研的重要性,因此开展园本教研活动离不开专家的专业引导。在专家的细心引导之下,促使园本教研得到了科学的发展,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应该如何在专家的引导下实现共同进步呢?首先,幼儿园应该邀请本市或者是本省资深专业的专家莅临园内进行指导,为在座的幼师“传道授课解惑也”。在认真学习了专家的指导解读之后,幼师能够对园本教研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其次,专家应针对幼师个人进行深入的指导,帮助幼师加深对教研活动的理解,从而顺利实施教研活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一般都是按照常规的流程,幼师领取任务并完成。而在专家的引导下,园本教研活动从幼师的专业角度出发,对幼师在实施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点,从而改善传统教研活动中存在的弊端。另外,在专家的引导下,幼师们能够分享自身的观点想法,使得幼师之间相互学习,促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幼师得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

三、深入分析园本,实现自我反省

园本教研管理制度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能够顺利的实施园本教研活动,每位幼师都应该深入的分析园本并遵从教研管理制度。在整个园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园长、幼师以及园内所有教职工的角色都在发生相关改变,从领导者、参与者都变成了研究者、合作者。本园的教研活动主要以主题教学和集体教学作为重点研修的项目,通过每位幼师的公开活动以及集体听课和自我反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促使幼师在教研活动中发展自身的职业素养,不在盲目追求,从思想上对园本教研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为了发展我园的师资团队和教育水平,本园重视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都会深入分析园本,加强对幼师的师德教育。例如,我们先后学习了关于“幼师的文明行为”“幼师的十要十不准”等文件,同时还开展了幼儿园幼师素质建设、评选孩子心中的好老师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加强了幼师的政治思想,从而提升幼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观摩园本教研活动时发现,许多幼儿在参与语言讲述活动时会出现一些教学上的问题。例如幼师制作的教学挂图时内容不够丰富或不够精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完整的讲述水平。再比如,当幼儿在讲述的过程中, 幼师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可能会导致幼儿讲述过程中缺乏顺序性和逻辑性,出现偏题等情况。幼师应该反思自身的行为并做好如实的记录,在教研活动中将问题进行汇总,促使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产生共鸣。在教研活动中大家将资源进行共享,并挖掘出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为幼儿的创新思维以及讲述完整内容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效促进幼师自身专业的成长。

四、结束语

总之,本园通过一系列的园本教研活动实现了“以研促教”的目的,通过教研活动使幼儿园的教育更有深度。同时,在观摩教研活动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完善自身的缺点并追求统一的教育观念。并在专家的引导下产生思想共鸣,幼师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园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志华.谈园本科研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3):185-187.

[2]杜晓燕.“三观察三研讨”小组式微教研助力教师专业成长[J].教师,2019(22):127-128.

[3]王瑜.量体裁衣,分层培养——“课来课往”促教师专业成长[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19(1):42-44.

[4]许振坤,王妮.开发应用微课,促教师专业成长,育学生核心素养[J].教师,2020(2):80-82.

作者:谭彩云

幼师教育创新思维开发论文 篇3:

基于幼师专业技能课教学的情意培养

[摘 要]舞蹈教学是幼儿师范专业技能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但目前的舞蹈教学中仍存在过于强调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等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情意的发展。本文在论述专业情意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过舞蹈教学变化促进专业情意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提升其专业情意的方法,如:创新教学方法,体现专业特征;关注学习心理,提升学习品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专业热情;提升审美情趣,促进专业发展。希望通过舞蹈教学思路的变化更好地提升幼师生的专业情意,促进其专业发展。

[关键词]幼儿师范;舞蹈教学;专业情意

舞蹈是一种以身体语言为主,通过人的肢体有节奏地运动而产生的、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幼儿舞蹈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幼教专业的特点及工作规律,尊重幼儿个性发展特征,关注幼儿心理、生理特征。幼儿舞蹈不仅可以培养幼师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提升幼师生的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及成就感,是提升幼师生专业情意的有效手段。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应该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他们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专业情意概述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书中提到教师专业情意,指出教师的专业情意表现为教师个体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愿意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1]可见,专业情意是一种情感倾向,是教师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是教师在专业教学行为活动中形成的情感和意志力,是一种更高的职业境界。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将教师专业情意界定为: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专业的意识、态度和专业精神,是教师愿意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包括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和观念,对于教师职业的个性化的看法和在职前学习或之后工作中对教师职业的主观感受等方面。

二、通过舞蹈教学促进专业情意发展的必要性

《幼儿舞蹈》课程是幼儿师范学校必修的专业技能课之一,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幼教专业舞蹈技能,提高舞蹈素养,毕业后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幼儿园老师。现阶段,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应与专业舞蹈教学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变,对幼儿和幼师生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教学层面来看,目前的舞蹈教学中,大部分仍沿用了专业舞蹈的教学模式,致使部分幼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发现自身优势,找不到自信,产生了应付与厌学的情绪,不仅不能很好地对舞蹈技能进行系统的学习,也影响了自身对专业的情感。基于这种现状,需要对现有的学习模式进行创新和突破,充分发挥舞蹈学习应给学生带来的审美、愉悦、创造的体验,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及成就感,提升专业情意。

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对舞蹈教学创新,可以跳出传统的教学思维。比如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运用创新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角度看待幼儿的发展,重视幼儿自身个性的发展。利用创新化的思维方式和更高效的教学课堂,探究出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方法,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来推进幼师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舞蹈教学提升专业情意的方法

从目前的实践探索来看,创新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情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创新教学方法,体现专业特征

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实用性、童趣性,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适合幼儿接受的舞蹈形象及情境创设,在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方面进行培养。因此,幼师学校的舞蹈教学要跳出传统的舞蹈训练和教学模式的固有思维,创新教学方法,用更能体现幼师专业特征的方式进行舞蹈课堂的教学。例如,可以广泛收集和提炼幼儿天真、形象的动作,吸收为舞蹈教学的基本素材,来调动幼师生好奇心;可以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作通过提炼融入到舞蹈中,既能提升对舞蹈的亲切感,也可以为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游戏化作为幼儿舞蹈的一种形式,也可以应用在幼师生的教学中,在积极、轻松的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接受能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想象力,进行情境创设,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进行肢体动作的表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度;还可以观赏一些和舞蹈有关的动画片和少儿舞蹈视频,来培养学生对幼儿舞蹈的兴趣,增强专业归属感。

(二)关注学习心理,提升学习品质

在进行基本舞蹈动作的训练时,对于一些比较难以掌握的动作,有部分人常常产生畏难情绪;对于一些比较简单重复的动作,训练久了难免会让人觉得训练的无聊。因此,舞蹈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一方面应该积极理解幼师生出现的问题和消极情绪,给予鼓励和支持;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品格。应该让学生也意识到,舞蹈练习不仅仅是动作练习,更是对自身品性的培养和锻炼。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才能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

(三)培养创新思维,激发专业热情

在幼儿园工作中,部分老师常常由于工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导致失去工作热情,失去了对自身职业的积极追求,由此可见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幼师生格外重要。而舞蹈教学属于艺术教育的一种,有助于调动幼师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挖掘创造力和潜在的个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舞蹈的欣赏和表演之中,进而努力去创造。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出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方法,因材施教,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发挥的余地,要跳出传统的舞蹈训练和教学模式的固有思维,创新教学方法,用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舞蹈课堂的教学。例如,可以把民族舞蹈和现代舞蹈相结合,来调动幼师生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观赏一些和舞蹈有关的动画片和纪录片,来培养幼师生艺术的敏感性等,帮助幼师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幼师生对教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事业的热情,并在创新思潮的带领下,逐渐培养幼师生的专业情意,为他们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为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四)提升审美情趣,促进专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化、知识型、技能型等单一人才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是转向对能力的全面化需求。《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包括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幼师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技能,同时需要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舞蹈教学作为美育的一环,有助于培养幼师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鉴赏力,长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幼师生心灵的净化以及道德情操的提升,这也同样有助于增强个人对专业的认识、态度和专业精神,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树立崇高的事业感和使命感,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专业情意。因此,舞蹈教学中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的养成,都为幼师生专业情意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幼儿舞蹈教学目前存在的教学困境,加强舞蹈教学方法的改变和更新,可以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意,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師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璐娜.谈幼师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06).

[3]罗学玲.浅谈幼师舞蹈教学创新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

[4]王常琳.探讨舞蹈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必然联系[J].大众文艺,2010(20).

(责任编辑:刘露心)

作者:彭传浩

上一篇:高校体育教学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商务时代网络营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