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实现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科技期刊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科技软实力是期刊发展的当务之急。文章从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期刊与大国名刊之间的差距,结合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具体内涵,提出科技期刊在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实现国际化的途径和方法,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1: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再思考

摘要:笔者在有关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与目的,探讨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路径:提高科技工作的国际影响度、增加科技期刊的特色度、提高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增加科技期刊的国际相似度。

关键词:期刊国际化 国际影响度 期刊特色度 期刊显示度 国际相似度

我国期刊界对科技期刊国际化问题的讨论,可谓热热闹闹。打开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主题词“期刊国际化”,跳出600多条检索结果。笔者拜读了部分文章,发现这些文章有的对期刊国际化的定义、特征、内涵、必要性、目的、途径等进行了探讨,也有的从具体的办刊实践介绍期刊国际化的经验,还有的对期刊国际化进行了冷思考。笔者拟在同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与目的,以及如何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影响度、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特色度、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相似度几方面,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问题进行再思考。

一、我国科技期刊为什么要国际化?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已有的研究大都认为:(1)期刊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出版业的必然反映;(2)科技期刊的作用是记载、传播和促进科学技术交流,科学技术全球化要求科技期刊国际化。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既可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的最新科研成果,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又可将国外最新成果及时对内传播;(3)期刊国际化是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对科技期刊的扶持弱化,科技期刊如果不走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积极增强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将会在竞争中丧失活力。

笔者认为,从宏观来说,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和造就我国一流的科技人才;二是创新办刊机制,培养和造就我国优秀的办刊人才。我国科技期刊要国际化,首先要有国际水平的稿源,国际水平的稿源来源于一流的科技人才,一流的科技人才主要来源于中国的科研人才群体,因为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与一些国际化期刊相比,在期刊质量、编审力量、出版发行周期等方面存在差距,对国外优秀稿源的吸引力是有限的,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稿源只能主要依靠本国的科研作者群体。可以说,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我国一流科技人才的过程。王健㈣通过考察国外著名学术期刊发现国外期刊的特点是,出版集团规模化、期刊出版专业化、视质量为期刊生命、出版周期短、办刊理念以人为本、办刊方式国际化和实行商业化运作。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过程,是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期刊办刊模式的过程,是现有办刊机制创新的过程,是办刊人员从办刊理念到办刊能力国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科技期刊国际化有利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优秀的办刊人才。

从微观来说,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目的有:(1)减少我国优秀科技稿件外流,同时吸引国际优秀稿件在我国主办的科技期刊上发表。我国不是缺乏优秀稿源,而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某些单位对科研人员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文章进行奖励的政策导向,以及国内多数期刊与国际知名刊物不可比等,导致部分优秀稿源外流到了国外著名期刊上去。只有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建设国际化的品牌期刊,使之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才能减少我国优秀科技稿件外流。(2)加入国际著名期刊检索系统,提高我国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SCI的创始人E.Garfield曾对各国科技期刊入选SCI的有关标准和依据进行了描述,其中一条是“国际性期刊是首要的选取依据”。㈣可见,走国际化的道路,促进科技期刊被国际著名期刊检索系统收录,是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捷径。(3)扩大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影响面,促进我国与世界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4)进军国际期刊发行市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发行量与广告收益。(5)一定数量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有助于树立中国开放,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能力和期刊出版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科研大国、强国形象。

二、我国科技期刊如何国际化

已有的研究大多认为期刊国际化途径主要有编委国际化、稿源和审稿国际化。编辑出版国际化,即出版语种英文化、编排标准国际化、印刷质量精美化、出版周期国际化(即有效控制稿件时差,加快出版频率)、出版市场国际化。笔者认为这些方法都是期刊人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但除了这些手段外,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路径还可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影响度

科技期刊的使命是传播科技知识。先有先进科技知识的产生和发现,才有科技期刊传播的对象。科技期刊所承载的科技成果有影响力,才会有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因此,追求科技期刊国际化,先要追求我国科技水平国际化,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期刊国际化只是空谈。有人认为依靠国际化的编委组稿约稿,可解决优质稿源问题。但是,如果本国科技研究水平低,谁愿意担任该国期刊的编委?即使有国际编委,国际上科学家好的稿源为什么不投Nature和Science而投你刊?所以,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影响度,使我国科技具有与国际对话的实力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二)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特色度

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任何事物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期刊也如此。科技期刊的特色体现在所刊登论文的特色上,如果我国科技期刊能刊登类似袁隆平院士水稻大面积生产的绿色革命、克隆大熊猫的分子生物学进展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反映中国科技水平的文章,那么我国的科技期刊便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高度的科技水平,这样的期刊是中国的期刊,更是国际的期刊,期刊“国际化”在“特色化”中完成。国际化过程中的中国科技期刊主要刊登的还是中国人自己的科研成果,中国特色是中国科技期刊的立足点。

(三)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显示度

科技期刊要国际化,必须要提高期刊的显示度,让国际范围内的专家、读者和潜在的作者知道其存在,就像好的产品离不开广告一样,期刊要采取各种方法彰显其存在、彰显其特色。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的最好方法是在线与互联,即建立科技期刊网站,尤其是建立科技期刊英文版网站,进行科技知识的在线传播与交流。目前,期刊界讨论热烈的在线优先出版等期刊数字化出版问题,其实也是提高期刊显示度的途径之一。另外,给每篇科技论文一个DOI号,也是促进科技期刊论文被发现和引用从而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的捷径。

(四)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相似度

1.特征相似度

国际化期刊以作者国际化、审稿国际化、编委国际化、读者国际化和销售国际化为最基本特征。我国科技期刊要国际化,必须努力提高与国际期刊特征的相似度,并且不能形似而神不似,甚至连形似都难以做到。赵勇对本应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期刊的《地震预报研究》的停刊进行了反思,他参照国际化期刊的特征,认为《地震预报研究》相差很远,不完全具备期刊国际化特征是该刊停刊的原因之一。此外,国际化期刊非常重视论文的时效性和创新性,论文出版周期短也是其特征之一。我国科技期刊要走国际化之路,必须高度重视论文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2.出版模式相似度

国际化期刊的出版模式以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为特征。当前,美国、英国、德国等出版业发达国家的出版规模不断向集团化发展,通过兼并、重组、跨国经营等手段扩大规模,形成集团。期刊出版集团向专业化分工发展,也是世界出版集团的发展趋势之一。在世界出版业集团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中,期刊编辑部分化为两种类型:一是加盟出版集团,与出版集团形成分工关系;二是组建专业期刊群,寻求规模效应。合作出版是国际化期刊经常采用的方式,即专业出版社与学会之间合作,学会作为杂志的创办方,将期刊交与知名出版社,如Elsevier、Springer等出版。这样的出版模式充分利用商业出版集团的经营优势,不仅扩大了期刊发行范围、增加了发行数量,而且使期刊得到世界范围内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在出版模式上,一方面可以借船出海,与国际知名出版社合作;另一方面,可打造我国自己的规模化出版集团,统一出版发行我国的科技期刊,或者组建我国的专业期刊群。笔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打造属于我国自己的规模化出版集团或组建我国的专业期刊群更为重要。我国在组建专业期刊群上做得比较有规模效应的有出版了200多种科技期刊的科学出版集团期刊出版中心、出版了100多种医学期刊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由39种光学期刊加盟的中国光学期刊集群,以及发展了农业机械、汽车、工程机械和机电4个期刊群的卓众出版集团等,这些出版集团或期刊集群在规模化出版、集团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科技期刊要走国际化道路,必须在期刊出版模式上增加国际相似度,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赢得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

三、结语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并不是所有科技期刊都需要国际化,不能盲目地跟风;同时,期刊国际化过程中要注意对我国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等科技资源进行保护。此外,目前我国期刊管理体制还没有改革,科技期刊如何在现有体制、机制环境下在国际化道路上求生存、谋发展,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作者:彭桃英 陈玉国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2:

深化改革,创一流科技期刊

【摘 要】 实现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科技期刊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科技软实力是期刊发展的当务之急。文章从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期刊与大国名刊之间的差距,结合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具体内涵,提出科技期刊在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实现国际化的途径和方法,为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国际化;走出去;深化改革;科技期刊

【作者单位】杨惠,《骨研究》(英文)编辑部;吳婷,《骨研究》(英文)编辑部。

【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PIIJ2-C-11)资助;“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基金”(CUJS-QN-2018-005)资助。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40年,是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40年,也是科技期刊欣欣向荣的40年。截至2017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科技期刊达5052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到,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建设国际化的一流学术期刊被正式提到深化改革的大计之中。

2018年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在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中,2017年我国科研机构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计32.39万篇,过去十年间(2008—2018年)高被引论文达24825篇,占所有高被引论文的17%,排名世界第三。截至2018年9月,我国热点论文数达842篇(世界前1‰),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27.6%,位列世界第三;在Science、Nature和Cell三大名刊上面发表的论文总数为309篇,排名世界第四。

以上多项数据表明,我国科研论文不管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国际认可度和论文实力不断增强,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跻身科研大国和强国之列。

在科技论文和科技产出硕果累累的同时,科技期刊的发展显得既吃力又笨拙,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我们形成了一个怪圈: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论文外流造成期刊水平下降。”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以化学领域为例指出,中国作者高被引论文占全球高被引论文的比例为30.42%,但中国期刊高被引论文占比只有0.37%。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底SCI数据库共收录科技期刊9015种,来自中国大陆的期刊只有197种,仅占1.7%;而来自美国的期刊有2992种,占比33.19%;来自英国的有1886种,占比20.92%。再看美国国立图书馆Medline统计结果,该数据库总共收录5259种生物医学类期刊,仅有100余种出版地在中国。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舞台中席位太少,份额太低,缺少话语权,这与我们科研大国的称号严重不符。虽然我国在数量上可以称为科技期刊大国,但离科技期刊强国还有较大距离[1-3],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迫在眉睫。

一、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内涵

1.稿源国际化

稿件是期刊的灵魂,是期刊存在的前提,也是通往国际化之路的钥匙。稿源地域多样化体现的是期刊的国际认可度,立国际化稿源吸纳量才能体现期刊的国际化程度。

如何才能获得国际化稿源呢?首先,要提升期刊稿件质量。在内容为王的趋势主导下,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稿件,质量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杂志刊登的文章宁缺毋滥,不能为了凑够数量而降低质量,杜绝以次充好和滥竽充数的文章,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才能吸引优秀的稿源。其次,国际化的编委和编辑团队、国际化的稿件处理流程、国际化的宣传推介也能为杂志吸纳更多优质稿源。

2.编委和编辑团队国际化

编委和编辑团队作为期刊的运营操作人员,是期刊实现国际化的基石,他们能为期刊打开通往国际化之路的门。主编和副主编确定期刊发展方向,制定期刊发展策略,是期刊前进的原动力[4];编委参与期刊邀稿、审稿和撰稿,是期刊发展的助力剂,因此他们应是行业内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行业影响力直接体现了期刊的学术水平,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他们的学术声望也能为期刊带来优质的稿源。

一本优秀的期刊通常有几十或上百位编委,其中,国际编委比例应超过50%,编委的国际化程度代表了期刊的国际化水平。编委的遴选必须严谨严肃,设定了期刊的发展目标后,期刊必须认真寻找契合的编委成员,不能为了提升国际编委的比例而随意寻找编委成员。编委成员确定后需要定期沟通联系,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去除不响应的专家,不断更新编委成员,让期刊保持活力。

期刊编辑负责稿件的具体事务,是把控文章质量的第一道关口。目前国际知名期刊的编辑都是科学编辑,这样编辑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岗位职责,在期刊出版的同时拥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心得和学术威望[5]。有别于传统期刊编辑主要负责稿件校对和期刊出版工作,科学编辑需要参与约稿、审稿、修稿和撰稿,这就要求科学编辑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才能顺利完成约稿、审稿和撰稿任务,才能从文章的源头控制质量,做到精益求精,从而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稿件处理流程国际化

稿件处理流程国际化主要体现在稿件评审模式、稿件评审专家和稿件处理时滞三个方面。稿件是否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是期刊专业水平的体现。随着期刊和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稿件的评估过程也在不断优化,严格、公正的同行评议是公认的主流文章评审模式,也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稿件评价模式。现有的同行评议模式主要包括非开放评审(作者和审稿人知道对方、单盲、双盲)和开放评审[6],大部分国际知名期刊主要采用非开放评审模式。

审稿过程是期刊邀请行业内专家对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等进行多方面综合评估的过程,因此,审稿专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命运。期刊应立足自身,放眼全球,用国际化的视野吸纳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邀请他们给杂志审稿。为了使这些专家能够有效响应期刊的审稿邀请,真正做到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部要定期与专家沟通联系,发送期刊信息,做好审稿人的维护,如给期刊审稿的专家颁发证书,以兹鼓励。

文章从投稿到出版,不同期刊需要的时间不同,从几天到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成果的首发首报是对科研工作者的承认和肯定,如何缩短文章发表时滞也是衡量期刊国际化水平的指标之一。众所周知,Science、Nature等名刊给审稿人的审稿周期是一周,基于他们的名气,许多被邀请的审稿人会按时或提前完成审稿。虽然普通期刊无法以这么快的速度完成审稿,但是可以在约定的审稿周期内提醒审稿人,提醒三次仍无响应的,应及时邀请其他专家替代。同时,缩短文章在主编、编委和编辑环节的时间,尽量缩短文章处理周期,逐渐减少与知名期刊的差距,实现审稿周期国际化。

4.出版发行国际化

出版发行的国际化主要是指稿件后期处理、制作排版和出版平台的国际化。稿件后期处理是根据期刊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稿件的内容和语言,同时与作者沟通确定文章的发表模式和版权归属等事宜。为了最大限度地传播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目前许多期刊采取开放获取(Open Access)和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模式。开放获取可促进科研信息交流,打破学术研究成果传播壁垒,实现网络自由阅读,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知识共享让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而不是归编辑部或出版社所有,使学术研究能够更自由地传播。每篇稿件还应分配独立的DOI码,便于检索和查找。稿件的排版制作也应遵循国际主流模式,元数据要便于提取,能与知名数据库进行数据整合和对接,提高期刊的文章展示度。

首先,期刊出版平台要顺应客户阅读习惯,同时提供多种文章展示途径和展示终端,如电脑、平板、手机等终端的网页全文浏览模式、PDF模式[7]。随着数字化和多媒体的发展,期刊出版平台也在不断更新整合,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使以卷期为单位的传统印刷模式过渡到以单篇论文为单位的网络出版模式,实现论文的优先发表。目前,许多国际化的期刊借助成熟的数字出版平台开展融合出版。

其次,同一行业领域要组建期刊联盟,借助成熟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开展融合出版。借助成熟平台相对完善的功能和广泛的知名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期刊内容资源的整合和集约,实现内容、營销的平台化发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我国79.96%的科技期刊借助成熟平台进行媒体融合出版,53.76%的期刊组建行业期刊联盟开展融合出版。在借助成熟平台出版的英文期刊中,多数期刊选择借助国际出版商平台开展融合出版(86.39%)。同一行业领域或同一主办单位组建期刊联盟,可形成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整合优势和利益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共同推动融合出版发展。除18.13%的科技期刊没有使用任何社交媒体外,其他科技期刊均选择采用一种或者几种目前常见的社交媒体工具和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QQ、Facebook、Twitter等,17.5%的科技期刊选择两种及以上社交媒体[8]。

近年来,科技期刊还出现了“域出版”,尝试跨平台出版,有效提高了知识的传播效率。

5.宣传推介国际化

期刊的宣传推广可借助以下几种形式提升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借助数字化的传播渠道提升期刊的知晓度,主要是通过期刊邮件推广;二是借助大出版平台提升期刊的曝光度,包括在知名期刊网站打广告提升网站点击率,或是跨平台推送期刊文章;三是参加国际知名学术会议,在展会期间租赁展台进行杂志宣传推介,同时制作期刊宣传页,提升期刊的可视度。国际大会也是行业大咖云集的地方,在会议地点同期召开国际编委会是提升期刊国际知名度的有效举措。

二、深化改革中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

1.制度改革

制度改革包含制度保障和制度扶持。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和出台政策,给予期刊编辑部更大的自由度,不束缚和禁锢期刊的正常发展,同时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为了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牵头,分别在2013年和2016年组织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建立了科技期刊“走出去”项目库,鼓励和资助一批优秀的英文期刊加快国际化步伐,打造我国科技期刊品牌,使之成为其他期刊的效仿对象,带动我国科技期刊行业整体前进。

通过国家的制度保障和扶持,我国科技期刊有了显著进步,涌现出一批国际一流期刊,成为行业领域的带头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CellResearch、Light:Science&Applications、NanoResearch等,均跻身全球学科领域Q1区,在践行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同时实现了期刊国际化。

2.出版模式改革

首先,我国科技期刊主管主办部门分散,出版单位规模小、数量多,期刊发展明显受限。我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分散在上千家出版单位,70%出版单位只出版1—2种科技期刊,分属多个主管单位,与欧美发达国家80%以上科技期刊属于20%以下出版集团相比,我国期刊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成为期刊国际化的掣肘。国际知名出版集团Elesvier旗下拥有期刊2500余种,Springer集团与Nature Publishing Group合作后拥有期刊3000余种,相比这些国际出版集团,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还比较薄弱。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出现了以协会和学会为依托的科技期刊群,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1000多种科技期刊,中华医学会主办100多种科技期刊,二者均是我国科技期刊集约化、集团化的成功案例。

其次,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语种方面英文期刊占比低。我国5052种科技期刊中仅有330种英文期刊,占比6.53%,而法国和日本30%以上是英文期刊,德国甚至超过50%。语种的限制使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整体水平较低,因此,鼓励创办优质英文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走出去”的有效举措。

再次,在大力鼓励和扶持英文科技期刊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我国传统中文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中的作用,使中国科技期刊的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和承载的社会责任相匹配,提升文化自信。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虽然数量多,但是国际知名数据库的收录率低,国际影响力低于英文期刊。这就需要中文科技期刊改变传统期刊出版模式,从网站建设、语言设置、读者和作者服务、数据库整合、数字化出版、媒体融合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优化,实现中文期刊“走出去”[9]。《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就是期刊国际化改革过程中的先驱和佼佼者。它们建立了自己的中英双语期刊网站,设置E-alert邮件提醒服务,文章了添加引文链接,同时在Pubmed平台展示中文,成为中国期刊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表率。

3.出版平台改革

如前所述,我国英文科技期刊86.39%借助国际出版平台开展期刊出版业务,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借助大集团的出版平台和国际影响力,使期刊快速被全球读者知悉。然而,这种模式对海外出版集团的依赖程度高,每年需要支付大量的服务费。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也为了给科技期刊提供合作机会,主管部门又提出“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赋予期刊更多的自主性和主导性。

除了单一出版平台,跨平台出版也是近年来期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开始在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应用实践。TrendMD就是这样一种跨平台文章推荐软件,安装该软件之后,期刊文章的浏览页面能同时显示与这篇文章相关的来自本刊和其他刊物的文章,实现跨平台之间的内容共享。

4.传播方式改革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通过期刊文章来承载和实现的。DOI作为科技期刊的文章标识码,使文章的传播更高效便捷。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2018年发起的OSID开放科学计划,通过免费的作者对文章背景的语音介绍、论文研究中开放的内容与数据、作者与读者的交互问答、作者学术圈等多种实用功能,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提升期刊论文影响力。ResearchGATE作为一个社交网络,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合作,用户可以在上面联系同行,了解研究动态,分享科研方法以及交流想法[10]。各种数字化传播方式,推动了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5.人员改革

人员改革包括思维变革和人员素质变革[11]。对待新事物、新方法、新技術应该持友好开放的态度,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实践,推陈出新,与国际大环境发展趋势契合。我国科技期刊有一部分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有的甚至没有投审稿系统,投稿、审稿和修稿需要寄送纸质文件,费时费力;好一点的有投稿邮箱,远远落后于国际主流数字化出版模式。科技期刊要变革出版模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数字化、多媒体、跨平台等融合出版方式突破发展瓶颈,免于被淘汰的命运。

传统科技期刊的编辑主要负责文章的编辑、校对,文章科学性、实用性的判断主要依赖于编委团队和审稿人。国际化的期刊编辑不仅要懂编辑出版业务,还要对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与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互动,才能成功邀约名家名稿。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团队要提高人员素质,积极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向知名期刊请教学习,提升综合业务能力[9]。

三、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挑战

纵观全球,学术无国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不仅能串联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还能提升国家的科研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每一个期刊从业人员的奋斗目标,虽然如今中国科技期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离质量更高、出版速度更快、作者读者服务更好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总体处于弱势,优秀稿源欠缺、出版周期长、缺乏国际交流,以及期刊市场化程度低,都是国内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随着“提升计划”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OSID的发起等多项举措,国内科技期刊运用国内外各种资源,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和国际化水平,逐渐在国际期刊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科技期刊工作者要高标准、严要求、控制量、创名气,将期刊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顶级期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麦帼慧,谭宁.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8(3):105-108.

[2]杨惠,骆筱秋,王晴,等. 特征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J]. 科技与出版,2018(6):55-61.

[3]范爱红,管翠中,曾晓牧. 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出版科学[J]. 2018(2):56-61.

[4]丁洁,王晓峰,胡艳芳,等. 主编在学术期刊创刊中的职责与工作探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8-12.

[5]骆筱秋,王晴,袁鹤,等. 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看“科学编辑”[J]. 中国编辑,2018(105):66-69.

[6]袁鹤,王晴,骆筱秋. 对同行评议形式的思考——以《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8(10):157-161.

[7]王晴,骆筱秋. 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及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出版发行研究,2016(10):9-12.

[8]中国科协期刊处.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M). 科学出版社,2018.

[9]曹亚楠. 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发展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2016.

[10]李根,王淑华,史冠中. 利用ResearchGate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初探[J]. 编辑学报,2016(1):75-76.

[11]闫群,张晓宇,刘培一,等. 中国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现状、问题与发展策略[J]. 科技与出版,2017(7):104-107.

作者:杨惠 吴婷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论文 篇3:

英文医学期刊的国际化道路探索

[摘 要]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国内英文医学期刊是国内外医学成果交流的重要媒介。关于如何向国际化发展,本文以《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为例,介绍期刊近两年来的措施与经验,以期为国内医学英语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英文医学期刊 国际化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glish Medical Journals: Case Study o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Dong Min Li Lei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hongqing, 400042)

[Key word] English medical journals Internationalizatio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文交流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以及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期刊发展必然面向国际化[1]。英文医学期刊对国内外医学成果交流有重要作用,因此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很多英文期刊也开始国际化道路的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5]。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即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JT)于1998年创刊,主要对外报道我国创伤学及相关学科的成果与进展,全面反映我国创伤医学的成就与水平,促进和指导我国创伤学研究的发展,提高临床救治水平,同时将国外相应领域进展及动态介绍给中国读者。它使中国的创伤医学走向世界,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促使国内外创伤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CJT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先后被PubMed、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收录,大部分稿源来自国外,近三年国际稿源维持在65%左右,在2012—2015年相继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居中国科技期刊前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英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加大对科技期刊各方面的投入,2013年中国科协等六部委设置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6],CJT在各级领导支持下,获得了B类支持。借助该项目实施的契机,CJT开始进一步国际化道路的探索。

1 期刊编委和审稿人国际化

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编委和审稿人,编委和审稿人的水平和视野直接影响期刊的水平。国际化的编委和审稿人给期刊带来国际化稿源、国际化的审稿和宣传。国际化的期刊需要吸纳国际编委和审稿人,这也是期刊国际化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建立权威国际化编委会和审稿团队是英文医学期刊发展的重要保证[7]。

1.1 国际编委队伍建设

近两年CJT通过老编委推荐、会议邀请等方式,新增国际编委40余人,这些编委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享誉国内外,且具备非常高的写作能力、审稿能力和学术道德水平。他们积极组织国际稿源、审稿,在质量把关上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积极为CJT撰写稿件,也推荐其他专家加入编委会,为CJT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成为CJT在海外宣传的窗口。CJT编辑部定期与国际编委保持沟通和联络,随时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为CJT国际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了加强和国际编委的联系,2015年8月编辑部在贵阳举行了国际编委会,会上国内外编委共聚一堂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

1.2 审稿人队伍建设

审稿机制是期刊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期刊学术质量和水平的体现。CJT推行同行评议和多学科纵横审稿来严把稿件质量关,同时通过组织或者参加大型学术会议,聘请创伤领域高学术水平专家担任审稿人,组建审稿团队。目前已组成有近500人的审稿团队,涵盖领域包括骨科、神经外科、交通医学、院前急救等。涵盖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德国、法国、爱尔兰、挪威、意大利、瑞士、瑞典、西班牙、丹麦、日本、波兰、巴西、比利时等。他们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价学术论文。

2 国际化高水平的稿源

高水平稿源是期刊良性发展的基础,而国际化稿源是实现期刊国际化的保证。只有作者分布广泛,内容全球化,期刊的关注程度才会来自于全球,期刊的国际化方能真正体现[8]。虽然此前已经有较高比例的国际化稿源,但是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文章水平不高,CJT不仅仅需要国外稿源,更要吸引国内外优秀稿源。

2.1 向国内外编委直接约稿

CJT定期向编委和审稿人邮件推送每期杂志,便于他们掌握期刊最新情况。同时向创伤领域编委和专家多沟通和交流,网上查询他们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邀请编委组织重点号。或者通过编委会和专家面对面交流,确定他们的研究主题和最新研究成果,以主编或以编委会名义发正式邀请函约稿。

2.2 增加期刊特殊板块吸引高水平专家投稿

CJT每期向创伤领域大专家邀请2—3篇具有前瞻性的综述。综述是对大量文献进行搜集、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而成,反映了创伤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这样做不单单扩大读者群体,同时可吸引更多专家投稿,扩大影响力。CJT还增加 “High Light”、“Mini Review”等特色栏目,对于每期重点文章,把控质量的同时加快审稿速度。

2.3 参加国际会议向专家约稿

CJT组织编辑部成员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如“2014灾难与创伤急救西湖国际论坛”“全军第十四届战伤创伤学术大会” “第三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 “第十一届国际汽车交通安全学术会议”等。通过这些会议,编辑部免费提供杂志,宣传杂志,同时面对面地与专家交流和约稿组稿。

2.4 依托挂靠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大坪医院在创伤领域具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实战经验,能为该领域提供丰富临床数据和治疗经验。野战外科研究所是国内优秀的创伤科研单位,具有创伤领域完备的专家数据库资源,同时有条件组织国内外优秀创伤学者座谈和国际会议。这样在会上可以让本单位的专家为我们做引荐,提供与其他专家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3 国际化投审稿系统与出版模式

3.1 国际化的投审稿系统

CJT作为一本英文期刊,稿件来自世界各地,使用标准的投审稿系统可以避免让作者产生距离感而转投其他期刊,也可以避免使审稿团队陌生而拒绝审稿。本刊彻底告别传统稿件处理模式,所有来稿均在国际通用的爱思唯尔的EES投审稿系统上进行投稿、查重、审稿、进度查询等在线管理。既方便投稿人和审稿人,能实时在线处理工作,也能大大简化编辑部的沟通工作。

3.2 国际化的出版模式

国内英文期刊要进入国外科研领域,走国际化道路,扩大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更多学者和专家,必须有国际化的出版模式。

与国际大出版商合作可以规范出版流程,扩大期刊OA平台,方便检索。而且提前在线出版(online)可以缩短出版时滞,快速报道最新的学术研究情况。为此,CJT与爱思唯尔建立起良好合作机制,期刊论文发送到编辑部后由专家对稿件审稿,不合格进行退改,合格后进行接收和最终定稿。定稿后可以初步在线出版, 爱思唯尔进行文字修订和排版,排版后稿件交给作者进行校读和修改,完成后在期刊上发表。

4 多渠道宣传

期刊宣传方式不限于依靠组织会议宣传或者推送邮件简单宣传,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推广渠道快速发展。2014年CJT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扩大了期刊读者群体,以后将增加App版本等。

4.1 网站宣传

根据时下网络快速发展的需要,CJT正在对早前建立的全英文网站进行改版升级,升级后的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强大,同时在网页上实现二维码手机快速登录方式,使用户更加便捷、高效地进入期刊网站。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免费进行期刊在线阅读和全文下载,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和快捷。同时为读者提供文章检索和信息查询功能,定期推送每期文章,让期刊宣传更加网络化、数字化和快捷化。该网站平台还将增加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和创伤会讯等内容,使其内容更加多元化。

4.2 承办/协办学术会议

承办或协办学术会议是宣传期刊直接和有效的方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现场向学者和专家面对面介绍期刊,向他们发放期刊宣传小册,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邀请他们为期刊组稿是最有效的期刊宣传手段。2015年,期刊编辑部主办了“中国创伤急救与危重病国际论坛”,协办了广州“国际休克·脓毒症大会”等会议。通过举办学术会议,更好地宣传杂志。

5 国际化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要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必须进入有影响力的检索系统,通过用户的检索使用提升其影响力[9-10]。因此,是否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成为期刊国际化另外一个衡量指标。国际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时刻关注全球期刊最新发展,有较强学术影响力和影响因子的期刊才会被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CJT为开放存取期刊,2015年被DOAJ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收录。被这些检索系统收录后,投稿者的研究成果被更多相关人员关注或者引用,促进了创伤领域广泛合作。影响力扩大后,高水平稿件越来越多,一些具有前瞻性科研成果也在CJT发表。

6 编辑人才培养

期刊水平与编辑人员水平息息相关,一个高水平期刊必定有高水平编辑人才团队和人才培养机制。CJT历来重视编辑人才培养,要求编辑有国际化视野,鼓励文字编辑向学术编辑转变。要求其走出编辑部、走进实验室、走进临床、走进会场,结识创伤领域专家,了解最新创伤研究动态,收集最前瞻科研成果。锻炼和培养年轻编辑,推动人才建设。

作为英文杂志,CJT编辑部聘请英语为母语的医学专业的外籍编辑,加工润色文字,以提高稿件文字水平和整体质量。邀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医学博士担任期刊科学编辑,在专业学术领域对文章内容进行指导,同时定期开展编辑英文培训班,组织人员参加期刊管理培训班,提高整个编辑团队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7 结 语

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面向国际竞争,走国际化道路是英文医学期刊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医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CJT有幸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在编委、审稿人上国际化比例提高,高水平稿件不断增加、投审稿流程更加专业化、期刊出版和宣传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使得期刊被国际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国际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可。这些措施都为其他英文期刊国际化提供了借鉴。但仅仅取得这些成绩还不够。CJT目前还存在稿件质量有待提升,审稿时滞长,编辑队伍建设还需完善等问题,需要CJT全体编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方支持。

注 释

[1]吴伟根,章晓光,周莉花.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4):443-447

[2]肖宏.面向国际的学术期刊发展措施[J].编辑学报,2001(3):177-179

[3]董燕萍,王攀智,雷水英,等.《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的国际化历程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309-311

[4]李卫华,寿彩华.《分子细胞生物学报》(英文版)国际化办刊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3):407-409

[5]阮继,刘谦,王卓青,等.中国医学期刊的国际化之路:《癌症》杂志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3):234-238

[6]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EB/OL].[2015-12-10].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56405.shtml

[7]丁佐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刊的影响因子贡献因素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3):305-311

[8]刘筱敏,马娜.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335-339

[9]戴维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11-118

[10]任胜利.2014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5(2):9-13

(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董敏 李磊

上一篇:职业学院体育选项课教学论文下一篇:新时期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