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需求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基于我国现实情况,商业健康险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但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仍然存在。这充分说明我国现有的社会医疗体系制度还不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影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医疗保险需求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医疗保险需求研究论文 篇1:

农村小额医疗保险需求意愿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两个县597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购买小额医疗保险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购买小额医疗保险的意愿总体上非常强烈,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文化程度以及子女数量是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对小额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大。由于小额医保与新农合在保障层次上重复设置。功能上相互替代,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狭小,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若要推行小额医疗保险,则必须在产品功能和保障水平上与传统的新农合区别开来。

[关键词]农户;小额医疗保险;Logistic模型

[作者简介]初可佳,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讲师,金融学博士,广东广州510520;孙健,就职于中信银行总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博士,北京100027

[文献标识码]A [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工程的实施及社会保障方式的改革,农民对小额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2008年8月15日,保监会《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中确立了试点推行小额人身保险,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截至2009年底,全国范围内农村小额保险累计承保超过1110万人次,承保收入超过2.7亿元,提供保障金额近1700亿元。但尽管如此,我国目前农村小额保险的覆盖率仍然不足30%,需求缺口高达5000万人次。在首批试点过程中,各地应着力推广多种形式的小额医疗保险,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择机推出可承保多病种的小额医疗保险,为农村单一家庭提供整体保障,解决低收入群体关心的各种医疗风险,弥补新农合不能满足农户潜在医疗需求的不足。

在对小额医疗保险的研究中,本文基于Gross-man的两部分医疗支出模型。研究农户的医疗需求水平以及农户潜在的医疗需求规模及意愿,分析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生存空间,这不但有利于分析影响小额保险需求的因素,而且有助于确定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缴费水平,有助于明确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定位。

一、小额医疗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小额医疗保险实质上是一种健康保险产品,其需求影响因素可以比照同类的研究。当前学界对我国医疗保险需求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其中多是定性分析的文章,其余文章大多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所采用的数据既有宏观数据,又有微观调研数据,所采用的方法有Logistic回归分析、灰关联分析、相关性分析。如毛瑛(2006)对西安地区的微观调研数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文化程度、户籍类型是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吴江鸣(2007)采用“上海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调查”的微观数据发现家庭生命周期、教育、家庭收入是影响居民医疗保险的主要因素。程建林(2008)采用武汉市的微观调研数据,发现农民工代际之间差异是影响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等。

虽然影响个人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如果假设个人是理性的,农户在决定是否参加医疗保险时会对这项决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参加医疗保险需要付出的直接成本是支付一定量的医疗保险费,这意味着家庭开支的增加和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时,农户也能从参加医疗保险中获得收益,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医疗费的减免降低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当然,不同的补偿方案设计方式可能使参加者的受益范围和程度不同。通过对上述成本收益的比较。只有当农户认为参加医疗保险的净收益大于零,即参加医疗保险在经济上是合算的,他才会接受这一制度。因此,一方面,农户的潜在健康需求决定了潜在的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农户的保费支付能力决定了潜在保险需求的实现程度,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养老保险需求的各种因素。综上,可以将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做如下归类:

1.人口因素。家庭成员的健康、年龄、性别、抚养比、期望寿命等人口指标都可能会影响到投保意愿,Yuanli Liu et al(2001)认为健康状况对人们的医疗保险需求和支付意愿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研究通常把家庭的医疗开支视为衡量健康状况的指标,家庭在过去年份(或月份)的医疗支出越高,愿意或实际参加医疗保险的可能性就越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医疗保险领域存在的逆选择现象,健康状况差的人由于患病概率高、预期医疗费用高而希望参加医疗保险,健康状况好的人则因为预期参加医疗保险的预期效益成本比不高而倾向于自我保险。

2.经济因素。影响家庭经济的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水平、收入来源、家庭财富状况、获取借款的能力、农户家庭土地数量等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会对农户的参加意愿产生作用相反的两种影响,一种是正向的影响,家庭收入水平(或其他代表家庭经济状况的指标)越高,农户对医疗保险费的承受能力越强,因缴费困难而不愿参加的可能性就越小;另一种则是负向的影响,家庭经济实力越强,同样的医疗开支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就越小,这样的农户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和规避倾向就不是特别强烈。

3.社会因素。不同的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主要是户主的)会影响到农民对小额保险的认识,对保险功能的理解和对待风险的态度。Grossman(1975)在著名的人力资本模型中将健康与消费作为效用的两个组成部分,认为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表面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实质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Spasojevic(2003),DeWalque(2003)采用不同的数据,同样发现文化程度与健康需求和投保意愿呈现正相关,但是Currieand Moretti(2003)的研究却认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个人普遍具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因而具备保费支付能力,因此,教育水平通过收入水平影响到投保意愿。

4.农户所在社区的特征。由于医疗保险的组织、管理、筹资、风险分担均是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农户所在社区的特征对其参加意愿也有重要的影响。Evans,Pritchard(1940)最早论述了群体之间的互助保险行为,并且指出,在缺乏正式的保险机制的情况下,传统的农业社会能够自发形成一个风险共担机制。Plateau通过博弈模型证明了这种互助关系缺乏有效的约束,在有正式保险机制的情况下,当投保成本足够低时,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5.其他医疗保障形式的影响。目前农村地区还存在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健康风险保障形式,包括在政府推动的合作医疗制度、儿童计划免疫制度、孕产妇保健保偿制度、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等,农村居民之间的互助,比如亲朋好友之间通过资金或实物捐助、帮忙照顾患者、代替患者劳动等方

式给予患病家庭支持也是农村传统的一种非正式风险分担机制。

二、数据、研究方法与估计结果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对广东省云浮市各县的农户进行人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农户的基本情况、收入与储蓄习惯、风险和风险管理策略、对保险的认知以及医疗需求等。

在调研中,我们向农户介绍了一种虚拟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它的保障范围与合作医疗相同,每人每年只需交30元。就可以报销医疗费用总额的40%,最高报销额度是5万元(比如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为30%,那么加上这种医疗保险,总的报销比例就可达到70%)。为了获得农户对这种保险产品的投保意愿,首先询问受访者的购买意愿。对于愿意购买的,追问其购买的原因;对于不愿购买的,追问其不愿购买医疗保险的原因以及在同样的保障水平下,期望以怎样的价格接受这款产品。

在受访农户中,明确表示愿意投保的有171人,占总人数的32.02%;不愿投保的有301人,占总人数的56.7%。在未参加新农合的59人中,有27人愿意购买此商业医疗险,所占比例为45.8%:在参加合作医疗的475人中,有30.3%的人愿意购买此保险,可以看出,即使参加了新农合也会有人购买这种保险。部分没有参加新农合的个人也愿意投保。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LJogistie回归处理。首先通过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交互分类分析和等级相关系数检验;然后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影响需求意愿的自变量。最后,进行Iogistie回归,由于数据是未分类数据,故采用最大似然Iogistie估计。

对具有投保意愿的人群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投保意愿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在人口因素方面,对医疗保险需求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期望寿命、家庭抚养比和健康状况。期望寿命与投保意愿的系数为0.086>0,反映了个人的期望寿命与医疗保险需求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人们当期的生活满意程度是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生活富足的家庭一般都对寿命有较高的期望,他们的投保意愿更为强烈;家庭抚养比与投保意愿的系数为0.424。这与抚养比与养老保险的投保意愿相一致,说明抚养比较高的家庭,医保投保意愿较高,而且这一结论具有很强的显著性;健康状况对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值为1.424>1,说明健康状况越差,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意愿越强烈,表明医疗保险的需求中存在明显的“逆选择”倾向。

2.在人口因素中,对保险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其中,年龄与医疗保险的购买意愿的系数为0.005>0。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投保意愿可能增强,但这一结论没有通过假设检验,其中存在两种可能的原因,其一,在户主年龄较大,当其子女都是成人时,户主患病时可以得到子女的经济援助,因而对医疗保险需求较低;其二,当户主年龄较小时,其子女尚未成年之时。医疗保健开支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因而此类家庭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比较大。而性别对医疗保险的购买意愿并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在于农村家庭中,男性多为“一家之主”,是否购买医疗保险都是由男性户主作决定的,受统计样本中女性户主数量较少的限制,户主性别对医疗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婚姻状况并未进入最后的回归模型,说明婚姻状况对预测医疗保险的作用并不明显。

3.在经济因素方面,农户人均年收入会显著影响到投保意愿,但并非收入越高投保意愿越强烈,以年人均收入12000元为对照组,按照收入从高到低,发生比分别为2.457,1.528,0.691,0.698。如果按照投保意愿从高到低来排名,顺序依次是:7200-12000元组、4800-7200元组、12000元以上组,最后才是4800元以下组。说明家庭收入和医疗保险需求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最高收入组(12000元以上组)的投保意愿反而比中高和中等收入组的投保意愿低;农户借款的容易程度与投保意愿也呈正相关,而且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说明不容易获得借款的家庭的投保意愿较小。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是影响个人投保意愿的核心主要因素,具有很高的显著性,说明在农村推行小额医疗保险,获取农户的信任至关重要。

4.在社会影响因素方面,文化程度与投保意愿呈正比,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家庭的投保意愿更为强烈,说明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可能更加懂得利用保险机制规避医疗风险;是否参加新农合对投保意愿的影响也很显著,说明农户参加新农合后购买小额医疗保险的意愿会明显降低。对保险机构来说,新农合对小额医疗保险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在农村推行小额医疗保险的风险较大。此外,虽然到乡镇中心的距离对个人投保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也可以发现,较为偏僻的村落接受到的保险信息更少,并且保险购买和索赔都感觉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户的保险需求意愿。

三、结论

通过患病概率模型和医疗支出模型考察了影响农村居民患病概率和医疗支出的诸多因素,发现个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是否参加保险与个人的患病概率和医疗支出显著相关,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收入弹性为0.359,从定量的角度解释了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行为。通过Logistie模型发现,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文化程度以及子女数量是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对小额保险需求的影响不大。这些结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

1.居民的家庭收入越高,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健康的关注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说明农村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宣传,可以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可以减少他们的患病概率,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2.农村医疗保险显著降低了农民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但是,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户的疾病发生率却比较高,说明医保的推广中存在明显的逆选择现象。因此。农村医保制度必须考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在保险基金的筹资中留足准备金。

3.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医疗保险的偿付压力将逐渐增大,而目前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充分,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定量测算就显得极为必要。

4.家庭规模是影响医疗开支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较大的家庭中,老人的赡养越充分,但是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老人赡养问题将愈加严重,所以。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中应该特别关注老人医疗保险问题,可以尝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更好地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

5.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还很小,农民的医疗支出收入弹性仅为0.359,说明农户的收入水平还不高,对健康和医疗还不够重视,但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势必会加速膨胀。

6.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狭小。因为小额医保与新农合与在保障层次上重复设置。功能上相互替代。新农合已经保障了住院、正常分娩、大病救助以及部分门诊项目,在既定的制度背景下,如果要推行小额医疗保险,则必须在产品功能和保障水平上与传统的新农合区别开来,或是以保障大病重疾为主,或是在新农合保障水平之上再提高保障水平。但是,如果保障水平定得过高,则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如果采取“重疾”保障模式,则必须在缴费方式和保障范围上作出灵活调整,因此,小额医疗保险的市场空间不大。实质上。新农合是一项有政府补贴的小额医疗保险制度,目前保险机构可以利用专业化优势,通过资金托管、风险监管、运营监督等方式参与新农合管理。提高新农合运营效率。

[责任编辑: 舒生]

作者:初可佳 孙健

医疗保险需求研究论文 篇2:

关于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综述

摘要:基于我国现实情况,商业健康险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但是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仍然存在。这充分说明我国现有的社会医疗体系制度还不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对影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水平;影响因素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健康保险市场发展较我国早,而且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逐步趋于成熟。

Kenneth J.Arrow[1]研究了消费者购买健康保险的行为。由于保险市场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会诱发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的发生。这会对商业健康保险服务的供给及其发展造成一定障碍。Brown,M. J[2]也提出了在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的现象。投保方大多数都是身体健康不好的人,而国外的保险公司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更希望身体健康良好的人来购买。“双向的逆向选择”使真正需要健康险的人群被排挤。Gordon[3] 研究了影响中国医疗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人均收入、所从事的职业、自我身体健康评价状况等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有显著影响。健康险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相关,这说明经济因素是健康险发展的重要关键。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商业健康险的研究起步较晚。随我国对外交流的频繁,金融市场改革深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涉足健康险的领域。

在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发布了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的分析,重点指出,由于医疗体制的高垄断性,保险公司不能对医疗机构对患者过度医疗以及医患合谋骗取保險金进行有效控制。阻碍了保险市场的持续性发展[4]。陈滔,谢洋[5]提出了影响健康险发展的原因是保险行业自身的问题。角色定位不清、缺乏专业的人才、监管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健康险发展滞后的因素。朱坤[6]等从日本健康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出发,提出了日本健康保险基金有合理的分担机制,强调个人的筹资责任。这样有利于投保人有正确的费用控制意识,避免医疗卫生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保证了保险市场的良性运转。肖宏伟[7]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收入水平两个角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定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对医疗保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于医疗保险的发展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又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异大等影响。

三、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经济因素的影响

商业健康险本质上是市场化的商品,它的价格受到供需双方共同的影响,其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推动。其中经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个人收入,间接影响消费者对健康险的实际购买量,进而对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产生影响。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只有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即安全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商业健康保险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价格弹性较大,即使人们有强烈的购买愿望,但没有购买力,仍然不能将潜在需求转变为实际需求,阻碍了健康险的发展。因此,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稳定程度对健康险市场发展有重要影响。

2.人口因素的影响

商业健康险的保险标的是人的身体,它的发展与人口有着很重要的联系。首先,在一般情况下,某地区人口数量越多,潜在的消费者数量越多,该地区健康险的发展空间也越大。其次,商业健康险还与人口的质量有关,一般购买保险的大多是易发生疾病的人群,借助健康险进行风险转移。再次,人口结构也影响着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一般老龄人口及婴幼儿的健康状况较差。这部分人群需要健康险的需求更大。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这部分人群可能是未来健康险的主要潜在客户。

3.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与保障水平的影响

我国目前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成是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商业健康险为辅的保障模式,其中,政府起主导和引导的作用。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险之间是相互排斥、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定收入的前提下,对于相同的消费者群体,兼有保障功能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商业健康险必然存在着竞争的关系。对于一些人群来说,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面的提高,会使他们减少对商业健康险的消费。另一方面,作为政府转移支付方式的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会使部分人增加对健康险的需求,促进商业健康市场发展。

4. 健康险公司与医疗机构间的制约机制

在商业健康险良性运转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保险公司、医疗机构、患者三个利益体的博弈。保单签订之前,保险公司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希望选择较健康的人群。保单签订之后,投保人出于利己动机发生“道德风险”,医患合谋骗取保险金的现象屡见不鲜。医疗机构发现病人购买了健康险就会出于利己动机,给病人滥开药物,提供价格高昂的医疗方式,患者也会造成小病大治的现象。因此,为避免这些现象,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将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建立起利益共同体,通过资本纽带强化医保合作机制。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作用。

5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

保险产品作为一种消费品,只有其满足了购买者的某种需求,达到一定效用时,它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目前而言,我国商业健康险产品种类相对较少,且相似度极高。每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就需要有不同层次的产品与之对应。然而,目前保险公司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较弱。另一方面,新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成本高、专业的技术和人才以及风险的管理等都对新产品研发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也需要政策出台的鼓励与资助、税收的减免政策等。

参考文献

[1]Kenneth J. Arrow.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12):P941-P973

[2]Brown, M. J. Evidence of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Individual Health Insurance Market[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2(1):P13-P33

[3]Gordon G.L, Xiaodong Wu, Chaoyang Peng, Alex Z.FU, Urbaniz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Rural China[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03(1):P11-P24

[4]金融研究所“推动中国商业性健康保险发展研究”课题组,关于发展健康险市场的若干政策建议[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10-13

[5]陈滔,谢洋.影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内因及其对策[J].保险研究,2008(11):52-55.

[6]朱坤,张小娟,刘春生.日本健康保险制度演变历程及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03):32-38.

[7]肖宏伟.我国经济发展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研究[J].保险研究,2012(09):3-15.

作者:李红燕 孟晓庆 章丽婷

医疗保险需求研究论文 篇3:

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陶梓栋(1991.02-),男,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内部审计、中国税制。

李卓颖(1991.11-),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价值、所有权机构。

摘要:医疗费用持续的快速增长造成了当今“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医疗保险的需求。由此而设立的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是否能够确保其支付能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成为民众所关心的核心话题。在基金来源收入确定的情况下,致使基金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威胁是医疗费用增长。本文就M公司为例结合医疗费用增长的各方面因素,提出控制统筹基金过度增长的措施。

關键词:医疗费用;统筹基金;过度医疗

要较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的原因,就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两大社会热点问题。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在所有制形式上,股份、私营、个体等所有制相继出现,国家、集体所有制垄断经营的局面被迅速打破,当前医疗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大,并且实行了医药分家之后,医疗行业盈利渠道进一步受到限制,都对医院的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过度医疗现象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而医院的过度医疗正是导致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增长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第二,中国现在正在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通常来讲是其他人群的4至5倍。过快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快速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一、我国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概论

我国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所遵循的原则:

第一,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承担对象。这一办法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社会医疗保险的做法,这不仅是为了扩大医疗保险资金的来源,同时还起到了明确了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增强了个人自我保障的意识,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的作用。

第二,以“量入为出,略有结余,以支定收”为原则来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所谓“量入为出”,是指在指定医疗保险待遇及偿付标准时,以能够收到的医疗保险费为依据,并保证“略有结余”,以备不时之需。而所谓“以支定收”,是指在确定费率,即医疗保险费收取的标准时,以当地人们的医疗消费水平,即“支”的水平为依据。

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基金的筹集渠道和基金的筹资模式。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渠道指的是保险资金的来源。一般来讲,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被保险人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政府的资助以及其他方面的收入等。其中,个人和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是医疗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二、M公司医保统筹基金收支现状及增长原因分析

1.M公司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现状

M公司医疗保险系统以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以总体规划、审慎实施、稳步推进为工作方法建立医保基金。M公司医保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其中基金征缴:单位缴费比例为在职职工工资总额6%,个人缴费比例为个人缴费工资2%。统筹基金:单位缴费的30%根据个人缴费基数、年龄按一定比例划入个人账户,剩下的全部进入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个人2%+一定比例6%+工龄补贴,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M公司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收入情况是呈持续增长趋势的,尤其是在2011年后M公司职工工资收入有所提高,个人缴纳额度稳步增长,并且单位征缴比例由原来的百分之六提高到百分之八,医保基金有了明显大幅度的提高。

尽管医保基金的收入是在逐年上涨可与此相对应的支出也同样呈上涨趋势。不仅如此,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出同比增幅还大于收入,形成超支现象。结合M公司2012-2013年度,公司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突破预期。专业咨询公司预测本年度统筹基金将超年初预算2千万元左右,实际突破1亿元。

2.影响医保基金支出增长的因素分析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也就是医疗保险费用。根据学者的研究,将影响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因素分为供方因素、需方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第一,供方因素是从医疗服务提供者角度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医疗保险费用的上升。主要有:(1)医疗技术的进步。(2)先进设备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诊疗、治疗设备和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会带来了医疗费用的大幅上升。(3)医疗机构数量增加。(4)医疗机构的收入水平。业务收入是医疗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医疗费用越高,平均每所医疗机构的收入也就越高。

第二,需方因素是从医疗服务需求者角度分析有影响了医疗费用的上升的因素有:

(1)疾病谱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都会降低,所以通常来讲一个国家的医疗保险费用会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而增加。(2)参保总人数。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越多,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就越多,所消耗的医疗保险费用在总量上也会越多。(3)人均收入水平。

第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

(1)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价格水平也被认为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使其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缺乏需求弹性,即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只会带来医疗服务需求量少量的减少。所以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上升只能带来医疗保险费用的上升。

(2)卫生事业财政补助。国家财政拨款的不足,促使医疗机构产生了追求药品收益和业务收入的驱动力,医疗服务机构利用其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信息优势和垄断地位,扩大医疗服务需求,从而形成的过度供给带来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推动了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使得医疗保险费用居高不下。

三、缓解M公司医保统筹基金支出过度增长的措施

离退休人数占参保人数比是影响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关键性原因,未来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也是医保基金支出的关键影响因素,所以本章节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措施。

1.统筹职工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基金增长

面对严峻的职工人口老龄化趋势,医疗保险运作者应该要提前考虑,准备充分,从多方面应对,努力解决医保运行中的这一隐患。面对严峻的参保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們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强化政府职责,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在改制等一系列政府行为中,要注意足额提取相应的医疗保险费用。尤其是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将“一老一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中,政府需承担更多责任,加大财政的投入。

第二,离退休人员按时合理缴纳费用,拓宽保险覆盖面,扩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与此同时,拓宽医保覆盖面,有效增加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积累,逐步吸引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一些灵活就业人员还有农民工及时纳入医保覆盖范围。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还有拓展医疗保险基金来源的必要,增加统筹基金存量。

第三,切实加强疾病预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将有助于基金的合理筹集、使用和管理,克服代际共济失衡矛盾,有利于针对人口老龄化及其疾病特点、需求灵活调整相应措施,并确保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性发展。

2.实施职工医保住院费用总额控制工作

随着经济发展,职工收入的提升,医疗消费也在提升,故职工需求层次也在不断的提升。医保管理也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变革。医保预算管理自2003年即实行“总额控制,超额分担”,年终决算医院实际分担比例远低于地方且逐年降低,预算执行对定点医院费用管控缺乏约束,并根据市场及需求,尝试新型统筹医保管理模式,通过医疗救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慈善基金等多渠道的第三方协助管理,来加强医保管理,减少职工的个人支付。

所谓总额控制,就是在对统筹区年度医保统筹基金收入进行预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总额控制目标,在细化分解定点医院的总额控制指标时,着重以连续三年来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提供情况和实际医疗费用发生情况为基础,将统筹地区年度总额控制目标根据全年医保基金预算支出,依据上年度统筹基金实际发生情况,结合平时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考核情况和为参保患者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等因素,在上年统筹基金总控数的基础上考虑政策调整因素、医院管理及协议执行等情况,预留异地就医、慢性病费用、住院二次补偿、单病种结算所需资金后,其余部分全部分配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并分解到各月,按月执行,年底算总账。

政策调整和医保管理对医疗费用增长直接相关,老年化是医疗费用增长的客观原因。政策调整需要持续评估优化,可循序渐进、适时微调,消除对住院选择的不良导向。减少对高额消费的盲目追求;完善医保管理,加强总额控制和过程管理。发挥医保管理对医疗行为的监督约束作用。保障公司基本医疗保险可持续健康运行。正视公司参保员工老年化趋势,尽早研讨基本医疗保险属地化可行性。(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1]周浩礼 蔡孝恒.21世纪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几种趋势[J].医学与社会,2000(12).

[2]沈华亮.德国、法国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医改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07).

[3]丁易.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1998(06).

[4]李丽萍.论医改后高校学生医疗保障的发展方向[J].经济师,2004(12).

[5]崔晓华.关注大学生医疗保险[J].中国保险,2004(06).

[6]刘铁明.大学生医疗保险研究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6(02).

[7]边宝兰.关于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国校医,1997(05).

[8]张仲男.国外医疗费用控制经验之借鉴.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02):75.

[9]齐明珠.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人口与经济,1997(02).

作者:陶梓栋 李卓颖

上一篇:无损检测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项目投资财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