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新通信工程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进步。通信工程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生活、交通乘车购票、出国、研究论文共享等越来越方便离不开通信设计与创新,而创新是进一步提高整个通信工程质量与水平的重要过程,也是突破通信固有模式的关键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设计创新通信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创新通信工程论文 篇1: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物联网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重点专业,其建立时间短,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丰富。应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做好专业群建设和课程优化,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课程计划,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统筹兼顾,妥善安排,物尽所用,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加快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使有限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通过校校互助以及校企合作的方式可以解决在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中遇到教师资源、教师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匮乏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群;课程优化;实践教学

物联网专业是新兴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工科专业,是根据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依据智慧中国的战略进程发展提出来的,其富有强烈的时代感。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信息智能技术发展急需的人才,缺口很大。据统计,我国未来五年该专业的人才需求缺口约1000万,而物联网专业从2012年开始建设至今还处于发展初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物联网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是各高校从事物联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由于物联网专业建设时间不长,各大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基础不同,分别有在自动化、计算機、电子技术、通信工程专业基础上建设的,因此存在着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差别。由于教学资源的约束导致课程内容、学时、专业核心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安排不同,特别是物联网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多,可选的课程内容多,在规定的专业总学时约束下如何整合课程和课程内容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其中包括网络工程、控制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等[1]。因此,在物联网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中,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在新工科教育的思想下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保证在专业建设中做到“课程精,实验强”[2]。

教育部2018 年1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中指出,物联网专业要“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电路与电子技术、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3]。本文在解读标准的基础上,根据2017版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物联网专业课程群的专业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优化做初步探讨,以促进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现代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

2017版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网络与现代交换技术融合成一门课,整合后的课程名称改为现代交换技术与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课程是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选用谢希仁教授编写的教材。该教材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来,曾于1994年、1999年、2003年、2008年和2013年分别出了修订版。2006年教材通过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出版的第5版获得了教育部2009年精品教材称号;2013年出版的第6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7年发行的第7版又在第6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订。 教材分为九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包括局域网)、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以及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等内容。该教材从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介绍网络的分层结构及每一层所实现的功能以及网络协议和工作原理,只是在第一章中简单提及交换技术的内容。现代交换技术主要介绍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以及IP交换技术,是学好网络通信的知识基础,是网络开发设计的必备知识,掌握交换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对理解和掌握通信网原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已有的介绍有关交换原理及技术方面的教材中,关于网络分层和网络协议的内容又偏少,而较好地掌握交换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于物联网专业尤为重要。因此,有机地把它们整合成一门课是有意义的。同时增加二、三层交换机的原理介绍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等相关内容,目前各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尚未发现这样完美整合到一起的教材,这需要任课教师在课程准备上下足功夫,把上述有关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或者自编教材。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的内容有时过于陈旧,为了培养适应新环境下物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可适当取舍,减少电路交换的内容和网络分层内有些功能的讲解,如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等。有些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尽量突出重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现并完成信息的交换,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及实现方法、充分理解同步交换技术和异步交换技术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化网络分层的有关具体细节介绍,重点说明网络分层在通信系统程序设计开发及网络维护管理方面的优越性,让学生了解掌握各层的主要功能和信息在各层的处理过程和目的。在现代交换技术与网络通信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对有关专业安排2~3次的课程讲座,在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IP交换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讲座的模式进一步拓展介绍通信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思路,包括软交换技术、移动交换技术和移动通信网络等。

二、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目前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教材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这三门课对物联网专业都很重要。计算机原理是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单片机原理是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智能传感器及其检测仪表的常用的控制器件。单片机原理与计算机接口技术在感知设备的设计和开发中又是重要的支撑技术,是从事物联网感知层产品开发设计的必备知识。因此,把三门课程合理的整合,按课程的先后顺序,通过合理整合去掉彼此重复的课程内容,突出各课程的重点内容,可以降低理论课总的学时数,便于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数,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型机系统与接口是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自动化、信息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在物联网工程专业授课时间的安排上,首先应安排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重点教学内容是讲授基础知识,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系统,CPU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系统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以理论为主,对于接口技术的有关内容可以简单介绍。接口技术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多,主要安排在单片机课程之后。接下来安排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学习,重点讲授单片机的组成、结构布局和C语言程序设计的内容,对于单片机的汇编语言可简单介绍。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把计算机接口技术与单片机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设计扩展接口开始逐步到产品的开发和产品设计,重点在设计方案的选择比较以及实现,培养学生从产品设计到安装调试整个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具备较好的微型计算机原理知识和较好的实践设计能力之后,对接下来学习的嵌入式系统与设计就可以轻松驾驭,应付自如了。嵌入式系统与设计课程在内容上重点介绍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有关知识及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中间件技术。

总体上看,这样的理论教学内容课时减少,整体内容饱满充实,避免了内容的重叠;课程内容清晰,学生容易掌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理论学时的合理降低也给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创造了条件,更有利于满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

三、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感知层的主要技术之一。考虑到物联网专业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可适当降低或者去掉有关原理知识内容的介绍,重点介绍RFID的应用技术。鉴于这门课程安排得比较早,在有限的学时内也不适合过多讲解和学习有关的标准、中间件技术等。

短距离无线通信是一门相对比较新的课程,主要讲授的是一些最基础的通信技术, 介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技术和应用,内容包括蓝牙技术、Wifi技术、UWB技术和ZigBee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掌握通信层知识的基础入门级课程,在选择上主要讲授前三种知识及应用,综合考虑到接下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设置,可以把ZigBee技术的内容安排到传感器网络中重点介绍,并结合课程实验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短距离无线通信与RFID射频识别技术一起各设置16学时的教学内容,分别安排在小学期(第二、第三学期)。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是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内容上重点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控制和覆盖技术、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和组网技术、传感器网络支撑技术、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和ZigBee协议标准。设置了移动通信或者无线移动互联网的学校课程可考虑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避免重复教学。

四、实践教学与实验室建设

实践教学是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新工科教育概念下重点建设的内容。物联网工程作为一个新兴本科专业,它不以理论为主导,而重点在于工程应用[4]。物联网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创建,至今陆续在全国各高校招生,队伍不断扩大。综合国内各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情况,新专业建设主要是依托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信息类专业为基础建设的。由于建设时间短,专业建设的基础不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实验课程的设置和综合创新类实验的配置各异,重点各异。如何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现有的师资条件开设出有关实践教学的课程,准确定位,办出特色,是应用型高校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建设的。针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课程计划,我院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统筹兼顾,妥善安排,物尽所用,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同时加快专业实验室建设。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统筹考虑,使有限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硬件课程电路理论与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分别由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承担,软件类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实验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承担;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则部分由上述两个实验室承担,如嵌入式系统、Java语言等;部分专业课程的实验通过对现有实验室进行局部改造以满足物联网专业基础实验的需求,而有关网络技术、通信类课程则由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承担。对于物联网专业特有的一些课程则争取资金,加强建设,如RFID实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实验,以及创新创业综合技术实验室等。

五、校企联合与专业实践教学

2018版《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培养以现有技术实现实际应用的专门人才,强调的是学生的应用創新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5]。社会上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短缺,同样,在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中也存在教师资源、教师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匮乏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也是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践证明,通过校校互助以及校企合作可以部分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通过加强与校本部的横向合作,加强与校本部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校本部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实验课程暂时力争在本部实验室解决。目前,RFID射频识别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的课程实验均安排在本部的实验室完成。

其次,在师资力量上,加强落实工程师进校园计划,聘请企业有实力的工程师承担对部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

而针对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实施,我们先后与中兴通信亚太培训基地、华清远见济南分公司合作,解决了部分实践教学落实中的难题。借助企业的力量,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困难得到了缓解。同时我们积极推进与学院管理部门的沟通,加强学院自身实验室建设的速度,加强实践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和建设的规模。

六、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涉及的内容多而广,本文只是介绍了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硬件技术。而物联网工程专业所涉及的软件技术,包括传统的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以及现代的数据融合与挖掘、云计算、大数据等课程的内容均对物联网专业的技术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对这些课程的整合和优化也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广大的物联网专业的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学时等方面安排得更加合理,以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新版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专业新技术讲座课程,这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强化对现代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及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的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就业需求和高校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在课程群建设中,采取“弱化教师课堂,加强实验实践动手环节,鼓励自主创新学习,推动课外创新和课内教学的教学模式”[6]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必将探索出适合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完善的课程群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鑫,张钰,唐成华,刘建明. 物联网工程专业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7-10.

[2] 吴功宜.對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3] 姜颖,刘国丽,刘佳.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3(17):127-128.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25-326.

[5] 朱俊岭,邵平,王俊波,等.物联网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52-153.

[6] 吴珺,王春枝,叶志伟.物联网创新班课程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106-107.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张志刚 刘美娟 段嗣妍 原帅 李爱华

设计创新通信工程论文 篇2:

通信项目工程中的通信设计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进步。通信工程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等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生活、交通乘车购票、出国、研究论文共享等越来越方便离不开通信设计与创新,而创新是进一步提高整个通信工程质量与水平的重要过程,也是突破通信固有模式的关键点。

关键词:通信项目工程;通信设计;应用研究

引言

处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但容易受到内部系统、硬件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环境、人为因素、黑客攻击、病毒入侵等因素的影响,其通信安全性难以确保,而网络环境的开放化和网络信息的复杂化催生出更多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利于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环境的建立与维护。

1通信设计是通信项目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通信设计是一个项目实施的关键点,是一个项目完成后价值和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好的通信设计不管是在外观还是在具体的功能上,都是更让人容易接受。通信设计关乎项目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只要确保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才能进一步应用到通信工程。通信设计的提升需要创新发展以保障工程建设结构上的安全性,为进一步的通讯设计顺利运行提供安全保障。(2)通信设计可提高项目投资效率。好的通讯设计可降低项目投资资金从而提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比如,在一些几十万以上的大工程上,可利用通信设计进行合理设计规划,充分发挥通信设计的自身作用,设计出成本低、高效率、时间短的设计方案,实现方案上的最优选择以节省项目中的资金投入。一个科学合理的通讯设计方案对项目工程建设进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图纸反复修改确定,列出所需要的项目材料。对于项目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不管是在项目施工还是材料的定制过程中,做好准备可在问题发生时可以及时解决,提高整体设计质量上的同时加快项目的进展速度。

2通信项目工程中的通信设计应用

2.1红外线技术在电子通信系统中的设计

在电子通信系统的具体设计实践中,积极的利用红外线技术进行设计优化和完善,这对于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就电子通信系统中的红外线技术应用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系统总体的设计。系统总体设计及系统整体框架的设计。就电子通信系统设计分析来看,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对于系统的应用有突出的影响,所以在整体设计的过程中,利用红外线技术对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检测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这可以为设计补充和完善提供参考。简言之,极的利用红外线技术节能型设计总体的检测与分析,实现系统结构的完善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系统的具体运行与硬件有显著的联系,如果硬件存在缺陷或者是硬件本身存在着病毒等,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等会大打折扣。基于此,在设计的时候利用红外线对硬件进行感知,一方面的了解缺陷,另一方面是发现不安全因素,这样,硬件的最终设计会更加的细节化,设计完善性和可靠性会显著提升。再次是红外线接收设计。基于通信系统信号传输准确的需要,在设计实践中利用红外线做接收设计,一方面,红外接收设计在信号转化和传输方面的效果更理想,另一方面,红外接收设计的安全系数更高,这对于整个通信系统的价值发挥来讲有积极的作用。简单来讲,做好红外接收设计现实效果显著。最后是串行通信设计。利用红外线技术进行传统通信设计,可以实现通信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系统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和效率均会有显著的提升,这对于通信系统的整体效用发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2应用防火墙技术

为有效确保计算机网络通信环境的安全性,防火墙技术的应用显得极为重要。作为组织非法浏览、访问或盗取用户个人信息的有力屏障,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阻挡一切外来陌生人对用户个人信息页面的访问行为。防火墙技术不但能有效阻隔陌生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浏览,及时提醒用户陌生人来访信息,第一时间拦截。同时,防火墙技术还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主机、端口上,以全面实现对计算机内部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此外,计算机网络系统内存在的数据信息,一旦遭到陌生人访问,防火墙技术软件凭借其身份判定、自动攻击的功能,能成功阻挡其行为,并实现对计算机用户数据信息的有效保护。

2.3泛在物联网的通信系统开发及设计

物联网的基本架構包括三个层面: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通过传感器采集某些数据(声、光、电等),基于网络层的终端模组,对接到网络层的基站,实现数据采集后的传输。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进行回传,基于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技术进行回传至关重要,这也是本文重点所讨论的内容。应用层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数据平台和业务平台。数据平台作为所有物联网终端数据的集合点,负责数据的统一存储、分析等,业务平台基于数据平台的原始数据实现各种业务逻辑,对外呈现的是服务。当构建及设计泛在物联网的通信系统时,可以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和容器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及处理性能,保证通信系统能够高效使用。边缘计算就是用网络边缘对数据进行分类,将部分数据放在终端处理,减少延迟,从而实现实时和更高效的数据处理,是对云计算的补充。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可以将泛在物联网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并将各种类型的数据分布在不同的通信终端中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减少通信数据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提高泛在物联网中的数据处理效率,对于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方面将有较大的提升。引入边缘计算技术后,这些散布的通信设备将作为泛在物联网的重要端口,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互联互通、人机交互,全面感知状态,高效处理信息,形成数字化管理的强大生产动能,挖掘出大数据价值。在开发及设计泛在物联网的通信系统时,应该加以采用容器技术和边缘技术等先进的通信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通信技术是容易进行创新的科学,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在泛在物联网中,通信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结语

根据本文所述,在通信工程项目的施工设计中,通信设计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唯有创新才能推动发展。利用通信设计实现最优选择,降低项目投资资金,提高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才有利于项目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

参考文献

[1]  何芳明,冯宝祥.探究zigbee嵌入式物联网网关的设计[J].通讯世界,2017(4):117.

作者简介:曾瑜民,男,汉-广东揭阳,1978.5,移动通信技术。

作者:曾瑜民

设计创新通信工程论文 篇3:

我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在通信工程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从人文素质的培养、专业教育融合、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教育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通信工程;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文化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ulture

0 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教育部特别重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了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5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自此,創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也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1]。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如果一个国家在信息化上占据优势,该国就能掌握发展先机、赢得安全和未来。通信工程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信息化技术的一个关键部分。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整个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构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 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以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为背景的电子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需求,而目前很多高校的电子类、通信类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却难以适应企业要求。很多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找工作或工作过程中发现,个人与企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作前不得不到社会上或企业内部的培训机构继续学习通信工程有关的课程。这种现象说明高校现有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必须改变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因此,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中的工程课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或者自主创业能力,有利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1.2 培养通信工程技术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时代需要

2015年李克强总理就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这将会推动通信工程学科前沿理论及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通信工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为了加速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做好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势在必行。

2 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2.1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通信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既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工程素养外,也不能忽视完整知识结构的塑造,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育。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包括灵感、直觉、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而这些思维形式跟思维主体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关系。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音乐素养、哲学素养等,对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科学家和具有创造性的企业家的灵感和直觉也往往来源于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一个人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就越容易焕发出强的创造力。

通信专业的培养计划应规定本科生必选一定学分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应提高课程的要求,避免把这些课程形式化,要真正实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课程应丰富多样,应涵盖数理逻辑学、文学写作、美学、文化与信仰、伦理分析学、生命科学、宇宙科学、音乐影视艺术、哲学等学科。

2.2 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思维定势、思维僵化是创新和创业的大忌,而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是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里面的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首创精神的培养,把创新素养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力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 通信技术发展很快,譬如3G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刚刚兴起,4G技术就已悄然出现。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严重老化、过时的内容,一定要紧跟行业前沿,学习和讨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进展,探讨新技术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下一步发展的前景,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⑵ 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习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2]、项目教学[3]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中学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只有查阅大量参考资料,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

⑶ 实践环节(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4],应充分合理地安排,绝不能设计成教程知识点的简单验证,要鼓励学生加入教师引导的创新和思考,并与团队成员及老师交流讨论,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巩固知识、强化创新意识。

⑷ 鼓励与通信专业技术结合的创业。在创业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简单的创业,比如开发购物平台,网络超市,甚至开淘宝网店,以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意识,修炼冒险精神,同时应该提倡与专业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紧密结合的创业。教师对学生的想法、新技术要尽力创造机会,促成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专业教育的创业素质培养是大学创业教育的重点。

2.3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①鼓励所有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相关创新创业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系列赛事,以及国家、省市、学校等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培育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累实战经验。②学校组建通信工程创新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工作坊等,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通过创业创造新服务和新产品服务人们、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想,做一个富有创造性、敢于创新的人。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科学研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5],鼓励学生参与项目,挑战现实难题,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应用于科技创新。如果取得了有实际价值的成果,帮助学生通过创业或跟企业合作,使其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价值的转化与接轨。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教师的创新创业经验和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方面,引进有创业背景和创业经历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也可以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到高校讲课或兼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改造升级。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学习;鞭策老师做好科研,以增强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完善教师考核制度,督促教师终生学习,持续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否则就会被转岗,甚至被淘汰。

2.5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列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逐步建立有助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首先加强健全人格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开设专门的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创新思维、经营理念的培育,以及技术创新方式、商业管理模式的学习。另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中体现出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还要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软硬件俱全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兼顾专业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学生评价体系。

政府和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需考虑让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大学也应该拓宽经费获取的渠道,建设可持续创新创业的生态网。

3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路径。通过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完善内在知识储备、焕发学生创造力;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水平,切实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这些观点为我国高校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15-15

[2] 蒋立兵,陈佑清.教师教育课程开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研究——以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效教学”的建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46-49

[3] 陶晓玲,黄少波.协同育人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設计——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理论视野,2016.5:82-84

[4] 李祖超,王甲旬.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与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2):35-44

[5] 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评论,2011.4:19-23

作者:王伟征

上一篇:雷锋精神德育管理论文下一篇:房地产证券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