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21

摘要:为提升高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提高综合素质,本文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动手热情和动手自信心等方面探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大学物理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摘 要: 实验教学作为我国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对如何让学生产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新期我国高等教育教时学改革的重要议题[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课,是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创建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认真探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实验教师必须做的工作。面对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实验课程,究竟可通过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想法。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

对于理工、工科等大学生而言,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及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迅速适应时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技能。虽然以往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顺应时代科技的要求,各高等学校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革。但是,由于存在受到教学理念、师资条件限制及教学模式的僵化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提起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思想观念的偏转

近年来对有关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开设,师生在思想上重视不够。首先从教师到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依然较严重;其次,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基础物理实验都是一些最普通的、简单的操作,而这些在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中根本起不到作用,因而在实验中只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再次,由于对基础物理实验的认识不够,加上现在很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快速发展,使得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所应有的硬件建设有限。

1.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现行对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缺乏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都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操作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然而这样做实验,收获甚微。现阶段往往是一个实验小组(8—10人)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且都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有的甚至窃取别人的数据敷衍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既不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又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认真思考。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培养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途径的探讨

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课内课外多方面的渠道,教学模式就是对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的综合,经过特定的步骤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不过,它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一直延伸至课外的综合形式。由于课堂教学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考虑从课内到课外的多种教学途径,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寻找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必须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非线性自组织理论[3]和后现代主义教育教学观[4]为指导,这些途径之所以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由大学物理实验内在的创新教育功能决定的。

2.1加强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

在人们的观念中,大学物理实验总是与严肃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实验中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灵活的动手操作,被认为是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手段,这种观念大大忽视和淡化了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实际上,增强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情况,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继续忽视大学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将最终扼杀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物理实验趣味性教学的途径[5]。

2.1.1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光、声、色彩的合理融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都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趣味性,同时是新颖性与研究性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做音叉振动实验前,先观察演示实验——喷水鱼洗现象,必将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学生看到鱼洗的水波、水花的溅起,听到铜盆的嗡嗡声时,就会对受迫振动和共振原理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思考其中的道理。如果每次大学物理实验前,都用相关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必将大大削弱物理实验的枯燥感,提高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

其次,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是关键环节。让学生做演示实验,使他们有表演和参与的机会,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舞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目的自然就达到了,而且效果事半功倍,比起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印象要深刻得多。

2.1.2适当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设施,使学生了解高科技发展的前沿。

高科技设施要么庞大,要么精巧,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高科技与大学物理实验有关内容有联系。例如,参观激光技术研究所设施,会使学生联想到声光效应,利用声光效应制成的调制器和偏转器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控制激光束的频率、强度和方向,从而扩展激光的应用范围。再如,参观粒子加速器的有关设施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电磁变化如何引起粒子能量和质量的变化;参观托克马克装置使学生领略核聚变的巨大能量。另外,引导学生参观科技馆的展览,可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大学物理实验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设施,使学生了解高科技发展的前沿,增强创新意识。

2.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创新活动

大学物理实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实践性,这就决定了物理实验所学课堂知识可以延伸至课外,在课外活动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组织一些创新活动,既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丰富学生的创新实践,使学生所学有所用,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较好发展。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覆盖面广,对几乎各个专业都具有吸引力。各个专业特点不同,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侧重点也不同,把大学物理实验知识与各个专业特点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科技活动,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结合力学方面的实验搞一些创新研究,比如改进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对于电子专业学生可结合电磁学方面的实验搞一些小改进、小制作,比如用传感器改进某些实验的测量方法,自动测温温度计的制作,等等。让各专业的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当然,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2.3加强网络实验教学建设

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有利于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同时,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可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有利于学生交流创新见解。

3.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改变传统观念,开拓多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我们一定能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滨,王芳等.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

[2]罗娇.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发[J].学理论,2011(06).

[3]郑雪梅.自组织理论对物理创新教育的几点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4]肖靓莎,彭希林.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9(14).

[5]刘向远.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作者:徐兰云

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论文 篇2:

浅谈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摘 要:为提升高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提高综合素质,本文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动手热情和动手自信心等方面探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教育学 化学实验 动手能力 培养策略

作为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化学在现阶段我国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是其系统性地学习化学的最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最后的阶段。因此,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学生自信心的表现,同时也能够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具有优势。鉴于此,本文就化学实验课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旨在提升学生动手时的自信心,同时提升其勤动手的能力。

一、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虽然我国高中对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学生对化学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良好,但是,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十分欠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基础知识较差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学校将大部分课时安排在了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上,而对于化学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少之又少。化学这门课程本身属于科学探索性质的基础课程,实验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就造成了我国高中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认识较多,而对于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在实验课程进行中,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更不知如何规范地进行实验和获取、分析数据。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对实验过程中的趣味性所知不多,致使学生对于实验的热情受到抑制,不利于其动手能力的提高。

2.对化学实验的目标认识不明确

对大部分高中而言,化学理论课程是化学课程学习中的关键。而对于化学实验课程,一般仅仅是作为巩固理论课程学习效果而存在的。这种思想进一步弱化了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作用,造成了实验课程的目的不明确,从而难以提升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思想下,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致使其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培养。

3.实验课时较少

由于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的不足,绝大部分课时被安排到了与考试有关的理论课程上,而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安排仅仅为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在这样的课时安排下,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观看教师进行实验示范,自己动手的机会较少。在缺少实际动手过程的背景下,学生对实验课程内容的了解不够深入,直接造成了化学实验课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下降。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建议

动手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学校应对实验课程从课时上和质量上进行强化,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增加学生实验基础知识

在化学实验课程课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教师增加对学生实验基础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实验中的各个步骤以及为什么实施这些步骤,从而使实验课程的内容与理论课程的内容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巩固理论课程授课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动手能力。

2.激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热情

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程授课过程中,动手能力较差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实验知识了解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习惯于观看教师进行实验,学生本身对化学实验的动手热情不高。因此,教师应改变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方式,加入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利用探索性的、研究型的思维开展化学实验,从而增加学生动手的频率,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3.合理应对学生失误,提升动手自信

失误在化学实验课程中是在所难免的。在进行化学实验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验规范性操作示范,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规范学生的实验动作。如果学生不小心发生实验失误,教师应正视这种失误,减少对学生的责骂,以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改进,从而一方面提升学生敢于动手进行实验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学生犯错并改正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动手能力的增强。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提升高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提高综合素质,本文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出发,从实验基础知识、实验课程目标和实验课程安排等方面分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成果有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果的提高,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芹. 高中化学“学生实验课”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9)

[2]裴立华. 浅谈职业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现代农村科技,2010(20)

[3]仝艳,吴志启,李晓飞. 物理化学实验课应加强动手能力培养.中国西部科技,2011(32)

[4]马健生,蔡雪.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学科教育,2003(5)

作者:封占良

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论文 篇3:

中学化学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 要:在中学化学课上开展分组实验,是如今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让中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新课改要求发展中学生认知能力,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中学化学课上,教师要重视对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强化,转变以往中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培养出真正具备探究能力的人才。本文分析的是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中,对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强化。

关键词:中学化学;分组实验教学;学生探究能力培养

前言:化学实验是一种非常主要的探究方式,在中学化学课上,分组实验可以激发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中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主要途径,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中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模式,提升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分组实验是可以提升中學化学课的趣味性,也可以让课堂效率实现全面的提升。

一、借助趣味实验,提升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过去的化学课上,教师的主要目标是让中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忽视了对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强化,让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是表面的,无法对化学素养进行积累。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是教师更新理念,加强观察,营造出轻松的实验氛围,激发中学生的探索欲望。兴趣才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在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增强实验的趣味性[1]。促进中学生在好奇心驱动下实现对实验活动的自主开展,从而亲手体会到实验的乐趣。比如结合中学化学课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白纸现红字”“烧不坏的手帕”等,这些趣味性的实验可以被设计为分组实验。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要贴近中学生的生活,让中学生产生好奇心,在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上兴趣更加高涨,从而产生更强的探索欲望。教师将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组织好,让中学生用分组的方式对这些实验进行设计和操作,从而让中学生亲身体会这些趣味实验的奥秘,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开展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让中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的趣味性,让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的氛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二、鼓励学生的自主设计

以往在化学课上多数的实验是教师结合教材上的安排,进行演示实验,或者是让中学生依据规范的步骤进行操作,其实这种实验的内容,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事前已经明确的,中学生做的就是观看和验证,中学生本身在化学实验中是比较被动的,无法让中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但是在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上,教师则是要给中学生自主设计的机会。对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也是促进中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2]。让中学生的地位在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中变为主动,促进中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比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中,教师组织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让中学生对氧气以及氢气的制取方案进行对比,然后对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进行总结,从而对这次新的分组实验进行自主设计,结合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让中学生自主设计并自己进行动手操作,最终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分组实验可以更好地调动中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学习积极性,让中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情况下,探究能力有明显的提升。这也是真正探究实验的开展模式[3]。

三、通过营造想象实验情境

对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强化,教师可以营造想象情境,比如在学习分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香水瓶拿出来,然后在台上喷上几下,这个时候教师内就会布满香气,这个现象如何进行化学解释呢?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没有认识到微观的世界,也不知道分子是什么,中学生自然是无法相同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中学生分组进行探讨,进行假设和想象。中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可以从粒子运动角度进行适当的解释,这样也是对中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进行强化的方法。比如在用百分之五过氧化氢加热分解出氧气的分组实验中,可以依据教材上的内容,会观察木条复燃的现象,但是实际分组实验中却是无法观察到,没有看到火星有变旺的表现,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是什么因素导致呢?教师带领学生展开分组实验,然后让中学生进行探索,经过实验后发现是两个原因造成的,是因为溶液的浓度问题,以及在分解物中本身就是有一定的水蒸气出现。在这个分组实验中,中学生依据教材上的安排进行实验,但是没有得到预想中的结果,于是进行想象和假设,并设计新的分组实验进行验证,将假设证实,并对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明确,这样的过程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探究能力都有明显的进步。

四、通过生活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让中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展开探究,也是激发中学生兴趣的方法,并且可以让中学生产生对未知领域的一种向往。引导中学生对课外的活动进行开展,比如对当地土壤进行一次酸碱性实验,将中学生分组之后,各自选择一个区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的情况下,中学生结合本组的调查结果,可以对当地农业生产施肥和农药使用提出一些意见,从而将课内外结合起来。

结论:总之,在中学化学课的分组实验中,教师要积极对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强化,促进中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的积极投入,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升中学生对各类知识的掌握,并借助分组实验提升化学课的授课效率,激发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林美.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落实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以《性质活泼的氧气》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172-173.

[2]刘秋芳,张贤金,吴新建.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以人教版“水的组成”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7):36-39.

[3]高俊明,郑长龙,武晓婷.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有效性评价工具开发及应用研究——以中学化学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217-222.

作者:潘鸿

上一篇:课程目标下小学科学论文下一篇:初中美术创造性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