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促销的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终端促销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营销策略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本文归纳了市场上现有的终端促销活动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优化的路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终端促销的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终端促销的研究论文 篇1:

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系统综述

[摘要]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是探索旅游问题、规律及原理的新思路与方法。为了系统地概括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采用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ew)方法对该交叉领域最近12年的主要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该系统综述回答了如下3个问题:①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②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③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

[关键词]信息科学;信息技术;旅游;交叉研究;系统综述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旅游领域正在经历着一个以商业实践和研究活动为平台的迅猛发展期,对于旅游研究者而言,把握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了解已被研究的内容以及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的旅游研究中,针对各种研究主题的综述性研究非常丰富,然而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交叉研究或跨学科研究一词源于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Woodworth)创建的英文形容词: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的),指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信息科学是一种横断科学与方法科学,在信息科学所涉及的4个方面研究中:(1)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信息获取与处理;(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3)控制理论与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4)半导体科学与信息器件、信息光学与光电子器件、激光技术与技术光学,其中3个方面都与旅游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交叉(如旅游博客数据挖掘、旅游推荐系统),且旅游研究也不断采用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如人工智能在旅游预测中的应用、计算机仿真在游憩行为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特征。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客观存在,且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

旅游研究一直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吸纳着其他学科的营养;信息科学与旅游研究的交叉与融合为解决旅游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探索新规律、新原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信息时代旅游发展的产物与趋势。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无论对旅游学术研究还是对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研究进展应得到关注与重视。

已有关于信息科学与旅游交叉研究进展的综述研究川没有体现出两种研究的“交叉”性,即信息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以旅游为研究对象或者解决旅游领域的问题?旅游研究中涉及哪些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应用?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研究者广泛与深入开展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较为全面地阐述信息科学与旅游研究之间的“交叉性”,本文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该交叉领域最近12年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搜集、筛选、整理、归纳与分析.以期帮助相关研究者了解这一交叉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与启发。

2 系统综述方法

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又称系统评价,起源于医学领域,是指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究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逐步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图书情报等领域。系统综述可被精确区分为两种类型:(1)定性系统综述,原始文献的研究结果被分析与总结,但未经统计学合并;(2)定量系统综述,又称元(meta)分析或荟萃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若干个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合并的过程。在某些不强调或较难实施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直接将定性系统综述称为系统综述,将其作为一种对某研究问题、主题或现象的可获得的所有研究进行评价和解释的方法,目标在于通过一种可信的、严格的以及可审计的方法来提供公正的研究评价。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的交叉研究属于较难实现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系统综述方法,简称系统综述。

本文关于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的系统综述研究包含如下步骤:

(1)确定研究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与分析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现状,本文确定了如下系统综述的研究问题:①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②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③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

(2)确定文献搜索策略

基于所确定的研究问题,设计如下文献搜索策略:

①搜索工具与数据库:采用Google Scholar、IEEE Xplore、ScienceDirect;

②搜索关键字:采用关键字组合“tourism”AND(“computer”OR“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即“旅游”与“计算机”或“通信技术”同时出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反复搜索测试,“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作为关键字与“旅游”进行组合搜索,搜索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实现本文系统综述的研究目标;③搜索的时间范围:2000年之后。

(3)文献搜索

按照上述搜索策略分别在3个工具与数据库进行搜索。Google Scholar显示共有54500条结果(2011年12月22日),其只提供最相关的前1000条;IEEE Xplore(搜索字段为“摘要”)共搜索到4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ScienceDirect(搜索字段为“题目”或“关键字”或“摘要”)共搜索到3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

(4)文献筛选

在上述搜索到的条目中,按照表1所示的文献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文献。

表1所示第一步完成后共有512篇文献入选。第二步经过多次逐步细化筛选,最终确定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入选文献共245篇,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87篇。245篇文献来自106种期刊和58种会议,文献来源分散且涉及领域广泛,有关文献来源、作者等的定量分析结果已另文撰写,本文则侧重对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的回答。

(5)分析与完成报告

根据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对入选文献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分析结果见下一章节。

为了分别回答问题1与问题2,本文需要将入选文献划分为旅游研究和信息科学研究两种视角,分别简称为旅游类研究和信息类研究。而事实上,当两种研究产生交叉与融合,进行上述严格区分是较为困难的。为此,本文做如下处理:

(1)按照文献来源所属学科范畴进行划分,如来源于Tourism Management及《旅游学刊》的文献则划入旅游类,来源于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及《计算机工程》的文献则划入信息类;

(2)按照期刊载文的学科范畴划分,如《华东经济管理》刊载旅游类文章,则归为旅游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载信息技术类文章,则归为信息类;

(3)按照入选文献的具体内容划分,一些综合性期刊无法直接确认属于哪一类,则阅读入选文章原文,如果偏重人文社会学视角,则归入旅游类;如果偏重信息科学及技术视角,则归入信息类。

由此,经管类、电子商务、地理类等期刊归入旅游类中,测绘类期刊归入信息类中;两类分别含有入选文献147篇和98篇。

3 综述结果与分析

3.1问题1: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

“面向旅游”并不特指专用于或专门针对旅游的研究,而是指其研究问题由旅游领域而产生,或者旅游是其最为典型的应用。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几乎涉及了信息科学研究范畴的各个方面,而许多研究领域更是体现了信息科学领域较新及较前沿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如表2所示。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应用、推荐系统以及语义网与本体等;而Web服务、虚拟现实、普适计算、计算机仿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下面对表2排序前10的研究主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

3.1.1

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指面向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PDA(掌上电脑)、电话等使用者的可用人机交互系统,也包含网站(Web)应用系统。本文为了强调移动应用和推荐系统两类特殊的应用系统,在本类研究主题统计中将其排除,另列类别。应用系统研究占据了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的较大比重。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科学向旅游研究中进行渗透的最初方式正是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是人选文献中我国研究占据较大比重且较集中于该类研究。

应用系统的相关研究可分为:①战略设计或实施建议,如航空业信息技术应用战略与战术研究,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旅游组织实施电子商务的建议;②技术架构设计,如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旅游资源信息服务模型研究;③系统设计与开发,如一种智能旅游行程导航系统,以及四川、山西和赣东北等目的地或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较多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可将相关研究分成以下几个方面:①推理,即采用人工智能推理技术支撑各种应用系统,如基于贝叶斯网的旅游行程推理;②数据挖掘,如旅游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消费者特征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博客观点挖掘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③主体(agent)代理,如主体代理旅游者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向旅游者进行旅游推荐弛;④评价,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上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⑤决策支持,如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支持系统。

3.1.3地理信息系统

旅行活动是一种人地关系,地理信息是设计与开发各种旅游应用系统的重要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这些应用系统提供地理信息使用接口的重要支撑系统。个性化目的地推荐系统、基于短信服务的餐馆推荐系统、导航系统、位置服务系统、旅游资源监控预警系统以及古建筑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上述“应用系统”主题研究中,几乎所有面向目的地与区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有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本身的研究也较为活跃,如雅安市WebGIS(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基于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泰山三维(3D)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

3.1.4移动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面向旅游者手持终端(如手机、PDA)的各种移动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相比较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移动应用较好体现了旅游以“人为中心”而不是计算机为中心的理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向旅游者服务的信息推送与搜索、导航、实时路线及目的地推荐;并向普适计算的方向进行扩展,如手机电子门票、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监控与导航以及手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游戏等。除了面向旅游者服务外,移动应用研究还包含面向旅游研究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旅游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如可通过基于手机数据的散客流分析,对目的地住宿的可容纳量进行估算。移动应用中与位置信息相关的应用也被称为位置服务,如位置信息服务、导航以及实时路线推荐等。

3.1.5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是为解决互联网“信息过载”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从大量信息中发现其可能感兴趣的或者满足其需求的资源,如信息、服务以及商品等,并自动生成个性化推荐。目前,推荐系统在旅游中的典型应用为旅游行程规划,可面向旅游电子商务用户,也可面向互联网用户;可规划旅行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等全套行程规划引,也可推荐旅游目的地、餐厅以及住宿等。推荐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智能、语义网、移动应用、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相关研究还涉及用户个性语义模型、系统架构设计等方面。

3.1.6语义网和本体

语义网(semantic Web)是传统网站的一种扩展。在语义网中,信息具有明确的含义——语义,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机器能够自动地处理和集成网上对于人而言可用的信息,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顺畅。本体(ontology)是用来描述网络文档中术语的明确含义及其之间关系的技术,能够实现语义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提高网站搜索的准确性以及网站服务质量。旅游领域是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与典型应用对象,如基于语义Web与本体技术的旅游中小企业间信息交换、动态生成客户供给的客户关系管理、旅游网站信息系统、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以及旅行推荐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对旅游领域知识进行本体表达,从而集成对于用户有用的或者满足用户需求的语义信息;其中,旅游知识域的本体表达、行程规划的语义信息推理是实现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

3.1.7Web服务

Web服务(Web services)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是解决Web上各种应用系统高维护与更新代价的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Web服务在旅游中主要用于信息集成、交换以及系统之间的互操作。Web服务技术对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而言非常重要,能够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与旅游企业之间以及目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共享以及集成。Web技术还是Web推荐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获取推荐系统所需的动态与实时的万维网数据。

3.1.8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的市场营销。国内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景区及景点等的虚拟展示,如西安市360度全景虚拟旅游系统、北京妙峰山古建筑群的网络虚拟漫游系统、村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立体展示。郑鹏等认为这是一种旅游产品的虚拟试用体验。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则侧重于游客的现场体验,特别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遗迹,如意大利的PEACH(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active cultural heritage,个性化体验活动的文化遗产)项目针对提升游客在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的体验以及马来西亚凯利城堡(Kellie’s Castle)的虚拟旅游原型研发。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还包含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如十三陵景区的虚拟复原。

3.1.9普适计算

普适计算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普适计算在旅游研究中非常活跃,如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基于旅游本体的信息广播与推送方法研究,用以解决传统移动终端对于旅游者需要花费昂贵的“漫游”网络连接费用以及需要主动获取信息等问题;一个面向德国雷根斯堡(Regensburg)游客的移动终端游戏的设计与应用,游客可以通过在空中晃动手机来与游戏中的历史人物沟通,该游戏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介绍雷根斯堡的历史。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之一。

3.1.10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包含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对上海旅游服务系统顾客满意度进行仿真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新度假制度对城郊旅游的影响进行仿真等。

3.2问题2: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

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表3显示本文入选文献中归入旅游类的研究主题共有43种。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电子商务、网站评估以及在线消费者行为。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在旅游中受到了相应重视。旅游网站空间、系统评价、网络营销、应用系统以及正在大范围普及的Web 2.0互联网应用模式也受到了旅游研究的重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某些前沿研究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如计算机仿真、推荐系统、Web服务、语义网与本体。

进一步对表3各类主题的文献内容进行剖析与归纳,可以得到以下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6个研究范畴:

3.2.1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包含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又分为现状研究、作用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

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上,集中表现于电子商务对旅游产业的影响、新型电子中介(供应商、互联网门户网站、拍卖网站、数字电视、移动商务等)对传统电子中介(计算机订座系统、全球分销系统等)的影响、信息技术对分销渠道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企业,如电子商务在北京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土耳其旅行社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爱尔兰旅游中小企业和乡村微型住宿业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南非中小旅游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状况研究。

信息技术对旅游的作用研究既包含旅游企业整体层面,如信息技术对埃及中小接待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知识管理对于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作用等;又包含旅游企业的某项具体功能,如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泰国酒店运营效率的作用;还包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如计算机技术对于泰国古建筑重建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旅游业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研究包含:①电子商务的应用影响,如泰国旅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酒店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②网络营销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如互联网广告对旅行社运营的影响;③旅游企业对技术应用的态度,如希腊旅行社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情况与态度;④旅游者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态度,如游客在度假时是否愿意使用基于技术的信息、影响旅游者使用互联网进行旅游规划的因素。

3.2.2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营销以及Web 2.0。电子商务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开发计划研究、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现状与趋势研究、旅游电子商务模式以及运营模式研究等。

网络营销是除了电子商务之外信息技术在旅游中最主要的应用模式。网络营销研究多围绕网站展开,如英国农村接待企业网站营销现状研究、塞尔维亚旅游网站网络促销现状和形式研究、美国旅游官方网站网络营销使用分析、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客户需求研究。此外,在线葡萄酒旅游以及在线客户关系管理都是一种网络营销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 2.0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受到了旅游领域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营销,即基于Web 2.0的网络营销方式,这是目前旅游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方面,如Web 2.0对克罗地亚旅游产品的营销作用研究、博客对于旅游市场营销的中介作用;②旅游者行为与服务,如Web 2.0下网络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及旅游网站应用研究、基于Web 2.0的用户个性化定制研究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博“旅游情感”数据挖掘;③网站分类,如Web 2.0旅游网站的分类机制研究。

此外,面向产业价值网络的四川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模式和机制是一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应用模式的有效探索。

3.2.3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评价

网站评价是信息技术应用评价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从评价对象上看,相关研究涉及官方旅游网站、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各国及地区旅游网站;从评价内容上,包含有效性评价、可用性评价、使用分析、功能分析、网站设计、网站旅游本体分析、游客价值以及网站访问者分析等;从评价方法上有调查法、启发式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网站日志分析法、领域本体分析法等。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应用在旅游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移动应用系统的评价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从用户角度对移动应用进行评价、各种移动旅游者指南功能与可用性评价。

3.2.4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

较传统旅游研究对象,如旅游资源、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等,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发生了扩展,如从旅游者的地理时空变化扩展到了在线旅游者行为变化,从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扩展到了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等。

在线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消费行为研究,如消费影响因素与满意度、忠诚度与推荐行为、在线分享行为。随着社会网络的形成,在线旅游者的情绪研究得到关注,如通过旅游者在论坛、博客(微博)上发布的评论分析旅游者情绪,相关方法包含内容分析、统计与语言学分析、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一项研究还将旅游者的博客进行了计算机可视化,用来辅助其他旅游者的旅行计划。此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旅游者在线行为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目的地地理尺度的旅游网站空间结构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包含方法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有统计方法以及网络拓扑图方法等;案例包含欧洲、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及河北省等。

旅游虚拟社区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新型社区,部分旅游研究者对其给予了关注,如针对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芒果社区网(Mango)的综合性研究。

3.2.5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

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传统旅游研究方法可借助社会信息化背景进行扩展,如网络调查方法扩展了传统现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基于射频识别(RFID)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追踪系统扩展了传统旅游者游憩行为问卷调查方法,并提高了数据的精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RS&GIS)技术可提高旅游资源监测的准确性等。

二是指旅游研究方法对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借鉴。人工智能是旅游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需求预测,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西班牙巴利亚利群岛旅游时间序列预测、遗传算法在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模糊时间序列及灰色理论在短时间序列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与其他预测方法的比较;②在线行为分析,如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在线消费者行为数据挖掘;③基于主体(agent)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采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对多层面、多地理尺度旅游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探索旅游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如基于多主体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旅游者在目的地以及景区范围的动态性研究。

计算机仿真方法与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具体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预测,如旅游收入预测;②旅游经济研究,如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动力学分析;③旅游主体行为研究,如上述人工智能研究中基于主体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旅游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或工具,主要被用于旅游资源评价。

3.2.6旅游领域中的信息科学研究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在旅游者中的普及,旅游研究者对移动应用的相关研究给予了较大关注,如上下文适应的移动应用体系框架设计、上下文相关的信息推动服务系统设计以及用于博物馆导游的多媒体技术研究。语义网与本体是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但由于其对于提升面向旅游者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如用于搜索引擎的旅游域语义表示研究。智能系统作为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在旅游研究中也受到了关注,除了综述性研究外,还出现了有关智能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

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议与系统结构设计是旅游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信息技术研究,如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目的地管理系统设计。而其中以我国的相关研究为最多,如赣东北网络旅游信息系统研究、上饶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作者:黎巎 Dimitrios Buhalis 张凌云

终端促销的研究论文 篇2:

浅析终端促销活动的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终端促销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营销策略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本文归纳了市场上现有的终端促销活动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终端促销;问题;优化路径

1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国消费品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竞争也愈发激烈。为了达到快速导入新产品、提高销量、抢占市场份额或者处理库存等目的,企业在渠道终端开展了各式促销活动。本文从市场上的促销活动入手,归纳了促销活动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当前营销环境下,终端促销策略发展的优化路径。

2终端促销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大批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加上民族企业的崛起,促使中国的消费品市场竞争激烈,买方市场长期存在。企业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安排了各类促销活动,从终端促销活动的发展现状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点特征。

21促销形式各异、与时俱进

在国内的消费品市场上,终端促销形式众多,大致有:打折、满减、买赠、免费体验、提供附加服务、堆头陈列、人员推广、优惠券、购物抽奖、现场表演等方式。由于商品形式的差异,所采取的促销方式也各不相同。食品饮料、个人护理用品类企业通常采用安排终端促销员、超市堆头、免费试用、打折、满减、产品组合、买赠等促销方式。家电、3C类产品以及汽车、卫浴五金、建材家居等耐销品通常采用提供附加服务、买赠、打折等促销方式。餐饮、娱乐、酒店等行业通常会采用团购、优惠券、特价优惠等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促销方式,2010年兴起的团购模式开启了促销的新时代,如今,不管是“美团”“窝窝团”等团购平台还是“聚划算”之类的团购商城,都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近几年来兴起的微博、微信、APP客户端也开始成为商家促销的媒介。消费者微信关注企业公共账号、参与微博互动或者安装企业的APP也成为异常火热的促销手段。

22节假日促销扎堆

为了取得促销收益的最大化,抢占市场份额。企业往往将促销活动安排在客流较多,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购买需求均比较强的节假日举行。一年之中,五一、十一、端午、中秋和春节等节假日除了消费者自身的购物需求外还存在庞大的礼品市场,商家往往在这些节假日投入众多促销资源,以抢占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其资源的集中性,导致同一时段内的促销活动扎堆严重。以淘宝网为例,数百万的卖家都有各自的促销安排,分散到具体的某一时间段后,仍然会有成百上千的卖家同时搞促销。更有甚者如双十一,电商号召卖家在11月11日当天开展促销,电商平台投入巨额营销费用,消费者也做好了购物准备,即使有商家不愿意参加促销,考虑到竞争环境因素也必须加入促销大战,因而电商更是将节日促销扎堆的现象上演到了极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常会面临同期销售业绩对比的内在压力和消费者购买力节假日集中释放的客观事实,因而节假日促销活动扎堆的现状将长期存在。

23促销费用持续攀升

促销费用的攀升并不是中国消费品市场发展的特有现象,也是营销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从1984年到1999年,美国消费品生产企业用于促销活动的费用占营销总费用的比例从64%提升到75%。如今,我国企业促销费用与广告费用的比率已经由原来的4∶6变成了6∶4。在企业的营销实践中,促销预算一直扮演着销量救命稻草的角色。一旦企业销量下滑或者未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企业会选择花费一定的促销费来保证销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侵袭,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市场竞争压力对企业促销的频次和力度提出了要求,企业仍将面临调高促销费用的压力。

3促销活动存在的问题

随着促销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促销费用的不断攀升,促销活动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从目前市场上促销活动的现状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

31促销活动缺乏创意,消费者促销免疫

促销活动发展至今,原本新颖、多元化的促销方式也日益成熟、各行各业惯用的促销方式也趋于稳定、同质化倾向明显。更有很多企业的促销策划人员出于便利的因素,将去年的促销方案拿出来稍作修改,作为今年的促销方案。对于企业各式的促销形式,消费者也曾发出“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论断,加上各种虚假促销的新闻不绝于耳、使得消费者对促销产生了防备心理。消费者长期暴露在促销宣传之中,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各种促销活动,对各种促销刺激的敏感度大大降低。

32以销量为导向,忽视品牌资产

对于促销效果的评估,国内很多学者都做过研究,通常有两个评价标准:销售业绩和品牌沟通效果。由于企业的销售业绩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绩效考核,很少有员工愿意为了品牌的发展而放弃现实的个人利益,再加上一旦销售不佳,终端渠道会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采取措施提升销量。因而相对于难以衡量的品牌沟通效果,企业往往更关注短期销量的实现。,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却是对企业品牌资产的挥霍,势必动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位,损害基于客户的品牌资产。

33企业过度依赖促销

很多企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促销困境:由于销量低迷,企业决定降价促销提升销量。促销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原本属于该时间段的销量已经被提前掏空,销量再次下滑。如此循环往复,企业深深陷入了促销的泥淖而无法自拔,造成了不促销无销量的尴尬境地。有市场调研公司曾经对某知名纸巾品牌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追踪调研,发现由于产品经常性地搞促销,一旦没有促销活动,产品的销售就被冻结住了,而企业再次促销后,销售额又回归正常。一旦企业的销售额很大比例是由促销带来的,这时,企业也会面临着要销量还是要促销费用的抉择,大部分的企业被迫选择追加促销资源的投入,引发企业对促销的严重依赖。

34促销人员专业水平低

终端促销人员不仅要负责理货、维护终端品牌形象,还需负责传播促销信息、介绍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者购买,这对终端促销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企业很难再以较低的工资标准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促销员。目前很多终端渠道的促销人员都是临时促销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在产品知识和销售技巧上还有很大的不足,从而导致了部分客户的流失和客户体验的满意度下降。

4促销活动优化路径

41创新促销内容

营销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很多企业在促销活动的策划中,拘泥于促销的形式,却忽略了促销内容的艺术意义。很多成功的促销案例都是以其富有心意的促销内容而一举成名。早在1997年,统一旗下的小浣熊干脆面受到日本《绘卷三国志》的启发,邀请了全国知名的国画大师绘制了中国风的水浒英雄人物卡片并置于干脆面中,产品一上市便轰动全国,消费者争相购买,水浒英雄卡片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干脆面本身。企业通过这次促销活动不仅赢得了销量,更在品牌资产上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在营销实践中,企业的促销形式都大同小异,而促销的内容却留给企业很大的创意空间,有内涵的促销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还可以活化或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优化品牌的沟通效果。在促销活动策划上,企业应该在促销内容上多花心思多创新,以期在实现销量的突破的同时取得好的沟通效果。

42终端促销系统化

随着消费者对于终端免疫能力的增强,市场竞争形势的加剧,企业必须使用有限的促销资源实现销售目标,提升品牌资产。这要求企业将促销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来运作,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421综合选择促销方式

企业促销方式的选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促销诉求,企业通常会出于提升销量、维护客户关系、加快新产品导入市场、处理库存等目的组织促销活动,不同的促销诉求所采用的形式和促销的力度有很大的差异,企业首先就应该明确促销诉求。

第二,顾全品牌资产,如前文所述,短期销量导向的促销方式会对企业的品牌资产造成严重的伤害,企业在策划促销时应该顾全品牌资产。

第三,结合产品的特性,北京某市场调研公司对“牙膏买三赠一”和“牙刷买三赠一”的促销进行跟踪,发现牙刷的销量远高于牙膏。主要是由于消费者不愿意一次买上足够使用半年的牙膏,而牙刷本身单价低,消费者出于个人卫生和生活需要考虑会经常更换牙刷,从而刺激了销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产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

第四,结合消费者的习惯和心理,“原价6元,现价3元”的促销和“凡购物满20元凭购物小票即可享受以3元的价格购买原价6元的商品”这两个活动看似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实际销量和品牌沟通效果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购物满20元的消费者在看到这则促销宣传时,会面临放弃这个机会和使用这个机会的抉择,根据心理学中认知失调理论,消费者会努力减少其所做出的牺牲——放弃这个优惠,因而他们会选择享受这个优惠,从而增加了购买。企业应结合消费者的心理和习惯,灵活运用促销策略。

422合理选择促销时间与渠道

企业始终处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当中,在集中的时间段内与竞争对手短兵相接,同时展开促销,还是避其锋芒,另外选择促销时间对于企业而言有着不同的战略意义。除此之外,企业选择全渠道进行促销还是有针对性的选择特定渠道进行促销,选择全国市场进行促销推广还是特定的区域市场进行促销推广,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战略布局和资源能力做出选择。

423完善促销评估与优化

促销是营销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战术手段,促销经验的积累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职业经理人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每一次的促销完成后企业都应该结合促销效果对整个促销活动进行系统的评估,并与同期竞争对手的促销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企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身品牌的厚度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和偏好。企业应在分析归纳前期促销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企业自身的促销策略,确保企业在今后的促销策划中有的放矢。

43建设优秀促销队伍

在终端促销活动中,促销员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对促销目标的达成起着决定作用。为保证促销队伍的专业与稳定,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职业发展路径和绩效考评体系。从促销人才的招聘、培训、考核和发展上层层优化,打造一支销售技能强、专业化程度高的促销队伍。

参考文献:

[1]韩睿,田志龙促销类型对消费者感知及行为意向影响的研究[J].管理科学,2005,18(12).

[2]贾福春终端促销的策划思路和成功要点[J].销售与市场,2013(7).

[3]金立印促销活动效果比较研究——诱因类型、获得时机和条件限制对促销效果的营销[J].管理评论,2008(8).

[4]雷大章企业促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Z2).

[5]柏杨,沈立,雷龙年终端促销的误区及解决方案[J].市场观察,2003(7).

[6]杨旻浅议终端促销的创新[J].时代经贸,2008(11).

[7]孙静关于如何做好终端促销的几点认识[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8]雍小龙企业终端促销之差异性促销[J].中国市场,2011(48).

作者:袁昊,白露

终端促销的研究论文 篇3:

零售业顾客缺货反应研究评述

摘要:零售业主要是销售消费用品,直接面向终端顾客。关于缺货反应的研究,对后期的零售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缺货问题涉及供应链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它的研究对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否则,商品缺货可能导致零售门店损失销售额,也会削弱消费者对零售商和缺货商品品牌的信赖。

关键词:零售业;顾客缺货反应;反应类型;影响变量

所谓缺货,是指商品购买者在购买过程中遇到产品脱销的情况,它是商品购买者时常遇到的一种现象。缺货这一供应链问题,全球都存在,而中国尤为严重。缺货问题涉及供应链管理、顾客关系管理等诸多方面,它的研究对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都有很大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顾客缺货反应早期研究目标,主要是定义和测量缺货状态下的顾客反应,同时兼顾因缺货带来零售商经济上的影响。这些早期研究,最早试探性地解释了顾客缺货反应的含义和类型(例如,Peckham 1963[1]。Schary等(1979)[2]也尝试解释顾客面临缺货时表现出的各种类型的反应。Campo等 (2000)最早描述性的建设基于理论的概念框架。虽然他们研究本质上主要是描述性的,但已开始努力用一些产品和条件变量解释缺货反应。

这些前期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或调查。实验一般采用的手段,研究人员选定一部分研究对象和实验场所,事先去除特定商品或品类,或通过询问来了解他们购物时是否有遇到过缺货经历。使用调查方法的研究人员一般设计问卷题目,讨论若不能实现购买,他们对该产品或品牌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但这样也有明显的不足,顾客的缺货反应是一种自发的状态,顾客一般不会在深入调查或思考后,来改变自己的行动;另外,研究仅考虑产品的缺货反应及差异,未关注到品牌。

到了近期,研究者们开始对缺货反应探索出理论基础上的模型,Campo (2000)的研究尤具代表性,他经过测试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解释顾客的缺货反应。但这些研究受到了产品种类和零售形式的限制,因此这些理论没有很好的揭示产品类别和品牌差异上的顾客反应。

Aaker (1990)[3], Ailawadi等(2002)[4]等人的研究证明品牌权益和产品的享乐利益都对顾客的缺货反应产生影响。Laurens M. Sloot等(2005) [5]在这些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把品牌权益和产品的享乐水平作为顾客缺货反应的主要基础。

二、顾客缺货反应类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Peckham(1963),Gattorna (1988)[6],Emmelhainz等(1991)[7]等人对缺货反应类型都有相应研究,但都相对不够完善。Paul A.Dion等(1995)弥补了前期研究的缺陷,较系统地提出了B2B市场上产品缺货引发的顾客反应。Laurens M. Sloot等(2005)较系统地提出了零售业顾客缺货反应。

总体而言,当发生商品缺货时,顾客主要的反应有以下几种:(1)商店转换:同一天去另一家商店买该商品;(2)商品转换:转向购买同一品牌的其他商品;(3)延期购买:日后来同一家商店购买同一商品;(4)取消购买:彻底放弃预期购买或者到一个很长的周期后购买;(5)类别转换:买另一种商品品种中的产品作为替代品;(6)品牌转换:买另一种品牌中的这种商品。

Verbeke[8]等(1998)仅仅集中研究了顾客反应中的1,3和6。而Campo等(2000)也没有清晰地辨别反应5和6,他仅总结出了品牌转换,提出购买同种品牌的另一个商品,是品牌忠诚的表示。丁正平、乔新丰(2005)[9]总结缺货反应,考虑购买替代品的情况时,主要考虑2和6,没有考虑品种转换。

2003年罗兰•贝格[10]调查表明,中国零售业面临缺货时,有48%的人会购买同一品种的替代品,15%的消费者不再购买,31%的顾客会到另一家店购买时再实施消费行为,顾客的转店概率是37%。这个调研从综合的总体商品而言,没有细致考虑顾客缺货时的具体影响因素。

三、顾客缺货反应的影响变量

中国ECR委员会李素彩指出,由于信息越来越丰富,购物渠道越来越多,消费者对缺货的宽容度越来越低,某商店缺货的危险性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商品品类和项目的持续增长,保持库存量和可供货状态变得更加困难。

对顾客缺货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也由来已久,根据分类方法不同,可将这些变量研究主要分为两大观点,Laurens M. Sloot等(2005)将品牌权益与产品享乐水平作为先行变量,分别考虑两者对顾客缺货反应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两者在顾客缺货反应上的相互作用; Campo等(2000), Walter Zinn等(2001)[11]提出影响顾客缺货反应的主要变量为产品相关变量、商店相关变量、条件相关变量、顾客相关变量,如图1所示;国内丁正平,乔新丰(2005)总结顾客缺货反应因素时,认为购买紧急程度、品牌力量及忠诚度、总体缺货率、竞争者地理位置、替代品因素、服务质量、对抱怨投诉的处理等是主要因素,主要集中考虑到产品相关、商店相关因素,对条件与顾客相关因素考虑甚少。图1模型基本概括了顾客缺货反应的影响变量。

(一)品牌权益、享乐水平作为缺货反应的决定变量

Laurens M. Sloot等(2005)通过使用问卷调研的方式,集中研究了品牌权益对缺货反应的效果,同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品牌权益对产品享乐水平在缺货反应上的缓和作用。

1.品牌权益

Dorsch(1996)[12]指出品牌权益是公司品牌名称的净值,或是优于竞争者的相对资产。Keller[13] (2002)提出品牌权益是指消费者的品牌知识导致的对品牌营销的差别化效应,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强烈的、积极的和独特的联想。Yoo等(2000)[14]提出整体品牌权益应该由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两部分构成。

顾客一般更偏好于高权益品牌,只要是喜欢的,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获得。同时高权益品牌有一个更好的分销水平。Schary等 (1979)初步证明从这些品牌权益和品牌可获得程度上看,面临缺货时,民族品牌产品的购买者比自有品牌购买者,更倾向于到另一商店来购买所需产品。Laurens M. Sloot等(2005)研究指出高权益品牌的购买者很少转换品牌,更多转换商店,同时更倾向于延期购买。

2.产品享乐水平

Schary等 (1979),Emmelhainz等 (1991),Campo等(2000)等人研究产品的类型是解释缺货反应的重要变量。Hirschman等(1982), Holbrook等(1982),Strahilevitz等(1998),Dhar等 (2000)[15]根据产品提供给顾客的基本利益,提出了产品使用利益和享乐利益的差别。

实用产品的购买过程主要是实用购买动机驱动的,消费者购买是为了其使用价值,因此偏于理性消费;而享乐产品的购买过程正好相反,通过消费达到某种心理倾向,因此属于感性消费。Shiv等(1999)[16]指出享乐产品的购物欲望很强,容易冲动。

实用产品缺货时,由于它可能影响家庭的基本生活,顾客一般不愿意延期购买,更可能去购买替代品。相反,享乐产品给顾客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价值。Elizabeth C. Alexander(2002)[17]指出享乐水平越高,被抱怨的可能性也越高,同时顾客付出成本也越高,转换商家的可能性越小;而Fitzsimons(2000)[18]认为由于享乐产品的情感价值,若买不到,可能会很失望。Dhar等(2000)[19]因此提出相比于实用产品而言,顾客倾向转换商店购买享乐产品,而非延期购买。双方在享乐产品转换商店的可能性上出现分歧。

第四,顾客的年龄。Peckham (1963)[29]指出年龄与替代品的购买呈负相关关系。可能因为年长的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购物,因此,他们可能更少在转换商店的时间上受到约束。

第五,购物经验。Mark D.Uncles(2005)认为购物经验是顾客的重要变量,购物经验充足的顾客,对商品熟悉,且了解各商店商品的供给情况,所以一般选择转换商店,如未能实现购买,则推迟购买概率更大。

Lichtenstein等(1993)[29]还提出价格意识和质量意识也是重要的变量。许多零售商的销售策略是集中吸引对价格或质量敏感的顾客。价格敏感度越高,替代产品(品牌或产品转换)的购买可能性越大,而商店转换或推迟购买可能性越小。同样,质量敏感的顾客对特定的质量范围很忠诚,因为通过质量水平来比较品牌就有难度,他们借助品牌来鉴别质量,所以品牌转换更难,他们倾向于转换商店或推迟购买,来获得期望商品。Ting-Hua Chang等(2008)[30]通过实证分析通过散点图,反应顾客忠诚与价格、质量的关系,支持前面的观点。

四、研究局限及拓展

目前,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涉及到缺货这一领域,并有大量的文章探讨缺货的原因、预防缺货的相应模型及解决缺货问题的一些方法。但是,直接从缺货对顾客的影响角度考虑,并加以深入研究的相对甚少。同时缺货反应的研究涉及顾客心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因此,缺货反应的研究受到相应局限,这给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机会。

第一,很多调查都使用假想的缺货反应条件来测量顾客反应。这难免在真实性上有所欠缺。因此,使用现场调查并进行甄别,选择合适的调查对象会增加研究真实性,但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

第二,目前冲动性购买、购买频率、可选商店数、购物时间等对顾客购物反应的研究都没有经过实证。因此,一方面这些结论有待考证,另一方面给进一步研究增加了空间。

第三,已有的关于享乐产品对缺货反应影响的研究,最多从8个产品群获得数据,研究产品群量受限,结论性的概括性和充分性受到限制。

第四,国内关于顾客缺货反应的研究甚少,目前仅少数从缺货反应类型、面对缺货对策等角度探讨,因此国内市场有很大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Peckham, J. O. The consumer speaks. Journal of Marketing,1963,27(4):21-26.

[2]Schary Philip B, Christopher Martin. The Anatomy of a Stock out[J].Journal of Retailing,1979,55(2):59-61.

[3]Aaker, D. A.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4]Ailawadi, K. L., Lehmann, D. R., & Neslin, S. A. A productmarket- based measure of brand equity .Cambridge, Working Paper. 2002.

[5]Laurens M. Sloot , Peter C. Verhoef & Philip Hans Franses The impact of brand equity and the hedonic level of products on consumer stock-out reaction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5: 15-34.

[6]Gattorna, J. Effective logistic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8(18):4-92.

[7]Emmelhainz, M. A., Stock, J. R. & Emmelhainz, L. W. Consumer responses to retail stock-outs. Journal of Retailing,1991, 67(2): 138–147.

[8]Verbeke, W., Farris, P., & Thurik, R. Consumer response to the preferred brand out-of-stock situ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8: 1008–1028.

[9]丁正平 乔新丰.基于顾客反应的零售业缺货研究[J].电视技术工业工程版,2005:204-207.

[10] 龚国华,胡佳粒,张峰.从商品缺货现象看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J].物流科技,2004(27):49-52.

[11] Walter Zinn, Peter C Liu. Consumer response to retail stockouts[J].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22.

[12] Dorsch J. M: A Transactio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 Equit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35):253-264.

[13] Keller, K. L.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57(1):1-22.

[14] Yoo, Donthu & Lee.An Examination of Selected Marketing Mix Elements and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ervice, 2000,28(2):195-211.

[15] SUZANNE,Probability and Mode of Acquisition Effects on Choices Between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Options, Marketing Letters , 2001:38.

[16] Diep, V.C.S., Sweeney, J.C., Shopping trip value: Do stores and products matter?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2007(10).

[17] Elizabeth C. Alexander. Consumer Reactions to Unethical Service Recovery.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2(36):223-237.

[18] Fitzsimons, G. J. Consumer response to stockou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7(2), 2000:249-266.

[19] Dhar, R., & Wertenbroch, K.Consumer choice between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good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0: 60-71.

[20] Van Trijp, H. C. M., Hoyer, W. D & Inman, J. Jeffrey. Why switch? Product category-level explanations for true variety-seek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6,33(3):281-292.

[21] S. Sumathi , S.N. Sivanandam: Data Mining in Customer Value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tudie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CI) 29, 2006:321-386.

[22] 屈云波,牛海鹏.品牌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3] Narasimhan, C., Neslin, S. A& Sen, S. K. Promotional elastic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1996:17-30.

[24] Naumann, E., Creating Customer Value: The Path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omson Executive Press, incinnati, OH. 1995.

[25] Hightower, R., Brady, M.K., Baker, T.L..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hedonic service consump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porting ev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2:697-707.

[26] Richins, M., Valuing things: the public and private meanings of possess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1 (December),1994:504-521.

[27] Mark D. Uncles, Understanding Retail Customers,market trends, 2005:159-173.

[28] AbboudNE,Sfairy R G.Time-2limited free back rders EOQ model[J].Appl Math Modelling ,1997(21):2-25.

[29] Lichtenstein, D. R., Ridgway, N. M., & Netemeyer, R. G. Price perceptions and consumer shopping behavior: A field stud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3,30(2):234-245.

[30] Ting-Hua Chang ,Jun-Yen Lee,Ru-Hwa Chen(2008).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consumer switching behavior.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1681- 1689.

(责任编辑:孙桂珍)

作者:王华清 钱 琴 薛延延

上一篇:混凝动力学管理论文下一篇:摩擦力初中物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