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区别于“精英”学术型高校和高职高专的职业技能型高校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校。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学校定位为全国领先的应用型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懂管理、会经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论文 篇1:

应用技术型大学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以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为背景,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探讨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特点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应用技术型大学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院校;应用型人才;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A

基金项目大庆师范学院教研项目(JY1272)。

作者简介贺志丽(1980- ),女,山东潍坊人,讲师,博士,从事环保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13

为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决定,很多院校都已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模式的最早提出源于20世纪德国的“双元制”基础[1]。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应用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人才而设立的高等学府[2]。作为地方性应用本科院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大庆师范学院不断加快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步伐,旨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

高等学校对大学化学教学一直遵循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顺序进行。近年,随着学科发展的完善及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改革,需对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及优化课程体系[3]。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便是此发展的产物。在学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的背景下,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首门实验课程,该如何建设、发展,尤其在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该如何发展進行,成为众多人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总结归纳相关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在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促进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厚基础、高素质、专业技能较强的高科技人才。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体系,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起着验证理论知识的作用[4]。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对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没有形成以学生自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此外,随着学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大量毕业生将走向工厂的操作岗位。岗位的性质决定了毕业生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临场应变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培养目标紧密对应。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应精选教学内容素材,突出实用性;同时,在深度上,需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的减少重复性的知识点考察和相似性能力的培养,内容设置要做到“少而精”,以达到以基础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此外,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因开课时间较早,此时大学很多课程,如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还未开设,部分实验内容会涉及这些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例如:化学动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稀溶液的依数性,若过多地开设该部分相关实验,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进而打消学习积极性;再者,该内容会在后续学习中进一步进行,则无需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试验中开设实验,以避免重复性教学。

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结合一定比例本地企业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使得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譬如:大庆市是典型的油城,油田的开采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及废水,污水及废水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素材。污水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可就目前油田采用的主要处理方式,结合实验室状况来确定实验题目。这种实验内容的设置,既让学生学习到了化学知识,以及用化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一举多得。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进行的第一门实验课,理论知识还不够充足,实际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尚有一定的不足,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都是实验教师或任课教师先将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准备好,学生不能参与实验的准备过程,缺失了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实际上,若学生参与实验课的准备过程,必然会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更深入的了解实验的精华所在。此外,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实验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逐一进行讲解,全部灌输给学生,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讲解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实验书“照方抓药”。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误以为实验课只是纯粹的验证性过程,从而造成“应付了事”的状况,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此种教学模式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独立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甚至动手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不能独立开展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发挥学生实验课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5]。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进[4]:①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准备过程中,了解实验的全过程。为避免出现混乱,可安排学生轮流参与;②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鼓励学生大胆对实验方法、步骤进行改革,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创新实验,并进一步验证自我设计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此举学生受益程度远比大批“照方抓药”实验的进行效果要好的多;③改变传统教师全程讲解,学生只负责“做”的授课模式。可先由学生进行讲解,继而老师和其余同学进行提问的方式进行补充或修正,从而促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对实验进行学习了解,甚至因此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该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讲解、查阅文献的能力会更强,知识面会更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更强;④改变传统的实验报告批阅模式。以往的实验报告批阅全部由教师完成,然后存档保存。学生没有办法更好的得到反馈信息,形成实验报告上交后即完成了该实验全部工作的心理,不知道自己的实验报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思考题的解答是否正确。可由学生参与实验报告的批阅,在批阅同学的实验报告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评定。一般情况下,平时成绩占60%~70%,实验报告成绩占40%~3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情况、实验操作、课堂提问、学习态度、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操作考试等多方面的量化打分。弊端是一部分同学实验过程不操作、无数据、课后抄袭他人实验报告却同样可以取得课程学分。为此,笔者对实验课的考核進行了改进。改革后的学生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及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缩减为40%,实验报告为30%,期末考试为30%。其中,平时成绩部分加入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课堂讲解两部分。不仅提高了公平性,也进一步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期末考试采取现场抽签,以动手操作及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几名任课教师集体出题,然后由学生进行抽签,给学生5~10分钟的思考和准备时间,然后由学生自己完成试剂的配制、仪器的选择和组装,继而完成整个实验题目。最后,教师针对实验过程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考查题目均来自于平时实验课的实验或某实验的某一环节,若学生平时不认真做实验,则很难很好地完成考试,使得实验成绩的最终评定更具公平性和合理性。

此外,以往的实验课考核方式是单一的教师考核学生。为了督促教师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反馈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也应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考核部分[6]。具体方式可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实验指导、课后答疑、实验报告的批改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相对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同时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相信双向考核评价体制的建设,不但能检验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提高相关技能的程度,也可以让教师看到自己工作的不足或有待提高的方面。

随着学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了实验课程的学时,同时加强了实验课的重要性。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新人才培养计划缩减了理论课程学时,加大了实验课程学时。实验课课程重要性的提高,也促使教师对实验工作的认识发生了质的转变。为适应时代发展,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交流和研究,不断探索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适应学校转型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不断提高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米娟,阙海宝.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发展建议—源自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9(5):113-117.

[2] 李龙珠.应用型大学艺术教育现状与展望[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45-46.

[3] 程利平,周祖新,康诗钊,等.应用技术型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2,40(16):200-201.

[4] 陈德碧,杨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8(4):42-43.

[5] 陈睿,阎杰,蒋旭红,等.大学基础化学实验立体化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804-10805.

[6] 王广慧,刘海燕.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2):108-110.

作者:贺志丽 郭思奇 佟艳斌 石祥瑞 赵丽

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论文 篇2:

应用型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修订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区别于“精英”学术型高校和高职高专的职业技能型高校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校。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学校定位为全国领先的应用型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应用型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之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懂管理、会经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下设的音乐表演专业,旨在培养音乐表演方向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在全国200余所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典型性:(一)该专业创办发展的时间脉络与全国同类专业发展基本一致,2000年后该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遍地生花,综合类、师范类甚至理工类高校都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二)区别于专业音乐学院培养剧院人才、职业表演艺术家的目标,应用型大学培养的音乐表演人才目标是服务于群众文化、适应社会各层面的普通文化需求。(三)报考率居高不下、招生规模不断壮大,各年级平均招生人数约100人。(四)尽管生源稳定,但生源质量堪忧,音乐技能和知识十分薄弱,问题的缘由一方面来自于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对于艺术教育的普遍忽视,另一方面来自于较短的音乐学习经历,绝大多数学生仅通过一年半载的艺考准备期考入大学。

全国应用型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供需关系的极度不平衡,就业率长期处于低下水平。2014年7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音乐表演专业就是其中 15 个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之一[1]。究其原因,学界普遍认为,就业导向不明确、知识与技能发展缺陷、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缺乏是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症结所在。其中,就业导向不明确是最主要的问题,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应该定位于社区文化,着力培养音乐表演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从根本上转换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对某一专业或一类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2]。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于2016年在原有《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新版方案,本课题组全程参与调研、讨论和设计。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授予艺术学学位的总学分要达到170分,且专业平均分绩点达到2.0。从课程结构上,学制四年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个部分,本课题组主要修订的是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这两个类别,共计120学分,占总学分的70%。

一、专业教育课程设计

在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上,有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模块课四个部分,其中专业拓展课和模块课除了必修课以外,也要包括一定学分的选修课。课题组认为,专业基础课是整个课程的底层结构,主要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占据,以讲授学时为主,开设在前面两个学年,主要目的是打好专业理论基础。专业主干课是课程的中坚结构,同样以讲授学时为主,开设在二、三、四学年,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修养,为专业实践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拓展课,密切结合知识发展性和就业导向性,特别参照社区文化相关产业标准突出塑造职业素养和培养岗位能力,一方面是专业课程向纵深方向拓展,從本专业内部挖掘实践性、社会性较强的课程,另一方面是是专业课程向横向拓展,开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实际的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专业模块课,是课程结构的方向分支,以实践学时为主,着力培养各方向的专业表演技能,并进一步与专业表演技能相关的理论素养。

基于以上原则,结合在文化馆、街道办事处、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的调研,课题组修订了专业教育课程框架内部的细节。学分上,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和专业模块课课时数分别是16:21:22:28,比例上呈现倒梯形结构,仍然突出音乐表演的专业特色,将演奏(演唱)技能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专业基础课,仍然保留《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实用和声学》三门课的构成,只是和声课突出“实用”的字眼,《基本乐理》和《实用和声学》开设一年,《视唱练耳课》开设两年。以这三门课的课时量和学分构成作为夯实音乐理论基础的保证。

专业主干课,将《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三门音乐学课程作为理论进阶,《音乐欣赏》、《音乐作品分析》、《论文写作与分析》作为理论补充,去掉理论要求较高的《复调》,修改为《复调基础》安排在拓展的选修课中。除此之外,加入《形体与舞蹈》、《合唱指挥》两门集体实践课程。

专业拓展课,必修课环节从艺术学院的办学特色中选取《艺术概论》、《影视欣赏》、《美术欣赏》三门课程,各2学分,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学期或下学期。选修课环节要求学生从他们的专业方向、职业实践等需求上至少选修8门课程,共计16学分。其中包括舞台实践类课程,如《音乐媒体应用》、《舞台美术基础》、《化妆与服装设计》、《演出策划与营销》、《摄影与摄像》等;管理类课程,如《演出策划与营销》、《艺术管理》等;钢琴类拓展实践课程,如《爵士与流行钢琴演奏》、《钢琴调律学》;声乐类拓展实践课程,如《戏曲表演》、《重唱与小组唱》;器乐类拓展实践课程,如《流行乐队风格改编》、《民族乐器与伴奏》;通俗演唱类拓展实践课程,如《即兴演唱与演奏》、《麦克风使用通识》等等。

专业模块课,分钢琴、声乐、器乐、通俗演唱四个方向,对应四门主课,每周两节课,从一年级贯穿到四年级上学期,从课时量和学分上保证专业技能的阶梯式提高。除此之外,在各模块中加入集体表演实践类课程《钢琴弹唱与伴奏》、《歌剧与音乐剧表演基础》、《乐队训练》、《阿卡贝拉》等、专业欣赏类课程《钢琴艺术发展史及鉴赏》、《声乐艺术发展史及鉴赏》、《器乐艺术发展史及鉴赏》、《流行音乐简史及鉴赏》等。

二、实践教育课程设计

实践教育课程分为实践实训课、集中实践环节、思想政治实践三个部分。课题组对其中实践实训课、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调研。

实踐教育环节的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真正转化为职业才干和本领,借助两方面的方法实现:第一,知识和技能的融合性,引导学生将专业教育课程中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统一起来,满足素养全面、技能扎实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要求;第二,知识和技能的创新性,引导学生在整合知识技能结构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社区文化等多层次就业需求。

基于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要性,课题组认为,实践教育课程应该成为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培养的主线,分别实践实训课(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和集中实践环节(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的形式实现。

实践实训课(也称艺术实践课)由课内实践、课外创作、作品展演、行业实训等部分组成。课内实践主要由指导教师定题,师生共同讨论创作方案,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节目组织、排练;课外创作是学生自己定题或自发形成小组进行创作实践,可跨年级组织实践;作品展演是学生的节目呈现,节目呈现可先安排在校内举办,待节目质量成熟后再进行校外实践;行业实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请表演艺术家、群文工作者、艺术管理工作者(来自文化馆、表演剧团、文化演出公司等)到学校给予学生实践指导,另一部分是学生到相关单位进行定期的行业实践。考虑到学生的课程构成,前面两学年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主,实践实训课主要为校园实践,第三年改为校内校外结合实践,第四年为校外实践。集中实践环节,除了就业相关单位的实习以外,还有举办毕业作品展演、毕业音乐会、学位论文等,以此检验四年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俐,韩文忠.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性质及课程改革[J].人民音乐,2015(05):61.

[2]赵冬,马云鹏,解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方养方案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0(06):57.

作者简介:顾硕(1978—),男,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顾硕 任曦

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论文 篇3:

周口师范学院:创新驱动,特色发展,谱写示范校建设新篇章

2015年,学校制定《周口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将学校建设成为转型发展示范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新型师资培养基地、先进技术创新转移服务中心、智库与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中心、校企共建协同育人中心”的建设总目标。

2016年,学校制定《周口师范学院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2017年,学校制定《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的意见》,明确了示范校建设“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等五项战略任务。

2019年,学校制定《周口师范学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实施方案(2019~2022年)》,将“区域一流示范校建设行动计划”列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五大行动计划之一。

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個脚印。周口师范学院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新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对标示范校建设目标任务,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和突破口,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不断提升示范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了“全方位、高起点、深层次”的转型发展模式。

牢筑根基: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周口师范学院通过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专业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探索实施 “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产学研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形成专业集群优势。学校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初步构建了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应用型专业格局,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占专业总数的近50%;形成了食品化工类、机械电子类、信息工程类、生物工程类、经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七大专业集群。

增强条件保障,建立开放多元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构建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平台。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走在了全省高校前列,被确定为全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高校。目前,学校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20个,校内实训实验基地116个,建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校内外结合、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满足产学研需要的实践实训基地群。

实施“双百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深入推进“1135人才工程”和“双百工程”,采取“企业挂职”“基地实践”“资质认证”“行业引进”等多种模式,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目前,学校有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94人,博士229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34.7%、20.2%;拥有“双师双能”型教师311人;柔性引进、聘请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16人,100余名教师受聘担任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学院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师发展中心,持续抓好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能力建设。

创新发展: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水平。学校制定《周口师范学院科研经费奖励、配套及管理办法》《周口师范学院专业职务评审实施方案》《周口师范学院教学实验室及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了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新型管理体制,形成有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完善以应用性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教师职称评审机制。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从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研究转变,强化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合作,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5年来,学校获批国家基金项目67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64项,协议数量和到账经费均有较大突破,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长期员工培训协议,到企业培训50余次,培训员工600余人;学术论文被SCI、SSCI、CSSCI检索600余篇,高水平论文数量稳步提升。同时,学校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成效显著,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10余个。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扎实推进,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不断增强。

打造品牌:示范校建设亮点纷呈

树立卓越教师教育理念,打造师范教育品牌。学校把做精做强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坚持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三项改革,特别是通过实践教学的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从教理想、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教学技能,努力办好“接地气、卓越化”的师范教育。师范专业毕业生连续10年在全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考取特岗教师的比例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先后有3000余名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各类国家级奖励300余项、省级奖励2800余项……据第三方调查,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在全省公办本科高校中排名前16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稳定在全省本科高校平均值以上。学校的第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和成教招生录取人数也连年走高,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的同步提升。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艺术教育品牌。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培育艺术人才”“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推动文化名城建设”“传承地方文化资源,创作艺术作品”等多种方式,学校着力打造艺术教育品牌特色,不断提高服务区域文化事业的能力。师生原创戏剧《梦想的坚守》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全国共16项,河南省高校唯一);师生原创节目《快乐的风》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表演类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

从教育、实践、服务、保障四个维度,打造“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品牌。学校构建“全覆盖、深融入”的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着力推进产教融合、赛创融合,实现教学环节全覆盖;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实践体系,通过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 “开放共享的实践实训平台”“高水平孵化平台”,推进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构建“专业化、精准化”的指导服务体系,重点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和精准化指导帮扶体系两项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体系,从组织、条件、机制和文化四个方面,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依托“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积累了典型经验。2018年,学校据此申报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项目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在“挑战杯”全国网络虚拟创业大赛中连续两届荣获一等奖(河南省高校唯一);在“学创杯”大学生创业模拟大赛中总成绩位居河南高校第一名;学校还被授予“河南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周口师范学院自入选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和全国产教融合工程百所本科高校后,聚焦转型、精准施策,逐步形成了高起点引领、深层次改革、全方位转型的创新发展模式,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省最具影响力典范名校”等荣誉称号。2018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师范学院又成功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转型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做法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的肯定和赞赏:省内外40多所兄弟院校到学校考察交流,《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对学校转型发展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周口师范学院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走好示范校建设之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牛明功,周口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

责编:清 欢

作者:牛明功

上一篇:金融网服务系统应用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生公民意识下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