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实习论文

2022-04-22

【摘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对我国的本科职业教育办学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启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实习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实习论文 篇1:

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中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本科院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宋军(1969- ),男,湖北天门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理论。(湖北  荆门  448000)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此背景下,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被视作高教结构调整的切入点。4月底,教育部在河南驻马店市召开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最重要的议题就是研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一、本科院校转型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现代社会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质量标准、价值认同等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诠释,这不仅促进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步伐,而且强化了院校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联系。一方面,“学术型”“研究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无法满足这种产业转型的需要;另一方面,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是本科院校在寻求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中的必然选择。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全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人,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显然,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但现有的本科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强调应用、研究应用、顺应时代、服务社会是教育回归本位的具体体现。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过程中容易走入用高职高专教育模式指导本科教育的误区,如何理解“转型发展”的内涵,如何从学校定位、办学理念、课程体系、专业特色、强校路径等方面来重新给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准确定位,是对本科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实践上的能手,但绝非是学术上的精英。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这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就是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过程中,素质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它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最好诠释。“复合型、应用型及拔尖创新人才”指的就是现实生活中各类工程实施的技术型人才,而并非各类工程项目规划的研究型人才。这种人才定位就是应用技术型本科在转型发展中应坚持的特色,也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本科的关键。

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特征

1.社会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是针对学术研究型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是人或某一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方面的特质。随着人们对遗传与素质的关系、环境与教育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个体成长发展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只有当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相统一才是素质最本质的含义。”①第一,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内容直接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第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针对经济生产,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操作性。第三,学生个体在本科应用技术型教育中,不断受社会教化,通过自身、家庭、学校等逐步被社会同化,学生个体的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等不断完善,学生将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才的对接和转换。

2.动态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风向标是行业特点、产业发展、经济形势等。科技信息迅猛发展导致经济生活日新月异,当今时代的经济动态地反映社会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又是一个与当今时代动态匹配的适应过程。因此,动态化的特征自然而然地映射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体系之中,指导和规范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质量标准。

3.个性化。个性化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核心。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是优质教育和应用教育的结合体,它力争使每个学生都适应其知识与能力结构,并使学生与社会的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还是一种挖掘潜质、发展个性的教育。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人成功,个个发展,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适应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人格和素质的个性化。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在于教育的过程是与学生深入互动的过程,是探寻每位学生个性特点的过程,是促进每位学生发挥其创造性和个性的过程,是把每位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

4.全面性。全面性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不仅反映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上,而且还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广度与深度上,因此,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必须要有宽广的实习实训基地,有广阔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与之相适应。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不仅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而且还包括两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是针对学生个体而言,要使普遍性发展与特殊性发展相统一;二是针对社会群体而言,要使整体性发展与差异性发展相统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施全面性素质教育就是既要重视共性又要强调个性,使每位学生发现自身的特点,找到人生发展的生长点,打破本科院校千人一面的教育格局。

5.开放性。开放性是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教育渠道来看,应用技术型的本科教育注重的是理论的应用和技能的掌握,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不仅仅局限在校内课堂上,更多的是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素质教育的开放性要建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不断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把实习实训落实到位,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是要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把双师型的师资建设管理好,突出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应用研究,把产学研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做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本身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结果,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在了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最佳方案。”②笔者在多年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技能与企业相通”的观念,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本科院校做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为例,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校企合作模式来做好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1.寻求校企合作伙伴,构建素质教育的社会化平台。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特征决定了社会化的教育平台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寻求校企合作伙伴的第一步就是学校要增加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与专业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部门、生产第一线、文化传媒等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并保持密切沟通与联系,为形成稳定长期的校企合作伙伴奠定基础。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平台一般可以通过三种渠道:一是政府牵头组织,二是行业合作协议,三是校企直接联系。学校把相关企业作为对外交流桥梁,不仅能深入了解社会和行业的实时状况,提升学校在本行业的知名度,而且可以拓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构建社会化素质教育平台具有重要作用。

2.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在尊重企业和学校双方意愿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办法,这是学校更好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中心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联系紧密的特点,打破一成不变的“学校中心论”,围绕社会和企业需求,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在校企双方共同商议的基础上,本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内容,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才是校企双方互利共赢、良好合作、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商议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外乎如下几种:

第一,订单式培养。它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学校在日常与专业设计公司、企业设计部门、生产第一线、文化传媒等单位的联系交流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人才需求信息。在选择订单式培养的合作伙伴时,首先,要考察合作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考察该企业在行业的实力和口碑、考虑毕业生是否愿意进入该企业就业。其次,要考察合作企业的设备设施、条件环境、技术管理,考虑学生进入该企业以后能否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再次,要摸清企业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最后,校企双方的意愿达成一致后,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报告,签署订单式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订单式培养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就业的需要。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地体现出来,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岗位一致;课程内容不仅要满足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就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二,互助式培养。在共商培养方案时,双方达成一种互助式协议,即相关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和设备设施,提供相应的实习指导教师,并为素质教育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服务;学校为相关企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提供智力支持服务,输送一定数量的毕业生等。这种模式既发挥了学校知识密集、智力集群的文化优势,又突出了合作企业的行业特色,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是学校教育教学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员工的学历教育,而且使学校的见习、实训、实习、定岗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不仅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进入市场竞争的进度,而且是学校素质教育与社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三,分段制培养。学校负责学生的文化素质课、专业理论课、设计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企业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设计实训的教育教学。学生大一大二阶段在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文化素质课和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三上学期就进入设计公司或文化企业等部门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见习,见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强化专业意识、形成职业观念的过程;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回到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半年学生返回到相应的设计公司或文化企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作品创作,这个阶段企业和学校均有相应的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辅导,企业提供设计作品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等服务,最终的设计作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拥有。

第四,半工半读式培养。半工半读式培养方案是学生在完成三年的专业学习以后,进入合作企业或单位顶岗实习,学生边工作边学完未修的课程。这种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使部分优秀学生提前就业,是学生半工半读完成学业的有效手段。

3.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定而长期的合作,这是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我们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色,大力推进了校企合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建设,对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具有一定成效。

在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2+2”校企合作组织体系的构想,即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框架,构建两级校外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项目部和教师工作室为框架,构建两级校内组织体系。维系这个“2+2”组织体系的纽带是学校内设的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运用市场经济与社会行业发展的广阔视野,总结本行业、本专业的先进理念,集中业内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促进我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我们依托紧密合作的企业,组建了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插图设计与制作、户外广告设计与制作、墙体彩绘图案设计与制作四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相关的实习培训基地,组建了广告宣传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两个项目部及三个教师工作室。

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方面,我们围绕学校转型发展与提高学生应用技术型素质这一中心,以规范制度带动规范教学、以体制创新带动制度创新,逐步完善了专业建设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一是关于学生实习、见习、顶岗实习的制度,我们颁布了《学生顶岗实习暂行办法》《学生见习实习管理与考核办法》等制度,初步构建了实习、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推荐的综合管理平台。二是关于校外实习基地申报与管理方面的制度,出台了《实习基地申报与管理条例(试行)》《实习基地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等,进一步促进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关于校企合作队伍建设制度,我们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办法》《专业教师进企业管理条例》《双师型教师培养暂行办法》《外聘教师管理条例》等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

[注释]

①黎军.对素质教育概念与特征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8.

②甫玉龙.对高校素质教育理念及途径的探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6.

作者:宋军

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实习论文 篇2: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对中国本科职业教育转型的启示

【摘 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对我国的本科职业教育办学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应用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启示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但我们仍需清楚地认识到,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目前只有中职和高职高专两种培养基础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层次,缺少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本科职业教育层次。

2013年6月28日,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标志着我国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即将进入本科教育的新阶段。建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机构,着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和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的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应着手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其准确的面向实际“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和鲜明的“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是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战略性选择。本文以作者所在南宁学院为例,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探索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转型途径。

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

(一)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与研究型大学是相辅相成的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制、学位体系都与研究型大学基本类似,只是其更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多达 7 个学期的教育时间,使得应用科技大学能够建立自己独特的培养体系,也使得学生能够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

(二)学校与地区经济相结合,就近建设科技园区

为了使专业建设适应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十分注重根据地区经济特点建设不同的专业校区。以 Deggendorf 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大都选择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有较大的科研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城镇作为校区,并在当地建立科技园区。这样一来,不但学校可以近距离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为企业进行一定的科研辅助,学生同时获得前往企业锻炼的机会,企业也可以获得科研和人力资源上的补充,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方共赢的局面。

(三)新专业开发紧密结合市场需求

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新专业开发非常重视对就业市场的调查。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学校准备开设环境与人口专业;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在欧洲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开始得到认可,因此学校也计划开设与中医有关的专业。

(四)课程开发上重视学生的在校学习,注重与国际间交流

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在毕业之前会经历较完善的实践培训,包括第五学期的企业实践锻炼和第六学期的国际交流学习。进行企业锻炼时,德国工商协会(IHK)会给予大量的合作企业资料,学生在选择实践企业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企业实践期间学生能够获得行业的资格证书,并会得到一定的生活费用补贴。企业对实习学生也较为重视,会为学生量身打造培养计划,实习结束后很多学生会选择在实践企业就业。应用科技大学与大量的国际院校建立了交换学习机制,不仅每一个学生都有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学生在挑选交流和学习的国家和学校时有较大的自主权。与国际院校的交流合作使应用科技大学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进行吸收利用。

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给予南宁学院的启示

(一)树立“教学、科研比翼齐飞”的理念

西方大学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理念变化:教书育人,是教化的机构;知识、技术创新的源泉,是传授更新知识的场所;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以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来服务社会。一所学校的建立,必定有一定的建校理念来支撑。每所著名大学均是依靠教学和科研来支撑,逐步发展强大的。因此,南宁学院要“教学、科研比翼齐飞”,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观念,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质量的同时,迈开科研开发步伐。南宁学院唯有重视科研,提高自己的学科研究能力和水平,明确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性,双翼齐飞,才能发展南宁学院,振兴南宁学院,才能真正地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

(二)确立中、长期发展目标

应用技术大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南宁学院应培养学生树立“用户价值性”的观点,即评价学生质量最终应体现在学生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和偏好上。真实的就业率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体现。注重特色素质如动手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的教育,能提高就业率,就是应用技术的最好肯定,就是社会对南宁学院教学质量的认可。因此,应将“特色培养方向”确立为学校中、长期的目标,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保证教学质量。

(三)细化各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实践检验,确立学校“核心竞争力”

1.细化专业核心课程,以专业岗位设计,确定应用技术的核心主流

(1)本科区别于高职高专的根本——课程的理论内容的教学与掌握“度”的问题。各个专业应以专业岗位为主体,充分论证,确定每个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4-5门。

(2)其余课程都应该结合核心理论课程的掌握程度,结合学科应用技术列入选修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细化指标,应从围绕教学与管理过程的角度出发,特别是专业特色素质必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多个“小核心”的形成,才能确立南院的“大核心竞争力”,才能围绕特色素质展开教学活动,把保证学生素质落到实处。

(3)学校总体“核心竞争力”是由各专业“核心”组成,为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客观性,应采取制定各专业细化的“核心”,经实践检验,选择“核心专业”和“专业核心”优势,才能最后客观地确定“南院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唯有细化定位的目标明确后,才能统筹安排相关的“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上岗证的考取,采取围绕应用技术设计课程,作为该专业的评价指标;一方面,教师才能有目的地教;另一方面,学生明确何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后,才能自觉地围绕目标学习,包括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自学,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而保证教学质量,保证掌握的技术的实际应用。

2.以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作为学生特色的人文综合素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21世纪,作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应以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强为主要核心。古代人评价有学问的人须具备的素质是:“能写会算,能言善辩”。新时代赋予这句名言新的涵义——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强。文字能力体现了人的文化底蕴;语言能力则体现了与人交流的技巧,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南院在强调硬性指标如国家英语、计算机过级率的同时,应将文字、语言能力作为一个特色来加强。这是因为普遍开设写作学、大学语文等选修课的本、专科院校很少;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写作量日益减少,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尤其是理科生;学生锻炼机会少,心理素质差,语言表达能力差。

(四)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多联系校外实习点,建设校内实习场地

实践环节的教学场所是加强“小试”“中试”的训练基地,是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的“技术”的“应用”的用武之地。

1.政校合作谋支持

(1)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广西科技大学地处柳州,作为区级高校,依然争取柳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应该是学习的榜样。

(2)争取落实校校联合计划,既与大校、名校联合,实现“大手拉小手”,也要与有特色的院校甚至中等学校、技工学校等联合,实现“南院拉小手”,做一切有利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事情,同时,敢于“走出去,落实回来”。

2.校企合作共发展

(1)高职高专的校企合作较多地、单一地以学校送学生参观、顶岗实习为主,企业则主要靠社会责任来接纳院校,以企业服务学校为主。

(2)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应该培养教师队伍(团队)以项目、专利等合作服务于企业,赋予带领学生参与开发的责任,既给企业带来社会效益,还应该带来经济效益,甚至是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培养学生技术应用,最终向企业输送合格的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的人才。

(3)校企合作申报课题,开发新产品或新项目,可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也可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或是共同建设系列服务社会的检测检验中心等。

(4)校内企业建设求提高,在校内建设校办企业,承担服务经济建设的任务,用经济实体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也为学生真刀实枪的技术应用,甚至是就业提供广阔天地。

(5)评价机制——除确定的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外,把更多的学分放到企业应用,由企业评价打分,尝试打破高等院校固有的教务考核标准来给分,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师生在企业的服务创新行为。

(6)应用技术大学实施的前期阶段,仍需学校加强实习场地的落实,多联系几个校外实习点,安排学生实习,其优点有三:一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提高动手能力;二是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积累经验;三是实习单位能在实习过程中了解南宁学院学生,为学生就业打开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1]丁彦,张伟.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研究综述——以德、荷、芬、瑞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2]刘教民.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J].决策参考,2013(17)

(责编 丁 梦)

作者:韦欢文 朱薇茜 黄嗣

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实习论文 篇3:

基于“设计毕业”理念的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从毕业设计到设计毕业的理念转变视角,研究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使毕业设计环节成为贯穿本科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主线,成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和缩短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毕业设计;设计毕业;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数据分析

一、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对本科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综合考查,同时也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检验。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綜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数据分析人才除需要掌握通用的数据分析技能和分析工具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细分行业的行业知识。只有数据分析技术与具体行业相结合,才能保证数据分析有用武之地。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数据分析类专业学生衔接学校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具体行业的数据分析实践,促进教学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实现培养特定行业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目标。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数据分析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数据分析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从教学设计和制度安排上,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3]:

1.毕业设计环节与学生实习就业的冲突。毕业设计环节没有与学生职业规划有机结合,成了一个孤立的环节。很多专业到了大四才启动毕业设计,这与学生找工作和实习在时间上出现了重叠,导致表面上的冲突,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2.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生兴趣的不一致。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四之前没有思考过自己将做什么样的毕业设计,因此也就没有能力来自拟毕业设计题目,只能选择指导老师给定的题目来开展毕业设计,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做毕业设计课题不感兴趣。

3.毕业设计形式单一。目前数据分析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评价标准基本上还是依据培养学术性人才这一教育目标而制订的。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充分挖掘学生解决数据分析实际问题的潜力。毕业设计形式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是毕业设计制度安排上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设计毕业”理念的毕业设计模式

本文结合国外高校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4]和国内相关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5],基于毕业设计到设计毕业的理念转变视角,来研究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转变毕业设计(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孤立环节的现状,使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成为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主线,成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和缩短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

1.毕业设计教育时间前移,实现与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大多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学生在前面三年,没有自主地思考过未来毕业设计(论文)选择做什么,老师一般也不会提前给予详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和老师都是等到需要安排毕业设计(论文)了,才会考虑选什么题目的问题。这意味着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孤立的,没有能够成为指导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前进目标,特别是数据分析类专业,学生既需要掌握数据分析技术、了解细分行业的相关知识,又需要较长时间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具体领域的实际数据分析问题。

将毕业设计(论文)教育的时间前移,可以使其与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使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成为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大一、大二就知晓毕业设计(论文)是达成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的重要环节,尽早开始思考毕业设计,并为此储备行业知识和数据分析技能,从而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论文)主题,以更好地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

2.课程教学与职业发展教育融合,引导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促进师生对接。毕业设计(论文)主题与未来职业方向较为一致的话,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该职业方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缩短未来的职业适应期。传统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常常是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来承担的,其他专业教师不太会主动参与这个环节。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会存在个人知识面的局限性,特别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分析的新技术和新领域层出不穷,其不能对所有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方向有很好的了解,因此需要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从而促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设计相关的制度安排,要求任课教师将任教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所处位置、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课程知识的相关应用领域、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可以选择的毕业设计(论文)主题等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将数据分析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最新或最热门的数据分析技术介绍给学生,将企业在做的实际数据分析问题分享给学生。课程教学与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的紧密融合,可以引导学生提升专业兴趣,帮助学生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储备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和提供动力;促进学生了解各任课教师擅长的数据分析领域,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自己兴趣领域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发挥企业导师拥有大量一线实际课题的优势以促进真题真做,避免出现学生随便找一个指导老师、随便选择一个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即可的情况。

3.毕业设计与创新训练融合,发挥示范效应和传帮带作用,促进毕业设计指导。借鉴王钟庄等人的做法,推动指导教师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与创新训练指导相融合。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还是低年级时就开始设计一些小问题去训练,然后可以把几个有类似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使他们在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去参加创新项目、学科竞赛或生产实际中的真实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指导教师最需要做的是适时整合学生以往训练过的项目、竞赛题目或生产实际的真实项目,对其进行拓宽和延展,并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拟定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或通过学生自拟、指导教师把关后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促使学生继续发挥创造性,提出新观点,应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

指導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效应和传帮带作用:在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已完成系统专业训练的优秀学生,让他们承担指导教师的部分角色,采用传帮带、结对子等形式,去带动和指导大一、大二年级的新手或未能参加过创新训练的高年级学生。由于数据分析类专业的创新训练或毕业设计(论文),都会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结果解释、引申应用等步骤,其中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的尝试性探索等环节就可以由优秀学生来帮助指导完成。

三、总结

本文从毕业设计到“设计毕业”的理念转变视角,研究数据分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安排,使得毕业设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成为与学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让学生尽早了解学业目标和掌握职业目标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储备,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主线,使得毕业设计环节成为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和缩短职业适应期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虎挺,吴天松,胡蓉,张涛.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7,(29):76+78.

[2]王威,李楠.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毕业综合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7,33(5):25-27.

[3]孙毅,刘雄飞,邓改革.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工程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56-157.

[4]王艳,施梅超.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探讨[J].劳动保障世界,2018,(6):79+81.

[5]陈海艳,曹玉春.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4):128-130.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design graduation; acade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career development planning; data analysis

作者: 乐安波 岑仲迪 黄剑

上一篇:金融监管衍生工具分析论文下一篇:信贷风险下的银行风险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