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艺术论文

2022-04-15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在传统的班级常规管理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所建立的班级常规由孩子遵照执行;这里仅仅把常规看作一个名词,关注其静态发展而忽视了它的动态过程,但实际上常规内容和过程都是常规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班级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班级艺术论文 篇1:

对巧妙管理班级艺术的探讨

摘要:一个班级的好坏,与班主任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强,学生的凝聚力高,班级凝聚力大;反之则弱化。因此,高中班主任要学会管理班级的艺术,精心培养班干部,进行必要的量化考核,提高批评的艺术,从而提高班级的管理艺术。

关键词:管理班级 凝聚力 量化考核 习惯 批评艺术

一、高中班主任要精心组建和培养班干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委们决定的。在班干部的产生过程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必定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是不可取的!但是,单纯的所谓的“民主”,让学生完全“自决”,一些学生往往会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同样有不足。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先民主后集中。一般班干部半学期要改选一次。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其它同学的积极性,也让当上干部的同学不能掉以轻心,要把工作做的更好才行。对于班干部一方面大力表扬其优点,帮助他们树立威信;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同时经常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注意工作方法。坚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组织他们学会制订计划及具体措施,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改进,教会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及时阻止同学中的不良行为。除了常规的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卫生委员、体育委员这些班干部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者临时性工作的需要,设立小的岗位管理员,如校服监督员、卫生工具管理员、庆国庆主题管理员,等等。把所有的日常工作进行了细化,分解到每位同学的身上,这样既减轻了班干部的责任,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每个同学感到我是班级主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二、高中班主任要进行量化考核,促进习惯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基础。为此,班主任要时常以己律人,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班级事物,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地上的纸屑随手捡起,和学生一起拖地,擦玻璃,擦灯管,等等。这一切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间久了,他也会学着老师去做的。除了言传身教外,對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了量化考核,定期在班级中开展《成长记录手册》展评活动。从交通、文明礼仪、作业收发、两操、安全、卫生、纪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当天的值日班长把学生一天的表现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使同学与同学之间形成“比、学、赶、帮”的局面,学生的行为习惯就会变的文明多了,班风班纪也有明显好转。

三、高中班主任要巧妙运用批评的艺术

1.我的柔情你会懂。我的班里有一个智力超群的男孩,特别不喜欢做作业。妈妈怎么说都不听。后来妈妈跟他说:“你不写作业,妈妈就担心你基础打得不牢固,今后就会考不上好的大学。而妈妈老是担心你,就特别容易变老。”这个小男孩害怕自己年轻漂亮的妈妈变老,就乖乖做起了作业。

2.你怎么舍得我难过。一个淘气的男孩经常惹祸。母亲每次都大喊大叫,甚至抡起藤条抽打他,却收效甚微。有次他偷了商店的玩具,差点被送警察局。母亲及时赶到,说服店主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家后,男孩料想等待自己的会是一场狂风暴雨,谁知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让他回自己房里去。当他无意中到厨房拿水,发现母亲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厨房的椅子上,满脸的忧伤和疲惫。这一刻,他如遭雷击。虽然没有任何语言的指责,却让他一下子想起妈妈日常的操劳,抚育他的呕心沥血。从此以后,他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3.你是我永远的宝贝。有个小姑娘性格非常叛逆,整天跟父母对着干。妈妈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却无法扭转孩子的心。有一天,妈妈无意中翻出自己当年的育儿日记,那里面记录着女儿成长的一点一滴。她拿出来给女儿念,从她出生时的喜悦,到她得病时妈妈的恐惧,以及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全都包含在这几本日记里。刚开始,女兒还似听非听,渐渐入了神,渐渐眼里有了泪。终于,她忍不住扑到妈妈怀里,哭着向妈妈道歉。

4.请让我以你为骄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就是批评艺术的巧妙之处。

作者:王丽丽 董亚飞

班级艺术论文 篇2:

幼儿园班级艺术化常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在传统的班级常规管理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所建立的班级常规由孩子遵照执行;这里仅仅把常规看作一个名词,关注其静态发展而忽视了它的动态过程,但实际上常规内容和过程都是常规的一部分。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大家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随着课题《幼儿园艺术化常规管理的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所在幼儿园逐渐意识到对于年幼的孩子,常规的教育与培养是有技巧和策略的,这就需要艺术化的内容和手段。具体来讲:尊重和平等使常规学习由他律到自律;渗透和生成使常规策略从单一到多元;信任和放手使常规内容由显性到隐性;共育和通力使常规途径由个体到群体。

尊重才能使幼儿自律

幼儿享有平等的权利 以往教师总是班级的中心,自认为了解孩子,在对孩子值日、小组长等分工时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性。由于乖的孩子常受教师欢迎,其他孩子为了得到机会,就以乖巧来获得教师的宠爱,而不把它视为责任去履行,只是被动地服从。新学期,教师习惯性地会将幼儿进行编组,这也是幼儿园班级工作组织与实施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一些教师发现虽然小组建立了,作用在哪儿呢?有的孩子一学期甚至连组名都没记住。这时,教师就要打破传统,将小组建立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自由结伴、自成小组。当组员确定后,他们又在一起商量组名,设计组牌。有的以动物命名,有的以水果命名,更妙的是孩子取名的香港组、澳门组、台湾组、荷兰组,俨然是个地球村。小村民们在其中自制规则、互助合作,增强了多方面的能力。其实,无论能力强弱,都不能剥夺孩子为班级、为他人服务的权利,而应尊重个体差异,让班里的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

幼儿学会分工和合作 当学习活动中出现常规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将自己所谓的“常规”强加给孩子,而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再现、设置矛盾等方式,让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最后由孩子自己制定规则。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增强,常规也逐步内化。幼儿不断从他律走向自律。例如,在“秋游”活动中,除了小组合作并制定外出参观时的注意事项和需遵守的规则,他们还商量出谁负责带什么,如有的带垃圾袋、有的负责带桌布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教师不断创设的机会中,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责任心也更强了。

渗透与生成使常规策略多元化

艺术教育渗透常规 艺术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为感受美、体验美,符合孩子天真善良、追求自然和美的天性;也因为创造美的过程自由而愉快,符合孩子快乐无邪、无拘无束的个性。在艺术活动中渗透班级常规管理,幼儿将用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去感受和体验,从而自觉产生发自内心的常规要求,班级常规管理将变得简单而更有声色。在音乐活动时,把常规内容加进去,让孩子们一起创编歌曲,大家都很积极,因为是他们自己想出的,在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更遵守这些合理规则了。有时音乐还是一种手段。如欣赏诗歌《秋天的雨》,把欣赏音乐和散文结合起来:“滴答滴答,小朋友们,你们听……”就这样孩子们安静下来,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秋天的意境,自然而美好。

心理教育生成常规 常规管理实施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发出指令要求幼儿严格遵守;一种是教师注重幼儿的心理,通过认知建构、提高能力和练习应用的方法,使孩子逐步提高规则自律的能力。我们尝试从建构主义纪律观的角度出发,承认儿童的自主性,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其行为,在促进群体纪律的同时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在具体生活中学会分享和合作。如利用“协商”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考虑他人,从而达到心理置换;注重孩子的个体体验,并能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游戏的方式介入常规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兴趣所在。把常规内容融入到游戏之中,孩子们会增加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如在吃饭环节,有的孩子由于挑食而不好好吃饭,还会影响其他孩子,次次提醒但效果不佳。后来,老师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吃饭前在“娃娃家”布置两张桌子,铺着桌布,放着花瓶,邀请不挑食、吃饭文明的小朋友前来用餐。孩子们自然都很期待,兴致勃勃地等着邀请。这种方式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吃饭情况明显好转。可见,有时一个艺术化的策略强过千咛万嘱。

信任和放手可挖掘隐性常规

环境中的隐性常规 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虽然环境悄无声息,但是我们可以让环境说话。比如,在物质环境墙饰布置时,一起和孩子创设跟班级常规相关的内容,可以做出“一日活动安排表”,让孩子建立有序的概念。又如,班级里常常会评选小明星活动,旨在促进孩子的进步,但是肯定赞扬的方式很多;我们首先和孩子一起设计制定出了文明公约,以孩子看得懂的方式布置在墙饰上,让孩子们自觉遵照;同时,在旁边展示出“英雄榜”,当然怎样获得奖励贴以及如何能上英雄榜,也是与孩子们一起商量制定出来的。

班级中的隐性常规 有位教师曾经介绍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比如入厕常规,必须在老师指定地点排好队,然后入厕,完了必须再排好队,小组长带到座位坐下。这些都是老师眼皮底下的显性常规,幼儿往往是被动服从。如果对幼儿持有信任和放手,相信他们也能处理得很好。在区角活动中,老师和孩子制定了区域规则,如“轻拿轻放”“物归原处”等显性规则。有一次科学区角实验,由于孩子失败率较高,老师投放的材料明显不够了;当孩子出现争抢时,老师并没有立即干涉。只听到其中一人说:“要不这样,咱们石头剪刀布,谁赢了给谁,当然我赢得话我是会跟你一起合作的。”另一个孩子点头赞同,问题迎刃而解。当然,具体情况得具体对待。自由与规则并不矛盾,可以有机结合,只有让孩子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积极进行师幼互动,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才能使孩子们心悦诚服。

常规的养成要争取家长的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教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在的年轻父母忙于工作,往往将养育子女的任务转交给上一代,造成了许多问题。常规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这必须争取家长的合作。因此,利用半日活动向家长开放校园,通过家长沙龙互相交流经验;在家长助教日,让家长亲历班级管理的过程。家长们受益良多,逐渐认识到良好常规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还把一些策略运用到家庭教育中:有的给孩子“家庭小岗位”,每天负责拉窗帘等;有的设计了“家庭习惯记录表”。不仅使孩子的坚持性、自觉性得到了增强,而且家长也轻松很多,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家长们除了家庭共育,还可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家长自主发起的“文明小使者在行动”得到了班级内其他家长的支持,大家利用周末,纷纷带孩子走上街头宣讲文明知识,或与孩子一起做交通志愿者,或指导孩子做小报童去卖报,或探访自闭症康复中心。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与家长收获了涌动的亲子感情,而且回到班级后也变得更文明、宽容、有爱心,相处也更加和谐。

管理的境界是为了不管,教育的真谛是影响与赏识。与其机械化地训练孩子的常规,不如创设环境、艺术化手段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行为时间长了就成为习惯,习惯久了就变成性格。常规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把幼儿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注重人文关怀和生态发展,在孩子心中播下种子,巧设规矩成方圆,相信他们一定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1]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级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艺术化常规管理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

作者:冯雅静

班级艺术论文 篇3:

“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分析“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指出“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具体展开过程。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企业进班级”工学结合

一、“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地位凸显,由此形成“创意经济”呈指数式的增长。艺术设计行业正是契合“创造性产业”所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并以文化创新为特质成为“创造性产业”的先锋代表。数字媒体、动漫、广告、环艺等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成为目前飞速发展且最具潜力的行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招生火爆的同时也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挑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出现矛盾。

一方面,行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条件发生变化。首先,国内艺术设计类技术服务产业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同时受沿海一线城市往中西部城市转移影响,外地企业带来专业技术和理念、规范管理模式,促使内地市场专业细分明显、市场竞争加剧。其次,基于艺术设计类技术服务特点,外地企业需要大量本地技能人才,对人才规格要求发生变化。最后,艺术设计类技术服务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强调个人美育素养的积淀、设计创意与理念及专业技术等职业核心能力;同时,企业多为非公有制企业,单个企业人力的需求数量明显小于一、二产业企业。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学校培养瓶颈问题。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化与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紧缺的矛盾成了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二是目前就业市场呈现“结构性失业”与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矛盾。

因此,寻找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特点、能解决艺术设计类市场需求与专业质量矛盾、现阶段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热点问题。

二、“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一)“企业进班级”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方位、全过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培养全程在“教室、实训室、企业工作室”为一体的责任班、企业现场,进行课程和顶岗的工作实训,教学环境营造融入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工学结合。

2.依托“企业进班级”责任班,围绕合作企业的特长专业技术为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企业项目,实施教学与实训,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工学结合。

3.依托“企业进班级”责任班,合作企业骨干技术人员就是兼职教师,增强双师队伍稳定性,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企业骨干技术人员、校内责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企业项目,提升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能力,有效提升了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

4.依托“企业进班级”责任班,学生三年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学习,均由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教学,培养监控管理,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工学结合。

(二)“企业进班级”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和技术服务企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责任班级为载体,学校提供“融教室、实训室、企业工作室为一体基地”场所和学生,企业引入技术人员、设计项目、企业管理和文化等,一个教学班引入一个企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成功化解了专业招生规模与教学资源的矛盾,适应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

作为技术服务性企业,艺术设计类企业对人才需求强调个人美育素养的积淀、设计创意与理念及专业技术等职业核心能力,通过企业项目、职业设计竞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进班级培养提供企业“零对接”后备人才,适应艺术设计类企业需求。

三、“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基本思路

学校设立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尤其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合作,根据企业需要技能人才特点,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成立教学责任班,责任班以合作企业的特长专业技术为职业技能的培养重点,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建立责任班级和合作工作室,既为合作企业,更为市场培养在某一方面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职业技能的后备人才。

责任班由专业教师具体协调管理,组织企业骨干和专家共同建立课程体系;责任班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管理班级并组织教学,一方面提高企业设计师和工程项目技术人员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责任班专业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达到专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校企共建教室、实训室、企业工作室“为一体的基地作为责任班教学环境;”引人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学生,共建党团组织,学生以“准职业人”角色自主学习与管理,实现“多方位、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构建

1.合作企业的引进。专业团队要开展广泛的调研,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调研专业对口的企业区域分布、企业规模、经营理念及发展规划等基本情况;选定2—3个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合作共建责任班级,双方根据“平等自愿、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企业进班级”合作协议,推进合作。

2.合作机制。围绕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企业与学校负责人、专业教研室教师团队、企业技术骨干、学生共同管理责任班级,按照共同制定目标、合作内容组织教学和企业项目活动,一方面,依循学校教学管理要求,对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进行运行、监控、评价;另一方面,按照合作企业项目运作形式,考核绩效。

(三)“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其艺术设计类专业品牌凸显,招生逐年递增。从2009年起,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四、艺术设计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艺术设计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第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培养设计创意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尤其应该将学校育人理念、企业文化、社会服务与公益,整合具核心竞争力企业,融入职业需求,把加强学生美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实现全方位的工学结合。第二,工学结合不能简单当做校方解决扩招后教育资源短缺和就业渠道不畅的手段,也不能作为企业解决用工困难的短期行为,既要关注了学生的具体权益,更要对学生长远利益的关注。第三,相比与国外,当前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系统的要素短缺,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基础尤为关键,校企合作双赢是目标,而校企前期的磨合与学校专业品牌积淀是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国家教育部2010年.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1].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c].北京2007,6

【课题项目】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重点项目(201JGZ066)

【作者简介】彭颖(1973-),女,湖南江永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装饰构造等。

(责编 何田田)

作者:彭颖

上一篇:千里光化学论文下一篇:电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