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论文

2022-04-16

摘要:“广场协议”迫使日元短期内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者将日元的升值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升值准备期,快速升值期和相对稳定期,并认为贸易摩擦和贸易顺差是促成日元升值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日元升值对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最后,本文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论文 篇1: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

摘 要:文章从开放经济的视角出发,阐述比较优势及其动态化原则的利用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指导地位,并借计量模型解析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资源要素禀赋改变以及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合理利用比较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结构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12-03

作者:余 剑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论文 篇2:

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结构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广场协议”迫使日元短期内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者将日元的升值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升值准备期,快速升值期和相对稳定期,并认为贸易摩擦和贸易顺差是促成日元升值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日元升值对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最后,本文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升值 贸易结构 产业升级

一、日元的三个阶段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至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前,是日元升值准备期。这一阶段是世界各国汇率体制由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的适应期,又是美元脱离金本位制束缚并逐步替代黄金成为世界货币的过渡期。从1985年G5国签署“广场协议”到1987年G7国签署“卢浮宫协议”是日元的快速升值期,即日元升值的第二阶段。1985年9月22日,英美法德日五国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声明为使汇率更准确、更适当的反应各国根本经济情况而展开密切合作,日元开始走上快速升值的道路。1987年2月22日,G7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一致同意将汇率稳定在当前阶段,并签署了“卢浮宫协议”。至此,日元的升值趋势从主观上得到扭转,日元“被”升值的过程正式结束。1987年至今是日元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期,即第三阶段。虽然卢浮宫协议并未产生预期效果,美元依然保持贬值势头,但贬值的幅度和速度已大大缓和,美日两国汇率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日元升值是日本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效应,政治因素的作用弱化。

二、日元升值的原因分析

1.日益严重的贸易摩擦是促使日元升值的直接原因

日美贸易摩擦由来已久,里根总统时期日美贸易摩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首先,贸易摩擦的对象不仅限于个别品种,而是日本整个出口行业。其次,贸易摩擦的对象领域开始扩大到技术尖端产业和以金融业为首的服务业。最后,美国分别于1962年和1974年制定的《贸易扩展法》和《贸易法》中的第301条规定,使得美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制裁有了本国的法律支持。80年代中期的日美贸易摩擦已不仅仅局限在日美两国之间,而是成为决定世界政治经济走向的关键问题。最终,美国召集其他四国在纽约签订了广场协议,通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来迫使日元大幅升值,实现打压日本出口的战略目的。

2.长期积累的贸易顺差是导致日元升值的根本原因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在对美贸易中出现贸易顺差。进入8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信奉“供给经济学”的里根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1984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高达330亿美元,在美国当年12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中占了近30%。日元在经常项目上巨额顺差使日元面临空前的升值压力,因此在签署广场协议之前,日本甚至曾主动要求日元升值20%。尽管此前日元一直在小幅升值,但无法满足美国力图改变现状的需要。加之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美国凭借其在军事和政治上对日本一直保有的控制力,最终导演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快速升值,以摆脱对日贸易赤字带来的经济困扰。

三、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结构的影响

1.出口结构显著优化

理论上讲,日元升值会抑制日本的出口,挤压出口企业利润,反之进口会逐渐增多,贸易顺差也将缩小。然而,自1985年日元开始大幅升值以后的十年内,日美贸易顺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渐扩大,并和汇率变化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日元升值使得另外一些资金规模雄厚,技术领先的大型外贸企业开始实施海外扩张战略。1985-1989五年内全产业技术进口件数达38218件,共支出9797万美元,按照当年即期汇率折算日元,平均折算比率不到1:146。同时,全产业技术出口件数则稳步增加,直至1997年,日本当年出口总件数达到13194件。由此可见,日本利用日元升值迅速从国外进口先进技术实现全产业的技术升级,在本国的技术基本完成升级之后,日本从单纯出口产品转向了产品和技术双重出口。

2.制造业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崛起

在日本经济由外需转向内需的过程中,日本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被服务业所替代。部分低端制造业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优势实现了自身产业升级,带动整个制造业迅速向新技术领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高端制造业。而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日元升值的推动下加快了向海外转移的步伐。1986年底到1987年初,随着由日元升值带来的进口替代效应日益放大。在1986-1989四年内,衣服类丝织品出口减少15%,进口增加117%;钢铁类金属出口减少12.1%,进口增加133%;原材料类产品进口增加47%。日本经济开始从进口原材料、出口加工品的贸易结构,转向进口半成品,出口完成品的结构形式。在此过程中,工业制品的进口显著增长,加之亚洲新兴国家工业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为日本转移低端制造业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启示

1.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低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而货物贸易顺差又始终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一直是贸易逆差。自2006年初起,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各省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预示着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已经面临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加之人民币长期以来的升值趋势带来的出口成本增大和利润降低,东部沿海各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已经刻不容缓。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在地域上有广袤的土地可以容纳大量制造企业,而且巨大的人口存量也为我国持续提供廉价劳动力。因此,中西部各省可以抓住机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劳动力回流。经过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将逐渐走向产业链两端,通过依托研发创新或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实行品牌战略。

2.扩大内需,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012年,我国GDP总量超过50万亿人民币,约为8.36万亿美元,人均GDP早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近十年来也稳定在40%左右,商品性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逐年下降,服务性消费在居民支出中的比重增长较缓。为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应提高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促进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应进一步发挥以流通产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基础作用,发展以现代商业和物流业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产业,提高流通产业的整体水平。同时,要着重支持以金融保险业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逐步取消金融管制,缩小其与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差距,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实现我国经济的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竹内弘(日).《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3.

[2]姜春明.日元升值后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亚洲经济[J].南开经济研究,1994(03).13-20,29

[3]李亚芬.日元升值对经济影响的综合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4]崔岩,臧新.日本服务业与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和关联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08).

作者:郭茜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论文 篇3:

2011年外贸政策前瞻

1月14-15日,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进出口企业第九届年会在北京举行。尽管天气寒冷,这个一年一度的中国外贸领域的盛会,仍吸引了800余人参会,在主办方加席后,仍有200多名来宾在后面站着旁听。

为什么会如此受关注?原因不言而喻,因为这个会议几乎是新的一年外贸政策的风向标。2011年,人行、海关、商务、税务等重要机构将会有怎样的动向,几乎是事关外贸从业者饭碗的问题。

2008年以来,外贸形势在官方的描述中,仿佛没有最严峻,只有更严峻。本次年会又是在银行准备金率上调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召开,外界又风传很多种出口商品的退税即将取消或削减。主管部门到底怎么想?企业到底该怎么做?本文一一道来。

央行:积极推进人民币结算试点

1月14日这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2010年以来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之后,2011年首度上调。

“企业对汇率波动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东荣在年会上表示,随着各项改革效应的逐步释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完善在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

他透露,去年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的力度明显加大,去年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贸易融资贷款新增3692亿元,年末余额9776亿元。外汇进出口贸易融资贷款新增177亿美元,年末余额1226亿美元。

李东荣表示,央行将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广进口付汇核销改革,择机启动出口收汇核销改革,在全国推广实施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实现服务贸易外汇均衡管理和事后监督,推动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改革,促进贸易便利化。

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美国前夕,人民币兑美元也出现连续升值走势。人民币1月14日中间价上涨逾100点至6.5896元,并连续第三日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等部门联合审定并公布了第二批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的名单。据上海市商务委披露,上海16380家企业获试点资格,这将进一步推动该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商务部:外贸发展应向集约内需型转变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李荣灿也应邀在年会上发言。他表示,中国在不断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和重视进口。要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进口促进战略,制定进口促进政策。通过扩大进口改善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

李荣灿表示,应当继续推进进口贸易的便利化,大力推动进口市场的多元化,建立稳定的进口来源和渠道,并且继续推动发达国家放宽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要通过扩大进口改善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

他还指出,新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把握三个方面:

首先,今后必须把推动外贸发展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需型转变,进一步增进我们的贸易福利,向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新的竞争优势转化,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其次,要进一步发挥外贸对国内外产业的促进作用,依托国内开发区和已经形成的产业聚集区,加快轻纺、汽车零部件、船舶、软件等重点行业的积极建设,扩大有助于战略型产业的关键技术和设备进口,提升战略性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要注重培育更具活力的跨国经营主体,提高产业的整体经济实力。

再次,要大力推动进口市场的多元化,积极推动发达国家放宽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确保国家利益,改善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障碍。

商务部在2010年年中就规划出了一张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其中预计至2015年,中国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比重由近9%上升至10%以上。进口比重达到9%。服务贸易闯入世界前三名。培养本土4-5家跨国公司进入世界100强;培养15-20家进入发展中国家100强。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采标率提高到65%。

海美总署:推进“大通关”,提高效率

在年会上,国家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专门谈到新一年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海关今后要加强与商界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出台涉及企业利益的有关政策前,增加社会参与度,保持政策制定的公开透明,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和诉求。 第二,推进口岸“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加快推进分类通关改革,扩大适用范围;应用H2000系统通关,并推进下一代H2010系统,提高海关管理效率。

第三,继续实行各项通关便利措施,不断改进完善服务水平;加大海关监管场所的清理、规范力度,完善海关各项通关作业制度,提高查验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加大打击重点渠道、重点商品、重点地区走私活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改革完善保税监管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鼓励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第四,积极配合国际海关组织推动建设“全球网络化海关”,推动建立与欧、美、俄、日等国海关之间“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关系框架,加强与东盟,中亚及日韩海关之间的区域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组织的多边海关事务,配合做好自贸区协定谈判。

新修订的《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取消了对评定为AA类企业需上一年度出口总值3000万美元,中西部1000万美元以上的要求,同时根据企业进出口业务调高违规的“容错率”,以让更多的高资信守法企业享受到通关便利。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11月,全国海关已评定适用最快捷通关便利措施的AA类企业1640家、A类企业22745家。

质检总局:推动通关便利化,降低企业成本

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在回顾了过去一年采取措施的效果之后,重点谈了“十二五”检验检疫通关便利化的一些重要措施,具体包括: 全面推进检验检疫进程。 完善以诚信为基础的企业风险体系,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对高风险和诚信度比较差的执法对象上;继续推广绿色通道等有效措施,鼓励多种形式的符合地方特色的区域间的直通检验制,推动口岸与地区检验检疫机构深度实施产地检验、口岸转检等直通方式。

实现所有口岸产业集装箱快速分类、快速通关,推动面向跨部门应用的数据库服务。

大力加强窗口建设,优化窗口服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积极利用网站优势,开展网上办公和网上解决企业问题,建议检验检疫部门网上规划,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优化产品结构,继续完善自贸区签证,提高我国特色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质量信誉,为更多出口企业享受关税减免降低成本。

外贸制造企业:积极寻求转型之道

与会的惠达陶瓷集团几年来都是进出口年会的赞助企业,这家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在每年广交会上的出色表现也给外贸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年外贸形势比起往年如何,外贸界人士冷暖自知。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外向型企业都在努力寻找一条转型之道。

惠达集团的发展在金融危机后也一度遭到冲击,虽然渡过了难关,但是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以往的模式不可持续。副总经理邢锦荣表示,必须改变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格局,从来单生产、模仿,向自主研发升级,从代工向自主品牌建设升级,从传统营销向电子商务营销升级,并努力回归国内市场。

格兰仕集团助理总裁陆骥烈认为,制造业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有很强的产业链支撑。格兰仕的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有大规模制造的优势,获得了较大的国际竞争力。对于目前劳动力成本增加的问题,陆骥烈表示,“规模优势是中国制造业30年来改革开放积累的真正优势,所以这点绝对不要放弃。”

第二是工业设计能力全面的突破。陆骥烈告诉与会者,“对格兰仕来说,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比较小,真正成本占比最大的是原材料。”格兰仕与宝钢等钢铁公司议价,从而可以拿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原材料价格,“但是,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比较难”。由于在工业设计和产品性能上拥有非常强的优势,同时还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有大规模交货能力,才使格兰仕能在竞争中拥有涨价的资格。

第三方面是核心技术能力综合的表现。陆骥烈承认在做空调上,格兰仕并非全行业最佳。他表示,创新技术是有等级的,一些企业“千万不要从技术原创角度去自吹自擂。”他透露,格兰仕还大胆应用新工艺和新材料,减少对核心原材料(特别是铜)的依赖。

第四方面是在国际市场上打造自己的品牌。陆骥烈认为,“打造自主品牌并获得市场份额需要很大努力,并不是说有自主品牌就能掌握定价权。”他告诉记者,虽然格兰仕的出口份额高达60%,但是还拥有大量国内市场。他表示对“劳动力成本提高”这个事实很欣慰,“这至少意味着购买力提高了,有机会深入开拓国内市场了……所以应该说人口红利刚刚开始。”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告诉记者,“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能够做大做强的还是制造业。中国真正的优势在于它是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且它还是一个不断迅速成长的市场,这就会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然后才会促进经济增长。这很符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市场规模的扩大’的规律。”

作者:罗书宏

上一篇:创业投资保险制度论文下一篇:德育方法特征分析论文